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议古代大臣职位是什么职位

官职_百度百科
[guān zhí]
: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地位等方面的内容。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度,与官制、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中的一项重大发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开始于,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两代,约1000年。称“后”、”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朝后期王族长老称“”、“”,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殷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说,“殷有三仁焉”]
第二个时期
从到,约600余年。称“”或“”。王位继承人称“”。君主之妻称“后”。(《..》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而国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以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卿士之下有、司马、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御史、、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地方政府设置大约与中央政府相同,不过,执政的卿由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不能称“”。
第三个时期
从至,时间长达2300多年。
此时期的特点是: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
清朝皇帝像
、、称“”、“”、“”、“”。
开始称“”、“”。[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开始称“”,直至才结束。
称“单(chán)于”、妻称“(yān zhī)”,称“”,称“候娄訇(fú)勒”,、、、(hé)、、等称“(kè hán)”,简称“”;称“”。
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是,春秋是,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_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设置“相”,设置“”,设置“”即是。辅助建立霸业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后设“”以分宰相之权。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和(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叫(担任称),或以大臣“”管理尚书台事务。
东汉末年,权臣、等恢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之职。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更为重要,古时有“”和“”之称。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所以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凤阁令、等。尚书令因为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yè)。
北宋另设内省于,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中书”等。宋代为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与福相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首席称“元辅”、“”,职权最重,主持大政。
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雍正以后的“”。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中央各部门长官
政府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开始的。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马、、、、。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秦汉时期有“”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九卿的重要特点。
①() 掌宗庙礼仪,其属下有掌天象历法,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
②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引见传达;
③掌宫门警卫;
④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的;
⑤为全国最高司法官;
⑥掌接待少数民族事;
⑦掌皇族事务;
⑧掌租税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⑨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九卿之外,有掌京师治安,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九卿加上此即为。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①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②户部 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③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掌管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 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①太常称;
②称光禄寺卿;
③卫尉称卫尉寺卿;
④太仆称;
⑤廷尉称卿;
⑥宗正称卿;
⑧称司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隋唐开始设。唐代的五监是:、、、、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掌天文历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春秋时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②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③领兵作战的将帅。
(汉武帝时称)掌全国军事行政。高级武官有大将军、、、等。
魏晋以后,权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地方军政长官加以“”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武职的称参军或参军事。
唐朝时,带使持节的,称。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共十个:左右、左右军、左右、左右、左右(势力最强,中设,由担任,为禁军),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兵由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步帅,合称三帅。教练武艺的军官称都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如]。禁兵的调动权在,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简称都监),或兵甲(简称提辖,如、)。
元朝时的卫队叫“”,首长称怯薛长。时,成立左、右、中、前、后亲军,作为拱卫京师的,每卫设统领。
明代军队实行。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所和。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皇帝的亲军从增至二十六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军队分为与两个系统。八旗包括、和;绿营兵也称,是清入关后招募汉人组成的。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驻防各地将军的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等。清代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称为“勇”,其军队称为“勇营”。和建立的和淮军就是清政府镇压起义军的主要武装。
监官与谏官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也通称。
最早设于战国,当时由君主的秘书——御史兼任。
秦与西汉设立御史府,首长是,为辅佐。在内廷保管档案并督促百官的,称;出外监察郡县的称。遇有特别紧急情况的,皇帝临时派遣有诛杀之权的御史,称为绣衣御史,或称。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为,御史府改为,御史中丞为长官,转属少府,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别称。从此之后,御史为监察官的专称。
魏晋以后,御史台从少府独立出来,成为全国性的监察机构。
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
明代改御史台为。各省设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司法与监察,有监司之称。
清代都察院以、左副都御史为长官。
的设置比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的、的左右、楚国的,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置、、谏大夫、、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时增置与左右。
宋改补阙为,改拾遗为正言,并置,作左右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6、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秘书是指在君主左右从事文字图书等工作的官员。君主的秘书是从的职务分化、发展出来的。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御书、尚书等不同的称呼;为备君主随时咨询的文学之士称为学士、博士、博闻师等。
秦汉时的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属。兰台是宫内收藏图书和档案的地方。
西汉的麒麟阁、东汉的东观(guàn)都是禁中藏书之所,皇帝命别的官员入掌其事。东汉置,太史令仅掌天文历法,无修史之职。史书的修撰,由皇帝临时指定文学之士在东观进行,称为著作东观。召集名儒讲经于石渠阁,汉章帝召集名儒讲经于白虎观,此时为侍讲之始,有讲郎之称。记载皇帝的言行,()多由宫内担任,也有皇后亲自撰写。
隋唐时以中书省之掌制诰(撰拟诏旨)之职。中书舍人的职称,有多次的改变,隋至唐初称内史舍人、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
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初置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
唐代的秘书省曾改称兰台、。北齐始设,以史馆为宰相兼领职所,称为监修国史。唐又在设,掌修起居注之事。唐初置弘文馆,掌四部书及其他图籍。开元年间,又设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掌刊辑经籍、撰集文章,缮写御本等。弘文馆、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也受命参与机密,草拟诏旨。中唐以后,皇帝对学士的礼遇,常超过宰相。
宋代对学士尤为重视,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或称翰苑、禁林,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号称玉署、。北宋沿唐制,以史馆、、为,其官员并称,为文臣清要之选。南宋初罢史馆,置国史院与实录院,二者分合不定,中期后并置。辽、金均置国史院。
元置兼国史院,翰林学士兼修国史。
明代将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都合并于翰林院,别称词林,从此翰林才成为文学之士的专称,翰林院也正式成为署。
清初置文馆,处文学侍从之臣,称为文馆大学士。后改文馆为,即内国史院、内、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
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教师。
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最早的学校叫庠(xiang)、序、校,以教武艺为主。
的学校有大学、小学之分。的大学叫辟(bi)雍,诸侯的大学叫頖(pan)宫,以师氏掌教武艺,以掌教诗书礼乐,以司成为掌学之官。
秦及汉初有博士官。汉武帝采纳的建议,设,从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成为一种教职。西汉有博士仆射为其首领,东汉改称博士。博士讲学的地方称,称太学生,博士就是当时的大学教师之称。郡县也普遍设立学校,郡国曰学,县邑曰校,乡曰庠,聚曰序。
北齐始立中央专门的教育机构,称为国子寺,主官为祭酒。
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所属有国子学、太学、、、算学等,各置博士。
藏书与讲学相结合的书院,出现在,兴盛于宋代,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受业者称创办者为。
明国子监与国子学合一,清代国子监沿袭明制。光绪年间改设学部,各省设,简称学政,也称督学使者,别称。学政为一省教育事业的最高长官。
宫廷事务官
宫廷事务馆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室服务的职官。这类职官起源于君主的家臣,夏商已有臣、尹、宰等家臣之称。
明代无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宫廷事务由和分掌。宦官有、、等共,各有太监、掌印太监等官。
清代设为总管宫廷事务的机关。内务府管辖的机构有七司三院。除七司三院外,还有、苏州、杭州三织造处、、御茶膳房、、造办等处。
实行,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战国时期,郡的长官称守(或太守),县的长官称令。秦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代所食县叫国,、皇后、公主所食叫邑。侯国的称相。汉武帝初置,为,每州设刺史(有时称牧)。
北齐县分九等,长官都称令。郡长官仍称太守。州长官称刺史。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变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州的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州的长官为节度使,或观察使、或、或防御史、或刺史等。县的长官为令。
明代省的下一级政区为府,府的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则称府尹。州有两种:一种是,与府同级;一种是,与县同级。州的长官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级,正式以总督或巡抚为最高长官。总督、巡抚并称,或称疆臣、疆吏、。乾隆时,管辖府、州的高级行政长官通称,别称道台、观察。清代在新开发地区又创设厅的建置,其长官为或。
10、佐官、属官与胥吏
协助长官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官员为佐吏、属吏或胥吏。
秦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设置丞,为最重要的。
时,、、秘书省等部门的佐官或属官多称郎、侍郎、郎中、等。秘书省有、、等。
宋代在州、府衙门里设置通判,即共同处置政务之意。宋宫廷中有一种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称为,也叫快行家。在内外衙署,又有叫做、的吏职(如)。
明清地方官府衙门的吏役有所谓“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壮、皂,为杂役,快专管缉捕;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办理具体事务的。从督、抚到州、县,还要聘请若干有学识的人才,帮助自己处理各种事务,称为幕僚,也称为幕客、、幕宾、师爷等。
11.试官、加官与赠官
汉代职度有规定:职官初任都要试用一年,称守。以职位低的人暂代较高的职务称行。一个人同时担任两种职务叫兼。以较高职务的人兼管较低职务的事叫领或平。在本官之外加特定和增加新的职务的叫加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奉命征讨的军政长官,加“假黄钺”、“使持节”、“持节”、“”等称号的,权任更重。驸马原是侍从官的一种,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
唐代加官、加职、加衔等制度运用得更加普遍。唐代无固定的加官称号,凡在正式官职之前加“检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唐见习、试用之职称(或称里行)。以低的人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宋代的职是指殿、阁大学士、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荣衔,通称为侍从官。官员以加学士等衔号为荣。如曾任天章阁待制、直学士。龙图阁的学士等衔当时各有俗称:学士称老龙,直学士称大龙,待制称小龙,直龙图阁为。宋代的官场风气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相反:。
12.爵、勋、品、阶
爵、勋、品、阶表示职官的等级。
一般称,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
的爵位有诸侯、大夫、士三级。
战国时期各国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执圭是楚国特殊的爵称。战国时的爵称大都与官职分开,有的只有爵称而无官职。
汉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王有、、之分。亲王只分给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亲王继承者,郡王次亲王一等。
汉时,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唐代诸王之女称。清代皇后生女称,妃嫔生女称,皇族女儿称格格,亲王之女称,即郡主。公主的丈夫,魏晋以后皆加驸马称号,清代则称额驸。
通称,是为奖赏有功人员而定的称号。其制始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到唐时定制,共有十二转,转多为贵,受勋者即称勋官。
明代有十级,十二级。
清代勋官合并于爵位。
是指官的等级。
时官有之别,九命最高,最低。
汉代以禄秩的多少来表示官的等级,如万石、、千石、八百石等级别。每一种官职都有固定的级别,所以有时以俸禄级别指官职,如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二千石遂为郡守的通称。
魏晋开始,官分九品,以一品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也有品级,用以安排胥吏,明清则总称为不入流。
即,又称,宋朝称,是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
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散官。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兼枢密使,。”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为“”,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为“”,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曾任。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当时任翰林院,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沈括、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周代,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为大将军,汉武帝以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参政鲁公为”,“鲁公”指宋真宗时的。《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同参预新政。”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明代曾任南京。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的长官。唐时由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后序》:“予除兼枢密使,。”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左徒。”
古时,官职的任免升降,都有:
(1):调职位、调动,一般指;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降职并远调。
(3):授给官职。
(4):授予官职。
(5)(zhuǒ):选拔,提拔。
(6):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免、停职。
(8):免除官职。
(9):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10),放逐。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1),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2),罢官免职。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3),恢复旧职。《》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具体有哪些???_百度知道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具体有哪些???
提问者采纳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9)举:提升官职,对无官认识的提拔。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编辑本段]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编辑本段]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提问者评价
好吧!xiexie
秀女、官女子、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等。黄帝之子,贝勒、阿哥、太子、皇帝、太上皇等。
文武大臣 文官
太师 太傅 太保 大学士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总督 侍郎 内务府总管
内阁学士 翰林院掌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官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顾命大臣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