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的意思根基是什么意思

诚信是法治精神的重要伦理基础
发布时间:  来源:《红旗文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培育现代诚信观念是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伦理基础。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使得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有了一定之规,保证了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种矛盾冲突中相对稳定的存在和发展,一个国家法治的水平和程度是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如何的重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毛泽东就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根本大法,并着手调研和制定各方面的法律。“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伴随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探索,中国的法制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核心,中国现代法律体系和法治制度的建设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推进。相对于发达国家在数百年间积累起来的近现代法治文化,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法制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形成要求建立一系列与此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逐渐滋生的利己主义和商品拜物教等观念通过商品交换原则的泛化渗入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违法乱纪。近些年来,一些政府官员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多有发生,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贪污腐败,侵犯群众利益的事件屡禁不止甚至逐年增多,已经危及到党的执政基础。这固然与法律不健全所留下的一些“灰色地带”,使事实上的“犯罪”难以进入法律的惩罚范围有关,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大量存在也说明了中国社会法治观念的淡漠和法治精神的匮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在全社会弘扬敬畏、笃信和践行法律的法治精神,引导人们自觉知法、遵法、守法、执法、护法,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能超过了法律制定本身。
  所谓法治精神,一般而论,是指人们在对现实生活中法的关系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法治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其核心要求是坚持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治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对法律权威敬畏的信念,这种信念的伦理基础是诚信,因为法律所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具有“契约性”的社会关系,它要求法律的制定、执行和监督都必须贯彻诚信的原则,这是法律权威性之公正力量的重要来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徙木立信,使变法治国之策得以贯彻,就是一个证明。离开了社会诚信,法治精神既难以确立,更难以弘扬。
  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要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具有崇尚诚信的历史传统。东汉《说文解字》就专门对诚信做了注解:“诚,信也。”意为诚实与守信二者相通,互为印证。“诚”主要是指“内诚于心”,更多地是对个体的内在道德要求;“信”主要是指“外信于人”,更多地是对社会群体之间交往的道德要求。孔子将诚信视为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人缺少了诚实守信的品德,就如同车子没有将车辕与轭连接起来的木销子而无法行进一样,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做人要讲诚信,治国也离不开诚信。《左传》讲:“信,国之宝也。”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何以践行诚信?中国人讲的是以诚达信,即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知行统一,强调修身为本,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以自我修养为根本,诚为自我修养之要义,孟子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程颢、程颐指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说明“诚心正意”对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作者:杨伊佳 杨河     责任编辑:施海燕 1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兼评历史虚无主义
&&&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讲话深刻揭示正在率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和分析历史,用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胸怀来认识本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接续人、传承者。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自己的历史,都会善待自己的历史遗产。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它不但有助于提升民族素质,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且会提供丰富的经验,以史为鉴,可以帮助人们察往知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但是,近年来,在如何对待历史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却不时出现刺耳的噪音,这就是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这股错误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值得我们严重关注。
1、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追求这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但又要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历史。唯物史观肯定历史不能任意选择,把客观历史与唯心主义哲学家头脑中“想象”的“历史”相分离。尊重客观历史,尊重人类伟大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历史,是唯物史观观察历史的出发点。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承认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牛顿曾经谦虚地说:“我可能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许多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如何运用我们的历史
  首先要尊重历史事实。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历史书写着文明的兴衰,承载着民族的梦想,也昭示国家的未来。对一个民族的入侵和征服,最可怕的往往不是对被征服者身体的奴役,而是思想文化的颠覆,最直接的就是篡改历史。尊重我们的历史,包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我们的历史有过辉煌,也有过曲折,这些都需要牢牢记住。
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
  要全面客观理性看待。历史有“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般的写意凝练,也有“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般的浩瀚繁杂。对历史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需要对具体事实特别是对关键环节、重要史料求证。对重要的历史人物,更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始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问题。
3、如何继承并发展历史
  对待历史,归根结底还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历史的问题。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地利用,这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的。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认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这是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历史虚无主义倡导的“全盘否定”、“否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潮,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险的。
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主要在它不仅孕育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考古发现证实,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中心区,不断想周边民族传播着先进的文明成果,创造出傲立于世的灿烂文明。
保存完整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距今约5000年。
黄河流域是中国原始人类发源地之一,黄河被誉为“母亲河”。
长江流域是世界第三大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
珠江流域内民族众多,共有5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汉族、壮族、苗族、瑶族、布依族、毛南族等,其中以汉族为最多,其次是壮族。
2、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认同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等,这些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在漫长而曲折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论是成就与辉煌还是痛苦与挫折,不论是盛世初开的如歌岁月,还是风雨如晦、不绝如缕的艰难时局,这些精神都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担当
3、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
字画相称的中国画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历史是根基,是认同,是传承;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未来的走向,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安身立命,继续前行的基础。
网站编辑:
扫描二维码关注搜狐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关注求是理论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关注求是理论网微博文化与安身立命_百度百科
文化与安身立命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基地——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形态,建构和造就了中华民族进退互补、刚柔相济的极富弹性的意义世界和心灵构造,使中国人尤其中国知识分子在任何境遇下都不致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地。
文化的真谛——人化;
文化的两大永恒课题——“人应当如何生活?”“我们如何在一起?”
文化如何用生用世——透过“意义世界”的建构,为人的“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以超越“生存困境”;
中国人和中华民族跨越时代的文化基因——血缘、情理、入世三大文化胎记;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前途和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命运——通过文化对话实现“人化”的“理一分殊”,透过人文素质生态的建构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1]
樊浩,本名。男,1959年生,博士,江苏省人。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双聘研究员。第八、九、十届江苏省政协委员。
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出版个人独立专著9部,作为第一带头人合著3部。代表作为“中国伦理精神三部曲”(《中国伦理的精神》、《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道德形而上学的精神哲学基础》。
获国家、教育部、江苏省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三项。主持完成国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十多项;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南大学项目总召集人。
以“思想·开放·个性·好读”为标签,所有内容均源自名家之讲谈实录,或源自名师课堂,或源自公共讲堂(坛),或源自开放非开放之各种讲演、谈话,所选内容我们秉持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或具有更为开放的思维与向度,或具有极其强烈之个性(表述及其他),而所有的作品,我们都注重“好读”,注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沟通。
1.名家风范,铸就精品
本书作者是著名学者樊浩老师,此前本社出版有其畅销书《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2.讲谈风格,成就好读
本书内容源自樊浩先生在东南大学的课堂讲演,根据录音整理润色而成。
3.人人关注的哲学永恒命题
“人应当如何生活”,在一个生活节奏日益加速,各种压力扑面而来的时代,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时候,在人人考虑如何过冬的时候,就是一个我们如何处理我们内心的焦灼、忧虑、恐慌的时候,就是一个心灵亟需安顿的时候?那么,《文化与安身立命》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
“人应当如何生活”,在一个生活节奏日益加速,各种压力扑面而来的时代,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时候,在人人考虑如何过冬的时候,就是一个我们如何处理我们内心的焦灼、忧虑、恐慌的时候,就是一个心灵亟需安顿的时候?那么,《文化与安身立命》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无论是文化如何“用生”“用世”,以及引导/教导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文化之“用生”与“用世”
文化与人的“生命过程”
中西方文化的精神要素与中西方人的文化基因
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特殊文化难题
儒家人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入世”取向
道家的人生智慧与中国文化的避世结构
佛家与中国文化的出世元素
儒、道、佛三位一体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结构
全球化与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归宿算命说的根基是指什么?_百度知道
算命说的根基是指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根基的意思就是你的地支或者说被祖业。
在孔子的易经出来之前 用的是周易 据说是周文王写的
就是周文王
给个好评吧
算命外于心,无心不立命。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算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生民立命 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