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的艺术特征,皮质特征是什么意思思?

【原创】养成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第一章 养成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及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中小学、幼儿园及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那么,何谓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具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节 养成教育的含义
简单地说,养成教育就是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或称之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由此可见,要深刻理解、正确把握养成教育的科学含义,就必须认真研究正确回答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养成?二是何谓行为?三是何谓习惯?四是何谓教育。
一、何谓“养成”
何谓“养成”?从字面上理解:养,就是培养。成,就是形成为、变为。
从“养”、“成”二者的关系上来看,“养”是按照“成”的目标要求或标准进行教育和训练的过程,而“养”的内容则是行为,既包括培养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包括矫正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成”则是通过“养”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或标准,既包括使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成为习惯,也包括使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及习惯得到矫治,并变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养成”就是培养人的行为,并使之形成为习惯。
二、何谓“行为”
何谓行为?行为是怎样产生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一)行为的含义
“行为”一词在不同学科领域内有不同的解释。养成教育所研究的行为是指人类特有的,在一定理智、情感和意志支配下的活动。即由一定原因引起的,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进行的活动。如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等。
人的行为有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的习得性行为之分。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大多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而无论是先天性的行为,还是后天的习得性行为,往往都要受到来自于法律、道德、习俗等外部因素和自身的认识、情感、兴趣、愿望、、、理想、信念和等内部因素的制约。而对人类行为具有直接支配意义的,则是人的需要和动机。
例1.“打喷嚏”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的本能行为。但在公众场合,无视他人的存在,直接面向他人打喷嚏,就显得没有礼貌,缺乏教养了。正确的方式应当是转身并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后,再打喷嚏。这是一种文明的需要。
例2.大声朗读课文是一种重要的习得性学习行为,但在公共图书馆、学校自习室等场所大声朗读课文,就变成了违反相关制度性规定的不文明的行为。
(二)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产生的,而动机则是由行为人内在的需要和外来的刺激而引起的。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是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
《世说新语·假谲》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魏武行役,矢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这则故事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出处。从行为产生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从生理层面分析,曹操手持令箭指向远方:“前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大又多,又甜又酸”的呼喊,无疑对极度缺水、疲惫不堪的士卒来说,引起了他们的条件反射,使他们产生了相应的生理反应,进而口舌生津,缓解了他们的饥渴感。二是从心理层面分析,曹操的呼喊无疑重新点燃了士卒们生的希望,树立了走出困境的目标,进而产生了快速行走的动机,并在这一动机驱使下走出了困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例:
例1.一个人上街时,并没有想买什么商品,既无购买某种商品的需要,也无购买某种商品的目的。但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商品时,就有可能唤起行为人的某种需要,进而产生购买的动机,并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做出购买的行为。
例2.大多学生在考试前或参加某种竞赛之前,其学习行为都会比平时更加自觉、勤奋、刻苦。这种更加自觉、勤奋、刻苦的学习行为就是在“考试”或“竞赛”这种外在刺激和学生内在心理需要交互作用下产生的。
综上所述,我们对行为产生的过程或机理可以作出如下概括:
行为是动机的产物,动机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是在个体内在需要和外部刺激(诱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当一个人产生某种需要,在这种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中,此时如果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诱因)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引起行为人寻求满足的动机,进而产生并维持相应的行为持续至需要得到满足为止。或者在适当强度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直接刺激下,也可以引发行为人产生相应的需要,进而引起相应的动机,并在这一动机的指引、调整下向着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进行。当其行为达到这一目标时,需要就得到了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自然消除,这时又会有新的需要和刺激引起新的动机,产生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就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机理。如下图所示:
应当指出的是,影响人的行为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风俗等社会环境;既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包括人的性格、气质、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但在所有心理因素当中,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支配意义的,则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动机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需要是产生行为的间接原因。
(三)行为的特征
现代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行为的自觉性。人的行为是由行为人的自我支配而自觉启动和进行的,任何外力只有通过影响和改变行为人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等心理因素来影响和改变人的动机,才能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而并不能直接支配人的行为。
例如,对于一个上网成瘾的孩子来说,来自老师、家长及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引导,只有被孩子所接受,并使其认识到长期迷恋于网络游戏的危害性,进而产生改变这种不良行为的动机,才能够使其改变这种迷恋于网络游戏的行为。否则,即使是采取威胁、打骂等强制措施或手段,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要么出于畏惧心理,产生自我保护的动机,做出暂且妥协等某种非本人意愿的行为;要么出于维护所谓“面子”的需要,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你不让我玩,我偏要玩”、“你不让我玩,我就怎么怎么样”等动机,其结果必然是使孩子迷恋网络游戏的动机得到进一步强化,或更加迷恋于游戏,或作出绝食、自伤、自残等非理性行为。
2.行为的因果性。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都是某种原因的结果。动机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而内在的和外部的刺激则是产生行为的间接原因。
例1.当人们体内缺乏食物和水的时候,首先会在头脑中产生吃喝的需要,然后产生充饥解渴的动机,进而推动人们去进行吃喝活动,产生吃喝行为。
例2,当一个人上街路过卖烤红薯的烤炉时,香味扑鼻而来,在这种香味的刺激下,引起吃烤薯的欲望(也就是动机),为此,就买了个烤薯吃了起来。此时尽管身体内部并不特别需要烤薯,但在香味的外界刺激下确引起了吃红薯的需要,并产生了买烤薯的动机。进而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做出了购买、食用红薯的行为。
例3.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同志在执行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时,遇到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内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了多枚。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了他的全身。尽管维护生命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在危险来临时做出避让是人的本能反应,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此时,对于邱少云而言,“不暴露潜伏目标”就成了第一需要,在这一需要的作用下产生了就是被火烧死也不能暴露目标的动机,正是在这样伟大动机的驱使下,才产生了“一动不动”的行为。
3.行为的目的性。人的行为不是盲目的,总是指向一定目标,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目的越明确,目标越清晰,行为就会越自觉、越主动。
例1.为了挂衣服方便,在墙上钉一颗钉子。为了挂衣服方便是产生钉钉子这一简单的行为的动机,将钉子牢固地钉在合适的位置则是这一简单行为的目的或目标。
例2.大多数同学在考试或参加大型竞赛活动之前,都会在为了取得相应的名次或分数,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等目的的驱使下更加勤奋学习。
4.行为的持续性。人的行为是一个在动机支配下实现目标的过程,如果动机和目标没有改变,人的行为从本质上就不会改变,在目标实现以前亦不会终止,如遇阻碍,可能会变换方式和手段,但还是指向既定目标。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79级学生张凯的成长经历便说明了这一点:
我自幼就立志学习鲁迅。……夏天的晚上,奶奶怕我热坏了身子,常常劝我去跟其他小朋友到村外的大柳树下玩玩,我就拿她讲的鲁迅幼年学习的故事反过来讲给她听。奶奶实在没法,只好依着我。我怕同学再来干扰我的学习,就把从书上看到的几句箴言用毛笔写出来贴在桌前的墙壁上,既是对那些贪玩的同学的劝告,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一个人若在少年时期就立下宏愿,他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产生坚强的意志。意志坚强了,不管他遇到什么样的打击或身居多么恶劣的环境,他都不会动摇。我在刚进初中的时候,爸爸突然死去了!这无疑对我是个沉重的打击。有些人认为我即使不辍学,也会从第一名上退下来。可我并没有被这种打击所吓倒,依然像以前一样,坚持刻苦学习。……1979年的夏季,大专院校招生,我破格报考,被录取到中国科技大学。
我这个不到15岁的初中生,考取了国家重点大学,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有的说我是“神童”,也有的说我是“天才”。其实我既不“神”,也不“奇”,只是从小立下了志气。志气是胜利和成功的先导。
5.行为的可塑性。人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学到的,不仅受个体认知、意志、情感、情绪、态度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受到来自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多种影响和制约,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足以改变人的,进而通过改变人的动机以及追求的目标来改变人的行为。这种改变是通过影响行为的各种因素的间接作用实现的。
例如,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学院求学期间,有一次观看日俄战争纪录片,看到了中国人给俄国人做间谍,却被日本人抓住杀掉了,而此时围观的中国人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杀,竟然麻木不仁,还跟着高呼、喝彩。于是,鲁迅先生写到“此时此刻,我的意见却变了”-----他觉得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文学可以唤醒人的灵魂,而中国人最需要的是灵魂的醒悟。于是,他便于次年毅然回国,专心从事文学创作,终于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名师。
6.行为的差异性。人的行为受个体认知、情感、态度、道德、意志品质、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所以人与人之间以及特定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例如,不同的人在遇到久别的亲人时,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人会默默地注视,并点头示意;有的人会亲切的握手;有的人会大声高呼对方的名字或称为……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会场、在婚礼现场、在医院等不同场合,同样是遇到了久别的亲人,也会以不同的行为表示友好。
三、何谓“习惯”
何谓“习惯”?“习惯”具有哪些特征?“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一)习惯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一词的解释是:“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由此可见,行为习惯是指“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即某种行为在特定条件(情境)下的自动化的再现方式,只要特定的条件或情境出现,相应的行为就会随之自然而然地出现。如果做一件事情还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习惯并未真正养成。
例如,如果需要在他人的提醒、催出下才会起床、锻炼,这时的锻炼只能算作是一种健身行为,而非习惯;如果每天按时起床,自觉自动地去锻炼,一天不锻炼就感到别扭,觉得浑身不舒服,这时才可以说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习惯的特征
习惯具有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的意义,从个体层面来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从社会群体层面来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习惯多种多样,既有良好的(积极的)习惯,也有不良的(消极的)习惯;既有社会性习惯,也有个体性习惯。但其基本特征是相同的,都具有习得性、稳定性、可塑性、情境性、感染性等基本特征:
1.习惯的习得性。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有的习惯是很自然、不费什么功夫就形成的,有的则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而养成同一种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会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
如,印度狼孩卡马拉,自小失去了人类生活、成长的环境,失去了习得人类应有的行为习惯的环境,却与“狼妈妈”生活了近8年时间,进而养成了四肢行走、昼伏夜行等只有动物才应当具备的生活习惯。
2.习惯的稳定性。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一时不容易改变。只要特定的条件或情境出现,相应的行为就会随之自然而然地出现。
例如,一个训练有素的军人,只要是听到“正步走”等号令,就会自然地作出相应的动作,而无需考虑动作要领。
3.习惯的可塑性。习惯是后天习得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而非“一世不能改变”。习惯是可以塑造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很牢固的不良习惯,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能发生改变。当然,这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来克服的作用力。这一特征也恰恰给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提供了理论依据。
例如,有些少年犯,从小就染上了好吃懒做、打架斗殴、偷盗、吸毒等不良习惯,进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少年犯中,大多在少管所内,经过教育和改造改掉了恶习,从新走上了新的生活。
4、习惯的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养成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
例如,有的孩子到商场一看见喜欢的商品就会大哭大闹,直至家长满足其购买的愿望。
5.习惯的感染性。群体的行为习惯或行为价值取向可以引起群体中的个体形成相同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王同学刚刚转入一所新的学校。所在班级学生上课时,个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尽管这位同学原本对学习并不十分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但在这一新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渐受到感染,并逐步养成了同样的习惯。
(三)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通过前面阐述,我们已经了解了行为的产生机理以及习惯的含义与特点,那么行为是如何转化为习惯的呢?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
芒山盗,之所以成为盗,其中一条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少时“盗一菜一薪”,其母“见而喜之”,不断地激励强化,进而使其“以至不检”,终成恶习。由此可见,习惯是某一种行为不断重复、不断强化的结果,以至于某一情景一旦出现,就会自然而然地、无需思考地做出相应的行为。
这是一则关于不良行为转化为恶习的例证。其实好的习惯的养成亦是如此。下面以中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过程为例,简要分析行为转化为习惯的过程:
大多数同学都可以在教师引导、自我感悟、制度约束等内在需要和外部刺激的综合影响下,产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等相应的预习行为动机,并在某个或某几个动机的驱使下进行预习活动,产生预习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有过上述的经历,但真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者却为数不多。这种偶尔的一两次预习行为只是被动的或是自发的行为,还远远不能称之为预习习惯或养成了预习习惯。
要将这种被动的或是自发的预习行为转化成预习习惯,还需不断地巩固、强化预习动机,使其不间断的重复这一行为,直至自觉自动地、自然而然地、无需他人提醒地进入预习的状态,按照计划进行预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受到自身认知、情感、情绪、意志品质、成功感等内部激励(自我激励)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会受到家长、教师等成人评价及同伴认同、参与竞赛、表彰奖励、外部环境等外部激励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师、家长只有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学生良好行为的产生和相应习惯的形成过程作出如下概括:
第一阶段:激发动机,引发行为:即在行为人内在需要和教师引导、规范约束、家长要求、同伴影响等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行为动机,并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产生预期的、相应的行为。
第二阶段:激励强化,形成习惯:即在行为人认知、情感、情绪、成功感及意志品质等内部激励和成人评价、同伴认同、参与竞赛、表彰奖励、外部环境等外部激励作用下,使这一行为不断重复出现,直至达到相应情景一旦出现,就会自然而然地、不假思索地做出相应的反应,产生相应的行为。这就是良好行为转化为习惯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养成教育的任务不仅包括教育和引导幼儿及中小学生将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而且还包括教育和引导幼儿及中小学生不断矫正不良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使之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不良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呢?
我们知道,行为是动机的产物,动机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个体内在需要和外部刺激,是产生动机的条件。行为的自觉性特征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行为人的自我支配而自觉启动和进行的,任何外力只有通过影响和改变行为人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等心理因素来影响和改变人的动机,才能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而并不能直接支配人的行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改变一个人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样需要一个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形象地将这一过程概括为解冻期、改变期、冻结期三个环节。
1.解冻期。解冻期就是破坏一个人原有的行为标准、行为习惯或原有的行为方式、处事方式,使之接受新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当一个人觉得再也不能按“老样子”下去了,不改变过去的行为已经不行的时候,便开始进入“解冻期”。促使解冻的办法,通常是通过说服教育、让学生参与制定规范、检查评价、适度奖惩、同伴影响、环境影响等多种方式,改变行为人的原有的认知、态度、价值观,使之逐步认识到改变原来的行为的必要性,进而不断增加行为人改变原有不良行为习惯的驱动力,减少反抗改变的遏制力。
2.改变期。改变期就是开始放弃原来的行为方式,并接受新的行为方式的阶段。在改变期,一个人由于受到已经改变的行为的激励,逐渐期望新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多,旧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这一过程中“认同”和“内在化”两种动机能起到激发的作用。
认同,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中存在的某种行为模式的认可,进而学习和模仿这种新的行为方式。内在化,就是某种行为模式完全为一个人所接受,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它通常是在一个人处于“非以新的行为就不会成功”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改变个体行为的过程中,经常综合运用这两种动机。
3.冻结期。冻结期就是指对新的行为方式趋于巩固、再冻结的阶段。即使新的行为成为模式行为,并使之持续、持久的巩固过程。当旧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少,而新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占到主导地位的时候,就开始进入冻结期。
在这一阶段,也需和改变期一样,必须对个体行为进行有效的强化,即对行为的定向控制。在这里,新行为的巩固主要有两种强化方式:一是连续的强化方式,二是断续的强化方式。连续的强化方式容易使一个人较快学会某种新的行为。断续强化不是对每一次从事新的行为方式都予以强化,而是按照预定的反应次数或时间间隔实施强化。这种方式虽然见效慢,但一旦起效就不容易消退。
解冻期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通过改变行为人认知、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使行为主体产生改变原有行为习惯的需要,采取检查评价、制度约束、同伴影响等外部刺激的策略,激发行为主体产生认同、内在化等改变原有行为习惯的动机,并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产生相应的新的行为,再通过激励强化使这一行为不断重复,直至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改变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并使之转变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作出如下概括:首先通过改变行为人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引起行为人的需要的改变,或通过检查评价、制度约束、同伴影响、适度奖惩等外部刺激,激发行为人改变动机,进而在这一新的行为动机的驱使下产生符合道德行为规范要求的新的行为。其次通过不断地激励强化,使这一新的行为不断地从复出现,不断地得以巩固,直至逐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如图所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专利号中最后.X 其中的X有没有特点含义?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专利号中最后.X 其中的X有没有特点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 第三位是8的专利号?表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PCT途径进入中国的申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专利号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1.2位数代表年份 3代表专利类型 第4位以后代表流水号和计算机校验位.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eneloop xx_百度百科
eneloop xx
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eneloop XX电池简介
eneloop XX电池是世界领先的充电电池制造商三洋电机于2012年2月发布的一款新品,属于eneloop系列的镍氢充电电池,具有eneloop爱乐普电池的部分特性,容量高达2500mAh,目前是该系列电池中容量最大的。
eneloop XX电池以『专业性』作为设计理念,电池颜色选择黑色是考虑到产品的用途,以用于『专业性』为主而设想的。标志的设计则是以值2500的罗马数字XXV而组合成的图案,符号化的设计现代而时尚。黑色主体和符号化标志2个要素的设计组合,目的旨在作为专业使用时给予的信赖感及时尚感[1]
eneloop XX电池的特点
1.比以往的白色eneloop增加约25%的大容量电池、可以长时间驱动的电池,专业性人员最适合,比干电池多拍 摄约5倍以上。
2.充完电放置1年后还有约75%的电量。高容量和eneloop的低自放电性能同时得到了实现。
3.出厂时利用了太阳能充电。使用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出厂时充电相当的能量使用了太阳能源
4.可以循环使用500次
5.卫生清洁。电池的外包装采用抗菌加工
6.对严酷的专业用户特别推荐!在-20℃的低温下也能发挥性能。
eneloop XX电池产品
目前国内上市的就两款产品。一款是单电池,一款是充电套装[2]
█ 5号4节装电池,纸卡包装,型号为:HR-3UWXA-4TC
█ 充电套装,5号4节eneloop XX电池,配备3倍速充电器
型号: BC-KJR6W40TC
3倍速充电器特点:
※可以充5号、7号电池1-4节,
※ 还可以混合充电,
※折叠式电源插头、
※ 全球电压、便于携带、世界各地都可使用。
.三洋电池[引用日期]
.松下电器[引用日期]X展架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及用途?
X展架是什么、什么是X展架?
X展架是一种用作广告宣传的、背部具有X型支架的展览展示用品。X展架又名产品展示架、促销架、便携式展具和资料架等。X展架是根据产品的特点,设计与之匹配的产品促销展架,再加上具有创意的LOGO标牌,使产品醒目的展现在公众面前,从而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广告作用。
X展架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是随着终端POP广告发展而来的。它具有绿色环保、方便运输、组装迅速等优点,摆放在销售场所中,能起到展示商品、传达信息、促进销售的作用。
X展架的使用早期盛行欧美,显眼的精美图案及摆放产品的展示架在国外已经十分普遍,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日化、家电、家居、建材、酒等行业。欧美众多包装公司也认为通过制作陈列架(展架、展示架)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销售能力。在欧美,陈列架(展架、展示架)是一种附加值非常高的产品,使用的用户和制造厂商都非常多。
现在一些品牌客户已经把陈列架(展架、展示架)做为常规促销品在系统的应用,不论是新品推出还是节日促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于提升在卖场的品牌形象,营造节日气氛,提高销量,有很有帮助。
X展架特点与用途?
X展架造型设计简练、方便运输、容易存放、安装简单、经济实用,轻便快捷,重量不足1.5KG,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能安装完整个X展架,且可更换画面,长时间反复使用,性价比较高,可支起较大面积的喷绘画面,且广告效果可以与相媲美,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型卖场、商场、超市、展会、公司、招聘会等场所的展览展示活动。
X展架常用尺寸?
60x160cm,80x180cm
X展架设计制作分辨率应该用多少比较合适?
一般分辨率在72—150就可以,没有必要太大,200分辨率和150分辨率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太大了写真机反应起来也会很慢。
X展架在设计画面时的注意事项?
X展架在设计画面时需要注意不要把重要内容设计的太靠下,那样不适合人们观看;文字和重要画面也不要太靠近X展架的四个角,因为X展架的四个角都会镂空安装到架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0xx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