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奥古斯丁忏悔录下载如何看待记忆,记忆在其叙述中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阅读奥古斯丁《忏悔录》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在40~46岁之间完成的作品,是一本以祷告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可以说是奥古斯丁心灵的声音和情感的见证。在书中,可以感受到极其强烈的爱——奥古斯丁对上帝的爱。他的书如同一篇极长的祷文,他的祷告对象就是上帝。他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所有感情,一切感情的最终归结点就是对上帝的爱。
《忏悔录》可以分为二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记述成长的过程,特别是信仰的转变。包括出生至15岁的事迹,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他思想转变的过程,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表达他的思想情况。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瞻仰上帝六日创世的工程,最后在歌颂上帝中结束全书。
一,从书中很多精彩片段中,可以体味到奥古斯丁对上帝的渴慕。
主啊,请使我得知并理解是否应先向你呼吁而后赞颂你,或是先认识你然后向你呼吁.但
谁能不认识你而向你呼吁?因为不认识你而呼吁,可能并不是向你呼吁.或许向你呼吁是为了认识你?但"既然不信,怎会呼吁?无人传授,怎会相信?"
主,请使我向你呼吁,同时追求你;使我相信你,同时向你呼吁,因为你已经传授给我们.主,我的信仰要向你呼吁。
我现在需要的是你,具有纯洁光辉的.使人乐而不厌的.美丽灿烂的正义与纯洁,在你左右才是无比的安宁与无忧无虑的生活.谁投入你的怀抱,"进入主的福乐",(见《马太福音》,25章21节.)便不再忧虑,在至善之中享受圆满的生活.我的天主,我青年时曾远离了你,远离了你的扶持,深入歧途,我为我自己成为一个"饥馑的区域.。
我如饥如渴想望的也不是那些精神体,而是真理,是你本身.
二,从书中很多精彩片段中,可以体味到奥古斯丁对上帝的思考。&
既然你充塞天地,天地能包容你吗?是否你充塞天地后,还有不能被天地包容的部分?你充塞天地后,余下的部分安插在哪里?是否你充塞一切,而不须被任何东西所包容,因为你充塞一切,亦即是包容一切?
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行而不息,晏然常寂,总持万机,而一无所需;负荷一切,充裕一切,维护一切,创造一切,养育一切,改进一切;虽万物皆备,而仍不弃置.你爱而不偏,嫉而不愤,悔而不怨,蕴怒而仍安;你改变工程,但不更动计划;你采纳所获而未有所失;你从不匮乏,但因所获而欢乐;你从不悭吝,但要求收息.谁能对你格外有所贡献,你便若有所负,但谁能有丝毫不属于你呢?你并无亏欠于人,而更为之偿;你免人债负,而仍无所损.我能说什么呢?我的天主,我的生命,我神圣的甘饴,谈到你,一人能说什么呢?但谁对于你默而不言,却是祸事,因为即使这人谈得滔滔不绝,还和未说一样。
谁能明彻全能的天主的三位呢?可是谁不在谈论三位一体?谈的真是三位一体吗?关于天主的三位,不论谈什么,极少人能知道自己究竟在谈什么.人们在议论,争辩,但没有内心的和平,谁也不能得其真谛.
三,从书中很多精彩片段中,可以体味到奥古斯丁对自己的省察。
我的灵魂的居处是狭隘的,不相称你降来,请你加以扩充.它已经毁败,请你加以修葺.它真是不堪入目:我承认,我知道.但谁能把它清除呢?除了向你外,我向谁呼号呢?"主啊,求你清除我的隐慝,不要由于我因他人而犯下的过恶加罪于你的仆人."(见《诗篇》18首14节.)"我相信,因此我说".(同上,115首1节.)主啊,你完全了解.我向你承认我的过恶后,"你不是就赦免的心的悖谬吗?"(同上,31首5节.)你是真理,我绝不和你争辩,我也不愿欺骗我自己,"不要让我的罪恶向自己撒谎."(同上,26首12节.)我决不向你争辩,因为,"主.主,你若考察我们的罪孽,谁能站得住?"
请看我的心,我的天主啊,请看我的心,它跌在深渊的底里,你却怜悯它,让我的心现在告诉你,当我作恶毫无目的,为作恶而作恶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罪恶是丑陋的,我却爱它,我爱堕落,我爱我的缺点,不是爱缺点的根源,而是爱缺点本身.我这个丑恶的灵魂,挣脱你的扶持而自趋灭亡,不是在耻辱中追求什么,而是追求耻辱本身.
四,从书中很多精彩片段中,可以体味到奥古斯丁对信仰的审慎。
我求你,我的天主,我愿知道为何使我延期受洗礼,是否为了我的利益而放松犯罪的羁绊?为何我至今还到处听到对于某人.某人说这样的话:"听凭他,由他做去,他还没有受洗礼."但对于肉体的健康,我们不说:"让他再受些伤,因为他还没有痊愈."倘我灵魂早些治愈,则我自己和家人定必更努力使得救后的我在你的庇护中获得安全,这岂不是更好吗?
我的天主,我真正的生命,我该做什么?我将超越我本身名为记忆的这股力量,我将超越它而飞向你.温柔的光明.你有什么吩咐?你高高在上照临看我,我将凭借我的心神,上升到你身边,我将超越我身上名为记忆的这股力量,愿意从你可接触的一面到达你左右,愿意从你可攀附的一面投入你的怀抱.飞禽走兽也有记忆,否则它们找不到巢穴,做不出习惯的动作,因为没有记忆,便没有习惯.我将超越记忆而达到你天主,达到使我不同于走兽,使我比飞禽更聪明的天主那里.我将超越记忆而寻获你.但在哪里寻获你,真正的美善.可靠的甘饴,我将在哪里寻获你?如果在记忆之外寻获你,那末我已忘掉了你.如果我忘掉你,那末我怎能寻获你呢?
五,从书中很多精彩片段中,可以体味到奥古斯丁对救恩的感谢。&
主,请你俯听我的祈祷,不要听凭我的灵魂受不住你的约束而堕落,也不要听凭我倦于歌颂你救我于迷途的慈力,请使我感受到你的甘饴胜过我沉醉于种种佚乐时所感受的况味,使我坚决爱你,全心全意握住你的手,使我有生之年从一切诱惑中获得挽救。
我感谢你.我的甘饴.我的光荣.我的依赖.我的天主;感谢你的恩赐,并求你为我保持不失.你必定会保存我,而你所赐与我的一切也将日益向荣;我将和你在一起,因为我的存在就是你所赐与的.
我的天主.我的无边的慈爱,你复庇我不受灾眚的侵袭,而我在危险之中还意气洋洋,到处游荡,远离了你,从我所好的行径而不趋向你的道路,我只知流连于转瞬即逝的自由.
六,从书中很多精彩片段中,可以体味到奥古斯丁对福音的负担。&
我向谁叙述这些事情呢?当然又是向你.我的天主;我愿在你面前,向我的同类.向人类讲述,虽则我的著作可能仅仅落在极少数人手中.可是为什么要讲述呢?为了使我和所有的读者想想,我们该从多么深的坑中向你呼号.
有人假借哲学的名义来迷惑他人,利用伟大的.动人的.高尚的名义来粉饰他们自己的谬说;对于当时和以前这一类人物,此书都有论列,印证了你的精神通过你的忠良仆人所贻留的有益忠告:"你们应该小心,勿使他人用哲学.用虚诞的妄言把你们掳走,这种种只是合乎人们的传统和人世的经纶,不合乎基督,而天主的神性却全部寓于基督之身."
七,从书中很多精彩片段中,可以体味到奥古斯丁对上帝的颂赞和爱。
但我爱你,究竟爱你什么?不是爱形貌的秀丽,暂时的声势,不是爱肉眼所好的光明灿烂,不是爱各种歌曲的优美旋律,不是爱花卉膏沐的芬芳,不是爱甘露乳蜜,不是爱双手所能拥抱的躯体.我爱我的天主,并非爱以上种种.我爱天主,是爱另一种光明.音乐.芬芳.饮食.拥抱,在我内心的光明.音乐.馨香.饮食.拥抱:他的光明照耀我心灵而不受空间的限制,他的音乐不随时间而消逝,他的芬芳不随气息而散失,他的饮食不因吞啖而减少,他的拥抱不因久长而松弛.我爱我的天主,就是爱这一切.
主,你是永久工作,永久休息;你不随时间而见,不随时间而动,不随时间而安息,但你使我们见于时间之中,你创造了时间,你也制定了时间后的安息.
我无话可说。
奥古斯丁的渴慕出于心灵,出于情感,出于理智,出于意志,出于全人的需要。
他用心灵思考,用情感说话。
他省察中寻找方向,他的寻找中看见自己的内心。
他从不随波逐流,请看信仰;反之,苦苦求索成为习惯。这样信仰成为他的生命和真实。
他感谢上帝,因为他确实得着恩典;他感谢上帝,因为他把自己献上。由此发出感谢是源于感谢的本意。
他有了负担,对那些虚妄的“道理”有了负担,对那些苦寻的灵魂有了负担,对那些迷茫中昏睡的人有了负担,对上帝在恩典中赐给他的福音有了负担。这便是恩典的果子,便是福音的使然。
他用悟性歌唱,他用灵歌唱;他用悟性赞美,他用灵赞美。愿颂赞、权柄、尊贵、荣耀……都归给天上的父和宝座上的羔羊。阿们!
我无话可说。
奥古斯丁用美丽的语言表达信仰,用深邃的思考表达信仰,用倾注的情感表达信仰,用跳跃的心灵表达信仰,用丰富的恩典表达信仰。
他用尽所有表达信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奥古斯丁《忏悔录》
【消息树】
您现在的位置:&&&&&
奥古斯丁《忏悔录》&&&&&热&&&&&&&
奥古斯丁《忏悔录》
[ 作者:admin&|&更新时间:&|&阅读: ]&【字体: 】语文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鄂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京版资源中心
原创?系列?全面?实用
 奥古斯丁(AuzeliusAugustine,354―430),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的普通市民家庭。他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奥古斯丁自幼受到母亲的影响。幼年在塔加斯特城上学。12岁时,到乌都拉城上文法学校,16岁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一年。17岁时,到迦太基城上雄辩术学校。19岁时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探索善与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摩尼教。从雄辩术学校毕业后,先在塔加斯特城任教,以后在迦太基教授雄辩术,前后共8年。因不满迦太基的学风,便渡海到罗马,并在米兰任雄辩术教授。在米兰、奥古斯丁深受米兰主教安布罗斯(Ambrose)的影响,正式脱离摩尼教,开始接近基督教。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386年秋,改宗基督教,并辞去所担任的教授职务。391年升为神甫。395年,任北非希波城主教。从此开始与基督教内部各教派展开激烈的论战,为此写下了大量的哲学和神学著作,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430年,汪达尔人入侵北非,并包围希波城,是年8月28日,奥古斯丁因病去世。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约有90多种著作,此外还有大量的书札和布道言论。主要著作有:《论上帝之城》、《三体一体论》、《忏悔录》等。
  奥古斯丁不仅是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学说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特别是教会教育,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是中世纪基督教会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仟悔录》(Confessiones),成书的确切年代不详。根据学者考证,应在395―401年之间。原文用拉丁文写成,先后有若干种拉丁文版。最为著名的是法国学者拉布利奥勒(Lab―riolle)参考18种7-11世纪的古抄本和4种印本出版的合校本,巴黎交学出版公司1920年出版。中译本即根据此合校本译出,译者周士良,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共325页,约21万字。
  《忏悔录》基本上是奥古斯丁的自传。全书共13卷,每卷又包括若干节。从内容上看,全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第9卷),记述作者出生到23岁母亲病逝时的生活经历。第1卷记述初生到15岁的事迹;第2―3卷,记述作者青年时代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第4一5卷,记述赴米兰前的教学生涯;第6一7卷记述其思想的转变过程;第8―9卷记述作者皈依基督教前后及母亲病逝时的思想和活动。第二部分(第10―13卷),反映作者写作本书时的情形。第10卷分析著书时的思想情况;第11―13卷诠释《旧约创世纪》第1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最后以对上帝的赞颂结束全书。
  《忏悔录》不仅全面回顾了作者大半生的生活和思想历程,系统阐述了作者对哲学、神学等问题的基本见解,而且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主要教育思想。
  作为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是以其神学的哲学观念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世间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一切及其变化,都出自上帝的安排,世界无论何时何地都由上帝的意志统治着,这是必然的、永恒的规律。因此,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本体。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或对上帝的认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上帝所创造的有形的万物,来认识作为至善、至美的上帝的本体。也就是借助于对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认识,来认识作为万物本源的上帝。另一种方式是内省,也就是对外来“影象”进行辨别、审思。这种内在的直觉、意识在本质上就是信仰。奥古斯丁认为,认识与信仰是相联系的,认识是为了信仰,信仰是为了可以认识。但相比之下,信仰比认识更为重要,信仰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信仰的手段。这些思想对奥古斯丁的教育学说,具有直接的影响。既然对万物的认识可以导向对上帝的认识,那么,世俗知识对于基督徒的信仰不仅不是有害的,反而是有利的。因此,世俗知识(其中包括被早期基督教会视为异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授不但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奥古斯丁的见解与当时许多基督教神学家的观点完全不同,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信仰高于知识和理性,因此,知识的传授应服从于信仰,并为信仰服务。在这里,奥古斯丁不仅提出了选择教育和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而且阐明了对教育的基本目的、任务等教育基本问题的见解。
  奥古斯丁不仅从神学角度论证其教育思想,而且也从宗教化了的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为自己的教育主张寻求理论依据。他认为,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也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的灵魂。人的灵魂具有三类功能:知、情、意。其中知(即认识)是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灵魂的最重要的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有三种形式,它们是感觉、记忆和理性。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感知万物,以获得事物的影象。记忆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能力,它的作用在于储存感官所得到的事物的影象。但是,不论是感觉,还是记忆,都必须听从理性的支配。感觉所得到的影象,只有通过理性的加工,才能使人们真正认识事物的意义。记忆所储存的影象,则是作为理性思考的材料而发挥作用。所以,在人的认识中,理性是高于一切的。
  奥古斯丁又认为,人的理性并不是完善的,而是有缺陷和局限的。仅仅依靠理性,是不能达到认识的最高目标的。这是因为,人类认识的最高目标就是达到真理,而真理就是上帝。要达到这个最高目标,只能依靠信仰。只有通过信仰,在一种神秘的直觉状态中,才能体验到上帝的“启示”,才能获得真理。与此相联系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知识、真理都是上帝的赋予。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把知识和真理的“种子”也安放在人的心中。
  因此,认识活动的任务不是去认识外界的事物,而是通过认识所获得的概念、语言等,引发对心灵中已有知识和真理的重新认识。这同时也就是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职能。
  奥古斯丁还从神学化的伦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奥古斯丁接受《圣经》中关于“原罪”的说法,并加以系统的论证。他指出,上帝在创造人类时,并没有给人造下恶的种子。但是,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的禁令,吃了“智慧果”,因而对上帝犯了罪,并将其罪遗传给他们的后代。因此,人人都是带着“原罪”降临人世的;也因此,每个人都要受到上帝的惩罚。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上帝是仁慈的,所以又赋予人类赎罪的权利。只有通过不断的赎罪,才能得到上帝的赦免和恩赐,才能得救。
  为了获得上帝的拯救,人类必须不断地忏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禁欲,克服各种邪恶的欲望。奥古斯丁认为,人人都愿追求幸福和快乐。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并不在于各种欲望的满足,而在于信仰上帝。人对各种具体的、有形的事物的追求、向往,沉溺于感官的快乐,只能导致道德的堕落,从而走向毁灭。奥古斯丁具体阐述了禁欲的内容和方法。在禁欲方法上,他尤其强调斋戒和鞭身(即鞭打自己的身体)。这对中世纪教育影响很大。
  正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奥古斯丁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对于教育问题的基本主张。根据他的观点,教育的基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对上帝充满信仰、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于培养教会的优秀教士。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道德教育应居于首位。通过严格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圣经?马太福音》所列的的“真福八端”,即虚心、哀痛、温柔、饥渴慕义、怜恤、清心、和睦、为义。此外,学生还应当具备宽容、谦虚、热爱真理、正义、爱人、严谨、服从等品质。但是,道德教育并不是其目的本身。通过道德教育,是为了使人能够用理智节制欲望,使情感服从理性,专注心灵的修养。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有助于造成一种为善的倾向。奥古斯丁认为,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因而可以在善和恶中间作出选择,既可以为善,成为善人,也可以为恶,成为罪人。道德教育,以至全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养成一种为善的倾向,使人趋善避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对上帝的信仰,才能得到上帝所赋予的神性,从而获得拯救。因此,奥古斯丁的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标,在其根本上是宗教化了的。
  奥古斯丁对知识教育也作了系统的论述。虽然他认为认识知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上帝,并认为信仰高于认识,但比当时那些绝对排斥知识、认为知识与信仰绝对对立的基督教会人士更为明智的是,他强调世俗知识与基督教信仰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知识与信仰并不是绝对矛盾的。经过精心的选择与安排,世俗知识将有助于信仰的培养。在世俗知识中,奥古斯丁更为注重的是古希腊、罗马学校的“自由学科”。认为通过学习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音乐、数学、天文等学科,既可以使学习者进行比较、判断,学习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和“正确的论点”,更主要的是,有助于认识永恒的存在,认识上帝的至真、至善、至美。
  在各门自由学科中,奥古斯丁尤为强调的是学习修辞。他认为,掌握修辞与雄辩的艺术,有助于人们去宣传基督教的信仰,去驳斥各种异端邪说,去说服对基督教心存疑虑的人们,从而有助于基督教徒更好地坚持真理。
  在知识教育的内容中,奥古斯丁最为重视的是《圣经》。他认为,《圣经》是上帝的语言,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因此,学习《圣经》是最为重要的。由于《圣经》是最高的权威,因而,在学习《圣经》时,必须绝对服从《圣经》的教诲,即使其中有难解之处,也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和独立的判断。只能绝对地、无条件地接受。
  为了学习《圣经》,语言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拉丁语的学习,更是非常重要。在语言教学的方法上,奥古斯丁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他主张,语言学习应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使学习变得愉快和自由。他特别强调,语言(尤其是外国语)的学习,应当与日常生活相联系,避免教学的枯燥乏味。
  作为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在教学内容上的进步立场是极为有限的。他反对不加限制地学习一切世俗知识,尤其反对那些他认为有悖于基督教教义和道德、不利于信仰的知识内容。这其中,他首先反对的是学习自然学科。他认为,人类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究,不仅毫无用处,而且会使人养成骄傲、浮夸等不良品质,这些品质与基督教所主张的谦卑等品质,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会导致对上帝的不敬。
  其次,奥古斯丁反对学习史诗和戏剧作品(尤其是悲剧和喜剧作品)。他认为如《荷马史诗》、罗马作家维吉尔的《埃涅依斯》等史诗,都是荒诞不经和虚浮的,阅读这些作品应当受到上帝的惩罚。因此,他坚决反对把这些作品当作学校的教材。认为让儿童学习这些作品,无疑是把他们“投入到地狱的河流”。
  奥古斯丁虽然主张把音乐作为教学的内容,但同时又认为应有所节制。这是因为,再好的音乐,也仍然是感性的东西,不应超越理性。即使是那些配上神圣歌词的曲调,虽然能燃起对上帝忠诚的火焰,但由此产生的快感,也应节制,不应为之神魂颠倒。
  为了更好地以基督教原理选择、编制学校教育内容,奥古斯丁积极主张重新编写各科教科书,并身体力行,亲自编写了逻辑学、修辞学、音乐、几何、算术和哲学等科的入门教材。
  在晚年著作《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进一步充实了在《忏悔录》中提出的见解。根据《圣经》中“上帝之城”的概念,奥古斯丁推导出一套神学历史观。他认为,自从人类始祖吃了禁果,犯了“原罪”起,就形成了以上帝为善一方的“上帝之城”,和以人类为恶一方的“世人之城”,前者指天国,又指基督教会,它追求善,以永生为目的。后者指人间,又指世俗国家,它迷恋现世享乐,是罪恶的渊薮。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是对立的,但并非完全敌对。教徒在世俗事务上应服从国家,国家亦应帮助和保护教会。但是,基督教会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它高于世俗政权,国家应服从教会。W古斯丁的神学历史观为中世纪教会神权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基督教会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提供了依据。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欧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从消极方面来看,中世纪学校所盛行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体罚,机械训练,以及对古希腊、罗马学术的敌视态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教育成为教会的工具、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手段,都与奥古斯丁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奥古斯丁对后世教育演变的影响是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
  在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对后世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他关于世俗知识可以为基督教信仰所用的见解,对中世纪早期教会致力于保存古典作品、以及修道院学校安排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他对于基督教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主张,为整个中世纪教会教育,以及教会教育政策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仅如此,虽然奥古斯丁的教育具有神秘主义的因素,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其中包含了一些合理的见解。他对于语言教学方法的论述,对教学内容在达到教育目的中的作用的强调,都具有合理性。
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实力成就精品
诚信呵护品牌】你的眼力 我的实力!当前位置: >
《忏悔录》读后感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待。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 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争。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记忆不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生命,往生命之前无限延伸,就是因为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实,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赋予人的恩赐。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布朗(Peter Brown)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 而祈祷语言所呈现的正是一种期待的姿态。奥古斯丁的记忆和忏悔,始终处在一种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忏悔录》的全部写作,都在这种期待中获取力量。属尘世的记忆和期待之所以显得虚无,是因为所记忆和所期待的,顶多是短暂而相对的善好;更不用说,如果记忆和期待的对象是罪的快感给心灵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将在时间中彻底沉沦,无法摆脱罪的习惯对心灵的桎梏。 但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却不同,因为这时记忆和期待的对象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灵更加内在的本质,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实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把时间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联系起来。在对永恒上帝的记忆和期待中写作《忏悔录》的奥古斯丁,虽然仍然处于时间之中,但是他难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吗?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记忆和期待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系。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创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待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因为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死,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乐。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待,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面对&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谦虚不断地追求智慧。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并没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典思想那里,远远没有在奥古斯丁身上这样复杂和迫切。追求智慧的无知之知,体现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从而运用理性的爱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但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理性,连同人的心灵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质。人的真正本质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认识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人才可能真正&认识他自己&。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动,爱智的生活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你可能喜欢的
评论更精彩!
"读后感"发现
"读后感" 相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古斯丁 忏悔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