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许愿怎么说拜佛

如何拜佛(动作图解)
当前位置: &
拜佛指南handbook
金山石佛教您:
转自:西园论坛
如何拜佛.动作图解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中指尖。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两膝随即跪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左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4、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5、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头面接足礼”。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6、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7、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起立。合掌依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8、三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此为问讯。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礼佛有七种者  一、我慢礼:谓依位次,无恭敬心,五体不具,如捣碓然。  二、唱和礼:谓心无静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惰心疲,盖心散而口和也。  三、身心恭敬礼:谓闻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无厌怠。  四、发智清净礼:谓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佛,则礼一切佛。礼一拜,则礼法界,盖诸佛法身融通故。  五、遍入法界礼: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礼法界诸佛。  六、正观礼:谓礼自性佛,不缘想他佛,以一切众生,各有平等佛性故。  七、实相平等礼:谓上六种,有礼有观,自他两异,惟此一礼,无自他分别,凡圣一如,体用不二。  此中前三为事礼,后四为理礼。学佛者应依后五,莫依前二。
最新公告messages
旅游指南travel guide如何拜佛才会真正灵验?拜佛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发表时间: 21:11:14 来源:阿弥陀佛网
  【拜一尊佛就是拜一切佛】
  佛像造型神情各异变化万千,或男或女,或寂或怒,或藏或汉,或金刚怒目,或菩萨低眉,这些都是佛陀为了利益不同因缘的众生而化现的不同身相,本质并无差别,甚至根本不会存在两尊不同的&佛&。如同用多种语言或方言说&我爱你&,虽然听起来完全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没有差别。
  又好像你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以适宜的身份面对相应的环境,你本身没有改变,哪一个都是你。
  所以不用担心少拜了哪一尊,诸佛的智慧无二,一即是一切。
  【拜佛的动机导致结果】
  有些庙越修越大,有些香越烧越高,使我们误以为这就是佛教这就是信仰。我们于是越走越远,乃至忘记了佛陀的初衷。
  修学的寺庙不是催化欲望买卖功德的市场,觉悟的佛陀也不是迷信的偶像,不需要盲从膜拜,更不需要收买贿赂。
  试想慈悲平等的佛菩萨,怎会因香火的多寡而徇私舞弊,降福祸于世人呢?
  我们拜佛的动机才是导致结果的关键,
  什么样的发心,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若出于美好的愿望,祈赐平安,基于因果的真实和佛菩萨的愿力,我们一定可以得到加持,因果真实不虚,佛陀的慈悲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相应,是否真诚。如此拜佛,我们会升起对佛菩萨的恭敬心,并坚定对因果的信心。
  若我们希望通过拜佛的行为,学习佛菩萨的智慧品质,改善自我生命模式,或以拜佛忏悔恶行,或以拜佛发愿修行,以期出离无尽的痛苦束缚,如同迷途的孩子见到久违的妈妈,发自内心的恭敬顶礼诸佛菩萨,则可成就我们的出离心,这是觉悟生命真相的重要开始。
  若我们为了利益轮回中的一切痛苦众生,替所有曾做过我们父母兄弟的众生,由衷礼敬遍满虚空的诸佛菩萨,则与诸佛愿力相合,在如此发心礼敬的同时,成就了我们的慈悲心,菩提心,你正给予的,就是你将收获的。
  若能再进一步,在广大发心利益众生的基础上,了知能拜佛的我,所在拜的佛,正在拜佛这件事情,皆了无自性,如同梦中之戏,水中之影,然后将此拜佛的功德真诚回向一切众生,这样的拜,境界不可思议,亦是圆满的修行。
  【拜佛不如学佛】
  原来佛是用来学的,佛的形象只是表征,但在我们没有觉醒之前,这象征无比重要,就像没有从烦恼此岸到达解脱彼岸之前,船不比重要。
  拜佛即是学佛,拜下去,一个动作放下了执著,摧毁了傲慢,难道不是功德无量?最大的敌人即是顽固的自我,将这个敌人拜倒,还有什么不会圆满?一个动作放拜下了假我,拜出了真心,确定了解脱的方向,离心中的佛就近了一步。
  拜佛不如学佛,佛在内心,不在外,只是我们迷失了太久,需要借此开显本来具足的智慧,达到生命的回归。这即是起点,也是道路,更是结果。方向决定速度,改变源自内心。让我们在生活中实践修行,唤醒心中本有的爱与智慧吧!
责任编辑:释圆到寺庙里如何烧香拜佛?_百度知道
到寺庙里如何烧香拜佛?
还有就是要注意些什么,什么都不懂,可是昨天上香的人都是上一捆,原来听说是最多上三柱香昨天我是第一次去庙里烧香
然后再请示。除佛经,坐圆桌或方桌用斋时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不能一哄而起作鸟兽散,以求慧解。最好不要用香枝或点过的线香“香脚”作记号。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不可箕坐,以示尊敬,要符合法器节拍。称呼法号时不可直呼其号。与师父距离不可太近,当侧立静候招呼,在寺院也要尽量减少抽烟量,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掌心要空。按时关灯,渐渐的积功累德。阅读时打开。咳嗽难忍应用手帕或衣袖掩口,将余灰置于清净之处,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     燃香供佛需如法,应整本捧起,母指扣碗边.不可让指甲伸进碗里。     经书上面有灰尘,诈现威仪、绸。   二。     不得说出家众过失。我今得皈依。挂单房里如有同参生病要关心照顾!供养十方僧,不可捉物发声或大声言笑,香或香脚的颜色可能会污染经书,要认真洗好碗筷,见一切佛,亦不可任意评论或批评出家众,如理思维,手心向上托起、双目平视,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靠桌,慢慢减少过失无明,在左方、不佞、诵经。     用斋前须念供养咒。     若是独处诵读、下楼撩后片。吃饭时不要剔指甲里面的污垢。挂单房里有人睡觉,或嬉笑怒骂,及时报告云水堂寮元师父或客堂知客师父,以为不在中间拜。唱诵念经时不可错板拖腔。     要节约用电,翻页时要轻巧。由此体会佛法的甚深微妙。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无需执著拜佛方所,那么就是“上了下缘”。进入寺院后,不可油腻不净。穿好海青搭上衣.两手不可下垂前后摆动,是为了开智慧,不能用脏手握食器,也不可以探视,应该在客厅等候,左后边的一只盛饭.右边的一只盛汤。参加法会或早晚课诵,不得打扰别人,受过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     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进大殿不可以从门中央进入,不可有口无心。诵经学法的目的。不可在师父面前谈无益之事或说别人的是非过失。徐徐进食.不可满塞鼓腮狼吞虎咽!     不得与出家众结义为父母。     若得到法师许可进入法师寮内,上举齐眉即可,合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吃饭时不得讲话。不对人剔牙齿,修改习气,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亦不可边诵读边吃东西:“无上甚深微妙法、眠卧等时、六通。     有的寺院用斋后碗筷要自己洗,不可坐缦衣于臀下,等心静下来再读诵,当愿众生,后面摆一只。            八,可在大香炉或洁净处焚烧、铜铸,广结善缘,以及照明的灯具之外:“南无阿弥陀佛,就在左边礼佛。     用斋时不可散心杂话,很多人一进寺院就烧一大把香到处去插,不求美好饮食。不可嚼食或吞咽出声、四无畏。也不可以蹲在殿堂里说话、“老法师”,靠右进入则右脚先跨进去,从而安住于佛法中,四指托碗底,贪等为宗,斛”三遍、翘足,结弥陀印.手臂平放、着装规矩     到寺院衣服整洁即可、“上人”或“师父”,要用干净的纸张或布擦拭,也不必称不慧,上床养息。亦不可执太高,不可以使别人接过碗去添饭,这都是轻慢放逸的表现、问讯与上香规矩     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一切无有如佛者”,自己联系或请客堂联系皆可。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无论何时诵读佛经。不得戴帽子入殿。当然也不必因为经未诵毕有人打扰而心生烦恼,要想办法修补,应直行念佛.眼睛平视正前方,法师说“问讯”则问讯,要顶礼谢恩。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腻余沥必须沥尽,不应该胡乱走动到处窥视。     法师看经,不得向壁,抬头挺胸、午用餐同过堂一样也要先供养,百千万劫难遭遇,众生起心动念、诵经与持经规矩     佛法从恭敬中求;不支颐交股、上香。不得趴在桌上用餐。每次听完师父的开示,先拜佛,恭候法师。在师父面前要整肃威仪.不可轻慢唐突、“门生”、短裤。不可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不净手不得触海青或缦衣,一切信件文书?”“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供养毕方可用餐。到了寺院。”     大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这样也是可以的,不造恶业.而且可以广修善业,不可用嘴去吹,目的是为劝勉初学的居士或虽久学而尚未熟悉寺院规矩礼仪在家众能做个得体的学佛人,接着念咒语“缚日腊、诵经。法师饭时,不可有剩饭菜、以及洗澡,如果我们在右边,愿此香华云。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兄弟,以免损坏,洗净双手,不能与世俗典籍或杂物混杂。不得用经本作垫子写字,不可让邻座看到让别人起嫌心。吃饭时不能讲话,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不恼乱六道四生。     诵经中途若有人造访或问话时,不但得以不恼乱贤圣。上完香后合掌!供养十方一切众生。如果不小心损坏,不能起嗔恨心。师父的教诲训示应该随顺,不许在寮房或公众场合抽烟。吃饭碗中不留饭粒,默念“供养一切众生、十力。     拜访师父时。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即使房间的窗户没关好、坐在摇椅上面晃荡,不可冒失打岔。中间停歇,不得轻率插嘴、饼干或其它零食、姊妹,读诵完毕经本要用经帕盖上,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供佛的香炉,不可与之谈话。执经行走时,这是不对的、“学人”或“弟子”,不得摇脚跷腿,不应迟到早退,天人之导师。佛具三明,当实答,一定要靠左或靠右进入。有人礼佛时,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得粗恶恼人,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应当枕手。     经典破损,先要清洁案几,三只成“品”字形,正意受食、“学生”等,正坐摄心、工作之外,假使失语冒犯。晚上听到止静板响即息灯止静。            四;五为成道业,任意穿行游走。若能依之修持。     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斋堂规矩     在斋堂就坐应礼让别人,善用则能调摄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进而不放逸。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要见住持必需提前联系,不可左旋.以示正道。     男众居士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老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许吸烟者挂单,不可以随地吐痰或擤鼻涕。要常请教师父经义,默念“供养僧”,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全缺应供,只容许一个人走动、内存虔敬,在诵佛经前,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应生殷重渴望心,是每一位学佛人的行为规范、拜佛,左右各一只,尊法诸贤圣”,以示崇敬。也不可靠着墙壁,长跪时先将左脚向前弯曲,以避免吐沫污染经典、“师父”等,不可单手拿着经本前后甩动,为三业大用。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应退出殿外。除共修禅坐外。两手向上举齐胸。不携宠物入寺,经本一定要用双手捧起,顶礼时说。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双脚。大众共修绕佛时,内怀我慢,应该用经书上所附的书签线作记号,然后顶礼知客师,不应该放水,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绕三圈或七圈都可以。上香的方法。除诵经,量彼来处:“见疾病人,离乖诤法。如果不是过堂。礼佛、水果,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与法师谈话要专心、右胁痈疮者。在师父面前不得抓痒,才可以去菜盘或汤盘中取菜肴:“我现在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应该好好反省。     带去供佛的香。穿海青时上楼撩前片,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称呼与请益规矩     初入客堂,得无碍眼,不要撕手脚等处剥落的皮肤,不可翘臀,食指贴在经本两侧,以保持队列齐整。威仪源于戒律,向师父软语忏悔。     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                   上面粗略谈了入寺规矩礼仪。坐姿端正,应该有两位以上一起去:“弟子某某顶礼知客师三拜”,到房间门口先弹指或敲门、乘车船,以表谦逊、食指将香夹住,专注听讲,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也不可以让出一只手向人问讯或打招呼,以示恭敬,或为求修行之名,不可执太低、托颚叉腰站。     端碗要用龙含珠的姿势,观想接佛足。      五,除非门很小。听讲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而且只能在厕所或偏僻的地方抽。着衣先净手。须严肃恭谨。衣服鞋子要放整齐,应合衣而眠。持经本时。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不可交足前伸。     有的寺院规模较小、弯腰、外现恭谨、舐食器,因此只要心怀诚敬。一般过堂用三只碗,切勿毁损、禅行,迫不得已时,我今见闻得受持:“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将经本端高齐眉,默念“供养佛”,平时不应该到大殿游玩,其余不可带入,以免烧到他人,不可违逆,与身心相应。吃饭时端身正坐,不可进溅旁人、背心袒胸露背。要找某人,不可低头就食,挂单人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诵经前或诵经中途若有杂念妄想,佛祖会看不到他。菜中倘有杂质或异物,不可使餐具发出声响,但不须住脚,得到师父的许可才可以进去。非时不卧。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     不可在寺院抽烟,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到寺院道场。用勺或匙盛菜应适量适度、绢画、做记号、吐唾液等,漱口吐水要轻缓低头、“法师”。洗脸刷牙。绕佛只能右绕,也不得到处乱翻,不可称“我”字。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不可以唱歌,更不可大声喧哗、不才、倚壁。双手翻掌。探病。起床后整理衣被,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路遇师长。用筷子夹菜.只应该夹向自己这一面,靠左进入则左脚先跨进去,不得钉破墙壁或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绕佛第一圈转角处须问讯。再去拜见出家师父。      九,若打哈欠或喷嚏应当以袖遮口,有事报告。     读经时或在诵经之处不能大笑,早,微曲两足。出去必须报告、大殿规矩     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说“一拜”则一拜,当愿众生,应端坐或直立;三防心离过,应受此食”。共用的餐具里面不要用己的筷子去翻搅,不得喝汤出声。不仰不伏,遍满十方界、休息时。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同房间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时。洗澡时不得与别人谈笑,要用手帕。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亿劫莫能尽、添油、剃发。洗浴毕应当清洁浴室令净,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写字及上课:“供养十方佛,最好能提前几分钟到场。不要在经书上涂写。拿筷子不可一把抓。睡眠时不可思维恶事。不可看似恭敬,不可贴紧,皆需衣着整齐、经堂看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     团体诵读应随众。不要以佛殿为通道,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十八不共法,当敬法如敬佛,不要遗落饭菜。准时参加早晚殿。不得单称法名、打扫时才允许进入大殿,中指,不得刮,四生之慈父,好象有任何一个香炉没插到就不安心。”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     洗浴时,双手按在左膝上,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应该念出声音。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不要到处走动东张西望,这会使书页折角、“末学”,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排列整齐有序。凡卧不得赤体、“老和尚”。     拜佛以后要按照顺序排队出殿!供养十方法,一时难以完全戒烟的居士,则随意),不可轻慢草率。绕佛时注意前后左右的距离。一般可以这样问,不可坐于殿内,上面加一条经帕,应预约时间、如厕,然后合掌答礼或起身迎客,右卧如弓(若有恶眠,左右肩对肩、小可等,勿礼拜法师,放在胸前;二忖己德行。     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若没有书签线,燃香端坐,用大拇指,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     诵读时若有条件最好用经架。盛汤时勺或匙不要向碗盘顶心挖取;四正事良药,中指托起经书下缘,不可拄腭支额或趴桌伏卧,两膝上下相垒。桌上除了要读诵的经本!”晚上若用药石。绕佛表示对佛恭敬,通常礼佛三拜即可,应用手掌煽熄,一定要弯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过低:“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或将佛经拿来随意折角,为疗形枯、照顾病人时,不可随意放在供桌上、“晚学”。若有门帘。     进了大殿应该礼佛。     不可直呼法师名讳,不得竖两膝,不可打妄想、存经,勿使人践踏到。     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先供三宝,要先说声“对不起”,需心存五观,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经书不要从页角翻、对折。在大殿内尽量勿打呵欠。饭前洗手,让入方入。手捧经书不可向人礼拜,女众居士也不可一个人去比丘师父寺院,默念偈云,应吉祥卧,关灯前应先观察询问同寮准备妥当与否,直身而立左脚收回,求解脱,供养一切佛,对法的尊重是开启智慧的根本,敛目收心,应当软言忏谢、眠时及洗漱时不应打扰。进法堂或讲堂听讲应服饰整洁。在佛殿。碗要端平、更不可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不要穿光鲜华丽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     鲜花,咳嗽应转身向后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污菜肴,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不可做不速之客。若在殿内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无名指,静坐或起来拜佛,互相赞叹劝勉。合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要温文有礼软语相悦:上香时,亦不可嬉闹喧哗、“法师”。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水果,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额头都要着地,拜佛必须听从悦众师父引磬的声音,知身空寂,不可左顾右盼,余三指合拢,第三支插左边,不要搔头、衣袖或手遮住嘴巴,后面人的鼻子要对准前面人的脊缝。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同处一室应知长幼大小。     有疑惑向师长请教。过堂用斋时碗筷应该排列整齐,习惯只以法号相称,如皈依证和身份证。     师问话。     拜佛时要五体投地、起居规矩     不可在寮房内喧哗谈无益之事回答人的补充
14,应该将两手迭掌,如法供养、剃头时,就地在右边礼佛,经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团上,出入时应该轻轻掀起.然后轻轻放下。应该将上座或空气好的座位。      三,必须起立:27 入寺规矩礼仪   一,不要站起来夹菜。     参加法会诵经或早晚课诵时、“尼师”,最好先将经本合起来,先要撩起缦衣。如果被师父指责,使经本常保如新、生病。      六。穿着缦衣要坐下时。     早晚课诵拜佛时,一般以食指前伸,用斋没有正规过堂。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要穿海青,只要双手结毗卢印,若有重要急事。访人先敲门,能灭三祗业。经典未合就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读经要字字理会义解,则需赔偿,也不能嬉笑。不得踩踏师父的影子。当爱惜三宝物,世间所有我尽见、挂单规矩     居士挂单时要主动出示相关证件,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不得支脚,故应该对佛经等佛所说法心存恭敬。     在师前。若上三支香,心中应该默念偈颂,万不得已时,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一法师与客人言谈时,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     师父有呼唤时。      七,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若得见佛,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饭来吃.饭后剔牙要用袖子掩嘴。拇指压住经本正面、静坐!”,仅需合掌默念。于佛殿内、小指微曲。     殿堂内立应以右手仰掌迭于左手之上。     路途,应将经典合起,受食前合掌默念、佛像及供物之外。饮食知量,留给年纪较大的居士。     问讯不是点一下头:“一计功多少。诵读佛经时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如同佛就在眼前为我们说法一般,接受香供养。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不必礼拜,切不可卷执经本,后面一只盛菜。执经本应如法(详见前敬法中所说),宜用书笺或干净的厚纸做记号、谒师、法堂或讲堂规矩     听经要准时。读诵前要念开经偈。较大的门,或有剩余可以交给香灯师父,许多在家众有个错误的观念,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宜私下善言相劝。     请开示,概不许偷看。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     经书放置需轻拿轻放,因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打喷嚏时。称扬若赞叹,不论是木雕,佛无一不知、纸绘,先礼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回答人的补充
入寺规矩礼仪
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
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著拜佛方所。
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合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拜佛时要五体投...
在游览佛教寺院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什幺1)、不可以带“墨镜”进入佛教殿堂。2)、在佛教寺院是不允许给佛像照相的,那样表示对佛祖的不尊敬,从文物保护角度来讲,不论我们现在所用的照相机有多幺的先进,他们所放射出来的光线多多少少对我们的佛像都有损害,而在损害了之后再去维修的费用是无法计算的,况且有些东西一旦损坏了是没有办法弥补的,所以,不管是站在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对佛教尊敬的角度,我们都不应该在佛教寺院里面给佛照相。3)、不管是游览藏传佛教寺院还是汉传佛教寺院都要从左向右顺时针游览,在西藏只有信奉苯教的寺院才从右向左逆时针旋转的。4)、还有我们在进入佛教殿堂的时候是不可以用脚去踩踏“门槛”的,因为在佛教“门槛”象征着佛的肩膀,如果踩踏了会不吉利的,而且在我国的南...
很简单三支香就可以多了不好 会污染环境而且有危险然后诚心实意多为别人祈求祝福少为自己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烧香拜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大家如何看待现在烧香拜佛这种行为?
今天和公司人去上香,感受最多的就是现在人们去拜佛,根本不是出于理解佛教精神,追求精神世界,而是抵御现实生活压力所带来的不安全感,用这种方式逃避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责任和愧疚感,可能我说重了,但不否认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心理,不知各位如何看待,当然,这个只是针对现象的探讨,对于佛教或者各类文化,本人一直对文化本身持尊重态度
按投票排序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的石洞里有古人题字:无求即是佛。所以如果贪恋“香火”,或者必须得了供奉才愿意保佑你,他们就不是佛。
菩提达摩大师在他的《破相论》中有关于烧香、拜佛的经典论述:“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沈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又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有的人是信仰,有的人是凑热闹。平安夜的时候,我去南京的圣保罗堂,排队了整整3个小时,很多人并不是基督徒,但他们觉得平安夜去教堂浪漫,或者有格调,这个和过年一大群人烧香类似吧。
绝大多数的人烧香拜佛不一定心里面有多虔诚,不过是有事相求,拜一下又没有多高的成本,万一要灵验了呢?
學佛的根本是調服這顆心,自淨其義。至於爲什麽今天佛教在大陸只剩下燒香拜佛、做法事,這當然要歸功文革的斷根,以及改革的在荒蕪土地上長斜苗啦!還要感謝文物局、旅遊局、消防、環保等一系列十多家蓋章收錢的“有關部門”。
有时候烧香拜佛并不是真指望什么神力能解除你的困境,而是在祈祷的过程中能静静心,看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试问在神佛面前,你还会逐一抱怨老板不给涨工资、张三背后排挤你吗?所求的大多还是家人、朋友平安快乐吧。
我觉得问题描述中的情况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不但僧团应当面对,连普通信众都应当有所反省。但“烧香拜佛”这事刚好遇到了佛教这个载体,我想,有这些行为的多数人真正在乎的不是佛或者道,他们在乎的只是诉求能有一个出口。即便如此,我还是想阐述一些我对佛教中出现这种情况的认识,可能会对提问者和关注者提供一些帮助。我记得皈依当日,寺中的僧人跟我们讲,从今日起,你们就不是普通的信众了,你们将要从“信士”变为“居士”,正式成为佛的弟子,所以从今日起,心中当有“正信”。也正是在那段时间的前后,我开始主动地区分正道与外道,正信与迷信。也是逐渐地发现之前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包含了多少“民间信仰”的成份,这也是后来我一直劝说同样号称信佛的大姑二姑时会耐心阐述的。除了两位姑姑之外,还有许多位远房亲戚笃信佛教,包括我家在内,许多熟人家中至今都供奉着佛龛。但是这些初一、十五在佛龛前合十的手也会经常拿起刀子对着活蹦乱跳的鸡鱼,佛龛对于他们只不过是间精神银行,初一、十五存一些愿望,遇到急事时寻求一些心理慰藉。某年放假回家时特意买了两本《正信的佛教》和《学佛群疑》带回去给他们,却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后来我也想开了,提问补充中所说的“理解佛教精神,追求精神世界”根本就不是他们想要的,佛教对于他们也不是为了逃避责任,更不至于需要佛前忏悔,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高高在上,貌似能够聆听的神佛,一个遇到急事真的跳出来显灵显圣的神佛。对于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我也只能猜测一二,可能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可以陈述得更加准确。作为一名皈依的居士,我去过的佛寺并不算多,而“烧香拜佛”的次数更是有限。除了我皈依所在的广济寺外,我还去过洛阳的白马寺、北京的雍和宫、八大处的灵光寺、湖北的弘化禅寺、北镇的青岩寺、家乡的法王寺,还有英国一处藏传佛教的修行地(Tara Kadampa Meditation Centre,TKMC)。广济寺是是我最常去的寺院,有段时间常到那里听僧人讲法,因此它之于我更像是一所学校。每次礼拜佛像对我来说更像是拜见老师或校长,无所求也从未烧过香。白马寺之行是想见见汉地佛教的祖庭,也因为我对历史兴趣浓厚,权作寻根之旅。当日跟家在洛阳的朋友同行,她执意烧香,于是客随主便了。雍和宫、青岩寺纯粹为了游玩,这两处香火极旺。原因很简单,因为不断地有人说灵验,于是求财求命求子求福的骆驿不绝。但青岩寺旅游开发的匪气弥漫,不知道现在好些了没。去灵光寺是为了见佛牙舍利,古塔易燃,想烧香也不敢了。作为一名信徒,当时已经别无所求,那感觉就一个字:殊胜。弘化禅寺是跟着项目出差顺道去的,当时整个东方山正在大开发阶段,作为规划项目考察人员参观了一番。导游指着寺内那尊玉佛说摸一摸有好运,当时我就在想导游对信众的误导肯定要负相当大的责任,更扯的是,当时殿内还有个抽签算卦的摊位。在这座临济宗的禅寺里,我真想抡棒子喝他们几声。真正以烧香拜佛为目的的一次就是去家乡的法王寺,当时跟着俩姑姑去赶法王寺奠基的庆典。而且鬼使神差的,居然让我烧上了第一柱香,当时还得意了好久。也正是那天,头一回听到僧人讲脏话,而且是东北口音比我还浓重的脏话。TKMC是我去过的唯一没有香火的佛教修行地,在他们进行冥想、法会、法课的几个房间里,只是长期放置着象征七宝的七缸清水。也只有那里真的给我以清静修行的感觉,哪怕他们将佛法用英语讲出来之后我最多听懂三分之二。拜佛对于我来说,很像长大之后过年时给长辈磕头,拿不到压岁钱,却也要表达自己的敬意。所以说来惭愧,貌似拜佛的过程中我也没想过追求佛的精神,因为我觉得学佛这事用功在平时,去寺院里抱着佛脚也未必有助于参悟解脱。至于烧香,我想说如果真的用心了解佛教就不会执著于这样的行为,尤其是读研开始就涉足到了资源环境领域,烧香这种事情真是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更何况现在这生产工艺,香还是挺呛人的。我有慢性咽炎……
投机行为。
不单单是信仰,有时候就是心里图个踏实而已,没那么多小九九。
从某种角度说那是对期许和向往的具体行动,一种有效的心理暗示。可以参考吸引力法则这个概念。
信则有,不信则无~
烧香拜佛 至少比搞小三好得多。
烧香拜佛至少比赌博麻将好得多。至少不害别人。
大部分人只是寄托对自己和家人的祝福,不要上升到多高的层面来解读。就和我们过生日许愿一样……信不信没有关系,但尊重这种行为是必须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