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抗日战争前日本的一系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争军取得胜利儿日本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争却以失败

  一个国家的士兵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这个国家就有什么样的魂魄  记者:鲁迅说,无论体格多么健壮的国民,若是精神上麻木和愚昧是可悲的。今天,我们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  刘亚洲: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的一次涅槃,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建。西方何以富强?中国何以贫弱?这是从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先驱者们探讨的问题,也是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思想家们认真探讨的问题。鲁迅说“中国是沙聚之邦”,中国人那种圆滑、敷衍、逃避、奴性、保守,在事关民族存亡面前袖手旁观的麻木和愚昧,使得富强的梦想总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失去。国民性成为一个关系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  战争离不开精神的对决。恰恰是在抗日战争中,我们这个民族展现出“拼将头颅十万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精神,从“八女投江”到“狼牙山五壮士”,正是这种不屈服、不妥协、不退让,决绝无比的真实写照。  共产党人如此,不少国民党军人身上也展示出可歌可泣的铁血精神。抗日名将张治中在战前写好遗书:“当前正是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亲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  陆游曾说“兵魂销尽国魂空”。一个国家的士兵有怎样的精神状态,这个国家就有什么样的魂魄。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士兵无论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精神一变天地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里,农民拿起武器就是战士。共产党的士兵都懂得,战场上刺刀要见红,只有敢于拼刺刀的队伍,才是厉害的队伍,才是英勇无敌的队伍。这种自信、雄强、勇毅正是一个民族上升期的写照,也是新旧时代变革的精神底蕴之所在。  年,昭和天皇的弟弟三笠宫亲王在深入考察中国战场以后,对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干部发表了《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的讲话,称日本对中国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对民众的军纪则特别严明,决非日本军队所能企及”,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若不“猖獗”,“那将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中的第一大奇迹了吧。”“在我看来,这样的日本军队,是无法与中共对阵的。”  没有哪一次的巨大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造成巨大历史灾难的日本侵华战争,也使中华民族结束了苟且偷安的历史!这场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  时代发展已天翻地覆,有些日本人还生活在军国主义时代的历史幻觉中  记者:您说过,抗日战争是中日两个民族在精神上与格局上进行的一次全面对决。抗战已过去70年了,日本为什么仍有些人对战胜他们的中国人耿耿在念,原因何在?  刘亚洲:一个不能自主的国家所希望的是恢复过去曾经拥有的;相反,一个自主的国家则是争取创造它所未有的。战后70年,日本仍是一个不能自主的国家。时代发展虽已天翻地覆,有些日本人还生活在军国主义时代的历史幻觉之中,缺乏清醒理智的现实感。  在一个走向没落的国家中,总会有人试图螳螂挡臂,希望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甲午战争结束后,在满清王朝衰落的残阳中,张之洞以往昔的大国心态说,“知耻——耻不如日本”。当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地位发生逆转,日本有人难以接受失败的现实,难以接受日本失去的“大国”地位。  在世界文明史上,日本因为缺乏原生性的文明创造力,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发展潮流的强国。文明创造力的缺失,使得日本只能长期在大国舞台上充当配角,当然是一个具有极强搅局能力的配角。对征服者与强者,日本总是恭顺与合作;对待弱者与被征服者,日本则屡屡以屠城、血洗的方式对待。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收养日本战争遗孤,放弃政府战争赔款的态度,毛泽东、周恩来坚持发展中日友好的远见,恰恰映衬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深厚底蕴与博大,中国政治家在战略上的谋深虑远。  文明的局限性,决定了生存的局限性。日本很多时候的悲剧就在于,本来只能做“棋子”,却总想成为“旗手”。真相往往使人痛苦。侵华战争的失败只是将日本文明的局限、日本右翼政客在战略上的浅陋、日本国家战略上的失败彰显出来,而日本有人却难以接受这种为历史所检验的真相。一个民族如果习惯于掩饰历史、拒绝真相,沉缅于自大的狂妄幻想之中,则是没有希望的。  抗日战争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以选择、锤炼民族的英雄来为时代开辟道路  记者:9月3日,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在北京的长安街上将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式。您觉得这次大阅兵的意义何在?中国在对外传递什么信号?  刘亚洲:这次大阅兵是对抗日英雄的一次伟大致敬。抗日英雄们,生则以头颅作路标,倒下则以身躯铺垫民族前行的道路。今天,我们正是走在英雄的道路上。  没有英雄诞生的民族是可悲的,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没有未来。  战争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一场战争在塑造伟大的同时,也在淘汰卑劣。在这场铸就英雄、塑造民族魂魄的战争中,既把投降者精神的萎缩、血性的沦陷载入民族耻辱史,更将战争中诞生的英雄塑造成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  抗日战争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以选择、锤炼民族的英雄来为时代开辟道路。抗战爆发不久,战争前途是胜利还是失败,拷问也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在最需要方向的时刻,过去的革命党人汪精卫却彻底投降。革命党人曾经以“好头颅,谁当砍去?”的殉道精神,冲垮了千年封建藩篱。但是,转瞬间黄花岗上一抔土,早已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在面对日本侵略时又如何?亲日之风甚嚣尘上,不少人露出了“对凶兽则显羊相”的奴性。辫子割掉了,但是留辫子时代的思想却没有割弃。昔日的“英雄”成为民族的罪人。  我常想,国民党也曾经为中国历史的伟大变革迸涌出不少血性奔腾的伟男子,但是,为什么在一个需要英雄的历史关头,却出现一批“惧日”而跪下堂堂七尺男儿之躯的败类?  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强大文明的国家中有资格占有一席之地,遇到任何挑战就不可退缩。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作为抗日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去回避、躲闪、隐忍,而是不断奋起抗争,创造出战争的奇迹,把“亮剑”精神贯穿始终。  战争的残酷就是你死我活,战场上的英雄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打出来的。1944年,日军已是大势已去,但是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仍然溃败不已。蒋介石在对高级干部训话时说:“我们国家和军队的地位,低落到这种地步,我们如果还有一点良心血性,还能够毫无感觉吗?还能够因循下去吗?”  同样是高级将领,在共产党的队伍中又是一番气象。日夜,八路军第129师集中第385旅与第386旅主力、新编第10旅及决死队第1纵队各一部,将参加报复性“扫荡”的日军第36师团岗崎大队500余人,包围于山西武乡关家垴地区。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临阵地视察、指挥。日军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战况十分激烈。  刘伯承建议彭德怀暂时撤围,另觅战机。彭德怀在电话里咆哮:“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掉你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彭德怀无所畏惧知难而战,是英雄情怀。刘伯承不惧“杀头”讲真话,也是英雄本色。  因此,从塑造民族精神的意义上去仰望,抗战英雄注定要成为民族心中经久长存的人物,并不仅仅因为战胜攻取的成就,更在于其蕴藏的精神、情感、正义。  这次大阅兵既是对抗日英雄的缅怀,也是对和平的期盼。维护和平正是我们要对外传递的信号。  在人类战争史上,战争比和平更为久远。和平不是无代价的。美国在“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名义下进行了无数次战争,这里暂不谈战争的实质如何以及正义与否,但美国把这些战争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自己的精神遗产,并以纪念碑的形式警醒后人:美国今天的社会是得益于这些人的。这一理念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必须有坚实有力的军事力量来支撑这个民族的发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伤亡最大、代价最惨,其中,国力贫弱、军事落后是根本原因。正因如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则显得尤为重要。  和为贵,是我们民族的伟大传统,所以才有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万里长城,而不是穷兵黩武地不断发明毁灭人类的战争利器。但是,历史已经警示,日本虽然缺乏战略,但不缺少战争冲动。日本自近代以来,在对华政策上往往表现出挑衅性、进攻性、冒险性,主动制造冲突、摩擦、挑起战争,屡次打断中国历史性发展的机遇。  战争只有在逝者眼里才结束。中国要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离不开一支维护和平的强大军事力量。  本报记者 曲延涛
本文相关推荐
15-09-0215-09-0215-09-0215-09-0215-09-0215-09-02原标题:日本人拍的“抗战剧”,有在反省侵华战争吗?(组图)
  8月1至2日日本TBS电视台连续播出的特别企划剧《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在日本反响平平、收视率一般,却意外在中国引起热议。先是《环球时报》做出了积极评价,又有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撰文推荐。  口口相传之下,本剧已经被定位为“反省侵华战争的日剧”,“松岛菜菜子演绎大爱精神”,主流媒体一片赞誉。这情况实在教人看不懂,一部日本人拍给日本人看的电视剧,怎么说得好像是中国拍的主旋律?  首先要澄清的是,每年终战纪念日(8月15日)前后,日本各电视台都会推出二战题材相关的特别剧,这并非今年的特例。TBS电视台更是将“终战特别企划”当做一项传统。2005年曾经推出由松隆子主演的《广岛~昭和20年8月6日》作为台庆50周年纪念(讲述在一家四姐弟的故事,他们的生命与梦想在广岛原爆中被瞬间毁灭)。2010年推出由北野武主演的《归国》作为55周年纪念(讲的是战死在南太平洋的日本兵亡灵,在终战65年后回到故土的架空故事)。可以说每次都是大手笔。  日本投拍的二战题材影视剧,多数以太平洋战争为背景,描写中国战场的相对并不多见,这姑且算是《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的一个新鲜之处。仔细推敲,本剧的内核却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故事讲述的是一名参加了红十字会的日本女性天野希代(松岛菜菜子饰演),战争爆发后收到入伍通知,来到中国东北伪满洲国成为日本陆军护士的故事。在东北的村庄里,她与开拓团中的日本人结婚生子,放弃回国机会。战争全面爆发后丈夫阵亡,与儿子离散,多年颠沛流离的随军生活,坚持救死扶伤,然而儿子却误会自己被抛弃,多年后故国相遇,竟相见不相认……  一个女性励志剧的开头,家庭伦理苦情剧的结尾,借着侵华战争的背景,电视剧讲的仍然是 “日本人也是受害者” 的老套主题。  在“政治正确”上,《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狠下苦功。或许选择在中国拍摄外景,尤其在表现中日两国人民都是战争受害者着墨颇多。护士们救死扶伤不分敌我,冒着巨大风险抢救中国伤员;日本开拓团与中国老百姓友好相处,满洲国一片欣欣向荣;希代的儿子博人从小就说着流利的中文,不歧视中国人;博人在流浪途中被中国地主收留,当做自己的儿子对待;撤离医院前,中国伤员向日本医务人员深深鞠躬……  当然本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解放军的描写:战败后,被苏联兵折磨凌辱的日本女护士们又遇上了解放军。恐惧绝望之际,许多人宁愿选择自杀,“如果再被玷污的话,就真的不想活了”。然而解放军占领医院后,毫不费力地找到医院地窖的暗门。面对惊恐万分的日本护士们,解放军却发表了如下这番宣言:    “都是治病救人,红的黑的又有什么关系?”女护士们用这个理由,选择了加入解放军部队传授医术。共产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同志,一边学习医疗技术,一边教中文,宣传共产主义理念,人手一本《毛泽东指导思想》。在一部日剧里看到这样的情节,违和感不小。  本剧花费1个月时间在沈阳拍摄外景,使用多名中国本土演员,比起同题材日剧中让日本演员念蹩脚的中文台词的做法,质感有所提升。剧中原本不多的反面角色也没有交给中国人来承担:日本人拐卖日本小孩、苏联兵欺侮日本女护士……这样看来,国内将本剧渲染成日本“抗日神剧”确实不无道理。长达4小时的叙事中,仅对刻画中国人角色这一点,观众看到的是一反寻常的友好立场。  中国人民饱受战争摧残――这固然在《红十字》中表现不少,但全剧重点还是放在了“日本兵民在战争中苦苦煎熬”上。烽火战乱的岁月里,一个个普通的日本人无助而渺小,无非是被历史的车轮裹挟着往前走。战争是残酷的,即便如女主角希代一样心怀人间大爱,也无法躲开命运的捉弄。  《活着》里的富贵,先是在国民党部队里演皮影戏,被俘虏后在解放军部队里还是演皮影戏;《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给官僚唱戏,给国军唱戏,给日本兵唱戏,给解放军唱戏……本剧中,女主角穿上解放军制服时也说,这是“为了活下去”。无论是成为关东军护士,抢救日本兵和中国百姓,后来又治疗从抗美援朝战场送来的伤员,始终是秉着“红十字大爱精神”。  因此《红十字》选取的立意十分微妙。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亲情的难以割舍,敌我的融合与冲突,阶级立场的多面性,本剧巧妙避开了对战争责任的话题,选择不对战争本身的正义性进行讨论,转而渲染红十字会女护士是如何“无论敌我、救死扶伤”,如何以博爱精神在战争期间进行人道主义援助。  而关于共产党人的理念,剧中的态度是在赞扬吗?女主角希代质疑以“消灭帝国主义势力、拯救劳苦大众”为由,进行内战。女护士小春在学习班上认真听讲受到感化,强烈认同革命理念,最后嫁给共产党员,留在中国。日本本土观众看到这里,大都会认同希代的观点,而小春则是被洗脑了。  如果要对《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做出评价,只能说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日本主旋律电视剧。娴熟的煽情技巧,主打博爱理念,却选取刻意讨巧的视角,迂回地讲述一个架空的故事,避免对战争本身进行深入的反思。  同样是描绘日本开拓团的电视剧,NHK在2012年播出的《开拓者们》根据幸存者的口述历史改编,在细节上更加真实动人。《红十字》中宣扬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桥段,总是生硬而充满说教意味,刻意地为剧中人的动机贴上理想主义的标签,让全剧显得尴尬而刻意。  虽然传达了反战主题,但本质上《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只是一部煽情赚眼泪的战争肥皂剧,与真正的反省战争仍相距甚远。来源有戏)
本文相关推荐相关商品推荐
相关文章15-08-0815-08-0715-08-0615-08-0515-08-0415-08-04扫描关注此微信免费送1斤红枣都是外族入侵,为什么满清灭了明帝国,而日本侵华战争失败了?
按投票排序
我补充一个原因:民国时期经过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脑中种下了“国家和民族”这个概念。在民族主义觉醒之前,推翻一个国家其实就是推翻一个政权,所谓的入侵,如果与普通民众是没什么关系的,无非是换一批主子而已;但民主主义一旦觉醒,入侵一个国家面对的就是一个国家的所有人民,如果此时国家的政权有向心力的话,更是可怕。所以在女真入侵中国时,明朝内部农民军和朝廷,朝廷各个派系之间依然互相争斗,完全无视外族入侵;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国国内民声都是要求一致抗日,军阀内战竟然停止了,竟然愿意主动让老蒋到重庆建立政府,老毛看到了这一点马上高举抗日旗帜,老蒋承受重大的压力只好眼睁睁看着马上饿死的共产党却不能剿灭转而联共抗日。
因为明帝国没有美帝国帮忙
看到不少人说这问题提得奇怪,在这里我首先要支持下 提问人。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你觉得奇怪,我建议您再多看一下有关侵华战争的资料。
日本军国政府在制定侵华战略的时候,基本步骤就是按照清军来的。
第一步占领东北,然后是华北,南下,在南方进行屠杀,清军的是“扬州十日”,日军是“南京大屠杀”。
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个很自然的事情。
下面对这问题进行回答:
1.中国的国内形势。
明朝时农民起义不断,崇祯是被李自成灭掉的。
民国初年,国内形势也比较乱,军阀林立。
从这一点上,没有太多不同。
2.国家组织结构及应对
明朝实行的是文官政治,文官集团力量强大,但是反应慢,战争经验不足。
尤其是对清朝威胁认识不足,将清朝认为是土匪和小股骚扰力量,没有从更高的角度认识。
也没有进行过全国动员,李自成等也不可能从民族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民国时期,整体应该是半民主半军阀,人员都是新生力量,能力较强而且军事经验丰富。
从日军侵华开始,虽然,蒋介石一直在拖延,但是中国人的心理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一旦民国政府宣战,全国各派就立即团结动员起来。
3.战略部署
侵略军方面:日军的战略部署很清楚,基本照搬清军。
抵抗方面:明朝的抵抗就是被动的见招拆招。而民国政府,主动将占战场转移,吸引到上海,
打乱了日军部署,并采取了持久战战略。
清军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运动作战。而明军基本就是修碉堡。
日军进入华北后开始大规模的修碉堡,共产党开始进行了游击战。
动静不同,高下立见。
5.国际形势
明末没有国际形势,就是1v1的战斗。
抗日战争初期也是1v1,但是随着日本在东北进攻苏联,和上海战斗的进行,国际势力开始介
入。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后,日本开始被美国社会否定,美国人由中立,转变为支持中国。
综上所述,
清军战略正确,集中力量消灭了明朝政府和大顺政权。
日本虽然准备充分,但失道寡助。中国人能够认清形势,迅速团结,战略思想正确,并得到了国际社会支援。日军的敌人不是一个政府,而是整体中国人,这就是决定了其不可能胜利。PS:再解释一下“失道寡助”:1.指人心道义,这个针对中外普通民众。
2.指利益,当时从国际利益上讲,“道”就是各国利益均沾,中国门户开
放,日本的独占企图就是否定这个“道”。
这是一个考察分析能力的好问题。大家都看到的时代、技术、内外环境——尤其是国际环境方面的不同因素,我就不说了,只说战争双方,一般人所看不到,但是又非常关键的因素。喜欢简短的,只看标题就行。第一,领袖,蒋毛&&&&朱李
就抵抗的一方来说,这个因素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在满汉的斗争中,汉人没有一个好的领袖,是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满汉之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44年前的辽东的战斗,和入关后南明诸政权的抗清,约到1661年。这个阶段,汉人的领袖是以朱由检为代表的皇帝,和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军领袖。这两个人,从军事才能、人格魅力、心理素质,政治远见等各个方面来说,都太弱了!
朱由检这个由宫的奶妈抱大的领袖人物,和抗战中的蒋和毛,这些从各种残酷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胜利者相比,各方面的素质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单就一方面,即使日本继续进攻,占领了重庆延安,蒋和毛流亡到美国苏联,也断不会自己吊死在歪脖树上的。
李自成是个土包子,只会烧杀抢掠,没一点政治远见。蒋和毛都是有高级思想理论武器的。
第二个阶段,是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的阶段(1673年到1683年)。云南的吴三桂,台湾的郑经,还有其他几个藩王一起叛乱,但是汉人没有一个最高领袖人物,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对老百姓来说,若支持这些叛乱者,则赶跑满人后,势必要面对各个汉人势力(吴三桂,郑经,王辅臣等)之间的混战局面,不知道要打到哪年哪月。所以这个时候,汉人中最有才能的周培公他们,自然选择支持朝廷平叛。第二,入侵的时机,走向统一的民国政府&&&&腐朽将死的明朝廷
中日之战前,国民政府刚刚完成北伐,正在努力地平定内部的军阀和党争。这是一个给国人以无限希望的正在走向全国统一的进步政权。虽然它一直对日本采取不抵抗政策,国人有意见,但却并不想推翻它(除了反对党),它还是很得民心的。要是清政府还在,而且敢对日本不抵抗的话,国人还不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起来把它推翻了再说抗日的事。战争一爆发,连反对党都不得不公开接受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正统性,接受它的领导,达到了高度的团结统一!这是战前连蒋都不敢想的,他之所以要先安内,就是一怕中日战事一起,国军要两面做战,二怕反对党借机坐大。
与之相比,满清入关,是去砸碎一个相互攻伐,腐朽将死的旧世界。无论是已成僵尸的明朝廷,还是近似土匪的农民军,都不得民心。普通百姓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入关的满人身上。入关后,面对的更是“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的混乱不堪毫无生气不得民心的南明诸政权。这和高度团结统一的国民政府,根本没法比。
懂清初历史的都知道,满清在整个长江以北都没有对手,抗清战争基本只发生在江南。入关有吴三桂带路,战争的双方是吴三桂和李自成,入关后和南明是友军,联合进攻李自成。此时,南明自己又在内战,武昌的左良玉进攻南京以清君侧。直到清军趁虚占领整个长江以北,才真正有了对手。南明各个小朝廷才和农民军联合起来抗清,而它们内部又混乱不堪,根本没法理个头绪出来。单郑家自己内部,都还在争斗不息,吴三桂又反复无常,王辅臣见风使舵,两面投机。没一个一门心思坚定抗清的。第三,旗帜(口号),三民主义&&&&反清复明
满汉之间的斗争,汉人没有一个可以凝聚人心的旗帜,当时最好的口号是“反清复明”,而满人入关后提出“满汉一家,一体眷顾”。中日之战中,中方的旗帜是“三民主义”(还有一个从属地位的“共产主义”),日本的口号是“大东亚共荣”。
对防守一方来说,“反清复明”是最落后的,那个大明早就失尽人心了。国军本身虽然腐败,但三民主义确实非常进步,让中国有见识的地主士绅、民族资本家、知识分子、爱国将领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憧憬。另外,“共产主义”对于无产者来说,那个诱惑力是“反清复明”对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和无产者根本无法相比的。
题外话,凡是“返回,恢复,回归”这一类词,都是很落后的,无论大小,一带这种词汇,这个事通常就成不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啊!它把一个回归这种给人倒退印象的事情做得那么成功,港澳的人在之前是充满了担忧的!)说汉话,敬孔孟&&&&日本天皇,东亚共荣
对进攻一方来说,满人把自己当成继承汉人正统的一个新朝代是非常进步的。满清入关后,一切按照汉人的新朝代来处理的,这让很多汉人把希望寄托在它身上。对底层的汉人知识分子来说,满汉之分无关紧要,尤其它还说汉语,敬孔孟,完全接受汉文化。把满族和汉人的皇族(如明的朱家),或者朝廷里的一个小集团(如明的淮西集团或浙东集团)相比,没什么差别,唯一的不同就是满人留条大辫子而已。
日本由于本身的地理人口等因素,没法学习满人,搞日华一体,说汉语敬孔孟,完全接受汉文化,只好搞个“共荣共存”出来,这点汉人接受度上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另外,依附日本的中国人,无法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只能搞些鸡零狗碎的小政权,还都是傀儡,有的还是落后的君主制,中国人最不待见这些,不踏实,怕他们日后相互攻伐,混战不止,老百姓都向往大一统的中原政权,只有这样才能过安稳日子!若日本占了北京之后,找汪精卫、吴佩孚之类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物,组建一个大一统的全国性政权,日本人出钱出枪,日本军人最多编入中国军队担当顾问,一切军事行动都有中国军队来担当,让它首先进攻东北,实现东北华北的统一,最好再收复了台湾、琉球,塑造出一个有作为的大一统的中国正统政权形象,然后再进攻南京、延安,形成一个北京、南京、延安的三国局面,这样有日本人的扶持,还可能有点迷惑性,有点作为。第四,占领者的策略,满汉一体,永不加赋&&&&蚕食中国,征服世界
中日之战中,中国人之所以无比团结,都是拜日本的国策所赐。在中日战前,日本做了两件事,先割台湾,再占东北,这就使它在中国失尽了民心。无论是台湾,还是东北,日本只做其中的一件,国人心理虽然不爽,但都不会跟它死扣。但它把两件事分步骤的一件件来做,第三步再进攻华北的时候,傻子也会觉得它下一步要灭亡全中国了,中国人只能以死相抗!
日本占领半个中国后,又继续四处出击(东南亚和美国)。这让中国人看到,它只是把中国做为征服世界的一个跳板,即使它占领了全中国,还要继续对外做战,还是没有安稳日子过,这使得它更不得人心。大家都知道,老百姓只想过安稳日子,政权姓什么不重要的,但日本人从任何一点上来说,都让人看不到过安稳日子的希望。
题外话,日本这个民族,单就任一件事来说,它都能做得很好,无比的好!就像任何一个小电器,它都做得无比精美,但是对一个大系统来说,它就做得不那么好了。中国美国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才有大气魄大胸怀,才适合做大系统。
在中日之战全面爆发前,日本如果不是分步骤占领台湾和东北,前两次都是掠夺些财产收点赔款就撤,不占地盘见好就收,那么第三次进攻,中国的各党派各阶层就会认为它只是再一次掠夺财产,很难达成那么牢固的共识,不太可能完全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莫说两个完全敌对的党,只怕是国民党内各派系都不会完全团结起来。当然,日本人没有任何一举灭掉中国的机会,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日本这个分步策略,恰恰也是它最大的败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满人的策略和时机都相对好的多。开始他们在东北折腾,内地的普通百姓还不把它当盘菜。后来它实力大了,关内的农民地主,正在遭受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祸害,他们期盼来个救星。清军一入关,做了几件挺关键的事,一是拉拢汉族官僚地主,“倡先投顺者”给以高官厚爵,二是替崇祯帝发丧,替汉人“报君父之仇”,三是宣布废除三饷加派,大家都知道,清朝有个很有名的“永不加赋”。这三项政策非常高明,把满清打扮成了继承朱明的正统,爱护百姓的好朝廷,这让普通汉人在经济上得利,让他们看到过太平日子的希望。而南明和农民军让人只看到混战。
一个来了替我们“报君父之仇”,又“永不加赋”,一个来了抢掠我们的东西去继续征服世界,谁能笼络人心谁遭抵抗就很明白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两个主要原因1,“失道寡助”日本侵略者残暴不堪,激起了全民族的反对,陷入了四面楚歌,加上自身能源资源不足,在长久的消耗战中慢慢消弱。2,“珍珠港事件”在大环境下,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从中国战场抽掉了兵力对付美军,中国抗战的压力才大大缓解,当时这个消息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将领都为此庆祝,认为抗战的转折点要来了,这一点在多个抗战电视剧中都有体现。
正是因为这个事件,中国开始受到美国大范围的援助,日本也开始多面受敌。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点,在八月份德国宣布投降的时候,日本的天皇仍然宣布日本将玉碎到底,直到美军投放了原子弹,日本才低下了他不可一世的头颅,俯首称臣。
可以说并不是中国单独打败了日本,如果没有美军的参战(后期还有苏联的参与,蒙古也因此变成了独立国),中国的抗战不知道会打成什么样子,伤亡有多么惨烈。
可能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你这么说,证据呢? 1,日军在中的死亡情况: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总计为2,120,000人:对美英等国作战死亡约155万人在中国战场死亡约70万死亡约3万人(日-日)
试想中国八年抗战消灭的只是70万,美国消灭了100多万,如果美国不参战,中国的战场走向会怎样还不知晓,而且日本投降的时候,中国战场的日军仍然有100多万,如果再耗下去,又会怎样,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当时可是日军最精锐的部队,但是确实在苏联的参战下消灭的,中国为此付出的可是一个蒙古的独立,这可是主权的损失,试想不是万不得已怎么会做出这种决定。2,日本到现在为止都不觉得中国在二战中打败了他们,现在还是跟我们叫板,但是你看对美国,大气不敢喘,出现所谓的美军驻军犯罪现象,也只是抗议,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败给了美国,而没有败给中国。
!!!!至于清军入侵,这个就没有可比性了,当时明朝的腐败已经让老百姓失望透顶了,哪方面的势力都不是仁义之师,都不得人心,就像中国近代的军阀混乱。1,李自成就是个没有雄才大略的人,什么领导力之类都找不到,就知道享乐,有多少军队都是糟糕,2,明末政府势力势力根本就是一团糟,前期将领不听指挥,孙传庭临危受命,也难挽败局,烂泥扶不上墙,地方势力太弱小,一个个被击破了。3,清军前期军律严明,给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还算得民心,通过联通吴三桂击败了李自成,接下来就是秋风扫落叶了。4,至于所说的扬州大屠杀跟南京大屠杀还是不一样的,南京大屠杀是日本的无知之举,清军在扬州的屠杀,是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的放纵之举,蒙古西征血洗了多个城邦,项羽坑杀了秦军几十万,在决定的势力面前,一切民心都是摆设,无力回天。
未完,想好再写。
感觉提问的和回答的都有点自作多情了。抗日战争,日本是被中国打败的吗???? 真的是吗???抗日战争是二战的一部分,亚洲只是个分战场,我说日本是被美国打败的应该没人有异议把(苏联也有点功劳,不大,占的便宜倒不少)。当时日军已经攻入西南腹地了,国军眼瞅着不行了,大家的印象都是打着正胶着正苦着呢,日本就突然投降了,中国几乎都没准备。当然老蒋也是有功的,他的功劳在于,一开始就高瞻远瞩的知道,光靠中国打不赢,所以就祭起一个 拖 字,就是拖,你要从北往南打,我就在上海开打,把你拖成从东往西打。你要速战速决,我就拖,就不决战。一直拖到美国参战,你就完啦。如果不是正确的战略,像明末一样,清军从北往南,你就跑到缅甸去,那就算天王老子来帮你也没办法。其实当年的明朝小朝廷如果不往缅甸跑而是往四川跑,明朝未必亡,可惜,皇帝将军都没老蒋的眼光,灭亡就在所难免了。
应该说你完全没有了解过这方面历史。
你可以看看明清的历史,首先明朝并不算严格意义上被清朝灭掉。明朝算是死在大顺手里,而皇太极当时入关的口号是为崇祯报仇,而当时因为大顺对地主阶级的清洗,所以导致当时民心不顺,这算一个次要原因。
第二个我觉得才是主要原因,那就是信息的不流畅。明朝的时候要比抗日战争早了太多年。北京发生的事情,没准传到西北要用多少年。抗日战争就不一样了,经过宣传,很快就变成全中国都知道的事情。信息传递的速度就决定了能够团结的力量的大小。
第三个,其实当时的普通百姓可能对于国这个概念并不明确。皇太极也好,崇祯也好,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区别。他们关心的永远只是家门口的一亩三分田。清军入关定国之后,就开始减税休养生息。这就注定了团结不起来多少底层百姓。要知道,革命抗战这种事情永远是某一个阶层的人引导的大多数人的一场战争。而在这一阶段时期要团结当时的大多数也就是农民,唯一的办法就是跟他们说均分土地了!他们就来了。只要团结了农民,给了他们利益,其实明朝是不会输给后金的。当时有关宁铁骑,有曹文昭,孙承宗,洪承畴,左良玉这一票强将。如果不是内乱,如果能发动农民战争,输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党用的就是这招,找到了大多数人的共同诉求。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给利益换卖命。
其实这两个对比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灭亡,基本都是内部轰塌了自己的堡垒才让外族有机可乘的。
因为日本站错队了,押宝在纳粹德国而不是英美,日本这个民族就像他们的国花樱花一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缺少战略眼光,只看到当时纳粹的不可一世,而看不到美英的物质力量,制海权,全球金融控制权这些更实质的东西。
被拖进2战,导致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的百年征服努力归零,就好像考试填空题都打得不错,后面大题胡诌,结果就会是惨不忍睹的不及格。
明末和抗战前国内的情况实际差不多,都是四分五裂乱七八糟,所以明末混乱的局势我认为不是主要的原因,我觉得应该主要有两点吧。
第一,确实是时代不同了。满洲入关时还是古代的社会,朝廷是统治者,下面都是臣民。除了知识分子,普通百姓而言就是换了个主人,换了个朝廷。满洲入关不是灭国,只是换了个朝廷。即使是知识分子,将领,投敌也没那么大的非议和负罪感,所以基本上没有团结的概念,个人利益至上,南明清兵压境,诸王,将领,官员,知识分子仍然内斗不断。满洲军队共不过二十万人,如果不是汉人不团结和大量的汉奸,是根本打不下中原的。各路降兵,绿营也是入关统治的关键。各路汉人降兵战斗力很强的,都是满军的前锋。但是抗战前,虽然国内军阀岭立,中央实力不强,国力不强,但是此时中国无论是是民心,组织结构,思维,都已经是个彻彻底底的现代国家了,人们普通脑海中都有了中国的概念,自认为是国家的一份子,没有了臣民和朝廷的概念。所以即使国内派系众多,但是中日一开战,这是国与国的战争,不是朝廷的战争,整个国家都团结,无论派系,军阀基本都能团结在一起,共御外敌。抗战虽然也有汉奸,但是汉奸的能力和成分基本就是个打酱油的级别了,和明末的汉奸是比不了的。
第二,就是战略上的成功了。日本人做事认真,但鼠目寸光可能是真的,因为无论是抗战爆发前,战争中,其实都整个日本和军方高层没有一个明确的进攻灭亡中国战略。九一八以来,日本下克上成风,文官高层和军部其实都是被动的被下集军官拖着走,从九一八,到长城抗战,到卢沟桥,诺门坎,其实都是下级军官挑事,爆发冲突战斗,然后战斗扩大,高层被迫承认下级军官的作为并排增兵支持。这并不是说日本高层老实,不愿意侵华,只是他们更为理性,会担心造成恶劣的影响和不利日本的后果。卢沟桥是意外,也是必然。必然在于日军步步紧逼,中日后面早晚肯定会有一战,之前虽然各种中日各种冲突不断,但蒋介石政策在“安内”,所有后期中国抵抗是必然的。偶然在于中日谁都没有想到,这会成为全面战争的导火索。国民党西安事变后政策已经转变,抗日是趋势,但是准备还有做好,没有想到来的那么早,日本因为之前类似事件很多,也没有想到就这一次会变成全面战争。所以,从抗战前一直到抗战结束,日本一直没有全面的灭亡入侵中国宏观的战略,几乎都是走一步是一部。原先没想到会全面战争,爆发后想速胜,攻占南京后又觉得中国抵抗 不了了肯定会投降议和。后来被拖入后发现战争不好打,又开始主动诱降蒋,希望停战,成立亲日政府。反观中国这面,虽然打得一败涂地,但是战略上来说,基本一致按照政府的战略构想在发展,所以中国战斗失败,但战略成功。抗战前基本上国内的军方,蒋都意识到了中国必有一战,而且是全面战争,你死我活,所以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构想。蒋百里37年出版了《国防论》,国府的对日作战就是以此为依据来准备的。它主要就是说,中日必有一战,中国对日本,不惧鲸吞,乃怕蚕食,由于中国国力各方面都远差于日本,因此利用地大人多,就是要把日本拖入内陆。由于中国地势导致,由北方进攻南方不可能守住,而且北方人口众多但是地势一片平坦,无险可守。所以要把日军注意力引到南方,在江南登录,两线作战,让日军自东向西打,利用江南的江河水网拖住日军,以西南为后方基地,利用中国地理上的第二阶梯,即在江西湖南湖北一代,利用多山的特点防守,与日军相持,最后消耗掉日军。《国防论》后来成为来白崇禧抗战思想的依据,毛的论持久站也是受它影响。所以国府基本是以此为依据,来主导抗战的,在抗战前,在德国帮助训练整编军队,购买军火,并在江南修建了为日后抵抗日军的防线,然后在上海主动增兵,把日军的注意力从华北引到了江南。日军原来的由北向南,变成了由东向西进军,武汉会战后中日的战线基本就固定下来了,后面打了那么多,除了末期的豫湘桂大溃败,基本战线就没变过。深入内陆,中方依据地理优势防守,日军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基本已无力在前进了。由此抗战进入消耗战,日本被慢慢消耗。毛的思想是《论持久站》,蒋的方略也差不多,死不投降,拖住日本消耗,谋求国际局势大变和国际社会干预。整个战争的进程基本上都是按照中方高层的战略构想发展的,所以即使美国国际不帮忙,日军最后仍然灭不了中国,估计是打了很多很多年,日本坚持不下去主动和解之类的
满族的入侵和日本的入侵有本质的不同,满族在入住中原以前,文化是出于弱势的地位,以前满族叫女真,文化、生产技术、战争艺术很多方面都不上明朝,努尔哈赤之后,满族是向明朝学习,先进的文化,掳掠明人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任用汉人知识分子作为其智囊。虽然民族不同,但是满族一步一步的靠近汉族,向汉族学习。入关之后,将首都迁到北京,任用汉族人在其政府任职,每个部门满族、汉族的人是平等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保存。一句话,清朝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满族入侵的过场伴随着满族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所以清朝建立,才能得到中国绝大多数的人的支持。日本入侵完全不一样,日本是学习西方文化兴起的,引进西方技术、文化、制度,这些东西与中国传统文化截然不同,日本完全不是想中国文化靠近,反而在一步一步的脱亚入欧。整个日本政府高层没有一个中国人,就是投降的汉奸,象汪精卫等也只是利用的工具,没有办法进入决策层。这就决定了日本不可能想满族一样融入中国,而完全是一副征服者的姿态,这种姿态,不可能得到中国的人民的支持,虽然日本对于中国的优势,比当年满族对于用过的优势要大的多,但是日本完全不打算融入中华民族,反而以征服者的姿态存在,其在中国领土上失败的命运是必然的,就算没有毛、蒋,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我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手到底是怎么样灭亡的。明朝是被谁灭掉的呢?熟悉吗,明朝的历史的朋友都了解,如果没人照应着,皇太极早就完蛋了。皇太极是没有实力打败明朝的,我们光看边疆吃败仗,但是不等于说他可以有实力灭了明朝。那么多年中国都打不过北疆那么多民族,也没见被谁打败过,蒙古人算一个。蒙古人绝对特例,古往今来,驰骋欧亚非的真正威震四海的人也就是铁木真了。彻底打烂明朝根基的是那些义军,或者说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揭竿派。而不是什么吴三桂和皇太极。满人不过就是捡了个大便宜,用五毛们的语言就是揭竿派还没来得及巩固自己的胜利果实,就被别人夺跑了。清朝在满汉文化上交互做的很不错,他们知道灭不掉汉族,灭不掉就的用汉人,用汉文化,虽然那些大臣们职权都不高,但是他们给出的政见却得到了重用。在打太平军、捻军的时候,汉人的职权才登上高峰。日军侵华,我觉得这俩就没有可比性啊。当时国内局势很不稳定,整个世界局面都很混乱。日本在二战中太喜欢沾花惹草了。太利益独享化。最后还跟美国正面干上了。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战线太长了,企图短期内完成是完成不了的,中国不是朝鲜半岛那么点大。当时在中国战场上,他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国军。我觉得如果当时国共实力相当,保不齐,日本就赢了。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就跟我们打架一样,你和一个和你身材差不多的人干架,肯定是互有胜负。但是你和两个比你弱一点的人打架,往往结果可能是你的赢面要大。但历史不能假设,博弈中某X占了大便宜。日本计划的太完美,什么在中国教日语什么的,局面都没定下来,操之过急了。其实日本他们表现的已经非常好了,供给线上,还有中国老百姓送粮食。可能有人觉得不可信讽刺什么的,但这是事实。老百姓关心的只是吃饱肚子。民族大义,没那么高的觉悟的。
很简单女真人强大,侵略了一个弱小的当然,是侵略了一个日本是侵略了一个?还把现在的爹打了。难道说,当真日本就打中国一个,其他国家都不反对日本,当真中国打得过?你就把日本当作强一点的卡大佐就行了,和大流氓关系不好可以,因为自己也是大流氓,但是和一群大流氓关系不好……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
日本战线太长,如果单是日本和我们作战,没有他国的帮助,我们可能很难取胜,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说的很好,但是我觉得那时候的国际形势帮助我们,还有日本是一个外族,和满清不是一个概念,日本侵华,如果中国人都不努力保卫自己国家,那只有做亡国奴,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而满清入主中原只是让大家觉得换了一个皇帝而已,没有亡国的压迫,自然就不会有全国都投入到战争。
日本民众到现在也一直不认为自己是被中国打败的吧。 如果没有世界大战,日本没有邀请米帝加入混战,中日之战最后是什么结果还真不好说。
日本战线太长,中国,东南亚,太平洋全有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有可能会攻陷中国。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比较。 相同点:日本和后金都是外族入侵中原。事实上也只有这一个共同点而已。 不同点: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特别是自唐朝以来,可以说完全复制了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直到近代又开始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技术,开始强大,到了清末可以说日本是比中国强大的;再看看后金,还是比较落后野蛮的游牧民族(还实行用活人殉葬不是么),性格比较生猛,善于马上作战,而且遇上一个比较有谋略的军委主席努尔哈赤,不仅作战能力强,而且和明朝善于搞好关系。所以他赢了,并不是说明朝弱,而是当时明朝面临的环境极其复杂(遍地的农民起义)。事实上,直接打败明朝的是李自成,打败李自成的清军,明清直接性的交战是在东北进行了N个回合的拉锯战,没分胜负,所以很难说明朝是被清灭亡的。 日本的侵华战争:关于日本侵华战争为什么注定是失败的,1938年,伟大的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观点,并从日本方面、中国方面说明中国不会亡国的结论。在这里不再重复
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的征服中国。实在不行,你也得装出一副中国人的样子。满清入关,打的旗号是为崇祯皇帝报仇。至少在宣传上把自己摆在中华文明学习者的地位。而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更是大力汉化。到乾隆朝时,满洲人上层贵族已经汉化到相当程度了。满清入关初期,明朝政府的统治中心已经基本被摧毁。南方重建的政权处于党争内斗之中,基本没有组织起有效抵抗。满清军队在北方收编明朝残余势力,以他们为先锋,比较快速的巩固住了自己的统治。反观日本人。自认为是开化的文明人,中国是野蛮人。摆出一副征服者的姿态。从他们在东北,台湾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们的计划是将占领区任命都变成日本人,让日本文化变成占领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这种政策在中国大陆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日本入侵初期。中国北方已经在直皖,直奉等几次军阀混战中凋敝不堪。北伐战争以后,统治中心也南移到了长江流域。日本人对北方的占领没能摧毁中国的统治核心。收编的伪军战斗力普遍不强。不能作为南下的开路先锋,反倒要分流部分兵力对他们进行监视。最后美国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和欧洲都抵抗乏力。真正战胜东西两线法西斯的,是美国,或者说是美国强大的展示动员能力和战备物资生产呵转运能力。当然,假设没有美国,中日战争的胜利者也一定是中国。理由同样可以从中日两国战争动员能力和潜力中看出。只不过。在这种一对一的单挑中。两国恐怕要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最后的结果是,中国凭借巨大的战略纵深和资源优势脱死日本。
因为时代变了。中国有了热兵器、共和制、来自全球的关注和介入。。。
简单说一下,以后有时间再补充。1、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统一领导核心的形成。2、日本战略的失误。3、国际形势变化。
因为日本人脑残偷袭了珍珠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侵华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