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的认同意识增强体现在哪些方面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让中华各民族都真正认同中华文化--人民政协报
让中华各民族都真正认同中华文化
关于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近年来,我国在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片面强调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强调增加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二是对传统文化不分良莠、全盘保护,排斥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及现代科技、现代知识和现代理念等。对此,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一、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相结合中华民族文化既有多样性的特征,也有共同性或同一性的特征。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的共同性或同一性是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也是有机联系各民族文化的纽带。保护多样性,主要保护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要保护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曲艺、杂技、雕刻、绘画、刺绣等传统艺术和手工艺等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共同性或同一性,主要是宣传各民族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伦理观、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法律观、知识观、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消费观、审美观等,掌握全国各民族共同的交际语言,增强现代意识和现代理念,使当代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一种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但据我们调查,近些年来,部分民族地区宣传保护各民族的多样性的过多,宣传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太少,造成各民族意识增强,本民族的归属感强烈而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十分淡薄;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意识比较强,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较弱。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两者并重,不可偏废。加强“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中央关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民族地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各民族只有在认同祖国、认同中华民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也就是说,只有认同中华文化,才有可能认同祖国和认同中华民族。要使各民族真正认同中华文化,就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宣传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二、保护优秀传统与建设现代文化相结合近些年来,由于过分强调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些民族地区甚至认为越传统越好,越原始越能吸引游客,有些地区甚至将违反现代法律的陈规陋习也继承和保护,造成部分民族的文化保守观念过强,排斥现代文化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低和问题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代文明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传统观念和宗教意识强烈,许多民族保留较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模式,这种模式与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严重阻碍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部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竞争意识淡薄,积累和再生产观念缺乏,宗教意识浓厚以及轻利保守的价值观,与商品性、竞争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追求现代化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与诉求。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必须引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加快现代文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和传播当代先进文化,使各族人民崇尚科学理性和文明进步,反对愚昧无知和迷信,以现代知识、现代科技、现代理念、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现代价值代替落后的知识体系和观念体系,使各民族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人。三、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强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性的重要途径。从民族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是从多元到一体的逐步融合的历史,没有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形成,中国也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和完整。从民族分布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的整体。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各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文化交流而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而累积形成的。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其血缘和文化的来源都是多元的。当代汉族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因此,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历史上和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象。从历史上看,一个地区文化越单一,保守性和排他性也越强,社会和文化发展也就越慢;而开放的、多种文化交流的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较快;凡是文化繁荣发达的地区大多是文化多元共存和文化交流发达的地区。历史上的中国新疆古称“西域”,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西域文化,这与历史上多种文化共存和交流分不开的。总的来说,无论是世界各国的文化,还是国内各民族的文化,都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取长补短。通过交流,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不断丰富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维吾尔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分析
  维吾尔族历史上称为袁纥、韦纥、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回部或缠回、维吾尔。公元9世纪中叶以前在漠北一带游牧,后迁居西域,从而逐步完成了由一个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转变。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维吾尔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促进内地和新疆经济文化交流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维吾尔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仅直接影响着维吾尔族成员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行为等,而且对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维吾尔族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溯源
  1.维吾尔族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溯源。
  (1)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促进内地和新疆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功绩。首先体现在册封与助兵方面。回鹘从吐迷度建国开始,到回鹘汗国灭亡200余年的历史中,共有21位首领接受了唐朝政府的册封,其中有9人被唐朝政府授予瀚海都督官职,有12位被册封为可汗,接受唐朝政府的领导。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后,回鹘可汗出兵相助,两次助唐平息&安史之乱&收复两京与河北,同时回鹘助唐灭东突厥、薛延陀、西突厥三大分裂势力,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其次体现在绢马贸易、茶马贸易方面。在绢马贸易、茶马贸易中,回鹘每年向唐朝运送几万匹马,换回唐朝大量的绢丝、茶叶等物。绢马、茶马贸易不仅解决了唐朝军事用马,也部分满足了汉族地区人民交通、生产上对畜力的需要。再次体现在和亲方面。唐朝政府与回鹘汗国的和亲,从唐朝中叶的肃宗至德宗年间的近七十余年中,先后将3位公主(宁国、咸安、太和公主)和4位大臣的女儿嫁给回鹘可汗;回纥葛勒可汗也将自己的女儿毗伽公主嫁给唐朝郡王李承寀。回鹘与唐朝的和亲,不仅加强了双方的民族团结而且也是古代汉族与回鹘和睦友好的典范体现。
  (2)回鹘汗国与唐王朝始终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公元840年,回鹘大批西迁西域,在原唐代北庭、安西大都护府辖地的西部,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喀拉汗王朝。在原唐代的西州和安西都护府所辖地区的东北部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使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颁发的历书,在其王宫内还特别供奉着唐太宗,唐玄宗颁发的诏书。
  辽宋时期,高昌回鹘王不断派使者到宋朝入贡,建立朝贡关系,此后历年朝贡不断。1063年,宋朝册封喀喇汗王朝黑汗为&特进归忠保顺金翅鸟黑汗王&,1081年黑汗王上表宋神宗,称神宗为&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并以甥舅相称。
  喀拉汗王朝的可汗在自己的名字上常常冠以&桃花石汗&的头衔,认为自己是&中国君主&。喀什噶尔人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年用阿拉伯文在巴格达编成著名的《突厥语词典》,解释&桃花石&是&摩秦&的名称,喀拉汗王朝的地方被称为&下秦&,作者马赫穆德&喀什嘎里称自己是秦人(即中国人)。蒙元时期,蒙古西部发生海都、都哇之乱,叛军一度占领西域部分地区。1285年叛军围攻高昌,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率畏兀儿群众坚守城池达6个月之久,堵住了叛军东进之路。
  元朝时期,畏兀儿人广泛参与了祖国政治历史舞台上的活动。如廉希宪,19 岁担任忽必烈的侍从,深受信任。主张&以汉法治汉地&,官至平章政事,是元代一位有建树的畏兀儿政治家。
  (3)清代维吾尔族积极协助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及大小和卓叛乱等历次分裂叛乱,反对外来侵略和武装割据。清朝建立后,盘踞在新疆的准噶尔部贵族不仅对回部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还大搞分裂割据,进军青海、西藏、喀尔喀蒙古,并勾结沙俄,气焰十分嚣张。回部人民坚决反对准噶尔贵族的罪恶行径。1696年,清朝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噶尔丹时,哈密回部首领额贝都拉宣布脱离准噶尔的统治,率领回部军队配合清军抗击准噶尔部,擒庆噶尔丹汗子色布腾巴勒珠尔,打击了准噶尔叛军,哈密地区的回部人民成为统一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支先头部队。吐鲁番地区的额敏和卓也坚决反对准噶尔贵族的倒行逆施,要求清政府向吐鲁番地区派驻军队。乾隆时期,额敏派兵同哈密等地回部军队一起进军伊犁,直捣准噶尔贵族的老巢,乌什伯克霍集斯还将准噶尔汗达瓦齐捉拿送交清军。至今仍在吐鲁番的额敏塔,就是维吾尔族拥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历史见证。
  1757年,新疆发生大小和卓叛乱后,占领了南疆各地,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回部人民纷纷起来反对大小和卓。哈密扎萨克玉素甫率领维吾尔军队参加清军的平叛斗争,吐鲁番的额敏和卓担任参赞大臣,在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近代以来,维吾尔族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国侵略。近代以来,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在英、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军入侵新疆,占领喀什、叶尔羌、和田、英吉沙尔、阿克苏、乌什、库车等地,自封为汗,在南疆建立&哲德沙尔政权&即&七城汗国&。当清军攻下南疆大部分地区时,阿古柏军队中被迫参加作战的劳动群众纷纷倒戈反击,拜城、阿克苏等地人民对阿古柏军队闭门不纳,而对清军则开门迎接。1877年,清军在新疆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攻下喀什,收复新疆。历史证明,维吾尔族人民有着拥护祖国统一,反对外国侵略的光荣传统。
  2.维吾尔族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现实状况。
  (1)辛亥革命时期,维吾尔族人民积极响应革命,支持革命。1912年伊犁起义爆发后,新疆维吾尔族台吉阿肯木别克率领80圩子(乡村)的维吾尔农民支援革命,维吾尔商人木沙巴依等人为革命党人提供经费支持。同年,铁木尔指挥起义军打退清军进攻。
  (2)抗日战争时期,维吾尔族人民积极支持抗战,援助抗战。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族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支持抗战,援助抗战,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大后方和国际援华物资的大通道。
  (3)三区革命时期,维吾尔族进步人士为反对分裂,维护统一而斗争。三区革命时期,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达列力汗等维吾尔族进步人士,坚决反对三区革命初期以艾力汗&吐烈为首的民族分裂势力,抨击分裂思潮,坚持国家领土的完整,成立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与分裂势力作斗争,最终使革命纳入正确的轨道。
  (4)解放战争时期,维吾尔族为新中国解放作出重大贡献。1949年根据中央意见,新疆派出5名代表(阿合买提江、伊斯哈克别克、阿巴索夫、达列力汗和罗志5人)前往北平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不幸因气候恶劣飞机失事,全部遇难。后又派出赛福鼎、阿力木江、涂治三人代表新疆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会议。9月26日,包尔汉发布新疆省政府起义通电,与广州政府断绝关系,归向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5)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实例,从以下侧面体现出来:1958年南疆维吾尔族农民翻身解放,库尔班分得了土地,内心感谢毛主席和共产党,执意要到北京见恩人毛主席,当时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为满足老人心愿,特批他随国庆观礼团乘飞机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94年66岁的维吾尔族母亲阿依仙木收养了一个汉族弃婴,20年如一日用朴素深沉的爱温暖了这个汉族男孩,演绎了一段不同民族间感人至深的母子情缘,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2009年72岁的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阿力马洪收养了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博大的慈母之心,创造了至真至纯的温暖之家,为建设新疆民族和谐大家庭作出了贡献。2010年,荣获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1年维吾尔青年阿里木江&哈力克,他用在贵州毕节卖烤羊肉串的收入资助数百名贫困学生,并在贵州毕节学院设立&阿力木江助学金&,被誉为&草根慈善家&,当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些感人的事迹体现了现代维吾尔人民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正能量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现实表现。
  二、维吾尔族对中华民族认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维吾尔族对中华民族认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泛&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长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长期对新疆进行&双泛&思想(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渗透,不断煽动宗教狂热,传播宗教极端思想,使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中的个别人成为分裂思想传播者与分裂活动参与者。&双泛&思想的渗透,成为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潜在思想根源。
  (2)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依然存在。由于维吾尔族深受传统伊斯兰教的影响,一些居住地域偏僻,宗教意识浓厚的地区,容易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狭隘的个体民族认同,势必会影响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
  2.维吾尔族对中华民族认同过程中问题的成因。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教育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是同时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维吾尔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成因如下:
  (1)人口分布的相对集中性。新疆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地区,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分布在新疆以外的地方,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大集中、小分散的人口分布特点。加之新疆远离沿海地区,维吾尔族群众还没有大规模自觉进入沿海内地的意愿要求,长期生活聚居在相对封闭地理环境中,容易滋生狭隘的民族认同意识。
  (2)宗教信仰形成的复杂性。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佛教等多种宗教。公元10世纪喀喇汗朝时期,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南疆地区逐步伊斯兰化,至16世纪,在蒙古可汗皈依伊斯兰教后,伊斯兰教最终在新疆占据了统治地位。全疆实现了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而伊斯兰教中的原教旨主义思想,容易为外部敌对势力所利用,成为滋生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的土壤和温床。
  三、加强维吾尔族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有效途径
  加强维吾尔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在维吾尔族群众心里筑起一道抵御&三股势力&分裂破坏图谋的心理长城,是建设和谐新疆的现实需要。
  1.广泛开展&三个一&教育活动,即一个党&&中国共产党,一个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民族&&中华民族的教育。通过教育,使维吾尔族群众切实认同&三个一&教育的内容,形成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良性民族关系。
  2.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长期开展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整体;深刻认识到,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4.开展经常性的&三个离不开&教育(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成为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概括总结和写照。
  5.努力开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教育。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才能使我国社会繁荣发展;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前言 目前,我国的液化天然气(LNG)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全面展开,但是液化天然气的应用存在汞腐蚀现象。汞具有高毒性、腐蚀...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的实用性还是非常强的,而实验却是化学的命脉所在. 所以说,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题是很重要的...
中学思想政治课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将书本上的概念、要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后,填鸭...
法律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其通过对人即主体行为的调整促进或者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如钱钟...
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提高幼儿主动性的教育被提上日程, 我们在园内进行了一系列主动探索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活...
0引言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而临的战争风险越来越大。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各国...
电连接器是现代各类电子系统中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气连接、信号和能量传递所必须的基础元件...
贵州省是航天航空产品生产研发基地集中地区。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业引进涌入,对材料学科专业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
一部法律的基本原则是该法律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决定该法律的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它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对法律...
0引言 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将商业医疗保险列为首选,比例超过养老保险、人寿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可见,随着...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以其快捷、高效等显著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B2B ( Business to busines...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是 [] A.华夏子孙B.炎黄子孙C.中华民族D.
练习题及答案
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是
[     ]
A.华夏子孙B.炎黄子孙    C.中华民族    D.中华人民共和国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期末题
所属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系数:偏易
答案(找答案上)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是 [] A.华夏子孙B.炎黄子孙C.中华民族D.”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中华文化、
民族关系、民族政策、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政治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特点、内容、作用: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作用: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而且愈益勃发的力量源泉。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是团结和凝聚各民族的思想纽带。地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①中华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趣等,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②众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闪烁着我国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光芒。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构成) :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⑤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⑥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认识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创造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更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 ①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②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③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特点;④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文化认同就是对本民族生活习惯的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延续,是对本民族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本民族未来所持有的坚定信念。 要增强文化认同感: ①认识一个民族,需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②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情感都与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③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民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要求: ①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勇敢地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要情为祖国动,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③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苏州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目,京剧,戏曲,秧歌,剪纸,刺绣,杂技,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华武术本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泰山庙,陆公祠,便仓枯枝牡丹园,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大丰白驹镇《水浒》作者施耐庵故里,东台的北宋丞相范仲淹“读书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义丰的龙舞,建湖的杂技,淮剧 如何正确对待民族传统的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的成分。 ②同时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③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青少年如何传承(如何对待)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祖国命运是我们的情之所系,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血脉精神。国运兴衰,牵动着中华儿女的情感,我们的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中华文化的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造就着我们的民族灵魂。民族文化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也把我们造就成浸染着华夏气质的中国青年。 珍惜民族文化不等于盲目崇拜,继承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回到过去。当代中华儿女需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不断吐故纳新,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又博采世界各民族之众长,才能建设起中华民族活力喷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园。 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的方式: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艺术欣赏、社会调查、参观古迹、访问民俗等多种多样的。增强民族文化素养要主动学习和自觉汲取。 明确自己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国家角度: ①国家立法部门应完善立法,建立健全保护文化产方面的法律法规; ②国家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破坏遗产的违法行为; ③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保护能力; ④进一步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保护经验。社会角度: ①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②鼓励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民俗。个人角度: ①认真学习、自觉遵守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树立保护文化产的责任意识; ②向他人、向社会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③运用法律武器同破坏产的行为作斗争; ④为保护文化遗产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⑤从自身做起,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如:游览名胜古迹时不乱刻乱画……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丰富自己。(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①对待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我们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对外来文化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③同时,我们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我们的文化之根,不能动摇我们的文化之基。面对外来文化入侵,我们应该: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认同民族文化,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作用。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比较突出的有:第一:尊老爱幼的传统;第二,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传统;第三,诚实守信的传统等。②重义、诚信、勤俭、慎独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传统美德,激励着中国几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资源,在今天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必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起源: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请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就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殹”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考点名称: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各民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团结互助的民族。历史上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通婚,大大密切了吐蕃和唐朝的关系。这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典范。我国56个民族分布特点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①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聚居区,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②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了哪些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方针政策、措施: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③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我国目前有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些民族自治区域分别聚居着: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回旋、壮族等很多兄弟民族。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达1800万。壮锦是壮族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国家对待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是人民民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的重要内容。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力。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我国各民族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原因(过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和民族分布情况,以及各种原因的迁徙与移民,使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走向相互融合。 我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基本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接依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处理民族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及内容: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民族平等,需要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里感情,充分尊重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语言等。 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②心系各族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积极参与“手拉手”互助活动。 ③要敢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中国56个民族节日全集: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6.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7.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9.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10.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1.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13.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14.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15.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17.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18.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19.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20.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21.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22.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23.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24.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26.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27.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28.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29.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30.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1.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32.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33.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34.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35.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36.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37.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38.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39.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40.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41.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42.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3.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44.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45.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6.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47.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48.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49.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50.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51.高山族的节日台湾高山族的排湾人,每年十月金秋季节,各个部落都要举行丰收节的盛会。热情的排湾人总是请来许多客人,一起庆祝丰收。人人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带到盛会地点,首先敬族长或村长一杯“敬长酒”,祝愿大家幸福快乐。然后以酒代茶,任客人狂饮。高山族的春节别具特点:其一,以往每当除夕夜晚,一些寺庙里要演出“避债戏”,欠债欠租的人躲进寺庙里看戏;其二,全家人在大年夜里,要一齐围坐在放火锅的大圆桌子前聚餐;其三,“走春”,是民间“拜年”的俗语,特别盛行,走春人所到之处互致祝福,主人以装有糖果、甜菜的食盒款待;其四,春节期间,高山族同胞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芥菜”,吃这种菜预示寿命长。住在台湾兰屿岛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妇女,大都留着长长的头发,每逢年节,她们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随鼓乐有节奏地把头发抛前抛后,一扬一落。据说跳这种长发舞,是祝父母长辈延年益寿之意。 52.汉族节日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53.赫哲族节日乌日贡节 “乌日贡节”产生于1985年,意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五月中旬,节期2至3日,地点在同江市与饶河县赫哲族聚居区轮流。 54.门巴族节日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曲科节:在每年的六月庄稼成熟时举行。过节时人们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然后在喇嘛和扎巴的带领下,背经书举经幡,围绕村庄和庄稼地转一周,祈求神灵保佑,人丁兴旺,庄稼丰收。群众自备酒饭,在地头田间载歌载舞,整个活动进行2—3天。 萨嘎达瓦节: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到时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给寺庙,寺庙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给大家吃,众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后还要点酥油灯,以示庆祝,并把这一天作为进入农时的标志,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做农活了。 主巴大法会:是墨脱宗全宗性的大法会,在丰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间举行,历时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举行。主要活动有念经、跳神、演出宗教戏剧等。人们自备酒肉、食物,欢聚一起,白天饮酒观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达旺大法会:在每年的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历时三天。节日里,人们除了观看跳神表演、传统戏剧《卓娃桑姆》、跳牦牛舞等,还要举行一些自娱活动,如赛马、拔河、射箭等。 55.裕固族节日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剪马鬃节、祭祀“腾格尔汗”活动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祭“腾格尔汗”仪式源自古老的萨满教习俗。“腾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腾格尔汗”即“天神”(也称“长生天”)。 从初一到十五为宗教节日的正月大会,寺院多举办酥油灯花展,僧人头戴牛头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护法)舞,边跳边念念有词,场面十分隆重。 剪马鬃节在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择日举行,一般为期两天。届时马主要准备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扒肉等食品及剪马鬃用的盘子,盘子里还放置一座用炒面疙瘩垒成的7至8层小塔,塔上浇有酥油,凝固的酥油可使塔固定在盘里。塔表示四面八方平安富足。剪马鬃的剪刀把上也系条吉祥的白色哈达。 56.景颇族节日 景颇族的节日有全民性的传统目瑙纵歌节、生产方面的新米节、南瓜节、包谷节、青年人的能仙节等。 目瑙纵歌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景颇族支系叫“目瑙”, 载瓦、龙峨、勒期等支系称“纵歌”,现在统称为“目瑙纵歌”,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举行庆典活动时,首先要选择一块风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为场地,在场地中央竖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画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正中间交叉着两把长刀和宝剑。紧靠目瑙柱是两座奏乐高台,围绕高台的木桩上挂有各种乐器,如鋩锣、大皮鼓等。以目瑙柱为中心,用竹片等围成一个圆圈,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相传在久远的年代惟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雀鸟们学会“目瑙”舞后回到地上跳时被景颇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旧时“目瑙纵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财力的人主持,用于祭祀、庆祝农业丰收和战争而举办,还请董萨前来主持和组织,吟唱景颇族的创世史诗,杀牛宰鸡祭鬼魂。1980年以后,中断了20余年的节日重新恢复,其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屏弃了原来念鬼祭鬼的内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新米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每年在谷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举行。新米节前,主人将自己地里长的最好的谷子收回来,晒干,舂好,并备好酒菜。在节日的那天,邀请邻里来做客,用新米煮饭,让大家来品尝。在宴庆开始之前,主人要举行祈祷仪式,感谢谷魂和众鬼给了一个好收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蓄平安,获得更大的丰收。新米节实际上也是个交流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农耕交流会,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边谈论农事,谈论来年的计划。 能仙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 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是 [] A.华夏子孙B.炎黄子孙C.中华民族D.”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认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