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笔记第三单元谁有整理好的笔记,三课进行比较的那种

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高一历史专题八第三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复习材料 人民版 必修1
上传时间:
版本版别: |
类别主题: |
年级科目: |
所属地区:
上&&&&&&传:乐尚网
E&&&&&&&币:2
大&&&&&&小:15.44KB
    高一历史专题八第三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复习材料 人民版 必修1  一、课标要求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二、基本线索  1、十月革命的背景  2、十月革命的准备  3、十月革命的经过  4、十月革命的意义  三、知识要点  (一)十月革命背景(原因)  2、 客观原因:  ①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具备革命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阻碍社会进步,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  ③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  ④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为革命创造了机会。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主观原因:  ①俄国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
  ②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③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农民。
  ④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和伟大的导师。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二)十月革命的准备  1、 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首都彼得格勒人民发动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历史上称这次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斗争为二月革命。它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一个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回国,发表了后来称之为《四月提纲》的演说。指出当前应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由资产阶级手中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这一文件成为对十月革命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3、七月流血事件。七月事件的发生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4、革命策略的变化和新的革命的酝酿。布尔什维克党六大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并成立了起义的领导机构——军事革命委员会  (三)十月革命的经过  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资产阶级政府首脑克伦斯基逃跑。7日上午,《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晚上,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被攻破,起义胜利。  (四)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国际意义:  (1)冲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政治大格局;  (2)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现实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3)它同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⑷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为现实。  (5)十月革命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有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6)十月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的新阶段。  3、对中国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  四、配套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初,俄国己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物质条件,这种“客观物质条件”主要是指:C   A.社会矛盾的激化
B.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人民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  2.十月革命没有首先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发生在经济落后的俄国,从主观上讲,最主要的原因是:C
  A.沙皇专制腐朽落后
B.经不起世界大战打击  C.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D.有1905年革命的“总演习”  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D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B.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4.俄国十月革命就其斗争形式而言,其基本特征B  A.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B.暴力夺权  C.从农村到城市夺取政权
D.和平夺权  5.俄国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D  A.开创了历史新时期
B.推翻了旧的阶级统治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D.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6、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A、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各种基本特征
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
  C.沙皇专制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
D.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7、十月革命前夕,在俄国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C
)  A、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经济
B、仍然占优势的小农经济  C、在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
D、外国资本操纵俄国经济  8、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前说:“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其含义是( C
)  A、俄国只应该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俄国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俄国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D、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俄国国情  .............高一历史必修1资料整理全册课堂笔记 新课标 人民版题型全面,适合学生学习与老师教..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一历史必修1资料整理全册课堂笔记 新课标 人民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求解】高一历史笔记整理_学习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6,154贴子:
【求解】高一历史笔记整理收藏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3、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6、清朝设立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年间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四、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五、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②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③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④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积极意义:(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3、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1、《十二铜表法》:意义: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3、罗马法的影响: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③“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意义: 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③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3、责任内阁制特点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4、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二、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1、1787年宪法的内容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不同点:项目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民选 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期制 终生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无(虚君,国家的象征) 政府首脑是谁 总统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政府与议会关系 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互相制约 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总统 议会 三、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确立法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国内容:①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②行政权归内阁和总统。总统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内容:①国家元首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权力较小,帝国国会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只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特点: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3、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不同点:项目 德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世袭 议会选举 国家元首的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有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皇帝任命 议会产生 政府与议会关系 政府不对议会负责 对议会负责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皇帝 议会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1、确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2、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①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会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②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③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3、资产阶级代议制作用:①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②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③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9)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1、第一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⑵时间:1900----1901年,⑶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⑷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二、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2、甲午中日战争: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三、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2、简要过程:①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 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④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⑤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⑥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3、对两个方案的认识:《田朝田亩制度》:①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无法实现。③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资政新篇》:①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 4、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作用: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提出了具有资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主要过程⑴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⑵发展:①成立政党: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② 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等⑶高潮:①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②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③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⑷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半殖半封性质未变。2、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五、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导火线: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2、爆发:日,北京。3、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结果:初步胜利。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6、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2、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经验教训:(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经过:(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3)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四、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2)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1、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⑴、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⑵、运动: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束。⑶、教训: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2、国共合作⑴原因:①中共方面: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共“二大”正式确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②孙中山方面:接受建议,同意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⑵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3、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⑴在国共两党推动下,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全国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7月北伐⑵失败: 1927年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汪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中共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⑴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⑵1927年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⑶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日本大举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又进逼华北。3、国民党政策:“攘外必先安内”实质是对日妥协、对红军围剿4、红军长征⑴原因: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②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⑵经过: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日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 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5、西安事变⑴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②国民党政府内部发分化。⑵爆发: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等人。⑶中共方针:逼蒋抗日,和平解决⑷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四)抗日战争1、日本侵华: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统治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3、国共抗日:⑴在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组织三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共开辟敌后战场。⑵在相持阶段:①国民党由抗日趋向反共,1939年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② 中共:坚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从抗战的大局出发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证;敌后战场成主战场,多次粉碎日本“扫荡”。4、胜利: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5、意义:(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6、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10)1、两种命运: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确立2、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2)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3、人民解放战争()①1946、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规模的内战爆发。中共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重要战役---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战役、孟良崮战役)②战略反攻:三军挺进中原。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④国共谈判: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⑤渡江战役: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4、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结束。②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③改变世界政治格局④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现代史: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56年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今)。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新中国成立⑴、筹备会议------政协第一次会议: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③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⑵、新中国成立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⑴、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⑵、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⑴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⑵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⑶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期间,人大制度遭到破坏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⑴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⑵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⑶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⑷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⑸曲折: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政协制度遭到破坏。⑹发展:1982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6、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三、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2、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4、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四、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①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台湾可保留军队②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③确立: 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①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时间:香港----- 澳门-------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②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增加③1992年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④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文件⑤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第七单元 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60、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两极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极化------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一、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1)国家利益的不同(根本原因);(2)意识形态的不同;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3)军事上: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3、“冷战”的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二、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2)经过: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③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有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3)影响: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③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重视科技与教育;③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④战后民主化改革(2)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①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②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我们不培养美工,只培养一流设计师!
山西的童鞋们,有木有??帮忙顶一顶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数学笔记整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