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与政治制度的手抄报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上周组 630 份试卷
当前组 116391份试卷
试题解析详情
(36分)道路决定命运,不同的国情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具有真正的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三&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古代中西方建筑各具特色。请看图1、图2和文字材料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人居建筑,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 ——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希腊建筑多是柱式结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建筑以人为尺度,体现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风度,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帕提农神庙是多利安柱式的典范建筑,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朴素挺拔,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 ——《古希腊建筑欣赏》材料四&《罗马监护法》对妇女经济事务进行终身监督立法……如果她们出现在其他诸如法庭等一般仅有男性出席的公共生活领域,就会引起在座男性的惊奇和不满……墓碑、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纪念性铭文都宣扬理想的妇女行为,这包括贞洁、节制和娴于织毛活之类的女红。&&——《剑桥插图罗马史》材料五&汉代开始了儒家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建立过程,但仍保有相当的弹性与空间。宋代贞节观念虽然经程朱的奖励而加重,但对社会影响尚小。明代在书籍方面,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的《古今列女传》。在法律方面,明太祖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树牌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 ——摘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与雅典政治制度的根本不同,概括这两种政治制度的各自优势。 (10分)(2)据材料三,归纳福建土楼和古希腊建筑的各自特点。(4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8分)&(3)据材料四,归纳古罗马法律对妇女权利有哪些限制。(6分)(4)据材料五,归纳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8分)
答案:(1)不同:秦朝是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雅典是民主政治。(4分)优势:秦朝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安定;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选拔人才,培养个人创造性;提高公民关心国家事务和参政热情。(6分)(2)特点:土楼圆形封闭结构;双重功能;聚族而居。希腊柱式开放结构;追求人体美与数的和谐。(6分)原因:土楼小农经济是根源;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儒家思想影响。希腊工商业发达;民主政治发展;人文精神的影响。(6分)(3)限制:限制妇女的经济活动;限制妇女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活动;强调妇女的贞洁和从属地位。(6分)(4)特点:通过书籍法律制度奖励等手段,贞节观空前强化;节妇烈女最多。(4分)背景: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4分)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郡县”“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秦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中“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可以得出雅典是民主政治。根据“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可以得出秦制度优势为有利于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安定;从“担任公职所考虑的是他具有真正的才能”,“ 每一个人所关心的还有国家的事务”可以得出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选拔人才,培养个人创造性;提高公民关心国家事务和参政热情。(2)根据图1土楼外观可以得出土楼圆形封闭结构;根据“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可以得出双重功能;根据“体现了聚族而居”可以得出聚族而居。根据图2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外观和“古希腊建筑多是柱式结构”可以得出希腊柱式开放结构;根据“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可以得出追求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影响建筑风格的原因往往要冲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考虑。根据所学可知形成土楼建筑特点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形成雅典建筑特点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希腊工商业发达;民主政治发展;人文精神的影响。(3)通过“对妇女经济事务进行终身监督立法”可知限制妇女的经济活动;通过“如果她们出现在仅有男性出席的公共生活领域就会引男性的不满”可以得出限制妇女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活动;通过“理想的妇女行为包括贞洁、节制和娴于织毛活之类的女红”可以得出强调妇女的贞洁和从属地位。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及其影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雅典卫城遗址·雅典建筑特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摇篮·蔚蓝色的希腊;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制度
难度:一般
应用:理解和掌握社会手抄报 内容?我要做社会手抄报,,但内容找不到啊.希望能找三块好一些的内容啊!最 好 多 一 些_百度作业帮
社会手抄报 内容?我要做社会手抄报,,但内容找不到啊.希望能找三块好一些的内容啊!最 好 多 一 些
社会手抄报 内容?我要做社会手抄报,,但内容找不到啊.希望能找三块好一些的内容啊!最 好 多 一 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  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把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条基本特征的第一条,内涵深刻,意义深远.  ●民主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之源,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把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条基本特征的第一条,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本特点  现代民主法治首先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资本主义民主法治出现之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也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揭示了民主的实质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内在矛盾,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对民主的态度.列宁在创立和领导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提出了“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并对无产阶级新型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进行了艰苦探索.但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列宁没有能够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经验,积极进行探索,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作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应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革,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做到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我国,全体人民是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主人,也是政治生活的主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维护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和意愿,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目的.  第三,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政体和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合乎规律的结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从实际出发,始终不渝地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政体和政党制度.  第四,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与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实事求是地制定目标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决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模式.  民主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民主法治居于首要位置,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之源,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只有以法律手段来治国理政,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民主法治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以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造成对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社会困难群众给予救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民主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和普遍的社会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民主法治可以创造诚信友爱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内心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法治的完善则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诚信友爱地相处.可以说,民主法治是实现诚信友爱的重要条件,诚信友爱本身也是民主法治的一项价值追求.  民主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民主法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民主法治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如果社会动荡不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人们就不可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冲突和分歧、裂痕.和谐的社会能够运用制度和规则的力量来不断化解冲突、弥合裂痕.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民主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但也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民主法治的形式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来看,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进一步探索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具体途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更好地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根据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就要高扬民主和法治的旗帜,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把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要不断拓宽渠道,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合法、负责、理性、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坚持依法治国,就要继续在全体公民中增强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树立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依法执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观念;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坚决预防和惩治各种腐败现象,为维护法律尊严、公民权利和社会公正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应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应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必须广泛征询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项目,必须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必须通过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立法的领域、数量、质量等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还有差距,必须下大力气研究解决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问题.应树立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权的立法理念;增强立法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为立法奠定民主基础、提供程序保障;对立法重点和利益协调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立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应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维护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立法,特别是加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立法.  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当前,应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使其更科学、更合理、更协调;强化对权力的法律监督,特别是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方面的法律制度,确保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权的充分行使,确保权力运行的廉洁高效.  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应确立司法公正的价值目标,全力构建维护社会公正的司法体制,使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司法功能;实行司法公开特别是审判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提高司法效率,把效率和公正有机统一起来,及时化解社会冲突.  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立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的社会.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立法,是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加快社会保障立法,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当前亟需对失业救济、养老保障方面的法律加以完善,逐步形成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加强环境保护立法,以法律制度维护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手抄报内容:牢记血泪历史_爱国_手抄报资料-手抄报图片网
您现在的位置: >
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手抄报内容:牢记血泪历史
更新时间: 21:42:40来源: 点击:
手抄报描述:对于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到底定在哪一天最好历来是个争论。在香港,这一天是8月15日,在大陆则是以日本对同盟国各国递交降书的那一天——9月3日为纪念日。
  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手抄报内容:牢记血泪历史
  对于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到底定在哪一天最好历来是个争论。在香港,这一天是8月15日,在大陆则是以日本对同盟国各国递交降书的那一天&&9月3日为纪念日。
  如今这个节日有些淡化,许多人不知道我国有这么一个节日。这是不应当的。八年抗战是艰难的,我们牺牲了无数的同胞,以他们的热血才换来了今日的和平。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应该牢记这些血泪历史,了解和平生活得来的不易,以此来激励自己。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称)的主战场之一。
  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历史渊源
  在中日两国关系史上,有着几千年的友好交往。除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有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记载外,公元7世纪,日本先后18次派遣使节、留学生、学问僧人来中国,学习唐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中国文化,形成了持续 200多年之久的中日友好交流的高潮。公元1368年,明代中国建立,在强大的明朝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时刻,日本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发展对华贸易,专门派遣使臣来中国,甘愿做中国的属藩,以获得同明代中国的&勘合贸易&权益。但是,随着1868年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逐步踏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日本对外扩张政策
  主词条:明治维新
  日本对外扩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德川幕府末期,其重要代表人物有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其中,本多利明在1798年所著的《经世秘策》一书中指出:日本国土有限,物产不丰,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日本的出路只有效法西方殖民主义者,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事业。继本多利明之后,佐藤信渊在1823年所著的《宇内混同秘策》等书中进一步提出:&皇大御国,乃大地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故其根本确立之时,则世界悉为郡县,万国君长皆为臣仆。&主张以日本神道来&宇内混同&(即统一世界)。提出先从进攻满洲开始,随后征伐支那,并论述了&攻取&中国的方法、步骤,甚至出兵顺序和作战分工。断言&只要支那入我版图,其他如西域、暹罗、印度等国渐慕其德,并畏其威,必将隶为臣仆。故由皇国统一万国,并非难事&。随后,吉田松阴在1858年所著的《幽囚录》中又提出了&垦虾夷,收琉球,取朝鲜,拉满洲,压支那,临印度&的狂妄设想,并具体提出了&收满洲逼俄国,并朝鲜窥清国,取南洋袭印度,宜择三者之中易为者而先为之&的战略选择。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吉田松阴等人的主张,是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上述扩张思想,得到了相当数量的日本民众的呼应。1715年,日本上演了一部由近松门左卫门编剧的大型戏剧《国姓爷合战》,此剧荒唐地演绎出日本武士开进明代中国国都南京,在中国国土上建立了日本人的王国。而这样一部浸润着强烈侵华欲望的戏剧,连续3年上演不衰,受到了日本民众空前未有的欢迎,从而鲜明地暴露出日本民众的侵华欲望和心态。
  德川幕府末期出现的扩张思想和民众心态,不久便成为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的国策依据。日,刚成立的明治政府在其公布的《五条誓文》(即施政纲领)和以天皇名义发表的《宸翰》(即御笔信)中即宣称:&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即富士山)之安&。随后,经明治政府统治层的进一步阐发,形成了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在1890年12月的日本第一届帝国会议上,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发表的施政演说中宣称:&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防守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护利益线,不失形胜地位。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土是也;何谓利益线?同我主权线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据此,山县有朋明确提出要夺取朝鲜,进而进犯中国。山县有朋的&主权线&、&利益线&理论,是对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次明确说明和界定,是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重要标志。
  继山县有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御用文人德富苏峰、中岛端和洒卷贞一郎又分别提出了&大日本膨胀论&和&支那分割论&。1894年,德富苏峰在其《大日本膨胀论》一书中指出,日本人口在膨胀,日本国土也要膨胀。公然提出,立即对中国开战是膨胀的日本进行膨胀活动的好机会,提醒日本当权的政治家不要错过良机。1911年和1913年,中岛端和洒卷贞一郎又先后在其《支那分割之命运》和《支那分割论》中,断言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分割,鼓吹在中国被分割时的日本的责任在于独占中国,由日本负责中国所留下的遗产。
  在日本侵略扩张思想、理论和政策形成过程中,日本政府便不断把这一思想、理论和政策付诸战争行为。同时又反过来把战争行为中获得的利益,用来印证其侵略扩张的思想、理论和政策。使其侵略扩张思想、理论和政策与侵略战争行为形成互动,演绎出不断扩大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于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在对外侵略扩张的进程中留下了以下历史记录。
  1927年,中国国民革命迅速发展,日本一面策划&满蒙&独立,一面出兵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有外务省、陆海军省、参谋本部、关东军及有关中国问题专家等人参加的&东方会议&,决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纲领》认定: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日本决心负起&特殊的责任&,&使之成为国内外人士安居的地方&。《纲领》还决定,日本将采取包括使用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随后,日本首相田中又向天皇上奏了《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折(即《田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对华政策纲领》和《田中奏折》的出笼,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可避免。[16]
  日中国力的悬殊对比
  国力主要表现在政治组织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方面。
  1、日中政治组织力的对比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结束了幕府和列藩专制的封建割据,确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并逐渐演变为近代天皇制军事法西斯专政。
  1868年4月,日本废除神祗官,改设太政官(相当于总理大臣),在太政官之下,设有议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在形式上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三权分立&的模式。1871年7月,明确规定天皇亲临&总裁万机&。年,完成&废藩置县&。废除260余藩,设3府72县(1888年合并为3府42县)。府县之下为小区、大区,大小区之下有镇村。至此,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基本形成。1885年,日本又废除太政官制度,采用内阁制,即由总理大臣(首相)和国家大臣组成直属于天皇的内阁。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宪法更加明确地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以天皇为元首的高度集权。在此前后,日本又先后公布《户籍法》、《民法决议》、《皇国民法暂行规则》和《民法暂行规则》,并确立民众为天皇的&臣民&,把民众的义务法律化。随后,日本又确立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军部在日本政府的地位逐步加强。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当对外战争成为国家行为时,十分容易实现对军队和民众的动员和组织。
    反观中国,国家政治组织力明显弱于日本。
  日本明治元年,为中国清朝同治七年,皇帝载淳仅13岁,国家实权操纵在保守的慈禧集团手中。后又经光绪、宣统两朝,但暮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始终顽固地阻碍着中国政治发展,使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在这几十年中,不仅人民因国家的衰朽承担着贫困、痛苦,而且国家也因落后多次遭到列强的侵略和宰割。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了现代国家中华民国,但革命的成果很快落于北洋军阀集团手中。长期的政争、混战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的特殊政治。在这种状况下,国家缺乏应有的政治组织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孙中山五权分立的理论为依据,确立了五院制的中央政体,并着手对地方和基层政权进行改革。但未等南京国民政府现代国家的政治体制健全,日本便于1931年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中断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这样,中国的国家政治组织力明显弱于日本。[16]
  2、日中经济实力的对比
  幕府末年和明治初年,日本的社会经济仍然很落后,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在日本社会经济中仍占优势,工业生产远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明治政府提出和实施了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殖产兴业&政策和产业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明治政府通过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引进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技术,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1870年至1885年的短短15年时间里,便初步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使日本从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变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随后,日本又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1937年,日本的军事工业也大步发展,重炮、坦克、战机、军舰等均能大规模生产。
  反观中国,由于长期受封建主义压迫和帝国主义剥削,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到1937年,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比重不到10%,钢产量为4万吨,生铁产量为95.9万吨(含东北),煤产量为2800万吨,石油产量为1.31万吨。而农业经济更为落后,农业动力几乎全部依靠人力、畜力。这种工农业基础,使中国军事工业也十分落后。到1931年,除能生产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外,其他大型武器装备均不能制造。[16]
  3、日中军事实力的对比
  明治维新后,日本即在&富国强兵&政策指导下,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兵制为楷模,大力组建新式军队和改革军制。其间,改组兵部省,设陆军部和海军部主掌军事,改封建武士团为常备军,实行征兵制。
  与此同时,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日本军队的军事装备日趋精良。自近代以来,日本的军事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就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1890年以前,日本即建有了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石川岛造船厂、川崎造船厂、三菱造船厂等大型军事工业,各类大小口径的野炮、山炮、加浓炮、水雷均能制造。1892年,已能自行建造大型全钢舰。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础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的军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重炮、坦克、飞机、军舰等都能大规模生产。1931年夏,用国产武器装备的机械化兵团开始建立起来。同年9月,日本已具有了制造重型轰炸机、各种船舰及化学武器的能力。
  由于军事工业落后,中国的武器制造能力低下,至抗日战争前夕,只能制造步枪、轻机枪等轻武器,所有重武器均依赖外购,这就造成中国军队军事装备简陋。[16]
  国际环境
  随着现代世界秩序的建立,世界大国、大国集团和国际组织只要愿意,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某一国家对其他主权国家的侵略。但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且先后加入国际联盟、九国公约组织和非战公约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中国,在遭受日本侵略之际,世界大国、大国集团和国际组织居然多采取了&不干涉&的绥靖政策,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放纵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作用。
  国际社会在日本侵略中国之际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日本本身是一个强国、大国,与其他大国、强国有着盘根错结的经济、政治利益关系。在经济方面,日本与各大国均有较紧密的联系,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政治方面,日本同主要西方国家的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相同,对付社会主义苏联是他们的共同战略利益。
  第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都处在集中精力解决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国内事务方面,无暇顾及其他,在世界有事之际,相继采取中立政策。
  第三,国际组织实际上是由大国、强国支配的。而日本本身是一个大国、强国,在相关的国际组织中有着重要地位和重要影响,这样,国际组织就很难做出不利于日本的裁决。
上一篇:下一篇:
更新日期:关注度:1410
更新日期:关注度:5880
更新日期:关注度:986
更新日期:关注度:395
更新日期:关注度:454
更新日期:关注度:606
更新日期:关注度:4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