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军大衣要如何装

您所在的位置:
& 军情大陆 & 正文
组图: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换新装
日19:39  
7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演员试穿“07式”新军装夏常服。从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将统一换发新军装,新军装包括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等4个配套系列,共644个品种。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军服折射人民军队80年光辉历程
土地革命时期(7.7)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红军服装是灰色粗布中山装,戴八角帽;缀布质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抗日战争时期(5.8)
红军改编后,服装样式基本上与国民党军队服装相同,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军"、"新四军"布臂章以示区别。干部与战士的衣服样式仅在口袋上稍有区别。抗战初期,八路军戴的直筒加围的圆顶帽上佩有国民党军队的小帽徽。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3.12)
1949年我军服装颜色确定为草绿色,材料为棉平布,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布胸章,帽子改为解放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
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时期(6.5)
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随即废止55式军衔服装,全军干部、战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带红五星帽徽和全红领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6.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样式与55式常服相同。全军干部和战士、男军人和女军人服装和式样基本相同,人们只能从衣服口袋来区分干部和士兵。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1-)七八式军服
主要将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为涤卡布料,棉衣里子布改为改维棉布,对皮帽和毛皮大衣采用新工艺生产,并对罩衣减轻了重量。改进后的服装定名为78式军服。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1-)八五式军服
解放帽改为大檐帽,佩带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干部、战士增发了制式衬衣。军以上干部为纯毛料,师团干部为毛涤混纺,营以下干部和战斗服装用料为涤锦棉三元混纺布料。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1-)八七式军服
1984年1月,中央军委在批准“八五”式服装定型生产的同时,指示我军服装逐步实行礼服、常服、作训服系列。日起陆续装备部队。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1-)九七式军服
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军服颜色系列。共包括礼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绒衣、大衣、作训服、体能训练服及其配套的军鞋(靴)和服饰九个部分。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1-)国庆五十年阅兵服
按样式、颜色、用料区分,共30种,以87式服装为主。受阅部队着穿的鞋靴共15种样式,其中有13种鞋靴是专为这次阅兵设计制作的。腰带有6种样式。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1-)九九式军服
主要包括陆、海、空军男女长、短袖夏服上衣,男女茄克夏服上衣和92-1男女夏裤,以及贝雷帽。陆军为浅棕绿色;海军为增白色;空军为浅蔚蓝色。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
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七八式军服
八五式军服
八七式军服
九七式军服
国庆五十年阅兵服
九九式军服
相关专题: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其他类似试题
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17教育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朱建新中国人民解放军配备的迷彩背囊,里面要装什么东西?是怎么装的?以及顺序。_百度知道
中国人民解放军配备的迷彩背囊,里面要装什么东西?是怎么装的?以及顺序。
提问者采纳
迷彩背囊至6层依摆放棉鞋、雨衣、衣、棉、床单棉帽、衬裤冬袜内裤左右两边耳袋则别装迷彩胶鞋、背包绳洗漱用品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演进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演进史话
】【】【】【】
  军服是军人的外在标志,是一个国家军队的独特象征。军服是一种使命、一种向往。军服可以振国威、壮军威、鼓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军服也是一部史书、一面镜子。它留下了岁月飞逝的脚步,也映照出绚丽的时代色彩。  一个国家军队服装的变革和发展,既为国家经济实力所制约,也受民族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发生了多次变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越来越实用,越来越美观,越来越系列化。其演进过程如同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人民军队的成长史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史。  土地革命时期  日,南昌起义的枪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诞生了。起义部队穿着国民革命军的服装,系红领巾以示区别。  同年9月,湖南秋收起义爆发,起义部队人员穿着各式服装,佩戴着红布袖章,以此象征是一支红色的军队。当时,指战员们的服装主要靠打土豪和战场缴获解决。有什么,穿什么,没有统一的式样。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1928年5月,红军在江西宁冈县一座古老的祠堂里,利用极其简陋的工具,建立起红军第一个被服厂DD桃寮被服厂。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红军服装是灰色粗布中山装,戴八角帽;缀布质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日,中央苏区的红军为了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在红领章和红帽徽周围镶了黑边。  抗日战争时期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红军改编后,服装样式基本上与国民党军队服装相同,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军”、“新四军”布臂章来区别。干部与战士的衣服样式仅在口袋上稍有区别。抗战初期,八路军戴的直筒加围的圆顶帽上佩有国民党军队的小帽徽,后逐步取消。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至1947年,人民军队的服装样式与抗日战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不再佩戴“八路军”、“新四军”臂章,服装材料有粗布,也有细布,颜色以土黄色为主,中原军区部队仍着灰色军服。  在解放战争后期,军需工厂已粗具规模,为全军统一服装样式、统一生产、统一供应提供了物质条件。  1949年,我军军服颜色被确定为草绿色,材料为棉平布,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布胸章,帽子改为解放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建设时期,由原来的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经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亲自审定,日,中央军委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简称50式军服。  50式军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的全军统一的军服。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区分。陆海空三军干部军服均用棉平布制作,以服装颜色、大檐帽帽徽图饰区分军种。全军干部、战士均戴大檐帽。陆军干部军服有两个上挖袋,裤子为西式裤,设有后枪袋。陆军战士夏季服上衣为套头式,半开口,紧袖口,两个上挖袋,扎线腰带。为便于着穿、训练和作战,1952年改为前开襟,散袖口,戴解放帽。海军干部军服有四个挖袋。海军官兵的军服设有夏季上白下蓝和冬季全蓝服两种,用料均为棉平布。空军干部军服也有四个挖袋,式样与战士的基本相同。女式军服有夏季连衣裙和冬季列宁服两种。帽子、服装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服相同。  1950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陆军团以上干部和海空军营以上干部、空军伞兵、海军舰艇部队及海校学员冬季着呢服,改善了部分军人的军容仪表。  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志愿军赴朝参战。志愿军干部夏服与解放军干部夏服相同,战士夏服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层布,提高了军服的耐磨程度。考虑到服装的调节作用,志愿军冬服从结构上做了改进,上衣袖口加了袢带,配穿马裤,以增强保暖性,适应朝鲜的严冬。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志愿军干部战士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布胸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恢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954年,为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对军服的样式、用料和供应办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一改革方案经毛泽东亲自审查、国务院第十八次会议批准,于日起开始实施。这一时期的服装简称55式军衔服装。  55式军衔服装分礼服和常服两类。礼服配发校官以上军官,在重大礼仪场合和出国访问时穿着,同时还为外事任务较多的海军舰艇尉官和水兵,以及军乐团、仪仗队、文工团、体工队配发相应礼服。军官礼服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礼服颜色按军兵种区分。礼服用料为纯毛华达呢,礼服领边、袖头、裤中缝按不同衔级配有不同饰物。校官以上女军官的礼服为裙服,装饰、用料与男军官礼服相同,戴无檐帽。55式军衔礼服改善了校官以上军官的军容仪表,展示了国威和军威。  55式常服是供军人平时穿着的服装,分夏常服和冬常服两种。军官穿着常服时佩戴军衔肩章、军种领章,大檐帽配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常服颜色按不同军兵种区分:陆军为棕绿色;空军为上棕绿下蓝色;海军夏常服为上白下藏青色,冬常服为藏青色。军官夏常服用料按衔级区分:元帅、将军夏常服用料为纯毛哔叽,校官夏常服为柞蚕丝织物,尉官冬夏常服用料均为棉斜纹布。男士兵夏常服颜色与军官夏常服相同,佩戴军衔领章,船形帽或水兵帽,帽上缀小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扎线腰带,用料为棉斜纹布。女式夏常服为裙服,裙子为藏蓝色,样式官兵基本相同,戴无檐帽。男式冬常服的式样、颜色与夏常服相同。戴栽绒帽或皮帽。服装用料按衔级区分:元帅、将军服为纯毛马裤呢;校官服为纯毛麦尔登呢;尉官服为棉斜纹布。陆空军士兵和海军陆勤士兵冬常服颜色、用料与所在军种尉官冬常服相同。海军舰艇士兵冬常服为呢制水兵服。女式冬常服样式、用料、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式军服相同。  军官大衣样式均为大翻领,双排扣,颜色与所在军种上衣相同。面料按衔级区分:元帅、将、校为纯毛马裤呢,尉官为棉斜纹布。元帅、将、校官并配纯毛麦尔登呢夹大衣。士兵大衣样式与军官大衣基本相同,仅在口袋上稍有区别,为斜插袋。面料为棉平纹布。女式军大衣与所在军种男式军大衣相同。  针对55式军服在穿用中暴露的问题,1958年1月和7月,对55式军衔服做了部分修改:平时军官着常服时只佩带军衔领章,戴解放帽,便于操练和劳动。肩章和军官大檐帽只是在节日、集会、出国和外事活动时佩戴。军官夏常服和尉官冬常服均改为棉平布,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抗折耐磨性。陆空军士兵的船形帽改为解放帽,上衣的紧袖口改为散袖口。  55式军衔服装首次突破了人民解放军长期以来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局限,第一次有了常服、礼服两大类军服。这一服装系列朴实大方、庄重美观,较好地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容,显示了国威军威。以后经过10年不断改进,55式军服日臻完善,迈出了我军军服向体系化、系列化发展的第一步。  从1960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改善冬季服装的质量和适用性,进行了以冬服结构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罩衣、紧身棉衣、绒衣裤、衬衣裤等组成的多层次冬服,取代了因经济原因长期装备部队的“老棉袄”。此次改革,把军服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日,军委办公会议通过配套服装改革方案,1962年定型生产,定名为“62式”,于1964年装备部队。  “文化大革命”时期  进入60年代中期,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日取消了军衔制,军衔服装随即废止,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服装样式与55式常服相同。全军干部和战士、男军人和女军人服装和式样基本相同,人们只能从衣服口袋来区分干部和士兵。服装用料全军官兵夏服为纯棉府绸布,冬服为纯棉卡其布。而且陆、海、空三军的服装样式和衣料完全相同,只是颜色稍有区别,海军服装为深灰色,空军服装为上绿下蓝。女军人冬服与所在军种男军人相同,女战士与女干部夏装相同。换装后的军服称为65式。  1971年,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我军自行研制了涤纶、锦纶、棉花三元混纺布料,这种采用合成纤维纺织品制作的军服,定名为71式军服,从1973年起陆续装备部队。71式军服提高了军服牢度,改善了外观,减轻了重量,使我军军容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74年又为女军人夏季配发了裙子,1975年女军人着夏服时戴无檐帽。1974年,经过毛泽东批准,海军服装又恢复到1965年以前的样式和颜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改革我军体制单一、样式呆板、面料落后的服装势在必行。  1978年,我军服装在71式军服的基础上,以减轻重量为主要目的,进一步扩大化纤材料的使用。主要将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为涤卡布料,棉衣里子布改为纤维棉布,对皮帽和毛皮大衣采用新工艺生产,并对罩衣减轻了重量。改进后的服装使单兵冬季行军负荷得到较大幅度减少;寒区减轻15.6%、温区减轻12.6%、热区减轻19.2%;夏季行军负荷减轻了19.5%。  从1981年开始,我军着手新一轮军服改革工作。1984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改革方案,并于1985年装备部队,新军服定名为85式。85式军服仍然沿用55式军服样式,仅将解放帽改为大檐帽,佩带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干部、战士增发了制式衬衣。团以上干部夏服面料为凡立丁毛料,冬服为马裤呢,大衣面料按职务级别区分:军以上干部为纯毛料,师团干部为毛涤混纺,营以下干部和战斗服装用料为涤锦棉三元混纺布料。85式军服用料、服饰方面虽有一定的改善,但它仍是单一的军服体系,只有常服,没有礼服和作训服,不能满足部队作战、训练等不同需要,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军服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为了提高军服装备水平,1984年1月,中央军委在批准85式服装定型生产的同时,指示我军服装要逐步实行礼服、常服、作训服分类。1985年初,总后组织了服装改革小组,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军服研究人员收集分析了27个国家的军服样品,吸取我军历次服装改革的经验,对涉及经费开支、国家资源、经济水平、设备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研究人员还分别对陆、海空军等83个团以上单位15000名干部、战士的体形进行实地测量,对近百万个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制定出新的军服号型。与此同时,制作批量样品,在不同地区部队中进行了服装适应性、卫生性、保暖性试验,广泛听取了部队的意见。  日,全军被装总体论证会提出了对礼服、常服、作训服的样式、用料、颜色及冬服配套、供给标准和供应办法等全面改革的方案。1987年7月,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查了服装样品。1987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定型命名为87式军服,日起陆续装备部队。  87式系列服装分礼服、常服、作训服三类。礼服分夏礼服和冬礼服两种。礼服为西服式,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颜色和裤中缝牙线的颜色区分军种。用料按衔级区别。女军官礼服样式、用料、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官相同,系玫瑰红色领带。87式军服还设有文工团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礼宾服。常服是军人在平时和一般性礼仪场合穿着的服装,分夏常服、制式衬衣和冬常服三种。军官夏常服为翻领,两个上贴袋,两个下挖袋,配米黄色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衣服颜色区分军种。夏常服用料按不同衔级区别。作训服是军人在作战、训练、劳动和执行其他勤务时穿着的制式服装,分夏作训服、冬作训服和冬、夏迷彩作训服4种。  87系列军服装备部队,结束了中国军队官兵穿同一套军装训练、值勤、受阅的历史,彻底改变了我军服装长时期处于单一体制的落后状况。系列化军服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场合穿着的要求。从样式和用料上区分更加细致,样式美观,用料讲究。87系列服装显著改善了我军军容仪表,是我军军服的一大突破,标志着我军军服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由于受到国家经济等因素的制约,87式军服系列只向部队下发了常服和作训服,而礼服未能装备部队,使我军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只装备两类军服的军队。  从1993年起,遵照军委批示,我军开始研制面向21世纪的与国际先进军服接轨的新一代军服。日,军委常务会议审查新一代服装报批方案;4月13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亲自审定了方案。日,我军驻港部队官兵穿着的军服,正是我军研制的新一代军服的雏形。1999年12月,驻澳门部队也穿着新一代军服,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99式服装是1999年预先装备部队的新一代军服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陆、海、空军男女长、短袖夏服上衣,男女夹克夏服上衣和92-1男女夏裤,以及贝雷帽。  99式夏服陆军为浅棕绿色;海军为增白色;空军为浅蔚蓝色。陆、空军夏服材料均为多异涤棉色织布,将官夏服材料为多异涤毛色织布;海军夏服上衣材料采用多异涤丝凡立丁,将官采用的是多异涤毛平布。男女夏裤采用涤纶长丝仿毛军港呢,陆军颜色为深棕绿色;海、空军为深藏青色。贝雷帽采用国际通用样式,戴着美观大方,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官兵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热和不便携带的问题;用料为细羊毛;颜色上,陆军为深棕绿色,海军为深藏青色,空军为深蔚蓝色。  新一代军服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军服的长处,与以往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尤其是样式、颜色更加美观大方,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军服颜色系列。此外,新一代军服还采用了国际流行军服的分类,按功能分为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共包括礼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绒衣、大衣、作训服、体能训练服及其配套的军鞋(靴)和服饰9个部分。新一代军服在服饰的整体设计上仍采用了“八一”、五角星、天安门、麦穗、松枝等图案,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八一”南昌起义成长壮大起来的人民军队,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与87式服装相比,99式制式衬衣,主要有以下特点:(1)样式有所改进。一是领子设计为开关领,能满足不同场合穿着要求。平时穿着,可打开领口,“解放”脖子;在集会、检(校)阅、庆典等场合穿着,可扣领扣,系领带,增加庄重感。二是采取增加门襟贴条,胸袋盖改为翘式,胸袋增设明裥,主要缝制部位使用双明线,陆、空军材料双色交织,短袖衬衣为夹克式或束腰式等设计,使服装风格粗犷,可以更好地展示军人的阳刚之美和军队的群体美。(2)面料质量有所提高。采用了先进的仿毛技术、涤纶原液染色技术、织物防静电技术和国内首创的变形纱包缠复合技术等,使其具有毛、麻等天然纤维的优点。(3)颜色形成系列。陆、海、空三军衬衣颜色为各军种的基本色,体现了三军特点。其中,空军第一次使用了蔚蓝色,使其服装有了单独的颜色。为与夏季气候相适应,陆、空军衬衣均采用了浅色调。(4)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并采取粗纱支、稀密度纺织方法,使服装既挺括防皱,又透气、排汗,增加了穿着舒适性。(5)号型设置更为合理。99式制式衬衣号型设计在吸收87式服装号型设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改进,提高了号型适体覆盖率。其中,整体设计仍为5号5型系列。号与87式服装一致,型比87式服装加大了一个型,即99式制式衬衣的一型相当于87式服装的二型,其余以此类推。军官夹克制式衬衣的下摆调节袢还可根据个人臀围调整大小。另外,根据女军官体形差异大的特点,夹克衬衣还分A、B两体,A体为正常体,B体为偏胖体。  从日开始,全军官兵统一穿着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和贝雷帽。新一代军服在保持军服所有元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美感和文化内涵,照顾个体,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以及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军服上能明显看出整体结构采用传统的均衡、对称设计法,用严整、规范的结构体现出人民军队的纪律性和约束性;同时又强调动与静相结合,个体美与群体美相结合,式样庄重、美观、明快、大方,严整而不死板,充分展现了军人的阳刚之气和军队威武雄壮的整体美,对充分展示全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具有积极作用。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前夕,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全军从日起陆续换发07式服装,这是我军军服史上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改革,标志着我军军服建设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14版:文史·人物
解放军中唯一一对夫妻开国将军
1955年9月,毛泽东主席为李贞将军授勋。
上将丈夫少将妻,开国将星中惟一“双子星座”  
日下午的北京中南海——新中国首次授予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仪式隆重举行。  
在这些叱咤风云的将帅之中,只有一位女性,她就是李贞。端庄大方的她不仅是全军女兵的惟一代表,而且丈夫同时也被授予将军军衔。这是千余名开国将帅中惟一一对 “双子星座”,也是当时惟一的“将军之家”。  
当李贞从毛泽东主席手中接过一级解放勋章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周恩来总理亲手把少将军衔授予李贞,并握住她的手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李贞回到家里,丈夫甘泗淇上将也回来了,望着丈夫,李贞的骄傲和幸福充满心田。甘泗淇原名姜凤威,也叫姜炳坤。日出生于湖南宁县一个贫农家庭。1930年,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任湘赣县委宣传部长,李贞当时恰好也调到湘赣省委工作,从此他们两人就相识了。甘泗淇心胸开阔,平易近人,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李贞对他的印象很好。  
在任弼时的爱人陈琮英的热心撮合下,1935年元旦,在塔卧村一个白墙青瓦的礼堂里,李贞和甘泗淇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副政委关向应主持婚礼,任弼时、贺龙等到场祝贺。从此,李贞和甘泗淇开始了并肩战斗的风雨人生。  
6岁起就当了童养媳的李贞原名旦娃子,1926年的一天晚上,李贞的姐姐悄悄告诉妹妹:“咱区里来了共产党,还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妇女翻身解放的时候到了,我们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革命?”尽管李贞当时不可能理解这两个字的全部含意,但她能意识到“革命”就是为了让穷人不受压迫,能过好日子。  
第二天,姐姐带她到永和区秘密参加妇女协会。接待的同志了解到她是个童养媳,当即就点头同意,并随手递上一张表问:“填什么名字呀?”  
“旦娃子。”李贞脱口应道。18年了,她一直叫这个名字,也只有这一个名字。  
接待的同志拿着笔,望着她:“你也不姓旦啊?”  
“再想想。”那位同志说。想着,想着,一个字突然闯进旦娃子的脑海:忠贞不渝。她听说过,忠贞就是忠诚不变,参加协会不是要求忠诚不改变吗?于是,她试探着问:“叫李贞怎么样?”  
接待同志高兴地说:“好名字啊!”边说边在登记表上写下了:李贞。从此,李贞这个名字伴随着她走过了30多年的硝烟岁月,走进了新中国的将帅名册。  
白色恐怖面前不低头  
1927年4月,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湖南城乡。湘鄂赣边区特委妇女部长李章被杀害后,吊在桥头暴尸。女共产党员易维五被斩下头颅,悬挂在城楼上示众。敌人四处追捕李贞。  
当晚,李贞钻进了湘赣边界的深山密林之中,她挎着竹篮子,四处寻找隐藏的共产党员。经过数日奔波,她终于找到了共产党员刘先行、刘正元和李汇东。四名共产党员会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党支部,李贞任书记——这是济阳县永和区第一位地下党支部书记。李贞和党支部的同志,继续寻找上级党组织,终于和中共湖南省委派回原籍济阳领导武装斗争的王首道接上了头。  
革命火种又在浏阳大地上点燃。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正在筹划之中。9月11日,秋收暴动的工农队伍打进了醴陵,接着又攻进了浏阳。李贞带领党支部的同志立即投入战斗,策应部队,打击敌人。眼见游击队的实力不如敌人,她突然心生一计。她想,浏阳鞭炮享有盛名,燃放起来好似枪声,何不借此迷惑敌人呢?于是,她找来一个煤油桶,在桶里放起鞭炮来,那噼噼啪啪的声音,果然吓得敌人狼狈逃窜。  
工农革命军开赴井冈山后,白色恐怖又一次降临浏阳河两岸。浏东游击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立了。刘少龄任队长,颜启初任党代表,李贞任士兵委员长。开始,游击队只有几个人,两条枪,其余则是鸟枪、马刀、梭镖。但他们以大围山、连云山为依托,与不断来犯的敌人巧妙周旋,坚持武装斗争。  
游击队日益壮大,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湖南军阀何键命令周翰带领一个团,同时纠集当地的团防军、联防军,向浏阳扑来,发起了冬季“围剿”。  
李贞带领游击队依靠有利地形,勇敢顽强,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第二天傍晚,枪声稀疏了。队长考虑李贞怀有四个月的身孕,便让她和几名游击队员先行撤离阵地。  
李贞说:“我是共产党员,应当让地方干部和群众先撤。”  
突围的同志刚下山,就遭到敌人的疯狂扫射,除一名游击队员和几名地方干部群众突围成功外,其余同志都壮烈牺牲。  
天黑了下来,敌人燃起火把搜山。李贞临危不惧,带领游击队员顽强抵抗。子弹打光了,就搬起石头朝敌人头上砸去。从后山偷偷爬上来的敌人迂回包围过来。李贞和几名游击队员退到了祖师岩的悬崖上。  
“抓活的!”“抓活的!”敌人的嚎叫声不绝于耳。眼看敌人就要攻上来了,李贞对仅剩的4名游击队员说:“咱们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下跳!”话音刚落,她第一个纵身跳下了万丈深渊。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李贞清醒过来。她发现自己被卡在崖边的树丛中,腹部痛如刀绞——胎儿已经夭折了。在两名幸存的战友的搀扶下,李贞咬着牙坚持走了五六十里路,终于逃出敌人的包围,回到了游击队。  
1934年8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时,红二、六军团已经完成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于11月中旬踏上了万里征途。  
李贞是怀着身孕开始长征的。一路上,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忍耐着各种恶劣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跨过了金沙江,又渡过了大渡河,翻过了雪山。在过草地中,李贞怀孕七个月的孩子早产了。病体还没有恢复,又没有充饥之粮,孩子饿得啼哭不止,没等走出草地,这可怜的小生命就夭折了。而李贞由于产后没能休息,再加上伤寒病的侵袭,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母爱献给烈士遗孤  
李贞和丈夫甘泗淇终身未育,但他们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把伟大的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后勤部长的陈希云,在生命垂危时对几个年幼的子女放心不下。李贞安慰他说:“你安心治病吧,家里的事我们这些老战友会帮助照顾好。”随后,她把陈希云的大女儿陈小妹接到家里,从上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体弱多病的陈小妹,在李贞慈母般的关怀照顾下健康幸福地成长,后来考上了解放军外语学院,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  
朱一普是苗族老红军朱早观的女儿。朱老1955年病逝后,李贞和甘泗淇就把朱一普接到家里抚养。朱一普患胃病,李贞特地订了份牛奶,对她进行“特殊照顾”,鼓励她养好身体,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这些烈士的后代相聚在李贞家,每次吃饭都要摆上二三桌。星期天和节假日,李贞还抽空带孩子们去看电影,逛公园,大家庭里充满了温暖,其乐融融。  
将军遗物“一贫如洗”  
李贞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战争年代十分艰苦,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不能贪图享受,丢掉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李贞穿的衬衣、外套,盖的被子等,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一双棉鞋她穿了十几年,仍不肯换新的。身上穿的大多数是上世纪60年代留下来的青布衣服,领子和袖子都是补丁叠补丁,谁也记不清染过几回了。冬天就在外面套上一件褪了色的棉布军大衣。  
1983年春节前,总政老干部福利局张处长一行代表总政领导到李贞家拜年,张处长拿出200元钱对李贞说:“这是组织上补助的生活福利费。”李贞连连摇头说:“这钱不能收。我们这些幸存的老同志,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已经很幸福了,请组织上不要再给特殊照顾了。”  
李贞的工资并不高,可她的生活开支却不小,20多个义女义子要生活,张口伸手都离不开钱。时常有些老同志来京住在她家里,钱用光了,她还掏钱给他们买车票,送给他们路费。  
从1975年开始,李贞住在香山脚下一个很普通的破旧四合院里。住房年久失修,设备很差。卫生间里经常漏水,有时还得垫上砖头才能走进去。几户人家合用一个锅炉烧水取暖,冬天室内温度也比较低。总政领导多次劝她搬到城里去住,可她总是说:“房子还能住。我有办法御寒。”  
李贞的“办法”很原始,她把那双又笨又重的帆布羊毛大头鞋穿在脚上。身上再穿件棉大衣,膝盖上放着热水袋。“全副武装”在屋子里看书、批阅文件、处理群众来信。1980年,李贞定为大军区副职。可是,李贞仍然住在原来的房子里。  
1982年元旦,一位领导去看望李贞。一进屋,见李贞家里空荡荡,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凡是去过李贞家的人都对她说:“您的住房实在太差了,家具也太破旧了,我们看到都感到很‘寒酸’,还是让管理部门给您换一换吧!”李贞微笑着说:“这哪能说是‘寒酸’,和过去对比,我觉得现在已经很不错了。”  
1984年春天,组织上又派人劝李贞搬家。好说歹说,她才同意搬进紫竹院附近一幢公寓里的一套军职干部房。在这幢“集体宿舍”里,李贞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后六个不平凡的春秋。  
1985年9月,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李贞给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写报告。她在报告中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今年已经78岁了,我早就有一个心愿:请求辞去中顾委委员和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的职务,让位于年富力强,更能胜任的同志。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情。作为党的一名老战士,应该以实际行动为后人做出好样子,为我们党和军队干部制度的改革带个好头……”  
日,李贞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  
人们含泪为她清理遗物时发现,这位参加革命64载的女将军,除了记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外,其他的遗物简单到称得上“一贫如洗”——四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旧藤椅;一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000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券;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条。  
李贞在遗嘱中这样安排她的遗物: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县,一根捐给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送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  
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失声痛哭。他们说,将军心里总是装着人民,唯独没有她自己。人民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