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和林黛玉与贾宝玉一见如故表现了宝玉什么特点

旗下产品:
&& 语文资讯 &&
&& 资讯内容
一样才貌 两种性情―林黛玉、薛宝钗形象简析
次 &发布时间: 8:55:00&录入:
河南 李海娟
  《红楼梦》一书中描写的人物众多,但个性鲜明,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里边的主子刻画特别精彩的有:高贵典雅的贾元春、温柔懦弱的贾迎春、才华出众的贾探春、看破红尘的贾惜春、豪爽豁达的史湘云、心思细腻的林黛玉、稳重大方的薛宝钗、精明毒辣的王熙凤……里边的丫鬟各具特色的有:性格刚烈的鸳鸯、温柔娴淑的袭人、俊俏率真的晴雯、忠心耿耿的紫鹃、聪明善良的平儿……这些女儿们用自己的美丽妆点了俗世间的一方净土――大观园。每个女子虽不曾与我们相见,但无不跃然纸上,像老朋友一样使我们念念不忘。
  在众多女子当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显得尤为出众。她们不仅仅是美丽聪慧,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独立人格的人。
  黛玉才华超绝,姿容盖世,秉性柔弱却一身傲骨。而宝钗呢?高才博学,稳重端庄,艳冠群芳却不加修饰。两人同样出众,但又各有千秋。
  一、姿容盖世,艳冠群芳。
  黛玉和宝钗均是少见的美人,有书中描写为证。
  凤姐一见黛玉,上下细细地打量了一回,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虽然不能排除她向贾母谄媚的成分,但也足可见黛玉长相不俗。
  文章又以宝玉的视角描写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个美貌如花,不胜娇羞,弱不禁风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黛玉之美是一种病态的美。但那绝不是东施效颦,绝不是故作姿态,绝不是无病呻吟,那是一种自然的美。以至于她伤心落泪时,“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不忍再听,都忒愣愣飞起远避。”连向来不懂人类感情的鸟儿也为之动容,可见黛玉美的多么不同寻常。
  宝钗也不是平庸之辈。自打她出场以后,众人就在比较她和黛玉。“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又以宝玉的视角写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若水杏。”从衣着上来说,她显得非常朴素。“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她是一位体态丰满、肌肤白皙晶莹的大家闺秀。她的美是一种朴素自然,洗尽铅华的美。
  钗黛二人均相貌俊美,曹雪芹还借小厮兴儿之口说道:“另外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上无双。林姑娘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都叫她‘多病西施’。薛姑娘竟是雪堆里出来的。每常瞥见一眼,我们都不敢出气儿,生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可见钗黛二人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得其妙。
  黛玉是一种病态之美,宝钗是一种健康之美,后者更符合大众化的审美标准。因此,老百姓多喜欢宝钗之丰美,文化人多喜欢黛玉之秀美。
  二、学识渊博、才华超绝。
  难能可贵的是,黛玉和宝钗都不是“花瓶式”的,空有美貌而缺乏内涵的女子。她们那渊博的学识和杰出的才华不知要比那些自命不凡的须眉男子要高出多少。
  在咏海棠诗时,两人就已显出不凡的才华。黛玉写出“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的诗句。宝钗也写出“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诗句。菊花诗中黛玉写出“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的诗句,令人叫绝。宝钗写出“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的诗句,被人称颂。海棠诗中宝钗获胜,菊花诗中黛玉夺魁,可见两人才学相当。
  宝钗渊博的学识似在黛玉之上,连宝玉都称赞她“无书不知”。但和黛玉不同的是,宝钗只是把作诗当成闲来无事的消遣。如她和湘云论诗,见解很独到,但是最终还是归结到一句上去。“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分,一时闲了,倒是于身心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她规劝林黛玉少读《西厢》之类的杂书,亦是同样的言语。“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反复强调女子本分不可逾越,过分重视封建礼教,无视自己内心性灵,所以她不乏诗才,却终无诗意可言。
  而黛玉则不同,诗已融入了她的生命,成为了她不忍割舍的东西。全书中黛玉名下的诗作最多:《葬花吟》、《风雨诗》、《五美吟》、《桃花行》等为黛玉独作,其余如众人都作的菊花诗,柳絮词等,也表现了她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她的《葬花吟》是读者最喜爱的作品,虽然单纯从诗的角度看,《葬花吟》并不出众,但与她一生的遭遇联系起来读,就令人泪下了。她的悲哀痛彻心扉,“独把花枝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是泣血之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流露的伤感使读者也觉肝肠寸断。
  黛玉爱诗,心中的感伤无人倾诉,只有借诗来发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诗,黛玉的生活将会多么失色。
  三、黛玉锋芒毕露,宝钗左右逢源。
  黛玉说话尖酸刻薄,因此很有些不得人心;而宝钗待人宽厚,上下一致称赞。
  李嬷嬷在薛姨妈家劝宝玉不要喝酒时,黛玉说:“在姨太太这里,你必要管着,想是怕姨太太这里惯了他,也未可知?”一句话说得李嬷嬷又是急,又是笑。“真真这林姐儿,说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呢。”
  周瑞家的给黛玉送宫花,黛玉问:“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黛玉的敏感孤僻,多愁善感,历来受到人们的指责。但我要为黛玉鸣不平。
  黛玉的性情多半是不幸的遭遇所致。不错,钗黛二人都是寄居在亲戚家。但黛玉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没有真正贴心可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财产。在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乞食者。这对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黛玉很早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从入贾府的第一天起,她便处处留心,惟恐错了步数,惹人口舌,连为了保养,养成的饮茶的习惯也悄悄的改过。就算是贾母溺爱,她也不肯张口让厨房做银耳燕窝。她内心寄人篱下的孤独、痛苦可想而知。所以在湘云指出龄官象黛玉时,她的反应会那么强烈。人们都认为黛玉不近人情,却不明白这是她极度的自尊和自卑所致。她惟恐被别人瞧不起,所以才会有这样过激的言行。黛玉就好象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不能触碰,一不留心就会刺伤别人,但这貌似坚强的刺之下埋藏着的是很深的自卑情结。
  人们似乎更喜欢宝钗,因为她稳重大方,心胸宽阔。这样的性格和她的家境是分不开的。宝钗出生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姐,外公曾主管皇家外事贸易工作,舅舅是朝中拥有军权的重要人物。她们之所以住在贾家,只是因为姨妈舍不得分离,吃穿用度不占贾府一分一毫。
  “护官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就可见其家境的富有。出身优越,母亲疼爱,所以也无需多疑,更不会感到孤独失落了。
  当湘云提出主办一期诗社时,宝钗体谅到她家境困难,主动替她作东,令湘云感激不尽。如果黛玉也想帮助湘云,但她有这个实力吗?可见,宝钗的大方往往是以金钱做后盾的。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象黛玉那样锋芒毕露。而是“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会做人”是宝钗突出的性格特点。
  她凡事不象黛玉一样较真儿,而是“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对有些事充耳不闻,装作看不见。
  宝钗听到红玉和坠儿在滴翠亭中一番私语,因被发现而使的“金蝉脱壳”的法子是何等巧妙?以至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倘或走露风声,怎么样呢?”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巧妙地撇清了和这件事的干系。
  宝钗待人滴水不漏,曾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冰片。甚至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也不遗漏,给她们送礼物。赵姨娘暗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来果然不错。若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送我们东西。”
  宝钗深知贾母是贾家最有权威的人物,要想奠定在贾家的地位,赢得她的欢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当贾母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深知贾母老年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如何不喜欢?点戏时,宝钗先是点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她又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更妙的是,当宝玉不耐烦时,宝钗解释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一番评说,喜得宝玉拍膝画图,称赞不已。宝钗不仅把贾母喜好的归为自己喜欢的,更妙的是能为这种喜好找出合理的解释。就这样,她一步一步讨得了贾母的欢心。
  于是,宝钗凭着过人的笼络手段被大家公认是“好人”。但从一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内心的虚伪与冷酷,那就是金钏儿投井一事。一个鲜活如花的生命因王夫人的责骂而凋零了,宝钗却不以为意,轻描淡写地以失足落水来为姨妈开脱。使王夫人内心喜悦,从而提高了自己在王夫人心中的地位。
  宝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处处小心、处处讨好,如此“会做人”自然为她以后登上“宝二奶奶”宝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黛玉木石前盟,宝钗金玉良缘。
  黛玉和宝玉在前生就是有缘的,当黛玉还是一棵绛珠草时,就受到神瑛侍者的恩泽,她今生是用眼泪来报恩的。
  所以,当宝黛第一次见面时,宝玉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这不是一见如故是什么?
  黛玉本来就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家道中落自知很难配上宝玉,她惟一自信的是自己才貌过人。不料却突然来了个宝钗,才貌双全且家境殷实,又得到全家上下的称赞。因此她自己觉得地位不稳,便心生惶恐,“金玉良缘”也就成了她心中最大的障碍。
  在宝玉心中,黛玉当然是最重要的,但黛玉却始终有疑惑。所以她时而焦虑,时而嫉妒,时而伤心,时而幸福。黛玉说:“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这不是小心眼是什么?从来批评黛玉的人,都认为她心胸狭窄,但爱情本来就是排他的,容不得第三个人存在,哪一个恋爱中的女孩不是如此呢?况且宝玉又是一个多情之人,凡是女孩,他没有不羡慕爱惜的,见一个爱一个是他的本性。在这种情况下,黛玉怎么能大度起来呢?
  有人说宝钗对宝玉根本就没有爱情,只是遵从父母之命才嫁与宝玉,这样说也是不对的。
  的确,宝钗本来的志向并不是在贾府做少奶奶,她进京的目的是响应“当今”的号召,竞选宫中的才人赞善,想从此一登龙门,做人上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表现了她不同凡响的志向。但是后来她的希望落空了,见宝玉模样才华在王孙公子中也是难得的,想实现“金玉良缘”,登上宝二奶奶宝座也在情理之中。
  宝钗的爱情是带有功利色彩的,但不能因此就说她不爱宝玉。
  一开始,宝玉走到哪里,她几乎都要跟到哪里。搬进大观园后,她还常常到怡红院中玩到深夜,以至于引起晴雯的不满。一听到宝玉挨打的消息,宝钗便急匆匆的赶来,又送药又问候:“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自悔说的过急,咽下半句话,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显得娇羞怯怯。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淑女,稳重端庄,如果不爱宝玉,自然不会有这样的越礼行为,这不是真情流露是什么?
  但黛玉爱宝玉爱得更纯粹、更彻底。
  黛玉的诗歌里“伤感”、“愁苦”随处可见。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醒时幽急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些诗句中难言的愁苦是为什么呢?莫不是对宝玉无法倾诉的相思相爱之情。
  宝玉挨打后,黛玉赶来,宝玉觉得有人推他,并有悲戚之声,一看,只见她两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可见她已经哭了很久,此时无声胜有声,黛玉的深情由此可见。“你可都改了吧。”这里一句话胜过宝钗的许多句话。它流露了黛玉内心对宝玉的真情,其中包含着忧伤与无奈。她内心自然不愿宝玉去学那些仕途经济,但又为宝玉的挨打而心疼,她一个弱女子能有什么办法呢?因此她所能做的只能是忍痛劝宝玉妥协,以此保全自己心爱的人。
  宝钗也爱宝玉,但她是现实的。宝玉的不通人情世故,不爱仕途经济,使她觉得遗憾,所以便总想加以规劝。而黛玉爱的恰恰是宝玉的这些。宝玉的缺点在她眼里都是可爱的,他们在心灵上是相通的。
  黛玉把和宝玉之间的爱情看得至高无上,宝玉是黛玉生活下去的唯一信念。黛玉的喜、怒、哀、乐都和宝玉密切相关,但这种感情是不合礼法的,所以无法倾诉,只能深埋心间。因此,当黛玉越来越觉得婚姻无望时,她就只能一步步走向死亡。最终,在宝玉成亲的夜晚,她也含恨而死。黛玉用“生命”来捍卫爱情,怎不令人痛惜感叹。
  宝玉越来越发觉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也可爱可敬,但心灵上终有一层隔膜。他对黛玉的那种爱是铭心刻骨不容易改变更不会消逝的。但贾府的当权者,越来越发现宝钗更符合贤惠儿媳妇的标准。爱不爱谁,宝玉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作妻子,宝玉一点做主的权利也没有。于是悲剧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在凤姐等人的精心安排之下,宝玉的新娘被“偷梁换柱”了,黛玉在“宝玉,宝玉,你好――”的绝望叫喊声中死去,一个美丽无比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到底黛玉的死该谁负责呢?凤姐?王夫人?外祖母?还是封建家长专制制度?但转念一想,依黛玉的个性,除了宝玉,有谁能够欣赏?不能嫁给宝玉,她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所以,死应该是她最好的归宿。
  而宝钗,这个封建时代完美的姑娘。如果嫁到豪门贵族,她一定是位贤良能干的贵妇;若下嫁一般读书人,她也准能相夫教子;如果嫁给风雅之士,她还能与他吟诗谈论。可她偏偏嫁给了并不爱她的宝玉,最终过着清苦的寡居生活。又是谁造成了她的悲剧呢?这样想来,宝钗何尝不是一个牺牲品呢?
  林黛玉天真率直,敏感善良,不谙人情世故,富有诗人的气质与才情,她的美异乎常人,是一种纤尘不染的美。她淡薄名利、特立独行、品行高洁,的确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保持着那份清纯。
  薛宝钗天资聪慧,博学宏览,举止娴雅,沉静厚重,完美是她的追求。书中用牡丹来暗喻她,她的雍容娴雅,聪明大气,也只有国色天香的牡丹才可相比。
  总之,林、薛二人一面世,就使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痴迷。她们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不能遮掩她们美丽的光芒。
东北地区&|&吉林:1
华北地区&|&北京:010-
天津:010-
河北:010-
山西:010-
内蒙古:010-
华东地区&|&江苏:
中南地区&|&河南:2
西南地区&|&四川:
西北地区&|&甘肃:029-
陕西:029-
宁夏:029-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版权所有& 学科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135号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_百度百科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
《 情问红楼: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作者: 刘梦溪,一九四一年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研究方向为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红楼梦》,称得上是中国的爱情宝典,现代人如果不熟悉《红楼梦》,他们的爱情语言符号会显得单调而不够典雅,宝黛爱情故事的第四方因素是否存在,研究者多予忽略,我持肯定的态度,这“第四方”不是别人,乃是地位、身份和美貌与钗黛具有同等竞争力度的史湘云。
【图书简介】
《红楼梦》,称得上是中国的爱情宝典,现代人如果不熟悉《红楼梦》,他们的爱情语言符号会显得单调而不够典雅,不读懂贾宝玉,就不知道什么叫对所爱女性的体贴;不理解林黛玉,就不明白恋爱中的女性的复杂心理。宝黛爱情故事的第四方因素是否存在,研究者多予忽略,我持肯定的态度,这“第四方”不是别人,乃是地位、身份和美貌与钗黛具有同等竞争力度的史湘云。论容貌,林黛玉的美是超群的,王熙凤说所有的丫鬟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但是王夫人眼里的晴雯,眉眼又有些像林妹妹,读者可以想像黛玉的眼睛是何等动人的美丽。黛玉的身材也超乎寻常的美,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句已思过半矣。但宝钗也美不让人,明显的是她雪白丰腴的身体,透露出一种性感的美,所以宝玉第一次看到,就惊呆了。她又善于养护自己的身体,吃冷香丸,可以增加体内热量,避免衣服穿得臃肿,陈寅恪先生考证,宝钗此举和欧洲贵妇为同一取义。《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恰好是分离的而不是合一的。《红楼梦》里的婚姻,大都是失败的、残缺的,尤其少有与爱情的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情感受,婚姻与爱情分离,足以成痛;情爱与性爱分离,足以为苦。《红楼梦》既写了有爱情却不能结合的痛,又写了有情爱而不能实现性爱的苦,还有大量的既无情爱又无性爱的悲。
【作者简介】
刘梦溪,一九四一年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研究方向为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九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一九九六)、《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一九九九)、《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一九九七)、《学术思想与人物》(二○○四)、《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二○○四)、《陈寅恪与红楼梦》(二○○六)等,及研究陈寅恪、马一浮的专题论文二十余篇。
【图书目录】
一 前世宿因
二 一见如故
三 言和意顺
四 不虞之隙
五 黛玉含酸
六 误铰香囊
七 静日生香
八 亲不间疏
九 迷眩缠陷
一○ 禅机解悟
一一 青春萌动
一二 西厢戏语
一三 艳曲惊心
一四 黛玉苦闷
一五 众人打趣
一六 春困幽情
一七 燕泣残红
一八 升华之乐
一九 天降波澜
二○ 怒咂通灵
二一 求近反远
二二 情发一心
二三 舆轮反弹
二四 妒生麒麟
二五 肺腑心迷
二六 棒打不回
二七 旧帕题诗
二八 梦兆芸轩
二九 深悟分定
三○ 秋霖夜探
三一 钗黛和解
三二 情笃言稀
三三 紫鹃试情
三四 宝玉痴呆
三五 誓同生死
三六 难得知心
三七 姨妈何来
三八 归于平淡
三九 寄语桃花
四○ 代临小楷
四一 改文成谶
附录 《牡丹亭》与《红楼梦》林黛玉导学稿第二课时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林黛玉导学稿第二课时及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1.林黛玉进贾府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1.林黛玉进贾府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