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感恩学佛的师兄们、贤友们,想问个问题:在某论坛看到有个帖子,是有关放生的话题,绝大部分人是以一种嘲讽

西游降魔,仅仅是修行的开始
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是什么思想让周星驰,从一年拍五部,到五年拍一部?  是什么思想让周星驰,从一个台前演员,退身为一个幕后导演,甚至连半个镜头也不再出演?&  笔者想谈的主题,不是周老,也不是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更不是什么动画特效。  而是《西游降魔篇》背后所含藏的智慧。   在这之前,笔者阐述三个观点,希望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   我认为,电影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取悦大众,二是引起热议,三是教育。   我认为,教育也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用「道理」展现道理,     二是用「方便」展现道理,     三是「不展现道理」,只告诉人们如何修行,自己证道。   我认为,道理同样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如何立足社会,让自己在满足中获得快乐」的道理;     二是「如何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己快乐」的道理;     三是「如何什么都不做,无所依赖,也可以获得快乐」的道理。   通过以上观点,「电影」,在笔者眼中,属于「方便」。  所以,笔者认为的「好电影」,就是以「教育」为目的,  教给众生「什么也不做也可以获得快乐」的电影。   《西游降魔篇》是一部教给观众「如何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己快乐」的电影,一部传播「大爱」的电影。  虽然在笔者眼中,这并非一部究竟之作,但其思想价值,也已远远超越了绝大部分商业电影。  通过对电影名称中「篇」字的理解,  笔者期望,周老还会出一部,教给众生「什么都不做,也能获得快乐」的电影,这是后话。  毕竟,降魔篇只是玄奘上路前的故事,也许只是周老曾经的一个阶段性领悟。  也许仅仅是修行的开始。    笔者是个佛教徒,但笔者从未想过通过本文宣传宗教思想,  更没想过以本文来展现自己的佛学知识。  本文只是借一个「热议的电影」,说出一些实相的本质,  以及一些断除烦恼与获得快乐的方法。    这一部,将电影的三个层次,融为一体。  即满足了多数人对血腥、暴力、恶搞等的元素的观感需求,也增添许多社会话题,引起热议。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血腥、暴力的场景似乎也鼓动起了人们内心中血腥、暴力的一面。但换个 角度,也许正是这些血腥、暴力、恶搞的元素迎合了大部分人内心中,一些低层次的需求,才让人们安安稳稳的在镜头前坐上近两个小时而没有中途离开。试想,没有诸多迎合主流社会心理的元素,不打、不杀、不恐怖、不搞笑,有多少人愿意待在屏幕前,听玄奘唱儿歌,唤醒内心的真善美呢?  然而,在满足了人们低层次心理需求的同时,这部电影潜移默化地讲述着佛教的智慧,为人们心中悄悄埋下了菩提的种子。   &&一、佛教还分大小乘?  片中,文章饰演的玄奘出场时,对村民们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一个尚未剃度的大乘佛教徒。”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  佛教,就是教给人们获得智慧,断除烦恼的方法。  从历史发展来分类,佛教可大致分为「原始佛教」与「多乘佛教」,  多乘佛教有「大小乘」的区分。  无论是原始佛教,还是大小乘佛教,它们拥有三个共同的基本见地(或者可以说是佛教徒看待世界万象的三种基本看法)。这三种见地乃是释迦摩尼佛(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在世期间讲授的,也是佛教的根基。可以说,任何有悖于这三种基本见地的看法,都违背了佛教的本义,也因此不属于真正的佛教思想。这三个佛教的基本见地,即:     一、一切都是无法恒常的(诸行无常);    二、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诸漏皆苦);    三、一切在本质上都是没有主体的(诸法无我)。        尽管“大小乘”与“原始”佛教拥有三个相同的基本见地,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渡众生所用的“方便”不同。  原始佛教,即佛陀在世时的佛法,保留佛陀当年的修行原貌,没有任何方便,内容精炼而直达解脱本质,依佛灭后三个月第一次结集的《相应阿含》为主(现今全世界有两个版本,北传为《杂阿含经》,南传为《相应部》)。  佛灭后116年,佛教分裂为多个部派,进入部派佛教时代。唯一承袭原始佛教的「雪山部」于公元一世纪隐没于世,而「分别说部」与「说一切有部」均以承袭各部派祖师的「论义」为主,保留了部分佛陀原说,理论体系庞杂,使用了较少的方便,难以迎合众生口味,被冠以小乘之名。其中,分别说部流传于南方国家,形成今天的南传佛教,说一切有部流传于汉地,形成今天的小乘论义体系。  然而,在部派佛教时代末期,各论义理论体系均被后世弟子指出瑕疵,开始衰落,于是印度进入全新的大乘方广学说兴盛的时期。大乘学说快速流传于汉地等东亚国家,是佛教发展中的后起之秀,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由于后期创作经文较多,佛像与赞歌等艺术表现形态也很丰富,度众使用的方便很多,也更加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提倡弟子规、太上感应篇等等),比较入流,于是被冠以大乘之名。  周老将陈玄奘设定为一个修习大乘佛法的人,师父赠予玄奘「儿歌三百首」作为度人的「方便」。虽然是一本看似不起眼的歌谱,但他为了众生离苦得乐,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只为了能够帮助、利益他人。所以他立志成为一名降魔师,尽管一无所长,但他就敢在遇到妖怪的时候冲到最前线,从妖怪口中救人性命。如片中舒淇饰演的角色所说的:“他其实是我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他拿着一本儿歌就敢去打妖怪。” & 二、“只差一点点”——差了什么?  玄奘从渔村回来,在师父面前失声痛哭。他问师父,自己什么都不会,师父为什么选择他来救助世人。师父告诉玄奘他已经非常非常不寻常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这指的是玄奘自身所具有的巨大的慈悲心。但师父也说,玄奘的修为“还差一点点”——差的这一点点是什么呢?就是佛教中除了「慈悲」以外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智慧」。  片中的三煞在评价玄奘时,是这么说的:“从他对我刚刚假死的反应来看,他是有同情心的,但演的这么假都没看出来,说明他智商有问题,说白了,就是个傻x”(笑……其实“智商”和“智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周老只是隐喻)  那么,在佛教看来,  如果只有「慈悲」而没有「智慧」,  即使心中装满众生的苦难,连自己都无法拯救,更别谈拯救众生了。  &&三、佛教徒软弱无能?  片中玄奘除了拥有为众生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外,几乎什么都不会,几次都是舒淇饰演的身怀绝技的美女相救才保住小命。面对妖怪,舒淇可以拳打脚踢,可以一拳接一拳地打妖怪的脸打到妖怪身体爆裂,可以痛快地撕去妖怪的肢体大卸八块。而玄奘只会唱-儿-歌!当玄奘回去质疑师父的时候,师父告诉他,这是要唤醒妖怪心中的真善美。  佛教的确是这样,在外人看起来,佛教相当的“软弱”,不争不抗,不付诸暴力。这不是因为佛教徒软弱。而是因为佛教徒坚定地相信,永远不可能通过暴力的手段而消除暴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切试图以暴力消除暴力的尝试最终都会失败。(片中所有武艺超群的降魔师最终都失败了)  佛教相信,消除暴力,只能靠唤醒施暴者内心的良善,让他发自内心地放弃恶行。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机缘。也许需要经过漫长的几个生世的轮回,也许五百年,也许更久。但是佛教徒相信,任何人都有被唤起内心良善的可能性————佛教徒相信无论是人是妖,哪怕是通天的恶魔,他的内心都存有真善美,只是尚未被唤醒。& 四、佛教如何看待唯物主义科学观?  佛教并不反对科学,相反,佛教完全承认:科学的进步同样带动了佛陀教育的普及。  但周老还是在片中的一幕,极大的讽刺了唯物主义科学观:当猪妖攻击降魔人时,他们用自己费时费力做成的“铁血系统”来逃跑,其中运用了很多科学原理,如机械、气压、动力学等原理,但居然还是用嘴吹的!观众可能会想:好弱智,做个脚踏的动力装置不是更好吗?事实上,科技是不断进步的,再过十年,出现新能源动力的代步工具时,你或许会认为「加汽油的汽车」都很弱智。  如果是佛教徒的话,明知跑不掉,不但不用代步工具,可能连跑都不会,  直接原地一坐,静待因缘。  你会说好傻对不对?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呵呵!  下面就谈谈因缘…… 五、妖怪也挺可怜的?  每次玄奘回到师父那里,都发现师父对他所遇到的妖怪了如指掌。师父告诉玄奘,那个水中吃人的怪物,很多生世以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在水边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却被路过的人误以为是人贩子,被打死后投入水中喂鱼和野兽。于是这个人心中充满仇恨,转世为妖怪害人、报仇。那个猪妖曾是个很爱妻子的男人。他的妻子嫌弃他相貌丑陋,与美男子通奸,用九齿钢钯把他杀害————于是这个被杀的男人转世成为面貌英俊的妖怪,专杀爱慕美色的女人。玄奘听了这些妖怪前世的故事,感叹道:“这么说来,妖怪也挺可怜的!”  玄奘的师父给玄奘讲妖怪前世种种的故事,反映了佛教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缘业报」。妖怪如今的状态是在「曾经因」及「现在人事物」共同的作用下,产生的「暂时的果」。佛教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经书,叫做《阿含经》,这是一部重要经书,其中讲述了众生之所以有苦的「十二个因缘」,大家可以随缘了解一下。  虽然佛教说有因有果,但这个果也是暂时的。  只要通过正确的修行,我们一样可以将现在的恶果转化为下一个善报的善因。  佛教真正的核心,不是因果,而是因缘。 六、佛教徒究竟可不可以吃肉?  玄奘遇到舒淇饰演的美女之后,美女向玄奘表白爱慕。玄奘心脏乱跳,逃之夭夭,并说自己要为了世间的大爱而舍弃小爱。回到师父那里,师父为了点化他, 顺手拿了个鹅腿吃了……此外,还有句尽人皆知的话叫“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很多人也因此以为信佛教的人可以随便吃肉喝酒。其实这种理解真的是错误的。  为了讲清楚佛教对吃不吃肉的概念,我在这里先讲另外一个小故事。话说从前有两个守清规戒律的和尚要过河,遇到一个也要过河的美女。美女急于过河却不识水性,于是其中一个和尚就把这个美女背在自己背上带她过了河。过了河,和尚把美女放下来,就继续赶路。另一个和尚看不下去了,忍了又忍,过了许久后终于还是开口对背美女过河的和尚说:“师兄,你刚才破戒了!我们守清规,不可以近女色,你怎么可以背起美女,与她亲密接触呢?”背美女的和尚一下大吃一惊,回答道:“师弟!我刚才在岸边就已经把美女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她呢?”  ————其实这个背美女的和尚根本就没有动过亲近女色的心;  而这个看似恪守清规的和尚倒是杂念不少。&  这个背美女过河的小故事,涉及到佛教一个颇为重要的概念,即「发心」——简单的说,就是你内心出于什么目的去做一件事。举例来说,你是为了帮助一个人过河而背上她的,还是为了与她亲密接触的?  「发心」的不同,是决定你的行为由此制造了「善的影响(善业)」还是「恶的影响(恶业)」的根本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善与恶并不全是通过行为的本身进行判断,同时与「行为主体」采取这一行为的发心(动机)有关。而实际上,这个发心也只有行为主体自身知晓。  回到“吃不吃肉”这个话题。佛教徒一般倡导素食,这不是因为吃素有益健康。换句话说,即便吃素对健康不好,佛教徒仍然会倡导吃素。佛教徒不吃肉,是出于对有情众生的慈悲心。佛教中这个叫做「有情众生」的词是说,有一些生物(如人类、动物、卵生、湿生等)是有感情的————当伤害有感情的生物时,这些生物会感受到 强烈的痛苦。这是佛教徒不忍心看到的。而相较于「有情生命」而言,植物(花、草、蔬菜)等「无情生命」并不具有感知痛苦的感官,切割、烹饪、咀嚼植物食物的时候,植物并不会感受到如同一个动物被杀害时同样的痛苦。  除了不忍心看到其他生物因为自己为了满足美食的欲望而被杀害、遭受痛苦,佛教徒不杀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徒相信转世轮回。佛教徒认为,在我们这一世的生命之前,我们已经在轮回中不知道转世了多少次,每一世中都有不同的父母。佛教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有情众生(有感情的生物)都曾经在某一个生世中作为我们的亲身父母,生育、抚养、爱护过我们。这一世你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杀害吃掉的动物,是你曾经某一世中深爱的母亲。怀着这样的想法,佛教徒自然不会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杀生吃肉。  《西游降魔》中的一个场景也有意体现了这一概念。片中猪妖的烤炉中悬挂着一只只烤猪,其实每一只烤猪里都含藏着一个人的尸体。说的就是这个概念。我们吃肉,其实就是在吃自己(的同胞)。片中有意拍了一个女人津津有味地咀嚼猪肉,享受美食的场景,与影片接下来「猪、人一体」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那么佛教徒是不是坚决不吃肉呢?玄奘的师父为什么可以随手抄起鹅腿吃了呢?“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究竟说的是什么呢?————片中玄奘的师父说了一 句话:“我心中没有这个鹅腿,吃了又怎么样呢?”如果他心中没有鹅腿,没有对美食的贪恋,不是为了满足口腹欲望而吃的,那么,即便破世俗谛中的戒律,但仍然符合究竟谛中的佛法。  片中,师父吃鹅腿,是为了告诉玄奘:心中没有鹅腿,吃了鹅腿也不代表什么;但你心中仍然装着那个女人,对她有贪恋,那么即使你跑开了拒绝了,只要你心中对她仍有贪恋,你仍然在破戒。  这仍然是在诠释佛教中所谓的「发心」,强调「发心」有时比「行为本身」更重要。 &七、打坐好玩吗?打坐可以练出神奇的能力?  打坐很好玩,用佛教的说法,叫做「寻伺能生喜乐」。  寻就是注意,伺就是持续,寻伺就是在初禅中,对觉知持续注意;  大脑则分泌多巴胺,产生喜乐的愉悦感。  在某方面讲,打坐也确实能练出神奇的能力,这便是「洞察万相、获得究竟智慧的能力」。  片中,玄奘费劲千辛万苦到达五指山,却看不到师父所说的「又高又大的佛像」,只是看到一片荒山死水。于是玄奘当即盘腿一坐,眼睛一闭,待睁开时发现:对面的山,和水中的倒影,组合成了一尊侧倒的佛像!  这一幕是在告诉诸位,打坐的本质就是一个字————「定」,  而打坐作用就是————「提升专注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唯有在冷静、理智的情况下,思考问题才不容易有漏洞,行为也不会出现偏差。比如经常打坐的乔布斯,他的财富就是「坐」出来的。因为赚取财富的方法,只有在冷静的情况下,才能想的出。而佛法教给人们一种「更加专业的,让人更加冷静和理智的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禅修」。   八、孙悟空在洞里被压五百年,为什么没有修得证悟见如来?  孙悟空遇到玄奘,对玄奘发火说,我在洞里修了五百年,我每一天都努力反省,努力把恶的一面消除,只保留善的一面————我已经证悟了,为什么如来不来见我!(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为什么我修行这么久,还是不能见证果?”)  孙悟空的话其实代表了许多修行者的吐槽。有些修行者不惜遁入深山,住入洞穴,一心只念“唵嘛呢呗美吽”,一心只读经书,并且一刻不停地与内心的恶念交战;这样历经数日、数月、数年,自认为本该证悟了或认为已经证悟了,却仍然内心充满了嗔恨;最终他们甚至放弃了修行,并且说这根本就是一场愚蠢的游戏或骗局。  前段时间有一个身心灵修行的朋友问到一位同修一个问题:“修行究竟在修什么?”那位同修的回答是:“「我」在修「无我」,同时还要时刻警惕不要「越修越有」。” ——孙悟空的经历就是反应了「越修越有」的现象,进入了修行的误区:如果你只知道念几句密咒,行几个大礼拜,以外相的成就作为修法的目的、甚至以时间长短为考量标准, 那么你就完全没有领悟到佛教的真谛————这样去修,即使修上一千年,也修不成正果。  此外,这个场景里玄奘说的话很经典,大意是:“你怎么知道自己证悟了呢?你真的相信如来吗?你如果真的相信如来,你应该知道,当你真正证悟了的时候一定会见到如来的。你真正证悟了的时候,如来一定是知道的。”  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正觉,破除常见、我见的时候,自己是完全知道的,并不含一丝疑惑。 &&九、如来佛祖究竟在哪里?如来佛祖究竟有什么用?  片中孙悟空被如来压在山下五百年,逃出洞穴后要杀掉玄奘。孙悟空对玄奘的几句怒吼传神地反映了世间众人对佛教的误解。孙悟空一边折磨玄奘,一边喊:“把合十的手放下!”“你的佛究竟能为你做什么?”“我把你所爱的人打得连个毛都不剩,你的佛究竟能为你做什么?”而舒淇演的角色死后,玄奘却突然领悟了三法印(苦、无常、无我)。此后孙悟空抛过去枪林弹雨,玄奘却毫发无损。  这借用了释迦摩尼佛证悟成佛的故事:  两千五百多年前,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即证悟后的释迦摩尼佛)证悟成佛前,在菩提树下打坐,并发下了“今不证悟,誓不起身”的誓愿。魔王摩罗感知到悉达多太子的心愿,极为恐惧,于是出来想尽办法阻挠悉达多太子证悟。他向悉达多太子发出千百万的利剑,却没想到这些利剑在刚刚接近悉达多身体附近时,竟化成了一片片花瓣,毫无杀伤力。此时的悉达多太子已经证悟成为了释迦摩尼佛。  大乘佛教中一个个重要的故事,常常被理解为迷信,甚至某些佛子确信真有其事,仿佛真的相信有一个无所不能、百毒不侵、刀剑不入的佛陀可以被修成,仿佛真的相信有一个实际存在的地狱,地狱中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无恶不作的魔王。  其实不然!这个故事也只是一个隐喻!  让我们看看,佛教所说“魔王向乔达摩太子发出的利剑”究竟指的是什么?  ———— 这些利剑的名字分别叫做:“骄慢、懒散、愚钝、昏沉、嫉妒、嗔恨、散乱、贪婪、无明……”  说到这里,你是否能够猜出佛教中的魔王的真实名字?对!魔王其实不在外界,就在证悟之前的人的心中。  ————他的名字叫“五盖”,包括「贪欲、瞋恚、昏沉、掉举、疑」。  ————「五盖」是阻碍禅修正觉的五大障碍;      「无明」则是引发贪、瞋以及一切痛苦的根源。&  如来究竟在哪里?玄奘在念诵大日如来经的时候,群山化现为如来的模样去对抗孙悟空;群山被孙悟空打碎后,宇宙中出现如来的模样去对抗孙悟空;如果宇宙中的如来也被孙悟空打碎了呢?————抱歉,以电影的形式就很难表现了。但其实,即便宇宙中的如来也被孙悟空打碎,还是会在更高的层面升起一个如来的形象。 换句话说,如来根本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他不在地球上,也不在宇宙中,他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能理解的概念范畴。  说得更简单通俗一点,如来此时是在玄奘的心里,如来也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是在证悟之前,我们都如孙悟空一般,见不到如来,见不到实相。  《金刚经》言:  若以色(用眼睛)见佛,以音声(用言语)求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阿含经》言:若见缘起,即为见法,若见缘起,即为见佛。   同样,孙悟空、猪、沙,其实也是隐喻了人们内心的嗔、贪、痴。  缅甸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尾随者看着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英雄一边攥着闪烁的珠宝,一边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了恶龙。  降魔,即是降服自己内心的「贪、嗔、痴」,  而非以暴制暴,降服心外的逆境,因为逆境永远不断。  降服内心五盖,见缘起的实相,正是每个人自己内心的如来。  ————其实,人人都可以见佛,人人也都有能力降服内心那只上蹿下跳的猴子。 &&十、儿歌三百首,真的有用吗?  ——————有用!    《儿歌三百首》其实代指了《弟子规》、《伦语》、《四书五经》等,  各种除佛法以外的「世间善法」。  片中,玄奘用《儿歌》捉妖频繁失败,而玄奘的师父明明知道会失败,为什么还让玄奘这么做?就是为了必须让玄奘「亲自」体证到:以暴制暴,解决不了世间苦难;世间善法,同样也无法解决。  但师父为什么不提前就告诉玄奘「善法解决不了问题」呢?这样不是更省事吗?  ————那样的话,玄奘就会很容易落入「以暴制暴」的队伍中去了!只有让玄奘「亲自」体证这个道理,才能让玄奘在片尾坚定的相信:只有佛陀真正的佛法,才能彻底解救众生苦难。  相当于,师父让玄奘用「排除法」亲自体证这个道理。  如果用填鸭式教育,学到的只能是「佛学」,并不能掌握「佛法精髓」,更无法升起「精进之心」。  另外,师父就不担心玄奘的安危吗?他为什么敢让玄奘去冒险捉妖呢?  因为师父懂「因缘」,他知道「善有善的影响」,  他很清楚:以玄奘的慈悲心,一定会保护他能活到最后。  而这,就是「儿歌的真正作用」了,即「建设一个安全的修行环境」。  包括“得人身”、“得福报”、“危险时刻化险为夷” ……以及撕碎的儿歌被拼成如来真经……  都是因缘的影响。   其实,这也就是隐喻了一个道理:「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修行人避免修行障碍」。  学习善法,相当于一个「修行的学前班」。  但,万万不能「以善法为佛法,而忽视了真正佛法」,否则就是舍本取末了!  十一、佛教徒可以有爱情吗?  玄奘在片尾处,向师父阐述自己的领悟:  男女之爱,也包含在大爱之内,众生之爱皆是爱,无大小之分。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需要再说一个故事:  在古老的印度有个僧人。一天乞讨的途中遇到一个妓女。  妓女看到僧人的相貌非常俊美,于是就带着十足的娼媚,大笑着说:“喂,年轻人,到我这里来吧,我很爱很爱你呀!快接受我的施舍吧。”  僧人听后,先是一怔,接着露出微笑,非常善意的对妓女说:“施主呀,谢谢你。这句施舍的话,我全心收下了。过几年后,我一定会来看你。记住呀,我也很爱很爱你!”妓女听后,不免非常的落寞,这使她想起曾经很多人也说过类似的话,就连一个僧人也这样说。世俗的风尘,早已使她分辨不出人心的真意。很多年后,妓女的容颜渐渐消去,长久的放纵,早已使身体变的嬴弱空虚。青春的精华,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人生的迷失,也都消耗殆尽。此时此刻,百病缠身的妓女,每天苦不堪言的承受着,纵欲带来的极度恶果。那些曾经对她说过“很爱很爱你”的人,也早就消失在世俗的虚妄,虚情假意中。  一天,有位相貌威仪的僧人,特意来到她的病榻前,非常慈悲的对病痛中的妓女说:“我来看你了。还记得我吗?多年前,我收下了你的施舍。”妓女慢慢的回忆起,想起了她曾经开过的玩笑,不禁苦笑起来。无意中说过的话,竟然种下了善的因,因为爱你的一句话,引来了多年后,唯一一个能在她痛苦的时候,来看望她的人。此时,已经证果的僧人,为她诉说人生的无常,并告诉她佛法的种种奥妙,启悟她的心智,度化她。妓女连连的喜而欢泣,感激之情无法言喻,久久的病痛随着佛法的深入和菩萨的加持,也渐渐的消去。欢喜的心,不再疲惫,不再孤寂。这时,妓女才真切的体会到,原来真爱的滋味,是清澈光明的,是慈悲的,是充满感激的。走上修行道路的她,随着持久的修行,也彻底的摒弃了世俗的恩怨是非,获得了成就。  所以,你现在明白一些了没有呢?  如果你可以做到「有爱无情、有爱无欲」,那么,你爱多少女人,都是可以的!  但你若有一丝一毫的「情执」,那么,你只要爱一个女人,她都可以让你无明,  甚至将你推向地狱。  片中的孙悟空是怎么逃出来的?它正是利用了人性中「情欲可以使人无明」的原理,设下「让女主角在月光下跳舞来迷惑玄奘」的圈套,它也明知玄奘是有善心的,所以它也很清楚的知道,玄奘也一定会在月光下,为了降服猪妖,而完整的将女主角的演绎全部看完。待后来,孙悟空不断提醒陈玄奘「她的身材有多么好」,就是为了引起玄奘的无明,于是才有了这一幕:当玄奘在月下打妄想执着女人的色相时,由于一时无明而铸下大错。  那朵被拔掉的莲花,如同那辛勤栽培的菩提之心,在拔掉的一刹那,莲花突然被无明之火点燃……  所谓「一念无明起,火烧功德林」。  这就好像:人们常常打着善心的旗号,去做些善举,  其实这往往隐没了人们心中那藏在角落里的无明与恶念!   人一旦因情执,出现哪怕一丝一毫,一刹那一瞬间的无明,恶念随时都会趁虚而入!  真正抓紧时间要做的,不是做更多的善事,而是尽早去除心中残存的无明跟恶念。    十二、是不是什么都可以放下?  传说有一个幸福公式,不知诸位是否听说过————幸福=效用/欲望  外境让「效用」提升,但是一旦我们适应了这个效用,我们的欲望也开始跑得更快,这时幸福感就降低;而心境可以使欲望降低,于此,同样可以提升幸福感。  然而,在数学中,由于分母不能为0,所以在这个公式中,当欲望降到「无限小」的时候,仅保留的那一点欲望,正是那个「想要降低欲望」的欲望。当降到不能再降时,也就是可以连仅剩的这点欲望,也可以破掉的时候,幸福的概念将不复存在,此时即为「解脱」或「极乐」。  笔者称之「以一贪制诸贪,以一执制诸执,此一贪、一执,以一禅制之,方能解脱」。  那么,大乘佛教讲“放下”,说一切皆空,要放下执著,也并不是说「一开始就全部放下」!尚处在无明的阶段的众生,若没有需要坚持的东西,任何情况下都点头微笑很顺随,连「真理」也没有力量去坚持————这就是软弱的表现、空虚的表现、愚痴的表现!(片中这个空虚公子真真就在隐喻这个现象————大家发现了吗?)  所以在孙悟空百般折磨玄奘的时候,玄奘经受着身体上巨大的痛苦,仍然坚持双手合十,一心向佛。这可以说是某种“执著”的精神,但他所执著的不是「自我」,而是「佛法」,是代表着真善美以及智慧的「真理」。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执著于「自我」,也就是说对「自我」、以及由此而生的「一系列概念」的执著,才造成了痛苦;而对佛陀真正的教法的坚持、不放弃,在佛教中称为「精进」!  当然,「修行佛法的精进」与「对宗教的执著」、「对佛教徒身份的执著」、「对佛像的执着」以及「对修行果位的执著」,也是有天壤之别的。总之,在对修行精进的同时,也要避免落入对修行的外相成就的执著之中。  即,只保留对「智慧」和「真理」的执着。  即,只保留对「解脱」的执着。&&&十三、片尾玄奘证悟成佛了吗?  片尾玄奘一副光头素衣形象,像极了人们概念中的佛的形象。然而此时的玄奘远没有证悟成佛;但可以说玄奘已经证得了相当高深的佛教智慧。若证得四果解脱,仍然有漫长的修行之路,因为他还没有放弃对众生的情执。  玄奘最后说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意是:“没有经历过痛苦,怎么知道众生的痛苦?没有执著过,怎么知道放下执著?没有牵挂过,怎么做到了无牵挂?”  先说前两句:“没有经历过痛苦,怎么知道众生的痛苦?没有执著过,怎么知道放下执著?”  释迦摩尼佛创立了佛教,倡导出世间法,要带领众生解脱轮回苦海。要度众生,一定要先自度。试想,如果他没有经历过痛苦,不了解痛苦为何物,又怎能带领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呢?实际上,释迦摩尼佛正是出于对痛苦地深刻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引发痛苦地根源,才找到了根除痛苦的办法。换句话说,证悟的人,此前一定都经历过痛苦,有过执著,才能亲自领悟到痛苦是什么,才能亲自领悟到正是自己的执著导致了痛苦,也因此放下执著,解脱痛苦;并且,出于对众生的慈悲,证悟的人希望众生也能停止受到痛苦地折磨,于是试图帮助众人如他一样正觉。于是才有了佛教。  再说这句“没有牵挂,了无牵挂”,这句话就是告诉各位:  只有放弃对众生的牵挂,达到了无牵挂,  才能专注禅观,彻悟真理,才有可能再将自己彻悟到的,真真实实的教导给众生。  所以才有了这句话————佛度有缘人。    最后玄奘对师父说,他认识到,真正能够降魔的不是自己。真正能够降魔、拯救众生、利益众生的智慧,存在于天竺的经书之中。所以他决心不远万里去天竺国取经。      大乘佛教中的《阿弥陀经》告诉人们去西方极乐世界可以成佛,然后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其实是一种比喻,是告诉当时的人们,先去佛教发源地学习佛教的正法,解脱烦恼成佛,然后回到自己的国度传法度众。所以真正极乐世界并不存在于另一个世界,而是正觉者当下的世界。     玄奘由此开始了他后来漫长的取经道路。  而出发前的他,距离佛教真正地究竟智慧————仍然还差那么一点点……  他还是会回头念想那些梦幻泡影般的回忆,他还没有彻底放下……放下那些妄念…… &&  十四、究竟的解脱之道,在哪里呢?真的在西方吗?  开篇提到,周老教给大家的是「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己快乐」的方法。  那么,有没有一种「无需任何作为,也能获得智慧和解脱」的方法呢?  
分享到微信
  对《西游记》这部妇孺皆知的名著最近有些新的认识。历史上玄奘取西经本是一人到了《西游记》中就成了师徒四人,其实可以有新解,唐僧的徒弟其实是他自身多面的性格的体现,或者可以这么说是他的另外三个人格。悟空代表正义、刚正的人格,八戒是世俗的人格,沙僧是老实的人格。按这么解释的话,是不是对于取经途中九九八十一难中遇到的各色妖怪也是唐僧自身的人格,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等等阴暗面。
  这么一分析,《西游记》就可以有另一种解读了,唐僧取经的路途中斩妖除魔其实是自身分裂的人格间的斗争,好的人格把坏的人格消灭,一步步走向自我修行的究极,终得佛法之上乘。所有的精彩其实也许就在唐僧每日的打坐冥想中上演,一字记之曰:悟。所以他的三个徒弟法号取单字:悟。
  故真经不在西天,而在路途。
  吃素固然很好,但佛陀本人并不反对吃肉,只要这肉是净肉即可。
  魔王是存在的。当然魔在佛经里包含多个方面。
  佛法是要体证的,好好禅修吧。
  受教了
  好厉害!!受教了!!!
  弟子受教了
  评得很透彻!
  我晕,一部电影,难为你了
  不错
  
  师兄见地很好啊。但您这里面讲的是大乘的道理,底子还是小乘的。既然学小乘,还是不要讲那么多的方便。左袒派和披覆派争了七十多年,只是一个戒律问题。可见小乘戒律之精严。虽然satipatthana是小乘保存下来的人类的瑰宝,但是戒律才是一个具体的佛学者的保障。
  不过我并不了解师兄平日的修习,妄下评论了。
  随喜赞叹受教
  受教了。
  这篇文章是否说破了星爷的初衷已是其次,看其中的佛法真是一种享受啊!合十!
  楼上说的很是!受教了!
师兄见地很好啊。但您这里面讲的是大乘的道理,底子还是小乘的。既然学小乘,还是不要讲那么多的
师兄见地很好啊。但您这里面讲的是大乘的道理,底子还是小乘的。既然学小乘,还是不要讲那么多的方便。左袒派和披覆派争了七十多年,只是一个戒律问题。可见小乘戒律之精严。虽然satipatthana是小乘保存下来的人类的瑰宝,但是戒律才是一个具体的佛学者的保障。
不过我并不了解师兄平日的修习,妄下评论了。
  望贤友看看篇末的网站,或许对您有所受益:)
  这么好的影评竟然没有多少人支持!真是会看的人看门道,不会看的人看热闹!一直以游客的身份在看各影评,本不打算发言的,但看了楼主的影评,觉得剖析得很精彩,是以忍不住注册账号支持一下。
这么好的影评竟然没有多少人支持!真是会看的人看门道,不会看的人看热闹!一直以游客的身份在看
这么好的影评竟然没有多少人支持!真是会看的人看门道,不会看的人看热闹!一直以游客的身份在看各影评,本不打算发言的,但看了楼主的影评,觉得剖析得很精彩,是以忍不住注册账号支持一下。
  您为了回复在下这不值一提的拙见,而不辞劳苦的亲自动手注册账号,实在深感万分荣幸。。
  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
  赞~~~
  解释的很通俗,也蛮有道理!
  
  精彩,你的分析比电影本身精彩,电影编剧如果知道了估计也会很惊讶
  随喜赞叹
  。。。。。。。。。。。。。。。。。。。。。。。。。。。。。。。。。。。
   降魔,即是降服自己内心的「贪、嗔、痴」,
      而非以暴制暴,降服心外的逆境,因为逆境永远不断。
      降服内心五盖,见缘起的实相,正是每个人自己内心的如来。
      ————其实,人人都可以见佛,人人也都有能力降服内心那只上蹿下跳的猴子。——————————那么,请问,不正常人类要怎么修行呢,比如真正的神经病精神病。
  那要看这精神病患者的患病程度了。如果有清醒时候,带他去寺院三皈依,受持五戒,平时带他多善行,如果严重那只能等待了,好好照顾。有精神病的人,一般都是二因结生,那么修行是不可能有成就的。但是是可以积攒福报和部分波罗密(解脱资粮)的。
  一篇一篇的看影评,找的就是你这篇,内容,文采,排版都不错,合十。
  不知道除了那个小组,还有没有楼主学佛,写字的地方?
师兄见地很好啊。但您这里面讲的是大乘的道理,底子还是小乘的。既然学小乘,还是不要讲那么多的
师兄见地很好啊。但您这里面讲的是大乘的道理,底子还是小乘的。既然学小乘,还是不要讲那么多的方便。左袒派和披覆派争了七十多年,只是一个戒律问题。可见小乘戒律之精严。虽然satipatthana是小乘保存下来的人类的瑰宝,但是戒律才是一个具体的佛学者的保障。
不过我并不了解师兄平日的修习,妄下评论了。
  的確 戒律是定海神針
  有点意思…唯一不理解的是,佛既然已无牵挂为啥还要鼓动别人信自己!
有点意思…唯一不理解的是,佛既然已无牵挂为啥还要鼓动别人信自己!
有点意思…唯一不理解的是,佛既然已无牵挂为啥还要鼓动别人信自己!
  那是人们的错觉。佛陀可没鼓动别人相信自己,而且佛陀的法只是相信是远远不够的。就好比是你去找一个老师去学习一门手艺,你光相信这个老师是不够的,你还要亲自去实践去学这门手艺,然后把它掌握好。
喜剧 / 奇幻 / 冒险
周星驰 / 郭子健
文章 / 舒淇 / 黄渤 / 罗志祥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恩学佛的师兄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