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开发的道教九仙山风景区

道教旅游资源开发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百度文库破亿啦
道教旅游资源开发
大小:254.77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武当山:非去不可的道教仙山_新浪安徽旅游_新浪安徽_新浪网
武当山:非去不可的道教仙山(2)
来源:新浪博客日 09:00字号:|
  建造精良的道宫
  1403年,明成祖朱棣坐镇南京,之后他做出了即位后的最重大决策:迁都北京。崇奉道教的明成祖在“北建故宫”的同时,计议“南修武当”。
  紫霄宫
  天子圣谕的皇家号令,令三十万军民深入圣山,踏着故宫威严神圣的中轴线。浩荡开展空前绝后的宗教建筑工程。
 曾经的皇家之地
  一代君王永乐大帝建造了另一座无尚荣耀的宗教性“皇城”――“云中紫禁城”俨然已在武当山建成。
 武当山的古建筑堪称一绝
  日,武当山举行大规模的打醮仪式,庆祝工程完工。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
  [2]   
大事、小事、尽在安徽身边事。任何猛料、八卦、趣闻抑或柴米油盐,街闻巷谈,各位童鞋皆可@安徽身边事道教仙山 南武当 - 南武当养生院的日志,人人网,南武当养生院的公共主页
Working...Derive...
已经没有下一篇日志
道教仙山 南武当
中原第一山&&天堂寨:自然生态系统保存相当完整,是华北,华中,华东三
&大动植物区系交汇中心。是古老动植物种群的天然 生地,也是全国七大生物基因库之一。&  武当南宗发源地&&武圣宫:由九宫三院构成的道观宫殿,独具皇家园林风格,气势恢宏,已开放景点有武圣宫、灵宫殿、龙虎殿、钟鼓楼、配殿、宗师府、万人太极广场、书画院等景点。&  华中第一谷&&龙潭河谷:发源于大别山主峰南侧。峡谷幽深险秀,溪流蜿蜒曲折,集&奇、险、幽、秀&于一谷,有九潭十八瀑。&  南武当历史悠久,传说众多,据载,秦始皇曾在此下马参拜,汉武帝曾加封为&古岳衡山&,唐代仙人吕洞宾、明代道教大师张三丰都曾在此山修炼。大山为鄂皖之咽喉,江淮之要塞,素称&吴楚东南第一关&,乃江淮文化、吴楚文化、南北文化、道教文化交汇地。&  风景区由华中第一谷&&龙潭河谷景区、中原第一山&&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景区、南武当武圣宫景区和中心综合服务区等四大特色景区构成。&  门票&开放时间&  50元&  交 通&  从武汉坐汽车到黄冈英山县转车到景区。&  南武当山&&新的道教圣地&
&    南武当山位于大别山南麓,湖北省英山县境内,为江淮分水岭、南北分界线。2002年,武当内家祖庭掌门人秉承三丰祖师&五百年后必开南脉&的遗训,来到英山县的吴家山开创南武当山道教圣地。2003年10月,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办了以&世界和平、人类健康&为主题的中国英山南武当山首届国际文化旅游节,至此,吴家山正式更名为南武当山。&  英山县面积1449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也是历来文人居士隐居理想之地,是江淮文化、吴楚文化、南北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的交汇地,是大别山生态游、红色游、宗教游的核心地。&  英山,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疆,宋为毕升故里,今为中国茶乡、温泉名城。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原草原木原生态,野滋野味野风情&之美誉。名山(中原第一峰&&大别山主峰天堂寨)雄奇险峻、名泉(中国第二大温泉)物华天宝、名产(英山云雾茶、丝绸保健制品、山野菜)畅销市场、名人(毕升)驰名中外,大别山生态旅游已成为&鄂东旅游业的支撑点,大武汉的后花园&。英山境内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峰海拔1729.13米,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此山南北分界,阴阳交错,为鄂皖之咽喉,江淮之要塞,素称&吴楚东南第一关&。这里春季姹紫嫣红,夏季绿满山川,秋天红叶漫坡,冬季冰花怒放,景色等级可与庐山、峨眉山、张家界等著名风景区比肩。大别山与道教结缘已久,仅英山县境内多有道教圣迹,历史上有许多真武、三丰、吕仙在此显灵、修炼的传说,道教场所多达150处,其中有一府(东岳府)、一观(太一观)、一楼(魁星楼)、二堂(三官堂、明伦堂)、二塔(龙珠塔、两河口塔)、四阁、四坛、四十九庙(北有玉皇庙、南有仙人台等)、七十四庵、十一宫(七座供奉真武大帝和张三丰祖师的武圣宫)。南武当的崛起,是历史的回归和时代发展的必然,填补了中华国教&&道教在鄂东宗教旅游中的空白,作为中国著名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南宗发源地、中...
阅读(464)|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六、青城仙山——中国道教的福地洞天_花猫猫的秘密花园_天涯博客
花猫猫的秘密花园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1338547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1115
(1170)(68)(110)(97)(56)(202)(205)(36)(77)(98)(37)(3)(20)(8)(44)(9)(1)(4)
(1)(1)(1)(1)(1)(1)(1)(2)(4)(7)(3)(2)(1)(10)(1)(4)(7)(12)(5)(5)(10)(8)(12)(8)(12)(5)(7)(5)(6)(3)(3)(8)(7)(12)(6)(3)(10)(6)(5)(14)(12)(20)(5)(2)(7)(6)(2)(2)(8)(4)(4)(2)(7)(9)(8)(11)(18)(17)(9)(5)(9)(6)(6)(3)(6)(7)(8)(5)(9)(11)(10)(7)(5)(16)(5)(2)(10)(4)(7)(8)(4)(7)(10)(2)(3)(22)(22)(17)(18)(27)(39)(30)(27)(28)(21)(17)(11)(26)(33)(24)(25)(35)(25)(61)(29)(25)(25)(11)(10)(15)
  这些天,懒。  没有说的欲望,只有看的欲望。抱着《陆小凤》看,看到——身体不支。  发懒,被批评了。因此又拉出师兄来,嘿嘿,嘿嘿。      青城仙山——中国道教的福地洞天  史幼波/文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风景区内,山上古木参天,群峰拥翠,云环雾绕,故名青城。青城山又分前山和后山。前山有众多的宫观寺庙,以人文古迹荟萃见长;后山自然风物如世外桃园、人间仙境,以风光绮丽神秘著称。  青城的主庙是天师洞,相传汉末张道陵曾在此降妖除魔,登坛说法,传授道业。其主殿名曰三皇殿,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著名者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等。出天师洞,过访宁桥,便到祖师殿,供有历代道教祖师之像。再向北去,出朝阳洞,可直达高台之上的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因其为天下名观,相传常有仙家莅临,因此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之称。  青城山的主要道观还有古常道观、圆明宫、真武宫、玉清宫等。如今这些道观既是游人寻幽访古的圣地,也是道教徒众修行涵养的场所。    六天鬼域变为青城仙山    一说到青城山道教,肯定就离不开张陵其人。虽然道教中人自诩其道法是远溯于黄帝、老子,但上古时代,儒道不曾分家,各家各派也仅仅在学术思想上有侧重而已。直到张陵在蜀中创立了五斗米道,道教作为一种正式的宗教信仰形式,才最终得以确立,并在近两千年的时间中,吸纳了中国民间的各种方术奇伎,形成了今天蔚为大观的道教文化体系。  青城山以仙道闻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东汉末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后世称天师道)于邻近之鹤鸣山,并将青城山设为八游治之一。后来北宋高道张君房在所撰之《云笈七签》中,又将青城山列为道教的第五洞天,从此,青城山在道教中的地位便牢不可动了。而一代名道杜光庭在《青城山记》中所载有关张天师与青城山的传说,以及《搜神记》、《仙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所录传说,则更为惊人离奇,且妙趣横生。  东汉顺帝时,张陵率弟子数人由江西龙虎山辗转经长安,翻越秦岭,经古金牛道入蜀。在道教传说中,当时的巴蜀之地,人鬼杂混,巫妖横行,青城山更是鬼王妖魅们盘踞的总据点,号称“六天鬼域”。张天师入蜀之后,受到了这些鬼王妖魔们的肆意挑衅,于是亲率众弟子入青城山斗法,扫荡那里的鬼域魔宫。经过一番恶战,张天师以符咒之力降伏了八部鬼帅和六天鬼王,并与这些归顺了的诸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之发誓归心正道,不复为妖,并以朱笔划山,立石为誓。从此,巴蜀之地的诸部妖魔鬼怪,悉皆归附于张天师。青城山这片乌烟瘴气的鬼域之地,于是鬼魅尽扫,天下太平,享受“青城仙山”的待遇了。  后来,中国民间最敬畏的“五部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中瘟”总管史文业,便是归降张天师的八部鬼帅中的五位。中国民间许多地方至今还有元旦祭瘟神、二月送瘟神、五月迎瘟神之习俗,可见在青城山归降道教的这五部瘟神,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至于余下的三位鬼帅,据说被张天师遣往西域苦寒之地。另外那六天鬼王,则被派往丰都地府,担任阴间的鬼酋。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位秋瘟赵公明,因为最早归附于张天师麾下,并且在降妖荡魔的过程中护丹有功,于是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职掌雷部星宿。后来他当元帅还不过瘾,又加被封为“龙虎玄坛真君”。这下好了,龙虎真君下辖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等神仙世界中的一干“财政大员”,于是赵公元帅声名更加显赫,成为道教和民间人见人爱、最受尊奉的财神爷爷。  当然,张天师于青城山降妖除魔之事,太过荒谲,不足为信。但后世研究道教的学者们,却从中看出了张陵于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以后,在巴蜀地区的广为传播时,曾经历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巫教鬼道相互影响、渗透、乃至发生激烈冲突的过程。  按成都著名的道教学者王家祐先生研究的结果,所谓的鬼、魔、龙、虎,实际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数民族,如龙族是古蜀族,鬼族是古代巴人,虎族是指古彝人,等等。张陵的创道和弘道,是站在古代巴蜀原始巫教的信仰基础上,运用正宗的道家黄老之术,把当地的巫教鬼道改造并吸纳融入五斗米道中。土生土长的巫鬼们从此摇身一变,成为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列位仙官。    张天师与古银杏    
只有你来到了青城山天师洞,亲自面对这瑞气蒸腾、绿荫如盖的仙观古院时,才会明白青城山为什么叫做道教“第五洞天”;也才会明白张陵有测地观天的本领、驱神咒鬼的功夫,最后却为什么在年过百岁之时,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结茅修真、降魔炼丹之地。  我们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复原张陵入川后抵达这里时的心境。  那一定是一个雨后初晴的傍晚,夕阳从霭霭云层里透出金色的光线,薄薄地洒在刚刚被雨水清洗干净的树冠、山石,以及远处廓列环卫的诸峰之上,给这里的一切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祥光。  这时,一位庞眉广额、隆准方颐、长发髯髯、银须飘飘的百岁老者,正沿着散发新泥香味的羊肠小路缓缓而来。此人正是已穷尽黄帝“九鼎丹法”之奥妙,从而修成“龙虎大丹”、得授“正一盟威之道”的正一真人张天师。他与弟子们在山下黄帝筑坛处经过一番祭祀之后,走过曲折的龙硚栈道,得睹“五岳丈人”封宁子传授黄帝《龙硚经》的圣迹,接着,眼看着就到了第三混元顶的山崖间。  张天师看看天色已晚,于是停步四面伫望,但见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涧,松楠间百鸟衔花出没,崖壁上云岫飘浮出穴,果然是天赐的福地洞天,难得的修真宝地。于是,他决定率弟子在山崖岩穴间住下。一来此处的地脉风水奇佳,不仅自己可以炼丹教众,将来这里也一定可以大兴其道;二来此山有八部鬼帅作祟,收服了这些神通广大的异类,可以使他们成为正一之道的护法神祗,有助于将来天师大道的播扬。  当然,张天师在第三混元顶山崖间住下之后,是如何用符水咒法收服鬼帅魔众、进而显化神异播扬大道的,各种道书和民间传说中早已是异彩纷呈,花样翻新,这里也就不多作铺排了。倒是传说为张天师亲手所植的一株古银杏树,经历一千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已位列仙班了。  这株古银杏树高50余米,树身需六、七人才能合抱。其主干有钟乳树笋密集悬垂,苔藓密布,龙钟凝重,古拙拗扭,令见者无不为之凝神;其枝干四面横张,苍劲虬曲,如云中蟠龙翔舞,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而其树冠如伞如盖,凌空撑开,大有遮天蔽日之势,置身于其荫护之下,令远道而来者,胸中无不顿生凉意,蓄含幽爽。清代有“太白遗风”之誉的通江人李善济,尝游天师洞,作有一《古银杏歌》,其中有“盘根错节几经秋,欲考年轮空踯躅”、“老干迄今独超群,山色犹封汉代云”这样的佳句,可见在当时此树已是名扬四方了。   如今,凡是到天师洞来进香的人们,到了这位“白果大仙”下面,都要顶礼膜拜,祈愿求福。在树侧“银杏阁”的板壁上,挂着一块老匾,上有刻有“天师洞白果大仙位前”一行小字和“叩之则灵”四个大字。老树的树干和枝桠上则挂满了红色绸带,都是来这里烧香许愿、求福祛病的人们挂上的信物。因为蜀中有让幼童“拜干爹”的古俗,青城山人则干脆让童男童女“拜”这株古银杏树为“干爹”。想来以张开师亲手栽植之威神,定能保佑孩子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吧。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我第一次在天师洞侧的银杏阁看见这位“白果大仙”时,感到真是名不虚传。它果然像一位如如不动的千岁道人,巍巍乎耸立于面前,令人仰之弥高,望之俨然!    青城山历代得道高人    自从轩辕黄帝、龙硚真人宁封子、天师张道陵等神仙真人们在青城山露脸之后,历代抱朴修真、服气炼丹,被后人视为神仙级别的人物,便在这片灵山宝地上神出鬼没,时隐时显,乃至层出不穷了。  几乎与张天师同时代的道人李阿,后世将之列为“岷山七圣”之一。据说三国时他就隐居青城山修道。葛洪在《神仙传》里,说他常常早晨出现在成都街头行乞,晚上就不知去向。当时有一个孩子十多岁时,在街头见李阿是四五十岁的模样;几十年过去,这个孩子都老了,李阿还是当年那副模样,几十年居然不见老去一分。人们常常向他祈问吉凶祸福,他也不答话,只是从他的表情里,就可以判断出来,从来没有不准的。后来有一个叫古强的人,知道他是得道成仙的人,便苦苦缠住,向他求仙学道,晚上也寸步不离地跟随他,直跟到青城山上,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仙人李阿。但是被人识破以后,李阿便突然在人间“蒸发”,再也无人知其所踪了。  
三国至西晋时,涪陵丹兴人范长生入青城山修炼得道。范博学多艺,精通丹法道术,著有《道德经注》、《周易注》二书,蜀人奉之如神。蜀汉昭烈帝刘备请他参政,被他婉辞,便封他为逍遥公,并特意为他建造长生宫。今青城山麓的鹤翔山庄所在,就是古长生宫遗址。西晋元康年间,巴氐族人李特领导流民起义,其子李雄攻占成都,在范长生的帮助下自立为皇帝,国号大成。当时范长生的德名为蜀人所重,李雄欲迎请他为君王而自己以臣事之,遭到婉拒。后来李雄自己称帝,礼请范长生任丞相,加名号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之为“范贤”,封西山侯。然而范长生心栖林下,志返青城,李雄不得已,便在灌县离堆为他建造了范贤馆,并遵范长生所示“清静无为”之旨,安民治国。当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相比之下,蜀中百姓倒享受了数十年的平和安宁。  进入隋唐以后,蜀中道教进一步兴盛,著名者如李珏、徐佐卿、赵元阳、王仙卿、薛昌、叶法善、杨通幽等,都是名重一时的青城高道。而稍后一些的唐末五代时期,对中国道教贡献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青城名道杜光庭。  杜光庭系浙江缙云人,入蜀后隐居于青城山白云溪,道号东瀛子。其潜心体究大道,为上清一派的领袖人物,后人称为“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其所著之《青城山志》,开青城山修志之先声。其著作《道德真经广圣义》、《太上老君常说清净经注》等,是后世研究道教教理的权威著作;其搜集整理因战乱散佚的道经三千卷,编成《三洞藏》,为道教文献的保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他所著之《道门科范大全》,更是汇集了天师道和茅山道的斋醮仪式,对道教斋醮仪礼和音乐进行整理规范,至今仍为大多数道士所遵徇。杜光庭的影响所及,除方外修炼之士以外,上至蜀主王建父子、满朝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农夫渔父,无不为其德化所感。蜀主王建封他为“蔡国公”,并赐号“广成先生”;而民间百姓更是虔诚顶礼,奉之为道教尊神。  宋元明三代,青城山道法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偶有异人高道显形一下,旋即又隐没无痕。宋神宗时,“紫阳真人”张伯端于成都得遇隐居青城的高道刘海蟾授以内丹秘诀,乃著《悟真篇》阐述金丹大道与性命之学,被尊为全真教“南五祖”之首;明代传奇高道张三丰,也曾入于青城、鹤鸣修炼,在成都周边留下了不少遗迹。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有在青城山奇遇上官道人之事。上官道人授陆游“治国养生之理”,在今天看来,亦足以发人深省,道人说:“为国家致太平,与长生不死,皆非常人所能。且当守国使不乱,以待奇才之出;卫生使不夭,以须异人之至。不乱不夭,皆无异术,惟勤而已。”  到了清初,“碧洞真人”陈清觉在成都开创龙门派丹台碧洞宗,重兴青城山天师洞祖庭,同时主持青羊宫、二仙庵的道法,在蜀中广摄道徒,使四川道教焕然一新。康熙四十一年 (公历1702年),陈清觉受皇帝敕封,号碧洞真人,并获赐康熙帝亲笔御书“丹台碧洞”匾、赤龙黑虎诗章、珊瑚树、金杯等物。此后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从青城仙山传遍全川,法脉延续,至今不绝。    作者手记    笔者上青城山早已不下十余次,每次都是带着满身尘劳而去,结果静住几天后,又总是披着一身青城福地洞天的清凉之气,带着满心的轻逸爽朗回来。可见,这座以清幽闻名天下的道教仙山,的确带有某种能令人洗尘养心的神奇功能。  青城山本身是以道教圣地之名而为世人所推重的。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青城山道教的源流,是从张天师创天师道正一派开始的。从东汉至现在,其间经历了以东晋陶弘景为首的上清派,宋、元之际的清微派和丹鼎派南宗,元朝以降的全真道龙门派,最后,才于清朝末年形成了博采众长的青城派,并对我国近、现代的道教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传,作为华夏文明源头的著名人物轩辕黄帝,在道教中则既是远古时代的帝王,又是教内所供奉的上古仙尊。古书上载黄帝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帝王。然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上古太平盛世。黄帝先治世而后入道,成为历代帝王的楷模。道教传说他治世功成后,游遍五岳三山,寻真访隐,求仙问道,最后得道成仙,乘龙登云而去。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就是因为黄帝的老师“五岳丈人”宁封子曾住此山炼形修真而得名。宁封子曾在山中向黄帝传授可以御风腾云的“龙硚之术”,并且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因此,功成圆满之后的黄帝,便在青城山中筑坛,拜宁封子为“五岳丈人”。如今山中尚存有古黄帝祠、龙硚栈道等古迹,以衬托其事。当年杜甫于离乱中失意入川,尝游此山,写下了《丈人山》一诗。其诗云:    自为青城客,  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  丹梯近幽意。  丈人祠西佳气浓,  绿云拟住最高峰。  倩除白发黄精在,  君看他时冰雪容。    老杜在诗中自比为青城仙客,连口水也不忍吐在青城山的地盘上。由此可见,诗人不仅对青城山情有独衷,甚至在诗中还流露出“食黄精”、“驻仙颜”的归隐愿望,想来他对红尘浮生、冷暖人情,早已是心生厌离了。  杜甫诗中所写的丈人祠,便是今天丈人峰下的建福宫,此处为黄帝筑坛拜山之处,也是今天青城山山门之所在。宮观前古木苍翠接天,五峰周匝环列,老远便有一股清幽之气迎面扑来,令来者无不心旷神怡。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蓬莱仙山台湾夜未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