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联系上全国政协主席席敬一丹

敬一丹:新闻采访需要人之常情 - 今日头条()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刚讲完关于四枚校徽的故事,台下一位女生就站起来发问:“敬老师,如果您回到 20岁,希望做什么? ”面对眼前近百名年轻的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作为大师姐的敬一丹不禁讶然,继而微微笑道:“世界那么大,让我怎么选择呢? ”听众哄堂大笑。4月30日,刚刚过完60岁生日的敬一丹,正式从央视退休,“五一”以后不再担任《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 25日,世界读书日之际,距离退休仅“一步之遥”的敬一丹仍在百忙之中携新书《我遇到你》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回顾了她与母校近40年的不解之缘,在讲述经 历的同时,谈职业、论节目、说机遇、话人生。谈职业:新闻伦理就是人之常情记者:您在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敬一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困难,比如说我刚入学时感觉不到什么是差距,问题在哪里。看不清、看不懂。老师问: 这位同学你是哪儿来的?黑龙江。你家是哪的?哈尔滨。那你原来是干什么的?知青。老师说这位同学你口音太重了。我有口音吗?我是我们那里的广播员、普通话最好的。老师说你这个发音调值不对,啥叫调值?老师说你这说话嗓音太白了,啥叫白呢?我们班里有的来自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有的来自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都是 省电台的,都可以当我的老师了。跟他们相比,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差距。老师说你不能说哈尔滨(东北口音) ,要说哈尔滨(普通话发音) 。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我看不出来这其中的差别,然后就觉得太自卑了。老师给我的练声材料都跟别人不一样。这个困难直到第一次考试才克服。我进到小教室,翻到那个稿子时,一看是有情节的,就把调值什么的都忘了,念得 特别投入,“快救人呢……” ,你懂的,就是那种。我特别意外那次居然得了一个优。我就去问老师,怎么得优呢?老师回答我:你是基础不如别人,但是你面对稿件时注重内容,这是正确的播 音创作方法。就这样的几句点拨,于是,我就克服了你所说的困难。记者:在采访中,比如面对遇难者的家属,您是如何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敬一丹:有的时候是这样的,你要往大了说涉及到职业伦理或采访心理学,往小了说就是人之常情。我认为,人之常 情在电视专业里的运用,就是我所理解的新闻伦理。当你看到一个母亲刚刚失去孩子的时候,你会不忍心让她再谈,可是出于传播的需要又不得不打扰对方,我们的 观众还是希望多知道一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是要先道歉的,至少要有那么一句话让对方感知到人之常情。其实,我们在采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有一次我们去山里采访,先去踩点的记者物色了一个采访对象,是一个小女孩,她的名字叫牡丹,她去给父亲送饭的时候,小煤窑发生了塌方事故,她的父亲再也没能出来,这太残酷了,她的眼睛看到了这样的悲剧。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在节目里再现这一幕,小女孩当初是怎样拎着饭,看到小煤窑突然塌方了……但我们实在是没办法采访那个小女孩,她眼睛里怯生生的,这事儿太残酷了。如果采访她的话,在节目里也许是一个所谓的泪点,但是让一个小女孩重述那一幕,我心里过意不去。于是我问这个小女孩家里还有别人吗?她说还有叔叔。那好,我们采访成年人。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一直没有采访这个小女孩,我们的话筒、镜头可以说是有 意地回避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之常情。论节目:让舆论监督成为“熟词”记者:您从1988年进入央视工作至今,对激情、坚持和韧性有何看法?敬一丹:刚刚进入央视的时候可能是有激情,但到现在能够坚持下来更多的理由在于韧性。我特别相信中国是需要舆 论监督的,不管节目怎么变化,当初的《焦点访谈》难道不是在中国播下了一颗种子吗? 《焦点访谈》刚刚创办的时候,对于很多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草根阶层来说,舆论监督是一个生词,而《焦点访谈》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让这个生词在中国变成了熟词,我觉得这就是《焦点访谈》的功绩。现在,你看到网友们那么自觉地运用在网络进行舆论监督,你能说当时没有受到过《焦点访谈》普及和启蒙的影响吗?所以,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所供职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电视栏目,它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对中国的文明进步起过推进作用的。前几天,在一次和观众见面活动上,一位中年 观众对我说,“我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你,我只想对你说一句话:感谢你那些年为我们说的话。 ”我想,这是我们的栏目对电视台的贡献、对观众的贡献、对中国的贡献。所以,我觉得很幸运,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栏目。记者:多次看您主持的《感动中国》节目,您如何看待感恩与奉献?敬一丹: 《感动中国》对我来说,是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积累。如果说我只主持《焦点访谈》而没遇到《感动中国》的话,我觉得可能有时会有很重的心理负担,阴影的东西 很多。但是《感动中国》给了我很多温暖的、阳光的、善意的东西,这就使得我的目光在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平衡的。 《感动中国》不是创造了感动中国的这些人,而是在茫茫人海中看到、发现和传播。所以在《我遇到你》这本书里,专门有一章就写到《感动中国》 ,这一章的标题叫《每年春天,与好人约会》 。每年早春的时候,我在这个节目里给自己加油,使得我有信心,这对媒体人来说太重要了。你对未来有没有信心?你对人有没有信心?对这个时代的变化有没有信 心? 《感动中国》中的这些人恰恰给了我这些。所以,不是《感动中国》需要我,而是我更需要《感动中国》 ,这是我特别珍视的。说机遇:喜欢与适合是不竭动力记者:您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除了机遇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因素?敬一丹:机遇当然很重要,但机遇毕竟是一个外在因素。在一个大家共有的空间里,你怎么就遇到了呢?肯定还有一 些内在的因素。也许就是你做好了某种储备,做了一些积蓄,然后恰巧“遇”到了时候,才可能发生以后的故事。我现在回头看我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哪些属于我内在的东西在起作用?也就是自己喜欢从事一种职业的动力,由衷地喜欢,不用别人去鼓舞,你自己就有不竭的动力,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适合,你喜欢的多了,真正遇到以后,你适不适合?这恐怕要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自我修正,有的时候是别人帮助你认识。比如,我进电视台时做心理节目,后来遇到一位主 任说你适合办一个言论性节目,我给你取个名字叫《一丹话题》 ,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别人这样的点拨,过去从来没有认识到自己适合做言论性节目。所以,虽然你遇到的是机遇,遇到别人对你的点拨,使你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 识,但是还要看你在意什么、不在意什么,这决定了你以后的方向。你就往你在意的、你最珍重的方向走,这恐怕也是决定你能走多远的一个因素。话人生:看不见的可能令人兴奋记者:到了这个阶段,您对未来还有什么憧憬和梦想吗?敬一丹:我特别高兴听到这个问题。60岁是一个新的开始,依然有很多选择。现在年轻人将大学毕业后暂时不工作 的第一年叫“间隔年” 。我也需要一个“间隔年” ,哪怕是半年,让我定一定神,想想自己还有哪一种可能?我还能做什么?是什么样的可能,我现在是看不见的,所以我才有兴致,才更兴奋。我面对的是一个逗 号,我要拥抱明天,我想以后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与中传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在校园里遇到。【采访手记】敬一丹的四枚校徽敬一丹新著《我遇到你》五月十一日全国首发“八百标兵奔北坡……” ,回到熟悉的校园,看着茂密的核桃林、高挺的小白杨,回想起那些青葱岁月晨起练声的日子,敬一丹真希望随行的几位记者能够脱口而出下一句:“标兵并排北边 跑” ……那是怎样的意气风发,青春无悔。“大家戴校徽了吗? ”落座后,一身素朴打扮却十分干净利落、尽显端庄和蔼的敬一丹边问边答,“其实今天我也没戴,但我有四枚校徽。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徽虽无编号数量限制,可要集齐建校以来的全部几枚校徽,殊为难得,足见敬一丹与学校的非常之缘。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山区广播站出身、在东北林海雪原里已经经历多年知青生活的敬一丹,于1976年被推 荐进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学习,而在这之前敬一丹做梦都没有想到过。“我们这一代人缺少选择。 ”敬一丹回忆起她与广院的初“遇” ,显得一往情深,“先是被推荐沈阳铁路学校没有成功,再是被推荐大连外国语学院也没有成功,后来推荐师范院校也失败了” ,那种滋味可想而知,但“以前的一次次错过,就是为了等您吗? ”敬一丹口中的您指的是广院。在多次保送失利之后,终于,幸运之神降临到她的头上,顺利地成为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的一名学生,学制两年,“我得到了一枚 白色校徽。 ”敬一丹说。毕业以后的敬一丹返回原籍,到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在别人眼中,她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大学生、拥有体面的 工作,但敬一丹自己明白,虽然有了大学文凭,但那是中断了多年学业以后被推荐读的大学。“看着次年入学的77级同学,我就觉得,我们之间哪里是届与届的不 同,分明是代与代的不同! ”敬一丹说,“他们是恢复高考后通过正规考试入校的大学生,我们呢?学制被缩短至两年不说,还没开过英语课,甚至专业小课也是在宿舍里上的,这能算是念完 大学了吗? ”于是,她选择了继续求学——考研。但是,在当时的哈尔滨,敬一丹找不到一个文科类研究生来借鉴经验。为了了解题型,她很快参加了第一次研究生考试。在考 场上,敬一丹平生第一次看到了英语试题。“那时候,我勉强认全了26个字母。 ”失利,是必然的。走出考场的敬一丹“几乎用所有业余时间学习英语” ,她回忆说,自己先后三次走进考场,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次,“英语66分。 ”敬一丹记忆犹新,再次回到广院后,“我获得了一枚橙色校徽” 。3年的研究生生活,敬一丹不仅师从名师——曾与丁一岚一起向全世界现场直播开国大典盛况的齐越教授,而且在导 师的指点下,开始专注于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研究。“我先是研究者,后是实践者。 ”敬一丹说,当时国内知名主持人只有沈力、虹云、徐曼等少数几个,齐越写了张纸条让她交给沈力:“沈力环(沈力原名)同志,我的学生小敬要研究节目主持 人,请你帮助她” ,敬一丹愉快地回忆着她与恩师的点滴交往。研究生毕业后,敬一丹顺利留校任教,“我又获得了一枚红色校徽。 ”她说, 85级的张政、孙晓梅、张泽群等是她带的第一届学生。但是,看着孙晓梅他们聪明的眼神,她心里一阵阵发虚,“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学生? ”敬一丹回忆说,为了写电视播音讲义,学校派她去央视实践,于是“一去不复返了” 。追忆起逝水年华,敬一丹呵呵笑着,颇多感慨,但她与广院的联系却一直未曾中断。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50周年校庆,并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敬一丹拿到了第四枚校徽。此时的她已是名 满天下,是广院的著名校友,并多次荣获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然而,时光荏苒,与一枚枚校徽相伴而至的是岁月的年轮在一圈圈延展。从1988年进入央视到2015年退休, 27年来,敬一丹自我调侃,早年遇到观众时,人们会对她说:“您昨天那个节目怎么怎么样” ,那时候《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第二天就会引起街谈巷议。之后,随着光阴的流逝,逐渐地变成了“我小时候看过您的节目”“敬老师,我妈妈喜欢您”“敬老 师,我们照张相吧,给我奶奶看看” ……经年之后的敬一丹回望过去,觉得自己其实是很幸运的,“做广播的时候,广播是强势媒体;后来转行电视,我感受到电视的‘巅峰’感觉。如今退休了,新媒 体就交给白岩松他们来对付吧。 ”敬一丹直言不用面对这个挑战了。 (责任编辑:张娟)陈冰:一本新版中国护照承载了太多东西陈冰:护照风波,还真成了国际新闻。我大概说说旁观者的看法吧。路透社说,中国把喜马...冯骥才:中国现在一天有80到100个村落消失绝大多数民间文化遗产散落在遍布中华大地的270多万个村落里。多年来致...专访精典博维陈黎明:核心是提升作家品牌和价陈黎明:这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是今年5月份正式和莫言老师签约的。...陈冰:中日关系接近冰点,下一步就是“撕破脸中日关系已接近撕破脸的程度,如果日本还不收敛,那么中日关系会一夜回到零度以下。而...陈冰专访:印度将最终在中国美国之间选择谁?陈冰:印度不会嫁给中美任何一方,她要独立自主,坚持当一个超级“剩女”。美国想把印...政协代表陶斯亮:个税起征点起码应提到8000元农民工,打工者不应该交税,国家在他们身上拔什么毛?富人应该加税,咱没有富人税,应...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相关的文章还有:[轶滨上会]专访敬一丹代表:听不到抱怨才危险
18:18&&来源:中国广播网&
敬一丹(资料图)
  中广网北京3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两会刚刚拉开大幕,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政协委员、《读书》杂志主编贾宝兰;全国政协委员何悦,都建议立法禁止“活熊取胆”。这其中,还有一位您更熟悉,那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今天,《轶滨上会》对敬一丹进行了独家专访。
  说起敬一丹,很少有人不认识,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资深记者;然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却常常被人们忘记――全国人大代表敬一丹。今 年,她参与的建议之一,就是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而这一份建议的来由就是“活熊取胆”。
  关注:站在更高层面上看待人与动物的关系
  敬一丹:其实恰好在两会之前,出了这样一个事件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同时,我们很多有识之士,关于野生动物保护多年的思索,这个时候找到了一个表达的契机。
  2011年全国两会,敬一丹提出制定《反虐待动物法案》提案,旨在“尊重动物生命、保护动物不受虐待”。而今年的提案同样关注动物保护,但和去年相比,涵盖面更宽。
  敬一丹:比如过去我们把野生动物看成是我们人类可利用的一种资源,首先是从人自己的角度考虑,现在在我们的这个建议里,希望从理念上发生一些改变,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环境的一部分,它首先并不是人类利用的资源,当然它存在着这样一种可利用的可能,我觉得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上去看环境、看人与动物的关系。
  近15年,敬一丹正在完成身份转变,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从报道两会,到参与两会,再到边参与边报道,敬一丹有着不一样的体会。
  纠结:怎样最真实、最本质地表现两会
  说到两会对敬一丹意味着什么,她却提到一个词“纠结”。
  敬一丹:最初我参与两会的时候,就一个感觉,我就以为两会就是在广播里、报纸上、电视上报道的那样子,但是身在其中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不完全是那样的。比如说有时候小组会非常的生动,特别触发人,但是在报道中只看到几条很原则的说法,惯常的表现方式,这时候我就想,其实有时候也挺纠结的,就是怎么样把两会很真实、很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
  如何把敬一丹眼中的两会真实地呈现给观众,每一年,她都在坚持着尝试和改变。今年两会,敬一丹的专栏《一丹速递》将普通人的一些问题和建议带到两会的代表和委员面前请他们作答。而将代表委员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就是微博。
  敬一丹:有一次我们焦点访谈播了一期我自以为很给力的节目,那天播了这个节目以后,我就忍不住在节目里说“我们今天的节目还算给力吧?”,然后就马上听到很多网友在微博里说“这就算给力啊?你们焦点访谈就应该像以前一样,做那种特别给力的很有锋芒的节目。”我直接听到这样一些批评,这让我有更客观更准确的判断。
  倾听:听不到群众的微词才是危险
  打开敬一丹的微博,会发现她在非常认真的回复网友的评论和意见,即使其中一些并不赞同她的观点。对待这些不同的观点,敬一丹说,听不到,才是危险的。
  敬一丹:两会之前,我们总是要用微博的方式征询一下,有的时候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建议,有的时候也会听到一些抱怨一些微词,这种抱怨这种微词也是一种声音。听到微词,更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面对的危机,听不到,才是危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 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版权说明:&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
编辑:朱虹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邮箱联系删除。对话敬一丹 | 我这么简单的人,不适合当官
对话敬一丹 | 我这么简单的人,不适合当官
本报道为《南方人物周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本刊记者 钟瑜婷 | 摄影 姜晓明
《南方人物周刊》微信订阅号 | PeopleWeekly
信任远比喜欢更让我看重
人物周刊:孙玉胜的《十年》里提到了语态的平民化。你说要说“人话”,是到了央视评论部开始改变的吗?
敬一丹:不是,我之前就不用大词,骨子里拒绝那种语言。我好像被“那种语言”伤过。小学四年级就“文革”,还没认识几个字,看到的都是大字报,你知道“大字块”吗?一张纸写一个字,贴一排,就是大标语,特别大,都写“打倒刘少奇”,咔咔咔特别粗暴。你会觉得文字很有力量,但不会觉得美好。后来遇到一个特别好的语文老师,他在黑板上写下漂亮板书,给学生讲诗词格律,这个当时是超出时局限制的。他还送给我一本《鲁迅小说集》。他的语言让我被“那种文字”伤了的眼睛和耳朵,觉得美好。
人物周刊:哪些词汇是你不用的?
敬一丹:我不用最高级词,“人人”、“所有”、“一切”;也不用祈使词,“必须”、“应该”。哪有“人人”这回事啊?
人物周刊: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有过需要说正确的废话的时候吗?
敬一丹:有的选题会有一些规定性。我会被告知这个稿子不能动。我跟同学说,“我不让自己说必须”,但也许我还是说了,因为会有人对我用祈使句。我那天和同行们交流,有人就说,我们评论节目为了加强力度,就要故意用这些大词。我的同事说大词这种做法,有的是惯性,有人是偷懒。
人物周刊:这些年来你怎么坚持不说“废话”?
敬一丹:比如我的一个说法被毙掉了。我首先是接受,然后下次我再换一说法试一次,我不会放弃。不管冲突是怎样,我看到的依然是人。
人物周刊:你的前同事余伟利认为,你以个人的力量给央视主持人提高了公信力。
敬一丹:其实在我心中有个职业指标,就是稳定。尤其是新闻节目,稳定应该是一个指标。
人物周刊:稳定指什么?
敬一丹:主要是态度。早期《东方时空》有个小栏目叫“面对面”。当时它确立了我们几个主持人的个性表达。当时如果有两三个选题,我一定选和多数人相关的那个。我不会谈前沿的话题,可能就愿意谈留守儿童。
人物周刊:稳定跟公信力有关系吗?
敬一丹:我想有关系。作为国家电视台,新闻类节目应该稳定,它涉及到信赖、可靠。信任远比喜欢更让我看重。我干这行的时候年纪不轻了,就想稳稳地在这儿,给人信任的感受。
坚持就是你既看到它的正面,也看它的负面
人物周刊:你这么温和的性格,为什么会去做《焦点访谈》?
敬一丹:孙玉胜打电话让我去《焦点访谈》时,我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舆论监督”。其实之前在《质量万里行》已经体会过舆论监督的快感了。《质量万里行》是朱镕基建议的,他很擅长用媒体。当时用一种快刀斩乱麻、大会战的方式来监督中国产品。那个时代的热点是什么?家用电器冰箱坏了,没有沟通渠道去解决,怎么办呢?广场见,用大会战的方式,在济南人民商场广场设立“质量万里行”,厂家、经营者、消费者见面冲突。我站在一旁,义愤填膺地报道。我那时觉得“哎呀,老百姓终于有说话的地方了”,这让我有一种快感。然后是孙玉胜提到的“黄金时间每天播出”,可想而知这个节目的量级。
人物周刊:你在节目中的风格,不像其他主持人那么大刀阔斧,被认为不够锐利的时候,有没有想改变自己?
敬一丹:没有,我知道我改不了。有时连法律都没有力量把一个个案立刻弄得清清楚楚,都需要时间、需要证据、需要程序,一个媒体人怎么可能呢?
人物周刊:《焦点访谈》后来似乎不再那么锐利,你怎么看?
敬一丹:这个因素真的很复杂。我一直觉得《焦点访谈》其实有样本意义,它曾经是舆论监督的一枝独秀,但现在,舆论界都已经如此普及,媒体环境确实在变化。另外呢,反舆论监督也还存在,甚至有了更多手法。
人物周刊:你接受吗?
敬一丹:我对此不至于拍案。其实人们应该习惯眼睛的存在。有监督人们就会收敛,就会约束、规矩,这是我的期待。大家不用弄得那么剑拔弩张。
人物周刊:后来受到的上级关注没那么多了,会失落吗?
敬一丹:不会。
人物周刊:很多人问过你,做舆论监督会不会有无力感?
敬一丹:别人的理解特别有意思。老有人说我心态特别好。我说什么叫心态好,他们就觉得我现在的境遇不理想。其实我更喜欢说有限感。
人物周刊:什么叫有限感?
敬一丹:有限感就是尽力做,用渐变的方式去做,但我也知道仅靠媒体力量不够。记者很难看到问题最后解决。有了一定年龄以后我老想,我其实总在历程中,我是漫长的历程中的一小段,而历程还在继续。我特别在乎一个人有没有历程感,有历程感以后很多事可以看开。
人物周刊:没想过离开吗?
敬一丹:没有。坚持就是你既看到它的正面,也看它的负面,这个职业有让人享受的一面,也有让人承受和忍耐的一面。另外,我虽然没有那么锐,但我还是挺喜欢锐的人。
质朴的、真诚的,可能有恒久的力量
人物周刊:有一种对《感动中国》的批评是,节目只集中关注人的善意了。
敬一丹:《感动中国》表达的善足够多,我的确期待这个节目有更多风骨。像刘姝威,刘姝威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知识。其实相对来说,善良比风骨容易做到。
人物周刊:听说你曾给《感动中国》推荐过几位知识分子?
敬一丹:是。
人物周刊:你欣赏什么样的知识分子?
敬一丹:“知识分子”这词在我这儿是有敬意的。首先这些人有前瞻的能力。他们不功利、不是只为了自己。知识分子会深深为自己的国家和未来在思虑。
人物周刊:可是也有人认为你缺乏立场,发出的声音太弱了。
敬一丹:有一个政协委员跟我说,“听你说话吧,觉得你人很好,但我不想听你的。你感觉有点像我妈、我姐……”我说你觉得我缺少智慧含量呗,缺少独到见解呗。他笑了笑。确实,我不能像白岩松一样点亮别人。
人物周刊:你没有表达的欲望吗?
敬一丹:有时候判断也没达到,我自认没有达到。更多的选择是和大家一起思考。
人物周刊:有人说你“圆”,你不仅受官员欢迎,也受百姓喜爱。
敬一丹:我记得《声音》那本书,收到的观众来信全是那种不平、冤屈、满纸红手印……有人就说,这本书能行吗?出版社说,“别人出可能不行,敬一丹出,行。因为老百姓信任她,党和政府也信任她。”当时的编辑李玉强也说,接受你的人非常广,从到普通工人,再到农民。他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的?
人物周刊:你觉得答案是什么?
敬一丹:其实最终人们选择的,就是真诚吧。质朴、真诚的,可能有恒久的力量。
人物周刊:当时你们新闻评论部的一群人,被认为很有新闻理想,你们共同的价值观是什么?
敬一丹:这些人眼里是有人的。我更看重人,评论部这些人眼中有人,人在新闻中受到了尊重,尤其是小人物。比如我们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不是说我们抓着一个坏人、然后很解恨地去说话,这背后是对人的关注,有些人被伤害了,而那些人是有权利的。
人物周刊:你们那拨人,包括白岩松、崔永元……遇到主持人明星化的第一波浪潮,你没觉得自己是明星吗?
敬一丹:我特不喜欢这种说法。有一次有个主持人的评选叫“25年25星”,我建议把“星”改成“人”。人多重呀,星可能有耀眼的地方,但对新闻主持人来说,不能用这个字。我有时看到跟电视有关的消息都放在娱乐版了,特别不接受。不是所有脸熟的人都可以叫作明星。
人物周刊:崔永元跟我说,开始他也不觉得,后来就干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了。
敬一丹:有影响力不一定是“星”。我也有崔永元那种心理,也特别希望被别人利用一下,比如《声音》那本书,就希望被这些人利用,这样我才能把他们的声音放大。
人总会有一个地方发泄,那我就在家里
人物周刊:你说过小时候,妈妈觉得你小头小脸是缺点。小时候你不是特别自信吗?
敬一丹:很多时候我都不自信,有人说我特别自信,这完全是误解。我有时候会故作镇定。在某些方面,我就是很自卑。
人物周刊:父母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敬一丹:我母亲是分享型的人,她喜欢给别人教诲,有强烈的影响欲。我爸爸是特别安静的人,我所谓的分寸感部分是来自我爸,他从来不过激,放松,说话轻。他跟我说的最重的一句话,我在那儿玩糖纸,他说不要玩物丧志。
人物周刊:听说你之前跟丈夫去了南极?
敬一丹:这是我丈夫给他自己的生日礼物。
人物周刊:你欣赏丈夫的稳定和自信?
敬一丹:自信和稳定,说的是和我的关系。他自己呢,我俩一起看滑雪,有特别惊险的动作,我只是欣赏性地看,从来都不想。我老公就不是了,他想,我什么时候能那样啊。
人物周刊:他会促使你更有做事的欲望吗?
敬一丹:对。他最近鼓动我做一个独立的公益项目,我说不要。我就是一个不爱操心的人,别人做的时候我参与一下就行了。我没有这种动力。
人物周刊:你同事说,你很单纯,最重要的是你丈夫容你单纯。
敬一丹:简单比单纯更好,单纯似乎是用来形容小姑娘的。我的导师齐越老师心思多简单,什么人际关系、利害他全看不到。有的人20、30岁就世故了,有主持人就算着出镜几次,唉,她们在意的事我是真没在意。
人物周刊:你跟你老公撒娇吗?
敬一丹:我俩关系中没有撒娇这个词。家里面我是让人感到有压力的。别人都说我在外面挺温和,其实我是有脾气的,我女儿就说,我妈只跟我爸一个人发脾气。我在他面前可能比较任性吧。比较较真儿,跟他讲理呀。一个人总会有一个地方去发泄,那我就是在家里。
人物周刊:你觉得你理解女儿吗?
敬一丹:也有过冲突。她半大不大那会,好像全天下就她最明白似的。现在我们可以谈得很深,有段时间她不愿意住宿,我们说多好啊。她说我上课都在这里了。我马上就理解了,她上课住宿都在一个空间,她会难受,需要空间转换。我可以跟她有这种很细微的精神上的交流。
人物周刊:所以他们说你其实一点都不老派。
敬一丹:人性在每个时代都差不多呀,比方说平等,我觉得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不平等呢?
澳门回归报道
我这么简单的人,不适合当官
人物周刊:汪涵说他跟何炅是湖南卫视的两个石狮子。你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吗?
敬一丹:啊?我从来没这样想过。
人物周刊:同事们觉得你现在退休挺可惜的,你自己觉得可惜吗?
敬一丹:没有。为什么觉得可惜呢?
人物周刊:比如CNN的主持人,50岁正是发挥的时候。
敬一丹:是不是谈到主持人就言必谈美国的主持人,未必这样。就我个人可以选择的话我也想换个样子,20年太久了。
人物周刊:也没想过走仕途?
敬一丹:曾经有过干部交流,我去中宣部当了一年局长助理。很多人说“呦她是不是要改仕途了?”他们说的时候,我就奇怪,怎么会这样理解交流呢。后来我跟组织请求,上午体验机关工作,下午回电视台上班。我还是最适合做记者。我这么简单的人也不适合当官。
人物周刊:可能很多年轻人会觉得你无趣,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无趣?
敬一丹:我已经这样了,不管别人怎样看我,我自己很自在。换个样子就不自在了。
人物周刊:下辈子你想更有趣一些吗?例如变成一个可以沉溺游戏的人。
敬一丹:不想。不知道为什么,兴趣这个东西可能因人而异。有的人怎么会那么上瘾?他们那样的我能理解。但是他是他。有人觉得和很多人在一起特热闹。但是觉得我独处有乐趣,我最愿意独处。
人物周刊:独处时在做什么?
敬一丹:我不是那么使劲读书的人,哪怕是干家务活,我一个人的时候,就很自在、享受。我妈妈也未必理解我,会说哎呀一个人挺孤单、挺寂寞的,没有,我说我感觉很好。因为我总在群体中工作,特别忙碌,哪怕有半天让我独处,我就特别享受。
人物周刊:未来有时间了,有没有可能像柴静那样搞一个大东西出来?
敬一丹:没有,唉,我没有这种动力。
人物周刊:你没有很大的改变世界的欲望吗?
敬一丹:对。我其实挺顺应的。一般大方向判断准了,就顺应,跟随别人做点有缘遇到的事。很少去挑战什么。我属于按部就班那种人,比方说惯例到了60岁退休,那我的心理准备就是60。
人物周刊:让你最快乐的是什么?
敬一丹:和孩子在一起。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政协副主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