周武王 始诛纣为什么把箕子分封在朝鲜

你的位置:
周武王灭商把朝鲜之地分封给箕子
根据中、朝两国早期历史文献的记载,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中国商朝末年的贤臣箕子.
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因封国在箕,所以称箕子。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三个仁人)。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残暴无道,而且不听任何劝谏。于是微子离他而去;比干坚持劝谏,却被剖心而死;箕子则装疯卖傻以求自保,结果还是被囚禁了起来
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根据汉初儒生伏生所传《尚书大传》的说法,箕子是因为不愿意周朝来释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鲜的。周武王得知消息后,便将朝鲜封给了他。
位于平壤的箕子陵
朝鲜人都称自己是箕子的子孙
棒子说 箕子是韩国人呀
周武王是谁........
......................
很多事物起源于中国,但是真正使其名扬天下的却不是国人,有一点悲凉……美国起初不也是由英国人移民不断发展起来的吗,之后欧洲各国人都开始往美国移民。等自身强大了,就开始独立了,就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强大,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其实真正该反思的是自己,要是自身足够强大,谁敢惹呢……估计争相说我们是中国人的后裔了……
其实我们都是思密达~~~~~~~~~
我们都是韩国人
周武王..?草草草那不也是韩国人的嘛思密达......
其实宇宙都是思密达的
彡断彡魂絮彡
你2爆了,看楼下几个都死了……………………
思密达啊思密达…韩国碉堡了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朝鲜(约公元前1122 ~ 公元前194 ),是在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这个国家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叔父箕子在周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箕子所统治古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和朝鲜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历史、思想文化史上。其推翻了箕子朝鲜的哀王,并取得箕子朝鲜的首都王俭城,新政权被称为卫氏朝鲜,&三韩国&历史学家尹乃铉在其所著的《韩国古代史新论》中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并认为箕子来源于中国中原。
政治体制 君主制
主要民族 朝鲜族
所属洲 亚洲
主要宗教 巫觋宗敎
国家领袖 箕子
朝鲜 ????(约1122 BC ~ 194 BC)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是灭之后,商朝遗臣到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在中国的秦朝时代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公元前3世纪末,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的名著《》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其学问、其人品、其影响长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评说,这本是不应该发生的事。,作为中华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箕子其人、箕子朝鲜其事,在国内外学界争论颇多,这之中既有书缺有间的问题,也有观点与方法论的分歧,而后一点更为突显,从而使古朝鲜史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箕子朝鲜乃殷商遗裔在朝鲜半岛上所建地方政权,臣于周,后又臣于秦,为周秦海外之属国。箕子朝鲜为卫氏朝鲜所取代,卫氏朝鲜为汉之“外臣”、属国。汉武帝伐朝鲜,裂其地为四郡,为汉的边疆辖区。有了箕子朝鲜,方有卫氏朝鲜,方有汉之四郡,方有高句丽史、渤海史,从而构成了东北古史、东北民族与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鲜是为中国东北史之开端。根据韩国人的历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做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灭。&汉书·地理志&记载著,箕子教朝鮮人民礼儀、耕织农耕及养蚕,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受商朝文化的教化下,還定下“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的法律条文(出自《[[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大大地改善了朝鮮人民的生活。
箕子“八条之教”
其一,“相杀,以当时偿杀”。 其二,“相伤,以谷偿”。 其三,“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其四,“妇人贞信”。 其五,“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 其六,“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责祸’”。 其七,“同姓不婚”。 其八,“多所忌讳,疾病死亡,辄捐弃旧宅,更造新居”。出于民族主义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鲜韩国学者对此段历史的存在有一定争议,不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
1. (胥余) 纪元前1122年 - 纪元前1082年 2. 荘恵王(松) 纪元前1082年 - 纪元前1057年 3. 敬孝王(询) 纪元前1057年 - 纪元前1030年 4. 恭贞王(伯) 纪元前1030年 - 纪元前1000年 5. 文武王(椿) 纪元前1000年 - 纪元前972年 6. 太原王(礼) 纪元前972年 - 纪元前968年 7. 景昌王(荘) 纪元前968年 - 纪元前957年 8. 兴平王(捉) 纪元前957年 - 纪元前943年 9. 哲威王(调) 纪元前943年 - 纪元前925年 10. 宣恵王(索) 纪元前925年 - 纪元前896年 11. 谊襄王(师) 纪元前896年 - 纪元前843年 12. 文恵王(炎) 纪元前843年 - 纪元前793年 13. 盛徳王(越) 纪元前793年 - 纪元前778年 14. 悼懐王(职) 纪元前778年 - 纪元前776年 15. 文烈王(优) 纪元前776年 - 纪元前761年 16. 昌国王(睦) 纪元前761年 - 纪元前748年 17. 武成王(平) 纪元前748年 - 纪元前722年 18. 贞敬王(阙) 纪元前722年 - 纪元前703年 19. 楽成王(懐) 纪元前703年 - 纪元前675年 20. 孝宗王(存) 纪元前675年 - 纪元前658年 21. 天老王(孝) 纪元前658年 - 纪元前634年 22. 修道王(立襄)纪元前634年 - 纪元前615年 23. 徽襄王(通) 纪元前615年 - 纪元前594年 24. 奉日王(参) 纪元前594年 - 纪元前578年 25. 徳昌王(仅) 纪元前578年 - 纪元前560年 26. 寿圣王(翔) 纪元前560年 - 纪元前519年 27. 英杰王(藜) 纪元前519年 - 纪元前503年 28. 逸民王(冈) 纪元前503年 - 纪元前486年 29. 済世王(混) 纪元前486年 - 纪元前465年 30. 清国王(璧) 纪元前465年 - 纪元前432年 31. 导国王(澄) 纪元前432年 - 纪元前413年 32. 赫圣王(※) 纪元前413年 - 纪元前385年 33. 和罗王(谓) 纪元前385年 - 纪元前369年 34. 说文王(贺) 纪元前369年 - 纪元前361年 35. 庆顺王(华) 纪元前361年 - 纪元前342年 36. 嘉徳王(诩) 纪元前342年 - 纪元前315年 37. 三老王(煜) 纪元前315年 - 纪元前290年 38. 顕文王(釈) 纪元前290年 - 纪元前251年 39. 章平王(润) 纪元前251年 - 纪元前232年 40. 宗统王(丕) 纪元前232年 - 纪元前220年 41. 哀王(准) 纪元前220年 - 纪元前194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商周交替之时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这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洪范》中都有记载。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余年,直到西汉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可以说是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据说今之朝鲜喜爱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遗风。箕子胥余是殷末著名贤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因纣王无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鲜。箕子入朝鲜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另外还制定了“犯禁八条”这样的法律条文,以致于箕子朝鲜被中原誉为“君子之国”。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和朝鲜史书的记载与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以及朝鲜的地面古迹三方面相互印证,都证实了箕子朝鲜的存在。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都珍视这一有据可查的史实。在朝鲜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以来,或者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朝鲜、韩国的史书、教科书都沿袭了这一历史学说。
箕氏王朝移民潮
箕氏王朝与中国之间的主要交往形式,还是表现为持续不断的移民潮。这股移民潮大约开始于中国的战国末期。随着秦国统一战争的加速,东方的燕、齐、等国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开始经由辽东徒步,或者由黄海渡船,纷纷逃往朝鲜半岛。秦统一中国后,这股移民潮仍未消退。主要是由于秦皇朝实行苦民政策,使得很多秦民为了躲避力役负担,继续逃往朝鲜半岛。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一时期的朝鲜王是箕子40余代后裔,名字叫箕准。他将流亡到朝鲜的数万流民,妥善地安置在半岛西部地区。躲避战火中国汉朝建立后,为巩固对过去燕地的统治,封旧燕将臧荼为燕王。可是没过多久,臧荼就起兵叛汉,被汉朝讨灭。于是刘邦又封为燕王,几年之后,卢绾又叛汉,被刘邦再度兴兵平定,卢绾本人逃到了匈奴地区。在汉初两次平定燕王叛乱的过程中,一些燕民又为了躲避战火而逃往朝鲜半岛。此时的箕氏王朝已经衰落,为了扩充实力而采取了一种积极吸收中国逃往流民的政策,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燕地人民的逃亡。中国战国秦汉之际的这股移民潮中,究竟有多少人流亡朝鲜半岛,自然无法作出具体统计。但是,从秦末一次就达“数万口”,足见移民数量之大。大量移民的到来,无疑大大加快了对朝鲜半岛的开发。
箕子朝鲜的灭亡在西汉初年这股移民潮中,有一个名叫卫满的燕人,也率领1000多名部属,来到了朝鲜半岛。后来正是他灭亡了已经衰落的箕氏王朝,建立了“卫氏朝鲜”。卫氏朝鲜前后存在近90年,于公元前108年被汉武帝所灭。汉朝在卫氏朝鲜旧地置郡统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乐浪文化”。卫满率领部属刚来朝鲜时,得到朝鲜王箕准的礼遇。箕准拜他为博士,赐给圭,封给西部方圆百里的地方。箕准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通过卫满,来为他守护西部边境。然而卫满是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利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积聚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公元前194年,羽翼已丰的卫满,派人向箕准假传汉朝要派大军来进攻,请求到准王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险城(今朝鲜)进发,一举攻占王都后,自立为王,国号仍称朝鲜,历史上称其为“卫氏朝鲜”。箕准战败后,逃到了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
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商周交替之时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这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余年,直到西汉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可以说是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据说今之朝鲜喜爱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遗风。箕子胥余是殷末著名贤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因纣王无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鲜。箕子入朝鲜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另外还制定了“犯禁八条”这样的法律条文,以致于箕子朝鲜被中原誉为“君子之国”。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和朝鲜史书的记载与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以及朝鲜的地面古迹三方面相互印证,都证实了箕子朝鲜的存在。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都珍视这一有据可查的史实。在朝鲜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以来,或者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朝鲜、韩国的史书、教科书都沿袭了这一历史学说。
箕子朝鲜乃殷商遗裔在朝鲜半岛上所建地方政权,臣于周,后又臣于秦,为周秦海外之属国。箕子朝鲜为卫氏朝鲜所取代,卫氏朝鲜为汉之“外臣”、属国。伐朝鲜,裂其地为四郡,为汉的边疆辖区。有了箕子朝鲜,方有卫氏朝鲜,方有汉之四郡,方有高句丽史、渤海史,从而构成了东北古史、东北民族与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鲜是为中国东北史之开端。
作者:陈蒲清摘要:箕子开发古朝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论证:1、古代中国史书的记载;2、古代朝鲜史书的记载;3、考古发现与民俗的证明;4、从后代历史往前推断。古朝鲜地区,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的东部与今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前12世纪,殷商遗民箕子在这个地区建立了箕氏王朝,传国900多年;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箕准被卫满篡位以后,又南下立国200年,开发了半岛的南部。他们作为移民成了后来高丽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与古代朝鲜的历史记载以及考古、民俗资料,都可以证明箕子与箕子王朝开发古朝鲜的历史。
中国记载箕子开发朝鲜事迹的书籍,有《尚书大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记》和《尚书大传》都记载了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的事。成书于西汉初年的《尚书大传》云:"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尚书·微子》篇中,微子称箕子为"父师"。先秦史书《竹书纪年》云:"伯夷、叔齐去隐于首阳山。或告伯夷叔齐曰:'胤子在,父师在夷,奄孤竹而君之,以夹煽王烬,商可复也。'"父师在夷,与箕子开发朝鲜吻合。西汉焦延寿《易林》也说:"朝鲜之地,箕伯所保"。它们的记述可以互相印证。其中,《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述得比较系统具体。其曰:纣王末年(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进入商都朝歌,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出狱后的第二年,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武王也发觉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于是陈述了《洪范》九畴。武王听了,非常高兴,要重用箕子。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尚书·微子》)于是请求前往与商有一定族缘关系的朝鲜。武王因而封他为朝鲜侯,不把他当臣下看待。这时箕子已经52岁。4年之后,箕子从朝鲜前来朝见周王,经过殷商都城遗址,只见原来的宫室已经残破不堪,有些地方种上了庄稼。箕子亡国之痛,涌上心头,只好以诗当哭,作了《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诗歌中的"狡童"比喻不听忠告的纣王。诗歌采用男女恋歌的形式,反映君臣关系,为后世比兴手法的渊源。箕子到达古朝鲜地区以后的情况,《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得比较具体:"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貉、句骊蛮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其田民饮食以笾豆,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藏,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条。可贵哉,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高丽王朝僧一然著《三国遗事》追述了朝鲜族始祖檀君的神话,并提到了箕子。书上说:天帝的庶子桓雄与化为女子的熊结合,生下"檀君"王俭,他就是古朝鲜全民族的共同始祖。现代“三韩国”与北朝鲜仍然有时采用檀君纪年,即以公元前2333年为檀君元年。檀君御国1000多年以后,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檀君就谦让地退隐了。箕子开发古朝鲜的具体情况,该国史书《东史纲目》的记载比中国史书更详细。朝鲜王朝史学家安鼎福编写《东史纲目》时,不仅参考了中国的各种史书,而且广泛总结了该国《遗事》、《三国史记》、《三国史略》、《高丽史》、《丽史提纲》、《东国通鉴》、《东史纂要》、《东史会纲》等史书和历代作家文集的成果。他在《东史纲目》卷一记载说:己卯(周武王十三年),朝鲜箕子元年。殷太师箕子东来,周天子因以封之。箕子,子姓,名胥馀。封于箕而子爵,故号箕子。仕殷为太师。纣为淫佚,箕子谏,不听而囚之,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鼓琴以自悲。及周武王伐纣入殷,命召公释箕子囚,问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王乃问以天道。箕子为陈《洪范》九畴。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而不臣也。都平壤。筑城郭。施八条之教。箕子之来,中国人随之者五千。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之流,百工技艺,皆从焉。初至,言语不通,译而知之。设禁八条,其略:相杀偿以命;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为家奴,女为婢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娶无所售。是以其民不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其民饮食以笾豆。崇信让,笃儒术,酿成中国之风教。以勿尚兵斗,以德服强暴,邻国皆慕其义归附。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按:据《高丽志》记述,箕子所筑平壤古城遗址,石筑周8200尺,土筑10205尺,高30尺。]定田制,教民田蚕。箕子用殷田制,教民以田蚕织作。不三年,民皆向化。礼俗以兴,朝野无事,人民欢悦。以都邑之江比黄河,以其山比嵩山[注云:即大同江、永明岭],作歌颂其德。韩氏百谦曰:"余到平壤,见箕田遗制,阡陌皆在,周然不乱。古圣人经理筹划变夷为夏之意,犹可想见。其田形亩法,与今孟子所论井字制不同。其中含球、正阳两门间区划,最为分明。其制皆为田字形,田有四区,区皆七十亩。大路之内,横而见之,有四田八区。四田,四象之义耶?八区,八卦之象耶?八八六十四,正正方方,其法象先天方图。噫!此盖殷制也!《孟子》:"殷人七十而助。"七十亩,本殷人分田之制。箕子,殷人,其画野分田,宜效宗国。壬午(周武王十六年),(箕子)四年,箕子朝周。箕子以素车白马[注:殷人尚白也]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不可,欲泣为近妇人,乃作《麦秀》诗以歌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人闻之,皆为流涕。戊午(周成王三十三年),(箕子)四十年,箕子薨。寿九十三。葬平壤北兔山。这里记述了箕子到朝鲜立国的情况。箕子率领5000人到达朝鲜地区之后,定都平壤,传播中原的文化,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制定了成文法,采用了类似殷商的田亩制度。该书还记载了和箕子后代(箕氏王朝)的情况。箕氏朝鲜王朝一直存在到汉高祖时代。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被燕人卫满灭亡。《东史纲目》列箕子传世图,说从箕子立国到箕准被卫满篡位,共历年930年;箕准至马韩,称南康王,到被百济所灭,历年202年(按:应该是201年),总共传世1131年。它记载箕氏王朝的情况说:戊戌(周显王四十六年),燕伯僭称王,侯欲伐,不果,亦称王。箕子薨,子孙世君东方,而年代无考。至是,燕易王僭号,欲东略地。朝鲜侯欲兴兵伐燕,以尊周室;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亦止不攻。侯复称王。庚辰(秦始皇二十六年),王否,服属于秦。寻薨,子准立。初,朝鲜称王,其后子孙稍骄虐。燕将秦开,尝质于东胡,胡甚信之,归以袭破东胡;攻朝鲜西方,取地一千余里,至满潘为界。朝鲜始弱。及秦并天下,王否畏秦,遂服属于秦,不肯朝会。箕子四十世孙也。寻薨,子准立。辛巳(秦始皇二十七年),王准元年。己亥(汉高帝五年),(王准)十九年,与汉以水为界。丙午,(王准)二十六年,燕人卫满来降,拜为博士,守西鄙。汉燕王卢绾,反入匈奴;卫满亡命,聚党数千人。椎髻蛮夷服,东走出塞,渡水来降。说王求居西界故秦空地上下障,与诸亡命为国藩屏。王信宠之,拜为博士,赐以圭,封之百里,令守西边。戊申,(王准)二十八年,卫满叛袭王都,王南奔。满称朝鲜王,都王俭城。王攻破马韩,都金马郡。
首先从有关考古发现看。坛君神话说,天神降于太伯妙香山,可以与该国的石器时代相互印证。妙香山在今平安北道、平安南道与慈江道交界处,处于大同江与清川江之间。考古发现,公元前5000年至前1000年初,朝鲜半岛正当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典型的文化遗址,多分布在平安南道、黄海北道等处,大同江正好流经这些地区而进入大海。生息在平原、河谷的初民,把妙香山想象为其祖先(天神)降落之处,是很自然的事。妙香山,正如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古代中国的泰山一样。檀君神话又说,檀君在箕子进入朝鲜后便移位隐居,正说明古代朝鲜文化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由神话时代转入了文明时代。《汉书》说箕子制定了八条禁令,标志古朝鲜社会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已快速地迈进了有成文法的文明时代。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这个历史记载。《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说:"朝鲜青铜时代的年代大体在公元前10世纪至前5世纪,主要遗址在平安北道和黄海北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文化联系。"这时代正好与箕氏王朝开发朝鲜的时代相吻合;箕子朝鲜的国都王俭城的故址也正好在平壤市南郊大同江岸边。而且,古朝鲜的青铜器和支石墓跟中国辽宁和山东的与支石墓,形制一致。今平壤有箕子墓,也决不是空穴来风。其次从该国古代的族源神话看。该国族源神话基本是卵生神话。高句丽国的始祖朱蒙是卵生;新罗国的始祖朴赫居世是卵生,新罗国的脱解王(姓昔)和金阏智也是卵生,新罗三大姓(朴、昔、金)都是卵生;南方的驾洛国的6个国王也都是卵生。这些神话本身,与中国卵生神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卵生神话很多,人所共知的如:简狄吞燕卵因孕生契(参见《史记·殷本纪》);女修吞燕卵而生秦祖先大业,其后代曰孟戏、中衍,仍然鸟身而人言(参见《史记·秦本纪》);直到明末清初,满族还有仙女吞鸟卵而生下清始祖努尔哈赤的神话传说(参见《清史稿·太祖本纪》及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据诸多学者考证,东夷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夷始居地在今、一带,后来一支沿渤海南下,一支向东北迁徙,并达到朝鲜。更有人认为,虞舜、殷商、秦嬴等皆为东夷分支。《孟子·离娄下》便说过:"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我们即使不把殷商、秦嬴划为东夷范围,但它们与东夷诸族相互影响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因此,从卵生神话这个角度看,古代朝鲜与箕子所带去的殷商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再次从姓氏及有关考古发现看。中国《宋史·礼志》记载,宋徽宗封箕子为辽东公。宋朝罗泌《路史·国名纪》说:唐高祖武德年间"以辽为箕州"。今辽宁集安西有淇水县,辽宁新民一带有祺州。1973年,辽宁喀左北洞村出土西周早期铜鼎,腹内底壁铭文有"箕侯"字样。而且,箕子东去朝鲜时,在路经河北正定时留下了一支子孙,就是后来"鲜于"复姓的来源。《风俗通·姓氏篇》云:"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其子食采于朝鲜,因氏焉。"朝鲜半岛的姓氏也一样可以作为证明材料。今朝鲜和“三韩国”的姓氏中有箕姓,还有其分支韩姓、齐姓,他们都奉箕子为始祖,并到中国河南省淇水县朝歌镇的三仁祠寻根问祖。还可以从服饰、古代历法、风习等看。朝鲜族喜穿白衣,这与殷商传统有关。《史记·殷本纪》说:"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可见殷商尚白。《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古朝鲜地区的扶余国"衣尚白,白布大袂",这是继承了殷商的传统。中国的古俗是影响整个东方地区的,古朝鲜的历法也是效仿殷商的。《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说,该地区"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殷商有杀人殉葬的风俗,而《东夷传》等记载扶余国"杀人殉葬,多者百数"。《东夷传》还说,该国"水旱不调,五谷不熟,辄归咎王"。这又使人想起《吕氏春秋·顺民》的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予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民乃甚悦"说明百姓认为汤这样作才对,否则就不对,也就是说把大旱归咎于汤。而且,《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还说,半岛上的许多居民,都自称是来源于中国的"古之亡人"。史籍、考古、姓氏、神话、民俗,各个方面相互吻合,都可以印证箕子与殷商遗民对古朝鲜的开发。
《史记·朝鲜列传》明确记载说:西汉建立政权后,与古朝鲜以水为界。燕人卫满,是燕王卢绾的部下。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卢绾反叛,投降匈奴;卫满逃跑到朝鲜地区,后来夺取王位,建立了卫氏王朝,建都王俭城(今平壤)。吕后当权时,卫满曾经与汉朝的辽东太守约定,称为汉朝的"外臣"。卫满传国三代,至孙子右渠王。右渠王与汉朝关系紧张。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使者涉何与右渠王反目,涉何杀死朝鲜的裨王长,右渠王派兵杀死涉何。于是,两国间爆发战争。元封三年,在汉朝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尼相参杀了右渠王投降。汉武帝把朝鲜地区划分为四郡: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并封右渠王的儿子长降以及尼相参等人为侯。以上史实,是两国学术界都承认的。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所主编的《朝鲜通史》(贺剑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出版),就是这样记述的:"纪元前3世纪,中国周灭亡,分裂为数国,互相混战。当时古朝鲜的侯也称为王,拥有相当的官僚机构和相当的武装部队。……后来,秦统一中国,筑万里长城时(纪元前214年),古朝鲜的否王曾企图利用这个机会,扩张自己的势力。后来,他的儿子准王收留北中国燕、齐、赵等国避乱和迁徙的居民,使住于古朝鲜西部地区,扩大了古朝鲜的领域。""纪元前206年汉统一中国后,修万里长城外的辽东故塞,以卢绾为燕王,与古朝鲜以水为界。纪元前195年卢绾叛汉,亡命匈奴,其部下卫满聚众千余名,渡水入朝鲜。准王赐予博士爵位和百余里土地,令其统率亡命于古朝鲜西部国境之汉人。卫满在古朝鲜的西部境界扩张势力,于纪元前194年袭击王俭城,驱逐准王,自立为古朝鲜'国王'。""汉四郡的设置对朝鲜各部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有巨大的影响。汉通过乐浪郡,与朝鲜各部落之间的交易广泛开展起来了。考古遗迹发掘工作中(仅辽东地方尚不得知),在大同江流域黄海道,直到庆尚道地方,都发现汉朝时代的文化遗物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如果不否认汉武帝灭卫氏王朝建立乐浪等郡的历史,那么,就不可轻易否认卫氏王朝取代箕氏王朝的史事。如果承认有箕氏王朝,就不可轻易否定箕子入朝鲜的历史记载。否则,箕否王、箕准王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呢?我们利用史料决不可割裂。而且,根据先秦典籍记载,箕子是确有其人的。殷商的三个著名人物,比干被杀,微子封于宋,都没有异议,为什么单独怀疑箕子去朝鲜呢?而且,如果没有去朝鲜,那么为什么没有任何资料提出箕子的其他去向呢?一部世界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和平的交流;一是武力的征服与反抗。箕子入朝鲜属于前一种类型;卫满的入侵与的征服,是属于后一种类型。箕子建古朝鲜,是以统治者身份而去的。所以,古代朝鲜半岛传统史书,从来就肯定箕子的开发之功,并以箕氏王朝为正统;对卫满则采取批判的态度。因为,箕子及其后代不仅对开发半岛做出了贡献,如:《东史纲目》评论卫满说:"卫满未有积仁行德,徒以亡人以诈逐王准,夺之国而并之,不义甚矣!二世而灭亡,暴得者暴亡。何以传世久长,与礼箕并哉?"该国古代诗人在诗中,把自己的祖国称为"海上箕封礼义邦";并且赞扬该国与中国的关系是"河山万世"。
在中国大力强调东北疆历史属于中国历史范畴时,朝鲜半岛的传统历史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朝鲜南半岛为了“民族主义”,把中国史书历历在目的记载的箕子古朝鲜,硬说成为传说,而它们半岛在近代才被所谓学者通过臆想编造出来的所谓“坛君”朝鲜,其实并不存在的,是半岛神话传说一跃成为正式历史的开端。北大教授宋成有还介绍:“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后,“三韩国”一些历史学家流亡来到中国,为反抗侵略,唤起,这些历史学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强调“三韩国”的独立性,后来演变为“三韩国”史学界中的民族史学流派。现在的“三韩”民国是1948年才有的,民族史学成为三韩民国讲坛史学的三大流派之一。不过被称为在野史学的非学者民间人士,喜欢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评书演义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鼓动力量。”南朝鲜历史学家尹乃铉在其所著的《韩国古代史新论》中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并认为箕子来源于中国中原[2]。箕子朝鲜其事,在国内外学界争论颇多,这之中既有书缺有间的问题,也有观点与方法论的分歧,而后一点更为突显,从而使古朝鲜史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根据朝鲜的历史书《三国遗事》猜想,说“坛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着人民关南迁现南朝鲜地区,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箕子带随从与当地土著建立古朝鲜,在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今朝鲜和“三韩国”的姓氏皆源于效仿中国,不过它们不用汉字,只是一种音译,基本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们古时根本没有姓氏风俗的。出于民族主义抬头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鲜“三韩国”学者对此段历史的存在有一定争议,不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也有人根据朝鲜人写的历史书《三国遗事》,认为封箕子于朝鲜的是“周虎王”(明显把周武王的发音以讹传讹),而不是周朝的周武王,但是这只是他们传抄中国历史记载它们历史时音转而误的一个错误而已。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if list && list.lengt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箕子朝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