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西大街动迁甘姓分布在那几个乡镇,从那里迁来的

上海甘氏 O3a3c1 - 姓氏家族谱系DNA测试 Genealogy DNA Testing -
分子人类学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帖子28&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上海甘氏 O3a3c1
本帖最后由 baiyueren 于
10:59 编辑
您的樣本(YCH338號)的Y染色體屬O3a3c1單倍群(已測試過的SNP位點有M117+),17-STR數值如下:
DYS19 DYS389I DYS389b DYS390 DYS391 DYS392 DYS393 DYS437 DYS438 DYS439 DYS448 DYS456 DYS458 DYS635 H4 DYS385a DYS385b
14 12 17 23 10 14 12 15 11 12 20 16 19 20 13 13 19
我姓甘,上海嘉定南翔农村的,村里80%是甘姓,据说分为四大家族,是一两百年前四个兄弟分家的结果。在上海郊区姓甘的很多,有很多“甘家村”。不过我们这里大部分都没有家谱了,所以对自己的来龙去脉一无所知。
good! &&贡献 + 1
威望 + 200
其他 + 200
ID禁止注册
帖子2187&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呵看来楼主和疁殇1958是同一镇上的啊。
甘这个姓整个上海郊区分布还好吧,嘉定地区可能稍多些。
上海的一些郊县地方志里是这么描述的。
& &人口居前10位的大姓分布相对均匀,略有地域差异。张姓除上海市中心区、崇明县外,在其他郊区县均居各姓之首。除市中心区外,其余9个郊区县均出现顾姓。崇明县的差异较大,前10位姓氏中有4个姓氏不同,并以黄姓为首姓,施姓为第三位,龚姓为第九位。
& & 部分姓氏人口在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市郊各区县中较为集中。其中,人口百人以上的姓氏,在一区县中的人口占全市同姓人口20%以上的情况如下:浦东新区:益(占全市同姓人口45.31%,下同)、云(34.76%)、夷(34.63%)、郏(30.52%)、饶(29.83%)、凌(28.50%)、艾(24.26%)、郜(24.00%)、龙(23.15%)、贲(23.10%)、乔(22.56%)、连(22.44%)、凤(22.43%)、刁(20.26%);闵行区:火(41.81%)、阙(32.14%);宝山区:须(59.87%)、薄(36.33%);嘉定区:羌(56.50%)、宛(45.73%)、甘(26.58%)、归(25.81%)、印(23.99%)、封(23.91%);松江县:封(22.46%);金山县:干(47.87%)、怀(42.20%)、汝(40.92%)、濮(24.75%);南汇县:储(34.91%)、闵(32.64%)、凤(32.01%)、康(28.79%)、鞠(28.58%)、祝(26.52%)、庾(26.19%)、火(25.93%)、桂(25.05%)、乔(24.73%)、瞿(24.52%)、宣(20.88%);奉贤县:仰(56.32%)、卫(27.33%)、褚(24.73%)、路(22.50%)、相(21.69%);青浦县:莘(46.19%)、迮(42.10%)、怀(34.19%)、业(24.57%);崇明县:有(53.50%)、茅(39.25%)、密(34.31%)、施(32.55%)、钮(24.35%)、沙(20.89%)。
& & ......
& & 《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中见有陆、顾、张、朱、徐、王、黄、孙、沈、卞、许、吕、吾等姓氏。两晋南北朝时期,《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及地方志,又见有袁、陶、李、孔、褚、萧、裴、於、干、佘等;宋叶梦得《崖下放言》记有晋升平四年(360年)周氏墓碑。隋唐时期,崇明垦殖,青龙镇夷番杂处,华亭设县,上海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姓氏大增。崇明旧志记有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首批垦殖崇明的居氏中新见有董、施、宋姓。今存松江唐大中十三年(859年)、金山亭林唐咸通三年(861年)和嘉定南翔咸通八年3座经幢,可辨姓氏中增见蒋、刘、江、姚、马、乐、任、赵、陈、吴、樊、房、夏、史、贾、殷、郎、曹、唐、甘、安、卢、闻人、何、杨、胡、尹、管、平、俞、倪、葛、郁、汤、莫等。地方志所辑金石中有唐永泰年间景筠所刻沪渎重玄寺石幢记、唐建中年间《华亭县令延陵包公璧记》、唐中和三年(883年)《戴府君墓志铭》、咸通三年庄泰墓碑,咸通六年蔡赞所立柘林方广寺石幢、咸通八年《燕胄妻朱氏墓碑》、唐太和四年(831年)《故右内率府兵曹郑君墓志铭》、唐长庆元年(821年)章君旸立的金大娘圹砖,以及葬年不详的《唐隰州司仓支令问妻曹夫人墓志铭》《唐溧阳令陆氏妻韦夫人墓》碑等。据《吴地记》和旧志所记松江九峰有薛约道、查玉成、厍公(亢桑子)等隐居。地方志记有南汇卜将军墓,华亭诸葛氏墓、奉贤萧塘卫氏入迁。据上述资料,上海地区增景、包、戴、庄、蔡、燕、郑、章、金、支、韦、薛、查、厍、卜、诸葛、卫等姓氏。五代至北宋,上海地区人口又大增。据《云间志》及有关旧志、金石,又增有邱、钱、柳、富、詹、傅、笪、仰、郭、龚、范、仲、潘、叶等姓氏。
----------------
可见在你们当地,羌、宛、甘、归、印、封这六个姓氏是比较有特点的。而甘姓入疁应该是在唐咸通年间,比较早的事情了。甘这个姓人数比较少,袁义达的书里没有阐明分布地,我个人感觉应是以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广西等地居多,应该是相对偏南方的一个姓氏,湖北安徽次之。不过当然,陕西、青海也有一定的分布。另外,山东、河南、甘肃等地有几处大的聚集地,如山东枣庄、河南信阳等,不过除甘肃那的我不太确定以外,山东河南的这两个地方历史上一直和长江流域人群有较大的关系(山东西南部地区,周、朱等“中部大类姓氏”的比例较之山东东北部沿海明显攀升,而河南信阳,历史上与湖北移民等有较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判断来源地上我是比较谨慎的。我在看了一些资料后,现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山东济南的甘姓主流应当是来自江西地区。
附上华夏文化论坛上上海各郊县前十大姓贴图(单凭姓氏来看,吴淞江南北的各县前十大姓格局差异不大,至于成因是否相同,就比较难说了):
▄︻═┳一┅ぷ
Y-Hg:O3a3c1-M117
mtHg:F1d (formerly F1b, F1b'd'e)?
帖子4747&精华3&Y HGO3a&Y-SNP002611&mt HGB4d1&mt突变&族裔东亚南部&籍贯&
根据李辉之前写的百越论文中的说法,嘉定那一带属于新生成的滩涂,以北方移民为主。
NRY: O3a--F17(源自粤西云浮)
mtDNA:B4d1,HV1:189 217 362(源自浙北慈溪)
百越人的人类学文集
ID禁止注册
帖子2187&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根据李辉之前写的百越论文中的说法,嘉定那一带属于新生成的滩涂,以北方移民为主。
baiyueren 发表于
13:12 嘉定一带是以北方移民(+苏徽等中部大类移民)占优,这一点我好像没否定过吧?这一点我跟疁殇1958老早在QQ私聊时就提及过,不信你去问。如果我连这些都没搞清楚就不用混了。
但嘉定的整体情况跟单个特定个体姓氏的情况不具有可比性,你要搞清楚。不能把一个地区的整体情形放在特定的姓氏上对号入座。
▄︻═┳一┅ぷ
Y-Hg:O3a3c1-M117
mtHg:F1d (formerly F1b, F1b'd'e)?
ID禁止注册
帖子2187&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我认为江西地区、福建南部地区,都可以算是中国南方M117的高频区。(有反对意见的,拿证据来驳)
甘姓的人口密度是很明显的南多于北的分布格局:
百度贴吧里也可以看一下:
一眼望去,都是江西湖南广西四川,外加湖北安徽。河北山东不是没有,但整体分布哪多哪少是很明显的。
李辉对中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的了解程度不仅不如袁义达,恐怕也不如我吧,这个我还是有把握的。呵呵,你信李辉?
▄︻═┳一┅ぷ
Y-Hg:O3a3c1-M117
mtHg:F1d (formerly F1b, F1b'd'e)?
帖子4747&精华3&Y HGO3a&Y-SNP002611&mt HGB4d1&mt突变&族裔东亚南部&籍贯&
我想你说的是有道理的。因为我有一个嘉定的大学同学就是典型的超圆头、突颌、大蒜鼻的长相。除了皮肤很白,个人认为实在没有什么能与北方移民联系的特征。
NRY: O3a--F17(源自粤西云浮)
mtDNA:B4d1,HV1:189 217 362(源自浙北慈溪)
百越人的人类学文集
ID禁止注册
帖子2187&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5# 鲜于叔明
我想你说的是有道理的。因为我有一个嘉定的大学同学就是典型的超圆头、突颌、大蒜鼻的长相。除了皮肤很白,个人认为实在没有什么能与北方移民联系的特征。
baiyueren 发表于
14:34 我什么时候说过嘉定人跟北方移民没联系的话了???请不要篡改别人的原话和歪曲别人的意思!
我原话说得很清楚,是针对嘉定甘氏这个特定姓氏的可能来源,不是针对整个嘉定!嘉定的姓氏我很了解,基本就是北方和中部人群为主的结构(在苏南及沪郊汉族里面,嘉定地区、宝山地区、张家港地区、常州地区、无锡北部地区是比较接近北方地区的一块。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甚至可能比苏中的南通地区、以及沪苏东北部的太仓、崇明地区更偏北一些)!你说话主观性太强了!
▄︻═┳一┅ぷ
Y-Hg:O3a3c1-M117
mtHg:F1d (formerly F1b, F1b'd'e)?
帖子4747&精华3&Y HGO3a&Y-SNP002611&mt HGB4d1&mt突变&族裔东亚南部&籍贯&
至于甘氏,谁知道在华东有多少年的历史?反正我不知道。
NRY: O3a--F17(源自粤西云浮)
mtDNA:B4d1,HV1:189 217 362(源自浙北慈溪)
百越人的人类学文集
ID禁止注册
帖子2187&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整个上海地区的部分姓氏迁入记录:
& & 根据谱牒、地方志、碑铭及其他资料,简录部分上海土著居民中较早或较有影响的姓氏人口迁入情况。
& & 陆姓,东汉末,陆逊率族自庐江迁华亭谷(今松江、青浦之交)。万岁通天元年,句容陆氏迁崇明东西沙。唐末,长洲陆龟蒙迁华亭,后人散迁今闵行马桥、浦东洋泾、普陀真如等。南宋初,陆乐清自汴(今开封)迁今南汇富丰庄,陆在安自临安避隐槎溪(今南翔)。宋末,扬州陆文祥迁南汇坦直。
& & 顾姓,东汉末,顾奉族人自吴郡迁娄县,分亭林、昆山等支。唐万岁通天元年,句容顾氏迁崇明。南宋初,顾宪自汴迁崇明。
& & 干姓,两晋前,由吴县迁今松江、奉贤地。元代,自吴县迁金山干巷。
& & 袁姓,晋代,袁山松殁于与孙恩战事,子孙自吴郡迁沪渎守庐。元末,松江府椽、蜀人袁介留居白沙里(今奉贤)。明中叶,安邱袁恺迁华亭,句容袁孟康兄弟迁崇明。清雍正、乾隆年间,袁希洛先人自宁波凤岗迁吴淞。
& & 褚姓,南齐,褚氏由金陵迁今奉贤褚泾。
& & 萧性,南齐末,宗室萧氏自金陵避难秦塘(今奉贤萧塘)。
& & 董姓,唐万岁通天元年,句容董氏迁崇明东西沙。南宋初,董宜阳先人、董大理先人自汴南渡,分迁沙冈与海上。
& & 黄姓,唐万岁通天元年,自句容迁崇明东西沙。北宋末,多支自中原南渡,黄绅先人支迁清浦里(今浦东高桥),后分迁嘉定;一支经句容迁崇明;黄彦支迁嘉定、分迁青浦。南宋中叶,黄东斋自吴郡迁疁城(今嘉定),后人布方泰、南翔、杨行;浦城黄端虚游历留居云间(今松江);临安黄学禄迁浦东高行,后分迁川沙。元代,新安黄文宽迁闵行北桥,休宁黄氏迁洙泾泖湾。
& & 施姓,唐万岁通天元年,自句容迁崇明东西沙。北宋末,施天瑞兄弟自汴南渡,或直迁崇明,或经句容后转迁崇明,后人广布崇明、宝山、浦东、嘉定;施维翰先人自汴迁松江,施起滨先人南渡经吴兴迁浦东。
& & 宋姓,唐万岁通天元年,自句容迁崇明东西沙。明初,临安宋仲杰迁南梁。
& & 陶姓,唐开元年间,陶岘经昆山迁今松江。元末,长溪陶宗仪由天台迁泗泾。
& & 郁姓,唐永泰年间前,兖州郁楚荣迁华亭。明初,黎阳郁天行迁上海县。
& & 朱姓,唐贞元年间,郯溪朱放迁云间。五代,朱承进先人自汴迁华亭。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句容朱氏迁崇明三沙。南宋初,朱鹤先人自汴迁今华亭,继迁嘉定;朱椿先人自汴迁周浦、沈庄。元代,波阳朱素为松江推官留居青龙镇。明天启四年(1624年),丹阳朱锡泉迁方泰。明末,桐庐朱邦治迁罗店,徽州朱元大自北京迁干巷。
& & 归姓,唐中叶,南迁苏州。元末,吴县归墅支归昊经昆山迁槎溪,继分江桥、真如、江湾支。明初,昆山支分迁安亭、嘉定城。
& & 庄姓,唐代,凤翔庄氏迁今嘉定南翔。宋末,庄肃自临安迁青龙镇。元末,常州庄景阳经昆山迁黄姑湾,另支迁白沙里。
& & 郑姓,晚唐,荥阳郑氏因仕留居白沙里。宋末,吴兴郑文举入赘洙泾。
& & 吴姓,唐末,武陵(今常德)吴氏迁张堰。南宋初,吴潛先人自宁国迁嘉定。宋末,常熟吴氏迁崇明。元至正中,吴良由闽迁张堰。明正德年间,吴县东山吴太初迁今南汇,上虞吴氏迁华亭。
& & 卫姓,唐末,卫泾先世由齐迁今奉贤萧塘。五代末,卫公佐先人由汲县迁华亭城。
& & 李姓,唐末,华亭令、无锡李夔留居。南宋初,多支自中原南渡,荆州李邃为浙西漕司丞居竹冈(今奉贤),洛阳李澄川迁黄渡,分迁厂头(今普陀桃浦)、江湾。宋末,句容李垂发迁崇明姚刘沙。
& & 钱姓,多于五代两宋迁自临安。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定海迁前京(今大金山北海中),宋宣和年间避海坍迁秦望山西(今钱圩),明代分迁松江东门;钱卓迁华亭。宋代,钱宥迁南梁,钱福迁盘龙。明代,钱南泽迁上海徐家汇东(今徐汇、卢湾之交钱家塘)。
& & 孙姓,宋初,原南唐昆山镇防遏使、余杭孙汉英迁练祁(今嘉定镇)。南宋,绍兴孙心恭迁今奉贤金汇桥。宋末,句容孙氏迁崇明。元末,江阴孙作迁华亭。
& & 龚姓,宋初,邵武龚识自吴郡迁昆山黄姑村(今娄塘)。元代,句容龚和生兄弟迁崇明。
& & 林姓,宋初,林乐耕迁今浦东三林。清初,兰溪林氏迁崇明。
& & 刘姓,宋天圣三年(1025年),自句容迁崇明姚刘沙。南宋初,刘贵三先人自汴经海门迁练祁,后人布宝山、嘉定、浦东。南宋中,刘亨叔由汴迁华亭,继迁上海。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东光刘世贤子孙守庐贞溪(今青浦小蒸)。
& & 陈姓,宋建中靖国元年,自句容迁崇明三沙。宋熙宁年间,乌程陈舜俞迁枫泾。南宋初,陈子龙先人自中州迁广富林,陈康肃由汴入白沙里。宋末,青田陈宏迁浦东。元末,武林陈彦良迁浦东。明初,平湖陈祁年迁华亭仓基里。明弘治、正德年间,陈荣自南京迁方泰。
& & 张姓,宋建中靖国元年,自句容迁崇明三沙。南宋初,多支自汴南渡华亭,分迁青村、鸟泥泾、华泾等处;严陵张铁一迁锦溪(今龙华)。宋末,多支自临安迁华亭通波塘、七里亭及嘉定;常熟张万九、万十兄弟分迁云间、崇明。明代中叶,天津张家湾张氏迁浦东。
& & 姚姓,宋天圣三年(1025年),自句容迁崇明姚刘沙。南宋初,姚世荣自汴迁华亭横云山,姚埙先人自汴经临安迁周浦。元代,句容姚氏迁崇明。明初,桐城姚氏迁真如。嘉靖十六年(1537年),休宁姚氏迁周浦。
& & 曹姓,宋宣和年间,永嘉曹景修迁贞溪。南宋初,多支南渡入沪,分居锦溪、青龙镇等,其中宋初名将曹彬后人分迁广富林(今松江辰山)、嘉定、上海范家浜西等。明中叶,嘉定支曹孟春迁上海,范家浜支迁浦东。元至正年间和明宣德年间,常熟和吴县东山两支先后迁崇明。
& & 杨姓,宋宣和末,杨敏求自汴迁昆山崖冈(今嘉定外冈)。南宋初,杨垕由汴迁昆山白沙(今宝山杨行)。宋末,上虞杨荣迁沪渎,句容杨廷玉迁崇明。元初,滨州杨乘经临安迁青浦,天台杨仁寿避乱华亭陶溪(今奉贤陶宅)。元末,诸暨杨维桢迁华亭天马山,句容杨孟春兄弟迁崇明。
& & 过姓,北宋末,由汴迁松江横泖。明初,平湖过遴入赘华亭顾氏。
& & 翟姓,北宋末,随黄绅先人迁清浦里,为黄绅守庐留居。宋末,临安翟胜甫迁嘉定封溪。
& & 米姓,北宋末,长阳米芾为青龙镇监,留居。
& & 万姓,北宋末,豫章万氏迁黄渡。
& & 范姓,多来自吴郡,有北宋末迁崇明,有元末迁泗泾,有明初经常熟迁罗店等。
& & 章姓,北宋末,浦城章楶为华亭税监,留居青龙镇。
& & 王姓,南宋初,大名王氏合族自汴南渡,经金陵迁华亭,王迪居鹤沙,王镇居张堰、王元居昆山。明初起,昆山支分迁介山墩(今嘉定戬浜)等地。同期,宿迁王垂裕迁青龙镇。
& & 唐姓,南宋初,唐贵自汴迁白沙里,元末迁上海;荆州唐氏自汴迁鹤滩,数迁后居漕河泾。元贞元年间,成都唐永卿由绍兴迁嘉定。
& & 金姓,南宋初,自汴迁黄渡,分迁罗店。元代,秀水(今嘉兴)、吴县东山两支迁上海。
& & 谢姓,南宋初,谢国光六世祖由江右隐入华亭。
& & 沈姓,南宋初,扬州太守、凤阳沈都远迁清浦里,后分迁浦东、宝山、嘉定、崇明;严陵沈氏迁锦溪。宋末,句容沈节隐迁崇明。元初,吴兴沈居仁先人迁枫泾,继迁上海、浦东。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昆山沈怀玉迁大场。明代,多支吴兴沈氏分迁上海、华亭天马山、枫泾等地。
& & 何姓,南宋初,许州长社何氏南渡,何中立居浦东余河潭,何沧分迁青龙镇,后人广布奉贤、松江、青浦、嘉定。
& & 杜姓,南宋初,杜国珍先人南渡携李(今嘉兴),转迁华亭。
& & 徐姓,南宋初,许州(今许昌)徐勔南迁浦东,分迁江东(今浦东高桥)、嘉定;长葛徐剑川迁茸城(今松江县城),后迁张泽;徐时勉先人自汴迁华亭,继迁嘉定;徐擒先人自陇右迁蒲溪(今七宝);句容徐公正兄弟迁崇明。明初,徐光启先人自姑苏迁沪渎。正德年间,明初名将徐达后人徐飞自句容迁崇明。
& & 赵姓,南宋初,宗室赵不玷迁三林;严陵赵氏迁锦溪,后迁上海县城,称亭前赵。宋末,有赵氏自临安迁罗店。元初,平江(今苏州)赵良仁迁松江辰山。明初,赵紃迁浦东赵家滩。
& & 高姓,南宋初,高存善先人和高进义自汴南迁沪渎、月浦。宋嘉定年间,四明高衍孙首任嘉定知县后留居。宋咸淳年间,通州高晞远迁华亭。明末清初,渤海高氏迁张堰。
& & 潘姓,南宋初,潘塏先人自汴经无锡迁华亭,又一支自中州(今开封)迁嘉定。元末明初,宜兴潘彦章迁上海县。
& & 胡姓,南宋初,胡琬先人自汴迁华亭秋泾港。宋末,金华胡氏迁今奉贤胡家桥。元末,清忠书院儒学教授、台州胡侬留居青龙镇。明末,多支胡氏自皖南迁沪,仅绩溪即有胡少刚迁陈行、胡镕迁新场,仅胡兆孔族人迁沪经商达数百人。
& & 叶姓,南宋初,叶梦得后人遍布吴中,陆续分迁沪地。有自吴县东山入沪渎,有自昆山迁安亭、重固,有自苏州迁华亭。宋末,京口叶懋迁华亭。清初,吴县东山叶氏经平湖迁吕巷、新浜,后分迁枫泾、蒸淀。
& & 蔡姓,南宋初,蔡连先人自汴迁新场。宋理宗时,吴县西山蔡子旺主天赐盐场,迁崇明。元至正年间,建阳蔡光祖迁唐行。
& & 瞿姓,南宋初,瞿桧自沪迁鹤沙(今南汇下沙),后分迁浦东、奉贤、松江、嘉定;严陵瞿氏迁锦溪。元至正年间,昆山瞿信迁青龙江。
& & 吕姓,南宋初,莱州吕氏经寿州迁嘉定川沙里。明代,常熟吕氏迁嘉定。明末,祥符吕氏由皖迁浦东张江。
& & 谈姓,南宋初,青城谈怡由汴迁华亭鹤坡,后人布南汇、闵行。
& & 管姓,南宋初,自汴迁吴中,元明际散迁松江、嘉定。
& & 凌姓,南宋初,凌哲自汴迁华亭。
& & 封姓,南宋初,由渤海迁浦江畔(今松江张泽),后分迁嘉定马陆。
& & 柏姓,南宋初,柏万春族人自汴(今开封)南迁京口,宋末柏应科转入崇明。
& & 周姓,宋绍兴年间,周文达自汴迁天马山,周寀自三衢迁嘉定。元末,周临自汴迁洙泾。句容周百愚迁崇明。明嘉靖年间,余姚周谨迁浦东。
▄︻═┳一┅ぷ
Y-Hg:O3a3c1-M117
mtHg:F1d (formerly F1b, F1b'd'e)?
ID禁止注册
帖子2187&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侯姓,宋绍兴年间,河东侯细自临安迁真如。明永乐四年(1406年),盱眙侯端戌金山卫,子弟兵千余人广布今金山、松江、奉贤、南汇、川沙。
& & 韩姓,南宋中,韩侂胄设别业崇明。清咸丰年间,萧山韩氏迁三墩。
& & 邵姓,南宋中,洛阳邵宗穆经丹徒迁胥浦。宋末,处州教授邵桂子由淳安迁贞溪。
& & 余姓,南宋中,嘉兴余昇入赘华亭。
& & 夏姓,宋景定年间,长兴夏杞为华亭吏,与弟夏椿迁泗泾。
& & 费姓,宋德祐年间,长兴费经嘉兴迁上海。
& & 包姓,宋末,包汴先人自嘉兴入赘华亭。
& & 邹姓,宋末,常州邹时昌迁沪渎。
& & 储姓,宋末,魏人储昱南渡三林。
& & 任姓,宋末,两浙盐运照磨、奉化任子良留居华亭。元大德年间,绵竹任士林,由奉化迁华亭。
& & 娄姓,宋末,由淮迁华亭。明初,长州娄钢迁江东。
& & 秦姓,南宋末,秦约先人自盐城、秦中立自高邮分别迁崇明,秦君端迁盘龙,高邮秦知柔兄弟自淮扬南迁,分居沪渎、九团、赵屯。元代,无锡秦辅之迁嘉定。
& & 茅姓,宋末元初,句容茅氏迁崇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茅纪卿由南通迁奉贤三团。
& & 许姓,元初,由中州迁松江张庄。
& & 严姓,元初,杞县严介迁黄姚,后人广布宝山、青浦、嘉定、浦东、崇明。
& & 孔姓,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通州税监、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安之子孔希文,由通州迁崇明。
& & 殷姓,元至元年间,殷鸿自句客迁崇明。
& & 盛姓,元至元年间,余杭盛伯珪迁石笋里(今南汇新场)。
& & 邱姓,元至元年间,邱贵自长洲龙墩迁嘉定茭门泾。
& & 雷姓,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西雷氏三兄弟舟行东下,卜居唐行,后人布松江、青浦。
& & 薛姓,元至正十四年,广西横州薛文虎知崇明州后留居。
& & 浦姓,元代,自苏州迁嘉定、松江龙华,龙华浦氏于明末因奴变迁真如。
& & 汤姓,元代,句容汤吞迁崇明。
& & 昝姓,元代,昝璚为黄渡河泊所大使后留居。
& & 罗姓,元代,罗昇自中州南渡,迁今罗店。元末,镇江罗璧为上海参军总管留居。
& & 马姓,元末,太仓马麐迁松江。明末,马晟先人自吴县东山迁广富林。
& & 贝姓,元末,崇德贝琼从杨维桢学,迁胥浦。
& & 石姓,元末,宿州石国英迁华亭。
& & 乔姓,元末,松江知府乔杞留居,后人迁上海法华、浦东六团。
& & 倪姓,元末,多支自无锡迁沪,倪瓒迁华亭,一支迁上海陆家浜,倪涞、倪洽兄弟经句容迁崇明。明万历年间,绍兴倪叙惇迁青浦西岑。
& & 汪姓,元末,婺源汪从善为松江知府后留居。明清际,皖南汪氏多经商迁沪,休宁有汪明标先人迁嘉定,汪文明迁紫隄(今闵行区);新安有汪联芳先人迁华亭,另支迁罗店;歙县有汪启淑先人迁华亭,汪广林迁高行等。此外,桐庐汪百禄迁周浦。
& & 成姓,元末,扬州成廷珪迁上海。
& & 洪姓,元末,金华洪恕迁松江。
& & 华姓,元末,无锡华文瑾迁松江。
& & 姜姓,元明际,姜云龙先人自永康迁华亭。
& & 艾姓,明初,抚州艾舟悝由南京迁松江,后人分迁三林、上海城、浦东孙桥。
& & 傅姓,明初,傅友德后人由南京避难白沙里。
& & 沙姓,明初,沙玉相自太仓迁崇明。
& & 练姓,明建文六年(1402年),新淦练达知嘉定,靖难之变中子裔改侯姓匿居江东、封溪,清乾隆年间复姓。
& & 戴姓,明弘治年间,休宁戴冠入赘嘉定广福。
& & 西姓,明弘治年间,盱眙西贤戌金山卫,留居。
& & 葛姓,明中叶,丹徒葛氏迁上海。明末,句容葛氏经昆山迁嘉定鸡鸣塘。
& & 苏姓,明嘉靖年间,眉山苏氏由常熟迁周浦。
& & 火姓,明嘉靖年间,慈溪火耕乐迁浦东南汇。
& & 席姓,多迁自吴县东山。明万历年间,分迁至闵行、珠里(今青浦朱家角)。清咸丰、同治年间,迁上海县城。
& & 熊姓,明代,南昌熊曰兰流寓金山,留居。
& & 祝姓,明末,海宁祝锦迁龙华,继迁浦东,广布南汇坦直、六团、川沙城厢。晚清,常州祝氏迁上海,继迁朱家角。
& & 程姓,明末,程玉溪由休宁迁金山。
& & 阚姓,明末,昆山迁嘉定。
& & 仇姓,明清际,仇炳台先人自歙县迁松江。
& & 印姓,明末清初,河北安平印氏经公安迁浦东。
& & 鲁姓,清初,鲁之屿抗清阵亡苏州,后人避迁崇明。
& & 穆姓,清初,穆藕初先人自吴县东山迁上海县。
& & 童姓,清初,自石门迁嘉定钱门塘。
& & 屠姓,清初,屠王畿自苏州迁青浦珠里。
& & 廖姓,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汀州廖冀亨知吴县后迁嘉定。
& & 毛姓,清康熙年间,常熟毛氏经太仓浏河分迁宝山、嘉定。
& & 郭姓,清乾隆年间,龙溪郭梦斗迁上海县城设洋船行。
& & 钮姓,清中叶,吴兴华林钮氏迁上海县马桥俞塘。
& & 关姓,晚清,汉阳关棠迁上海。
当然,不排除部分姓氏是有攀附“中原”的成分,但是整体情况很明显,主要是就中部人群+北方人群(可能中部人群更占优)与本地土著的结合。
▄︻═┳一┅ぷ
Y-Hg:O3a3c1-M117
mtHg:F1d (formerly F1b, F1b'd'e)?
ID禁止注册
帖子2187&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至于甘氏,谁知道在华东有多少年的历史?反正我不知道。
baiyueren 发表于
14:52 那是你的情况。你不了解不等于它不存在。甘这个姓我看在整个上海郊区也不多,楼顶略有夸大;不过在局部地区比如楼主老家嘉定那里,可能是相对集中的,比如归、封等也是类似情况。
▄︻═┳一┅ぷ
Y-Hg:O3a3c1-M117
mtHg:F1d (formerly F1b, F1b'd'e)?
帖子4747&精华3&Y HGO3a&Y-SNP002611&mt HGB4d1&mt突变&族裔东亚南部&籍贯&
那你怎么知道是当地人自己改的姓,还是从北方来的姓呢?
NRY: O3a--F17(源自粤西云浮)
mtDNA:B4d1,HV1:189 217 362(源自浙北慈溪)
百越人的人类学文集
ID禁止注册
帖子2187&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这里的中州宿州都是河南皖北一带,豫章是江西南昌一带,钱塘是浙江杭州一带,句容是江苏南京一带,长葛是豫东一带,浦城是闽北地区,抚州是江西东南部,至于许州和汴,都是河南下属的地区。
我相信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姓氏,或者一些姓氏的其他来源(比如本土来源)被瞒报的,但是上海地区的总体人口情况大致还是和其维度及地理条件成正相关的。
▄︻═┳一┅ぷ
Y-Hg:O3a3c1-M117
mtHg:F1d (formerly F1b, F1b'd'e)?
ID禁止注册
帖子2187&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12# 鲜于叔明
那你怎么知道是当地人自己改的姓,还是从北方来的姓呢?
baiyueren 发表于
15:08 原则上说,我对POLY所指的每百年改姓率3%可导致重大姓氏群体分布上的颠覆的假设的可能性还是抱有怀疑的。well let's put it this way,事实上我不相信这条“疯狂改姓”的教条对大部分人口规模极其小(怎样的小才算“小”?打比方说,适用于聚居地不唯一的姓氏上,在全国起码200位以后。你知道200位以后是什么概念?意思也就是那种可能在你家门口的A地可能一辈子可能都碰不到一个人、然而在B地却可能俨然是个大姓的那种姓氏,也得排除,比如陶、应这样的姓氏,还远远够不上“小”姓的资格。你说它“小”,只是基于你自己的眼光范围和经验)的姓氏也有效。
我比较相信一些折衷的方案,即:人口分布特别集中(如:全国范围内只有一个凝聚地,这样的姓氏)、而人口规模又极其小、且缺乏攀附价值的姓氏,其单倍群应该还是相对稳定的。
简言之,我不王明,但也不陈独秀。事情要综合考虑。像“夏侯”这样的姓,其单倍群类型就单一多了,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例证。
▄︻═┳一┅ぷ
Y-Hg:O3a3c1-M117
mtHg:F1d (formerly F1b, F1b'd'e)?
ID禁止注册
帖子2187&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附上华夏文化论坛上上海各郊县前十大姓贴图(单凭姓氏来看,吴淞江南北的各县前十大姓格局差异不大,至于成因是否相同,就比较难说了):
鲜于叔明 发表于
12:57 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差异,应当说单就姓氏而言,前十总体趋势接近,不过吴淞江以南地区,与吴江、嘉兴、湖州(除长兴安吉)、余杭接近,沈姓的排名大幅度攀升,很多都挤入了前三位。部分镇的沈姓人口比重甚至有望超过8%。
▄︻═┳一┅ぷ
Y-Hg:O3a3c1-M117
mtHg:F1d (formerly F1b, F1b'd'e)?
帖子495&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甘姓,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景县,山东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崇仁,湖南汨罗,广东新兴,广西田林,云南陇川、河口,四川合江、湖北红安、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傣族、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南方甘姓汉族大多为北方移民的后代
 甘(G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甘姓始祖: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故甘氏后人尊甘盘为甘姓的始祖
帖子443&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三国时期江东政权有将领名为甘宁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
帖子28&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我刚入门,先问一句,我的单倍型说明什么,能否说明我是中原移民的后代?
帖子2482&精华4&Y HGOα1b&Y-SNPM117+, M133+&mt HGD4k&mt突变16189C, 16192T, 16223T, 16311C&族裔&籍贯天津&- 浙江&
我刚入门,先问一句,我的单倍型说明什么,能否说明我是中原移民的后代?
中夏上国 发表于
12:12 可以。M117+很漢藏,很華夏。上海原住民雖有一些M134+,但M117+不多。
復旦大學提供Y染色體、線粒體測試,詳見站內帖子/thread-.html 等。
新浪微博@polyhedron
微信公衆号fenzirenleixue
帖子28&精华0&Y HG&Y-SNP&mt HG&mt突变&族裔&籍贯&
呵呵,看来偶是黄帝后裔啦。:lol
另外上海原住民指的是哪些人?百越O1-M119的人群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定西门老街动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