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佳人txt李宝桢这个人吗?

|客户服务热线:95533
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建行报客户版
发布时间:
古玩器物真伪鉴定混乱之内幕
当代中国文博收藏界,一共有多少台“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呢?谁来为操纵这些机器的成员考核,发合格上岗证呢?谁来核定这些仪器测试数据之真伪呢?谁来考量这些所谓的高科技检测专家之技术程度及道德品行呢?假如惟利是图的商人勾结这些所谓的高科技检测专家做出假的测试数据,谁来监督呢?
&&&&当代古玩器物鉴定出现混乱的原因多多,其一,新流行的科学检测法挑战传统目测鉴定权威;其二,真专家伪鉴定,即真专家看走眼的伪鉴定或真专家因商业因素“指鹿为马”的伪鉴定;其三,伪专家伪鉴定,即本身非真正懂行者充当鉴定专家;其四,伪藏家以赝品配文登报或出书的方式,把赝品当作真品迷惑收藏爱好者;其五,伪专家以假拍方式走拍卖程序把赝品“漂白”成真品迷惑投资收藏者;其六,伪科学检测法,即科学检测人员勾结商人以假的科学检测数据蒙骗收藏投资人,此文着重评判“伪科学检测法”。
&&&&所谓的“科学检测法”或者称“科学测试法”,本身是文物考古界考证出土或传世文物真伪的一种科技辅助手段,比如已流行数十年的“碳十四”测试法、“热释光测试法”,都是测试器物年代的。以“碳十四”测试法测试器物可能会误差一二百年,对检测史前、汉唐器物相对更实用,对检测明清瓷器相对误差大而不可靠。用“热释光测试法”检测时会损坏器物,如先要在器物上打一个洞,再拿走打下的洞口的粉末去检测。如此这样检测,一会损坏器物,二是只对检测部位负责。比如一件用老器物底足镶底的新花瓶,如仅检测底足是老器物,但不能保证整器都是老器物。
&&&&随着科技考古的发展,新世纪后出现一种相对更新颖的“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为相对更科学的器物成分分析仪器。即以《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权威成分元素标准,检测一件器物的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为藏品去伪存真。
&&&&然而,这种科学检测仪器也有致命弱点,即机器内库存的所谓权威成分元素标准,绝对不可能完整。比如中国各地历代瓷窑,据推测至少出现过二至三万个窑口,尤其是那些地方小窑、杂窑器物,本身无法搜集齐全,那么其器物成分数据也无法入库。也就是说机器内没有库存“某年代某窑口”的器物成分数据,而被检测的器物恰恰是这“某年代某窑口”的器物,经其测试的成分数据,怎么会相符或不相符呢?
&&&&再说得明白一些,比如机器内库存河南原汝州清凉寺出土的北宋后期汝窑青瓷标准器的标准检测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数据,那么,有人拿来北宋早期河南原汝州地区烧造的比北宋官汝窑更早的俗称北宋早期汝州青瓷,其检测结果会怎么呢?肯定是:与北宋原汝州清凉寺出土的汝窑器成分不相符合,那么肯定不是北宋晚期汝窑器。但是这台仪器因为没库存北宋早期汝州青瓷成分数据,所以,也无法用数据否定此器是北宋早期汝州青瓷器。再因为机器本身不会说话,最终是人看了机器检测后的数据再做判断的。那么假如检测人员以权谋私,涂改测试数据呢?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机器内如库存北宋晚期汝窑器成分数据的,这台机器经检测后有话语权;机器内如没有库存北宋早期汝州青瓷成分数据的,这台机器经检测后也没有话语权,因为其没有对照、对比之根据。上举例再次表明,新世纪后相对更新颖的“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科学检测的尴尬。
&&&&当然,有人会指责:可能这是民间古陶瓷目测鉴定专家们对科学检测怀有很深的偏见。其实不然,在一种都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对科学检测仪器检测古代器物作为鉴定辅助手段,我们还是认可、赞同的。然而在2010年以前,当代中国文博收藏界,一共有多少台“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呢?谁来为操纵这些机器的成员考核,发合格上岗证书呢?谁来核定这些仪器测试数据之真伪呢?谁来考量这些所谓的高科技检测专家之技术程度及道德品行呢?假如惟利是图的商人勾结这些所谓的高科技检测专家做出假的测试数据,谁来监督呢?
总之,当代古玩器物鉴定局面出现混乱,如属于传统目测鉴定范畴,会有一批又一批鉴定专家轮番上阵鉴定,最终以约定俗成的方法,认定此器之真伪,少数人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这属于文博考古界或古玩收藏界的潜规则。但是,如属于现代高科技检测范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操作体系,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公正的监督体系。所以,纵然测试数据正确,也依然缺乏广泛的可信性,更缺乏所谓的权威性。
“不经过大量收好壶,可能做不好”
如果完全作为谋生的手段一定很痛苦,要对紫砂感兴趣,要当成爱好、文化做才高兴,否则一坐一天很烦的
口述:赵毅 整理:本报记者 薛洁
&&&&我是七八岁接触到紫砂壶的。我父亲是常州人,给顾景舟大师看过病。从上世纪60年代起,顾大师就对父亲讲“我要好好给你造一把壶……”,可直到我考大学的1981年,他都没有给我父亲一把壶。顾大师对他的壶非常爱惜,他的侄子在农村,文革时找个工作很难,为了把侄子从乡下调到镇上来,顾大师破例做了一把壶给镇委书记,过了一个星期发现,书记的儿子把顾大师的壶放在木板上,他很伤心,跟我父亲讲,这辈子再也不送壶给人了。我在顾大师家见过不少他亲手做的壶。
&&&&比别人幸运的是,我刚一接触紫砂壶,见到的就是大师的作品。这种见识让我有收好壶的眼界。假如当初不经过大量收壶,特别是收好壶,可能今天做不好。
&&&&我从1984年开始收老紫砂壶,那时的老壶几乎没人要,都卖给有钱的台湾人了。我也跟着收了不少,但是留不住,一把壶加个100、200元就走了,如果留在现在,总价最起码3000万左右,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记得有一次我收到一把老壶,给很多人看,他们都看不出来,我就去找顾大师。他没看壶,而是拿这把壶泡茶,然后把他的徒弟都叫过来问:“这把壶你们都看过了吧?”徒弟纷纷回:“看过了”。顾接着又问:“谁的?”有说这个的,答那个的,其中有一个答李宝桢的。(民国时期的紫砂壶大师)。听此顾大师轻轻点头,接着他把壶的品种以及李宝桢的来龙去脉讲得条条是道。我当时就想,要能做到顾大师这个份上,那才称得上大师。
&&&&1988年,我从香港郑先生那里收了一把顾大师的老壶,我不能确定价位,我的心理价位是元,他说值5000元。这是我买“贵”了的一把壶。但如果放到现在还觉得贵吗?
&&&&30多年下来我收了200、300把壶,都是大师的壶,包括顾景舟、蒋蓉大师的,放在现在都价值连城。如1985年花一万多收的一把壶,放在现在会番十倍。1999年一位香港的朋友,在台湾给我带一个回来,当时要15万,现在的行情在30万左右,我当时没觉得贵,只是自己的经济实力达不到,没拿下。收藏贯穿生活,我要吃饭,要结婚养家,光搞收藏肯定不行,一定要以交换来养我的事业。我通过紫砂壶的交换,完成了资金积累,仅流通一年就能挣十几万,我原来的单位邮电局一年都挣不了2000元。
&&&&所以我把原来的工作扔掉了,开始专心做壶。做的第一把壶是个仿古壶,这把壶居然卖出去了,我很兴奋,觉得可以靠做壶吃饭。但我始终没有把做壶当成养家糊口的手段,我喜欢收藏,通过对老壶的交换,维持生活没有问题。但做壶是我的兴趣。40岁以前,心智不成熟,看见好壶流出去也不心疼,觉得还会源源不断地出现,现在这个年龄,好东西肯定不放它走,因为好东西都是独特的,失去了可能永远都回不来。
&&&&我正式做壶是1998年。做壶与写作一样,中文系出不来小说家,很多做壶大师都不是专业的。我没有学过设计,只是跟着哥哥学画画。做壶和画画是相通的,都是美的平衡。在我眼里,舒服、协调就是美,简洁、大气就是美。
&&&&我一开始就是临摹大师的作品。一上手是打泥片,像我们练字,打泥片是基本功,技术上的东西可以解决,但后来的灵气是不同的,感觉也不同。档次高低就出来的,高低是消费者决定的,消费者决定给出什么价格,就是这个壶的档次。
&&&&我做壶已经十四五年了,我做的壶首先要自己喜欢,我喜欢传统经典的,外方内圆的,许多壶都申请了专利。还喜欢实用的,因为紫砂壶就是泡茶的容器,不是艺术品。我的作品不多,一个月最多做五六把,有人预约才做,如果完全作为谋生的手段一定很痛苦,要对紫砂感兴趣,要当成爱好、文化做才高兴,否则一坐一天很烦的。现在正值旺年期(35岁以前不成熟,40-50做的最多最好,60岁以后眼睛不行了),会多做一些精品。
&&&&我做的壶的价格在一万元左右,选择我的壶的人是个小圈子,是那些认同我的人品、壶品的人,否则我也不会卖。
特别鸣谢建行无锡分行史国云
求鉴定最佳方式:一对一鉴定
“一对一”的鉴定,最能听到鉴定专家的真言。“一对众”的鉴定,较难听到鉴定专家的真话
&&&&“一对一”的鉴定,最能听到鉴定专家的真言。“一对众”的鉴定,较难听到鉴定专家的真话。
&&&&原因是在请鉴定专家鉴定器物的过程中,如闲杂人员过多,鉴定专家一时分辨不清谁可能是求鉴定者藏品的上家?谁可能是求鉴定者藏品的下家?有时只能无奈地“王顾左右而言他”,为的是不得罪任何人。
&&&&终究,器物鉴定只有三种结论:一或是大开门的真品;二或是一眼货的赝品;三或是难辨真伪的争议品,既可能是半真半假是后朝高仿品,也可能是今朝移花接木的新仿品。如碰到前两种情况,鉴定专家可以一锤定音言真伪。难就难在对争议品之鉴定,如说错说对,对鉴定专家本人而言,都会引起他人非议,不如敷衍了事,含糊其辞,让求鉴定者坠入云雾,这也是鉴定专家为维护个人声誉的一种本能反应。
&&&&在商业性有偿鉴定活动中,求鉴定者花钱最想听到的就是鉴定专家的真言,那么求鉴定者最好携物“一对一”找鉴定专家鉴定,那就最能听到鉴定专家真实的鉴定结论。
&&&&在公益性无偿鉴定活动中,求鉴定者如想听到鉴定专家详细的鉴定分析结论,可能要求过高,可能期望值高。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鉴定专家不收鉴定费就可以随意说说,这属于鉴定职业操守问题。
&&&&真正的原因还是求鉴定者本人,一般而言,求鉴定者把家里器物拿到公益性的无偿鉴定活动现场,几乎都是普通、寻常的器物,鉴定专家上手瞄几眼、瞧几次,说出简单的真伪鉴定结论就可以了。惟有见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收藏投资价值的宝物,鉴定专家自己有兴趣以职业敏感会多说几句。终究藏品本身也会说话,鉴定专家对此有心灵感应。
&&&&总之,想听到鉴定专家的真言,请选择“一对一”鉴定,这是求鉴定者的经验,也是鉴定专家的忠告!
买下后再求鉴定,只能听到空话
凡买下器物再求鉴定,只能听到空话;凡还没买下器物就求鉴定,听到的可能是实话
&&&&凡一件器物已经买下,再找古玩专家鉴定,一般已很难听到真话。
&&&&如是很熟的藏友,购买前没讨教古玩专家说明求鉴定者不尊重古玩专家,人家心里本身已不快,说真言假话已无济于事。如见开门见山的真品说真无妨,如见一眼货的赝品说假亦可,烦就烦在半真半假的器物,或以假乱真的高仿品,古玩专家鉴定此类器物大多敷衍了事,含糊其辞。终究大多数收藏爱好者,收藏器物买的是兴趣,买的是开心。一言道破真伪,说人家花大钱买下的是赝品,谁都不开心。此时古玩专家“善良的欺骗”属于一种古玩鉴定社交应对策略。反之,比如当着一桌子社交名流的面,说你花几千、几万、几十万元买下、拍下的器物是伪品,人家面子无处搁也。
&&&&如是不熟悉的藏友,古玩专家与求鉴定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买对也罢,买错也罢,想说就说,不想说则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人家没有义务为你负责鉴定,所以听不到真话。
&&&&凡一件器物还没有买下,就找古玩专家鉴定,一般才能听到完整的真话。
&&&&如是很熟的藏友,购买前就请教古玩专家,说明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古玩专家见真说真,见假说假,如半真半假,会劝你不要买下,反之出大血,花冤枉钱,多窝囊。
&&&&当然,你既然尊他人为师,已请他人鉴定,道理上你就应该听信你熟悉的古玩专家的鉴定意见。在古玩鉴定活动中,烦就烦那些自以为是者,性格固执者,眼力不高不低者。明明很熟悉的古玩专家已奉劝其别买下有争议的藏品,其心存侥幸。又找并非知根知底的较陌生的古玩专家再做鉴定,结果有可能他人认为是真的,其就买下了。从此,那位原先很熟悉的古玩专家,就肯定远离你,疏远你,躲避你。以后你就别想再听到那位原来很熟的古玩专家的鉴定真话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不信那位古玩专家,那位古玩专家还有什么必要同你说鉴定真话,忽悠你几句,平衡了心理的落差,这不属于古玩专家鉴定的素养问题,而是属于你不懂古玩鉴定规矩。
&&&&如是不认识的藏友,购买前就请教古玩专家,出于古玩专家的良知,一般古玩专家都会如实相告器物真伪,当然对半真半假的器物,会有所保留鉴定意见。终究互相不熟悉,没必要过分热情,详细分析。有时古玩专家过于热情,反倒会引发求鉴定者猜疑。不热不冷的接待鉴定最合适。
&&&&总之,凡买下器物再求鉴定,只能听到空话;凡还没买下器物就求鉴定,听到的可能是实话。是真实的慌言,还是虚假的实言,那要凭人生经验来辨别了,那又属于社会学范畴了。最后再劝告一句:凡收藏人花几百花几千元,买错藏品,无法避免。因为所有的实战派古玩专家自己都是历经走眼吃药,买错器物等过程,在血淋淋的收藏道路上一路走来的。假如见到几万元、几十万元以上的藏品,千万多请古玩专家会诊,千万多向文博专家求教,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白花花的银子往外流谁都可惜。
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于2010年6月3日被拍出了中国艺术品成交记录——3.9亿元,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4.368亿元。不仅是刺激眼球的价格数字,其真伪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傅申先生万字长言似乎未能服众,一时针对拍卖行“不保真”的霸王条款抨击之声不绝于耳。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曾被康熙皇帝珍藏于故宫的“三希堂”。其实,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他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
2010年齐白石画作《虎》,是香港苏富比春拍拍品。此画作争议颇大,且是在拍卖预展期就有很多专家对其提出异议。尽管自预展亮相开始争议声就不绝于耳,但在4月6日举行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虎》依然以3202万元的天价成交,高出此前2800万元的估价,从而成为目前书画作品中最昂贵的一只老虎。
2010年拍卖的张大千的《爱痕湖》打破了他个人作品成交新纪录,也破下了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成交价的亿元大关。也是最受争议的十大拍品之一。
最有争议的汪精卫的行书七律
&&&&最近王刚主持的一档电视鉴宝栏目,由“砸错”而引发有关鉴定的争议。因此这期我们特请梁志伟先生谈谈当下文博界广泛使用的鉴定方法和手段。其中他谈到了瓷器鉴定的科学方法——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然而,我听到的故事更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据说在眼下的景德镇,高仿瓷器非常有市场,制造者也用上了科学方法,他们把明清官窑瓷器打碎,精确测量其中的化学成分,然后按照同样的配比一遍一遍进行实验性烧制,直到烧出连上述科学检测仪也难以分辨的瓷器。而且造假者早已术有专攻,传说一个90后专写瓷器底款“大清康熙年制”,一个字卖到几百块,还排不上队呢……正如梁志伟所写的那样,当下文博行业连最基础的数据库都没建立,判断真假的依据是啥?意义又何在?
&&&&从古到今,有争议的藏品一直存在,今天本版组织了一组争议比较大的拍品图片。
&&&&康熙皇帝曾在故宫“三希堂”珍藏的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就一直被认为是唐代摹本,却丝毫没有影响皇帝对她的好兴致。细想,哪一位富有盛名的收藏大家,不是伴随着打眼、被骗而成名?
&&&&与其这样,不如抱有一颗平常心:只要喜欢、心仪,又何必在意真假?!就像这期“我玩”的主人公赵毅先生,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对大师制作的紫砂壶非常有感觉,以致当他有能力时毅然辞掉工作,专玩紫砂壶。我至今记得他的话:“如果完全作为谋生的手段一定很痛苦,一定要对紫砂感兴趣,要当成爱好、文化做才高兴,否则一坐一天很烦的”。
附件下载:
·&字号缩放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结果中筛选:
排除关键词&
价格(元)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26*19CM
装订:平装
开本:15cm*21cm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大16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七版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初版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24开
装订:平装
开本:大16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1版1印
提示:如果您想查找更多相关图书,请查看。
您可以试着搜索:
也可以尝试减少搜索的字词来获得更多的结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大师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