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有没有把她送进精神病院院

请问牛顿平衡球送人有没有什么含义啊_百度知道
请问牛顿平衡球送人有没有什么含义啊
提问者采纳
牛顿平衡球的原理是动量守恒,平衡球又有平衡两个字,这寓意多好啊,守恒意味着不变,如果你送的是恋人,守恒就是爱情永不变心。平衡就表示你俩很般配,吻合度很高。如果你们是朋友,守恒也意味友情永远不变,平衡表示你俩志同道合,如果他是学生就更好了,平衡球有一般人不知道的原理,送他可以激励他学习,还可以表示他有品位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平衡球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应该没什么吧,,可能想让你好好学习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没有人觉得二战时的物理学家很萌吗?(哥本哈根派乱炖+爱因斯坦/哥德尔)(四) | 虫洞神经网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32973人加入此小组
故事开始,由于俺蜗牛到一定程度的打字速度以及故事本身比较长,所以如果你准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不准备不断地刷网页看有没有更新的话,建议12点以后再上来看,因为那时候我们学校断网了,于是我就不可能更新了。 量子论搞定之后,所有人的眼神都投向了下一个目标,将量子论与相对论结合起来。 鉴于旧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几次结合都极为成功,大家当然相信新量子论也是如此,而这一次,捷足先登的就是我们亲爱的狄拉克筒子。 1928年,狄拉克在英国提出了他的狄拉克方程。 看到这个方程的瞬间大多数人都有泪流满面的冲动,所有的问题都彻底解决了,疑难杂症一扫而光。 玻恩甚至说:“据我所知,我们现在的物理学在六个月之内就要走到尽头了。” 就像所有有勇气说出这种话的人一样,他错了。 首先,狄拉克方程只针对电子,而当时的人们只知道世界上有电子和质子两种东西。 不,那边的小朋友你不要拿着十万个为什么问我中子怎么办,中子是1932年才发现的。 于是玻恩认为,只要再找出一个对质子有用的方程,然后就可以把所有的东西当成质子和电子的结合体,统统搞定。 然后狄拉克方程就出问题了。 克莱恩先生是玻尔的现任助手,有一天他拿着狄拉克方程算一个问题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把一堆电子扔向一个高能势垒,计算得出的反弹回来的电子居然比原来的还多。 克莱恩看着自己的计算结果很想撞墙,就算可以无视能量守恒定律,假设可以凭空多出n个电子,但是电荷守恒定律没有任何问题啊。怎么能多了这么多个负电荷呢。 狄拉克先生的美德之一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绝不麻烦别人。 他指出,克莱恩仅仅是没有把方程里的负解算进去,只要假设负解意味着和电子质量相等,电荷相反的一种东东,就没有违反任何定律。 等一下,这是什么东东。 一般来说,大家看到负解都是直接无视掉的,一个如此见鬼的东西,在实际上这个物理概念代表了什么都很难说,而且泡利迅速指出,如果负解存在,那么一般电子必须拥有无穷大的能量,否则它立刻就会放出能量变成反电子。 狄拉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假设,他假设真空其实并不是空的,而是充满了空穴,每一个空穴里都放着一个电子,如果有足够的能量就可以把电子从空穴里打出来,剩下的空穴就是正电子,哦也就是反电子,因为电子是带负电的。 他给真空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狄拉克海。 我第一次听说狄拉克的名字,并不是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上,而是一篇科幻小说的标题, 《狄拉克海上的涟漪》很好的小说,不过我应该先声明这个故事是讲时间旅行的,和狄拉克本人没有关系。 这个标题本身就很美,尽管当时我看不懂它的理论基础,但是一次又一次出现的狄拉克海的概念还是很美,整个故事也很美。&你看不见&当然还有两个男主之间淡淡的暧昧&你看不见& 狄拉克开始的时候希望正电子就是质子,这样就不用费脑筋解释了,但是理论上推断的正电子质量应该和电子一样。有人郁闷的嘀咕,狄拉克方程真是量子理论中的杯具。 但是大多数人又不愿意放弃狄拉克方程这个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也很好用的工具。 于是最终大家抱着混一天是一天的想法,除了某些特别抽风的问题以外继续54掉负解,假装狄拉克方程没有问题,继续使用。 终于到了奇迹年1932年,奇迹年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史上前两个奇迹年,第一个是属于牛顿爵士的,这个奇迹年包括了光的微粒说,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第二个是爱因斯坦的1905,他一共发了5篇论文,包括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布朗运动…… 总之,奇迹年就意味着科学突然之间抽风式的大发展。 1932年和之前两个奇迹年的不同在于1932年不属于任何人,它是全体科学家的整体才华的结晶。 中子+质子中子模型,人工放射性,液滴模型,正电子……这一年全体科学界rp大爆发了。 比较痛苦的是诺贝尔奖的颁奖委员会,他们太纠结了所以32年就没有发奖,推迟到33年发。 正电子一发现,对狄拉克方程的最后一点质疑也不存在了,大家不得不相信,我们生活的世界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为神奇。 TMD为什么我一提起科学就忘了8卦 狄拉克在提出狄拉克方程之后去了美国旅行讲学,小海也同时去了。 两个人发现他们的日程安排很接近,于是就一起旅行。 小海对狄拉克的第一印象很好,因为狄拉克在他们一起去黄石公园看喷泉之前做了一个非常细致的计划安排,计算了每个喷泉大概什么时候最有可能喷。以确保他们能看到尽可能多的喷泉。身为一个足够严谨认真的标准德意志人,海森堡对这种行为举双手双脚赞成。 看看海森堡写给他父母的信,1924年他第一次从哥本哈根访问回来写的。 “我现在已经决定后天一大清早就和玻尔一起去乡下三天,然后我们星期一晚上或者星期二早上回来。接下来星期二早上10:15分我就会离开这儿去汉堡。按我的打算,如果不考虑火车延误,我星期三早上就能到哥廷根了 【如果我不幸来晚了的话,中午时还有一班快车到维尔兹堡(那通常在12:21从哥廷根发车)然后下午五点我就在维尔兹堡了。三号早上我就到慕尼黑了。在维尔兹堡,我想先休息两三个小时,如果我到达的时候有点身体不舒服,你们肯定不会太惊讶的,当然,是因为这次的旅程太长了。】” 当然,在扒拉出这封信以后我觉得小海跟狄拉克关系不错简直是理所应当的。 (TMD我太有冲动把这整篇信翻译下来了) (不要跑题) 然后小海在回程的轮船上被狄拉克的冷笑话功底彻底冻成冰渣了。 于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和狄拉克分开走。 狄拉克的冷笑话度可以用以下几个故事来验证。 1,狄拉克在台上做演讲,底下某学生举手提问;“狄拉克教授,我不明白你黑板左上角上的那个公式是怎么推出来的。” 狄拉克不理他。 再次提问。 狄拉克还是没理他。 主持人看不下去了,问狄拉克干嘛不回答。 狄拉克回答:“他说的是一个陈述句,不是一个疑问句。” 更多冷笑话欢迎围观我的微博翻译,顺便说一下费曼相关的那个。费曼回去以后跟别人抱怨这件事,结果人家跟他说。狄拉克愿意跟你说那么多。(查了英文版,狄拉克总共就说了5个单词。)说明他对这个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否则他就只说yes或者no了。 那个采访的说的poincare Aloysius Mussolini是庞加莱(数学家)·奥洛依修斯(这个不知道是说谁)·墨索里尼,记者是在跟他开玩笑。 玻尔也是一个很冷的人。 有一次伽莫夫和一堆小伙子拖他去看西部牛仔片。看完以后大家一致认为没劲,不好看。玻尔也说不好看,但是他的评论却让大家大吃一惊。 玻尔:首先,那个坏蛋带着女主角跑的时候,开到桥上桥突然断了,这本来很不可能,但是我也就不当回事了,女主角本来不可能挂在桥上坚持那么久不掉下去,但我也姑且相信,然后男主角赶来展开枪战的那一段最为错漏百出,我也能勉强接受。但是,我最不能相信的就是,有一个人正好在那时路过并且拿摄像机拍下了一切。 全体faint。 在量子力学最痛苦的那段时光,午夜时分,大家都忙着埋头工作,个个昏昏欲睡,突然玻尔跳出来,大喊一声“找到了”,大家顿时想起阿基米德先生的“找到了”,以为他发现了什么新定律,于是集体打起精神,准备听他有何高见。 然后玻尔说,他发现他玩的填字游戏的那个结尾是ish的英国工业城市是啥啥啥。 于是大家集体又趴下去了。 玻尔正面对抗狄拉克的结果是狄拉克轻松完胜。 玻尔有一天很郁闷的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一副刚刚被冻僵的表情。因为玻尔刚刚在抨击美国报纸上说苏联坏话的行为(当时是冷战初期),狄拉克一句话插进来,说几个星期以后他们就不会这么干了,玻尔问为啥,狄拉克回答因为再过几个星期他们就把英语里所有骂人的话都用光了。 狄拉克一生唯一的偶像是爱因斯坦。他的妻子说她有生之年只见过狄拉克哭过一次,就是在爱因斯坦死的时候。 狄拉克是被爱丁顿(欢迎来打酱油)介绍相对论的科普书拖下水的。 我相信这或许也是他最终站到了爱因斯坦一边的部分原因。 爱因斯坦激烈地反对量子论,足足和玻尔吵了8年架,最终1935年他写出了一篇新论文《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能否被认为是完备的?》顺便说一下玻尔的回击论文用的是一模一样的标题。不再认为量子论是错误的,而转而认为它是不完整的,将来会被新理论取代的,而狄拉克默默地站到了爱因斯坦一边。 再次小声的嘀咕一句,我心里爱因斯坦的官配从来都是连外星人冯·诺依曼都仰望的传说哥德尔先生。曾经有个家伙介绍朗道的时候说他是史上rp值最低的物理学家。 证据如下: 身为一个仅仅比狄拉克小一岁的家伙,他就这样错过了量子论的创立期,生不逢时啊。于是他自己怨念着:“好姑娘都被人追走了,只剩下没人要的了。”(为什么不是好小伙子) 他实在是罕见的全才,问他在哪个领域工作过还不如问有哪个领域他还没工作过,在他60岁生日的时候他的朋友联合起来送了他一块石板。上面刻着“朗道十诫”,是他的十项物理成就。 回国后,在他生命的最好的年华,他住在监狱里。几乎被折磨致死,一直到卡皮查用性命替他担保,甚至威胁辞职之后他才被放出来。 终于混成了全苏联理论物理学家的一把手的时候,他遭遇了车祸,生命无恙,但是大脑受损,再也不能向从前一样研究物理了。一位物理学家说:“我认识的那个朗道从1962年就死了” 即使如此,在生命的最后,他依然说他的一生没有遗憾,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全部。 很多时候面对这种人我都是失语的,真的。 轻松和不轻松的八卦。 我一直有种强烈的感觉,朗道的第一cp是和伽莫夫。 两个人都是从苏联来的,同班同学,(青梅竹马)伽莫夫先去哥本哈根的,然后朗道跟着也来了,而且两个人也经常一起合作研究物理,一起看电影,打台球之类的。 伽莫夫这个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归入泡利,费曼的那一路。 简单的说,就是搞笑向。 当然搞笑和搞笑是不一样的,伽莫夫以一手华丽丽的打油诗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据说他曾经说过写打油诗和小文章是自己的正职,物理学纯属个人爱好。 大家都知道翻译诗是非常难的,伟大的雪莱先生说过“翻译诗就像用化学方法分析紫罗兰。”翻译打油诗大约也就是用化学方法分析你今天早上吃的烧饼的那种难度。而且本人还没有看到哪一篇翻译伽莫夫的诗翻译的很好很搞笑的。所以此条不举例论证了。 唯一找到的两个人的JQ是他们一起在哥廷根学习的时候是睡一张床的。啥都不说了。 回了苏联以后(冷静点,杯具没有这么快来),最初的几年是很不错的,朗道完成了许多全新的研究,而不务副业的伽莫夫整天吊儿郎当状飘来飘去。 顺手介绍一下卡皮查同志,如果说卢瑟福养出来的学生里理论最强大的是玻尔的话,实验最强大的绝对是卡皮查。(查德威克表哭了,实力差摆在那里呢) 卡皮查回苏联的时候,卢瑟福充分表现了一个老师可以偏心自己的学生到什么程度,他担心自己的学生回苏联了,苏联生产的实验用具不合格。直接就把整个卡文迪许实验室里所有卡皮查的实验用具统统打包送了过去。 然后,杯具正式降临,朗道筒子因为散发□□传单,被关进了大牢。伽莫夫一看形势如此危险,立刻假借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的名义逃到美国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其实当时苏联最杯具的不是理论物理学家,而是生物学家,有个苏联笑话是这么讲的: 如果生下来的孩子像邻居,那他就是按照革命的李森科的环境决定学说生下来的。如果孩子像父母,那他就是按照反动的摩尔根基因学说生下来的。 也就是说,整个苏联生物学界完全被一套纯属胡扯的学说统治着,而且不能稍有反抗,否则就是□□。所以在那个年代,苏联人可以搞得出好看好吃的苹果梨,但是在深入到细胞里分子层面他们就一无所知了。 朗道是这样回忆这段监狱生活的:“我在狱中呆了一年,显然再有半年我就会死掉。” 自从朗道进了监狱,卡皮查就开始竭尽全力营救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申请被打回后,他找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理由,他刚刚发现了超流现象,这是涉及到超低温的问题,他要求把朗道放出来,因为“全苏联只有他一个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他以自己的性命为朗道担保,并且以辞职相胁。最终,朗道终于被放了出来。 朗道不负所望,仅仅一年就搞定了这个问题,后来他也是因此拿到诺贝尔奖的。 在朗道手下的学生统统是杯具中的餐具,因为朗道的智商实在太高,他讲的学生听不懂。朗道上课时干脆在黑板上挂了一幅画,一个牧人正在吹笛子,旁边一群小绵羊正在吃草。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冒着挨骂的风险向朗道提问。其实,朗道的意思就四个字“对牛弹琴”。 朗道发现自己的学生听不懂自己讲什么以后,把自己学生的出门门槛提高到变态的地步。如果阁下生在苏联,并且听说朗道的研究生极其难考,准备挑战一下自我的话,首先,你需要的第一是数学,第二是物理,第三还是数学。 朗道手下的学生统统都必须准备一个厚厚的本子,做上几千条题,最后朗道会亲自给你出题,涉及理论物理的方方面面,而仅仅是其中提到的数学部分就足以让人落荒而逃了,第一次考试看到卷子的筒子可能的情绪是这样的,怎么这么厚,撞墙——怎么还不许查书,再次撞墙——物理概念怎么这么难,撞墙——数学解不出,干脆死吧。 苏联一代,成功闯关的也只有40多人,后来全部成为苏联理论物理学界的中坚力量。 朗道的想法大概是这样的,既然智商低没办法,那就只好帮他们打好基础吧。只不过他标准里的基础和别人不大一样而已。 1962年,朗道被一个喝醉酒的司机撞飞了,顿时惊动了全世界的物理学家。 玻尔立刻行动起来,找了全欧洲最好的医生送到苏联。而苏联年轻一代的物理学家,有100多个人守在病房外面,按照古斯拉夫人的习俗为他守夜。 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把今年的物理学奖颁给他,因为朗道这样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如果得不到物理学奖,那是诺贝尔奖的耻辱。 感谢这么多人的努力,朗道终于清醒了过来,只是失去了自己的天才。 作为一个普通人,朗道安静地过完了自己生命剩下的时间,在死之前,他说:“感谢上天,我这一生总是很幸运。”这两天终于在某个隐蔽的很深的书店扒拉出了狄拉克的传记,胃疼ing 狄拉克和小海确实有很多很萌的故事啊。 1929年小海和狄拉克分别到美国访问。 小海给狄拉克写信说:“下个星期五我就到芝加哥了,你在xxx(不记得哪里了)到那时我们的距离就不到200公里了,保持联系。” 两个人接下去结伴去了夏威夷,结果那个学校的人把他们当成了游学者(他们太年轻了),说如果他们想来听讲座的话欢迎。狄拉克简单的回答“no” 最萌的是这个。狄拉克和小海一起坐船离开美国,被一个记者缠上了,海森堡答应帮狄拉克摆脱掉记者。 结果,记者筒子很认真的问小海:“我在船上到处找狄拉克教授,但是就是找不到他。你能帮我吗?” 小海表示他也不知道狄拉克在哪里,但是很乐意替他回答问题。 狄拉克后来说“我当时就站在海森堡旁边,眼睛望着别处,假装自己是个陌生人。一边认真的听着海森堡是如何回答关于我的问题的。” 我几乎都能想象的出记者走了以后两个人对视的场景。 好萌好萌好萌。 小海有一次问狄拉克要不要听他弹钢琴(海森堡的钢琴水平据说很好),狄拉克说好。于是他弹了一首又一首,然后他问狄拉克哪一首最好听。狄拉克回答:“你交叉着双手弹的那首。” 开始的时候我没看出来这个笑话的萌点在哪里。 某cj的筒子给我解释:如果狄拉克真的在认真听海森堡弹琴的话,那么他根本不会在意海森堡是怎么弹的,或者至少不会用这个来形容这个曲子。所以说他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音乐上,而是在小海身上。 俺(深情地+激动地):“我明白了。” 然后脑补狄拉克这个压根一点艺术鉴赏力都没有的家伙根本就不是为了听音乐才听的,而只是为了看看小海弹钢琴的样子。 狄拉克乃果然还是有一点点傲娇属性的。 两个人在轮船上待了n天,下象棋,打乒乓球,甚至跳舞,一起做一切他们共同爱好的东西,除了物理。海森堡坚持不和狄拉克搞同一个物理课题,他后来跟自己的学生说:“英国有个年轻人叫狄拉克,他太聪明了,想和他竞争根本是没有指望的。”后来他甚至为了避开狄拉克的课题去研究磁铁之类的冷门课题。 狄拉克的一个同事说:在经过了无数次的努力之后,他终于学会了如何和狄拉克相处,以最简单的方式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狄拉克会回答“yes”或者“no”。当然他的回答都是对的。传记作者加了一句:“狄拉克有的时候还会说‘I don't know’” 自旋理论出现的时候,小海和狄拉克打了个赌。 狄拉克说在三个月之内就会出现能解释自旋的理论,小海极度悲观的赌起码得三年。 泡利知道这件事以后也跑去找克拉默斯打了个类似的赌,并赢了十块钱。 三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 什么都没出现。 狄拉克最终在到期之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整出了狄拉克方程。然后完全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的推出了自旋,然后他很高兴的写信给小海。 狄拉克的字真是清秀的让我这种字渣到极点的人汗颜啊! 从20年代到80年代那一手漂亮之极的字就没变过啊! 顺便讲一下大家的字迹问题。 玻尔的字是传说,绝对的传说。 《玻尔传》里写他有一次写一个单词,就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有抽象气质的曲线,然后讲了一会儿,他打算把这个词改成另一个和这个词差别很大的词。然后他认真的端详一下这道曲线,在上面加了一个点(原来的那个词没有i这个字母,后一个有)接着就说,好了。 后来这家伙要么用打字机打论文,要么就让他的助手重抄一遍,后来考虑到认字实在是个高难度的活,于是他干脆口授。 根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理,小海原本还能见人的字被默默地毒害成如下图。 懒得再传一次图了,反正就是那种认不出写什么单词的字。 谁看得出右下角的是Dein Werner? 时间简史上有小海19岁时候的签名,咱不说好看,至少可以认得出来是什么字。 狄拉克的字如果用中文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完全可以搬到字帖上的小楷。30年代的信和80年代的信一眼扫过去除了签名由P·A·M·Dirac变成了Paul Dirac以外基本没差别。 狄拉克在1926年下半年去哥本哈根工作过一段时间,玻尔给他的邀请信里说小海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天天念叨他,又一次萌到了。 狄拉克刚提出正电子理论的时候,他错误的认为质子就是正电子,而理论上正电子应该和电子发生湮灭反应,照这个算法,一个氢原子只能存在10^-9秒。泡利听说这个理论之后,非常淡定的表示,他最近提出了泡利第二原理(第一是不相容原理):一个物理学家提出一个新定律时,这个定律应该立刻对他自己起作用,所以,狄拉克应该被湮灭掉。 有一次有个法国物理学家来见狄拉克,他的英语很糟,于是他断断续续地讲,非常痛苦状。这个时候狄拉克的妹妹过来,用法语问了个问题,狄拉克用流利的法语作答。(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小时候狄拉克是被自己的爸爸抓着学法语的。)这个物理学家非常愤怒,质问狄拉克为什么不说他懂法语。狄拉克一脸纯洁无辜的表情:“你从来也没有问过我啊。” 说到狄拉克的lp 狄拉克结婚的时候他所有的朋友都一副无法接受状。因为在他们心里狄拉克就是个永远的单身汉。 他的一个朋友在他结婚后去看他,发现狄拉克房间里有女人,非常震惊的问他那是谁。 狄拉克呆了半天。回答:“我忘记跟你介绍了,这位是——是…… 维格纳的妹妹。” 狄拉克结婚以后发了两篇很糟的论文,玻尔拿着那本杂志看了一遍,然后随手扔给了自己当时的助教(似乎是罗森菲尔德),说:“看看,这就是结了婚的下场。顺便上一下爱因斯坦/哥德尔的篇外。 我一直在想,要如何去描述哥德尔这个人。 天才——简直是废话。 孤僻,独来独往,神经质,妄想症,疯狂程度大约和前辈康托尔(发明集合论的,后来被送进精神病院)有的一拼。 此人在数学界的传说程度大约相当于爱因斯坦。有人曾经开过这样的玩笑,冯诺依曼不是一个地球人,但是他假装他是,费曼是一个地球人,但是他假装他不是。 就是这样的冯诺依曼,硬生生被哥德尔的工作郁闷的此生再也不碰纯粹数学,跑来祸害应用数学界,并导致本人几十年后郁闷的学习着计算机的同时诅咒之。(当然,当我看小说、电影,打字之类的时候我还是会很感激他的) 他的学生看到他在超市买吃的东西的时候都是一副看见上帝的表情。他唯一一次站出来接受学生对他的崇拜的时候,学生们差不多都敬畏的像傻子一样(然后这帮学生把他抬回了家)。他去图书馆借书,还了以后有他签名的借书卡立刻被学生拿走。 我从来不假装我看懂过哥德尔的所谓不完备性定理,也不打算假装我看懂了哥德尔传里那一堆的哲学论述(如果你以为我看得懂柏拉图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之类的东东是什么的话你就错的离谱了,以及即使没看懂我依然对他把哥本哈根派归于实证主义者表示抗议)。但是看到这样的文字我还是会小小感动一下。 爱因斯坦:“我现在仍然坚持每天去上班只是为了享受和哥德尔一起散步回家的特权。” 他们在对方的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年轻时代都想过要进入对方曾经为之奋斗了一生的那个领域,或许他们都觉得彼此就是选择了另一条路的自己。 爱因斯坦年轻时代是想过要学数学的,但是他后来觉得数学太大了,一个人很难找到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而物理足够明晰和简单。很多年以后他遇到了哥德尔,他说“我现在终于知道数学也是这样的。” 哥德尔也是想过要搞物理的,多年以后,他在爱因斯坦的生日上给了他一个惊喜,他证明在广义相对论的前提下可以存在时间循环的宇宙解。不过这个解确实困扰了爱因斯坦很长时间。 后来哥德尔不知道为什么对天文学感兴趣起来,他发现他问过的所有物理学家没一个搞过他感兴趣的那个课题,于是他终于从纯粹数学的圣地走了出来,亲自动手买回了哈勃星系图,自己拿着图片测量。n年以后另一个物理学家和他的学生也想搞这个课题,搞完以后别人告诉他哥德尔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于是他给哥德尔打电话,不出几分钟就被问的无言以对,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搞研究的时候忽略了多少问题。 另外,他们一致表示哥德尔的物理比他们想象中的强大太多了。不过当然,哥德尔有和相对论创立者每天探讨的特权。 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里有一段话 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为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一定距离而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 我觉得,这段话与其说是在描述那个乐天而合群的爱因斯坦,不如说是更像哥德尔一点。那个从来都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存在,那个被整个世界遗弃的孩子。 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和哥德尔是一样的。所以不被全世界理解的他们,在彼此这里终于找到了同路人。 于是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两个如此不同的人,会如此的亲密。 很显然,两个人中,更加不通人情世故的当然是哥德尔,以至于爱因斯坦不得不经常保护他的小朋友。 比如说,哥德尔参加美国入籍考试的时候,要考美国宪法。 然后哥德尔凭借自己的天才发现了美国宪法里的一个逻辑漏洞,可以合理合法的把美国变成□□制。(突然觉得这人会是一个不错的律师) 接下来几天,他和自己的所有朋友(一共不超过5个人)都说了这个发现。 爱因斯坦顿时冒冷汗,他知道以哥德尔的性格,一定会在考试的时候说出来的,然后多半就过不了考试了。 于是哥德尔考试当天,爱因斯坦陪着他坐车去参加考试,一路上不断讲笑话分散他的注意力。 到了考试地点,爱因斯坦看到了当初考自己的那个考官,一个很好的人。顿时抓着他就说了这事,于是考官把哥德尔带到单独的房间考,前面几个问题都没出事。结果考官问他是不是从德国来的,哥德尔回答是奥地利。 于是考官说差不多,反正都是□□国家,然后感慨了一句幸好美国没有变成□□制的危险。 哥德尔立刻义正言辞的说:“不,我知道这怎么可能。”然后就准备解释自己的话。 考官和爱因斯坦对视一眼,立即叫停,说这和考试没有关系,我们换个话题。 最终哥德尔成功过关,他自己没什么感觉,陪他考试的人倒是都吓出一身冷汗。 很多天才一生的杯具都是由社会造成的,但是哥德尔绝对不是,只要他开口,这个世界就会给他他想要的一切。 哥德尔死前说他已经做不了肯定判断,只能做否定判断,这否定判断中就包括一次又一次拒绝去医院。临死前一个星期,他的一个学生给他送鸡汤,他拒绝接受,因为害怕有毒(他平时吃饭都要他的妻子先替他尝过才吃!)最终他死于长期禁食引发的功能性紊乱。
+ 加入我的果篮
被海森堡和狄拉克的互动萌到了嘤[捂脸
这。。看了一下系列的发表日期,怪不得回复那么少。。
链接怎么关联到流氓网站上了
引用 的话:链接怎么关联到流氓网站上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已修改链接
哥德尔的故事还有更多吗?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把人送进精神病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