и скучно и грусно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诗,诗名是什么,译文是什么

世界文学通识课
第七讲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不仅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甚至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绽放的奇葩。19世纪是俄罗斯社会的一个转折时期,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角逐和斗争贯穿了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而19世纪的俄罗斯作家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卓越的文学创作才华对俄罗斯历史中这个非常的时期作出了自己积极的反映,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忧患意识与对整个人类的命运的思考结合起来,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弥赛亚”情结。随着历史不断翻开新的篇章,19世纪与我们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和一些语焉不详的片段,但是作家们创作中悲天悯人的情怀已经以文字艺术的形式载入史册,获得了永恒,特别是其中一些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已不拘泥于自己的时代,他们的创作中表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丰富性,在各个时代,甚至各个民族人们的心灵中都获得了悠远的回响。费o米o陀思妥耶夫斯基便是这样一位作家,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更关注人类生活中的一些永恒的主题,他的创作手法亦是丰富诡异,在自己的时代有时被视为异端,即便在后面的时代里也不时遭到冷遇,但他的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其犹如一块何氏璧,虽曾蒙尘,却终将放出异彩。今天当我们重温他的创作的时候,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完成了和这位伟大的作家所处的时代进行的对话,这场对话让我们感悟到人类历史的延续性,我们从不曾和历史割裂,或许这种永远的现代性便是作家与伟大的作家,作家与经典作家的差异,而费o米o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属于后者。&&&&
一、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思潮&&&&
19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它是俄罗斯人民反抗专制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进步与反动两种力量的不断较量贯穿了这一整个历史发展阶段。&&&&
虽然经历了18世纪彼得大帝气势恢弘的改革,19世纪初的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相比较而言仍是十分落后的。1801年亚历山大一世登基,他迫于人民对国家的不满,采取了一些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专制农奴制度的基础。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卫国战争爆发了,外敌入侵激发了俄罗斯人民的爱国热忱,很快这场战争就演变成为全民的自卫战争,战争以俄罗斯人民的胜利告终结。卫国战争使俄罗斯社会意识普遍高涨,全国上下充满了改革的呼声,而此时的亚历山大一世作为战胜国的君主,彻底撕下了自由主义的伪装,开始在国内加强反动统治。沙皇的所作所为不仅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慨,在先进贵族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也弥漫着不满的情绪,这些贵族知识分子中的很多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并到过西方,对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有所了解,这使他们对俄罗斯人民的奴隶般的地位更为不满,于是他们开始秘密结社,并计划在日举行武装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但这次起义由于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而以失败告终。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并从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反动统治的基础。&&&&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新上台的尼古拉一世,用尽一切办法试图消除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政治影响,俄国历史上开始了一个黑暗的反动统治年代。即使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年代里,进步人士的活动并没有完全停止。十二月党人的思想犹如燎原的星星之火,已深入30、40年代进步人士的内心,重新出现了许多秘密小组,探讨重大的社会问题,这也成为尼古拉高压统治条件下新的斗争形式。这些进步人士不满于俄罗斯现存的制度,并试图探索一条适合俄罗斯发展的道路,由于观点的不同,渐渐形成了三大派别:斯拉夫派,西方派和民主派。斯拉夫派美化俄罗斯的历史,认为俄罗斯应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他们理论的实质其实是捍卫俄罗斯的沙皇专制制度;而西方派主张俄罗斯要重复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他们美化西方的制度,蔑视一切俄罗斯的东西,只有民主派坚决反对专制农奴制度,向往社会主义理想。&&&&
40年代平民知识分子的活动标志着一股新的社会力量将取代贵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50-60年代之交俄罗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日废除农奴制度法令的颁布。&&&&
30-40年代资本主义在俄罗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为了挽救封建经济的危机,地主阶级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这一切激起了农民的反抗。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沙皇尼古拉去世了,亚历山大二世即位,考虑到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国内的状况,他认识到:与其让农奴制度被自下而上地推翻,不如先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1861年沙皇政府颁布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但这次改革并不彻底,农民对此并不十分满意,进步的知识分子阶层纷纷起来揭露这次改革的反人民本质,并号召人民进行进一步的革命斗争。在这种形势下沙皇政府开始加强反动统治,与此同时革命力量也并未示弱,在60-70年代之交出现了新的革命运动,也就是“民粹派”运动。&&&&
民粹派运动的实质是农民的社会主义运动,由赫尔岑在40-50年代奠定的基础,到70年代彻底形成。民粹派认为,把未来的俄罗斯改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阶层应该是农民,也就是 当时说的“人民”,他们幻想通过农民的村社来过度到社会主义,从而避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为了研究农民的处境以及向他们宣传为了自己的权利进行革命斗争的必要性,民粹派决定深入到农村去。在70年代中期,他们发起了大规模的“到民间去”的运动,但民粹主义者和人民并没有找到共同语言,他们也不真正的了解农民,所以他们的“到民间去”的行动很快就被沙皇摧毁,但民粹派运动并没完全停止,在1876年他们形成了新的组织《土地与自由社》,后来又分裂成了两个组织:《土地平分社》和《民意党》。《土地平分社》在普列汉诺夫的领导下最终与民粹派脱离,并转向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民意党人则开始采取非常错误的和沙皇进行斗争的手段,他们不再发动群众,采取个人主义的恐怖活动,并以这种形式在1881年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但此举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世反倒变本加厉地强化反动统治,禁锢进步思想。&&&&
在反动统制加强的年代里,许多知识分子丧失了对革命的信心,70年代的社会高潮被对社会政治斗争的冷漠和悲观主义所代替,这种冷漠表现为80年代盛行的“小事论”,以及对托尔斯泰主义的迷恋和对纯艺术论的兴趣,这样俄罗斯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沉滞时期”。&&&&
在这个时期革命运动并没完全停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罗斯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形式逐步成熟。1883年普列汉诺夫创建了俄罗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民粹派的斗争起了很大的作用。在1884年普列汉诺夫发表了《我们的分歧》一书,对民粹派运动予以批评。90年代初期“沉滞时期”结束了。1895年列宁联合了彼得堡的所有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在革命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主导力量,这标志着俄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19世纪俄罗斯的文学状况
(一)19世纪上半期关于语言改革的争论&&&&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19世纪的作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的文学探索,旨在创造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俄罗斯民族特征的,符合俄罗斯社会艺术发展要求的文学。&&&&
19世纪初期,人民意识的觉醒,阶级矛盾的尖锐,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也引起了文学领域的斗争,这种斗争首先表现在文学语言的改革上面。俄罗斯感伤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卡拉姆辛在19世纪初就表示了对当时俄语文学语言现状的担忧,因为当时的文学语言中充斥了大量的教会古斯拉夫语,他主张按法语的模式来改造俄语,使俄语的文学语言接近生动的日常口语,但他所谓的口语指的是知识阶层的口语,对劳动人民的语言还是蔑视的,并且他的主张将使俄语中充斥大量外来词汇和短语,尤其是源自法国的一些外来词语。&&&&
卡拉姆辛的改革主张遭到了海军上将希什科夫的反对。希什科夫认为卡拉姆辛的语言改革使俄语矫揉造作的同时引进的大量外来词又使俄语的纯正遭到了破坏。他认为俄语的宝贵财富正是古老的斯拉夫教会语言。希什科夫的反对立即遭到卡拉姆辛及其追随者的回击。为了团结志同道合者在1811年希什科夫组织了《俄罗斯语言爱好者座谈会》,而卡拉姆辛及其追随者则在1815年组织了名为《阿尔扎马斯社》的青年文学团体,其中包括著名诗人茹科夫斯基,巴丘什科夫以及普希金等。他们支持卡拉姆辛力图使俄语接近日常口语,摆脱陈腐的古语束缚的观点。虽然他们双方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俄语的改革问题,但却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俄语和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而这场语言改革的斗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关于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斗争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二)浪漫主义的出现&&&&
19世纪的初期俄罗斯文学中呈现出多种流派并存的局面,他们彼此斗争,又相互影响。&&&&
古典主义由于与新时代的社会意识脱节逐渐变成了落伍的,甚至是形式主义的流派。由于19世纪20年代以来的社会斗争的尖锐化,感伤主义因远离社会斗争的倾向,以及它的无休止的眼泪和叹息也变得可笑。在这种形势下一种新的思潮应运而生,这就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首先在德国产生,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西欧,在19世纪20、30年代传到俄国。西欧的浪漫主义是在法国大革命,欧洲的民主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时期出现的,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自由和解放的要求。1812年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以及十二月党人运动的失败促进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俄国现实的进一步反思,正是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催生了俄罗斯的浪漫主义。这种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在文学中的表现是对机械,过分注重形式的古典主义文学的有力反拨。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这两位大诗人被认为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茹科夫斯基为俄罗斯的诗歌内容做出了贡献,而巴丘什科夫则赋予俄罗斯诗歌以优美的形式。&&&&
在20年代俄国的浪漫主义由于十二月党人诗歌的贡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二月党人的诗歌是其政治斗争的有利武器,他们的诗是地道的政治抒情诗,他们在诗歌中歌颂公民意识,塑造为自由而献身的斗士形象。&&&&
普希金和莱蒙托夫为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普希金是当时诗人们的老师和精神的领袖,围绕作为20年代浪漫主义诗歌领袖的普希金,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这些人构成了黄金时代俄罗斯诗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莱蒙托夫更是继承和发展了普希金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并把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反映了自己同时代进步人士的思想和情绪。&&&&
俄罗斯的浪漫主义是在西欧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在本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虽然在俄罗斯出现的较晚,但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表现在诗歌领域,在其他文学领域亦有表现,果戈理的《狄康卡近乡夜话》〉即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中散文题材的优秀作品。
(三)“自然派”与 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立&&&&
现实主义作为文学流派在俄罗斯确立是在19世纪20年代的后半期。在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之后,反动统治进一步加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家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为从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向现实主义的客观性以及对现实和人物的深入思考创造了先决条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科学的发展都对正确的理解现实及其发展规律起了推动作用。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正是在这个背景应运而生的。&&&&
现实主义的倾向在俄罗斯文学中古已有之。俄罗斯古代文学的杰出作品《伊戈尔远征记》,以及后来的冯维辛和拉季舍夫作品中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因素。在19世纪初俄罗斯现实主义确立的过程中有两位作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克雷洛夫的现实主义寓言,格里鲍耶陀夫的现实主义戏剧《聪明误》都为俄罗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现实主义原则的完全确立和普希金的创作密切相关,正是普希金在文学的各个体裁都创作出了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品。&&&&
30年代复杂的现实向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小说这种体裁为提出和思考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0年代是诗歌创作向小说过渡的时期,也是现实主义继续快速发展的时期。&&&&
到了40年代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开始在文学圈子里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先是围绕着当时最进步的杂志《祖国纪事》,稍后是《现代人》聚集一批年轻的作家,比如,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他们力求沿着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开创的道路进行创作,这些作家的作品在40年代形成了一个流派,被称为《自然派》。果戈理被称为自然派之父,别林斯基从理论上对自然派的创作进行了阐释,成为自然派创作原则理论的阐释者。&&&&
他们纲领性的作品是两部文集 《彼得堡风俗》(Физиология Петербурга)和《彼得堡文集》(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сборник)。《彼得堡风俗》这一标题中的“Физиология”一词,原意为“生理学”,文集的编者涅克拉索夫以此为题意在表明这部作品是对于彼得堡生活生理学解剖般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派》这一称谓是布尔加林在日的《北方蜜蜂》杂志上评论涅克拉索夫的《彼得堡文集》时首先使用的。作者旨在贬损这一新的流派,仿佛这个流派所追求的只是肮脏的阴暗面,追求赤裸裸的与崇高的灵感背道而驰的真相。但别林斯基接受了这个称谓,并赋予它以正面的含义。《自然派》——也就是自然而然,真实可信,追求对生活不加粉饰的描写。正是由于别林斯基这个术语才得到广泛应用,在后面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被延续下来”(Кулешов 265)。&&&&
值得强调的是“自然派”的创作不能等同于自然主义,“自然派”实际上是早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流派,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而自然主义则是起源于法国的一种文学流派,法国的自然主义大师左拉认为,在自然主义的小说中不应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写出事实,无论是值得称赞的,还是应受到贬黜的事实。作家不应该是一位道德家,而应是一位解剖家,他只要说出在人的尸体里发现什么就够了。布尔加林用“自然派”一词来称谓这个流派旨在贬损其创作的价值,但“自然派”作家们接受此称谓意在强调自己直视现实阴暗面的一种现实主义态度。自然派作家早期的创作体裁主要是“速写”,这些作品注重写实,但揭示生活本质以及概括性方面尚有欠缺,但到了40年代下半期这种“速写”渐渐被更为深入地揭示现实的中长篇小说取代。“自然派”作家把自己的目光投向社会的地层,他们忠实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力图揭露和概括生活的本质。&&&&
在19世纪下半期批判现实主义已经成为俄罗斯文坛主导性的文学流派,在社会生活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50-60年代已经有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在创作,比如屠格涅夫,冈察洛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谢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思泰等作家,晚些时候有80年代的契诃夫和科罗连卡等作家,他们的很多作品在世界文学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农奴制改革之后的俄国现实极其复杂的矛盾,表现出对被压迫者深切同情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剥削制度的深刻揭露。正是他们作品中的这种巨大的揭露和批判的艺术力量给了专制农奴制度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俄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罪与罚》&&&&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 &&&&
费o米o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作家中非常神秘又颇具争议的人物,在自己同时代的作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满是污泥浊水的俄罗斯现实的时候,他却把关切的目光转向人的心灵,进行着自己独特的对人类心灵的拷问。他带着自己患有癫痫病的病弱的躯体和自己具有强大的思考能力的大脑不懈地在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羊肠小道上踯躅独行。在这种探索与拷问之中尽显他作为一个深刻的人道主义者的慈悲的胸怀,在那里不仅一切被欺凌与被侮辱人找到了申述的法庭,许多迷途的心灵也可以在他那里找到栖息的港湾,他的慈悲和怜悯源于他对人类的深切的爱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而他的爱和同情又出自他对人类心灵的独特理解。&&&&
费o米o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出生于一个军医的家庭,在年轻时即大量阅读俄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1838年他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毕业以后在军事工程绘图处工作,一年以后辞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45年他与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相识,伟大的民主主义批评家的社会思想给了他十分有益的影响。1845年他的小说《穷人》问世,受到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的好评,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誉。这部作品是继普希金的《驿站长》和果戈理的《外套》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小人物主题的作品。但在同样的题材作品的创作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选取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其他作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小人物的“穷”和“小”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更强调他身上的“人”的一面。费o米o陀思妥耶夫斯基40年代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成果甚丰,其中引起广泛争议的是他继《穷人》之后发表的作品《二重人格》。在这部作品中他刻画了一个精神空虚,渴望向上爬,但未能如愿的小官员戈里亚特金的形象,戈里亚特金在官场上的失败导致了他人格的分裂,幻觉中出现了另一个戈里亚特金的形象,这个小戈里亚特金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处处映衬出主人公的失败,其实这正是他期望中的自己的形象。虽然戈里亚特金的形象包含了对精神病学的研究,但塑造的仍可以说是时代的典型。这种似乎非现实主义的写法在当时引起许多争论,特别是使别林斯基非常失望,别林斯基认为作品应挖掘小人物身上的美德和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兴趣则是集中在刻画人物心理的各个层面,作家在以后的创作中一直都保持着这种兴趣,甚至“二重人格”的母题在他后面的很多作品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掘。40年代陀氏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在这些小说中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各种各样的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小人物形象。&&&&
4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参加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彼特拉舍夫小组的“星期五”聚会活动。 1849年四月按照尼古拉一世的命令所有彼得拉舍夫小组的成员,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都被逮捕,并判处死刑,只是在临行刑前一刹那,才宣布改判为四年的苦役。苦役生活不仅在他的身体上,甚至在精神上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此期间他有了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他开始抛掉从前的信仰,彻底转向宗教。&&&&
1859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获准退役,并恢复发表作品的权利。他开始了自己创作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等。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部作品中他继续了自己的小人物的主题,塑造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形象。《死屋手记》是俄国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沙皇俄国苦役犯生活的小说。《死屋》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服刑的苦役监狱。小说假托一个犯人之口描述了残酷的牢狱制度,以及犯人受到的非人待遇。小说更关注囚犯们的复杂性格,在狱中他对人性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看到了敢于为所欲为的所谓强者,也看到了甘于受人支配的弱者性格,在以后的创作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强者与弱者的主题也十分关注。&&&&
在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其长兄先后出版了《时代》和《时报》()月刊,在杂志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宣传他当时开始形成的所谓“根基论”的思想,其本质是宣扬有教养的文明阶层应与人民这个根基相融合。&&&&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出访西欧德,法,英,瑞士,意大利等国,并写下了特写《冬天记的夏天的印象》。在特写中他揭露了欧洲文明的虚伪性,但并没看到其相对于俄国的进步的一面。&&&&
在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小说《地下室手记》。作品的主人公是退职的八品文官,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形象,他封闭在自己的地下室里,与人民隔绝,他发表了一系列的奇谈怪论,怪论的中心是鼓吹人的自由意志,以及不应受理性约束的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时期(1860年底——1881年)是他创作的顶峰,在此期间他写了一系列社会哲理小说:比如《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些作品确立了陀氏的世界性的文学声誉,充分表现了作家的创作才华和他的艺术世界的主要特点,这些作品是作家生命的最后二十年的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小说《白痴》是1868年在国外写成的。他在作品中试图塑造一个十分美好的人——人间基督梅什金公爵的形象。《群魔》()是一部反虚无主义的小说,他把抨击的矛头指向60年代年轻的革命家。从1873年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家日记》,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日记,而是作家发表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和自己的一些文学作品的阵地,在他的文学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70年代应涅克拉索夫之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祖国纪事》上发表长篇小说《少年》(1875),70年代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社会生活的日益瓦解,也引起了家庭关系的瓦解,主人公阿尔卡基是一个“偶合家庭的成员”,作品描绘了这个初涉世事的年轻人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中艰难,痛苦的思想探索。&&&&
《卡拉玛佐夫兄弟》是作者的最后一部巨著,汇集了所有作家的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小说的情节以一个偶合家庭的记事的形式,描写了一桩弑父的丑闻。作品涉及道了社会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等时代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的《宗教大法官》的章节对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西方的很多作家,甚至哲学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作家带着他一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拷问离开了这个引他深思的世界。
(二)小说《罪与罚》的评析&&&&
《罪与罚》(1864)是第一部给作家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罪与罚》这部小说写于19世纪的60年代。陀氏曾在自己的一封信中称“这是一起犯罪的心理报告”。其实“这部小说的酝酿可能始于作者在鄂木斯克监狱时期。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许多案例以及他们的故事,想必引起陀氏的种种艺术思考。另一方面,当时俄国报刊报道过几起谋杀案件……这些现实的案例可能促进了他的小说的构思。但更为重要的似乎是对‘漂浮在空中的若干奇特的未完备的思想’的思考,是继《地下室手记》之后对唯意志论的研究和对人类前途的思考。”(彭克巽 138)这一切促使他着手《罪与罚》的写作。在这部小说中紧张的情节,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的描述,以及对道德问题的思考等都交汇在一起,反映出了改革之后资本主义在俄罗斯的迅猛发展不仅在经济领域,甚至在社会生活,特别是思想道德领域对俄罗斯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1.情节与人物分析 &&&&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在关注现实中的各种事件和问题的同时,更注重分析现实中形成的人物性格。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关于贫穷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犯罪事件,但小说更多的篇幅则用来描写主人公犯罪前后,主要是犯罪后的心理活动,以及受到的良心的惩罚。&&&&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在彼得堡学习法律的大学生,他没有父亲,只靠母亲微薄养老金和妹妹做家教挣来的钱来维持大学的生活,由于贫穷他不得不中途辍学。他在彼得堡租了一间非常简陋的房间,用作品中的话来说,那与其说像个住人的屋子,倒不如说像个棺材。与他的贫穷的处境不相称的是他的高傲的性情,耽于幻想的性格,他的自尊心和幻想几乎可以说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但拉斯科尔尼科夫又是一个非常赋予思考能力,拥有聪敏性格的人,他在辍学前曾写过一篇关于犯罪学方面的论文,并在一家杂志上发表。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把人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强者,就像拿破仑一样,他们可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为所欲为,并毫不犹豫地清除自己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哪怕是牺牲他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另一种人则是芸芸众生,是繁殖同类的材料,是别人的工具和牺牲品。前一种人身上蕴涵着犯罪的可能性。他的观点可谓有点骇世惊俗,但拉斯科尔尼科夫本人实际上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曾节约自己微薄的生活费去资助一个贫穷的同学,在大火中奋不顾身救助小孩子的生命,遇到遭难的人他会慷慨解囊,哪怕用掉自己的最后一个卢布。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却犯下了杀害手无寸铁的老太婆的滔天罪行。小说中主人公一出场时已经带着他的关于强者与弱者的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说是他在孤独的充满幻想的生活中冥想出来的,但是却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周围许多人的痛苦遭遇以及社会权利的不平等正是他产生这种不正确的理论的基础。&&&&
在拉斯科尔尼科夫辍学的贫困,孤独的日子里,他的生活是完全病态的,他整日躺在床上空想,不和任何人接触,在痛苦中也反复思考自己的理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小酒馆里邂逅了丢了职务的小官员马美拉多夫,后者在痛苦之中向拉斯科尔尼科夫讲述了自己的遭遇。马美拉多夫心地善良,由于小的过失丢了差事,使一家人陷入了经济上的绝境,他的妻子患有肺结核,还得照料家事和一堆不懂事的孩子,他与前妻所生的大女儿,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索尼亚看到弟妹们挨饿,毅然走上街头,去出卖自己年轻的身体,来供养家庭,马美拉多夫一家的遭遇正是千千万万弱者生活的写照。作品中对彼得堡的描写也充满了病态的气息,随处可见的醉汉,妓女,投水自杀的女人,阴郁灰暗的城市,里面充斥着马美拉多夫之类的故事。可以说这里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理论产生的土壤。马美拉多夫的故事和年轻的索尼亚的遭遇刺痛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灵,此外,他收到了家里的一封来信,说她的妹妹,美丽,聪明,高傲的姑娘杜尼亚就要嫁给一个富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很快就会有钱继续上学,拉斯科尔尼科夫知道他的妹妹决不会为了钱而嫁给自己不爱的人,他从母亲的信中看到这个未婚夫也绝不会是妹妹会爱上的人,妹妹为他做出牺牲的想法使他格外地感到痛苦。&&&&
在这种处境下一个本来模糊的设想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他想把自己的理论付诸于实践,来向这个充满不公正的社会挑战,以证明自己是他理论中的强者。拉斯科尔尼科夫预谋了一个杀死放高利贷老太婆的计划,然而,他又常常觉得这不过是个空想,在矛盾中他痛苦地挣扎。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拉斯科尔尼科夫得知,某一天的傍晚只有老太太一个人在家,他觉得仿佛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他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把一切都安排得非常周密,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了老太太,并成功地得以逃脱,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拉斯科尔尼科夫从肉体上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但他从精神上却杀死了自己。他生了病,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觉,孤独地躺在自己的房间里。这时他的一个昔日的同学拉祖米欣得知他生病的情况,便请来医生给他看病,自己则日夜守护他,这是一个善良而品格高尚的小伙子,他的关心常引起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烦躁,因为发生了那样的事,他不想面对任何人,他仿佛觉得有一把剪刀把他和别人剪开了,因为他今生已不能与别人一样了,他不能杀了人,还能若无其事地生活在人群之中。&&&&
此时,他妹妹的未婚夫卢仁到访,并说他要到彼得堡发展,不久他的妹妹和母亲也会到这里。卢仁是一个律师,从各方面都可以对他有所帮助,但拉斯科尔尼科夫一眼就感到对他的反感,特别是想到妹妹的自我牺牲和卢仁仿佛是利用了妹妹不利的处境的时候,于是无理地把他赶走了。很快母亲和妹妹也来了,他曾那样地思念她们,但她们来了,他却不能像往常那样与她们相处,他对她们的态度不仅心不在焉,还十分冷淡,多亏拉祖米欣一直帮助他照顾母亲和妹妹。&&&&
警察局里也正在进行对此案的调查,负责案件的人是拉祖米欣的亲戚,经验丰富的预审官波尔费利。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了一件小事去警察局时,忽然听到他们在谈论这桩杀人案,拉斯科尔尼科夫受刺激而晕倒,这引起了波尔费利的怀疑,他曾经看到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文章,并对文章很感兴趣。把这两条线索连在一起,他几乎可以断言拉斯科尔尼科夫即是杀人犯,不仅因为他丰富的办案经验,更因为他对人心灵的深刻了解。但波尔费利并没掌握任何确凿的证据,所以在他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之间仿佛展开了一场心理的较量,波尔费利企图通过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接触向他施加压力来发现破绽,但拉斯科尔尼科夫应付的无懈可击。尽管能成功地与波尔费利周旋,但拉斯科尔尼科夫却始终不能逃脱良心的谴责。&&&&
在一次闲荡中他恰好遇到马美拉多夫被马踩伤了,他急忙把他送到家里,并把所有的钱都给了他的家人,在这里拉斯科尔尼科夫遇到了马美拉多夫的女儿——他已有所闻的索尼亚,后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年轻,腼腆,温顺,善良,使拉斯科尔尼科夫感到亲近。不仅因为后者和他一样在上帝的面前也是个罪人,更因为她在自己痛苦的处境中能保持不至于发疯的忍耐态度,使拉斯科尔尼科夫相信她确有某种自己所不具备的精神力量,后来他发现这就是索尼亚对上帝的信仰和爱。拉斯科尔尼科夫很想有另一个人来分担自己的痛苦,他凭本能感到索尼亚就是那个人能值得他信任的人。于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把自己的痛苦和秘密向索尼亚和盘托出,索尼亚不仅没有轻视他,而且非常的心疼他,同情他的痛苦,她劝拉斯科尔尼科夫去自首,用受难来洗涤自己的罪孽。她认为拉斯科尔尼科夫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不信仰上帝,而受到了魔鬼的引诱。但拉斯科尔尼科夫还想继续与波尔费利较量,不想认输。但另外一件事使他有所顾虑,就是他妹妹曾做过家庭教师那一家的地主斯维里加洛夫,一个放荡的恶棍,向杜尼亚求爱不成,他便毒死了自己的妻子,来到彼得堡追逐杜尼亚,此刻恰巧住在索尼亚隔壁,并偷听到他们的谈话,他开始以此威胁拉斯科尔尼科夫并想和杜尼亚做交易。拉斯科尔尼科夫深怕伤害自己的妹妹,特别是索尼亚劝他自首的想法似乎也占了上风,他需要尽快解决这个局面,波尔费利也亲自来访,他真正地同情这个年轻人,也劝他自首,这样比被抓住会受到更为宽大的处理。自杀或自首,拉斯科尔尼科夫挣扎着。他牵挂着自己的亲人,想在自己的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把她们安排好。特别是因为卢仁在受到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冷遇之后,迫使杜尼亚在他与哥哥之间进行选择,这导致了他们关系的破裂,母亲和妹妹已无人照顾,他把她们托付给了拉祖米欣。&&&&
正当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自杀和自首之间犹豫的时候,在杜尼亚和斯维里加洛夫之间也正在进行一场较量,斯维里加洛夫试图和杜尼亚做交易,遭到拒绝后心灰意冷,他反思了自己一生的种种罪孽,深感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于是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想自杀,特别在闻此讯后,但他下不了决心,并不是怕死,而是感到自己生活中还有未完成的事,也许是自己思想的探索尚未终结。于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来到索尼亚那里,戴上了她的象征受难的十字架,到警察局坦白自己是真正的杀人凶手,拉斯科尔尼科夫被从轻判了八年苦役。拉祖米欣和杜尼亚结婚了,而索尼亚则陪伴拉斯科尔尼科夫一起去了西伯里亚,在那里她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拉斯科尔尼科夫经过一段阴郁的时光后与索尼亚真正地相爱了,他们盼望着新生活的到来。
2.“超人”思想与宗教思想的对话&&&&
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亚的相识,相知与相爱在作品中不仅仅是两个被貌似被生活主流抛弃的年轻人命运轨迹的交集,更是两种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撞击。&&&&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理论的产生有其性格和遭遇的原因,也有社会背景的因素,比如马美拉多夫一家的命运和为了金钱或其他的个人利益可以去为所欲为的卢仁和斯维里加洛夫之流的所作所为构成的对比不能不说是这个理论产生的的基础,拉斯科尔尼科夫赋予幻想和孤僻,迷恋理性的性格确实也是这个理论产生的内因。他在长期的思考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虽然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反抗社会的不公平,但结论则不仅无助于消灭这种不平等,反到更深入地陷入了个人主义的泥潭。&&&&
除此之外,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各种哲学思想的渗入,也为这个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关于强者的理论散发着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超人”思想的气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的关系在学界也有过很多的评价和争议。例如俄国存在主义作家和哲学家舍斯托夫认为尼采的哲学可以被看作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次凭借书中人物之口所表达出的思想的一种理论上的阐释。他在自己的《悲剧的哲学》一书中写道:“拉斯科尔尼科夫文章的基本思想在尼采那里以另一种形式详细地展开,……我不想说,尼采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借鉴了思想……如果不是感到背后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支持, 这位德国哲学家在《道德的系谱》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叙述得如此大胆和直率。”(舍斯托夫98)学者弗里德连杰尔则有力地反击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尼采的哲学体系形成于发现陀氏作品之前,所以也不能说他受到陀氏的思想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于(),里面已经提出了上帝已经死亡,因此现在的我们便是超人的生存这个命题。“今天我看见一个高超的人,一个庄重的人,一个精神的忏悔者,呵,我的灵魂如何为他的丑陋而发笑!”(尼采258)。弗里德连杰尔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一文中写道: “在80年代的后期,尼采的大量的最终确立他的哲学研究思想和方向的主要著作已经写成并出版,……尼采的崇拜者认为是最有名望的一本书《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已完成(),他们企图毫无根据地从此书中找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思想的影子,而这时尼采还不知道此人。尼采实际上接触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1887年,也就是哲学家写作最后一批著作之前的一段时间”(弗里德连杰尔247)。 弗里德连杰尔认为“超人”思想的影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之前便已存在,所以把这一思想看成两个人之间的独特联系似乎有些牵强。但是否定两人之间的联系是不客观的,因为他们对彼此思想与创作的关注是不争的事实,他们都敏感地捕捉到了“超人”这一思想的时代气息,并以或文学创作和理论分析的方式来反思回应这一思想,将其提炼到一个精华的高度则不能不说是这两个人内在关注点上的某种联系。&&&&
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在《死屋手记》中已关注到了强者与弱者这两种心理类型。 在《罪与罚》中“超人”心理得到了陀氏淋漓尽致的描写,但作者对这种思想的态度又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把它当作批判的对象,所以让它在作品中与代表东正教精神的索尼亚的思想相对话,并让索尼亚在对话中占了上风,但另一方面在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亚交谈中为自己的辩解又未尝不是作家内心的矛盾与纠结的反映。&&&&
温和的索尼亚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对照,她因为社会的不平等而饱受痛苦,但她顺从地走自己的苦难之路,年轻的她为了自己的亲人毫无怨言地牺牲了自己,她从东正教的忏悔,受难,到洗涤罪恶,获得来世的救赎的的观念出发,力图挽救拉斯科尔尼科夫,让拉斯科尔尼科夫重新回到上帝的怀抱并获得新生,通过受苦来洗涤罪孽获得救赎是陀氏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索尼亚是作品中陀氏十分钟爱的女主人公形象。尽管作家对作品中的两个女性形象都十分欣赏。冬尼亚尽管诚实,高尚,真诚,但她对信仰的问题似乎十分冷淡,她理性而实际,对新生活的思考很多从物质或实际的层面上进行的。但索尼亚则不同,索尼亚对新生活的理解更多是从精神层面的。“她不圆满,但她道德高尚,内心能够产生强烈的热情,和感情上圆满,平稳的冬尼亚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她要可爱的多”(Соколов 99)。&&&&
作品中索尼亚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两人的思想在交锋碰撞后,仍按各自的逻辑轨迹发展,变化,构成一种对话,而作者本身作为思想家对宗教的宣扬和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描绘似乎也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种不同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与描绘的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作者本人更重视这种对话性,而不是任何凌驾于主人公之上的绝对思想,这是陀氏作品的一个基本诗学特征。
3.艺术特色: 复调小说与心理描写&&&&
1)复调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带给俄国文学的一大贡献在于他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新形式——复调小说,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个明确的诗学特征。复调作品多用于音乐领域,复调乐曲常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的音乐作品,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 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将这个概念移植到文学理论中,他在1929年初版,1963年修订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的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巴赫金4)。&&&&
这种对话性在《罪与罚》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在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亚的对话中,不仅包含两种思想的对话,甚至在拉斯科尔尼科夫自己的自白中也可以听到他内心深处的不同声音的较量。
&&&&“那时候我才看穿了,索尼亚”他兴高采烈地接着说道,“权利只给那种敢于弯腰去把它拣起来的人。这里只需要一点,就一点:只消有胆量!于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在脑子里形成了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在我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没有一个人!忽然间我看得象白昼一样清楚:怎么在此以前就没有一个人敢,现在也没有一个人敢,现在也没有人敢无视这一切谬论,没有人敢把这一切甩得一干二净!我……我想冒昧一试……于是就杀了人……我只是想冒昧一试,索尼亚!这就是全部原因!”&&&&
“哦,别说了,别说了!”索尼亚两手一拍,叫了起来。“您离开了上帝,上帝就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
“这么说来,索尼亚,当我在黑暗里躺着,想象着这一切的时候,是魔鬼在诱惑我吗?啊?&&&&
“别说了!您别笑。渎神的人!您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懂!哦,主啊!他什么,什么也不会懂的!”&&&&
“别说了,索尼亚,我根本没有笑,我自己也知道是魔鬼把我拉下了水。别说了,索尼亚,别说了!”他忧郁地,固执地又说了一遍。(413)
&&&&在这段对话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思想与索尼亚的宗教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话,不仅如此,拉斯科尔尼科夫本身的思想中也有两种声音在互相撞击,他时而兴高采烈,认为自己是一种伟大思想的发明者和实践者,时而又异常忧郁,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受到了魔鬼的诱惑而已。&&&&
巴赫金按着作者与主人公的不同关系把小说文体分为:独白型小说和复调小说。在传统的小说中,作者是主体,主人公是客体,主人公存在于作者视野的世界中,小说的整体性服从与作者的声音和故事情节的安排,小说所描绘的世界是作者意识的统一天下,这是独白型小说。但陀氏的小说打破了这个统一体,充满着多种不同声音的对话,他笔下的主人公不仅不受作者的支配,甚至与作者平起平坐,非但可以反驳作者,而且可以与之抗衡。这种复调既包括主人公之间或同一主人公的不同意识之间,也包括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改变了自己同时代小说家创作中独白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和完善了俄罗斯小说的创作模式,这也是他对俄罗斯文学的不可忽视的贡献。&&&&
2)心理描写&&&&
无疑,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拷问人类心灵的天才。他在《罪与罚》中表现出十分细腻而深入的心理分析才能。作品虽然描述的是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与受到良心和法律的双重惩罚的故事,但小说中绝大多数的篇幅都用来描写主人公犯罪前和犯罪后的矛盾和复杂的心理感受。&&&&
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把主人公放到一种非常的状况之下来考验,并在此种情况下揭示出主人公来不及伪装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整篇小说可以说即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极端状况下的一个“心理报告”。除了主人公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常常把作品中的其他人物置于一种非常的情境之下,来考察他们的心灵。比如作品中描写卢仁诬陷索尼亚偷钱被当场揭露后,他马上撕下平日里文雅的面具,几乎刹那间就把自己的无耻的嘴脸暴露无疑。又比作品中描写了斯维里加洛夫在试图和杜尼亚做交易,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企图对她实施强暴,但看到杜尼亚的无助之后,他良心发现,他不忍心那样做,因为这个恶棍深深地爱着杜尼亚,他让杜尼亚以最快的速度在自己后悔之前离开,遭到拒绝的他心灰意冷,在痛苦的幻觉中仿佛看到了自己所有的罪孽,他曾无耻地强奸过一个幼女,并听任她含辱死去。斯维里加洛夫觉得自己的人生也是罪孽深重而毫无意义,他把自己的钱分给了索尼亚,帮她安置好她的弟妹,也给了自己的小未婚妻一笔钱,便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斯维里加洛夫这个恶棍内心的“善”的一面在极端的情景中被凸现出来,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震惊和洗礼。&&&&
对心理肖像的描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的一个特点,这种心理肖像的描写在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对毕巧林的肖像描写可谓是心理肖像的典范,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这一特点。比如《罪与罚》中对放高利贷老太太的肖像的描写就非常成功。“过了不一会儿,门开了一条小缝:女主人带着明显的疑虑从门缝里大量来客,只能看见她那双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可是,当她看见楼梯口有很多人的时候,就放大了胆子,把门全打开了。于是年轻人迈过门坎,走进黑洞洞的过道,那个过道是和后面的一间小厨房隔开的。老太婆默默地站在他面前,疑虑地打量着他。这是个身材矮小的干瘪的老太婆,六十来岁,有一双又精明又恶毒的眼睛和一个小小的尖鼻子,头上没有包头巾。她那两鬓微斑的淡黄色头发涂了一层厚厚的发油。像只鸡腿的细脖子上缠了一条破旧的法兰绒围巾,虽然天热,肩膀上还批了一件皮上衣,那件上衣已经破旧不堪,因为年久而变黄了。老太婆不断地咳嗽和哼哼。年轻人准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望了她一眼,因为她眼睛里又骤然闪出了刚才的那种不信任”(罪与罚4)。通过这段肖像描写一个精明,贪婪,吝啬,多疑的老太婆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肖像描写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特别注重对人物眼睛的描写,不仅是上文中对放高利贷老太婆的眼睛的传神的描写,对作品中的其他人物的眼睛也都有细致的描摹。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把对人物所生活的环境的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刻画也结合起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拉斯科尔尼科夫昏黄的斗室比做棺材,并把它和索尼亚的房间加以对照: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住处是向外部世界关闭的——是个密实的棺材,但索尼亚的房间是向外部世界敞开的——是带有三个窗户的大房间”(Белов 33)。&&&&
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传统的心理描写方法,又不局限于此,他反对把人的心理物化,他试图展示人类心灵的丰富性,比如人的前意识,潜意识,以及外部事物与内在感受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梦境,甚至是也采用意识流的手法展示主人公的内心随外界印象而漂流的思路。在《罪与罚》中对梦境的描写几乎贯穿了小说发展的各个阶段,并通过对这些梦境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前意识以及潜意识中思想和感情,它们甚至都不为清醒与理智状态下的主人公本人所觉察。陀氏在《罪与罚》中所描写的第一个梦把主人公带回了童年,梦中七岁的主人公目睹一匹瘦弱的小马被自己的主人鞭打,折磨至死的情景,梦中主人公因同情这匹马的遭遇而落泪。在内心酝酿着残暴的杀害放高利贷老太婆的计划的时候,主人公所做的这个梦是颇为耐人寻味的,实际上它所揭示的是主人公潜意识中善与恶的纠结与斗争。&&&&
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的丰富性不仅取决于他对人类心灵的特殊兴趣,也取决于他对现实主义更为丰满而又深刻的理解。&&&&
从没有过一个俄国作家能象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陀氏的作品是对人和人类永恒的问题的探索, 超越了民族和时代的界限,获得了更为广阔和永恒的意义,比如他的“宗教大法官”的思想迄今为止都是文学家和哲学家们谈论的热点话题,而他所开掘的一些母题,比如二重人格的主题在很多后辈作家那里都得到了继承和阐释。正如维o伊万诺夫所认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平线的边缘点燃了最遥远的灯塔,它们闪耀着非尘世的光芒,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仿佛让人觉得并不是大地上的灯塔,而是天空中的星星,——他本人也没有离开我们,也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他把灯塔的光芒照进我们的内心,用灼热的钢铁一般的碰触将我们燃烧 (Иванов Вач.266)。&&&&
&&&&&&&&&&&&&&&&&&&&&&&&&&&&&&&&&&&&&&&&&&&&&&&&&&&&&&&&&&&&&&&&&&&&&&&&&&&&&&&&&&&&&&&&&&&&&&&& 引用文献
&&&&列夫o舍斯托夫. 悲剧的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 张杰译. 漓江出版社,1992.&&&&
巴赫金全集(第五卷).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格o弗里德连杰尔.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 李春林等译.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费o米o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朱海观、王汶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彭克巽.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
周国平译. 悲剧的诞生 尼采美学文选.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
В. И. Кулешов: <>.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97.&&&&
Б. В. Соколов: <>. Б. М. Яуза, Эксмо, 2007.&&&&
Иванов Вяч: <>. М., 1995.&&&&
С. В. Белов: РоманФ. М.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Ком Книга, 2009.
必读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朱海观、王汶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思考题:&&&&
一、 你如何理解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个形象,你认为他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二、 你如何理解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理论以及这个理论产生的根源和它的实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