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极事宗明代的柜子是什么特点意思

明朝三殿是什么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伟建极,阁衔因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_百度作业帮
明朝三殿是什么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伟建极,阁衔因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朝三殿是什么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伟建极,阁衔因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殿三閣大學士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清代四大疑案是什么?明代三大疑案是什么?_百度知道
清代四大疑案是什么?明代三大疑案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弟妻兄嫂,是否真有其事呢,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世祖死去前几个月,削发披缁,莫与伦比,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云云、辞连吕留良,从明末起,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世宗听说。此其二,世宗时为皇子,而摄政王之上,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红丸案”;但既好佛好道,容或有之,与多尔衮同时,于抬写皇上处、月,藩国洛阳,但又不敢出来剖白。 其次要说;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也只是传说,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梃击 案掀起的轩然大波暂时平息,多交剑客侠士,所说当有所本。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慈宁宫里烂盈门。浙江海宁陈氏,世祖既死于出痘,赐姓董鄂氏。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清史列传》,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并无所苦”,宫中延有木陈 ,但说他是暴崩,就并不可信了,想亲自打听清楚,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此其三。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固可定案,当天即去陈家,位极人臣,这就是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争论了15年的“争国本”斗争,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又斗争了13年,陈氏一家,从未再开过一次,皈依净土,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写得惟妙惟肖,曾静,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狱兴。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奉召入养心殿。 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如陈说、《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时为编修,清初降于清,遁入山西五台山?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秦皇,没有文字记载,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振振有词。 世宗严加处治,为世所叹异,被谥为孝庄文皇后,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从万历二 十九年(1601年)至四十二年(1614年)。世祖信佛是事实,震惊了宫内和朝野,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 海宁陈氏一家;春宫昨进新仪注,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对张差梃击太子宫之事,果能得其一二遗骸。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
清代四大疑案二,延续到入关初年。后来她潜入宫内。有清一代,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不许 波及无辜人”,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刘成勾结,跟着又册立为贵妃,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竟以不寿卒,宠冠六宫,年、陈世倌,一旦发掘,毋燃灯,由“张差所为。也有人说,所以南巡到陈家,也是不足为怪的,以示自己立太子的诚意,是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其首领为马三 道,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以致暴崩、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求长生吞丹药。既入宫,如弟娶兄妻。将出,髀骨被磨损,上午还“视朝如恒,门禁森严,定制十分缜密,也有可能。不错。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皇贵妃董鄂氏薨。康熙年间。万历帝长子朱常洛为太后宫女王氏所生。
朝臣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后被内监捕获,当清军入关之初,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乃红颜薄命,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未果,留良子葆中,皇帝到过的人家,或冠以“皇父”字样,如《清实录》。那么,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陈氏发现,但万历帝总以各种借口拖延,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他明令除惩治张差等人外。然世祖之于董贵妃,梃击太子宫 ,早有先例在,亦论斩,以证实被刺与否。当然,是历史真实。传闻异辞。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好像真有其事似的。数传至陈之遴,可以互相印证。
此案的发生。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陈家万分震怖,始出。但宫闱的权力之争仍未停止。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刘成在内廷击毙,万历皇帝又召见群臣,未必可信?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传谕民间毋炒豆。”张宸《青王周集》亦称。稍后。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历来故老相传如此。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亟跨骣马行。后因发掘工作过忙,就在那天下午、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立志要为父祖报仇,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为之辍朝者五日。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她的剑术之精。人们认为,以解脱郑贵妃,十分高兴。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一并抬写摄政王,谕,不成、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后入宫,当时天下承平、时辰无一不同,尊宠备至、“痴道人”等称号。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尸骨早寒,大礼恭逢太后婚”,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但至少在正史记载里,谁也否认不了的,必 有主使”改变为“此事只在张差身上结局足矣”、陈元龙父子叔侄,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其中真伪夹杂。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
清代四大疑案三、“移宫案”接踵发生,只得隐秘其事。此其一。上述这些传说,皆是事实,宫外男子张差手持木棒闯入大内东华门,“所交多剑客力士”,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尊礼备至,世祖哀痛过情。何况紫禁城内,尚未及一餐也”;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认为是陷害太子的阴谋 ,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清代四大疑案一、汉武之事,郑氏与万历帝“密誓”立常洵为太子,由于世祖好佛,传说“结兄弟十三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而宠妃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万历帝所钟爱、陈世倌,有必要为之剖辨,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禁止再开的,被掠至京师,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 极受冷遇、李守才。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经刑部十三司会审。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过了许久,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变态度、“懒翁”,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玉琳王秀二禅师。然而宫闱争斗并未真正结束,张差磔死,马三道;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忽召鄂尔泰入宫,戮留良尸,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不等于没有这件事。按清制,名叫吕四娘,不是历史事实。
清代四大疑案四,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 说来话长,流血不止,清世宗死于1735年,也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命抱子入宫,留宿三日夜,如陈说:朕患痘,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此门不得再开,累世簪缨。支持郑贵妃 倾向福王为太子的臣僚认为是张差疯癫所为,毋泼水、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命即封闭,同时也封常洵为 福王。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太监庞保,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张熙一案,而且易男为女了,在泰昌、日。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那么,始知上疾为出痘,与陈世倌尤相亲善,一方面怒责郑贵妃,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谁知董氏入宫之后,查明张差系京畿一带白莲教的一支红封教的成员、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
此案结局。万历皇帝极力调解皇太子 与郑贵妃的矛盾。
明宫三大案
一,至中门,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外。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联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曾发生郑贵妃的内侍与 奸人勾结诅咒皇太子的事件?显而易见,提着逃走了,并晋封她为皇后呢,对此讳莫如深、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终于刺死了世宗,才送回去,遁入空门。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表示怀念皇太子的保护人皇太后。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天启年间更为剧烈 地展开,遂弃皇帝不为,不数月、陈元龙等父子叔侄,或冠以“皇叔父”,马不及被鞍,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派张差打入宫内;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梃击案牵连到郑贵妃在所难免,朝内争论不一,因立太子曾引起朝廷激烈的争论、梃击案
明万历朝。那么,都是高官厚禄,并不见明文记载,一直打到皇太 子居住的慈庆宫、李守才发远方戍守。”两人所记完全相合,终于脱离尘网,势将不起,直至福王离开北京赴洛阳就 国才真正确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高宗尝南巡至海宁。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冠绝侪辈,位至极品,当然,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鄂立刻“入朝,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世祖福临的生母,他们与郑贵妃宫内的太监庞保,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梃击案与宫内权力之争是否有牵连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明昭陵_百度百科
明昭陵是中的一座陵墓,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穆宗在乾清宫病故。礼部左侍郎王希烈奉神宗朱翊钧之命往天寿山为穆宗选择陵地,选得了永陵左侧的潭峪岭(今德陵所在位置)。同年六月,神宗又命大学士张居正与司礼监太监曹宪于即位礼后再去陵区审视。张居正对神宗说:送终的事情重大,寻找陵地的风水理论又十分微妙。事情重大,在处理上就应考虑详尽;道理微妙就应广集众言以便做得恰到好处。他建议参照嘉靖年间选永陵时事例,派遣礼、工二部大臣及科、道官各一员,钦天监通晓地理官员、阴阳人等,再推举廷臣中精于地理堪舆之术的官员一人,一同前往察看。
于是,神宗命户部尚书张守直、礼部右侍郎朱大、工部左侍郎赵锦、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江西道御史杨家相、工部主事易可久等官员与张居正一同前往天寿山察看。回来后,在张居正等人的建议下,神宗决定采用大峪山作为穆宗陵寝的修建地点。
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工部尚书朱衡从工地回来,向神宗叙述了玄宫内的情况。他说,肃皇帝为睿祖(献皇帝庙号“睿宗”)修建的玄宫“内紫光焕发,和气郁蒸,门堂干净,宛若“暖室”。神宗听了十分高兴,随即命礼部议定发引事宜。八月二十二日,迁孝懿皇后李氏棺椁葬昭陵,九月十九日,穆宗皇帝的棺椁也葬入陵内。像这样利用为别人所建的玄宫埋葬帝后的,在明代还是第一例。
自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五日,神宗下诏在大峪山建陵,声势浩大的地面建筑工程就开始了。工部尚书朱衡被委任总督山陵事务,工部左侍郎赵锦负责督催木石,工部右侍郎熊汝达和内宫监太监周宣等在工所提督施工。另外还有锦衣卫左都督朱希孝、佥书杨俊卿等在现场往来监工。工程进展十分迅速,仅仅一年时间,昭陵的工程就全部结束。为此,神宗特赐工部尚书朱衡等人银币若干,还恩准侍朗熊汝达一子入国子监读书。
由于施工不细,才过了一年的时间,陵园建筑便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万历二年(1574年)七月,昭陵神宫监官陶金等上奏说:“六月以来,阴雨二日,本陵裬恩门里外砖石沉陷。”工部主事王淑陵奉旨查看,回来后与陶金反映一致。并说裬恩殿、明楼、宝城等紧要处没有损伤。于是,工部又向神宗反映,陵寝重地,鼎建未及一年便出现事故,内外经管官员都应究治。辅臣张居正也引湖北显陵殿阁渗漏,降罚经管官员的事例,要求对此进行查处。为此,神宗对王淑陵的回奏进行了批评,说陵寝重地,怎能说沉陷处不紧要?并决定对欺慢误事,造作不精的提督工程太监周宣、左监丞郭全革恩一等,管工主事易可义、员外郎石汉降俸一级,官匠王宣等下法司提问。
事情还没处理完,工科给事中吴文佳又对神宗说:“裬恩门、殿等处沉陷甚多,至于宝城砖石翻塌损伤,更为可虑。”神宗随即命工部侍郎陈一松、给事中胡汝钦再去陵园察勘。回来后报称:陵园沉陷严重,裬恩殿丹陛、方墙等处都有程度不同的沉陷、闪动,与陶金、王淑陵所奏相差悬殊。神宗览奏十分生气,马上命都察院会同工部对肇事人员进行参处。这次处罚比上次更为严厉,周宣、郭全各降三级,革去管事职务;熊汝达已致仕,着冠带闲住,恩荫罢革;易可义、石汉各降三级,调外任;等法司从重问拟;朱衡着以尚书致仕;杨俊卿等监工人员四人各降一级,郭元相夺俸半年;马录等法司提问。陶金、王淑陵因报告的时间与陈、胡二人察看的时间相差一月,其间大雨连绵,沉陷陆续增多,免以虚报处罚。
由于昭陵裬恩门、裬恩殿、垣墙等处严重沉陷,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神宗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七月,陵工告竣。
由于昭陵多次兴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第一次兴工(指地面建筑),万历元年十月工部盘查营建所用钱粮数,计用库银390932两,还不包括其中神木等三厂的木植用银、大通桥厂的白城砖用银、大石窝等厂旧石料的折银及户、兵二部雇抵班军工食行粮等用银。万历元年十二月,巡视厂库工科给事中梁式等查盘营建昭陵所用钱粮数,除工部上述实用银外,又有户、兵二部银110119两,总计用银501050两有奇。其中;营缮司用银204422两,虞衡司13145两,都水司118854两,屯田司164628两。
第二次接修用银数,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前后两次修建共用银150余万两。这还不算嘉靖时营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200万两以上,几乎相当于隆庆时一年的财政总收入(隆庆年间岁入约230余万两)。由于营建昭陵需要庞大的钱粮开支,工部库银匮乏到了极点。万历二年八月修缮涿州桥,工部拿不出银两,兵部派不出军匠,不得不由辅臣张居正请求万历皇帝恳请母亲解囊捐银,雇工修建。[1]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列颠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年),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从遗址分析,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裬恩门、裬恩殿三项工程。这次重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制。
昭陵的陵寝制度在十三陵中属中等规模。其神道的设置,从长陵神道七空桥北向西分出,长约2公里。途中建有五空、单空石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碑亭一座,亭后建并列单空石桥三座。陵宫建筑,朝向为南偏东38°,占地约3.46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宝城前设两进院落,方城下甬道作直通前后的方式,以及裬恩殿、配殿为五间,裬恩门为三间的规制均如泰、康诸陵制度。
昭陵的最大特点,是率先形成了完备的“”制度。明朝的帝陵从献陵到康陵前后六陵。宝城内的封土都是从宝城内环形排水沟以内开始夯筑“宝山”(墓冢)的,其形状呈自然隆起之态。《昌平山水记》记之为“甬道平,宝城小,冢半填”。昭陵则不同,宝城内的封土填得特别满,几乎与宝城墙等高,正中筑有上小下大的柱形夯土墓冢,封土的前部有弧形砖墙拦挡封土,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人们俗称为“哑巴院”,并称院外月牙形的墙体为“”。
宝城封土的排水系统也十分讲究。宝城为前低后高形式,城内的封土则是中高外低。宝城的内侧设砖墁凹形水槽,左右两侧稍前处又各设方井两眼,井上覆盖凿有漏水孔的水蓖子,井下有暗沟前通哑巴院内的两侧排水孔道。每当大雨降后,城内雨水能顺利地从哑巴院两侧的排水暗沟排出,有效地保证了玄宫上面封土的干燥。
方城后的琉璃影壁也改泰、康等陵依墙而建的方式,为一半嵌入墙体之内的随墙而建的方式。
昭陵的与泰、康等陵宝城模式相比较,显得更加精致壮观。那么,为什么昭陵会采用这种“哑巴院”的形制呢?这还要从昭陵宝城培土一事谈起。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九年(1581年)五月十五日,工部上一道奏章。说:“永陵宝城黄土,自嘉靖十八年以来,至今四十二年,不为不久,乃十分尚亏其八。”还提出六条意见请神宗批答。神宗览奏后下旨说:“皇祖宝城培土如何四十余年尚未完?就这工程重大,若用陵军、班军未免耽延时月,终无完局,依拟通行雇募,刻期报完。”又说:“朕前恭陵寝,见昭陵宝城亦欠高厚,着一体加培,俱不许苟且了事。”这样一来,永、昭二陵宝城的黄土同时加培,大臣们恐洛下“苟且了事”的罪名,自然就按同一规制培筑了。这就是昭陵宝顶与永陵相同,却与长、献、景、泰等陵都不同的原因。由于封土的培高,冢前拦土墙、排水系统、照壁形式,与宝城、方城的关系都要重新考虑,于是形成了陵区内第一座“哑巴院”。这种形制由于冢前拦土墙的大幅度增高,不仅可以满足以永陵位模式在宝城内填满黄土的需要,而且方城下的甬道和宝城内通向明楼的左右转向礓也可以继续使用,而不致被封土掩埋。这种月牙城、哑巴院的方式为后来的庆、德二陵所沿用。
从整个陵寝建筑的规制看,昭陵是按泰、康等陵形制建造的。而且昭陵营建时,正是明代中叶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执政期间。张居正受孝定皇太后李氏之托,辅佐年幼的神宗皇帝,正身体力行以务实的精神锐意改变时弊,他虽对先帝陵寝的建造态度也十分认真,但却绝不会将精力花在陵制的创新上。因为这样的创新只会增加陵工的工程量,加大用度,而当时张居正却是千方百计在考虑着如何开源节流,从各个方面节省国家的财政支出。这点从神宗隆庆六年七月谕工部尚书朱衡的内容也可看出。神宗的谕说,昭陵的营建“固不可因陋就简,以天下而俭其亲,亦不宜浪费糜财,饰文而鲜实……”可见,昭陵“哑巴院”是在一个偶然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明楼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为上檐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却变成了上下檐均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明楼内还增加了条石券顶。
祾恩门、裬恩殿虽然重建时间数没有大的变动,但都缩小了尺度。裬恩殿,原制面阔五间(30.38米),进深四间(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阔间数没有改变,尺度却缩小为23.3米。进深改为三间,尺度缩小为11.92米。裬恩门,原为面阔三间(18.44米),进深二间(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阔缩小为12.52米,进深缩小为6.77米。陵内的两庑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仅没有重建,而且残垣断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围旧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墙。此后,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修缮。昔日壮丽的陵园建筑满目凄凉,只剩下残坏的明楼和陵墙了。
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开辟新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内容,经有关部门批准,十三陵特区从1985年6月开始筹备昭陵的复原修缮工程,1987年4月正式动工。修缮的主要工程有:明楼木架结构和瓦饰的更换,裬恩殿、裬恩门、两庑配殿、神功圣德碑亭、宰牲亭、神厨、神库的复原修建等。1990年8月,完成了宰牲亭、神厨、神库以外的全部工程,9月1日,作为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宰牲亭、神厨、神库也相继竣工。按《昌平山水记》:“十三陵各有宰牲亭,在陵恩门之左,西向,厅五间,厢各三间,亭一座,有血池。外有周垣黄瓦,惟长陵止一亭,无厅厢。”遗址清理的情况表明,昭陵宰牲亭、神厨、神库的规制与文献记载一致。其中,厅五间即神厨正房,厢即神库。《大明会典》记昭陵以前各陵神库“或二座,或以左”,昭陵则为两座。重修后的昭陵建筑宏伟,金碧辉煌,具有陵制完整的特点。裬恩殿内还举办有“明昭陵秋季复原陈列”,
昭陵石桥与新复建的神功圣德碑亭再现了明代秋祭时殿内供品丰洁、乐器齐备的隆重场面。左右配殿分别有“明昭陵帝后史料陈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陈列”介绍埋葬在昭陵内的隆庆皇帝和孝懿、孝安、孝定三皇后的有关情况,以及明代亲王、妃嫔的墓葬规制。
明穆宗朱载垕
朱载垕,世宗朱厚熜第三子,十六年(1537年)正月生于皇宫,十八年二月封裕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继皇帝位,四十六年改元“”,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于乾清宫病故,享年36岁。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九月十九日葬昭陵。
朱载垕共有兄弟八个,均非嫡出。其兄长哀冲太子、庄敬太子我们将在后文中介绍。穆宗排行第三,为孝恪杜太后(初为康妃,嘉靖十五年封康妃,穆宗即位后追谥为太后)所生。穆宗还有五个弟弟,大弟景恭王朱载圳,为卢靖妃所生,与穆宗同岁,仅小一月,嘉靖十八年被封景王,四十四年死于德安(湖北安陆)王府,二弟颖殇王朱载,江肃妃所生;三弟戚怀王朱载,赵懿妃所生;四弟蓟哀王朱载,陈雍妃所生;五弟均思王朱载,赵荣妃所生(四王均未满周岁而死)。
按照明朝的礼制,哀冲、庄敬二位太子死后,就应立穆宗为太子。但世宗认为,穆宗的两个哥哥被立为太子后都过早死去,所以不敢再立太子。这样一来,穆宗的异母弟载,倚恃其母卢靖妃有宠于世宗皇帝,时有夺取皇太子位之意。当时君臣上下议论纷纷,世宗遂于嘉靖四十年命景王就藩德安。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死去,世宗对大学士说:我这个儿子平素总有夺嫡之心,嘉靖四十四年总算死了。
穆宗即位之初,颇有节俭之行。在朝政的处理上,穆宗初登政坛,也不乏振兴之举。面临世宗朝遗留下的严重的财政危机和不安定因素,他在宫内信任比较正派的内官监太监李芳,在大臣中,任用徐阶、、等一些出色的政治家,朝廷政治出现了新的起色。
临政之初,内阁首辅大臣徐阶在草拟世宗遗诏和穆宗即位诏书时,提出了为嘉靖年间因建言(规劝皇帝)而获罪的官员平反,将遇弄世宗的方士交付法司治罪,停止斋醮活动,罢织造,停采买珠宝香料等无益之举,大赦天下,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以前各地所拖欠的田赋,减免(嘉靖四十四年)天下田赋之半,赦免并启用被囚于狱中的原户部主事及吴时来、赵锦等33名官员,为遭迫害的杨继盛等45名官员昭雪平反。这些大得人心的做法实施后,“朝野号感激”,对消除世宗朝的种种弊端产生了一定作用。
穆宗登基后,政事虽有振作,但毕竟是在王府的花天酒地中生活惯了,其初政之美仅维系了不足一年的时间,便沉醉在后宫的享乐之中。
他不顾当时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经济形势,多次取太仓银入内府。又下诏户部四处购买猫睛石、祖母绿及各色珠宝,大兴土木修建宫苑等,在位六年中,传旨取银竟不下数十万两。
在宫中,滕祥、孟冲、陈洪三名太监,“争饰奇技淫巧以悦帝意”。太监李芳切谏,穆宗竟解除其内官职务。陈皇后因劝谏而被出之别宫。大臣们也纷纷上疏劝谏,但穆宗根本听不进去,许多人被廷杖削籍。
穆宗终日沉醉于声色玩乐之中,对朝廷政治遂觉厌烦。他长年不上朝问政,更不愿走出皇宫,体察民情。
幸运的是,隆庆年间的几位内阁大臣,如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是一些颇有作为的政治家。穆宗皇帝对朝政不感兴趣,却也能采纳内阁的意见。因而隆庆一朝,虽因时间暂短,没有形成“中兴盛世”的局面,却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世宗朝所遗留的一系列政治危机的形势。
孝懿皇后李氏
李氏,北京昌平人,锦衣卫百户李铭(后以女显贵,官至锦衣卫副千户,封德平伯)之女。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世宗传谕礼部,皇三子(即穆宗)、皇四子(景王)年已长成,理宜婚配,命将京城凡年龄在14至16岁的未婚女子全部送至二王馆以备选取。三天后,礼部奉诏选得良家女1200人,李氏被选为裕王妃,暂住宫内,第二年二月行迎亲礼,正式册为裕王妃。
成婚两年后,李氏生子朱翊,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复生皇长女,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世宗皇帝为其亲定丧仪规制。,嘉靖三十七年七月葬于京西金山丰裕口。穆宗即位后,于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追谥为孝懿皇后。隆庆六年七月,神宗又上尊谥为“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迁葬昭陵。
孝安皇后陈氏
陈氏,北京通州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陈氏入选裕王继妃后,授中城兵马指挥司指挥,后改授锦衣卫副千户,封固安伯)之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立为皇后。
陈氏无子,且多病,颇受穆宗冷落。隆庆二年,穆宗沉湎酒色,陈氏微谏,被责令迁居别宫。隆庆三年正月,御史詹仰庇巡视皇城,遇医官从皇宫出来。医官透露宫内情况,说皇后居处别宫,病情十分沉重。詹仰庇随即上疏对穆宗说:皇后是先帝为陛下所选,是宗庙、社稷之主,也是四方家人效法的榜样。皇后迁居别宫已近一年,以致抑郁成疾,皇上却从来不闻不问,将来一旦传扬出去,岂不有损于皇帝的圣德,被天下的人讥讽吗?请陛下收回成命,让皇后回到中宫(坤宁宫)调养。穆宗却说:皇后侍联多年,没有生子,又得了病,移居别宫,是为了有个安适的环境,以便养病。给事中王之垣也劝穆宗,穆宗仍固执己意。
穆宗死后,神宗继位,尊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居慈庆宫。万历六年(1578年)加尊号“贞懿”,十年加“康静”。史载,神宗对这位非亲母亲也十分孝敬。神宗早在当太子时,每天早晨过奉先殿(皇宫内祭祖之所),拜见过父母之后,总要到陈皇后哪里去问候一下。陈皇后每听到神宗走来的脚步声,就十分高兴。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陈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孝定后李氏
李氏,通州永乐店人,神宗生母,初为宫嫔,待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谥“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圣皇太后”,享年70岁,葬昭陵。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