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分手第一天的第一天……摘自青年文摘的空间动态

青年文摘2006年全本_全文阅读_55-米花在线书库
青年文摘2006年全本_55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小 麦
时间使人忘记爱情
一个女孩子来信说,她看了《雪地里的蜗牛奄列》之后,不明白书里这两句:
“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当你爱上一个人,你会忘记时间的存在。你可以每天24小时跟他在一起。你不介意花14个小时乘飞机从香港到美国跟他见一面,然后又匆匆赶回来。为了跟他见面,你会把重要会议延期,把重要的工作放在一旁。你们约会之后,还可以电话聊到天亮。
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流逝。你会忘记自己的年纪。60岁也会以为自己只有18岁。你会许下一生一世的承诺,忘记时间会改变一切。
然而,时间流逝也会使人忘记爱情曾经存在。两个人一起的日子久了,爱情一点一滴消逝。他忘了这些年来他多么爱你,他忘了你们曾经多么快乐,也忘了你们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忘记了,所以他爱上了别人。
当时间过去,我们忘了我们曾经义无反顾地爱过一个人。忘了他的温柔,忘了他为我做的一切。我对他再没有感觉,我不再爱他了。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我们的爱情败给了岁月。
首先是爱情使你忘记时间,然后是时间使你忘记爱情。
(吴晓晓荐)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香港)张小娴
征婚启事25年风俗录
从1981年“新中国第一条征婚广告”诞生至今,征婚启事已经走过了整整25年历程。翻阅它们,也是在解读这过去二十多年来的社会民生变化。
日,上海一家杂志社的礼堂里彩旗飘扬,很多人仰着头专心致志地看贴在彩旗上的小纸条。背后的墙上有一行巨大的电话号码:2471490。这个电话号码有着特殊的含义——两思切一试就灵。
这就是25年前的征婚现场。所有人的名字变成了一个个编号,个人条件被写在小纸条上,女的贴在左边的红旗上,男的贴在右边的黄旗上。如果你看上了谁,悄悄告诉工作人员,由他们指给你看躲在后面的那个征婚者。只有当两人远远相中了,才能把“纸条”从彩旗上撕下。当时,正是成批的插队落户青年返城的高潮,成婚安家成了许多大龄青年最迫在眉睫的事。征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从1981年第一则征婚启事到专业婚介所的繁盛,从平面媒体充当红娘到电视露脸自我推荐,以至如今的6人聚餐、8分钟交友、单身旅游派对等等,这都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也是社会民风的传达。25年间的征婚蜕变,不是为抒发爱情长诗,而是在讲一个叫做“生活”的故事。
征婚启事(日)
张建国,男,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预备党员,父母已故,兄弟四人,爱好文学,无烟酒嗜好,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欲求心地善良,能料理家务,有正式工作的女子为妻,有意者请信函联系。
年代关键词:全民所有制企业,爱好文学,党员,无烟酒嗜好
20世纪80年代初的征婚者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征婚者,他们大多是因“文革”而耽误了结婚的大龄青年,从心底里渴望尽快找到另一半,所以他们的征婚启事写得特别恳切,特别实在,直奔“要求”的主题。
“全民所有制”这个词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等同于现在的国有工厂,就是专门出下岗工人的地方。可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是多么吃香。如果你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那就意味着看病可以不花钱,不光是你自己不花钱,你的配偶、子女都可以不花钱,也就是通常说的享受“全劳保”。在大家都是相同工资的“大锅饭”年代,找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员工也就等于为今后的生活找到了坚实的保障。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词语就是“爱好文学”。当时几乎80%的征婚启事里都会提到这个词,不管是种地的农民还是车间的工人。在电视还未普遍进入人们生活的年代,看报看书几乎是年轻人业余生活的全部,所以称一句“爱好文学”还真的不为过。加上当时正是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常有佳作震撼社会时,文学是一种精英符号,所有的青年都热衷于写作投稿,这样的业余爱好说出去是非常高雅的。如果能有个“豆腐干”文章发表,那就要在征婚启事里加上“作家”的来头了,这可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啊。
“党员”这个词也很有时代特点,它其实包含了很多意思:思想上进,作风正派,家庭出身好。仔细想想,思想上进可能会带来良好的仕途;作风正派意味着不会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老实可靠,家庭出身好,也就是说他的父母都是根红苗正的工人,或者是干部。“党员”的身份绝对是谈婚论嫁中的优势。
仔细看当时的征婚启事,你或许会问,当时的人们对经济怎么就没什么要求呢?其实,错了!那会儿大家都是统一工资,有句响亮的口号就是“36元万岁”。但是这“无烟酒嗜好”的条件,初看是一个人的健康信息,其实却是征婚者从经济方面考虑的。弦外之音就是:我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一,我们婚后的经济生活可以相对宽裕。
征婚启事(日)
某女,52岁,身高1.65米,大专学历。品貌端正,温柔娴静。欲寻条件相当、诚实进取的国内外男子为知音。有意者附近照寄×××林同志转。
年代关键词:大专学历,月工资百元,婚后单位可分房,有调动能力,国内外男子
到了80年代中后期,曾经一度火起来的“中专学历”被“大专学历”所代替,而“爱好文学”这类并没有具体衡量标准的虚化条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为具体的细则优势。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收入的要求。随着“天下大同”的36元工资被打破,对收入的要求以及对收入的描述慢慢浮现在了征婚启事之中。虽然“月收入120元”、“年收入2000元以上”这样的数字放在今天看,哪怕是扩大10倍都嫌少,但在当时却是在自我描述时可以炫耀一把的征婚条件。
而与月收入相似的是,征婚男女对“婚房”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再不像以前有张“婚床”就满足了。但在当时,“有煤卫独房”属于凤毛麟角的条件优越人群。于是,“婚后单位可分房”也就成了征婚启事中夺人眼球的条件。不管单位分的是怎样的房,是跟人合用厨卫也好,是朝北小间也罢,能分到一间房就好。
与分房政策雷同的,由于政策关系产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夫妻因为工作原因分居两地。于是有“调动能力”这个很具时代特色的名词出现了。什么叫有调动能力呢?就是征婚者虽然目前在外地工作,但是结婚后,有能力调回原地。这个条件在当时来讲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分居两地的夫妻,每年只有一次连带春节才20天左右的探亲假。
虽然异地分居的夫妻不被看好,可是异国男人却变得吃香起来。到了80年代末,社会逐渐开放,与十多年前坚定地宣称“无海外关系”截然相反,此时有“海外关系”就大大加分了。征婚的女子在择偶条件中加注“国内外男子”,潜台词就是想找国外男子。这里所说的国外男子未必真是老外,哪怕是“留过洋,镀过金”也算其列;拿到绿卡的中国人那是再好不过了。于是留美博士、澳籍华侨、绿卡……一串串名词开始充斥征婚启事。在当时看来,海外归来,不仅仅是新潮的表现,更是能力和财富的象征。
征婚启事(日)
男,55岁,身高1.68米,离异,私车跑运输,日入过百元,住房180平方米。觅清秀健康的未婚女子为伴。
年代关键词:离异,个体私企,有独立婚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融合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尊重,由此产生了一个在征婚中原本不常见的介绍词,离异。
第一批离异大军,是在90年代产生的,和当时的另一个社会高潮——出国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地分居直接产生了许多“留守女士”和“留守男士”,长时间的等待成了他们离婚的导火索。离异,在90年代已经开始被人接受,只是再次选择的人们多了很多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比如孩子。很多再次组合的家庭因为计划生育的规定不能再有孩子,有的离异女性不愿意再生育,怎么协调,怎么处理原有的家庭问题和新问题,成了离异群体无法规避的矛盾。
离异,并不影响再次婚姻的选择,只要自身的其他方面条件过硬,照样吃香。比如经济条件。随着下岗、辞职、下海这些新生名词的出现,过去的“全民企业”早就成了明日黄花。原本地位低下的个体户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人们对暴发户、个体户由以前的看不起逐渐演化为羡慕崇拜,能养私车、能干私活,说明你能力足、会赚钱,这样的女婿家家都想要。职位高低再也不是人们评判的唯一标准了,钱,成了衡量能力的新标尺。
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婚房”的出现,说明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私有空间,对生活品质有了要求。直至今天,婚房的面积也被明确地写在征婚启事中。
到了本世纪,离我们最近的这个时代,征婚启事又有怎样的变化,又诞生了什么新的关键词?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征婚启事的变化其实是革命性的。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目的上来说,它早已不是当年的征婚启事了。
“千万富翁驾宝马高校征处女”、“漂亮女硕士征婚起价千万”、“男子街头挂牌征婚,愿卖给对方做奴隶丈夫”、“百岁老人征婚称无性生活要求”……没有哪个时代的征婚启事会这么趾高气扬,这么毫无保留。
(叶庆凯摘自《现代家庭》
2006年第8期,侯海波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王佳坤 潘之漪
就叫我“黄四娘”吧
我常常想象我在古代可能会有的生活。
我想自己一定不是什么深闺中的大小姐,除非成为李清照或蔡文姬,一般情况下做一个贵族小姐其实是活得很压抑的。围在高墙里,见不到几个有活气的男子,等看了闲书,便胡思乱想起来,到头来不过是害了相思病无从说起,不过是被望闻问切的中医误诊成气血不畅之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病,只是喝些汤药,吃些燕窝,一边伤春悲秋,一边在帕子上题几句断肠的诗,洒几滴清泪,最后是在丫环的服侍下吐血而死。
我想我应该是普通人家的女子,是那种可以在天地间随意走来走去的女子,锦衣玉食并不是我所热爱和追求的,我做梦也懒得梦见金钗银镯玉簪,我想要的只是自由自在和温饱。这样想的话,做女侠应该很好,但是我做不了,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想过生存危险系数过高的生活,依照我的性情,原本不过是想在小康日子之中再加上一份浪漫罢了。所以想来想去,我最好是去做一个采莲女,做一个蚕娘,或者绣女,总之我该是“劳动人民”的女儿,要离自然天地和世俗生活很近,活得自得,像野花野草那般烂漫。
如果我是一个采莲女,年方二八,摆橹在田田的荷叶间,我的歌声会从早到晚地在绿水烟波上荡漾。待到出嫁的年龄,我的心思如溪桥下的春水那样涨起,与我相爱的应该是一个穿绿蓑衣戴青箬笠的年轻渔夫,他不知父谁母谁,在云水间横舟飘摇了18年。我们在水上相识,立下鸥鹭盟,成家以后,以芦湾和柳岸为家,活得风平浪静,天天睡到日上三竿。
如果我是蚕娘,我很可能会和一个樵夫成婚。那样我当生活在山中,家是一处山坳里的草合茅庵,庭院里种着木樨和紫藤,我们穿草鞋,着粗布衣裳,相貌憨愚。我清晨去树林子里采桑叶,他翻山越岭去砍柴,在石径上草叶间听着鸟鸣和风声,收工后我们聚在油灯下木桌前,粗瓷盘碗中的饭食总是算得上丰盛的:香椿芽、竹笋、山菇、腌鸡腊鸭、香米粥,这些吃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随着四季更替而变化着,是自给自足的,只有像盐和酒之类是拿了蚕丝和柴担从山外的集市上换来的。
如果我是一个绣女,那么就让我去爱上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货郎吧。我坐在窗前刺绣,绣的正是鸳鸯戏水和并蒂莲花,虽然我从小就被贪财的父母指腹为婚给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小货郎那英俊的脸庞,当我听到那只货郎鼓子“当啷当啷”的响声由远及近,我就心旌摇荡起来。我在小货郎那里买些针头线脑、发卡手帕、香粉雪花膏什么的,他在我窗前停留的时间也一次比一次长了。终于有一天,我收拾好行装盘缠,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跟着小货郎一起私奔了,从此以后我们结为夫妻,走遍大江南北,我们的爱情永远“在路上”。
在我的古代生活里,我还要给自己重新起一个名字,就叫“黄四娘”或者“谢秋娘”吧。
(崔婕摘自日
《今日女报》,安玉民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李艳兰
星期一女孩和星期日男人
有天中午我和小乖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孩用力推开门进来,匆忙地跑至柜台,大声地喊焦糖玛其朵,然后一手抓着手提包,一手握紧咖啡杯,用她的屁股顶开门,消失在街上的人群里。这时小乖冷冷地说:“哼,星期一女孩。”
我愣了一下才会过意,我说,小乖,你终于创造了一个有意思的名词。之前,他对女孩子的说法大多是:美、够味、来劲,都不如星期一女孩来得有文化又传神呀。
既然有星期一女孩,那么有没有星期二女孩呢?
“有。”小乖扫过星巴克,指指角落里坐在沙发上、左腿叠在右腿上、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盯着计算机屏幕的女孩说,“瞧,那边有一个。”
按照小乖的理论,星期一大多数的人都会焦虑、忙乱,到了星期二,则能平静下来,进入工作的正常轨道。最棒的上班族是到了星期二,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继续工作。
而星期一女孩不论星期几都始终陷于忙乱之中,早上出门上班前会找不到公文包,到了办公室才坐下又找不到手机,等到坐定下来,又找不到咖啡杯。
那星期三女孩呢?
“星期三女孩最简单,看到我们左手边那个女孩没?她的咖啡都凉了还在打瞌睡,标准的星期三现象。”
原来如此,星期三女孩没有热情,她们对大部分的事情都不置可否,我也认识不少这种女孩,问她,想去吃什么?“随便。”去看什么电影?“随便。”要去散散步吗?“随便。”
还有星期四女孩吧?
对,星期四女孩很贤妻良母,她们在办公室会关心其他的同事,例如她们去吃中饭时会问:“要我帮你带什么回来吗?”她们吃完中饭回来会问:“吃过没?要来杯茶吗,我正要去泡。”老板把我们叫进去骂了20分钟出来,她们会用关怀的口吻问:“还好吧。”当她们收好东西要下班时,也会问:“还没忙完呀。”
小乖最喜欢的是星期五女孩,因为,个性欢乐呀。她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以充沛的精力感化每一颗垂死的灵魂(小乖的形容词)。就算1月底,当星期五女孩出现,窗外的雪会融化,树会冒出嫩芽(也是小乖的形容词)。
但到了星期六,因为一夜狂欢,有些女孩会睡得很晚才起床,这叫美容睡眠,她们会思考前一晚的遭遇,会思考是否要继续这段男女关系。小乖说,星期六女孩最最麻烦,她们太会想,就怕脑袋提早退化。
我想起以前认识的一个女孩,才见第二面她就很严肃地对我说:“我对交男朋友的态度很认真,你看过日本偶像剧吧,里面有句常说的台词:我是以结婚为前提才和你交往。”
是的,星期六女孩很理智,她们会不停地把男人放到体重计上去称、去量、去比较,就为了“他是我理想的结婚对象吗”?
还有星期天呀,星期日女孩如何呢?
小乖打了个呵欠说,喂,都星期一到星期六了,你不累吗,还要星期日?
嗯……有道理,星期日想女人,真的太累。
我把小乖的理论说给几个女孩听,她们都问我:谁是小乖,你把他叫出来让我们认识一下。“姓张的(是我吗?在座只有我姓张……),”其中一个女孩说,“我们对星期日男人很好奇,我请你们吃饭。”
喔,她们已经把我和小乖认定是星期日男人了,为什么呢?
我到门口打手机叫小乖起床,听到那个女孩正对其他的女孩说:“他们为什么是星期日男人?哼,你们不知道我家那个区,市府清洁队都是星期日来收大型垃圾。什么是大型垃圾?笨,就是不能用的家具。”
我对小乖说:“乖,事情棘手了,我正和一个星期六女孩、两个星期一女孩和一个星期四女孩在一起,她们都想见你。”
你没事找事。小乖说,你不逃还等什么。
对,赶快溜,我看到店里的日历,今天是要命的星期六啊。
(鲁晶晶摘自《世界时装之苑》
2006年第8期,侯海波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台湾)张国立
大街小巷都走走
爱迪生有一次请助手到图书馆去借一大摞书,第二天早上就请助手再送回图书馆去。
“你这么快就看完啦?”助手大吃一惊。爱迪生点点头。他借那么多书,只不过是想知道一个小机器的正确装置方法,为了避免错误,所以要“查遍”所有同类的书。在爱迪生心中,书就是专家。有疑惑的时候,他会约请二十六七个“专家”到他书桌上来开会,然后自己再作决定,像一个君王。这种读书气概,多么叫人羡慕。
在我听到的“读书故事”里,还有一个奇男子,他一生只读章回小说,对章回小说世界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了如指掌。后来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图书馆,对他的博学非常倾心,就邀请他去负责有关章回小说的采购和编目工作,使图书馆新增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服务项目。对这个奇男子来说,书,就是朋友。他朝夕跟这些“朋友”交往,过起满足、安适的日子来。这也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读书气概。
每个人都不应该为他所读过的书骄傲,也不应该为他所读过的书自卑。每一本书,不论大书小书,都有它的用处。如果你有一天发现一个大学者竟没读过你读过的某一本书,你不要惊讶,因为书的世界实在太大。不要迷信什么“必读书目”,许多开列“必读书目”的人,所列的不过是自己的幻想和虚荣心。书的世界是一个很大的“自助餐厅”,每个进去的人都可以自己点菜,都可以吃得很饱,都可以获得自己独特的经验。
我见过一位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学者,逗15岁的孩子比“博览”。和蔼的爷爷故意说:“你读过《清平山堂话本》吗?”
机智的孙子反问说:“你读过《水孩》吗?”
学者爷爷哈哈大笑说:“这小子真行!”
《清平山堂话本》是明朝洪椴所刻的小说十五种,是一部“话本”选集。《水孩》是19世纪英国教士作家金斯莱写的儿童文学杰作,从前上海儿童书局有中译本。15岁的孩子在小学时代就读过的书,66岁的爷爷竟连听都没听说过!
欧美文学作家常常由《圣经》获得灵感,作品中有明显的《圣经》意象。批评家写文学批评,也大谈《圣经》。但是无论作家或批评家,多数并没有把一厚册《圣经》好好读完一遍。可见半部《论语》也可以治天下,仅仅是一本书的部分,对人都有好处。
每一种行业,每一个学术领域,当然都有几本“必须摸一摸的书”。但是这种书,行外或领域外的人却不一定非摸不可。如果真有那么一个有雄心的人,想从每一种行业、每一个学术领域里各选出几本“必摸书”来,细心地读一读,那么,他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
这世界并不只有“三百六十行”,也不只有三百六十个领域。人人都应该随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读他自己的书。如果有人指摘你“连这么普通的书都没读过”,你不必难过。“普通的书”,本身就不是够客观的说法,何况许多“普通的书”,真有许多人没读过。《红楼梦》真是普通的书,但是把《红楼梦》看完一遍的人还真不多。
读书多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如果我们约略计算一下唐朝一个“卷轴”可能容纳的字数,就知道现代每一个爱读书的人所读的卷数,都超过杜甫,几乎人人都可以自称“读书破万卷”了。
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所以你根本用不着“踏着别人的书单前进”,那是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读书不是回家,你不必让老马带路。读书是出发,所以你最好让“好奇”带路。
(吴波摘自《台港文学选刊》
2006年第9期,季平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台湾)子 敏
流泪的太阳
儿子是悬挂在我心灵天空的那轮太阳,他的阴晴是我的悲喜。我的太阳流泪了—都是考试惹的祸!
排词造句:荷花,在,小明,笑,阳光下,冲着。
儿子写下“阳光下,荷花冲着小明在笑”。鲜红的错号;中着儿子龇牙咧嘴,标准答案是“小明在阳光下冲着荷花笑”。
死板的常规思维挫败了形象的描述!
造句:用“终于”写句话。
“盼呀,盼呀,盼得我精疲力竭,终于放假了。”
8岁的孩子,用了反复的修辞,还形象地用“精疲力竭”刻画出“终于”的艰难,又错了。问其原因,“思想认识不正确,学生不能老盼放假”。
天哪,是考思想认识吗?
作文:我的理想是——(根据需要填入内容)。
儿子填进的是“……”,他这样来写:我的理想很多很多……
我想成为一名医生。奶奶身体不好,有时半夜都得找医生,爸爸不在家,妈妈实在太辛苦了。我成为医生后,就能给奶奶看病了。我想成为一名老师。我们学校都是女老师,我们喜欢男老师,男老师能把我们培养成男子汉。我的理想就这么多,我真的都想实现!
评语是“不具体,脱题了”。同样是教育工作者的我真的无话可说,又能说什么呢?这仅仅是一张试卷,我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份“标准”的试卷在等着他,有多少伤害在等着他!
我的太阳困惑于知识的对错,我真的希望他在多样化语言展示的快乐中学好语文——我们最美丽最丰富的母语!
惹得我的太阳因困惑而流泪的,不止是知识的掌握。
学校尝试“诚信无人监考”,让学生相互监督。儿子是绝对不会照抄的,反倒监督出3个学生,还诚实地附上了他的班级姓名。其中两个就是他们班的,惹得科任老师很不高兴,班主任还说他“胳膊肘往外拐不分里外”,批评了他。
我的太阳那次几乎是泪雨滂沱——我又如何能抚平他心头的伤痕?我又怎能保证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坚持正确而受到伤害?这还是在学校,一个专门履行教育的神圣场所,校外的是非更为模糊,我又如何去照顾、呵护他?
我盼望他能尽快走向自立,自明是非并恪守做人原则,可我真的不想让他在懵懵懂懂中伤痕累累,那样,他将如何构建起美丽而坚固的人生大厦?
不要再让我的太阳流泪了,灿烂,才是他的本性!
(陈媛摘自日《杂文报》)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张亚凌
中国外交的“三要”和“三不要”
最近北京举行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三个坚持:一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二是自力更生对外开放互利共赢,三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一些旧的口号,如“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已经不见,说明中国外交决策更加融人新时代的主流。
我建议,中国外交政策应该有“三要”和“三不要”。“三要”就是:一是要内和外安,二是要谦虚、随和、耐心,三是要搞全民外交;“三不要”就是:不要走苏联、日本、美国的道路。
在“三要”方面,首先是内和外安,这应该从两个层面上多下功夫。第一个层面就是全国眼光九分朝内,一分朝外,从中央到县、村集中精力做好“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中国底子这么薄,人口这么多,问题这么复杂,自己当好家、国泰民安,使五分之一的人类变成“和谐社会”,就是对建立“和谐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等于是中国外交工作上的巨大成就。如果内不和外不安,外交不可能会出色。第二个层面就是把外交平台的一半搬到国内来。过去丝绸之路旺盛时期,中国欢迎外来的商人和和尚,隋炀帝甚至命令对沿途外商提供免费饮食招待。唐宋两朝把中国敞开,让全世界来观光、做生意,或者安家落户。
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文献》中有一首无名氏的《长安辞》,作者大概是访华的印度高僧。诗是这样开始的:“天长地阔杳难分,中国众生不可闻。长安帝德承恩报,万国归投拜圣君。”结束语是:“谁知此地欲回还,泪下沾衣不觉斑。愿身死作中华鬼,来生得见五台山。”说明中国国际威()望之高。在中国本土上奉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国际交往之道,就等于把建立“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要谦虚、随和、耐心。1982年第九届亚运会找不到东道主,亚运会创始国印度就自告奋勇地承办,印度政府顶着“自己得不到什么金牌,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让中国大出风头?”的批评,在国际上有口皆碑,在外交上无形收获甚多。外国人谈起中国,总免不了有点“谈虎色变”,谈印度却完全心情舒畅。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之德”。现在欧洲国家在这种“不争之德”上修养越来越好,美国却越来越差。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论坛上,欧洲国家处于领导地位,美国却最为孤立。中国应该以此为鉴。
第三,要搞全民外交。中国的崛起使它在国际舞台上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中国人足迹遍天下,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中国可以同外国平起平坐,外国人已对中国刮目相看;忧的是中国很多社会缺点散布全球,坐在公共场所禁烟标志下抽烟,到处吐痰,到俄罗斯搞假冒伪劣,到日本开发黑社会,到阿富汗人肉市场抢顾客,简直丧尽国格。
现在中国的外交工作阵地,已经从照顾数千驻外使馆人员,转到每天在国外旅游、观光、打工的数百万中国老百姓那儿去了。必须费很大的心力来提高人民的素质,特别是对出国的人更要加强教育。
现在谈“三不要”,它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经验教训。
第一,不要走苏联的道路,也就是不要学冷战时期的苏联那样建立与发展反美阵营,通过军备竞赛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
苏联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为人民发展生活消费品,只顾一味搞加强国防力量的高科技开发,把“黄油”和“大炮”的轻重本末倒置。芝加哥大学著名国际战略专家米尔商牟教授说,历史上任何国家变成经济强国以后就朝军事强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国这样做,就会同美国发生冲突。在美国某些人心目中,中国已经继承了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针锋相对的位置,因此中国必须时时刻刻不忘苏联的教训,不要重蹈苏联的覆辙。
第二,不要走日本的道路,这包括三点内容:一不要像它那样仿效重于创造,不要学它从古到今都没有搞出日本特有的文明气质——不是古代“仿唐”(学中国),就是近代“西化”(学欧美),二不要学它那样缺乏修养(自杀死亡超过车祸死亡人数)、逞强好斗;三不要学它合近求远,想脱离亚洲又无法把蓬莱三岛搬到大西洋去,想不当亚洲人又长不出蓝眼睛、鹰鼻子。
戴季陶曾说:“中国强,日本就是妾;中国弱,日本就是贼。”它道出了中日关系的根本出路:中国把自己建成国富民强的安乐窝,就不必担心日本威胁。中国幸运地有日本这样一个邻国作为镜子,如果日本乖乖的就说明中国一切顺利,日本如果翘辫子就说明中国情况不稳定,或者哪儿有漏洞,必须改进。
用戴季陶这逻辑思维来处理当前中日关系的疙瘩,就可以相对心平气和地看到:一、日本60年来实质上充当“美国占领”的“顺民国”的奴颜婢膝地位,至今没有改变,它是苦恼的,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只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幼稚行径;二、日本年轻一代已经和“武士道”精神逐渐告别,同中国增进“一衣带水”之情谊是有基础的。
第三,不要走美国的道路。美国这样一个人口3亿、历史少过300年的国家,竟然变成全球不可一世的霸主,是占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便宜。这两次大战把欧亚大陆变成废墟瓦砾,美国大陆却不但没闻到火药味,而且更进一步“发了战争财”。
这种“暴发”机遇把它推到世界舞台中心以后,在文明修养方面只算初出茅庐的美国便夜郎自大,不虚心向古老文明学习,结果自作自受,弄到今天的尴尬局面,目前有两大困境无法摆脱。
一是自力更生精神全面崩溃。上自政府、下至平民,无一不陷入债务深渊,却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态度而无危机感。
二是美国拥有可打败一二十个敌人的强大威力,现在却越来越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美国的真正敌人却躲藏在导弹击不中的黑角。更有美国战略家说,美国现在在伊拉克、阿富汗作战根本不是打恐。要打恐便要去巴基斯坦,因为奥萨马藏在那儿,新的全球恐怖训练基地设在那儿,但美国却无法在那儿发动战争。
现在中国不再受压迫,也不再孤立,外交政策还是应该以《老子》的“三宝”为依据:“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才能确保无往不利。
(王大卫摘自日
《参考消息》,杜凤宝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谭 中
小呆日志等4则
小呆9岁,从美国回中国上学,由于中文不够好,经常闹笑话。可是小呆有美国孩子的特点——喜欢问问题,往往问得老师目瞪口呆变做大呆,恼羞之余,只有压住火气故做轻松状:“为什么不回家问问你爸妈呢?”
小呆的爸爸是律师,妈妈是文化公司策划人。夫妻俩都是那种脑子快手快嘴也快的人,不知为什么小呆偏偏正正得负。
有一天,小呆拿起摊在桌上的一张报纸,开始了他的提问。
小呆:Mom,什么叫“无乐八封”?是“很不jnteresting的八封信”的意思吗?
妈妈:宝贝,应该念“娱乐八卦。”
小呆:那,什么是娱乐八卦?
妈妈:嗯……就是轻松好玩儿的……
爸爸:咳,八卦就是胡说八道。
小呆:那,“炒作”又是什么意思?是“炒菜和做饭”吗?
妈妈:当然不是,宝贝,炒作在这里指的是宣传。
爸爸:什么宣传?炒作根本是无中生有,夸大其词,没事儿找事儿……
小呆:噢,Daddy你慢慢说,太难了!学一简单点的吧,“出位”是让出自己的位置吗?
妈妈:不是,在这里指的是很特别,与众不同。
爸爸:什么呀,在娱乐圈出住根本不是什么好事,还与众不同呢,根本就是不择手段,哗众取宠!
结果,爸爸妈妈吵起来了。妈妈抱怨爸爸非要坚持让小呆回国念书,而国内环境已经变得太复杂,不利于孩子成长;爸爸则指责妈妈对孩子遮遮掩掩,导致孩子没有应对社会的能力。两人针锋相对,谁也不让步,扔下小呆在一旁困惑,刚才爸爸妈妈对那5个新词的解释不但没记住,反而更糊涂了。
但是小呆还是按时完成了他的博客日志。他写道:今天爸爸妈妈吵架了,阿姨又放假,家里没有人炒作,我只好吃了一个苹果。其实阿姨不会做牛排,我觉得她应该出位了,可是爸爸还愿意要她。我今天过得很无乐。
(朱海涛摘自凤凰博客)
电脑的性别
此尔先生和盖茨小姐都是电脑迷,常在一起讨论电脑。一天,他们为电脑是什么性别争论起来。
盖茨小姐认为电脑是男性,并列举出8大理由:
1.懂的事情不少:却偏偏不解风情;
2.总是需要备份;
5.没买回家的时候,闪闪发亮,买回家后,才发现黯淡无光;
4.要想让他干活,就得让他触电;
5.如果你按对了键,叫他干啥就干啥;
6.一点儿也不懂得含蓄;
7.常常被电压突变击倒;
8.最好的总是下一个。
比尔先生则认为电脑是女性,也列出了8大理由:
1.用复杂的程序做简单的事情;
2.对一切都非常挑剔;
5.能听见你说,却未必能听懂;
4.多年来一直做着同样的事情,有一天突然发现是错的;
5.总是要你扔垃圾;
6.如若问她怎么啦,答案总是“没事儿”;
7.少了一“点”儿,她就会罢工:
8.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出错。
(李海龙摘自《喜剧世界》
2006年10月上半月刊)
公开的秘方
一个男孩,别的同龄伙伴都生儿育女了,可他依旧孤单一人。他,实在太矮了。
男孩走路习惯低着头,这样可以避开别人不屑、嘲笑的目光,直到那天不小心撞上了一个女孩。女孩生气了:“你没长眼睛吗?”
男孩低着头,结结巴巴地解释着,道歉着。女孩更生气了:“你头都不愿意抬,道歉?你有一点真诚的意思吗?”
“我……我不敢抬头……”
“我太矮。我……”
“哈!”女孩笑了,“我倒有几个秘方,能使矮子快速增高:第一,把你赚的钱垫在脚下;第二,把爱心垫在脚下;第三,把自己的作品垫在脚下;第四,吹个气球垫在脚下。”
因为第一次跟漂亮的女孩说话,男孩很紧张,一时没听明白,一张茫然的脸瞅着女孩。
女孩更乐了,再解释:“第一种,是成为企业家;第二种,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第三种,是成为作家、艺术家;第四种,你可以胡吹乱编去骗人……你需要哪种秘方?”
过了两年,男孩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经常被人请去做报告、演讲。每次他坐在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脑袋,都会公开一个秘方,一个可以让矮子快速增高的秘方!
(王小玉摘自日
《现代女报》)
饭局应酬定律
世上本来只有饭没有局,吃的人多了,就有了饭局:
从前,生活是从一顿饭到下一顿饭,后来,生活是从一个饭局到下一个饭局;
黑社会的饭局是鸿门宴,上流社会的饭局是发布会,主妇们的饭局是八卦老鼠会;
饭局不是万能的,没有饭局是万万不能的;
没有美女不成饭局,没有段子不成饭局,没有酒不成饭局,没有饭……who care?
局后局一般比饭局本身更精彩,就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无极》;
抢单是最有中国特色的饭后表演,集中体现了我们的大国风范;
对于抢单总是抢输的选手,AA制是万恶之源;
饭局是享受,应酬是忍受;
饭局是一种生活方式,应酬是一种生存方式;
应酬的三种心态:请吃的《阴谋与爱情》,吃请的《傲慢与偏见》,最终双方《理智与情感》;
一请就来叫爽快,三请四请才来叫摆谱,怎么请都不来叫原则,不请自来叫蹭饭;
饭局的三大悲剧:想请的人没来,来的人都和你无关,结账的时候只剩下你一个清醒的;
一周一个饭局是正常人,一天一个饭局是大红人,一天三个饭局是交际花,一天很多饭局是餐厅服务员;
敬酒是一门艺术,拼酒是一门技术,耍酒疯是一门骗术,千杯不醉是一门防身术;
不喝酒人士的座右铭:吃自己的饭,让别人吐去吧;
草根饭局的核心在于饭,精英饭局的核心在于局,名人饭局的核心在于名人;
路边摊摆饭局——犯(饭)贱,没钱非请吃——犯(饭)贫,主动买单没人知道——犯(饭)傻,隔夜的饭局——犯(饭)酸;
人是铁饭是钢,饭局就是合金钢。
(赵广和摘自日
《北京青年报》)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许戈辉等
叶浅浅:那一天,店里来了一个女人
我叫叶浅浅,今年21岁。我是这家37度爱蛋糕屋的主人,很多客人都很好奇地问我怎么给蛋糕屋取了一个这么奇怪的名字。
每当客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微笑着,什么也不说。有时候我会回头看阿姨,阳光照进这间芳香扑鼻的小屋,照在阿姨花白的头发上,我就看到,一股融融的东西从她的眼睛里,轻柔地投到我的身上。
我和阿姨相依为命。
现在我们在这间蛋糕屋里安身立命。我喜欢做蛋糕这种充满想像力的工作,我喜欢闻蛋糕出炉时暧暖的甜香,我还喜欢看来来往往买蛋糕的人。
今天似乎有点不同。
晚上9点了,我正准备提前打烊,来了一个30多岁的女人。她很清秀斯文,但不知为何头发散乱着,眼睛红肿,脸色苍白得吓人。她拿出一张取蛋糕的单子给我,嘴唇哆嗦着:“他记得,他记得,我们的结婚纪念日,他订蛋糕给我!”说完,她泪如雨下。我说:“小姐,你没事吧?”她看了我一眼,说:“我的先生乘坐的飞机失事了!他是要赶回来和我庆祝结婚10周年的!我知道的,我知道的。他订了蛋糕,我知道……”
这个伤痛的女人,已经语无伦次了。我给她倒了杯水,拿过单子一看,是一周前就订好的2磅鲜果芝士抹茶蛋糕。我去拿蛋糕,原来是它——一尊娇俏玲珑的心形蛋糕。我想起来了,蛋糕是那个经常来的男人订的,那男人也是30多岁吧,高大轩昂,经常和他一起来的女孩,年轻,娇艳,对着他撒娇,我还记得她说:“我要芝士抹茶蛋糕!要心形的!”
而那个女孩显然不是眼前的这个她。我有点犹豫。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蛋糕给这个女人。
上官虹:幸福还会继续吗?
我叫上官虹,34岁。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结婚的时候就跟志国说好了,他主外我主内。他努力地工作,赚钱养家。所以,他很忙,忙得有时候简直有点无暇顾及我。前年、去年、今年,我的生日都是和敏儿一起过的。这让我很黯然。不过,想想,又有什么呢,志国已经够辛苦了,他那么累,不全都为了这个家吗?所以不管他多晚回来,我都坚持等他,为他泡一杯蜂蜜柠檬茶。
他出差的那一天早上,临出门前他吻了敏儿和我。他摸着小敏的头说:“乖!”我也像往常一样含笑看着他。本来说明天才回的,可昨天他突然打电话说,没什么事了,想我们了,要提前一天回来。还说,你辛苦了这么多年,这次我要送你一份礼物。我问他是什么礼物这么神秘,他不说,但他保证是最好的礼物。
一个上午我都欢快得像只小鸟,我煲了他爱喝的排骨汤,把家从头到尾都擦了一遍,然后,开始给他熨衣服。就在给他熨西装的时候,电话铃响了!
志国乘坐的飞机失事了!
熨斗直直掉下来,砸到我的脚,出血了,可是我不觉得痛。
哭了很久后,我拾起了他的西装。他是个爱整洁的人,我还是应该把西装熨好。
我抚摩着西装,在一个口袋里我发现了一张发票,展开一看:2磅鲜果芝士蛋糕。10月15日取。37度爱蛋糕屋。
我的泪又一次如雨倾下。
10月15日,今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啊,我自己都几乎忘记了,可是他,志国,他还记得。他说,要送给我一份礼物。
好不容易找到这个叫做37度爱的蛋糕屋,一个年轻得像春天的空气一样的女孩站在柜台后。女孩拿过单子,找出蛋糕,递给我,她打开包装让我看了一下:啊,一个心形的蛋糕上覆盖着皑皑白雪般的芝士,鲜果如花绽放其上,美丽极了。
我的泪水簌簌落下来。
我正准备离开的时候,蛋糕店的门开了,进来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孩,脸上挂着泪珠。她险些晕倒,我扶住了她。我对她笑了笑,说:“坚强点!”其实,这句话也是对我自己说的。
麦落:女孩说他订了两份蛋糕
我叫麦莎,今年25岁。去年的时候,他们说,本命年里总要发生点什么。我笑了,觉得真是无稽之谈。可是,本命年还真是发生了一些事情。我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
他是我的上司。一个英俊温和礼貌周到的男人。他什么都好,但他是别人的丈夫和父亲。
抗拒着却又纠缠着,我们到底还是没能抵制住各自的吸引,走到了一起。志国说,我就像37度爱店里的蛋糕一样新鲜芬芳,让人无法抗拒。他说的时候,我皱了皱眉说,为什么是37度爱呢?爱怎么只有37度呢?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家蛋糕店。我总喜欢要一杯果汁,和张志国两个人一人一根吸管头碰头地喝。
他说他爱我。我知道,是真的。只是,无论多晚,他都要回家。开始我还说,我不在乎,但是后来,随着我对他的爱越来越深,我不能容忍了。我对他说,要么娶我,要么一刀两断。只可二选一。
他很痛苦。我看得出来,他舍不得。他合不得任何一个。
我们在37度爱面对面坐着。他叹口气,说,等我出差回来吧。我会有一个结果。如果是我们分手——他抚摸着我的头,我哭了。他说,乖,别哭。15号是你的生日,来,挑一个蛋糕,我先订给你!我说:“我要芝士抹茶蛋糕!要心形的!”
这一周,我都在矛盾中苦苦挣扎着。他说:“我要给你一个交待,越早越好。”于是,他决定提前一天回来。可是,飞机失事了!
我悲伤到无以复加,一个人在路上拼命地走着。走着走着,我走进了37度爱。这里,还有他订的蛋糕在等我。可是,我累极了,在进门的一瞬间,我差点晕倒,正要出门的一个女人扶了我一把。她的手纤细而有力,她柔声说:“你没事吧?”我抬头一看:天,她是志国的妻子。她不认识我,我却认识她。我惊骇极了!她笑了笑,说:“坚强点!”拎着一盒蛋糕走了。
店里那个美丽的女孩跑了过来,我这才知道她为什么总是坐在收银台后,她有一条腿是义肢。她过来,给我倒了杯开水,然后,递给我一盒蛋糕,对我说:“我知道你是来拿蛋糕的。刚才那个女士也是来拿蛋糕的,真巧,订蛋糕的是同一个人。何苦呢?”
我明白她的意思,苦笑了一下,喃喃道:“他死了。他死了。我怎么办?”
“好好活着啊!”女孩说。
叶浅浅:我撒了谎……
从小父母都教育我不要撒谎,可我还是撒了谎。我把另一个同样的蛋糕给了那位女士,又对那个女孩说,男人订了两盒蛋糕。我想,这两盒蛋糕或许能够延续一些秘密,打破另一些幻想。
看到她很崩溃的样子,我说:“无论如何,要好好活着。”她看到了我的腿,是的,那是一条义肢。我平静地告诉她,那就是一次不想活的证据,但是,所幸的是,我现在还好好活着。
她看了我许久,点了点头说,我明白。我点头,却在心里说,不,你不会明白。那是怎样的一场伤痛,谁又能明白?
12年前的一个夏天,母亲和父亲发生了剧烈的争吵,在房间做作业的我隐隐听到“第三者”、“狐狸精”等词。刚烈的母亲气急之下,拿刀向父亲砍去,血流一地。然后,母亲跳下了楼。
瞬间,父母惨死在我面前。那是多么可怕的记忆。我拼命地跑,我想让车撞死我算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一辆车撞到了我,我失去了一条腿。
醒来的时候,我才知道,婶婶不肯收留我。后来,是一个阿姨,她说,她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她带我离开了那座有太多血腥记忆的城市,来到了这里。她帮我洗澡,喂我饭吃,给我翻身,为我唱歌。为了我,她一生未嫁。她和我相依为命。
我说,阿姨,谢谢你。她却突然怔怔地,说,你,不恨我?
我摇头说,不。
她说,你不明白。
我说,我明白的。
16岁那年,因为要办身份证,阿姨带我回了一趟老家去转户口。在残破的家里我翻找户口本,突然在一本书里,看到了一张照片。那是青春洋溢的阿姨和我的爸爸。他们亲昵如家人。
我的心痛了起来。我在小河边坐了很久很久,然后把照片烧了。我决心忘了它。
我有过仇恨,可仇恨有什么用呢?除了两条生命一条残腿和一个人终身的愧疚外,它,还能带来什么呢?
不如忘记。
阿姨老了,她拿出积蓄,开了这家蛋糕店。她说,这样,就算阿姨不在了,你也完全可以养活自己。
阿姨叫它37度爱。她说,爱,温暖人而不让人丧失理智,不需要太高温度,和体温差不多,37度就可以了。
(瑞瑞摘自《人生与伴侣》
2006年10月下半月刊,邹跷萍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蔡菜菜
竹是草最高的梦
她的丽质打娘胎里带来,肤色尤白,乡人俗称“晒白皮”,意谓不仅晒不黑,甚至越晒越白。毒辣的夏阳下,女伴们顶着湿毛巾,戴着草帽,还撑着一柄伞,仍免不了晒黑了胳膊与腿。她呢,若无其事地光腿在场地上翻稻谷,肌肤如银,熠熠生辉。撵鸡的邻家大婶伸颈瞅着,啧啧赞叹:像面捏的!
她从小心性便高,慧眼慧心,成绩好,她能感到心里藏着一对翅膀,她听到心底一个声音:总有一天,我会飞走的,我不会永远留在这里,这里的天空多狭隘、龌龊。粗俗的农家伯叔,肥胖黑脏的农家婶婆,皆令她有感官上的厌嫌。尤其要命的是,周围女伴,长舌,闹气,搞派别,耍小心眼儿,使小性子。她们妒忌她,总是恶意挑起一些小事故,找她碴儿,给她难堪,群体跟她过不去,琐琐碎碎、看不见摸不着的流言,嘁嘁喳喳的碎语,令她怅恨而无奈。
有件事,深深地伤害了她。班里有位白净的男生,功课也好,他俩一说话,周围便嘘声一片,不用回头,她知道来自她村庄的几个小女生。她们编造了不堪的细节在班里传播,她和他如何在玉米地里亲嘴,甚至脱光了衣服……多大的耻辱啊!她连死的心都有。她想不通,同村的女生,怎么老是和她过不去,她们把聪明才智都用到对付她身上了……
快长大,快离开这里!她一面催逼着自己用功,一面鄙夷着周遭的一切。她愤愤地向母亲抱怨,她以为自己不应生在这里,不应与这些无理想无追求、庸俗的人为伍。她掐算女伴的出路:小学或初中毕业,学两年裁缝或理发混混手,逃避农活,等到二八年纪,便由着媒婆将自己重彩礼典押给山外街道某殷实人家,婚后,挺着个大肚子坐在点心铺或商店门口收钱……
一群狗尾巴草。一群平淡无奇的喇叭花。她将自己严格地和伙伴们区别开。
渐渐地,她连爹娘也不耐烦起来。家里的灶台乌黑得令她难受。油罐上厚重的油渍令她一触便呕。爹不刷牙,老是拿毛巾在牙齿上擦。弟弟抠脚丫令她深恶痛绝。娘生气时的斥骂令她难堪。她一次次抗议,家人皆诧异:村里人家不都这样?她家算干净的了!
她也承认,娘算得一清爽人,将家拾掇得窗明几净。可是,她克服不了厌恶,视觉上的,听觉上的,心理上的。
家人对她很无奈,都叹气:你不该投胎在农村,你该投胎在城里。
而她听了更觉沮丧,这些,全是她的沉重,系着这些,她那对翅膀会一飞冲天吗?
烦恼像蛇纠缠在心底;郁闷是只小兽,不甘心关在心笼里,左冲右突,撕噬着她幼小的心。她动辄发无名火,生气,和家人闹别扭。
一日,她为一鸡毛蒜皮的事又和弟弟大动干戈。她操起一竿长竹,向弟弟扫过去。弟弟的腿立即红肿青紫。她吓坏了,她怎么了?她心里藏着什么样的恶魔,竟使她向亲爱的弟弟下毒手?她受着良心的磨难。
她一个人躲在竹林里哭,心疼弟弟,更痛恨自己。娘寻了来,拉住她的手。娘想转移她的注意力,娘说:都说你聪明,考你一个问题,竹子是不是草?竹子怎么会是草?她不屑地摇头。娘拍手:果然难倒了吧。告诉你,竹子是草。
她不信,去查科普小册。竹子果然是草。是最高的草。
她痴坐在竹林里,读竹。竹子从来不曾抱怨自己是草,它也从不迁怒于周围的草,它聪明地将自己一径拔高,草们的飞短流长便奈何不了它。它憋着一股子心劲儿,直往云霄上蹿,当它和蓝天白云青山小鸟近距离对话时,周围的草,谁也不能对它侧目,撇嘴,冷眼,讥嘲。它融于草,而高于草。竹是最睿智的草。竹是草的最高理想。
从此,她变了一个人。她好脾气地对待家人,有礼貌地招呼左邻右合,变法子和伙伴们打成一片,她发现,她们的面目不再可憎,她们亦有可爱的地方,她们勤劳、务实、热心,就像山里的扒根草一样,是山区不可多得的风景。花草树木飞鸟鱼虫皆那么灵动可爱,她的每一天都那么丰盈愉悦。
那一年,她成为全县的高考状元,成了这所山村中学有史以来唯一的大学生。省市各家媒体都赶来采访,那篇报道的题目便是:《竹是草的最高理想》。题记摘自她的日记:不要怕埋没于周围的荒草中,只要心怀竹的美丽梦想。
大学毕业前夕她便考研,继而出国。如今,山里的娘常守在电视前,只为看某位国家领导和外国总统会晤的画面,因为,她常常端坐在这位国家领导身后,边记边翻译。村里有一所名日“草之梦”的希望小学,校园里种植着一大丛葱翠浓郁的竹子。连娘也不知道,这所小学是她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年文摘在线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