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诗的美感与小说东西方结合小说

服务器安全狗防护验证页面网站访问认证,点击链接后将跳转到访问页面台湾诗人洛夫:世界缺乏美感 今天更需要诗_读书频道_新浪网
台湾诗人洛夫:世界缺乏美感 今天更需要诗
  从11月15日到12月5日,洛夫先生入住中国泰州秋雪湖国际写作中心从事文学交流活动,他还就诗歌创作、欣赏及评论等方面的话题为泰州文学爱好者作了一次专题讲座。
  在有“诗魔”之称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看来,今天更是一个需要诗的时代,因为这个世界太缺乏价值感、美感,太物质。而诗人以优雅而真诚的语言,忠实地呈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最高的使命是“希望”:给这个麻痹的没有感觉的消费社会写出感觉,给缺乏温情的冷酷现实写出温暖,给缺乏价值意识的荒凉人生写出价值,给低俗丑陋的世界写出真实的美来。
  依洛夫先生的理解,“诗意的活着”这个追求,不但是一个诗人的生命与美学实践,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境界与精神内涵的表现。比如,陶渊明罢官之后“采菊东篱下”,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麓,杜甫因安史之乱流落成都。如以世俗眼光来看,这个时期也许是他们生命中、事业中最黯淡的岁月,但他们却活得有境界、有品位、有尊严,他们寂寞的生命点燃了历史上千万人心灵的光和热。
  “写诗不只是一般的写作行为,更是一种价值的创造。而生命的价值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只要心中有诗、有爱,瞬间即是永恒!”在洛夫看来,写诗首先是生命内涵的创造,如杜甫、莎士比亚的诗;第二是艺术境界的创造,如李白、王维的诗;第三是意象语言的创造,如李商隐的诗。他认为,诗可以使语言增值,使一个民族的语言更加新鲜、丰富而精致。
  洛夫认为,感受诗歌之美,首先要有美学修养,培养美的概念,审美的心态。他觉得,诗歌的意义不在于描述或解说或模拟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而是强调诗是经由诗人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有意蕴、有情趣的心灵世界,而这个心灵世界是透过意象语言来表现的,诗的美更是要从意象中感受到。 本报记者顾介铸
【相关阅读】
(责编:李唐)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模糊作者书名出版社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学网&>&&>&
中篇小说《良霞》写人性之静美深邃,写她在命运的跌宕中体味生命并自我完善,这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在日渐凋敝的乡村具有典型的意义。作者笔下的江心洲,留守的良霞就是家园,她的故事像一条徐徐的河流,承载着世事变迁的心灵追求。
人性的静美和深邃
――李凤群中篇小说《良霞》的艺术启示
《人民》2014年第七期发表了青年作家李凤群的中篇新作《良霞》,作品以其温婉沉静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真诚的细节刻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饱含浓情蜜意的动人故事,我们由此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执拗伟大,感受到人心的波澜壮阔。
居住在江心洲上的良霞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心高气傲,一心想跳出农门,在县城找个男朋友。但良霞如花的岁月因“腰子上长了个东西”戛然而止,手术后的良霞卧床不起,曾经追求她的县棉纺厂小伙痛苦地离去。家庭生活从此蒙上阴影,父母亲在生活的折磨中先后辞世,大哥二哥也因为有了她的拖累只能与并不门当户对的姑娘成婚。此时的良霞从一个骄傲的“公主”沦落成了家庭的累赘。不过,几十年磨难过后,显出老态的良霞反而成了大哥二哥两个家庭的定海神针,“累赘”的良霞在侄儿侄女们心中成了最可心的“姑姑”。江心洲已是人去房空,常年守候的只有良霞,每到春节就有村里人回到这里,既祭奠先辈,也算是回家团圆。良霞淡定、不辞艰难地为进城的乡邻看守着家园,她安详离世时,那“被人遗忘的美把人给镇住了,那不可冒犯的感觉,使人一下子就想起了她20岁的样子”。
就我个人的喜好来说,特别喜欢阅读这种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作品。像《良霞》这样从一个罹患重病的女孩角度,去展示当下农村的变化,描述家庭的情感流变,着力刻画淳朴善良人群的作品,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还真是不多见。我们在这部作品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反面人物”,似乎人们奋力与之抗争的就是困窘和疾病,但是情景非常单一的情节架构依然被作者利用得相当巧妙,以至于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时时有一种异常强烈、异常鲜活的疼痛感撕心裂肺。
李凤群谈到架构《良霞》的最初思考时说,“《良霞》里有一个腊梅,原型就是我。我对良霞是崇拜的,但是,她在最美丽的时候生了病,然后命运大逆转,从人见人爱到孤独终老,我前年回老家见过她,她那样温婉的笑容击中了我,我想写她。我想知道她从高处一点点跌落下来是什么心情,我想知道,她父亲过世时,她怀着怎么样的愧疚,我想知道她从一心求死到安然求生,她的内心在想些什么?那样的笑,令我心碎。”
从作者这段自白里,不难读出她对作品主人公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想都有着细致的考校和真情的体察。
作者用串珠般的架构把良霞的一生完美地呈现出来,从漂亮的姑娘着笔,写到重病的小姑子成为家庭的累赘,她以死来寻求解脱,最后却一步步成为家庭稳定的重要元素。良霞踉踉跄跄、随遇而安地走完,小说能够从她的视野和角度展开,把江心洲这个小村落的历史演进和良霞一家人的生死离别讲述得一咏三叹,充分显示了年轻女作家对这种沧桑悲凉把控拿捏的才能。
我觉得李凤群是一个特别有心的作者,她从乡村来到城市,在人生关键的时候生了病,但是她对生命和生活以及生存的理解不是愤怒,也不是原谅,更多的是承受。作者把自己这种心境移植到《良霞》中“母亲”对生活的态度上,使作品的意蕴得到提升,值得玩味。
中篇小说《良霞》写人性之静美深邃,写她在命运的跌宕中体味生命并自我完善,这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在日渐凋敝的乡村具有典型的意义。作者笔下的江心洲,留守的良霞就是家园,她的故事像一条徐徐的河流,承载着世事变迁的心灵追求。
而作者通过表露出对于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守望,我们今天的文学应该多多关注和倡导。
在浩瀚丰富的当代文学创作中,中篇一直作为一种尴尬的文体存在,长篇被尊为“重镇”,短篇被目为“技巧”,中篇似乎是夹馅饼,两头不够,价值何在?然而从写作本身而言,局限在10万字以下、1万字以上的中篇,既考验创作主体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丰富性,也考验艺术结构的技术感和文学语言的精妙性。中篇是小长篇,好的中篇毫无疑问比敷衍的大长篇有价值。由此出发,本版在此特别推荐青年作家李凤群这部源自底层生活、文学意味很强的中篇小说。值得一提的是,撰写评论文章的作者周其伦也来自基层,他的文字感性、直抒胸臆,这种朴直的评论书写风格,值得提倡。
无相关信息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在小说里诗意地栖居——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审美价值与美感生成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在小说里诗意地栖居——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审美价值与美感生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1:07:3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在小说里诗意地栖居——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审美价值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西方结合的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