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十大愿让我们觉悟发十大愿告诉我们学佛人什么道理

《让一滴水永不干涸的智慧》――普贤十大愿王与社会人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让一滴水永不干涸的智慧》――普贤十大愿王与社会人生
上传于||文档简介
&&我​们​今​天​的​演​讲​题​目​叫​《​让​一​滴​水​永​不​干​涸​的​智​慧​》​,​大​家​想​想​,​一​滴​水​,​如​何​才​能​够​永​不​干​涸​?​一​滴​水​,​太​阳​出​来​一​晒​,​风​一​吹​,​马​上​就​干​了​,​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完​全​找​不​到​它​的​痕​迹​,​更​找​不​到​它​价​值​的​体​现​。​如​何​才​能​让​它​永​不​干​涸​呢​?​如​果​我​们​把​这​滴​水​放​到​一​个​杯​子​里​,​跟​杯​子​里​其​他​的​水​融​合​到​一​起​,​甚​至​说​把​这​滴​水​放​到​江​河​里​,​大​海​里​,​那​么​,​这​滴​水​会​不​会​马​上​就​被​蒸​发​掉​呢​?​答​案​肯​定​是​不​会​的​。​所​以​让​一​滴​水​永​不​干​涸​,​就​是​把​它​融​入​大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益西彭措堪布:持诵《普贤行愿品》速得成就的道理--学佛网
&益西彭措堪布:持诵《普贤行愿品》速得成就的道理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
有人问:经书上是清楚地讲了,对于《普贤行愿品》受持、读诵等有极广大的功德,我们怎么对此生起信解呢?  我的看法是,关键要从“唯心变现”这个要点上进入观察。就是要深深地领会“唯心变现”的原理,并且,深入地往普贤行愿中,一条条地观察,就会对它的功德引起确定的信解,而消除怀疑。  所谓“唯心变现”,意思是,我们是什么样的心念,以此就会造成什么样的显现,在身体、在环境、在人际关系、在福德受用……方方面面都会造成同类的显现。真正能契合上普贤行愿,由此全盘发出的善念,它的变现作用确实非常广大和全面。  很多人都读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里面一些科学实验的事例,对我们理解“唯心变现”很有帮助。  比如,对湖水发出美好的祝愿,会形成非常庄严美丽的结晶图案;孩子们对水说“好可爱”时,水结晶所呈现的形状也非常可爱。听到骂它“混蛋”时,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无论看到哪个国家的语言所表示的“感谢”,水都会呈现出形状整齐的美丽结晶。  这都在证明心是器情万法的作者,水结晶只是一个小小的法,它同样是被心念准确地制造的。它的庄严形态,不是造物主造的,也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而是由善的心念造成的。  这个例子,在佛法看来很浅,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按普贤行愿修学能得到庄严的三十二相,能出现庄严的国土,能摄受一切顺缘等等。  大家返照自己的身心,很容易发现心念对身体所起的作用。在我们发起善念的同时,身体的分子结构就会变得庄严整齐,细胞会更富有活性,这样,由微观和合的各部分的相貌一定在变好、变庄严。  大家学好了“诸行无常”,会深深地相信这一点。我们当下的身体是刹那性的,以它为因,在善心的作用下,一定会变出下刹那的好相貌。这样的好作用累加多了,就造成稳定的好相貌,这就是“相随心变”的意思。  我们随着《普贤行愿品》发善愿,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感谢”,这是对周遍时空、具足万善的普贤行海在作意发愿。它的内涵无比深广,种类上,人间能见到的一切善行都包含在内,出世间诸佛菩萨的所有善行也都包含在内;深广度上,每种善都拓展到周遍时空,所以这是万善的总集,是善中之王。  大家诚心地缘着这样的愿王,开发最广大的善念,能不让身体的相貌转变吗?不转变是不可能的,不朝着最圆满的相好转变也不可能。  我们返照着身心来体会:我们翻开《普贤行愿品》,缘着经文,广阔地运用自己的心来发愿:“愿我礼敬一切人,愿我尽未来际称赞佛的功德,愿我在一切佛前献上广大供养……”这样,一条条地真诚发愿,再看身体――皮肤、容色、肌肉、眼睛、舌头等等,是不是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变呢?这样不断地发善愿,不断地串习,力量积聚起来,就会出现明显的金色肤色、柔软皮肤、广长舌相、青莲花眼、脚底千辐轮相等。庄严的三十二相,最后会完全显现出来。  一般说来,三十二相的每一种都是由一类相应善业造成的。普贤行愿中什么善都有,所以能引发圆满的三十二相。比如,按照供养三世诸佛的愿王去发愿,逐渐地在内心形成善愿,而且推动着行为去做供养,自然得到脚底千辐轮相;常常按摄持正法的愿文作意发愿,而且,按那么去实行,就会变成广长舌相,大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且,一一舌出无量音声海,一一音流无量言辞海。  总之,一个“感谢你”的善念、一句“让我来帮助你”的善语,都能让水结晶变得庄严,何况是依普贤行愿发起广大无量的善心,周遍时空的善愿,这样会造成怎样的器情庄严呢?当心相应了普贤行愿时,就能开发广大无量的善心;当这些善心发出来时,就一分分地引起身体的变化。整个身体的相貌都在全方位地转变,整个器世界也在全方位地净化。所以,异熟果上就出现三十二相和国土的无量庄严。  所以,应当时时活在普贤行愿的发愿中,从自己心中时时发出周遍时空的善念电波,这会使自己的身体、心态、生活、工作,乃至整个生存环境,方方面面都往好的方面转变。种子的作用  有人认为:现在发的善念是很微小的,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像经上所说那么大的果报,则让人难以置信。  这要理解种子的作用。像这里种的文殊花,夏天开花后,花凋谢了,留下像小莲蓬那样,里面包藏着很多微小的花籽。这些花籽落在地里,来年会长出根、茎、枝、叶,开出红红黄黄的文殊花,非常美丽灿烂。在花籽的阶段,体积很小,见不到任何根、茎、叶、花的色、形、味,但种子的功能成熟就都能显现出来。如果在草原上撒满花籽,时节到了,就会开出一片鲜花的海洋。  把这个比喻移到心上来体会,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在理解了愿文涵义之后,准确、深刻地作意(“深刻”:深深地刻在心上,并非表面化地嘴上溜过。),就在心上种下了愿王的种子,将来会显现多少果实,会显现多长久、多广大的果实,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内种子成熟果实的能力,远远超过外种子,更何况是内种子中最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愿的种子。  再讲一个例子,就会明白这个甚深的道理。  往昔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须达长者,信敬佛法,是僧众的施主。  须达家中有两只鹦鹉,天生聪明伶俐,能听懂人的语言。每一次见到比丘来时,这两只鸟就先行告诉家人,让家人出来迎接。  有一次,阿难尊者来到长者家,看见这两只鹦鹉聪明伶俐,就给它们讲了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长者家门前有一棵树,这两只鸟听完法后,就飞到树上欢喜地持诵四谛法。  夜间,两只鸟在树上入睡,被野狐狸吃掉了。死后以欢喜持诵佛法的善根,生到四天王天。寿命穷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寿命穷尽,上生夜摩天;夜摩天寿命穷尽,上生兜率天;兜率天寿命穷尽,上生化乐天;化乐天寿命穷尽,上生他化自在天。然后他化自在天寿命穷尽,又下生化乐天,又从化乐天依次往下,生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寿命穷尽,又往上升,渐次生到他化自在天。这样上上下下在六欲天七次受生,随意享受快乐。最后命终生到人间,出家修道,得辟支佛果。(《贤愚经》)  当时,两只鹦鹉持诵四谛法时,口中、身内、枝头都没有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的妙宫、庄严的天身、天眼天耳等的神通、天衣天食等的受用,它们仅仅欢喜持诵了一些法句,但在种子功能成熟时,竟变现了上下七返六欲天、长达亿万年享受天乐、最终降生人间出家证果这样广大的果报。  两只鸟种了什么善因?它们只是听了比丘说法,欢喜持诵,持诵的也只是四谛法这一部分,但后来显现的天界福报、出家证果确实源于这个法行。这无法和普贤行愿的法行相比,且不说普贤行的全部,单单“摄持正法”一愿,誓欲受持三世诸佛的所有法-轮,誓欲演说佛法光显一切菩提行,誓欲修行令普贤道究竟清净,尽未来劫,相续不断。如果能对这摄持正法的菩提行生起仰求之心,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欢喜四谛法的量。  像这样,多往深广的方面、多往菩提道全分修行的方面进行观察,就能理解到普贤行愿的法行具有极广大的变现果实的能力。  我们现在得到了珍宝人身,心力、智慧不知比鹦鹉强多少倍。如果能广阔地运用自己的心,缘着广大无量的普贤行海发起渴仰之心,那么,以这个内涵就会无数倍地超过鹦鹉的善行功德。将来会出现多少广大的果报,心里衡量一下,就知道不可思议。经上说:“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这证明这种果报的量,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证知,此外谁也没办法衡量。类推观察法  可以用类推法来观察。  例1:佛书上记载,有位比丘对着一座古佛的遗塔恭敬地礼拜,佛说:从他脚下的地面到金刚地基之间有多少粒的极微尘,就会得到那么多次的转轮王福报。顶礼一座佛塔,功德都这么广大,何况对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一一礼敬,这种礼佛的功德按佛的数量相乘,确实广大不可思议。  再者,我们理解了三世佛的意义后,时时处处见的都是佛,不但已成就菩提的是佛,任何众生下至蚊虫蚂蚁也都是佛。之后,我们发愿恭敬一切众生佛,以这个行愿力会让生命境界完全改观,也就是,时时处处对面前的一切佛都生起礼敬,由此不必要脱离生活,时时处处都积集广大功德。  因此,能发起这一行愿,不必要等到后世,在生活的当下就有极大转变,身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例2:称赞如来的功德,《菩萨本行经》上说:假使有无量亿人都成了缘觉阿罗汉,有人对他们作衣服、饮食、医药、卧具的四事供养,坚持做一百年,这会得到极大的功德,但不如有人以一偈欢喜赞叹如来的功德。经上还说,释迦牟尼佛因地以一首偈赞叹当时的弗沙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以此功德,比弥勒菩萨提前成佛。  一偈赞佛都有如此广大的功德,何况普贤行愿,发愿以最微妙舌根,每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每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对这广大不可思议的称赞妙行,哪怕一刹那生起渴慕仰求之心,功德也无量无边。  例3:《悲华经》上说,往空中撒一朵花供养十方诸佛,能引生直到一切苦灭尽也无有穷尽的大福德。又如亿耳阿罗汉,前世以一朵花供养佛塔,致使九十一劫中感受人天妙乐,最后以此福德面见释迦牟尼佛,证得阿罗汉果。  我们观察,普贤供养行愿,供养境是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供养具是人天世界最好的花、香、衣服等,和一切正法修行,供养时间是穷尽未来劫数,相续不断,供养心是有胜解信、有行愿的力量。我们以无上供养愿王的愿文作为开发助缘,把心投入到愿文的意境中发起善愿,一定会生起极大的福德,谁也无法计算的福德。  以上举了三例。按这样,把十大愿王和十六种愿差别的内涵展开来具体观察,就会恍然明白,为什么念修普贤行愿是积资净障的无上方便,为什么做任何修行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自然会在心中解开。  讲到这里,还想告诉大家,《普贤行愿品》的愿文是极殊胜的开发助缘,它能起到总开关的作用,一触及它就开出了一片光明。意思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和愿文相应,就会开出内在广大的善心。  为什么要依靠经文来开发呢?这有很重要的道理。我们没看到这些殊胜的愿文之前,恐怕亿万年也想不到有如此广大的善行。世间的专家、学者、天仙、阿罗汉都说不出这样的大境界。而在有幸遇到了佛语之后,只要缘着愿文如理作意,就能开发极广大的行愿。这就是不能离开经文熏习的道理。想想看,亿万年中都无从生起的善心,借助经文很快就开发了,十法行的功德不可思议。  得道者多助  有人问:讲记上说,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顺缘,都会任运地(自自然然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对这一条,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个故事,看懂了故事,就会把问题解开。  有一位洪居士,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生了四个子女。丈夫的工资微薄,她要用这些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要提供孩子们读书。二十年来,她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中午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可见生活很艰难。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时间,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对她去寺院,子女们也不喜欢母亲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满地说:“放下家里的事去寺院,成什么话?”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亲近佛陀。如果不让我亲近佛陀,我没办法活下去。”  丈夫说:“那样的话,你干脆去寺院过日子!”  她说:“要那样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  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状况,就对她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说出来:‘妈妈,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里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里也能说出:‘所有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吧!’你再来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  后来,洪居士十年当中没有进过寺院的门。  像观音菩萨的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来是应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  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汉城定法寺,见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养了两袋大米。她当时心里一阵羞愧,她很想供养佛陀,又拿不出钱来买米。正当她无奈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饭时省出一勺大米,把这些米积攒起来供养佛。  从那天开始,她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  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事――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因粮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业也很顺利,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  故事讲完了,洪居士错在哪里?她是怎样转违缘为顺缘的呢?  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实际上,她天天和被烦恼覆盖的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却为了上寺院,轻视了身边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责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让丈夫、孩子不高兴,这都是因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实,在佛教的传统里,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诲,但一般人狭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对身边的佛却非常轻视。实际上,这和佛陀的教诲相差十万八千里。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发善心为家人祝愿。后来,她以善愿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时时祝愿:“愿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愿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对于家人有这样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们吗?所以,他们最后都请求她去寺庙拜佛。  从这里想到,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们能够有一切众生是佛的信念,普贤行愿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来,对于三世诸佛礼敬、称赞、供养,乃至随学、恒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  大家要领会经文说的“三世一切佛”包括了一切,其中的未来佛是指一切众生。尤其恒顺众生中讲到,承事众生要像承事如来一样。如果我们对待一切人都像对待佛一样,那我们就能任运地积聚顺缘,以前结下的不好因缘都会化解,转为好因缘。  推演开来,如果我们深深地领会了普贤大行的意义,那我们就会开始调整观念和行为。比如,“恒顺众生”:对于亲人、朋友、同事,乃至一切众生,都像恭敬佛那样承事、供养;依止善知识和同分菩萨:尽心尽力地让善知识生欢喜心,和同分菩萨和合相处,同修普贤行愿;而且,对一切诸佛都礼敬、称赞、供养;对一切凡夫、阿罗汉、菩萨、佛的功德,都至诚地随喜;对一切佛的教法,都摄持、宣演、修证;对一切器世界,都庄严、都净化……。朝着这样的方面去发愿、去趣入,一切修持大乘法的顺缘都会摄集,一切违缘都会转成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这个道理很明白。看看自己所接触的有哪样没包括在内呢?自己的生活境缘分解开来,不过是每天遇到的有情,修行上遇到的善知识和道友,诸佛和佛的教法,再就是身处的这个器世界。如果面对这一切时,都按普贤行愿来做,那就会任运地摄受一切修行的顺缘。而且,修普贤行愿,发愿忏除一切不善的行为,远离一切菩萨行的障垢,因此能远离一切违缘。  按这样思维,会深信修习普贤行愿是“善得胜寿命,善来人中生”。速得成就的道理有人问:《普贤行愿品》有好几句都有快速的意思,比如,速见如来无量光、速成普贤菩萨行、速灭极恶五无间、速诣菩提树王下,而且讲记上说,这是超胜下乘不可计数倍的无上妙法,这些该怎样理解呢?  先讲一则故事,再作启发。  朝鲜时代有户姓郭的人家,儿子结了婚,新娘子的行为疯疯癫癫,不仅衣服穿不整齐、说话难听,对公婆也不尽礼仪,行为上我行我素。  丈夫一开始对她好言相劝,却起不到任何作用,也吓唬过她:“你再这样下去,会遭天打雷劈的。”但也毫无效果。最后,气得手里拿起棍子来了,把她关闭在屋子里。总之,想了很多办法,但女人的习气太重,仍然改不过来。  郭家是士大夫家庭,不能把她休掉赶出家门,只能将就着维持一种形象的夫妇生活。  有一天,丈夫在读《孟子》,注意到一句话:“人性本是正直的,每个人的本性都与尧舜[1]一样。”他开始深深地思考起来:“这个人的本质本来和尧舜一样善良,看来是我错了,我以后要像对待尧帝和舜帝一样尊敬她。”  第二天清早,他首先去祠堂拜了祖宗的牌位,然后直接来找妻子,很恭敬地跪下来向她磕头说:“你本来是了不起的人。”  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她想:“我的丈夫心意转变了吗?直到昨天,他还打我骂我。”她认为丈夫精神出了问题,就赶紧闪开,往屋外逃跑。  丈夫追了上来,又磕头说:“你本质是善良、了不起的,是我看错了,我对你又打又骂,请你原谅我!”  就这样,做了有一两个月。这个女人的心开始转变了,她对丈夫说:“为什么总这样呢?我现在开始也要好好地做,请千万不要再磕头了。”  丈夫说:“你本来像尧舜一样,为什么不能礼拜你呢?”  丈夫继续向她磕头。妻子的心变得柔软、恭敬了,她也开始向丈夫磕头,而且说:“你把我看成尧舜,真正的尧舜是你啊!”  就这样,郭氏夫妇互相尊敬,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翻掌覆掌,转变只在一念间,有翻掌的愿望,就能让手掌朝上。恶人善人,转变也只在一念间,有向善的愿望,就能趋向良善。  人都可以做尧舜,人都可以做普贤。受持普贤行愿,就能开发自性无量无边的妙德。所以这是速疾成就的法门,能快速开发普贤万行,快速灭除罪障,快速面见阿弥陀佛,快速到达菩提树王之下。  下面作一个启发,比如:你有没有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呢?决定有。你不是石头,有手可以动,有心可以运笔,只要有真诚的愿望和努力,就一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这个写字的成就不是从心外来的。这只是心在运转、手在挥舞,心在随缘起作用。这种可能性谁没有呢?话说回来,虽然有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写好字的愿望,也不可能有书法的成就。  推演开来,我们的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只要有上进的动力和努力,往文学的方向去开发,就可以成为像李白那样的诗人;往音乐的方向开发,就可以成为贝多芬那样的音乐家;往物理学的方向开发,可以成为爱因斯坦……甚至想作释迦牟尼佛、想作耶稣、想作孔子,都可以做成。  我们解释体普贤时,曾经按《别行疏钞》讲过,“体性周遍”叫做普,就是一切一切的现象并不是从其它地方来的,唯独是这个心体上产生的;“随缘成德”叫做贤,意思是,心是很妙的,随着不同的因缘就造成不同的事相。  这些话说得很明白,能结合自己的心领会吗?就是,心本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往哪方面开发,就可以得到那方面的成就,做文学家、做音乐家、做科学家……,做什么都有可能性,你的佛性是万能的,因此,你的本体就是普贤,就是如来藏。  [1]  尧舜即古代的尧帝和舜帝,是人格完美的圣人。 小结  佛性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是因;有某方面开发的愿望,是缘;因缘和合,就会形成果。而且,正因为佛性是可能性,没有想开发的愿望,没有向上的努力,就不会出现果实,任何时候只是随业流转而已。世间多少人活得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便是明显的证明。  其次,从差别上观察:随着开发的愿望和开发的努力不同,自然就有成果上的差异。  普贤行愿,不像人天乘,只想求到今生和来世的受用圆满,也不像小乘,只求自己得到解脱,也不像一般的渐教,先修一点、再修一点,直到经历了三大阿僧o劫才成佛。这都是因为向上的愿力不够,所以不能最快速、最全面地开发自己的佛性。比如,小乘的愿力到了成就阿罗汉果时,就不再起作用。一般修大乘的人,没有担荷普贤行海的大愿力,他说:先修一点然后再看,再修一点。也是不敢直下承当,随着他的愿只能慢慢地成佛。  总之,佛性就是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开发者的意愿和努力程度,它可以无限地、无穷尽地向上。如果能依靠普贤行愿直下就全分地承担起深广无尽的普贤行海,那就直接朝着菩提果进趣。以这个原因,不依照普贤行愿修持,即使经历多劫也不能成就。相反,能受持普贤行愿,就可以开发如来的殊胜功德。节录自 益西彭措堪布:请入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大共修法会开示)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猜你还对这些相关资料感兴趣(全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用心去做,随缘结果。学佛网,您身边的网络学佛修行道场,我们时时刻刻就在您的身边!
学佛网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转)印顺大和尚 讲座
非常高兴今天在经堂和这么多的菩萨们一起来学习我们老和尚的血书——《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刚才看到大屏幕上已经把老和尚血书的部分内容已经展示出来。为了让这次的法会更为殊胜,所以我把老和尚的血经原件请到了现场。这部血书是老和尚在1937年在广济茅棚刺血写的一部血书,历经几十年过去了,一部经书在遗失五十年后,失而复得又回到老和尚的手里。今天我们已经翻印了一百多万册。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很多佛教徒,都见过老和尚的血经,但是像我们大家有机会能够见到血经原摸样的,可能只有我们在座的各位了。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这部血经送回来之后,除了翻印的那段时间,一直在广州光孝寺老和尚的保险柜锁着,只是近段时间我们把它请到了弘法寺。去年老和尚生日的时候,我们把它展出来几天,今天我们又把它请出来,并且想在弘法寺建立以《普贤行愿品》为我们自己修学体系的一套我们自己的模式。这在过去我们没有尝试过,至于怎么样,要有赖于我们在座的各位法师、我们这么多大德护法居士的共同发心,所以今天我们尝试来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我刚刚讲有机会能够见到血经原件的人都是凤毛麟角,并且我们不光能够看到血经,能够亲近他老人家,能够在他老人家的道场里用功办道,这种因缘更是殊胜不可思议。我们很多出家人包括我们很多护法居士,都看过高僧传看过传灯录,也对古代很多高僧大德的事迹有所了解,但是我们今天亲近的本焕老和尚,他老人家不管是修证不管是次第,或是等等其他方方面面都超过历代的祖师大德。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的。这个话不是我讲的,他老人家讲他想走谁也拦不住,他不想走谁也拿他没办法;他老人家讲九年已经没有打一个妄想;他还说他将来成佛的国度要超过西方极乐世界,他不超过西方极乐世界他不成佛。我们都是佛教徒,我们应该知道这三句话他老人家说了些什么。我们在他老人家的道场里,能够近亲他老人家这样的大菩萨,是我们累世累劫的福德因缘,所以说我希望大家也一定要珍惜这个很好的善根和福德因缘。我自己发过愿,我说我不光这一世跟随着老和尚,我希望自己生生世世永远永远地跟着老和尚,陪伴着他老人家,希望他老人家能够不舍弃我不舍弃我们大家。
老和尚出生在清朝的光绪三十三年,还是一个有皇帝的年代。他1930年出家以后前往扬州高旻寺亲近来果老和尚,大家知道来果老和尚和虚云长老是中国近代公认开大悟的两位大菩萨。他在高旻寺亲近来果老和尚七年没有出过山门一步。这七年期间先后给来果老和尚做侍者、衣钵、禅堂的维那、后堂。1937年帮助高旻寺重建万佛塔之后,三步一拜跪拜五台山,又拜了五台山的五个台顶,一共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拜完了五台山及五个台顶之后,在五台山广济茅棚住了下来。广济茅棚就是今天五台山碧山寺。他在茅棚一住也是十年时间,这十年时间他老人家先后刺舌血和指血,一共抄了二十多万字的血经,一共十九卷。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普贤行愿品这一部血经。这一部血经也是离开五台山五十多年以后,老和尚在广州光孝寺做住持的时候别人送过来的。他老人家离开了五台山又被虚云老和尚请到了南华寺做了方丈。当时老和尚去韶关南华寺的时候一共带了四个人,这四个人中间,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健在的有一位就是我们香港大屿山观音寺的融灵法师,他老人家当时跟随着老和尚从湖北一直到南华寺给我们老和尚做了衣钵,今天他老人家手里还保存着当年虚云老和尚写给我们本焕老和尚的亲笔信,邀请他老人家去南华寺做方丈。他在南华寺从年做了十年的方丈。1958年被打成了右派反革命坐了22年的牢。一直到恢复宗教政策以后,先后恢复了广东丹霞山别传寺、广州光孝寺、湖北新洲报恩寺、湖北黄梅四祖寺、湖北斗方禅寺,还有山东大灵岩寺、山东成道禅寺、广东莲开净寺、广东大雄禅寺,还有江西的百丈寺等等一共有十几个道场。我们今天坐的这个道场,是老和尚当年亲自选址亲自奠基亲自开山创建的一个道场,也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恢复的第一个佛教活动场所。
他老人家所有的庙里面都不供罗汉,他也反对罗汉。为什么他的庙里不供罗汉呢?因为他觉得罗汉只顾自己不顾人民,众生没有希望,所以说他希望大家不要做罗汉,要发心发心要发大心,一定要做菩萨还要做大菩萨,要去教化众生利益众生成就众生,救度一切众生。我们有了这么好的一个福德因缘,有了这么好的可以依止的老师,这么一个善知识一个大菩萨,在我们身边来教导我们来引导我们,所以说我们有了这么好的福德因缘,我们一定要在他老人家的座下,能够亲闻佛法,能够决定今生度此生。我们有一句话不是“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吗?老和尚说要决定今生度此生,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也是老人家的因缘聚集在这里,也是因为刚才我们讲的由于老人家为什么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除了他刚才的经历之外,他的日常是怎么样行持的。我出家以后(看到)老和尚每天三点钟起床,每天诵这一部《普贤行愿品》,从三点钟一直诵到七点钟,八分钟诵一遍,每天诵几十遍,每天八点到十点,也是诵《普贤菩萨行愿品》。他老人家取得这么大成就,他老人家103岁还在这里给我们方便示现。他老人家每天《诵普贤行愿品》,那么我们作为他老人家的弟子,我们是不是也要向他老人家学习?从今天直到尽未来际,我们天天也以他老人家为榜样,以诸佛菩萨为榜样,也来好好地发心来诵《普贤行愿品》,来行持《普贤行愿品》,来向他老人家学习,向诸佛菩萨学习。
刚才是我讲的我们今天要讲这部普贤行愿品的一个缘起。我们经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我们今天得到了人身,听到了佛法,遇到了善知识,我们如果白白错过了我们这一生,实在是太可惜了!既然是讲经也要遵循一个基本的框框架架,那么我今天就可能有一些比较呆板或者是不自如。呆板不自如是因为我的生疏和我的胆怯,也因为是第一次所以说也希望大家能够原谅我,也能多帮助我教育我,来共同成就我们这个道场,也希望我们这个道场能以普贤菩萨来作为我们自己整个道场的修学体系。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
学佛应当发什么样的愿望呢?我们每个人初发心学佛的因缘可能都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我们要离苦得乐,可以教化众生利益众生成就众生。只有学佛才能让我们真正的走回家,回到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佛法就是带领我们回家的一个地图,让我们在路上不会迷路,不会被路边的风景所迷惑,不管天晴下雨、我们欢喜悲哀、不管别人赞叹还是诽谤,我们都能够一直往前走,都能够坚持走,一直到到家。
什么是佛弟子真正的庄严?
在印度,阿育王统治印度的时候有一位大商人他对佛教非常护持经常做大布施,有一年的时候他发了一个愿,他说如果我这一笔生意可以成功的时候我要连续做五年无遮的大布施法会。什么是无遮的大布施法会?我们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五台山每年供全山斋,老和尚一直连续带我们去过六年,就是供养所有的出家人,不管他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证道的、没证道的等等。这个时候有一位开悟的阿罗汉,这个阿罗汉是一个比丘尼,她听到这个消息,她就想看一看这个商人的愿望它能不能成功。比丘尼也可以开悟,也可以成阿罗汉,甚至也可以成佛,男众可以成佛,女众也可以成佛。她在禅定中看到这个商人的愿望成功了,这个千僧斋无遮大法会也举办了,接受他供养的可不是一千人,是有阿罗汉一万八千多人,其他没有证悟的更多。她又观察在这么多人当中,谁是第一上座呢?谁排在最前面呢?是一个凡夫的老比丘。但是她发现这个老比丘他只是持戒清净,还没得圣道。因为大家知道在我们佛教的戒律中间,不管你是凡夫或圣者,都是以戒为师,以先受戒者在前面,所谓先入山门为师兄,因此这位阿罗汉比丘尼,就想要帮助这位老比丘。所以她就特地到这位比丘的庙里去看望他,向他老人家顶礼,说:“大德,您应该好自庄严!”老上座想“我哪里不庄严了呢?”他看看自己,“哦,很久须发没有剃了!”他就把须发给剃掉了。比丘尼一看,“哎呀,这老人家没有了解我的意思。”所以说她又去顶礼又去跟他老人家讲,“大德,您要好自庄严!”这时老比丘他又想了“我又哪儿不庄严了呢?”他想“哦,一定是我的衣服脏了破了!”所以他就把他衣服洗干净,把破的地方也补好。可是这个时候这个比丘尼又跟他老人家讲“大德,您要好自庄严!”这个时候这老比丘就很生气地向比丘尼说:“法师你要我好自庄严,我须发剃了衣服也洗了补了,我还有哪里不庄严呢?”这个时候阿罗汉比丘尼就殷切地对老比丘讲:“上座,我们都是佛教徒,在佛法中不是以外相庄严为庄严,所以说不是以剃除须发或者穿新衣打扮就是庄严,而是要得圣道解脱才称为庄严,因为如此才是真正的身心清净。”之后老比丘接受了比丘尼的指引,向优波鞠多尊者请法也证得了阿罗汉果。这个佛典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在学习佛法不只是注重在外表的相貌,而是要断除烦恼,清净才是真正的身心庄严。
学佛应当如何发愿?
我们既然发心要成为一个菩萨就要精进学习各种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不同的众生他们有不同的根性不同的因缘不同的愿力,所以说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善巧来度他。但如何才能发大心发长远心来学习佛法呢?古德言修学圣道实在是“发心容易持久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刚发心的那一刻,我们发心的那一刻,我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不管是刚刚发心准备学习佛法也好,或是我们很多大德发心出家那一瞬间也好,我们当初的发心是什么?我们这么久过去了,我们有没有忘记我们当初的发心?我们坚持得怎么样?我们每一天是不是可以来问一问我们自己?在大智度论里面呢,龙树菩萨有一个比喻他说,“鱼子、庵摩罗、初发心菩萨,三事因时多,结果时甚少。”这是说这世间一共有三件事是很难成就的。一个是鱼子,每一年到鱼排卵期的时候,鱼一次性可以生下很多很多很多的卵。我们如果没有看过鱼排卵的话,我们想一想我们小时候有一篇文章,叫小蝌蚪找妈妈这样的一个故事,青蛙它排卵的时候也是排很多很多,但是因为它从孵化到出来到长成,这当中有很多会被吃掉的可能,所以说能够成功的还是很少的;第二个说的是庵摩罗果,这是印度的一种水果,它会开很多花,但经常因为一阵风雨,花朵就会全被吹落而无法成为果实。庵摩罗果我们很少见到但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遍开的时候,漫山遍野风景非常非常的好看,但是每一朵梨花都能结成一个果实,都能结成一个梨子一直到成熟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可惜总被雨打风吹去。”花落了,花落下来了,这个果实没有办法成熟了;这世间第三个很难成就的,就是初发心的菩萨,所以祖师大德才说发心容易持久难。修道学佛这件事,需要靠长时间的用功才能成就,所以常常发愿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成就佛果,都是因为发了大愿,例如西方极乐导师阿弥陀佛,他发四十八大愿,三根普被摄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东方药师如来发了十二大愿,令众生现世即得安乐;文殊菩萨更发起这样的大愿,凡是以他无碍的天眼所见到的一切佛,最初发起的菩提心乃至成佛的因缘,都是来自文殊菩萨最初的教诫。我们天天看经书,就是要来临摹这些祖师大德诸佛菩萨,来不断地坚固我们的信心,增强我们前进的动力。诸佛菩萨我们看不见,但是今天本焕老和尚我们是可以看见的,他老人家他发的大愿我刚刚讲了,他说他将来成佛的国度要超过西方极乐世界,不超过西方极乐世界他不做佛。他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方便地示现给我们。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他老人家?除了他103的高寿,这么康健的身体之外,我们还有什么要相信他老人家的?他的修行的经历,他取得的这么多的成就,除了这些我们都是可以看得到的,他老人家自己讲的,他说“我八年多没打过一个妄想”,现在已经是他九年没有打一个妄想了;他想走谁都拦不住,他不想走谁也拿他没办法,我们在座的谁能做得到?我们既然做不到,我们就老老实实地向他老人家学习,经常去顶礼他老人家,经常在他老人家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走。
十方诸佛菩萨为何需要透过发愿才能够得到成就呢?
在大智度论中间有这样的一个比喻:“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就是说你这个人修了福业,修了很多很多的福报,但是没有发愿,就像我们自己把赚来的钱存在了银行里面,没有办法有大的用处。又比如说牛的力量很大它能够去拉车,但却需要有驾御的人才能够到达目的地。古德云:“愿如海,行如山。”愿望如海,行动如山,行动成就愿望,我们发了愿之后以愿导行,用行山来填愿海,愿与行就像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今天我们要开示的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就是帮助众生成佛的秘诀,我们大家都应该发心用功学习这十个大愿王。
普贤十大愿王出自《华严经》。接着我简单介绍一下《华严经》。《华严经》是佛成佛以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天台家说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但小乘人则见佛于菩提树下享受成道之法乐,乃至第三七日思惟可度众生机缘,而《普贤行愿品》则是《华严经》中的最后一品。它总共有三种名称,第一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称本经为《不可思议解脱经》,表示此经所开示的解脱境界与一般声闻乘不同,这是以入世无碍的作用上说的。声闻行者以世间的生死为系缚,出世的涅槃为解脱,因此解脱是要得摆脱世间的一切,要从厌苦离欲中来成就。但大乘的解脱则恰好针对这一点,说生死是如幻的是自性空的,因为自性空所以是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第二在晋译与唐译的《普贤行愿品》都标名为《入法界品》,这是从悟境上说法界是什么。依历代祖师的解释说,“界”有“类”与“因”等二种意义,“类”是普遍的类性,也就是一类一类不同事物的归类称为“界”。类性可以有种种,但最高无上的类性,是一味平等的空寂性。“因”是生起的所依性。也有论师从事相方面来解说“界”是种子,有论师从理性上说“界”是缘生法所依的必然法则。由于这一段话它比较拗口,所以说我请他们打在了大屏幕上大家可以看一下。关于“界”的意义,“类”义“普遍的类性”;“因”义“生起的所依性,事相”。“界”是种子、理性,“界”是“缘生法所依的必然法则”。大乘教法中除了种子以外,把这前后两个意义统一起来了,所以平等的空寂性,是一切法或事物普遍的理性,也是一切法或事物的所依性,因此一方面,如龙树菩萨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即是寂灭性;一方面又是,“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第三普贤行愿品是从利他得名,“愿”是志愿,“行”是实行。大乘的行愿是与声闻不同的,声闻的目的是己利独善的修行,而大乘则是要自利更要利他,这种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就叫做普贤行。“普”是平等的、普遍的。所以大乘菩萨的普贤行,不但是质的,还是量的,度一切众生皆成佛才是普贤行的究竟,因此普贤行是彻始彻终的大乘行。但初学的凡夫菩萨还不够普贤,而行愿二字又不适用于究竟的佛果,所以本品的普贤行、普贤地、普贤道场,特别是为从空出假广修菩萨行的登地菩萨说的。虽然这么说,但未登普贤地以前的菩萨行愿也不出普贤行愿以外。究竟佛果,也只是普贤行愿的究竟圆满,所以我们本品所说的普贤行愿,是从因圆显果满的意义上所说的。在《华严经》里,文殊普贤菩萨是助佛教化的两位上首菩萨,所以古人称之为胁侍菩萨。大乘佛教的教义,就寄托在这二大士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普贤菩萨的梵文名是Samantabhadra,即周遍的贤善又意译作遍吉。所谓“德周法界”为“普”,“位邻极圣”曰“贤”。普贤菩萨德遍法界是因心最圆满的等觉菩萨,仅次于佛,此德号表示菩萨的广行侧重于自利利他,也表示菩萨的大愿。不管是上求佛道,或者是下化众生,愿望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和希望;行是一种伟大的实践和前进,这两者是有一致性的。愿是内发的动力而行是意志的实现。若是两者合一的话,不妨先愿而后行,也就是说从意志的决定,到实践于实际,到逐渐的落实,到完全实行的大愿满足。这就像善财童子的心愿,想要学习普贤行,到实际面见普贤菩萨。因此普贤菩萨就代表这理想与实行和合为一的大行。我们弘法寺大雄宝殿里供的就是华严三圣,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边一边是文殊一边是普贤。
华严经的纲要在于《普贤行愿品》。行者要修证普贤十大行愿,令此行愿普遍无尽的法界,才能成就如来殊胜的功德。如果不依止普贤愿心而行持的话,那么不管经历多少时间的劫数,也是不能圆满的。所谓的行愿就是修行与誓愿,又作愿行。依据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说,一个修行者若是有誓愿而没有实际地去力行的话,就犹如有人想要渡到彼岸而不肯去预备船是一样的,要知道他一定永远地处在此岸,而始终无法得渡。就像我们经常有很多种想法,想起来激情澎湃,睡一觉一切又如旧,我们很多的生命就这样无休无尽地去空想而缺乏实践中,一天一天地耗费过去了。菩萨他示现给我们,要我们行和愿一定要一致。我们不能够行愿的一致,就像一个鸟没有两个翅膀,或者是不能够兼备,也就无法到达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说《普贤行愿品》的纲要则是在十大愿王。我们若能了解了十大愿王就等于了解了全部佛法,所以这十种大愿我们也称之为愿中之王。今天我就先开示第一大愿礼敬诸佛和第二大愿称赞如来。
一者礼敬诸佛。恭敬礼拜,建立信心。礼敬诸佛是我们初发心学习佛法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功课。因为我们学佛就是希望能够由凡夫转为圣人,但由于我们无始劫来对自我身心的执着,所以说我们一直无法深信佛法有大功德能救拔我们离开三界的牢狱,离苦得乐。但是佛陀他告诉我们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就是说要具备清净信心的人才能进入佛法大海,然后以智慧超越生死轮回的烦恼。《大智度论》中有一个比喻说“牛皮虽然柔软,但是不可屈折”,没有经过处理的牛皮,它心是坚硬的不够柔软的,所以没有信心的人没有信念的人也是这样;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也是这样。没有经过处理的牛皮,心是坚硬的不够柔软的,所以说就没有办法成就殊胜的功德力用。《摩诃止观》云“慢如高山,雨水不停,卑如江海,万川归集”。佛陀他成道以他后开示我们说“一切众生皆能做佛”,我们有多少人相信这句话的?“一切众生皆能做佛。”我们自己从无始劫到今天,天天地流浪生死,天天强烈的我执,天天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的骄慢心!但由于众生强烈的我执,就如同高山一般无法积聚善法,来积聚法水,来滋养我们的慧命,障碍了我们的修道。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应当时时由内心生起恭敬,运行在身口意上,而普遍地礼敬诸佛,才能不断柔软我们的身心,去除贡高我慢的障碍,并生起清净的恭敬心及信心等善法,以此栽培成佛的善根。
我刚才讲了,我们老和尚有那么多的功德有那么大的成就。他自己怎么讲?他说“我什么都不懂,我还是一个小和尚”。别人说“您老人家是佛门泰斗”,他说“我只是一个小和尚”。他老人家能够这样,我们自己呢?我们是他的徒弟,我们能不能够向他老人家学习?我们有几个人真正地认为我不行的,别人都是我的老师别人都是菩萨?我看很难。
礼佛的功德是什么?“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就是说即使我们有大神通力,能够数得出来如空中的浮沉那么多的心念,也可以一口饮尽三江水,或者说虚空本来是不可量的,也可以数量算出来它有多大,或者用大的力量用绳子来把风也能够拴住,即便能够这样怎么样呢?也没有办法说尽佛的殊胜功德。诸佛经过累劫的修行功德无量无边。所以我们以至诚心礼敬诸佛,确实可以得到佛的加被,增无量福,灭无量罪。《大庄严论经》云:“若以深信心,礼敬佛足者,是人于生死,便为不久住。”如果一个修行者能以深广的愿心恭敬地礼拜佛的话,此人在生死轮回中就已经不会久住了。《法句譬喻经》中间说了一个故事,古代帝释天五衰相现起的时候,他自己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久了,并且将转到世间,在一个陶人家里做驴。什么叫作天人五衰相?一个他身上的光消失了,头上的花枯萎了,心不安乐于本坐了,腋下流出汗臭了,尘土沾染身体了,这五相称为五衰相。所以说天帝他知道自己的福报已经尽了,所以他就非常非常地忧伤。这时他想到,能在三界之中救渡众生出苦离厄的只有佛陀。他于是就到佛的住所里面去。这个时候佛正在山的石室里面坐禅进入了定中,天帝见到了佛,便稽首作礼五体投地,以至诚的心,自归依佛法僧三宝。还没起身,他的神识忽然地离去了,便投胎到作陶人家的母驴的肚子里去了,这个时候被绳子绑住的母驴,自己因为脱困而游走在坏瓦之间,就是把陶匠刚做好的陶胚瓦器全给踩烂了,所以这个匠人很生气,就拼命地殴打它,结果把驴肚子里面的胎给打落了,小驴没有办法生下来,死掉了。所以帝释天就躲过了做驴的这样一个果报和这样一个灾难,又成为之前在礼佛的天帝,这个时候佛从定中出来说:“善哉啊天帝,你能在生死危难之际虔诚地归依三宝,并消除了自己的罪业不再受畜生道的苦报!”所以这个佛经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在生死轮回当中,三宝是我们的依靠。虔诚地顶礼三宝,天帝可以不到驴胎中去受这样一个苦难。不要说我们今天还已经亲闻到佛法,亲近到了本老这样的善知识,我们是不是也能够真正地在生死轮回中间以至诚的心来皈依三宝?能够到老和尚面前,能够经常地稽首作礼,五体投地,以至诚的心呢?《增壹阿含经》云:“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端正,二好声,三多财饶宝,四生长者家,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就是说一个人恭敬礼佛,可以端正好声,财富丰富,生长者家,临命终时可以生善处天上。
第三礼佛的威仪。
欲得佛法真利益,当于恭敬心中求。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从古至今,一切圣贤,因为对佛法一心敬慎,方能见到清净自性。所谓一心就是心无杂念,纯而不染。敬慎就是恭敬谨慎的意思。《大智度论》云:“一心敬慎则是诸功德初门。”我们一切事一切处能够恭敬谨慎,能不能做到?佛陀涅槃后一百年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叫优波鞠多,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一个比丘尼劝说一个老比丘,到他的座下求得解脱的。就是佛陀一百年之后,他当时是得六神通的阿罗汉,也是当时印度佛教的大导师。那个时候也有一位比丘尼,她的年纪已经有一百二十岁了。由于这位比丘尼年轻的时候,曾经亲身见过佛,优波鞠多便想要到她的住所来,请问她有关佛陀的仪容,所以就先派遣弟子来告诉比丘尼,“我的老师优波鞠多想来拜见您,请教您有关佛陀仪容的事。”这个时候比丘尼就用钵盛满了酥油,把它放在门扇的下方,就是我们推门的时候,把它放在门扇的下方,来了解他的威仪,是否专心安祥。当优波鞠多进入房屋的时候,他虽然是徐徐打开了门扇,来了要开门嘛,要把门给打开,优波鞠多他也是仪容庄严,徐徐地打开了门户,但是麻油还是少许地被溅出。这个时候优波鞠多坐下来之后,便请问比丘尼,“您见过佛吗,佛陀的仪容是什么样的,请您为我说一说。”比丘尼回答说,“我那个时候年龄还小,第一次见到佛来到我们的村落,大家便说佛陀来了佛陀来了,我也就随着大家出来观看,当时见到了佛就急忙地礼拜,不小心把头上的金钗堕落到了地上,在树林的阴暗中间,佛身上的光明照耀,使得幽暗的地上都能看得光明,她就很轻松地把金钗找到了。”从此以后,她就跟随佛陀出家,成为了比丘尼。优波鞠多又再问道,“佛在世的时候,比丘们的威仪如何?”这个比丘尼讲,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六群比丘行为无羞无耻,是最恶劣的一群佛弟子,我们今天的戒律就是佛陀当时因为他们而制定的。但是即便如此,他们那样的不堪,那样的无羞无耻,那么的恶劣,他们的威仪都胜过今日的您。他那么恶劣的一群人,他们的威仪比你优波鞠多还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六群比丘走入房屋时,他们是不会让油溅出来的。”因此一心敬慎是善人的相貌。我们学佛要学到恭敬不离心,而恭敬佛要敬到佛不离念。
对于拜佛更要如法具足威仪,拜佛也要如法也要具足威仪。事相上礼佛有三种方式,礼敬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礼,上礼为稽首礼,中礼为跪礼,下礼为问讯礼。问讯礼就是我们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他起居安否。佛经上我们也经常看到佛与佛之间,会彼此问讯,例如经文中的文字,“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四大调和不?”等等。在大智度论中记载有二种问讯礼,若是说少病少恼否称为问讯身,若是说安乐否称为问讯心。目前佛弟子问讯的方法即合掌当胸,弯腰向前九十度礼敬问讯。二跪拜礼,又称为胡跪礼,是指长跪时双膝着地,竖直两足来支撑身体,或指跪拜时右膝着地,竖直左膝危坐。因右膝有力,所以跪时能长久,起时也比较容易,另外右膝躁动,右膝比较躁动,所以让它着地,表示安稳专注。三稽首礼,为各种礼法中表达最高敬意之礼。佛陀在世的时候,佛弟子们礼佛是五体投地,以头双膝双肘等五处着地,将自己的头贴伏于地,以两手承接如来双足,以自己身体的最上部,去承接佛身的最下部,这就是接足礼,用于表示最恭敬的礼仪。佛涅槃之后,我们也是要以如此殷重之心,观想佛就在我们的前面,恭敬礼拜。广义的礼佛,就是发起广大心慈悲心,至诚恳切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等,贤圣僧、父母师长乃至一切有情众生。《华严经》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所以现前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是未来佛。”所以说我们应当把众生都当成是佛,我们要来恭敬他,来礼拜他。在《法华经》中间记载了一个常不轻菩萨的故事,我们老和尚也经常给我们讲,他说他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他不畏惧一切众人以棍棒瓦石的殴打,或以恶言怒骂,都以恭敬的心,礼拜赞叹一切众生,他对这些众生一切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恭敬礼拜,又如《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请善财童子往南方去拜访五十三人,其中善恶皆有,而善财童子都是恭敬地学习每个一人的优点,集所有人的优点于一身。所以说当我们以恭敬心对待每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在礼敬未来佛,以恭敬心对待每一个人,也是在礼敬未来佛。此外我们尊重自己的生命,也是在礼敬我们自己这尊未来佛,我们不光是要礼敬一切的未来佛,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等贤圣僧,父母师长乃至一切有情众生,我们也要礼敬自己这尊未来佛,尊重我们自己的生命。
礼佛的观想。礼佛的时候,要先端恪一心,依普贤菩萨发起大愿。礼佛的时候观想也是非常重要的,“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以至诚恳切的心作这样的观想,让自己化身为无量无边的身,在无量无边的佛前去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与众生平等无二,一切受我虔诚礼敬。我初出家的时候,老和尚就一直这么要求我必须来这么拜佛的,所以说我拜佛的时候一直以《普贤行愿品》来要求我自己,来以普贤菩萨来做为我自己的榜样,来向他学习。就是说我拜佛的时候,想到我自己分身无数,尽虚空遍法界,到十方三世的遍于十方三世一切刹土,去礼敬十方三世一切的诸佛菩萨,并且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与众生他平等无二,一同受我虔诚礼敬。这是拜佛的时候的观想。《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云:“我今至心顶礼十方诸佛,普入一切诸胜法中,我今五轮于佛作礼,为断五道离于五盖,愿诸众生常得安住,无坏五通,具足五眼。”这是另外一种拜佛的,就是离垢慧菩萨教我们拜佛的时候的观想和发愿,“我今至心顶礼十方诸佛,普入一切诸胜法中,我今五轮于佛作礼,为断五道离于五盖,愿诸众生常得安住,无坏五通,具足五眼。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愿我右手着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今我亦尔,共诸众生同证觉道;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令诸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法;愿我首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这个是离垢慧菩萨在这里教导我们,礼拜时也可以这样观想与发愿,我自己是按照普贤菩萨行愿品中间的教导,是按第一种拜佛的方法。
二者称赞如来。
第一赞佛的功德。我们在读佛经时,常会看到诸佛之间也是彼此称赞的事实,大家都很熟悉的《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说,“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做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等等,《阿弥陀经》我们经常来读经常来诵,所以说《阿弥陀经》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称赞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功德,诸佛菩萨也称赞他的不可思议功德,我们经常也有一句话说,“想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我们佛弟子在日常的定课,也应当常常赞叹如来的功德。赞叹佛就是肯定佛的善法,因此能发起大心学佛,这样学佛才会让我们越学越像佛。赞佛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如《大智度论》云:“过去久远劫的时候,有一尊佛名为弗沙佛,同时也有二位菩萨,一个叫释迦牟尼,一个名为弥勒。弗沙佛想要了解释迦牟尼菩萨的心,是否已经纯熟,是否堪能成就圣道,所以说他就入定观察一下。他入定一下发现呢,哎呀,释迦摩尼的心尚未纯熟,但是跟随他的弟子们的心都已纯熟了。”我也希望我的心还没有纯熟的时候,你们的心都能够纯熟。“相对地,弥勒菩萨他的心已经纯熟了,而跟他学习的弟子们却都还没有纯熟;释迦摩尼佛他自己的心还没有纯熟,跟他学习的弟子们的心都纯熟了,弥勒菩萨他自己的心纯熟了,跟他学习的弟子们的心还没有纯熟。这个时候弗沙佛心里就想,一人的心很容易被教化,众人的心就比较难以调伏的。如此思惟后,他就决定要帮助释迦牟尼菩萨快速地成就佛道。他怎么帮助呢?他就到雪山的一个洞里面,进入了火光三昧。这个时候释迦牟尼菩萨示现的是一个外道的仙人,他也上山去采集药材去了,当他看到弗沙佛坐在山洞里面,进入火定放大光明的时候,心中生起了大欢喜、恭敬及清净的一种信心,他欢喜得不得了,恭敬得不得了,他用一个腿站着向佛合掌,一心一意地专心专意地去看着他,被这种欢喜心所包围,目不转睛,七天七夜,并且做了一首偈子来供养赞叹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他一脚翘立向佛合掌,一心一意专心地观看,目不转睛,以法供养,出了什么事呢?由于他恭敬称叹佛的功德,由于他的信心,结果他超越了弥勒菩萨九劫,所以说于九十一劫的时候就证得佛果。”我们今天进入山门口的时候,我们也看得到弥勒菩萨,也看得到释迦摩尼佛,弥勒菩萨是当来下世弥勒尊佛,释迦摩尼佛已经做佛了,弥勒菩萨要到当来下世。从这个故事中间,我们可以了解到称赞如来,是我们学佛成熟身心善根的一种胜方便的法门。《优婆塞戒经》,我们很多在家的菩萨们学习的《优婆塞戒经》说,“若人能以四天下宝,供养如来,有人只以种种功德,尊重赞叹,至心恭敬,是二福德等无差别。”就是说如果有人把世间所有的珍宝都拿来供养佛,也有一个人只是对于佛的种种功德,以虔诚恭敬的心来尊重赞叹,这二种福德是平等的。
第二广义的赞佛。在《华严经》中说到,辩才天女的口有五百舌根,每条舌根都能发出五百种微妙的音声,其音声清澈旋律优美,令人听了生大欢喜心。但普贤菩萨的舌根更胜于辩才天女的音声,恒常以此微妙音声赞佛的广益功德。我们如何学习普贤菩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圆满地赞佛功德呢?一常说好话。在十种不善业中,由口业所造成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过失最大。我们在赞叹如来的的功德,所说的话都是最善的语言,因此能消除恶口的业障,让我们口业清净,增长福慧。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一个业的种子,所蓄藏着能量,都会在因缘时节成熟的时候现出它的果报。我们很多人都看过一本书,《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证实我们可以透过心念的力量,可以改变水的物理现象。他在他所做的实验中间证实,心念的力量可以改变水的分子结构,使水结晶呈现不同的面貌。他做了个什么实验呢?他发现将水冷冻至摄氏零下五度,以各种能够影响情绪的字眼,让水分子分别听不同的音乐之后,透过显微镜将结晶的冰,用200至500倍的倍率拍摄水的顶端部位,取其结晶照片。实验结果发现,水结晶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分别不同。这个实验可能比较难一点。我当年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自己也做了一个实验,我拿了两瓶矿泉水,在两瓶矿泉水上,一瓶矿泉水上面写了“阿弥陀佛”,一瓶矿泉水写了“混蛋”。这两瓶矿泉水在两个星期以后,因为我也比较忙我就把这个事情给忘了,两个星期以后我发现,我写“阿弥陀佛”这瓶水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写“混蛋”那一瓶水已经变黑了。我不相信,我就又做了一次实验,我就把我们的山泉水也接了两瓶,没有放在瓶子里,就放在两个杯子里,实验的结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的心念可以改变水分子的结构,我们没有说话就是贴了两张纸条,水居然也能感受到答案,这个让我很震惊,从此以后我自己对我自己的起心动念,说话做事,多了很多很多的谨慎和恭敬,因为这个实验是我亲自做的。我希望大家以后有空的话也可以试一试。另外我听叶居士讲了一个一只腿鸭子的故事,我觉得也很好笑,也很有意思,我今天也供养给大家。有一个先生,他发现他的快餐里面的菜色越来越差了,原来都有两个鸭腿,现在就只剩下一个了。他就问太太,为什么原来给我吃两个鸭腿,现在只给我一个,太太说“因为我们家养的鸭子现在就只有一条腿啦”。这个先生他当然不相信啦,他说“你带我去看看啦”,他的太太就带他到后院去看。因为鸭子睡觉的时候是缩着一条腿的,是一个腿站着睡觉的,她就说“你看那不是一条腿嘛”,我说了鸭子睡觉的时候一个腿站着的,那个先生说“你真傻瓜他们在睡觉呢,不信你看”。他拍了几下掌,结果把鸭子给吓到了,赶紧放下另一条腿跑掉了,这时先生对太太说,“这不是有俩腿吗?”太太怎么讲,“对啊,那是因为你拍手才会有两条腿啊!”所以我们平时要常说好话,才能跟大家结善缘。第二法布施,我们平时如法修行,并且将所修学的佛法欢喜地说给别人听,这些法的布施也是在称赞如来。《大智度论》中间记载了一个印度的阿育王的故事,阿育王初期生性非常残暴,学佛以后成了佛教的一个大护法,他每天都供养法师,并恭请法师为他说法。有一天他轮到了一位非常聪明端正的少年法师接受他的供养,他坐在阿育王身边的时候,口中发出很奇异的清香,阿育王觉得很怪异:“嗯,这个法师是不是想用香气诱惑王宫的人?”就问这位比丘说,“你口里有什么东西啊?张开嘴看一看。”法师把嘴张开,没有发现有什么东西,阿育王就说“请你漱一下口吧”。漱口以后香气依然很浓厚,阿育王就问他,“法师这些香味是以前就有,还是现在才有的?”法师回答说:“这些香很久以前就有了,不是现在才有的。我在迦叶佛时代,是一位说法的比丘,常在大众中间,欢喜演说赞叹迦叶世尊所说的佛法,欢喜演说赞叹佛法,在大众中间并常教导人学佛,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常有妙香从口中出,世世不绝直到现在一样。”所以说常常读经背经或为人说法,这些法布施,都是我们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我也希望我们今天听闻了这个故事后,也能够在大众中欢喜演说赞叹佛法,教导人们来学习佛法,下一次我们再坐在这里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口里都有妙香溢出。《法华经灵验传·大藏经序藏》里面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官太太,非常虔诚地学佛持斋,并且经常读诵法华经。既然是官太太当然也就有丫鬟了,天天在她旁边伺候着她老人家,由于她是丫鬟,就没有机会好好系统地学习佛法,她想:“我既然有机会有福报天天伺候这位官太太,我自己也要学习一点才行。”所以时间长了,她就记住了《法华经药草喻品》中的四句经文,所谓“青莲花香,白莲花香,花树香,果树香”,从此以后这个ㄚ鬟,天天不管在做事或是睡觉,一直口里念着这四句话。每个人看她念念有词都笑话她,“你是一个丫鬟你想学佛,是不是神经有病啊?”直到有一天这个ㄚ鬟因为做错了一件事情,大家知道在古代,丫鬟的命运是很卑微和悲惨的,他们的生命在某种意义来说,连一个戒指都不如。因为做错了一件很大的事情,被主人给打死了,打死了以后怎么办呢?就把她埋在后花园里,过了一段时间,在埋葬她的地方,发现这个土堆上长出一朵青莲花,这朵莲花的香味和颜色,都不是人间能够看得到的。所以她的主人就想一探究竟,就往土堆里往下挖过去,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吗?这朵花竟然是从这位女仆的口中长出来的!我们读诵佛经,也在赞叹佛的功德,一个女仆因为只记得“青莲花香,白莲花香,花树香,果树香”这四句话经常赞叹,居然能从口中长出青莲,居然能够得到生命的解脱,居然超越了生死,我们今天为什么对自己没有一点点信心呢?我们读诵佛经也是在赞叹佛的功德,果报也不可思议,我经常说我这一生最幸运的是遇到了老和尚,能亲近他老人家,我可以很真心地告诉大家,我对做不做这个方丈打内心里,真的是无所谓的,但是我觉得这一生能亲近老和尚是我最大最大最大的福报,他最起码让我不再去流浪生死,也有机会能够和大家来结这么多的善缘,来共同地来发心来护持这个道场,来成就我们自己的功德。我每一次看到血经和读到《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我经常控制不住我自己,我说我对老和尚是有绝对绝对的信心,这种信心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半点动摇过。如果说我和我们的很多菩萨有差别的话,可能这就是一点点差别,我说老人家每天诵《普贤行愿品》,他用血来抄《普贤行愿品》,来诵《普贤行愿品》,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能接触到《普贤行愿品》,我们是不是从今天开始也向他老人家学习,能够天天地来持诵他,一天也不要放弃?我给大家讲过我读血经的经历,我自己每天不管再忙,每天是读十遍《普贤行愿品》的,每天读十遍不管再忙是最少的,初读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没有一句是相同的,没有一字是相同的,没有一遍是相同的,种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我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也能够好好地读,也能够向普贤菩萨学习,向老和尚学习,来成就我们自己的福德。不要错过了我们能够亲近他老人家,能够在他老人家座下能够听闻佛法这样一个好因缘。我们在他老人家的座下不能够树起信心,不能够有所收获,不能够即身解脱,是一件非常惭愧非常耻辱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发起心来,好好发心,认真发心,好好地向老和尚学习,好好地来礼敬老和尚,称赞老和尚,好好地读诵《普贤菩萨行愿品》,希望大家早日成佛,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贤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