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如何说服项羽去赴从鸿门宴看项羽

当项羽遇到刘邦 : 第五章 气量·鸿门宴疑云
4.项伯的作用_路卫兵_在线阅读_九九藏书网
& 第五章 气量·鸿门宴疑云 4.项伯的作用
第一章 性情·话里乾坤第二章 路子·成材的密码第三章 献策·语言的艺术第四章 作风·隐忍与张扬第五章 气量·鸿门宴疑云4.项伯的作用第六章 死穴·伤不起的伪命题第七章 人才·被重视的快感第八章 信念·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谛第十章 绝唱·天下的男人和女人的男人
第五章 气量·鸿门宴疑云4.项伯的作用项伯给人的印象是矛盾的。为救恩人,不惜泄露绝密的军事情报。为朋友两肋插刀与吃里扒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在他一个人身上集中而完美地体现着。在这次事件中,项伯被刘邦收编,并从此引刘邦为知己,先是在鸿门宴中阻止项庄刺杀刘邦,接着又为刘邦讨取汉中的封地,后来又在楚汉对峙中,出言解救了刘邦的父亲。可谓功勋卓著。首先,项羽不一定想干掉刘邦。起兵讨伐并不代表一定杀死刘邦,项羽只是想给刘邦点颜色瞧瞧,让刘邦知道谁大谁小,是要让刘邦服软,听命于他。也正因如此,后来刘邦谢罪,项羽才会表现得很释然、很大度,因为他内心根本就没想杀掉刘邦。既是这样,那么项伯为什么要把事态说得那么严重呢?答案很简单:卖好。卖好的人总是会添油加醋,人为地将事情扩大化,以凸显他的作用和功效。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花点时间来分析一下项伯这个人。因为张良先前曾救过项伯的命,所以项伯连夜快马加鞭赶到刘邦军中,找到张良,“具告以事”,说形势紧迫,让张良跟他走,“毋从俱死也”,不要和刘邦一样丢了脑袋。那意思,明天项羽大军赶到,不但刘邦会死,张良也一样不能活命。项伯的这个理论存有疑点,项伯和张良要好不假,想救张良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他采取的形式却着实让人费解。这里面有几个疑点:第三,项伯在此次事件中的行为,有些令人匪夷所思。项伯想救张良,有好多方式。他可以劝张良过来投诚,或者就直接对项羽说,让项羽别杀张良,张良于我有恩,是个人才,项羽未必不买账。项羽在听了曹无伤的汇报后,打算武力讨伐刘邦,但他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很关键。其实,项羽始终都没明确说过一定要取刘邦的项上人头,要刘邦的脑袋是从项伯嘴里说出来的。在此次事件中,政治老油条项伯的积极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就是他在客观上阻止了一场流血冲突。这个无论对项羽也好,对刘邦也好,都是有好处的。对项羽,是树立了他在诸侯心中的威信。如果项羽真的剿灭了刘邦,诸侯对项羽的佩服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后来西楚霸王一手遮天局势的形成;对刘邦,作用就更大了,他让刘邦侥幸躲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也让刘邦认识到,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在今后的发展中,刘邦会吸取这次教训,考虑问题会更加全面,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他绝不会公然和项羽作对。其次,即便项羽想杀掉刘邦,也不一定杀掉张良。按项伯的说法,刘邦的十万大军会一个不剩,全得让项羽给灭了。其实事情没那么严重,项羽和刘邦斗气,除掉刘邦一个人事情就全解决了,没必要赶尽杀绝。有人说项伯弱智,此言差矣。项伯不但不弱智,而且简直可以算是政治上的一个老油条。也许当年张良救他一命启发了他:在这世上混,没有用不着的人。那时的项伯未必会知道将来的天下就是刘邦的,但多为自己铺条路总归不是坏事。特别是刘邦与他“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后,成了儿女亲家,项伯无疑又获得了一个政治上的抓手,这让他最初单纯向张良卖好的行为得到了提升,最终义不容辞地充当了刘邦的说客。像项伯这样的人,获取升迁的机会就比那些一根筋们要多得多,因为无论刘、项哪一位得势,都会把他当作亲信予以重用。尽管后来刘邦得势后,并未兑现当初儿女亲家的诺言,但项伯仍被封了侯,是项羽这帮人里待遇最好的。根据后来项伯建议项羽善待刘邦,项羽欣然应允的情形看,项羽还是能听进项伯话的。所以,项伯要想保住张良应该是小事一桩,根本没必要风风火火地连夜跑去敌营报信。努力加载中...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项伯为什么帮刘邦 鸿门宴上项伯如何救了刘邦
您当前位置: &
& 项伯为什么帮刘邦 鸿门宴上项伯如何救了刘邦
项伯为什么帮刘邦 鸿门宴上项伯如何救了刘邦
文章来源: 文字校对:本站编辑 发表时间: 阅读次数:次
导读:项伯,名缠。他是项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杀了人,跟随韩公子张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避。项羽统兵后,他任左尹,为令尹的副职,随项羽一起进入关中。
项羽听说刘邦欲守关自王关中,遂在鸿门发布命令:
次日犒赏士卒,进攻刘邦。刘邦当时驻军霸上,并不知情,在大战即临,霸上将玉石俱焚的时刻,项伯想到了跟随刘邦的张良。张良曾有恩于他,两人关系极好。项伯不愿弃张良而不顾,连夜赶至霸上,找到张良,告以实情,要张良和他一起离去。张良借口说,危难时弃人而逃是不义的,遂将此事告诉了刘邦。
项伯于险难中不忘朋友,有恩图报,不辞辛苦,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仁德情怀,这是极为可贵的,但他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是秦灭后刘邦与项羽已成一对生死对手,自己身为楚军高级将官,当朋友之谊与政治利害相冲突时,究竟应把什么放在首位;二是要让张良离开霸上,可以找出多种借口,未必一定要把实情相告知。当真话有泄露军机之嫌时未必不可以说些善良的谎话。项伯对两个问题显然均未考虑,他把朋友之谊凌驾于政治关系之上,也没有说谎话的准备,因而向政敌之友泄露了自己军中最高机密。张良提出危难时不能弃友自逃,这和项伯要唤走张良的道理是暗合的,项伯也就同意了张良的请求,遂听任军中机密直送政敌刘邦。
刘邦感到自己力量不敌,决定软化双方的对抗,遂把项伯选定为行事的突破口。他对项伯极恭敬地约见、祝酒,结为亲家,又以圆通的理由,诚恳地解释了产生误会的事情,表明了他对项王的忠诚之心。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的忠诚,甘愿充当双方和解的中介人,不仅给刘邦提出了一个自认不错的主意,而且说服项羽善遇刘邦,为刘邦的到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次日的鸿门宴上,范增不断地暗示项羽,让乘机杀掉刘邦,项羽因在事前已被项伯说服,认定刘邦为忠诚有功之将,因而对范增的暗示默然不应。当范增召来项庄即席舞剑时,项伯一定看出了其中要杀刘邦的真意,立即拔剑对舞,常用身体遮护刘邦,使项庄一直难于下手。在项伯看来,刘邦来鸿门是自己出的主意,因而他实际上是自己请来的客人,对他的性命负责是自己应尽的道义责任;何况自己与刘邦已在昨晚结为亲家,更有一层亲戚关系包含其中。
项伯劝项羽勿杀太公,所言道理虽不清晰、充分,但绝非是出于仁道主义则可以肯定。因为,项羽坑杀活人无数,从未见项伯有劝谏的表示。他自己在九江王英布反叛投汉后,奉命收集九江散兵,也杀尽了英布的妻子儿女。此事出面相劝,一定是他想起了四年前刘邦与他在关中霸上的婚姻之约,既然结为亲家,就有保护亲家翁的义务。项伯勇敢地承担起了保护太公的责任,真实的心境不好说出,只好语焉不详地用大话劝阻,这其实是他政治立场的又一次表露。如果说分封诸侯之前,楚汉对立之势尚不明朗,项伯庇护刘邦的一切行为可以用头脑不清来解释,并加以谅解;那在楚汉战争已近四年的广武对峙之时,仍然暗存庇汉的态度,就难以作出正常的解释。
项羽败亡后,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地在今江苏省淮安县西南。赐其姓刘,但后来未见刘邦的哪位儿女与其子辈成婚。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如《左传 ·
僖公二十三年》记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刘邦赐项伯姓刘,不知是赏以同姓之尊,还是要借故取消以前的婚姻之约,因为当年霸上结亲本来就是刘邦临时求助的手段。项伯受封三年后死去,其嗣子项睢因罪未承爵。
司马迁在《汉功臣侯表》中解释项缠(伯)所以封侯的原因时说:
“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楚军的左尹高官在汉军打败项羽时“尝有功”,这是耐人寻味的情况,其政治品格已跃然纸上。
Copyright (C)
新文化广播资讯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80Cms 浙ICP备号-1
本站部分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感谢您的支持理解!金色阳光——王朝辉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项伯“翼蔽沛公”为哪般?——《史记?项羽本记?鸿门宴》疑难探究
上传: 王朝辉 &&&&更新时间: 17:29:25
项伯&翼蔽沛公&为哪般?
&&《史记&项羽本记&鸿门宴》疑难探究
江西& 李怡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一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天下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这其中有一个对情节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的人物&&项伯,为何他会在&项庄拔剑起舞&之时,&亦拔剑起舞&,甚至&常以身翼蔽沛公&呢?
项伯者,项羽之叔父也,名缠,因早年曾杀了人,跟随韩公子张良在下邳躲避。项羽统兵后,任左尹,为令尹的副职,随项羽一起入关中,可谓荣耀之至。按常理来看,项伯不应该帮外人。那么,他是不是人们所认为的胳膊肘往外拐、专帮外人的人,或是一个内奸,抑或就是一个地道的&和事佬&呢?我认为,项伯只是被&情&撞了一下腰,误入情网之中了。
项伯杀了人,张良帮他隐藏,躲过了追捕。对张良的救命之恩,项伯一直心存感激,徐图后报。此时张良却在刘邦军中,形势异常危急,感念朋友恩情,他&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不仅如此,还&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张良回答项伯说&亡去不义&。&义&在古人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碍于救命恩人的情面,项伯见了刘邦,刘邦是又敬酒又尊为大哥,还约做儿女亲家,并托项伯带话给项羽,&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伯&简单理解成&项伯&之&伯&,那就不是刘邦说的话了。&伯&实乃古人长幼排序&伯、仲、叔、季&中的&伯&,即兄长。项伯回到军中,将刘邦所托之话告诉项羽,又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席间,项伯看项庄舞剑意在诛杀沛公时,即离座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才使得刘邦在鸿门宴上免于一死。
&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宗法等级观念,早在秦汉以前就已形成了,孔子、孟子、荀子等诸家对此多有阐述。秦汉之际,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已经确立。项伯信奉儒家伦理道德并身体力行,有&报恩之心&,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刘邦看出了他为人忠厚这点,对他百般笼络。果然,项伯立即回营安排鸿门宴,对于项伯而言在鸿门宴上必须&翼蔽沛公&,这样做才合乎仁义。一则人是自己请来的,自己被人当作朋友,尊为兄长,朋友有难,理应帮忙,帮忙帮到底;再则与刘邦已结为儿女亲家,两家人便如同一家人,儿女的长辈不能被人杀掉,否则自己的孩子会孤苦无依。
另外,项伯对项羽晓之以仁义,要项羽对刘邦&善遇&,理由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既然不准备攻打对方,就更没有理由杀一个赤手空拳,主动承认错误的弱者,更何况他原来也是一个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友军首领。保护刘邦,不仅仅是为了报张良的恩情,也是注重儿女的亲情,更重要的是帮助侄儿实现&义&,替他在其他诸候面前树立一个忠义长者的形象,这一出唱的既是&君臣义&,也是&叔侄情&。实在难能可贵!
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此时的刘邦与项羽已成为一对政治上的生死对手。身为楚军阵营的高级将领,当个人情感与政治利害产生冲突时,他应该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虽然刘邦极尽恭谨之能事对他,又是献酒为寿,视如兄长,又是做儿女亲家,并虚情假意地表明对项王的一片忠诚之心。其实,刘邦不过是要利用他,把他当成政治上的工具罢了。可是正直敦厚、心地善良的项伯竟信以为真,完全相信了刘邦的忠诚,甘愿做刘、项的调解人,要项羽对刘邦&善遇之&,同时还使项羽对此作出了承诺。目光也确实短浅,顾小义而失大义,实在是糊涂之至。
鸿门宴时期的项伯,谈不上胳膊肘往外拐,更谈不上是内奸,也不能说是一个&和事佬&。他只是为&情&所困,被&情&糊涂地撞了一下腰,这一撞不仅改变了刘邦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侄儿项羽的命运,甚至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伯 项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