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德宫闱宫闱是什么意思思

文稿/学术天地/故宫早期刊物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仅供个人参考____
故宫早期刊物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2009年正值《故宫博物院院刊》复刊30周年。再往前回溯,故宫博物院兴办刊物的历史已有80年之久了。回顾早期刊物的兴衰演进,对新刊的发展或许不无益处。一、故宫早期刊物的品种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的几年,古物、图书和文献三馆分别对古物、典籍和档案进行清点整理,并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由于有了整理、研究的基础,编辑出版工作得以同时发展。早期兴办的刊物可分为资料和研究两大类。 (一)资料性刊物1.艺术类  (1)《故宫周刊》(注1)与《故宫旬刊》(注2)  《故宫周刊》是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艺术类刊物〔图一〕,于1929年月开始发行第1期,至1936年4月出到510期以后,改为《故宫旬刊》。该刊为8开大册,每期4页,米色铜版纸铜版精印。图一& 《故宫周刊》:孙总理遗像及遗嘱  刊名由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题写〔图二〕,一直用到第350期,由于易培基被控“故宫盗宝案”而辞职,自第351期至475期,刊名改集《史晨碑》〔图三〕;自476期至终刊,刊名又改集元《文始殿记》〔图四〕,是因人而废字之一例。    图二& 《故宫周刊》:理事兼院长易培基及其题刊    图三& 《故宫周刊》刊题:集史晨碑图四& 《故宫周刊》刊题:集元《文始殿记》  《故宫周刊》每期版面及栏目固定,连续刊发系列专题资料。7年下来,共发表了30余类4838件文物的影像及史料(见下表《〈故宫周刊〉发表内容分类统计》)。  除每周发行外,院庆时还增发专刊,如周年双十号《宋人风水二十景》(注3),二周年双十号《周栎园读画楼书画集粹》(注4),三周年双十号《恽王合璧》(注5),四周年双十号《宋四家真迹》(注6),五周年双十号《明陆治蔡羽书画合壁》(注7),六周年双十号《唐徐浩书朱巨川告身》(注8)等,皆为书画作品。1936年,专门编发了《〈故宫周刊〉总索引》(注9),以供分类检索。  在改出的《故宫旬刊》前,刊有启示一则,略述改刊原委:“故宫周刊已出至五百十期,告一结束。另编总索引一册,不日出版,以便检阅。自本年五月一日起,改编《故宫旬刊》,每月三期,每期一张,内容益求精采,考订更期详瞻,图片文字壁垒一新,不于周刊相复,以副读者之望,爬罗虽力谫陋,犹惭大雅宏达,幸赐教正。每期定价八分,一仍周刊之旧。”两相比较,旬刊版面的安排更加疏朗清晰〔图五〕,内容减至8个类目(见下表《〈故宫旬刊〉发表内容分类统计》),但是出到次年第32期时即告终止,不知是何原因。图五& 《故宫旬刊》版面  (2)《故宫》(注10)  《故宫》〔图六〕自1929年9月开始,于每月末发行。该刊前有《凡例》一篇,述及办刊宗旨等各项:  ——编刊宗旨及刊名由来。故宫历年艺术精华“亟应流传广播藉供众览”,除陆续影印专集外,“为荟萃普及起见”,刊行此册即名以“故宫”二字。  ——收录范围。分“建筑雕刻书画铜瓷器史迹各类”,凡具有艺术及历史价值者均在网罗之列。  ——编排方针。分类不拘次序,“总以最合适之方法间杂错综,不取厌于阅览者为目的”。  ——刊期及增刊。自民国十八年九月为始,每月一辑制成一册,于月终发行,“每年另印若干册于纪念日或某种特别机会发行”。    图六(1)《故宫》(月刊)封面     图六(2)《故宫》:李煜瀛题名 图六(3)《故宫》版权页  《故宫》每期固定发表20件作品〔图七〕,共刊发44期,至1936年终刊。刊发作品数量为《故宫周刊》的五分之一,类别减半;而较《故宫旬刊》作品数量多4倍,类目加倍(见下表《〈故宫〉(月刊)发表内容分类统计》)。图七& 《故宫》:《西园雅集图》  (3)《故宫书画集》(注11)  这是民国十九至二十五年(1930 — 1936)编辑出版的唯一不带“刊”字的专题性刊物,共出版了47期。称其为刊物,主要依据该刊的前言:此刊问世之前,已发行长期刊物《故宫》(月刊)及《故宫周刊》二种,又议出长期书画集一种,以玻璃版精印书画名迹,按月发行,以补上述两刊之不足,“俾尽量介绍吾国书画艺术于世界,使一洗珍袐之习焉”。  《故宫书画集》每期固定发表20件作品,宋至清代兼收,如第一期依次收录了宋董源《洞天山堂》、崔白《芦雁》、晁补之《老子骑牛》、宋徽宗《谷山秋色》、李唐《雪景》;五代人《雪渔图》;元萨都剌《严陵钓台》、顾安《平安盘石》、马琬《秋林钓艇》;明林良《鹰》、& 姚绶《寒林鸜鹆》、沈周《庐山高》、唐寅《山路松声》、徐渭《榴实》、& 董其昌《秋林书屋》;清王鉴《仿黄公望烟浮远岫》、王翚《仿董北苑山水》、吴历《九芝图》、清高宗《开泰图》、邹一桂《古干梅》,各件作品之后还附有详细著录。47期共发表作品940件。2.历史类  (1)《掌故丛编》(注12)与《文献丛编》(注13)  掌故部是图书馆早期的下设机构之一,专管文献档案的整理编目等。鉴于清代掌故成书极少,掌故部决定选辑各种重要史料,每月编印《掌故丛编》一册,自1928年1月出版第一辑,以后每月持续编印。每辑按专题刊发,内容连载,选自清宫中档案、内务府档案、内阁大库档案及军机处档案等。编发过的专题有清帝谕旨,《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仁宗遇刺案,年羹尧、鄂尔泰奏折,英使马嘎尔尼来聘案,以及王锡侯字贯案,太平天国文件、禁书目录,西征随笔等。1929年10月,掌故部独立为文献部,已出版十辑的《掌故丛编》改称为《文献丛编》〔图八〕。&& &&   图八& 《文献丛编》封面&&&     图九& 《文献丛编》内页  从年,《文献丛编》共出版了46辑。每年出版3至4期不等,刊期并不十分固定,故此刊属不定期连续出版物。每册之内仍包含若干相互独立的小专题。先后整理发表的史料有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康熙朱笔谕旨,康熙与罗马使节文书,雍正朝关税史料,雍正朝文字狱,圆明园史料,修建京师大学堂史料,俄罗斯档,乾隆朝文字狱,乾隆朝天主教流传中国史料〔图九〕,嘉庆二十一年英使来聘案,英翻译官马嘉理在滇被戕案、鸦片战争之中英交涉史料,英法联军战役之中英、中法交涉事件,太平天国史料,天津各国教堂被毁案,总共刊发了150多个专题,在学界影响较大。  年间,《文献丛编》专题增刊(注14)出版〔图十〕,即《清三藩史料》一至六辑,包括了文献馆整理清内阁实录库档案时在东库发见的康熙年间关于三藩事件的文书千余件,有各将军府文档、札付令牌及印记、各部院钞送内阁典籍厅之题本、方略馆编辑平定三逆方略之钞档及稿本、各司致内阁典籍厅之手本等,多属三藩史实的重要资料〔图十一〕。      图十& 《文献丛编》增刊      图十一  《文献丛编》增刊:吴三桂颁发铜印一  (2)《史料旬刊》(注15)  这也是一部有影响的综合性汇编,自民国十九至二十年()共出版了40期。因文献馆所藏各种档案多属有清一代重要史料,其中凡可以单行成书或类聚多数文件加以系统整理者,已就其性质类别分别编印《文献丛编》及《丛书》行世。然贮藏浩繁,整理需时,仅恃两种刊物发表,唯恐时日稽迟,不足以餍海内学者之渴望,特加出《史料旬刊》一种〔图十二、图十三〕,以辅《丛编》之不及。凡属有关文献,可依考证者,随时发见,即行刊布,片鳞只爪兼容并纳。虽与《文献丛编》并行,而体裁各异。(注16)      图十二& 《史料旬刊》封面&     图十三& 《史料旬刊》内页  《史料旬刊》先后选编发表的档案有俄罗斯国喇嘛学生案,雍正安南勘界案,道光十一年查禁鸦片烟案,乾隆二十四年英吉利通商案,道光朝外洋通商案,乾隆朝外洋通商案,咸丰十年英法兵入京焚毁圆明园案,割辫案,朱三太子案,嘉庆诛和珅案,台湾黄教案,河南青阳教案,道光朝关税案,道光朝留中密奏等。保存了大量关于清代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宗教等方面的珍贵档案,而以外交和宗教方面的内容居多。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不乏时人所不知的机密文件,有助于后人考证一些事件的具体过程,大大丰富了清史的有关内容。(二)研究性刊物  1.《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年刊》〔图十四、图十五〕(注17)&     图十四& 《故宫博物院年刊》封面目次     图十五& 《故宫博物院年刊》内页  1936年创刊。第一期刊载的“编辑略例”谈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办刊宗旨。以研究学术,阐扬文化,并传达国内外博物馆及考古学界重要消息为主。刊期。本刊于每年7月出版。  ——作者对象。本刊之编撰,由本院职员及专门委员分任之,并得聘国内外学者为特约撰稿人。  ——文稿要求。本刊文稿不限字数,不拘语体或文言,惟均须加标点符号。  ——报酬。本刊发表之文稿概无稿费,但得赠送抽印本三十份至五十份。  从这篇略例及刊名看,显然是打算长期办下去,但实际上只出了第一期,因此它又是终刊,原因未及。  第一期发表了5篇论文,有唐兰《周王(左“害”右“夫”)锺考》,马衡《新嘉量考释》,励乃骥《释庣》,孟森《清太祖起兵为父祖复杂事详考》和方甦生《整理档案方法的初步研究》。同时刊发了一组图版,有景山、文渊阁、丹陛、铜壶滴漏、周王(左“害”右“夫”)锺、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会场内部之一、唐镜、元钱选《菏塘早秋图》及天龙山唐代造像等。还有两篇附录:庄尚严《赴英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记》和傅振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参观记》。刊物内容兼及历史、考古、文献、艺术诸方面,属综合性研究刊物。  2.《文献特刊》、《文献论丛》与《文献专刊》  文献馆在编发《文献丛编》之外,又将馆中同仁的工作报告等成果在本院周年纪念日时汇集增刊出版,派生出几种具有研究性质的专题性文集:  十周年纪念时出版了《文献特刊》〔图十六至十八〕(注18),图文并茂,而以文为主,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收录图片16幅,档案原件有天聪七年(1633)元帅孔有德总兵耿仲明遗官乞降疏、崇德四年(1639)户部禁烟叶告示、康熙五十二年俄罗斯来文等7幅,以及文物图片《乾隆京城全图》第七排宫中之一段和至圣林图(乾隆朝衍圣公孔兆焕进)等9幅。第二部分收论述6篇,有陈垣《记吕晚村子孙》、孟森《史与史料》、《中国历代史料之来源并拟现代可以收集之方法》(讲稿)、蒋廷黻《欧洲几个档案库》(讲稿)、姚从吾《档案馆与现代历史学的关系》和余嘉锡《书册制度补考》。第三部分有文献馆馆长沈兼士《文献馆整理档案报告》等7篇工作报告。第四部分是文献馆陈列室文物总目,包括珍贵文件原档陈列细目和重要文件陈列清单等。&     图十六& 《文献特刊》封面&     图十七& 《文献特刊》彩色插图图十八& 《文献特刊》文献影像  十一周年纪念出版物为《文献论丛》(注19),收录蔡元培《清内阁汉文黄册联合目录序》、陈垣《“四库提要”中之周亮工》等24篇,附《文献馆大事表》。时隔13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又刊发《文献论丛》沈兼士先生纪念刊(注20)一册,书前有马衡序和《纪念馆长沈兼士先生》一文,收录王之相《中俄陆路通商关系之历史上的变迁》、单士魁《清代黄册与赋役问题》等共13篇。  十九周年纪念出版物称《文献专刊》(注21)〔图十九、图二十〕,正文分为“论述”和“杂俎”两部分,论述有单士魁《清代制诏诰敕题奏表笺说略》、张德泽《军机处所藏清册之分类》、张玉全《俄罗斯馆始末记》、王善端《雍正朱批奏折述略》、王声和与魏世培《清宫内廷戏台考略》、侯甲峰《清同治间重修圆明园史料之搜集》等6篇;“杂俎”主要介绍零星的新发史料和宫中文物,有包括赵连珍《皇极殿铜壶滴漏》、梁仪衡《各典礼皇后穿戴之一斑》、周启芬《划一腰牌》、杨学文《阉割酷刑》、侯甲峰《太后宫之妈妈女子》、《后妃姊妹侄备挑宫女》、《慈禧太后祭祖》、《隆裕太后册文》等8篇,“所述自有裨于掌故,次亦能揭史料之一鳞一爪,用表珍闻,盖皆研究整理之所得,足供参考者也”(注22)。      图十九& 《文献专刊》封面&      图二十& 《文献专刊》内页  二十周年纪念时,再发行《文献专刊》(注23)一册,也是文集性质,包括研究整理清代档案、介绍清代档案知识、公布清代档案史料和利用清代档案研究清史问题等内容。收录论文5篇,有张德泽《整理档案问题》、李德启《清季内务府经费问题》、单士魁《清内阁满票签部、通本式样之介绍》、张国桢《大高玄殿》和程文翰《寿皇殿之供奉及供献》。此外还有介绍清代档案史料的文章3篇:张玉全选译《关于清三藩事件之满文史料》、张德泽编选《清末四川铁路案》和赵德洵择录的《清孝钦后陵寝史料》。二、故宫早期刊物的特点与作用(一)资料性刊物是早期刊物的主流  以上《故宫周刊》、《故宫月刊》、《文献丛编》、《史料旬刊》、《故宫书画集》等刊物,具有常年出版、封面或刊头设计相对稳定,版面或栏目固定、内容连贯等典型的期刊特点,而且都以刊发各类资料为己任,每期汇集数篇文献,内容具有原始性和新颖性,对博物馆界、学界及整个社会影响很大,居于早期刊物的主流地位。  零星出版的刊物,其中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年刊》,已具有现今院刊的雏形,但只出版了一期,使它本应形成的学术风格和发挥的持续影响力都没能实现。《文献专刊》、《文献特刊》等在特定纪念日作为某刊特刊形式编发,兼有文集性质,毕竟也是偶一为之,并未形成为独立的连续出版物。从当时的状况来说,一支专业齐备的研究队伍尚未形成,不少研究成果是由特聘的专门委员就个人专业所及完成的,成果的故宫特色也不是十分突出,所以研究性刊物是一个弱项。(二)刊发作品数量巨大(见下表《〈故宫周刊〉、〈故宫旬刊〉、〈故宫月刊〉发表总量统计》)(三)刊发内容门类齐全  如以发表内容的门类多少排列,《故宫周刊》最多,按当时的分类,计有理事小像、画像(行乐图附)、名画、法书、折扇、织绣、版本、碑帖、瓷器、铜器、玉器、景泰蓝(珐琅附)、剔红、雕刻、文具、时计、戏衣切末、铜印、清钱、匾额、建筑、杂件、考据、专著、史料、笔记、校勘、目录、剧本、其它等,共30大类。而《故宫旬刊》有8大类,《故宫月刊》为15大类,正与出刊长短成正比。(四)各类资料系统连贯  如在第1—80期之间,陆续刊登了34位“理事小像”:依次为李石曾、易寅邨、蒋介石、谭组庵、阎百川、吴稚晖、胡展堂、蔡孑民、庄思缄、熊秉三、王亮畴、江叔澥、张溥泉、黄膺白、张汉卿、赵次陇、宋子文、马云亭、恩克巴图、冯焕章、张静江、沈兼士、薛子良、汪精卫、俞星枢、李玄伯、马叔平、鹿瑞伯、胡若愚、于右任、张玉衡、戴季陶、何敬之、柯凤荪。如此集中的专题影像资料在寻常书刊中难以寻觅。  还有103-304期之间刊发的“匾额”,依次为 “坤宁门”、“宁寿宫”、“建福门”、“建福宫”、“交泰殿”、“体元殿”、“宁寿门”、“翊坤宫”、“颐和轩”、“宝华殿”、“摛藻堂”、“锺粹宫”、“承乾宫”、“绛雪轩”、“皇极殿”、“乐寿堂”、“长春宫”、“太极殿”、“景仁门”、“景仁宫”、“坤宁宫”、“养性殿”、“宝相楼”、“养性斋”、“钦安殿”、“天一门”、“正大光明”、“仁洽道丰”、“敬佛”、“学诗堂”、“壶天宣豫”、“智珠心印”、“熙天曜日”、“云润星辉”、“道德堂”、“怡性轩”、“阅是楼”、“导和养素”、“太和充满”、“澄心正性”、“绥万邦”、“境静心清”、“膺天庆”、“庆云斋”、“和神茂豫”、“德洽六宫”、“乐道堂”、“淑慎温和”、“养和殿”、“元和殿”、“延和门”、“延洪殿”、“导和怡泰”、“畅音阁”、“古鉴斋”、“履和门”、“文渊阁”、“静观斋”、“翔凤为林”、“汇流澄鉴”、“寿国香台”、“锺粹门”、“储秀宫”、“锡庆门”、“惠风亭”、“敷华门”、“柔嘉肃敬”、“赞德宫闱”、“丽景轩”、“同顺斋”〔图二十一〕、“福佑无疆”、“春华门”、“重华门”、“寿安华门”、“慈荫楼”、“禊赏”、“隆宗门”、“斋宫”、“龙光门”、“英华殿”、“景福宫”“浴德殿”、“皇极右门”、“启祥门”、“集卉亭”、“凤光室”、“猗蓝馆”、“堆秀”、“日精门”、“景福门”、“北上门”、“集福门”、“长泰门”、“咸熙门”、“咸熙左门”、“永庆门”、“漱芳斋”、“百子门”、“基化门”、“大高玄门” 〔图二十二〕、“永和宫”、“永康左门”、“绥祉门”、“广德门”、“斋宫”、“昭福门”、“承光门”、“广生左门”、“昌祺门”、“乾清门”、“顺贞门”、“英华门”、“贞顺门”、“慈祥门”、“养性门”、“迎瑞门”、“大成左门”、“咸若馆”、“咸福门”、“临溪亭”、“益寿斋”、“履禄绥厚”、“九天应元雷坛”、“德阳门”、“平康室”、“咸福宫”、“重华宫”、“绥寿殿”、“长康左门”、“四神祠”、“寿安宫”、“承禧殿”、“永祥门”、“慈宁门”、“御书房”、“承乾门”“绥福殿”、“翊坤门”、“琼苑东门”、“浮碧亭”,共有139块。特别是其中早已无存的部分,早已成为绝无仅有的宫廷原状影像资料,在寻常书刊中难以寻觅,能在各刊固定、连续地以专题形式集中刊发,应归功于刊物编辑者的慧眼与卓识。档案史料也是如此,如《掌故丛编》第8、9辑共收入雍正帝朱批年羹尧奏折4件,未列出具文日期,其内容为雍正元年(1723)至三年奏折。4件内容依次为:请安、谢恩;奏请告派人对西北用兵阵亡、伤残士兵从优抚恤;哀恳免死;报告派人监视允禟情形。第十辑《乾隆八字》中,记载了乾隆帝21岁(雍正九年,1731)生日时算命的结果。图二十一& 《故宫周刊》:“同顺斋”门额影像& 图二十二& 《故宫周刊》:“大高玄门”门额  《文献丛编》10—19期中有5期陆续登载了雍正朝关税史料,共70件,选自雍正朝元年至十三年(),有江西、福建、江苏、苏州、广东、广西、山东、直隶、湖北等地巡抚及正定总兵、两淮盐政等人奏折。内容包括修造关署、奏报关税、海税,商订商船税率及规则,革除关务陋规,查办关税积弊以及严禁商船偷越禁洋等。  《史料旬刊》10至31期中,有9期刊载了乾隆朝外洋通商案,分别记录了乾隆前、中期英吉利、法兰西等国商人在广州贸易,吕宋、暹罗等国商人在厦门和红毛国商人在浙江贸易,清朝地方当局设馆、收税和管理外商交易情况;福建总督策愣泰等为噶喇吧杀害土生华人,请禁南洋贸易;两江总督德沛、两广总督广复等列述实行海禁所造成的内地产物壅滞、商民生计困难之害处,主张照旧开海贸易;江西道监察御史请禁丝斤出口;大西洋国进贡方物并带来懂天文、外科医学之汤德徽入京效力,苏禄、琉球入贡情形等等,选奏折31件。(五)名品荟萃弥足珍贵  各刊发表的内容不仅连续系统,而且都是精品佳作。以《故宫周刊》发表的文物件数最多,仅“名画”一类即达853件,其中隋代1件,唐代7件,五代8件,宋代189件,元代190件,辽代1件,明代192件,清代267件。此外,还有集锦册1件。  以宋以前来说,有隋董展《三顾草庐图》;唐李昭道《曲江图》、《春山行旅图》,韩干《洗马图》,周昉《演乐图》,姚月华《胆瓶秋卉》,佚名《雪景》;五代有滕昌佑《牡丹》、关仝《山溪待渡图》、荆浩《匡卢图》、丘文播《文会图》、佚名《丹枫呦鹿图》、佚名《浣月图》、佚名《秋林群鹿图》、佚名《雪渔图》等;宋代有马远《华灯侍宴》等13件,郭熙《山庄高逸图》等7件,范宽《群峰雪霁图》等5件,李嵩《仙筹增寿》等7件,李唐《灸艾图》等7件,僧巨然《秋山问道图》等5件,以及赵伯驹、马麟、夏珪、崔白、赵昌、苏汉臣、刘汉年、林椿、许道宁、马和之、李公麟、艾宣、马逵、李迪、贾师古、阎次平、董源、宋徽宗、陈居中、李成、燕文贵、郭忠恕、僧惠崇、许迪、毛益、晁补之、李安忠、楼观、李东、王定国、毕良史、张茂、韩佑、梁楷、赵孟坚、黄居寀、刘寀春、宋鲁宗、王诜、米芾、赵大亨、祁序、牟益、张敦礼、扬无咎、朱锐、赵干、江参等名家作品多件,真正是“名品荟萃弥足珍贵”。如果再加上当时的文物尚未南迁的历史背景,则又增加了一层含义。(六)部分南迁文物得以在大陆定格  这是以上刊物的特别之处,当它们出版时,故宫古物尚未南迁,刊发的很多资料具有原始性。如《故宫周刊》发表过的《宋太祖像》、《宋仁宗后像》、《明英宗像》、《明孝康敬皇后像》、《明穆宗像》等等,现今都在台北故宫。再以名画为例。故宫早期刊物已发表、后又南迁的作品,自隋至清各代都有,而且数量不在少数。如隋代董展《三顾草庐图》,唐代李昭道《曲江图》、《春山行旅图》、韩干《洗马图》、周昉《演乐图》;五代滕昌佑《牡丹》、关仝《山溪待渡图》、荆浩《匡卢图》、佚名《丹枫呦鹿图》,宋代马远《秋江渔隐》、《华灯侍宴》、《雪景》、《对月图》、《乘龙图》,郭熙《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寒林图》,范宽《行旅图》〔图二十三〕、《雪山萧寺》、《溪山行旅图》,僧巨然《秋山问道图》、《豀山林薮图》、《寒林晚岫》,苏汉臣《重午婴戏》、《秋庭婴戏》、《货郎图》,刘松年《丝纶图》、《秋林纵牧》,宋人《西园雅集图》;元代有倪瓒《枯木竹石》、《容膝斋图》、《紫芝山房图》,吴镇《溪流归艇》〔图二十四〕、《篔筜清影》、《秋江渔隐图》,钱选《卢仝烹茶图》,曹知白《疏林亭子》、《双松图》,盛懋《溪山清夏图》、《夏山行旅图》,柯九思《秋林晓色》,王蒙《雅宜山斋》、《东山草堂图》,朱德润《松冈云瀑》、赵孟頫《西园雅集图》、《重江迭嶂图》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高克恭《雨山图》、《云横秀岭图》,唐棣《霜浦归渔》、《豀山烟艇》,管道升《画竹石》,颜辉《袁安卧雪》,陈立善《墨梅》,王振鹏《瀛海胜景》等;明代有沈周《庐山高》、《策杖图》,文征明《松下横琴》、《朱竹》、《溪亭客话》、《洞庭西山图》,唐寅《震泽烟树》、《高士图》卷,仇英《梅石抚琴图》、《修禊图》,张宏《竞渡图》、《画布袋罗汉》,陈洪绶《依杖闲情图》、《仙人献寿图》,项圣谟《桃花写生》、《山水》,李士逹《关山风雨》、《坐听松风》,文俶《春蚕食叶》等;清代有邹一桂《春华秋实》、《霜菊秋罗》、《画红桃白梨》,董邦达《层峦耸翠》、《翠岩红树》,王翚《匡庐读书图》、《石泉试茗》,王原祁《江山清霁》、《平林罨翠》,金廷标《孟母移居图》、《枫林晚坐》、《拜石图》,恽寿平《春燕桃柳》、《百合》、《禹穴古柏图》,张宗苍《寒滩渔泊》、《仿黄公望山水》,钱维城《江阁远帆图》、《观泉图》,蒋廷锡《山羊》、《水仙》、《野菊》、《人参花》,董诰《画高宗御制诗意》,丁观鹏《摹仇英西园雅集图》、《莲座文殊像》,弘旿《枫溪放艇》、《竹蹊绚锦》、《菊磵霏甘》,张若霭《松竹鸣禽图》,唐岱《秋林读易图》、《仿范宽山水》,陈书《山窗读易》、《仿王蒙夏日山居图》,徐扬《鹅子》,姚文瀚《文殊像》、《卖浆图》,吴历《九芝图》,周禧《罗汉像》(十幅),佚名《院画十二月月令图》等等。其中部分作品同时见于《故宫书画集》和《故宫周刊》或《故宫》等二、三种刊物中。大部分南迁文物既是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大陆露面,至少它们在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得以在刊物中定格展现其风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者及大众“先睹为快”的要求,因为运台文物的编辑出版已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事情。&      图二十三& 范宽《行旅图》         & 图二十四&& 吴镇《溪流归艇》三、故宫早期刊物成功兴办的启示  在民国时期的博物馆界,以一馆之力办刊的还有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1929年《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1931年《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1933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馆刊》等多家,但以一馆之力兴办多种刊物的,而且多种刊物都经受住长期历史检验、至今仍是学者必读之作、早已成为品牌刊物的,唯有故宫博物院一家。从故宫早期刊物的成功,从兴办刊物所做的种种努力,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一)资源优势定位充分展示故宫特色  成立不久的故宫博物院,各方面工作渐入正轨,大量的基础整理编目工作为日常重点,并已初见成效,急需向社会展示各类成果,应运而生的期刊正提供了一个长期固定的展示园地。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优势作为刊物定位,使大批古物精华得以弘扬和普及,也使刊物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久而久之,这些刊物逐渐成为社会各界认识故宫、了解传统文化、满足精神需求的一扇多采的“窗口”,逐渐深入到读者内心,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二)面向社会大众获得广泛认可  纵观早期各刊的编辑主旨,“为荟萃普及起见”、“阐扬文化”、“亟应流传广播藉供众览”、“凡具有艺术及历史价值者均在网罗之列”,“总以最合适之方法间杂错综,不取厌于阅览者为目的”、“以副读者之望”等等,皆表现出强烈的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将传统文化尽快向社会公布的紧迫感。而各刊在一定时段内密集兴办,每期除固定编发外,还另于纪念日或某种特别机会编发各种专刊等实际作为,无一不是在践行其对社会的承诺。这正是一个成立不久的大博物馆贯彻其职责和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三)精心策划编排彰显刊物品味  在同期的刊物中,《故宫周刊》等为8开大本,米色铜版纸铜版精印,每期4页,每周出刊长达7年之久,大气磅礴;《故宫》、《故宫书画集》等则以宣纸珂罗版影印,线装大册;《文献丛编》等为铅印本,线装形式,继承了古籍的典雅。至于各刊在每期的选材及版面编排等方面的用心,不同的读者自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四)精良印刷制作完美展现内容  上个世纪30年代,为了出版需要,专门设立了故宫印刷所,所内有珂罗版、凹版、铜版、石印、铅印、彩印、照相等相对完善的技术设施,印制出的刊物和书籍,在当时均为一流水平。  今日故宫博物院刊物的面貌和内容已随工作重点变化而发生了巨变,从《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故宫学刊》、《明清论丛》等多种刊物中,可以看出早期刊物的很多优良传统被继承下来,有些正得到恢复。希望它们不断推陈出新,长久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中!注释(注1)《故宮周刊》1—510期,民国十八至二十五年()北平故宮博物院編辑、出版。(注2)《故宫旬刊》1—32期,民国二十五至二十六年()北平故宮博物院編辑、出版。(注3)《宋人风水二十景》故宫周刊双十号,原题马远绘,民国十九年(1930)双十节北平故宫博物院影印本。(注4)《周栎园读画楼书画集粹》故宫周刊二周年双十号,(清)周亮工书绘,民国二十年(1931)双十节北平故宫博物院影印本。(注5)《恽王合璧》故宫周刊三周年双十号,(清)恽格、王翚绘,民国二十一年(1932)双十节北平故宫博物院影印本。 &(注6)《宋四家真迹》故宫周刊第四年双十号,(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双十节北平故宫博物院影印本。 (注7)《明陆治蔡羽书画合璧》故宫周刊第五年双十号,(明)陆治书、蔡羽绘,民国二十三年(1934)双十节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影印本。(注8)《唐徐浩书朱巨川告身》故宫周刊第六年双十号,(唐)徐浩(原题徐季海)书,民国二十四年(1935)双十节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影印本。(注9)《故宮周刊总索引》,民国二十五年(1936)北平故宮博物院編辑、出版。(注10)《故宫》1—44期,民国十八至二十五年()北平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 &(注11)《故宫书画集》1—47期,民国十九至二十五年()北平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注12)《掌故丛编》1—10辑,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掌故部编,民国十七至十八年()北平故宫博物院铅印本。(注13)《文献丛编》1—46辑,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民国十九年至三十三年()北平故宫博物院铅印本。(注14)《文献丛编增刊》清三藩史料1—6辑,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民国二十至二十一年()北平故宫博物院铅印本 。(注15)《史料旬刊》1—40期,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辑,单士元主编,民国十九至二十年(年)北平故宫博物院铅印本。(注16)参见《史料旬刊》书前《发刊前记》。(注17)《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年刊》,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注18)《文献特刊》,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出版。(注19)《文献论丛》,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出版。(注20)《文献论丛》(沈兼士先生纪念刊),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民国三十七年(1948)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出版。(注21)《文献专刊》故宫十九周年纪念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民国三十三年(1944)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出版。(注22)《文献专刊》祝书元序。(注23)《文献专刊》故宫二十周年纪念,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民国三十四年(1945)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出版。(本文是“文博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前景研讨会——纪念《故宫博物院院刊》复刊30年”的发言稿,曾刊载于《故宫博物院院院刊》2009年第5期,《故宫博物院院院刊》发表有删节,此为全文)
撰稿人:朱赛虹
关键词:&&&&&&&&&&&&&&&&&&&&&&&&&&&&&&&&&&&&&&&&&&&&&&&&&&&&&&&&&&&&&&&&&&&&&&&&&&&&&&&&&&&&&&&&&&&&&&&&&&&&&&&&&&&&&&&&&&&&&&&&&&&&&&&&&&&&&&&&&&&&&&&&&&&&&&&&&&&&&&&&&&&&&&&&&&&&&&&&&&&&&&&&&&&&&&&&&&&&&&&&&&&&&&&&&&&&&&&&&&&&&&&&&&&&&&&&&&&&&&&&&&&&&&&&&&&&&&&&&&&&&&&&&&&&&&
loadi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闱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