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徕卡显微镜中国官网

猜成语!!初一的!!1、世界上最大的工程
2、十五个人吃饭3、用霓虹灯装饰的广告语4、听说中午吃KFC,高兴得手舞足蹈5、显微镜广告6、替人写春联7.、烙饼8、小学一年级时的数学题9、_百度作业帮
猜成语!!初一的!!1、世界上最大的工程
2、十五个人吃饭3、用霓虹灯装饰的广告语4、听说中午吃KFC,高兴得手舞足蹈5、显微镜广告6、替人写春联7.、烙饼8、小学一年级时的数学题9、
猜成语!!初一的!!1、世界上最大的工程
2、十五个人吃饭3、用霓虹灯装饰的广告语4、听说中午吃KFC,高兴得手舞足蹈5、显微镜广告6、替人写春联7.、烙饼8、小学一年级时的数学题9、仰泳比赛10、世界上最少的军队高手作答啊!!
1、开天辟地2、七嘴八舌3、闪烁其辞4、闻鸡起舞5、无微不至6、与人作对7、翻来覆去8、屈指可数9、背水一战10、单枪匹马
1、世界上最大的工程
——开天辟地 2、十五个人吃饭——七嘴八舌3、用霓虹灯装饰的广告语——闪烁其辞4、听说中午吃KFC,高兴得手舞足蹈——闻鸡起舞5、显微镜广告——无微不至6、替人写春联——与人作对7.、烙饼——翻来覆去8、小学一年级时的数学题——屈指可数9、仰泳比赛——背水一战10、世界上最少的军队 —...&中国显微镜行业商业模式专项分析与企业投资环境研究报告
中国显微镜行业商业模式专项分析与企业投资环境研究报告
240){this.width=240;}" onmouseover="SAlbum(this.src);" onmouseout="HAlbum();" onclick="PAlbum(this);" id="DIMG"/>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北京北京市
还剩 100 件
已有 3 人关注
[第1年] 指数:4
&& 企业资料通过认证&
联系人赵敏(先生)&&
会员 [当前离线]
电话手机地址北京房山良乡网址
联系对方请说明是在【中国贸易网】看到的信息;如果您也想和该公司一样拥有好的排名,宣传产品,请
中国显微镜行业商业模式专项分析与企业投资环境研究报告&&本信息的网址是:/show-1558071.html&中国显微镜行业商业模式专项分析与企业投资环境研究报告
  2014年全球显微镜市场为40.658亿美元,到2019年将增长到57.5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2%。
  随着全球对于纳米技术的关注,政府和企业资金的良好支持,以及技术进步,如高分辨率显微镜、高通量技术和数字化显微镜等都在推动显微镜市场的增长。然而,高端显微镜昂贵的价格、美国政府征收的消费税,以及医疗器械沉重的关税都阻碍着这一市场的增长。
  按照产品类别来分,显微镜市场分为光学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扫描探针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进一步划分为荧光显微镜(FM)和超分辨率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分为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显微镜(FRET)、荧光漂白后恢复显微镜(FRAP)、以及荧光寿命成像显微镜(FLIM)。
  超分辨显微镜分为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结构化照明显微镜(SIM)、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STED)、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显微镜(CARS)、光活化定位显微镜(PALM)和可逆饱和光荧光转移显微镜(RESOLFT)。共聚焦显微镜包括多光子显微镜和旋转盘共聚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分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则分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近场光学显微镜(NSOM)。2014年,光学显微镜占全球显微镜市场最大的份额,达到39.5%。
  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增长提升了显微镜在印刷、涂料、失效分析和元素检测方面应用的需求。而且显微镜在微型晶体管芯片和量子点等半导体行业的应用有望推动市场增长。纳米技术领域研究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技术先进、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再加上政府对研发创新的资金支持,都将推动该市场的增长。
  由于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增加,相关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R&D经费和对数码显微镜的需求也在增加,预计到2022年,扫描电镜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有望占到30%的市场份额; 表面观察、膜厚度分析、涂料分析等应用需求也将推动该市场的增长,预计扫描电镜在汽车行业中应用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1.0%。
  年全球显微镜市场规模:亿美元
  显微镜的应用市场分为半导体、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其中纳米技术是增长最快的应用市场。根据终端用户划分,显微镜市场分为学术机构、生产制造和其他(政府研究机构和私营实验室),其中学术机构是占市场份额最大的终端用户。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显微镜行业商业模式专项分析与企业投资环境研究报告》内容严谨、数据翔实,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我中心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大纲:
第一章 年世界显微镜行业市场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 年全球显微镜行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世界显微镜行业发展走势
一、全球显微镜行业市场分布情况
二、全球显微镜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 全球显微镜行业重点国家和区域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企业发展咨询第一站
报告名称:
价格(元):7200(电子) 7200(纸质) 7500(电子纸质)
出版日期:2014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订购电话:400-007-0-
竭诚提供:投资分析,市场调研报告,统计数据,可行性市场调研等服务。
第二章 年中国显微镜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显微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
第三节 中国显微镜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第四节 年中国显微镜产业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第三章 年中国显微镜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显微镜行业的有关概况
一、显微镜的定义
二、显微镜的特点
第二节 显微镜的产业链情况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显微镜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三节 上下游行业对显微镜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年中国显微镜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显微镜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显微镜行业技术特点分析
第三节 显微镜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年中国显微镜产业运行情况
第一节 中国显微镜行业发展状况
一、年显微镜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二、年显微镜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三、年显微镜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中国显微镜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行业市场区域分布情况
二、行业市场集中度情况
三、行业企业集中度分析
第六章 年中国显微镜市场运行情况
第一节 行业最新动态分析
一、行业相关动态概述
二、行业发展热点聚焦
第二节 行业品牌现状分析
第三节 行业产品市场价格情况
第四节 行业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
第七章 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主要数据监测分析
第一节 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总体数据分析
一、2013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4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5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 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3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4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5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 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3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4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5年中国显微镜所属行业(光学仪器制造)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八章 年中国显微镜行业竞争情况
第一节 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赢利性
二、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三、进入壁垒/退出机制
四、行业周期
第二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三节 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第九章显微镜行业重点生产企业分析
第一节 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第二节 北京中科科仪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第三节 南京尼康江南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第十章 年显微镜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第一节 年中国显微镜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中国显微镜行业发展方向及投资机会分析
二、年中国显微镜行业发展规模分析
三、年中国显微镜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年中国显微镜行业供需预测
一、年中国显微镜行业供给预测
二、年中国显微镜行业需求预测
第三节 年中国显微镜行业价格走势分析
第十一章 年中国显微镜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第一节 中国显微镜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第二节 中国显微镜行业政策投资风险
一、政策和体制风险
二、技术发展风险
三、市场竞争风险
四、原材料压力风险
五、经营管理风险
第十二章 年中国显微镜行业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
第一节 显微镜行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坚持产品创新的领先战略
二、坚持品牌建设的引导战略
三、坚持工艺技术创新的支持战略
四、坚持市场营销创新的决胜战略
五、坚持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战略
第二节 显微镜行业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
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行业投资建议
一、重点投资区域建议
二、重点投资产品建议
图表详见正文&&
免责声明:[中国显微镜行业商业模式专项分析与企业投资环境研究报告]信息是由[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公司]自行提供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仅列示上述信息,上述信息描述仅代表信息发布日的情况,不担保该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也不承担浏览者的任何商业风险。因此,[]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交易的任何损害。[]保留全部或部分删除上述展示信息的权利;我们欢迎您的举报与投诉,共同建立诚信网上环境。年中国显微镜行业全景调研及产业竞争格局报告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提供各...
年中国显微镜行业全景调研及产业竞争格局报告
21-00​年​中​国​显​微​镜​行​业​全​景​调​研​及​产​业​竞​争​格​局​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转载]自作自受的人生: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
深刻的文章!自作自受的人生: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
  这个垮台的苏联,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有三条:工业体系必须完整,同时要注意,体系再完整的工业国,如果没有自力更生搞工业升级的能力,也就丧失了在工业时代的战略主动权,没法长久地保证大国的地位;再强大的国家,再完美的发展战略,也必须保有调整战略方向的能力和意愿,否则遇到国际局势变动,光荣的历史会立刻从资产变成沉重的包袱,甚至会压垮整个国家;在战略对抗中,要掌握比对手更多的工业化人口,要向盟友输出工北化社会,否则早晚有一天会比对手先遇到工业升级的人口障碍。
  几十年前有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一听这口号就知道当年中国对苏联的学习有多彻底,就像20世纪80年代考托福是第一热门那样,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第一外语一直是俄语。即便在留苏学生和苏联专家各自回国之后,中国中学生依然要学俄语,好理解堆积如山的俄文资料,促进中国工业进一步升级。
  近100年试图挑战美国的国家颇为不少,从20世纪初垂死挣扎的英国算起,德国、日本、苏联、伊拉克、伊朗。美国当霸主就免不了被别人挑战,能摆平所有挑战者才能继续当霸主。在这一系列的名单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苏联。苏联20世纪50年代在航天竞赛中抢得先机,20世纪70年代逼得美国战略后撤……和美国平起平坐五十年。虽然最后苏联输掉了冷战,但无可否认苏联是最接近于成功的挑战者。就像“1
1”的哥德巴赫猜想证实之前,陈景润要用“1 2”逼近一样,中国要挑战美国,也不妨参考一下苏联的经验。
  为何苏联模式能指导中国几十年
  苏联是中国工业社会的母体。整个20世纪50年代,苏联给了中国2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除了4亿美元的武器用来打朝鲜战争、防备美国外,还有十几亿美元的物资。技术和服务用来帮助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从数额上看,这笔援助不算大,是苏联对印度援助的1/3,比苏联给波兰的援助还少,只比50年代美国给台湾1000万人口的援助略多,何况其中大部分还是要还的贷款。
  但从内容来说,苏联人算在20亿美元里的全是干货,是156个工厂的硬件,如果向美国人那样把专利费、技术转让费、技术培训费都算钱,十个工厂都买不到。当然这只是个小便宜,大便宜是苏联手把手教中国建立了独立工业体系,从怎么生产塑料纽扣到国家计委怎么编制、执行“五年计划”。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主动技术转让,历史意义也独一无二。
  “二战”之后,世界上大国实现工血化的,只有中国一个。和顶着“新兴工业国”头街的小龙、小虎以及其他“金砖国家”比,只有中国是真正的工业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这一切都起步于俗称“156个苏联援助项目”的这次技术转让。
  头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到今天也是中国经济的支柱。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记事的时候,我还记得一个长辈自豪地发言:“我们企业是50年代苏联援建的,人才多得很,跑出个老鼠来都比你们地方企业的猫大”。话糙理不糙,他其实描述的是大企业员工调到地方后纷纷升任行政、技术骨千的事实。
  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人才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全指望学校培养,必须在早期的大型工业企血中锻炼出来,而这些企业本身又是苏联援建的成果。中国的工业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苏联援助的人才这个“本钱”实在大到难以估量。
  为此,中国不惜血本地优待苏联专家^租来的人才“本钱”。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每个苏联专家每月支付几千卢布,折合小米一万多斤。而当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的办公开支不过是每月3400斤小米,不到苏联专家的1/4。引进苏联专家之初,负责接待的机关曾对升支有所抱怨,但是考虑到苏联专家的重大作用,周总理一锤定音:“不必再争,即照苏联政府所提条件办理。”在基层,极端缺乏工业人才的单位也尽其所能地优待苏联专家。我去过的一家国企,当年苏联专家的住宅被改为招待所,现在看起来老旧不堪,但听当地的人介绍,这个招待所曾经在近30年的时间里,是全县唯一有自来水和下水道的住宅一一原话是:“打水撒尿都不用出屋的房子”。从这些细节来看,说当年的苏联专家在中国享有帝王级的待遇都不算夸张,毕竟到溥仪被轰走,紫禁城里也没通自来水。待遇高不仅仅说明中国人好客,更代表了中国人对苏联工业文明的无限向往。
  当年对苏联工业文明的推崇虽然夸张,但这并不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全面学习苏联。孙中山、冯玉祥、盛世才……都曾是苏联的好学生。学习最彻底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不只从苏联拿到了巨额援助,更学到了苏联的建党、建国经验。国民党的党务系统完全是仿效苏联共产党建立的,国民党的特务系统是仿照苏联契卡建立的,黄埔军校是用苏联援助的卢布和枪炮建立的,北伐战争的军费仍然来自苏联,抗日战争有大一半时间国民党军队几乎全靠苏联军火支撑。
  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史,主导脉络就是国共两党对苏联模式的学习。但是,这两个学生一个建立了世界第一工业国,另一个跑到小岛上搞黑帮,共产党到底学到了什么?
  漫画《丁丁历险记》里面有个情节:丁丁以外国记者的身份到苏联游历,主人带他从远处参观庞大的工厂。丁丁趁陪同人不留神,从后面溜进工厂,发现这个工厂只是个空壳,工人在空壳里面烧稻草,好让烟囱冒烟,显得工厂在运转。这基本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对苏联的看法。
  希特勒也被这个说法忽悠了,他以为“苏联是一座濒临倒塌的破房子,只要在门上踹上一脚,就会轰然倒下”。可事实却是,苏联的工厂绝不是烧稻草的摆设,而是能造飞机坦克的真家伙。1941年,在苏联仅仅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之后,希特勒一脚踹到了铁板上,最后以自己和第三帝国的可耻下场为西方人的偏见画上了一个句号。
  西方工北化国家之所以不相信苏联模式,是因为凭他们自己的经验,实在没法想象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能如此之快,快到整个世界都不适应。更没料到苏联能从那么低的起点上迅速翻身。
  十月革命之后,苏联赶走了19个国家的干涉军,但也为此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仅从人口来说,苏联损失了700万平民和100万红军,即人口的1/16。这个数字换算到今天的中国,意味着七八千万人口的损失。战前,苏联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1/8,工业产值只有农业产值的一半。在内战中,俄罗斯的农业产量跌到原来的40%,工业更惨,只有10%,大部分进口机械都因为停产和战乱而毁坏了。整个国家连维持基本的生存都做不到。
  但是,仅仅几年之后,虽然苏联比沙俄少了大片的肥沃土地,虽然损失的机械设备大部分都不能自产,1927年的苏联还是在几乎所有经济指标上超出了历史最高水平。从1922年到1927年,这5年期间,苏联农业的年增长率至少有10%,工业上差不多年年翻番。不过这都属于恢复性增长,即便当时的工农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全世界大部分人,甚至包括苏联人自己,对未来也没有很乐观的看法。但是,接下来的十几年,苏联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年工业增长率6%,貌似不算高,但第二年增长率就暴增到20%左右,即工业每4年翻一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速稍有下降,从19.2降到17.3,即从4年翻番变成了4年半翻番。从1928年到“二战”开场,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工业增长到1928年的7倍,不仅超过了日本、意大利,还超过了英国法国这样的老牌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甚至压倒了欧洲霸主德国,仅次于美国。苏联仅仅用了12年时间就从一个半农业国变成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1922年苏联建立,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差不多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去读小学,窗外的苏联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等到1941年德国全面进攻,这个小学生最多也就是个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这个国家已经完全变成了工业国,压倒了欧洲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老牌列强。虽然这样的速度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过在当时完全是让苏联人晕车,让旁观者眼晕的速度。
  20年代初的时候,苏联空军的主力还是进口飞机,1927年苏联人才有完全国产的飞机上天。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军用飞机生产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某些年份甚至相当于世界之和。“二战”之初,希特勒靠突然袭击,一口气歼灭和打垮了战前所知的几乎苏军全部主力,苏联人丢了接近一半的工业区,却还是用4年时间造了10.5万辆坦克,组成钢铁洪流,打赢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地面战争。
  苏联是“二战”损失最惨重的国家,直接战死了1000万人,平民也死了差不多2000万,损失掉了全部人口的1/5,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子,相当于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口损失之和。“二战”开战时正在读中学的那几届苏联人,战后如果开校友会,一般可以在每届数出几百个女生,几十个带伤的男生和个位数的健全男生。苏联完全打光了自己的一代男性,而且是建国之后第一代受过完整工业化教育的男性,之后的几年,就连在苏联服苦役的德国、日本战俘,都能吸引苏联姑娘投怀送抱。这样一个国家,大家都以为起码要30年,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可实际上,仅仅用了5年时间,1950年的苏联的工北水平又已经比战前超出了2/3,1949年和1952年,苏联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在战略武器上和美国取得了平衡。1950年的时候,苏联的发电量只有美国的1/4不到,到1965年已经追到了美国的一半左右。大有在下一代人中追平美国的趋势。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实现了载人航天。美国猛然发现苏联已经在某些产业部门超过自己。本来美国谈到苏联威胁,一半是对苏联的忌惮,另一半只是拿来吓唬盟国拥戴自己当霸主的说辞。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猛然展示了自己的实力,美国忽然发现弄假成真了,开始正式考虑苏联压倒自己的可能性。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摆出了不惜打核大战的姿态,才唬住了苏联,不过苏联率先退让也说明美国至少还有海空优势和地缘战略优势。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地缘战略优势还扩大了,拉上了中国当盟友,一同抗苏。这时的苏联盟友全是虾兵蟹将,一个正经强国也没有,找个代理人去非洲打代理人战争这种事只能让古巴出头,可以说是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世界。
  但是,在战略逆境下,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反而达到了最高峰,并始对美国转为战略攻势——在欧洲冷战前线,8000多辆T-64坦克让西方装曱部队感觉自己像是纸糊的。在美国传统优势的海空军方面,苏联也逐渐开始赶超。军用飞机总数超过美国的2倍,战斗机达到3倍之多。3倍音速的米格-25战机,1500艘军舰的全球舰队,26000吨的台巩潜艇,让一向认为拥有两个大洋当护城河的美国开始担心本土安全问题。1984年的电影《赤色黎明》中,好莱坞开始鼓吹在苏联入侵的情况下进行本土游击战,可见巅峰时期的苏联给美国人留下了多么大的阴影一一尽管这阴影在1991年消失从建国到解体,苏联的生命只有69年,比现在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还短。一个人可以在一生中看完其兴衰的全过程。6岁以前,年幼的苏联病病怏怏;6岁到19岁,青春期的苏联从一个半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工业大国;19岁到23岁,年轻的苏联用拳头证明了自己;到30岁的时候,苏联已经变成了世界一级;到35岁的时候,苏联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在以前的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一个大国能以这种速度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
  除了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强国梦,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选择苏联模式还有更现实的考虑。和此前其他强国的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另一大显着特征就是不依赖于外部殖民地,所以苏联经验更容易被中国这种前殖民地接受。
  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虽然也陆续扶植起一些卫星国,也把军队派到境外驻扎、作战,但苏联从来没把哪个卫星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倾销自己的商品。战后苏联的盟国,除了中国在越南战争中实打实地帮过苏联,东德、捷克为苏联提供了不少精密技术,多数卫星国基本上都是拖后腿,要银子、要军援、要石油远多过给苏联输血。即便是东欧的工业国,也要依靠苏联提供的廉价能源才能维持运转,苏联一垮,这些国家的工业也都分崩离析。
  苏联工业化的最后一个特征是逆势上涨。
  一般发展中国家最怕国际经济危机,因为危机一来‘市场萎缩,资金紧张,就算有点工业也会被破坏殆尽。原有的列强则趁机转移矛盾,或军事入侵,或经济掠夺,拿走这些国家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建设成果。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时候,韩国、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就是一方面知道西方的“援助”没安好心,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经济濒临崩盘,只好捏着鼻子接受西方的一揽子计划,把最精华的企业股权廉价卖给欧美大资本。
  苏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几次全球经济波动,其中包括1929年大萧条和1971年的石油危机,“二战”前后,“一战”前后,也都爆发过规模小一些的经务危机。分析苏联几次工业化高潮,可以发现每当其他工业国衰退的时候,就是苏联工业化进程高涨的时候。苏联因此摆脱了其他后发国家卖身求生的命运。
  苏联发展速度快,不抢殖民地也能发展,遇到危机也不怕。这痤事实对于已经工北化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世界上多了一个对手,顺便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地嘲笑一番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代价。但是,对于那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已经深陷经济殖民地泥潭的农血国,看到苏联的榜样就像是在地狱里看到了通向天堂的大门。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里引过一段20世纪50年代的舆论记录:
  苏联既是一个欧洲大国,也是一个亚洲大国,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它的边界从朝鲜起,经过蒙古、新疆,阿富汗、伊朗一直延伸到土耳其。在几乎所有这些地区,边界两边都居住着同族人,因而促进了相互情况的比较和相互影响。由于“五年计划”对苏联东部地区的有力影响,在多数情况下,苏联的情况相比之下很顺利。在漫长边界的另一边很少有与苏联中亚诸共和国所取得的巨大的物质成就相类似的成就,这些共和国的成就除识字的人由1914年的约20^上升到1940年的75^,进而几乎上升到今天的100外呢,还包括185哩长的费尔干纳灌渠、900哩长的特克西伯铁路、新建的纺织厂、卡拉干达产煤区、莱克’巴契炼钢厂、化肥厂和农机厂……能在地图上标出塔什干的美国人并不多,但在有文化的亚洲人中,说不出塔什干在什么地方、它象征着什么的人却很少……给访问塔什干的亚洲人留下如此“美好”印象的是什么呢?是一座亚洲大城市的景象:极好的健康标准、出色的教育、完善的卫生设备、清洁的街道、迅速改善的住房、完好的电力设施、除高档商品之外的大量消费品、丰富的食物、大量的工作,迅速扩大的工业化规划和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率。
  在随时打算拔腿去西方国家养老的买办和本土工业党眼里,同样的事实完全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
  曾经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挑战者
  中国人有句话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向发展快的国家学习,自然不是仿效富裕本身。否则那叫摆阔不叫致富。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快,不用抢殖民地,最后还能在别人衰退的时候顶风发展。这都是苏联独特发展路线的表现,而不是路线本身。要想得到苏联一样的发展好处,就必须理解苏联模式和西方国家的区别。
  西方各国的发展经验和古典主义经济学思路是一致的:工业化必须从轻工业开始,先用机械设备提高轻工北部门的效率。等到轻工血赚了钱,自然会对重工业提出进一步升级设备的需求,于是重工业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反过来再促进轻工业赚钱。这个过程反复走下去,把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资源卷入工业经济,就是苏联之前各国工业化的标准流程。
  在这个流程里,表面上看核心是赚钱的轻工业,但实际上,轻工业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重工业提供了廉价、高效的新型机械设备。轻工业只能生产消费品,靠重工业提供机械设备;重工业除了给轻工业提供商品,还给自身提供机械设备。从长远发展来看,轻工业不能自己进行产业升级,重工业却可以造出下一代机械设备,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业化水平。这说明在分工中,两个产业实际上是不平等的。
  在今天的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可以把消费品工血大量转移到国外,依然是一个工业国,比如日本;缺乏完整重工业的国家,就算工北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也依然不能现代化,比如印度和墨西哥。所以说,重工业才是工业的精华和核心,轻工血只是释放重工业创造的生产能力的工具,只要有重工业和人力,就可以轻松地建设轻工业制造消费品。此外,重工业还直接与军工相关,从19世纪到冷战结束,大国的军事能力完全可以用这个国家的重工业能力来衡量。只有建成完整的重工业,这个国家才能保卫自己的工业化成果。所以说,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才是工业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苏联也好,中国也罢,都是工业化道路上的后来者。如果像此前的工业国那样,先建设轻工业,再依托轻工业的订货建设重工业,这样的确可以解决工业投资问题,可以在较小的社会阻力下进行工业建设,但工业投资、产品生产都是有周期的,这意味着重工业的每一次投资都要在轻工业完成产品一利润的循环周期后才能进行,重工业的建设就相对放慢了。
  一般来说,轻工业要用五六年才能带动一个重工业产业部门,几十年才能促成完整重工业体系的形成,考虑到期间一些经济波动,这个周期还要延长。英、法、美等国的工业化进程都持续了两三代人,至少半个世纪以上。中国和苏联实在等不了那么久。而苏联的第一个经验就是要重工业优先,然后再回头改造轻工业,从而实现迅速工业化。
  苏联的第二个经验就是计划经济。
  重工业优先和计划经济的落实有一个很难绕过的前提一一企业国有化。重工业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而且不像轻工业那样直接地促进消费品生产,必须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所以越过轻工业,直接进行重工业的投资和升级一般要由国家来进行。计划经济要想切实地从纸上计划变成现实,也必须有一批直接由国家指挥的企业作为骨干。所以苏联的经济从一开始就是由公有制国有经济来主导的。
  苏联的工血化是由国有企业主导的。国有企北当然也是企北,大部分情况下也一样要核算利润。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全民所有,政府可以随时把过剩的产品用一道命令划拨走。不管是用来投资还是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分配掉,生产过剩在苏联这种国家不是个问题。这也就是苏联不需要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1929年的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整体经济衰退,本质上都是购买力不足惹的祸。再进一步说,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生产相对过剩,购买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只有苏联,或是其他采取苏联模式的国家能避开这种荒谬的折腾,在别国因为东西造得太多而陷入危机民不聊生的时候,加班加点搞工业化。所以能够逆势增长。
  同样的一种东西,在过剩的地方便宜,在稀缺的地方贵,所以物资总是从便宜的地方流向贵的地方。技术、机械和技术人员也一样。西方工业国因为自己的原因觉得这些东西过剩,这些东西自然会流向用得上他们的地方,具体而言就是没有生产过剩的苏联。即使这时的苏联依然比西方国家落后,工资水平和基础设施远比西欧、美国要差,但在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的情况下,苏联依然成为了吸收工业物资和人才的“黑洞”。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驻美大使馆和最近几十年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一样,门外天天有想去苏联谋生的人排着长队等签证,苏联人还要挑挑拣拣,只要合格的技术人员。最终有十万美国人去了苏联。
  类似地,消费品滞销,轻工业工厂也就不会向重工业订货,欧美的机器厂在大萧条期间也一个个半死不活,能给他们吊命的只有急需工业设备的苏联。所以苏联在头几个“五年计划”中能非常便宜地购买设备和专利,几乎所有的苏联工业企业都是技术引进的成果,其中2/3来自大萧条最严重的美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8抓的进口额度用于购买技术。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30%的出口机械,193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50%。作为垄断性的大客户,苏联甚至还可以要求西方给自己长期低息贷款,用西方的钱来买西方的货。大萧条就这样成为了苏联的发展契机。
  往前说,苏联的建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若非列强混战坑了俄罗斯人,苏联肯定没法建立一个意识形态和整个西方相敌对的国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正是各国争夺殖民地,解决购买力不足等问题。即苏联建国和初期的恢复性发展,都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生产过剩。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来说又是一次发展契机。在英美的援助中,有武器弹药和紧缺物资,这些物资大致相当于苏联自己产量的10%,拿到战场上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同时运到的还有一大批最先进的精密设备,包括45000台机床。这批机床从吨位上来说远少于武器弹药,但从长远效应来看,要比坦克,飞机更有价值。苏联利用这批援助,加上从德国东部搬走的少量机床,再次更新了自己的尖端设备,从而在战后迅速复苏,并在航空、航天方面赶超了西方世界。
  20世纪70年代,石油涨价和市场不足共同制造了西方的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甚至出现过-4、这种战后罕见的衰退。20世纪70年代中期,整个西方世界工业收缩了8货,汽车工业收缩了18爿……1974卑到1975年,法国、美国、西德、意大利等国的元首轮番访苏,希望苏联购买他们的技术产品,以缓解就业和衰退的压力。
  在冷战的高潮期发生这种事情,西方简直就等于拱手将战略主动权送与苏联。苏联也从20世纪不客气地趁机转入进攻态势。苏联每年进口的高技术设备占全部新设备的比例从70年代前期的4%左右上升到后期的10%,整个70年代,苏联引进了几百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几万台精密机床。还从失业严重的欧洲国家引进了大批成套设备,比如法国雷诺和意大利菲亚特的汽车生产线装备了伏尔加汽车厂,从美国、西德、英国’意大利引进的各个分厂拼成了卡马汽车厂。这两个汽车厂至今也是俄罗斯少数依然有活力的制造业企业之一。
  苏联军工企业也用这些引进的技术生产出了30-27、…8-29、“台风”级潜艇和“库兹涅佐夫”级航母〖1‘瓦良格“号就是这一级被母的第二艘)。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已经在钢产量等许多指标上超过了美国。在一场工血时代的竞争中,苏联一度貌似要成为笑到最后的大国。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大肆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尽管中苏交恶,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学习苏联的成功样板,利用欧美经济危机的大好机会,中国引进了一批成套术,就是着名的”四三方案“,即以石化工业为主,辅以能源、钢铁、机械等行业,用43亿美元引进26个大型工业项目。中国消化掉这批引进项目之后,化肥和化纤的生产都比原来增加了一个数量级,20世纪70年代中国解决了基本的吃穿问题,80年代以后中国人逐渐享受到的物资越来越充裕的现代生活,和中国效仿苏联成功抄底有直接关系。
  国有化、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没有购买力限制。因此苏联能够在发展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迅速地把工北在既有水平下指数化扩张。这是苏联体制的优点。20世纪西方四次衰退和战乱,每一次都为苏联提供了廉价的先进技术与发展空间。苏联体制最适合利用这种机会,所以苏联对应地出现了四次工业化高潮^1980年的苏联,第四次工业化高潮刚过,消化了最新一批的廉价技术,国势直追100年以来的工业冠军一一美国。按照过去几十年的经验看,只要西方再来一次衰退,苏联就可以变追赶为赶超,取得冷战的胜利。
  虽然我们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知道这个顶峰之后十几年苏联就解体了,但作为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挑战者,苏联模式毫无疑问是20世纪最值得学习的发展路线。
  莫斯科必须相信眼泪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刚解体的时候,听人说起”毛子货“,立刻就会想到皮糙肉厚的重型卡车、噪音巨大的冰箱、洗衣机、像砖头一样坚固耐用的望远镜,从语气里就能听出苏联产品那种厚重、可靠的特性。
  20世纪90年代的边境贸易中,俄罗斯人拿出来的尽是这些苏联的工业品,换走中国的衣服,食品和烟酒。等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忽然发觉,”毛子货“这三个字几乎没人用了。俄罗斯人掏光了苏联时代的存货,能拿出来卖的只有石油、木材这些原材料,在曰常用语里是不算”货“的。只是偶尔在边境省份的娱乐场所附近,能听到男人们用猥亵的语气来用这个词一一他们指的是俄罗斯妓女。
  一个词汇的含义变化,背后是苏联工业社会在俄罗斯时代的解体。解体后的苏联不仅造不出好东西,甚至也养不好人。从苏联解体到21世纪初,俄罗斯人均寿命降低了5年,男性人均寿命降低到515岁,即大部分俄罗斯人活不到退休年龄。婴儿死亡率在这期间也翻了一番。1991年的俄罗斯有1.48亿人,到2001年就只剩下1.44亿,现在还在继续下降。远东许多居民点已经因为人口减少而废弃。
  除了物资供应不足外,人口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俄罗斯的社会衰退。苏联时期的政工干部和民警离开了基层社区,改由黑帮接手。黑帮赚钱不择手段,几百万年轻人吸毒并染上了艾滋病。
  黑帮和政府的另一个差别是不会去主动维护、建造基紬设施。当然,俄罗斯也不再有钱维护基础设施,所以黑帮才能在基层替代政府。由于20年没有改造线路,大量的电力被浪费,再加上老电站屡屡出问题,俄罗斯这个资源大国的电价在过去几年翻了一番,预计今后几年还要持续上涨。
  最近几年,每年夏天俄罗斯都会有森林大火,几乎每次大火都会有军事基地被烧毁、军火库爆炸的新闻。原因就是俄罗斯森林消防体系瘫痪,消防设施废弃,甚至连防火带都没人清理,所以一烧一个准。而俄罗斯军人盗卖武器装备更不是什么新闻了,苏联解体时曾经有5艘航母,除了”库兹涅佐夫“号还能开动,其他四艘”基辅级“分别被以废铁的价格卖给了韩国、中国、印度,之所以卖掉是因为海军官兵拆掉了舰上所有值钱的金属,就算拉到北极圈去封存,也无法阻止留守舰员拆掉钢板、玻璃,缆索修理自己的房子。正在为印度翻新”戈尔什科夫号“的北方造船厂资责人曾经心痛地说:”航母不是鸡肉,放到冰箱里不能保鲜。“整个俄罗斯,除了几家私立医院外,几乎全部医疗设施都是20世纪70年代制造的旧货,中国的临床医生到俄罗斯公立医院工作的话,会发觉自己完全不适应几十年前的硬件水平,对复杂病例完全没办法诊断。
  电力出问题会立刻停电,医疗和消防出问题会死人,所以俄罗斯好歹还是拿了点应急资金去补窟窿。但是自来水、道路这些东西,破旧一些也不会很扎眼,所以失修最厉害。1992年的时候,俄罗斯还能每年铺设3000公里的自来水干管,到了2000年,每年只能铺设600公里。农用道路,1992年俄罗斯每年要修2万公里,21世纪每年整修300公里。这种建设能力,不要说增加,维持原有设施的折旧更新都远远不足,只能放弃大部分地区的道路维护和供水供电,集中力量保证莫斯科、彼得堡等大城市。20年来,俄罗斯已经废弃了上百个城市和几千个居民点,有的是因为基础设施破损,有的是因为维持不了邮政、交通和食品供应,有的连房屋都已经无法居住。
  中小城市基础设施衰败的结果是俄罗斯大城市房价高涨,其他地区的房子无人居住。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几百美元可以买一栋别墅,但在莫斯科,几百美元还买不到一块瓷砖面积的公寓楼。面对畸形的房价,俄罗斯政府也无可奈何,只能宣布今后将把人口集中到20个都市区,彻底放弃中小型居民点。在这之前,许多俄罗斯边防部队已经要自谋生路了,靠走私来解决军饷。只要看看这几年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野生动物园,哪个都要养几只”东北虎“,中国哪来的那么多老虎?比之中国,根本就没有老虎的美国更是有近2000只老虎被作为宠物圈养,这些老虎的来源不说自明。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俄罗斯甚至可能会保不住最重要的资产一一土地。
  衰败中的国家不一定没有人发财。
  有接近10年的时间,俄罗斯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谁能勾搭上苏联的官僚或政治新责,谁就能把苏联留给俄罗斯人的遗产变成自己的第一桶金。排在福布斯富豪榜里的俄罗斯人,名下的企业几乎全都是苏联的超级国企。
  工业不是一家一户的事,要讲系统配套,富豪们的争斗把复杂的工北部门拆成了个体户。再经过互相吞并组合起来的时候,大部分工业已经废弃。剩下的都是乌拉尔矿血公司、诺里斯克镍业这样的资源型企业。
  俄罗斯最后一样吊命的法宝是苏联的军事遗产。兵器工业一般开发周期较长,所以即使科研体系散架了,兵工企业卖存货或者已经定型的技术也可以混好多年。更何况本来苏联就和美国水准差不多,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中国的30-27、印度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和附8-29、越南的基洛潜艇、伊朗的3-300防空导弹都给俄罗斯带来了不菲的外汇收入。连美国的盟友韩国都借着讨债的机会买了一批丁-80坦克。核潜艇这样的战略兵器虽然不能卖,但俄罗斯可以连教官一起租给印度。现在,在俄罗斯之外服役的8即-3型步兵战车比在俄罗斯国内服役的要多好几倍。俄罗斯已经永远地放弃了当超级大国的想法,赚点小钱能凑合着过日子也是一种活法。
  既然雄心壮志没有了,在俄罗斯政府看来,武器出口是一举两得,既赚了钱,又让外国帮自己保持了军工能力,就算贱卖也不亏。最近20年,俄罗斯在武器出口榜上不是冠军就是亚军,每年可以嫌上百亿美元。但从最近的新闻来看,军火这碗饭也不是长久之计。这几年,俄罗斯卖给阿尔及利亚的战斗机要逍修,卖给印度的军舰一拖再拖,延迟交货,卖给中国的运输机要求增加付款,否则就造不出合格武器。这标志着俄罗斯的工业衰退已经从基础工业蔓延到了军事工北。
  苏联解体后,工业体系迅速崩溃,只有军事工业相对完整。但已经崩溃的基础工业既不能给军工部门提供合格的机械,也不能提供熟练的技工,更不可能提供新一代技术,军工厂只能指望吃苏联的老本。
  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苏联军工厂里80%以上的机床都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产品,知名设计局里看不到一个能当骨干的年轻人,生产线上的技师都是快退休的老汉一一按照现在俄罗斯的平均预期年龄计算,他们也未必能活到退休。
  严重老化的俄罗斯的工人用颤颤巍巍的双手造不出质量一流的军工产品,连生产进度都没法保证,只能把相当多的部件外包到欧洲生产,不加价造不出东西也就自然而然了。不但出口武器如此,就连俄军自己用的战略导弹都屡射不中,全世界都开始怀疑俄罗斯的核武器到底有多少已经变成了“核破烂”。
  长远看来,违约显然会毁掉自己的市场,用不了太久俄罗斯将再也不可能像过去20年那样发军火财。事实上,由于俄罗斯自己已经难以开发下一代武器,要反过来进口军火来武装自己的军队。眼下法国正在为俄罗斯建造“西北风”两栖攻击舰,吨位超过过去20年俄罗斯新建的所有军舰。这再次证明了新俄罗斯和旧沙俄之间的相似性^100年前,俄罗斯的大部分军舰也是用法国技术制造的。意大利则把装甲车出口给俄军最精锐的空降部队和首都卫戍部队,讽剌的是,省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的坦克集团军正是选择缺乏机械化装备的意大利军防线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对纳粹德军进行合围的。最近还有传闻说俄罗斯这个AK-47的故乡可能会购买西方自动步枪来武装自己的陆军。
  苏联70年攒下的工北遗产,到此已经败光了。下一个10年,俄罗斯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石油价格继续高涨。当然有中国的强劲需求,这个梦想也不难实现。
  苏联变成新俄罗斯,中国受益很大。因为苏联及其附庸国蒙古和中国有上万公里的边境线,中苏关系恶化之后,苏军屯兵150万,中国每年要耗费巨资维持北方防务,代价堪比古代王朝修长城。为苏联入侵所储备的物资,到苏联解体后十多年还消化不完,现在街边的军品店、劳保店还可以买到。
  更不用说苏联解体后贱卖给中国的各种军事技术和物资了。汶川地震的时候救灾主力1^8-171直升机,1998年买入的时候才3000万人民币一架;11-76大型运输机,卖给中国只要两三亿人民币,按照同期国际市场价格来说,都是近乎白送。3『27及全套生产线的引入,虽然花了不少美元,但让中国的航空技术跃进了20年,也是便宜到家的买卖。现在大连停着的“瓦良格”航母,几乎是按废铁价拖过来的。
  不过,和这些物质上的帮助相比,俄罗斯对中国最重要的价值是用自身的教训做了“反面教员”,让中国躲过了最大的战略决策风险。古龙小说里有位很有个性的人物:郭嵩阳。在好友与人决斗之前,自己明知不敌也要向敌人挑战,好让朋友看到自己身体上的伤痕,推测出敌人的招数。俄罗斯,或者说死去的苏联,20世纪90年代做的事情也差不多。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和苏联对前途都是一样地迷茫,同样被眼前西方的发达迷住了眼,被“历史终结”的凯歌忽悠掉了自信,不切实际地一心幻想着通过一次彻底的西化变革解决问题。由于社会学迄今为止还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不同的发展路线在实践之前,很难通过讨论得出确凿无疑的结论,所以对西方抱有戒心,坚持独立自主发展路线的人也没法通过讲道理来说服这种盲目的西方化思潮。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思潮越来越鼓噪,最终变成了人心惶惶,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乱得连红地毯都铺不下,只能在机场搞个缩水版的欢迎仪式。
  幸而戈尔巴乔夫已经铁了心听忽悠吃毒药,回国后继续玩火,1991年就弄垮了苏联。苏联解体后又立刻玩了个最激烈的”休克疗法“,指望在西方的援助下跑步进入资本主义天堂。结果大家都知道,西方的援助没来,俄罗斯的工业先下了地狱,只有几百个寡头得到了天堂。
  板上钉钉的事实摆在那里,再嘴硬的自由派也只能对着空气胡扯。有脑子的人都明白,中国的人均资源远不如苏联,俄罗斯拆了自己的工业,从超级大国掉下来,靠卖资源也能在第三世界国家里混个“金砖”之一的日子过。
  中国本来就是第三世界,要是也学着拆工业,天知道会掉到什么地方去。此后的20年,中国的发展路线几经周折,但始终坚定地走自主工业化路线。今天中国能有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俄罗斯提供的宝责教训功不可没。百年轮回,俄罗斯又变成了中国的反面典型。
  把航母放进冰箱,未必就能保鲜
  对苏联解体的解释,常见的说法是戈尔巴乔夫被美国人忽悠了。也有人说苏联官僚想私分国有产业。不过,文化上的失败也好,小集团的密谋也罢,恐怕都不能左右历史大势。大国的兴衰,一般来说只取决于两点:经济和军事。苏联在军事上没出问题,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苏联的经济有致命缺陷。
  苏联经济的核心是重工业。从重工业的使命来说,首先是给整个工业体系(包括重工业自身)提供机械供应,保证工业能够迅速扩张。这一点苏联的重工业非常称职,冷战后期在规模上世界第一,在门类上齐全程度仅次于美国。这是苏联国有经济模式的结果,也是苏联霸权的原因。
  不过,重工业还有另外一个职能一一技术升级。工业时代和农业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技术不断进步。一个国家如果只是能保证现有水平的工北设备更新,那么至多几十年,就会在军事和经济上被对手的新技术全面压倒。所以重工业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制造出更精密、效率更高的新型机器,带动全面的工血升级。苏联在这一方面就要差得多。
  技术升级,开发新一代机械设备,是向未知领域前进,需要大量地试错,投入庞大的资金和人力用于汗发,只有在足够多的可能技术路线上砸了钱,摔了跤,才可能得到少量的可行技术路线。
  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比其他国家早了近百年,在资源、人口、经验教训和技术储备上占绝对优势,所以总是在技术升级中领跑。虽然因为一波波的经济危机限制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才使得其他国家能够追赶欧美的工业优势,但毋庸置疑,200年来,西方世界始终领先世界。
  整个地球的科学技术原理都是一样的。对于走苏联道路的国家来说,工北升级可以直接学习先进国家的发展道路。如果能从发达国家得到技术转让,那就更方便了。因为苏联模式最适合踢开市场限制,把少量新设备和新技术迅速复制,让整个工业体系的绝对水平跟进到这些新技术“种子”的水平上。
  从意识形态来说,欧美国家是苏联的对手,应该尽量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免得苏联变成世界霸主。但实际上,由于欧美国家奉行私有制工业化路线,总是爆发经济危机,每隔上十几年二十几年欧美为了救市,就会让苏联得到一次廉价的技术转让。
  苏联总共不到70年的历史,至少得到了4次这样的发展机会。所以苏联不用进行耗资巨大的技术开发,就能跟上最前沿的技术进步。再加上苏联的计划经济采用指令调拨,不必担心购买力对工北发展的限制,可以挖掘出这些先进技术最大的应用潜力,苏联获得比西方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这也止是苏联模式的成功之处。
  但反过来说,苏联模式要想发挥出最高效率,又离不开西方的配合,必须有西方不断地向苏联出售最新的科技成果。从20世纪的历史看,这个前提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成立,所以苏联蒸蒸日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领导的西方忽然出现了一个政策转折。1979年,美国搞了一个《出口管理与控制法》,宣布今后不仅美国公司的技术贸易要归美国管,其他用了美国技术的公司也必须听美国的话。由于此前美国的工业技术领先了世界几十年,又通过世界大战还把欧洲、日本的技术也搜刮了个底朝天,这个法案基本上等于宣布全世界的高科技出口都要归美国管。
  紧接着,美国借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用这个法案禁止向苏联出口高技术。原来的巴黎统筹条约只是限制向苏联出售军事技术,现在的管制范围扩大到计算机,电子部件。光纤、半导体和冶金工艺等民用技术,限制西欧盟国在苏联集团国家投资建厂。随着廉价技术流入的减少,苏联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平均只有70年代的1/3。
  苏联进入衰退,经济增长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6%下降到80年代前期的3%,再下降到80年代后期的,60年来,苏联第一次出现了增长率低于西方的情况。197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67呢,1988年则下降为64.4。为了维持生活水平不变,苏联几十年攒下的2000吨国库黄金被抛出去救命,还被美国联合南非黄金财团阻挠。苏联人因此失去了自信,开始怀疑自己的制度是否合理,甚至打起了破罐破摔的主意,无始寄希望于推倒重来。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官僚们分家单过的小心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冒头的。
  这一点说起来很奇怪。苏联当时已经是一个门类完整、技术人员充足的工业国,资源无所不有。这样的国家能得到廉价技术转让算是天上掉馅饼,得不到也应该不是致命的问题,完全可以像其他工业国一样自行开发升级。就算升级要付出一定的开发成本,也不至于导致80年代的全面衰退和90年代的彻底崩盘。为何苏联仅仅十几年就从发展顶峰走进解体的深渊呢?
  既不能靠休假式治疗,也不能靠休克式治疗
  苏联在衰退面前无所作为的原因说起来是个很大的话题,恐怕再写几本书也说不清楚。
  不过苏联历史总共不过69年,每隔一二十年就能得到一次廉价工业技术转让。苏联的管理层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对这种技术转让的依赖。一旦有人想靠试错搞点创新,肯定是苏联国家计委物资、财政平衡表上最难看的一栏。
  而苏联计委本身又要以完成计划作为考核标准,显然不希望计划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冒出来一项新技术,迅速淘汰掉某个行业,让投入巨资的某个生产设施变成废铁,导致已经做好的“五年计划”完不成。
  苏联的计划经济是斯大林建立的,斯大林忘了一件事,他建立的体制他自己能说了算,做重大决策的时候,有他自己承担风险。换了别人不是他斯大林,既无手腕也无勇气,上上下下就没有人能站出来承担决策风险比如“二战”前苏联人准备把柴油机装到坦克上,这在省时还是没人做过的技术冒险,事实上当时苏联人研制坦克柴油机也确实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于是斯大林亲自拍板,让整个苏联最优秀的飞机发动机专家米库林去帮忙,终于赶在“二战”前为1-34坦克装上了32柴油机,有更大的马力才能在坦克上安装更大的主炮、更厚的装曱,动力强劲可靠耐用的82发动机让1-34坦克成为划时代的战争利器,连德军都把击毁的了-34修好了继续用。
  “二战”后82系列的改进型继续保持领先,当初斯大林下给米库林的任务是“保持领先30年”,按理说30年之后总该有下一代更先进的坦克发动机问世了吧,当然也确实有,不过不是苏联的,而是当初吃了7-34坦克和82柴油机大亏的德国人的。
  德国在“二战”后也学着斯大林的样子,把各种发动机厂商合并成一个公司,全称叫”发动机和涡轮引擎联合体“,不光是造飞机发动机和坦克发动机的,连汽车和船用发动机厂商都包括在内。经过20年磨一剑,到20世纪70年代,这家发动机超级联合体终于使用大量航空技术推出划时代的1500马力柴油机,武装了同样划时代的“豹2”主战坦克。
  到了这时候苏联人还在82发动机上修修补补,把功率从“二战”时候的500马力增加到了840马力,装备这种发动机的1-72坦克马力比对手小了近一半,自然再也没有了当年1-34横扫千军打虎驱豹的威风,苏联人只能以增加数量维持装曱部队优势,造成了军事工业不断挤占基础工业和民用工业资源的恶性循环。
  最近几年俄罗斯喜欢怀旧,红场阅兵经常要派几辆了-34走走,用”二战“胜利的辉煌唤回民众的心气,一同走在队列里的俄罗斯最新型主战坦克7-90,用的还是82发动机的改进型,依然是修修补补再加一两百马力。一款斯大林亲自拍板搞定的发动机被世界最大装甲部队当老本吃了80年,这到底应该算是苏联和斯大林的成功,还是失败呢?
  斯大林一辈子赶上了1929年大萧条和“二战”两次机会对西方进行产业、科技大抄底,为了快速消化这些抄来的技术也建立了一套很有效的体制一一国家一级的各专业科学院负责基础技术科研,设计局、研究所负责工程设计,生产企业负责落实工艺细节,把图纸和样机变成可以大规模制造的产品,计委则进行总体规划和总体调度。
  这种自上而下的科技研发体系适合通过层层落实,把基础技术变成产品。但问题也同样明显,计委比科学院地位高,科学院比设计局高,设计局比工厂高。发号施令总比听下面诉苦容易,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反馈回科学院,计委的时候经常是已经把最让上级头疼的问题过滤掉了。有斯大林事必躬亲的年代,这种弊端还能得到控制。等他一死,苏联的科学家越来越难以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进行基础研发,苏联发展的方向也就被彻底锁死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成绩斐然,实际上在加工精度、信息控制能力、精细化工水平上并没有超出在“二战”后期从美国那里得到的设备和技术。只是苏联工业部门在科罗缪夫这种工程学天才的领导下,率先在航天部门把这一波基础技术发挥到了极限,所以得以暂时领先于世界,把人造卫星和加加林送上了天。等到火箭的吨位逐渐增加,重型设备的发射从地球轨道延伸到月球轨道,苏联四五十年代的基础工业就不太能支撑大型火箭了。
  苏联只能把越来越多的火箭捆绑在一起来进行重型发射。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们火箭,第一级就是由30多台发动机共同驱动的。苏联没有先进的微型计算机来协调这些发动机之间的推力,所以事故率随着发动机数量的增加而指数化上升。町火箭在20世纪60年代连续引发大爆炸,有一次在发射台上就炸死了上百名技术骨干,直接导致苏联没能在登月竞争中胜过美国。在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后,苏联放弃了登月计划。
  其实就制造水平而言,则火箭的水平相当不错,工业空心化的美国直到最近几年还频繁进口町火箭剩余的发动机来发射卫星。只是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的基础工业既没有能力制造更大的发动机,也不能制造高性能的计算机来协调这些发动机之间的动力。所以町火箭在1976年下马。直到苏联把70年代从西方得到的先进设备初步消化,才在80年代造出了能登月的“能源”火箭。几年后苏联解体,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和“能源”火箭一起被扔进了垃圾场。
  类似的还有苏联的…8-25战斗机,平时可以飞2.8倍音速,紧急情况下可以飞到3.2倍音速^至今也是唯^种可以飞3万米高、三倍音速的战斗机。60—70年代,苏联飞行员依仗…3-25的速度优势,频频挑战西方的防空网,被追踪后就加速杨长而去,把飞机甚至导弹都轻松地甩在身后。西方为此大惊失色,以为苏联在新材料、发动机、雷达等方面全面赶超了西方,即苏联实现了独立于西方的工业升级。
  但实际上,苏联完全是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西方获得的工业基础技术造出了旧目-25。…8-25的机体只使用了微不足道的钬合金,从整体上说,…8-25就是一块几十吨的不锈钢,电子设备用的都是过时的电子管,发动机是牺牲了寿命获得了高推力。只是因为苏联人配合自己的国土防空系统,把五六十年代的基础技术发挥到了极致,用最优化的工血设计把庞杂的系统组合到一起,这才在低技术水平下达到了高性能。比如说…疒25的油箱就必须兼作液冷系统给发动机散热。
  疒25的成功,是工程学上的胜利,也是基础技术的失败。苏联人没有世界领先的基础工业技术,总是靠优化设计来挖掘现有技术的极限,而规模过于庞大的应用工程开发、制造又挤占了基础科研、基础工业生产领域的投入,逐渐进入了恶性循环。只是由于西方不断地出现经济危机,每隔十年二十年的就要向苏联转让一次廉价技术,才掩盖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美国人的想法就简单得多:“只要动力足,板砖也能飞”,这是美国飞机设计的基本思路。他们相信,只要不断进行产血升级,开发出更强大的新式发动机,制造物理性能更强的新型材料,用精细化工生产更高级的燃料,即便气动外形和内部优化没有做到最佳,飞机性能也能一代代提其实美国人在航空航天、基础材料之类基础科研领域用的模式和苏联差不多,都是由国家主导,用财政拔款调动企北、大学。研究所集中力量办大事,美国的国家宇航局,国防部高科技发展局,能源部〖负责核武器和核能技术)这些部门都是专门管科技研发的。但和苏联不同的是,美国的大部分工程设计和基础科研都集中在几个超级寡头企北里,从生产第一线向研发部门反馈问题的渠道比苏联那种三级结构要通畅一些,因而美国科学家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工作。
  当然,对于苏联或者任何一个大国来说,采取美国的模式未必更好,因为从1928年苏联开始搞工业化到1941年德国人发动进攻,中间只有短短13年,就算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也只有24年。如果像美国那样按部就班地发展,把有限的科研能力分散到各个企业,国家只是拿着拨款居中调控,相当于分散了兵力,形不成拳头,以苏联落后的工业基础,到时候搞不出什么来。等1941年夏天希特勒的500万大军,3个集团军群,4个装曱集群,5个航空集团军打过来,几个冲锋就把整个苏联踏平了,我们也就不用费心讨论苏联的成败得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之后依然不能及时改变自己的旧模式,掌握工业进步的主动权,从跟随、抄底变成自主发展。
  冷战决胜靠工业人口
  苏联是建立在沙俄废墟上的一个新兴国家,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太多沙俄的惯性。15世纪,俄罗斯人从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之后就开始了扩张,最终把国境线推到了蒙古人的家门口,实际上从蒙古独立到苏联解体,苏军一直驻扎在蒙古。
  对于自己在扩张中遇到的宿敌瑞典、土耳其,俄罗斯人也一直不忘时时敲打。当德国人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时候,苏联照例举行国庆阅兵,荷枪实弹的苏军唱着古老的军歌走过红场开赴前线,歌词第一句就是”瑞典人和土耳其人记得我们“。而斯大林则在演说中坚定地表示“战争将在柏林结束”。
  苏军之所以在战争之初被打得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苏联人对十月革命之后波兰趁火打劫侵占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片领土耿耿于怀,伙同希特勒报仇,瓜分了波兰,但是苏军主力为了进占波兰领土,离开了原有的边境防线和后勤支持,把自己暴露在了德军的空地打击面前。
  苏联这个国家从建立之初就带上了太多帝国色彩,只许自己抢地盘不许别人惹自己。在主观上,苏联很难平等地对待一个朋友。结果是苏联的工业体系控制的国家和人口始终不如美国体系多。
  在前面,笔者虽然不断强调工业化是机器造机器,但是设计建造机器的,操作机器的最终还是人。如果不以三五年、十年,二十年为单位去看历史,而是以一个更大的尺度去看待整个工业化时代,决定一个工业化社会未来的最终还是人,主要是工业化人口。不管是在美苏,还是德日,或者任何的工业社会里,工业人口数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工业经济的规模,也和工业体系的复杂程度,或者说先进程度密切相关。
  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复杂,基本配件越来越多。要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把工艺锁在图书馆里,指望用到的时候再去查是不行的。就算查到了还有个熟能生巧的问题,更不可能有进步――没有人能基于不懂的知识进行二次开发。
  因此,在工业的核心部分里,平均每个基本配件要至少对应一个专职人员来储备并改进生产工艺,这个人还要带一个徒弟,花上十几年时间口传心授把工艺诀窍传承下去。随着工北化的发展,核心产业所占用的工北人口和工业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基本配件数量在同比例增长。
  核心产业并不能自己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还需要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行政、军事、社会保障等第三产业,以及采矿、农业等初级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来配合。这些人配齐了,整个工业体系才能顺畅地运转,同时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拥有相对轻松而丰富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劳动力抚养的子女和老人,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独立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大约是基本配件数量的10倍,最少也不能少于5倍。
  19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北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近百万人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400万人口。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器和化工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随之翻了几倍,已经要近千万核心产业劳动力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列强中已经不再包括比利时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国是4000万人,而且法国的工业体系也不完备,被6000多万人的德国打上门来就必须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几百万种,对应的是6500万人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法国则在开战后一个月出局。但德国也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样的超级武器,人口规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日本造的机枪和手枪连伪军和土八路都鄙视。海上地面两边都行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苏联在海军技术上缺乏储备,不过造坦克。大炮、火箭炮总能压德国一头,等到世界进入核时代,一套完整工业体系需要由上千万种工业基本配件构成,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血国一一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级,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这段时间尽管英法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战略核武器,但也只能面对江河日下的命运。
  而苏联人口始终保持在美国的80%左右,所以尽管底子薄,也能逐步地和美国达到战略平衡。不管美国造出什么样的先进武器,苏联也会在几年后迅速赶上,而且数量上往往还要压倒美国。
  到了冷战中后期,工业配件数量进一步增加到3000万种以上,美苏各2亿左右的人口被各种工业部门完全占满,很难再往更复杂的工业社会发展了。同期的世界上,日本的工业人口1亿出头,尽管在“二战”期间日本的工业实力完全不能和德国相比,但到了“二战”后却超过德国,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可见对于工业化而言,工业人口规模比技术、产业基础更重要。欧洲最终走向一体化进程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当时的中国虽然还在奋力补此前工业化的欠账,不过勒紧裤腰带揽起来2亿多工业人口,让中国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二战”前的苏联。
  不过此时美国和苏联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如果这两个国家的工业人口都不足以应付下一次产业升级,那么整个世界的基础工业技术发展势必将进入停滞。但在冷战军事争霸的背景下,美苏双方都绝不甘心维持这种两极世界的局面,都希望继续扩大工业力量,研制更多的新式武器,拉长产业链,继续提高自己的工业复杂程度,在技术上压倒对方,即把更多的工业人口纳入自己的冷战对抗体系。人口多的一方多半能取得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民用产业向国外转移,同时用金融手段继续占有这些工厂的产品,养活本土人口,集中力量和苏联搞军备竞赛。这相当于在不引进移民,不增加农业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本国工业人口。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德国还有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为美国贡献了冷战所需的工业劳动力,增加了美国一方的工业复杂度,促进了美国的而苏联一方的人口只有自己的两亿多加上东欧几千万,要和美国控制下的全球体系竞争,只能延续“二战”前那种更适合于进行战备的科技产北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应用技术方面获得高效率,从而使自己的工北体系丧失了自我升级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口缺乏也使苏联不得不把有数的人口都集中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上,到苏联解体,美国的工业雇用了3000万人,是其历史最高点。而苏联则有7000万产业工人,而这时候苏联的总人口只有2.8亿,平均4个苏联人就有1个产业工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在军重工部门服务。这样一来,还有谁去生产消费品,还有谁从事服务业呢?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升,努力工作之后得不到回报,任谁也会失去耐心的吧。
  当然苏联人的耐性还算好,俄罗斯大婶以擅长排队闻名于世。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俄罗斯求学期间有一次排队,站在寒风里几个小时,冻得全身冰凉了,前面的大婶们穿着裙子仍然谈笑风生。一位大婶回过头来笑着对他说:“小伙,你鼻涕过河了。”伸手一抹,可不是吗,鼻涕都流到下巴了,脸已经没知觉了。
  但是缺乏消费品和服务业导致无休止的排队,每个家庭主妇每天花上几个小时排队买面包买菜,同样浪费了大量人力。沙俄最后几年,因为战争消耗‘也是造成了严重短缺,主妇们经常花上几个小时排队却一无所获,只好换一家店继续排队。终于有一天莫斯科的面包店全部售罄,全城的主妇两手空空,只有跑到沙皇家门口排队,讨要面包。沙皇的警察试图驱散人群,反倒被身强力壮的俄罗斯大婶全体放倒,于是沙皇政府派出了近卫骑兵队用马刀砍翻了几百人。前线的官兵听说自己老妈被沙皇的近卫军砍了,顿时全线崩溃,沙皇俄罗斯也随之土崩瓦解。
  苏联人当然记得沙皇是怎么完蛋的,当苏联主妇再次大排长龙的时候,苏联政府就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急病乱投医,先是商量出个从东德撤军的办法,东德的苏军一撤,东欧也都不愿意为苏联分摊工业品生产任务,纷纷要求苏联撤军撤顾问。苏军撤下来,家里却没有那么多建筑工人给他们盖房子住,也没有民用工业为他们生产必需品。就算这些撤下来的军人稍加训练就可以是第一流的劳动力,但是苏联的民用工业长期萎缩,各种配套体系一时也建立不起来,暂时无法为这些人提供工作。方寸大乱的戈尔巴乔夫政府也拿不出铁腕来压服各加盟共和国分摊这些负担,各加盟共和国反倒以独立相威胁。从经济条件最好的波罗的海三国开始,要求独立引发的社会动荡席卷整个苏联,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拒绝人民就是拒绝胜利
  大国崛起不是请客吃饭,说到底是一个工业体系和另一个工业体系之间的生死战。假如我们买了一个1/2英寸的螺钉,自然不可能再买一个13毫米的螺帽配上去。任何人,任何企业,任何国家,只要选择一个工业体系就必须放弃另一个。
  选择谁,最终取决于谁的东西造得更多更好更便宜。苏联的崩溃,说到底是美国靠人口优势完成了自己的产业升级。之所以是美国而不是苏联率先发起这次产业升级,除了前面说的各国内部因素外,地理一历史因素也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说起了决定性作用。
  随便找个地球仪,咱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联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陆地大国,用地缘战略学家的话说,是处于世界岛的中心;美国则被两个大洋包围,在西半球没有任何强大的陆地邻国。
  地理环境的区别决定了苏联必须是一个陆军大国,美国则必然是海军大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完全是一场陆地强权和海洋强权之间的战争。冷战40多年,美国从来没有能力在大陆上保持一支能和苏联对抗的陆军,苏联也从来没有打造出一支能和美国海军正面冲突的舰队。
  从军事对峙的角度来说,美苏双方的海陆对峙算是平手。但是,从经济和贸易的角度来说,掌握海洋的一方占有天生的优势。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海运成本是所有运输方式中最廉价的。数倍的物流成本差异决定了大部分工业物资交流都是通过海运来进行。美国掌握了海洋,所以可以同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进行工业交流。苏联只掌握陆地,从战略安全的角度来看,苏联不太可能通过美国掌握的海洋来扩大自己的工业体系,只能在自己的邻国中寻求更多的工业人口。其实,苏联在这方面一度做得不错。
  苏联的邻国中,人口最多的显然是中国。冷战开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内战之中的农业国。等到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七舰队跑到台湾海峡,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全面倒向苏联,苏联也立刻对中国进行了援助,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工业社会。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技术转移。中国获得了一套20世纪中期的工业体系,工业水平一步跃进了100年。
  当然,苏联人给的只能算是工业的骨架,中国人还得用一代人时间丰满其肉身和肌理,真正消化掉这次技术转移,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至于实现工业升级能力,尚是遥远的目标。
  但是,中国具备的工业能力迅速改变了亚洲的战略平衡,中国人很快就能对周边施加强大的影响。本来东南亚是英法殖民地,当肥羊转交给了美国,可工业化的中国一插手,立刻就成了冷战的前线。1953年法国人还没走,中国的工业建设刚刚开始,越南人在中国军事顾问和武器的支援下就能打出奠边府战役这种歼灭战。等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工业建设初见成效,美国就得亲自参战来保证东南亚不彻底崩盘了。
  1966年的时候,美国在越南驻军42万,从航母到战略轰炸机全部上场,还是镇不住越南人。甚至美国自己的兵力不够用,还得逼着韩国、日本。中国台湾、西德等十几个傀儡派出数万部队去越南送死,顺便屠杀了上万越南平民。这期间虽然中苏不再结盟,但在反对美国霸权的立场上,中苏完全一致。所以,中苏一面互相指责,一面合力支援越南。
  在越南战争中,苏联只需要出战斗机、防空导弹这些高端货色,而卡车,大炮、轻武器这些一般的兵器自有中国负责。中苏双方也都很高兴一个小小的越南就能拖住美国几十万大军。十年打下来,美国在越南花了25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5万亿美元不止〕,死了5万人,另有30万人受伤。
  长期奉行小型陆军政策,依靠募兵制来维持军事力量的美国被迫搞起了义务兵役制。为此在国内激起了持续数年的剧烈政治动荡。最后美国灰溜溜撤军回国,发现中国和苏联的势力已经深入了非洲和西美国被迫承认现实,向苏联低头,乖乖战略收缩,同时向中国示好,要求改善关系。
  越南战争是一场靠工业物资支撑的现代化战争。这场战争把苏联推上了世界霸权的顶点。但战争的背后是中国和苏联的数亿工业人口默契分工,高低端产业链结合,再配上越南、老挝、柬埔寨几千万人口出士兵,打败了亲自上阵的美帝。
  一起被打败的,还有美国背后整个西方的工业体系,包括生产直升机、车辆配件和枪炮弹药的日本、欧洲,为美军制造军需被服的拉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援助终于在20年后得到了回报。
  当然,大家都知道,20世纪60年代初期起,中苏就分道扬镳。即便越战胜利也没有让苏联中国这个未来的第一工业国变成自己的盟友。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一一中国的潜力太大。
  苏联如果和中国结合成一个经济体系,平等地进行工业经济互补发展,从长期来看,主导这个体系的必然是中国而不是苏联。20世纪80年代即便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依然落后,中国的工业人口依然超过了两亿,几乎和苏联总人口相当。如果苏联持续地对中国进行援助,恐怕越战胜利之时,莫斯科就要看北京的脸色行事了。正所谓:武大郎开店,用不得高人。
  此外,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已经逐渐习惯于从西方获得先进技术,所以潜意识里又恢复了自己是一个欧洲国家,属于优秀的白种人这样的自我认知,忘了欧美曾经无数次处心积虑要搞垮自己,忘了资本吃人从来不挑肤色。稍有机会,就要和西方谈和解,谈缓和,搞和平竞赛。换句话说,苏联为了眼前利益放弃了千百万等待工业化的第三世界人民。
  苏联屡次三番地对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龇牙,把有限的人力砸进全球争霸的大赌局,又总忍不住对西方示好,所以中国也不愿意陪着苏联打一场多半要输的冷战一一不能总假设对手是笨蛋。事实证明,中国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既然用不上也不能用中国的工业人口,苏联就只能向其他国家寻找出路。一圈算下来,苏联在邻国之中竟然找不到另外一个能拿出一亿工业人口的地区。
  苏联无法通过陆路和大量工业人口建立联系的原因也很简单^从地理上看,苏联是一个北方国家。而世界上大部分农业地区在南方,除了中国和西欧,一个因为大西洋暖流,一个因为太平洋季巩,而有温带有大片的农业地区和密集的人口。不过西欧是美国的附庸,中国和苏联关系紧张。苏联南面的土耳其、伊朗都和俄罗斯人有几个世纪的世仇。苏联自然就没办法在陆地邻国中寻求大量工业化人口了。
  不过苏联还有一个方向可以选一一打通阿富汗,饮马印度洋,和南方热带的人口密集区建立陆路联系。当时的印度已经有六七亿人口,而且人口膨胀速度远高于中国。从印度的历史来看,印度一方面可以在外来援助下建成一定的工业,一方面又从没表现出能实现全面工业化的气魄,是一个可以放心的盟友。所以20世纪70年代之后,苏联把主要战略方向放在阿富汗一线,先是扶持了亲苏政权,1979年又直接出兵占领。
  当时的苏联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是个斯大林格勒战场下来的老兵,战略意识非常清晰。他明确地建议,必须在占领阿富汗后立刻乘胜进攻,灭掉巴基斯坦,打通苏联到新德里的战略通道。否则光占一个阿富汗,是累赘不是财富。
  不过勃列日涅夫顾及眼前的西方技术转移,让苏军停在阿富汗缓一缓,先占领一段时间。这一缓,巴基斯坦成了西方反苏的桥头堡,源源不断的武器和人力通过巴基斯坦运进了阿富汗。本.拉登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出名的。苏联很快发现,全部占领的阿富汗不是一个稳固的出发阵地,而是四处起火的游击战天堂,入侵巴基斯坦的事情也就只能搁置。
  阿富汗战争一打就是10年,苏联还没和印度搭上线,就已经耗尽了国民等待工业升级的忍耐力,最终成了苏联解体的诱因。一直到解体,苏联也没打通到印度的通道,没能在自己的体系内掌握足以压倒欧美的人口,更别说把这些遥不可及的人口工业化。
  反观美国,虽然别别扭扭,但输出工业技术,输出工业投资却一直没停过,同时也一直在吸收全世界技术劳动力,也引进低端非法外劳,到苏联解体前后,美国体系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苏联。世界上大部分工业化国家都在空心美元的大旗下纳入了美国阵营。冷战的胜负不言而喻。
  苏联69年历史,贯穿了中国近代到现代的历史,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上的渊源,完全可以说苏联是对中国工业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从苏联得到了完整的工业转移,也得到了建设完整工北体系的意识。
  这个垮台的苏联,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有三条:
  一是工也体系必须完整,同时要注意,体系再完整的工血国,如果没有自力更生搞工业升级的能力,也就丧失了在工血时代的战略主动权,没法长久地保证大国的地位;第二是再强大的国家,再完美的发展战略,也必须保有调整战略方向的能力和意愿,否则遇到国际局势变动,光荣的历史会立刻从资产变成沉重的包袱,甚至会压垮整个国家;第三是在战略对抗中,要掌握比对手更多的工业化人口,要向盟友输出工业化社会,要用输出工业化社会的方式制造盟友,否则早晚有一天会遇到工业升级的人口障碍。节选自: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材料显微镜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