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分析指出代表人物

《红楼梦》中多个人物形象有黛玉的影子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红楼梦》中多个人物形象有黛玉的影子
  黛玉多病,是个一口气就吹跑了的“草木人儿”,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它更多的是作为道家缥缈空灵与儒家厚重敦实――代表是宝钗的“金玉之质”――对立呈现的具体形象符号而出现的。在《读了红楼梦》里,胡兰成写道:“受难的如林黛玉,她的悲哀是明净的,病态也不过病态到缠绵悱恻,不是歇斯底里。”尽管从黛玉一出场,曹雪芹就在不断地写黛玉的弱和病,但笔下始终十分含蓄。细读前八十回,宝玉吐过血,袭人吐过血,龄官也吐过血,独独黛玉没有吐过血。事实上,在“葬花”一回,林黛玉出场时的形象,“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简直是健康明媚的。只有在后四十回中,才出现了“半日才吐出一口痰来,痰中一缕紫血,簌簌乱跳”、“一口血直吐出来”的实写之笔。
  有趣的是,在庚辰本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的回前总批中,有这样一句话:“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然而,在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里,却并没有那么多关于林黛玉病情和服药的叙述。是否可以据此推断,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曹雪芹也试图像处理黛玉的容貌衣饰一样,逐渐弱化她的病态的现实存在,而不断强化她的诗性的本真一面?
  几个林妹妹?
  如果说,在容貌和衣饰这些描摹人物形象所不可或缺的环节上,曹雪芹对黛玉尽量采用了虚化的艺术手法的话,那么,在影响人物心路历程的身世遭遇的描写上,他则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分身。
  《红楼梦》中,“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说的是宝玉房中两个最亲近的丫鬟,晴雯身上有黛玉的影子,而袭人则俨然又是一个宝钗,这几乎已成公论。但是,在《红楼梦》中,黛玉是否仅有晴雯这一个化身?
  倘若以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的标准来衡量《红楼梦》,林黛玉这个角色,其实充满破绽。古代食盐专卖,有清一代,盐政官几乎是天下第一肥缺。在曹雪芹去世几年后爆出的两淮盐引案,两淮盐政高恒借口筹办乾隆南巡,私自规定每张盐引――盐商贩盐的许可证――加税3两,20多年就多收了1000多万两白银。作为小说中今上钦点的巡盐御史林如海的独生女儿,林黛玉何以竟然会在父母双亡后沦落到贫无立锥之地,一饮一食一丝一缕都只能仰仗贾府供给的地步?难道真的像第五十七回中贾母所说的那样,“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而在她进贾府一回的叙述中,借贾母之眼点出,黛玉北上,长途跋涉,却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奶娘王嬷嬷,一个一团孩气的小丫头雪雁,“皆不遂心省力”。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一段下,曹雪芹仿如漫不经心地写道,“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相形之下,黛玉这个千金小姐,不是太寒酸潦草了吗?正因如此,有人指出,吃穿用度俱自不凡,“把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的妙玉,也是黛玉的化身之一,而她投入贾府的原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可能便隐藏着一段“一把辛酸泪”的伤心往事。
  惯于“伏线千里,横云断岭”的曹雪芹,不只在别人的身上交代黛玉的故事,更擅长用两个看来与黛玉不相关的人物之间的互动,点出别人对黛玉的观感和反应。最明显的、被人提及最多的例子,当属抄检大观园之前,王夫人与晴雯的一段。见到“眉眼间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晴雯,当着小一辈的凤姐和一群仆妇丫鬟,向来表现得持重端庄的王夫人居然失态了:
  “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
  对黛玉的积怨,可见一斑。
  那么,这是不是王夫人第一次表示对黛玉的不满呢?当我们返回去将王夫人出场的情形逐一细看时,却原来早在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画蔷痴及局外”,就已经埋下了伏笔。那一回书中,宝玉来到王夫人房中,见王夫人睡着了,便对坐在旁边捶腿的金钏儿习惯性地动手动脚。接下来:“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要明白这一责罚的严重性,必须先了解,在满族礼节中,打嘴巴和骂作“娼妇”,都是最高级别的侮辱,所以金钏儿后来会含羞自尽。但是,如果王夫人没睡着,听见宝玉和金钏儿的对话,她应该很明白,整个过程,是宝玉在采取主动,而金钏儿一直在抗拒。对一个几乎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服侍、明知与宝玉之间不会有事的丫鬟如此大动肝火,是为了什么?
  在这件事发生之前,贾府打醮,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宝玉和黛玉因此拌嘴吵架,宝玉向黛玉赔不是被凤姐看到,公之于众,宝玉当众嘲笑宝钗“体丰怯热”,令宝钗在整部书中难得地发了一次火,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又被王熙凤看破点穿。所有这些事发生之时,曹雪芹都没有忘了交代,王夫人也在场。
  事实上,看穿王夫人的迁怒,也许并不只我们。在接下来的第三十一回中,晴雯撕扇一幕,宝玉说,“……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他在说谁呢?
  而在第五十七回中,宝钗与邢岫烟在去探望黛玉的路上相遇,天还很冷,岫烟却全都换了夹衣,宝钗问起时,岫烟答道:
  “……他(指迎春)那些妈妈丫头,哪一个是省事的,哪一个是嘴里不尖的?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很使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因一月二两银子还不够使,如今又去了一两。前儿我悄悄地把棉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
  将此段与前面第四十五回中黛玉打赏婆子的一段对看,简直可以令人不由得会心一笑,而又油然而生一种悲凉之意。
  这些几乎无处不在的伏笔和暗写,无疑是让《红楼梦》每次读都会给人以不同感受、让人有新的惊喜的重要原因。但是,曹雪芹为什么要这么写?对于他来说,这只是一种好玩的笔墨游戏吗?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如果从林黛玉是《红楼梦》主要人物中曹雪芹最后才确定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的一人的角度考察,答案,或许会与以往的解释完全不同。
  《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几百年来,已成定评。但这悲剧,不应只是看做宝玉和黛玉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爱情悲剧,或是曹雪芹有切身之痛的大家族“自杀自灭、一败涂地”的世情悲剧。即便没有金玉之说、黛玉并非多病之身,也无所谓续书中被人诟病的贾母、王夫人和王熙凤的移花接木之计,让宝玉和黛玉这两个理想人物结合,然后在贾府势尽、大观园覆灭后被俗世沾染玷污,难道就不是悲剧了吗?在《谈艺录》中,钱锺书便指出:“当知木石因缘,侥幸成就,喜将变忧,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宝黛良缘虽就,而好逑渐至寇仇,‘冤家’终为‘怨耦’,方是‘悲剧之悲剧’。”而在林语堂看来,后四十回中宝玉中举、贾家“沐皇恩、延世泽”,即使并非曹雪芹残稿而出自高鹗之手,也未尝不是对悲剧的另一种深沉的理解和表现形式――“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然而,令曹雪芹高出高鹗,《红楼梦》高出其他古典小说,林黛玉高出其他女性形象的地方在于,一种从简单的悲剧中超拔出来的能力。它让黛玉的悲剧从一人一身一事中摆脱出来,将她推到“无立足境”之处,而成为大观园和曹雪芹理想中女儿之美好与纯净的总和。
  李长之论及曹雪芹和高鹗,曾打过一个比方:曹雪芹像托尔斯泰,高鹗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实在是再精辟不过的论述。虽然同样长于描摹人生百态,写的都是人性的悲剧,但托尔斯泰看到的,常是美的好的,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残忍地画出人世的种种肮脏和邪恶。如果说,在刚开始写作《红楼梦》――更确切地说,是《红楼梦》的前身、由一个一个后来被纳入《红楼梦》的小故事所组成的《风月宝鉴》――的时候,曹雪芹还带着想要为贾府的衰落找出造衅开端和不肖子弟的想法,绘声绘色地白描出一桩又一桩的恶人恶事的话,随着际遇变化,年龄增长,他开始领悟到,人生真正的悲苦,在于其自身无解的难题――世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理想必定破灭,纯净与美好总要遭到玷污。令人痛惜的,是这种象征生命纯净美好的花无可奈何终将落去的必然,而不在于花落谁家、为何而落,以及如何落下去的种种细节。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识分定”的领悟,才会有了《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众花皆卸,花神退位”的饯花之日,作为大观园中女儿代表的林黛玉所做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并不是黛玉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如庚辰本脂批所指出的那样,“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然而,令宝玉悲不可抑,恸倒在山坡之上的悲剧顶点之后,却是黛玉爱情和诗性如火山一般的集中迸发――在生命后期贫病交加、妻死子夭的境况下,曹雪芹却加意铺陈打造了一个在早本中并不存在的空中花园――大观园,以及发生在大观园中的风光霁月的宝黛之恋。明知必将陨落而怒放,明知世事污浊而“著书唯剩颂红妆”,悲剧因此而具备了更大的震撼力量。
  张爱玲说,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曹雪芹“泪尽而逝”,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只能留给后人猜想。黛玉最终命运如何?如果着落在实处,则任何一种结局,都有可能――无论是高鹗续书中广为接受的焚稿断痴情,还是周汝昌设想的投水自尽,甚至是有人考证出的,嫁给北静王水溶,当了真正的“潇湘妃子”……现实中的悲剧,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但是,作为一个与大观园彼此依附、共生共存的理想人物,一旦大观园的理想世界被摧毁,黛玉的命运也就昭然若揭了。事实上,曹雪芹是如此的深爱着自己所塑造出的黛玉这个角色,我们很难相信,他会像对待宝钗和袭人那样,将她推向外面那个肮脏的世界。“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一切无可寻觅之前死去,应该是曹雪芹为黛玉这个完美主义者所安排的最好的收梢。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关于&& 的新闻红楼梦 袭人 人物分析_百度知道
红楼梦 袭人 人物分析
  袭人是宝玉身边第一个重要女婢,她的结局也见于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三回出场时,作者这样概括她的性格:“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伏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在全书出现的第一个高潮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后,紧接着第六回小说就点明了宝玉和袭人的儿女情事,从此他们异常亲密的关系一直维持至小说结束为止。  一、“花气袭人知昼暖”  袭人本姓花,原名珍珠(批:曹公最喜欢在名字上下功夫,花珍珠本身就有一种褒义)有的人断章取义在“珍珠”二字上下功夫:“珍珠其实就是贝类的一种病态反应的结果或者是杂质进入贝壳体内形成的。而且珍珠是纯的乳白色为最好,谁听说过花珍珠的?我们就知道赛珍珠。花珍珠说明她不是深藏在大观园里的珍宝,而是披着光华外衣的沙粒”。不过公说公有理,这样说也不算为过可以理解。她原是服侍贾母之婢,为贾母房中八大丫鬟之一。也服侍过史湘云。因贾母溺爱宝玉,觉得她心地纯良、恪尽职守,恐宝玉之婢不足使,就将她与了宝玉。宝玉知其姓花,便从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中,取“花袭人”三字作她之姓名。这是作者借用陆游的《村居书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但是要注意了这里作者用的是“花气袭人知昼暖”而不是“花气袭人知骤暖”,我个人认如果用来描写人的话“知骤暖”凸显了一的人消息灵通,对事情的变化了如指掌,放在文中就表明袭人是爱打小报告。而“知昼暖”依我理解,自然会想到袭人日夜照料宝玉的暖意来。花香四溢迎风扑面而来给人一种温柔和顺的感觉,同时也符合袭人的性格特征,其次作者不可能在文中写哪一个丫鬟或小姐长有坏心眼什么的,因为作者本身颂扬的就是大观园里青春女性,心灵的纯洁与善良。《红楼梦》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写了:“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这里我想说明的是部分男子除外), 便觉浊臭逼人.”。然而这腐朽没落封建礼教竟然将她们一一践踏,最终成为一场悲剧,持有更多的则是一种怜惜,同情的态度。而大多数人抛开“花”字独在“袭人”二字上做文章弄出许多笑话。这恰好印证了书中人们最容易忽略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和作者在书中开头写的一首自嘲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满纸都是荒唐言要看你怎样使用用风月宝鉴去照了(这里的风月宝鉴含义有些深刻复杂我不在引申了)由此可见曹公是喜欢袭人这个角色的,赋予了她“花袭人”这个温文,柔和的名字。  二、“错里错看花袭人”  从清代乾隆年间到现在,从一个普通读者到著名红学家,有许多人都认为,晴雯之死,袭人负有极大的责任--是因为袭人告密,导致了晴雯被赶出大观园。当时晴雯生着重病呢,所以不久晴雯就死了。  在乾隆、嘉庆年间,也就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那么离开现在已经有二百年了,有一位叫二知道的人,一位评点家,他在谈到金钏之死、晴雯之死的时候,他就说:“袭人是功之首,罪之魁。” 她向王夫人进言有功,立头功的就是她,罪魁祸首也是她。比他稍微晚几十年,道光年间,那就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叫涂赢的,说得就更严重了,人如果奸猾,可她装得非常有人情味“奸而有人情者难辨”,这样的人不太好分辨,那些奸在表面化的,你一看就看出来了--袭人就是“奸而近人情者,阅其平生,死黛玉,死晴雯,逐芳官、蕙香,挑拨秋纹、麝月等等,其虐肆矣。”她干的坏事太严重了,太多了。由此可见,袭人受到大家的怀疑,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但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第一,袭人曾经向王夫人进言。这事情发生在贾政毒打宝玉之后,贾政差点把宝玉打死,可是袭人对王夫人说什么呢?她说:“二爷是太太养的,太太岂不心疼;就是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造化了......且连葬身之地都没有了!”王夫人听了这话内中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面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在宝玉身上留心......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叫别人知道就是了。”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 王夫人当时一听,非常感动,对袭人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而且保证绝不辜负她。紧接着,赏给她两个菜,这是小事;再紧接着,就命令王熙凤把袭人的工资增加一倍半。看到这读者最易犯错,(提醒:假作真时真亦假)其实,这只是作者蒙蔽读者的一种假象罢了,而脂砚斋早有一句话提醒我们: 【蒙侧批:袭卿爱人以德,竟至如此。字字逼来,不觉令人静听。看官自省,且可阔略戒之。】
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不要错怪袭人,这只是她出于对宝玉的关心。
在脂批里边有一句话,叫做“晴有林风”,就是说,晴雯有点林黛玉的作风;“袭乃钗副”,说袭人就好像是薛宝钗第二。袭人和宝钗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她们俩都真诚地信奉封建道德,她们都很自觉地用封建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仅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也这样地要求别人袭人曾经规劝过宝玉但他生性顽劣再加上贾母王夫人的溺爱那里听的进去不想他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在女儿堆里厮混,在袭人看来读书做官才是走正道,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总会移了性情。因此为了宝玉,为了自己袭人不得不向向王夫人进言,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动机,这样一种认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并非人们所说的像王夫人告密。  第二,在抄检大观园之前,王夫人把晴雯叫来给训斥了一顿,王夫人说道:“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你干的事,我都知道。那你想,晴雯干的事,王夫人知道,只可能谁告密?那明摆着,只有袭人告密了。这是七十四回。七十七回,王夫人亲自到大观园,她在怡红院公开宣布,她说:“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儿神意,时时都在这里。”  第三,连宝玉都怀疑袭人。你想,宝玉跟袭人关系多好啊!抄检大观园之后,宝玉问袭人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袭人道:“你有甚忌讳的,一时高兴了,你就不管有人无人了。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倒被那别人已知道了,你反不觉(作者就把话挑明了告密之人另有其人)”。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
袭人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劝,(因叹道:“天知道罢了。此时也查不出人来了,白哭一会子也无益。倒是养着精神,等老太太喜欢时,回明白了再要他是正理。”  但是晴雯之死可以说与她是毫不相干的这还得从晴雯自身的性格说起。简单地说,晴雯的个性和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里面,对那些少女都有一些“判词”,或者 “红楼梦曲”里面,预示了她们的命运,揭示了她们性格特点,人性的优点或者缺点。我们可以注意到,晴雯的判词出奇的好。你可以比较一下,晴雯是“心比天高”,她这个评价之高,超过了探春等好几个少女。像探春、秦可卿、王熙凤等人,都远不如晴雯的判词评价之高。 晴雯在说话方面,像黛玉那样直来直去,无所顾忌,有时候说话就会比较尖刻,就容易得罪人。比如说,她有时候就难免有些任性;有时候说话就容易伤人、得罪人。就像袭人说她的“她说话夹枪带棒”。另外,像当时小红这个丫头奉王熙凤之命办事,结果被晴雯和麝月看见了,晴雯就讽刺、挖苦她攀高枝什么的。小红虽然是一个地位很低的丫头,那个级别就是月银五百钱的丫头,三等丫头,可是她出身不一样啊,她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有一句脂批,她说:“管家之女,而晴卿辈挤之,招祸之媒也。” “招祸之媒”就是惹祸的导火线,晴雯得罪的人比较多。由于邢夫人借“绣春囊事件”发难,所以迫使王夫人采取的措施比本来更加严厉,原来也许不至于这么严厉,这么快,而且王熙凤还可能缓冲一下。因此,晴雯就成了邢夫人和王夫人斗法的牺牲品。像这样的斗争,政变小到小厮丫鬟大到小姐
姨娘 奶奶太太 ,其中小厨房政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次,是以王善保家的为代表的一些婆子、媳妇们,趁机打击、报复晴雯。我们看七十七回,看得很清楚,王善保家的是一再指出晴雯说,就是她,怎么怎么不好。后来,你看七十七回,王夫人到怡红院去搜查的时候,来指认这个、那个,说:“谁叫耶律雄奴?”是谁在指认?老嬷嬷。所谓“老嬷嬷”也就是三十多岁、四十岁。说:“谁说生日跟宝玉一样的,就应该是夫妻呀?”也是老嬷嬷指认。王善保家的就是这些老嬷嬷的代表。  我们可以看一下,小说里面还特别提到了王善保家的是步步紧逼,催促王夫人此刻把她叫来。然后七十七回,王夫人到怡红院的时候,王善保家的她趁势告倒了晴雯。有人和大观园不睦的,关系不好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挑拨离间。所以,王夫人才把患有重病、多日米水不沾的晴雯马上赶出怡红院,赶出大观园,连衣服都不让多带。最终惨死在家中。  三、“千里姻缘一线牵”  “只见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是《红楼梦》第五回此诗影射花袭人一生命运,画中的“花”与“席”隐含其名花袭人。其中,堪羡——值得羡慕。在这里带有调侃的味道(作者心里有某种取向在这里不方便细说)。“优伶”(旧称戏剧艺人为优伶)即指蒋玉菡,蒋玉函原为忠顺亲王府中忠顺王驾前所蓄养的优伶,社会地位不高,在小说中出场次数不多,而作者却偏偏对这样一个卑微角色,命名许以“玉”字,此中暗藏玄机。《红楼梦》作者对角色命名,“玉”字绝不轻易赐予,小红本名红玉,因为犯宝玉之名而更改,即是一例。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象征,论者早已著书讨论,在众多复杂的诠释中,玉至少象征人的性灵、慧根、本质等意义,已是无庸怀疑。而小说人物中,名字中凡含有玉字者,与宝王这块女娲顽石通灵宝玉,都有一种特殊缘分,深具寓意。  可见八十回后最后蒋玉菡迎娶花袭人代宝玉受世俗之福的结局,作者早已安排下伏笔,而且在全书发展中,这条重要线索,作者时时在意,引伸敷陈。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冯紫英设宴,贾宝玉和蒋玉菡初次相见,席上行酒令,蒋玉菡手执木樨吟道:“花气袭人知昼暖。”(在,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大笔挥就这样形象生动的诗句。他借用“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的物候现象,分别推测“骤暖”(气温变高)和“新晴”(天气放晴)的气象情况,堪称一流的“天气预报词”。但是请注意了这里作者用的是而此时蒋玉菡并不知有袭人其人,而无意间却道中了袭人名字,冥冥中二人缘分由此而结。少刻,宝玉出席,蒋玉菡尾随,二人彼此倾慕,互赠汗巾,以为表记。宝玉赠给蒋玉菡的那条松花汗巾原属袭人所有,而蒋玉菡所赠的那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夜间宝玉却悄悄系到了袭人的身上。蒋玉菡的大红汗巾乃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为北静王所赐,名贵非常。宝玉此举,在象征意义上,等于替袭人接受聘礼,将袭人终身托忖给蒋玉菡。这样的以物与物的交换来暗示人物的最终命运的情节在《红楼梦》出现了不少,比如板儿用佛手与巧姐交换柚子时脂砚斋这样写道:“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接着又提示道: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洩,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由此可见这宝玉与蒋玉菡不经意之间的交换礼物而促成了一段姻缘,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舞文弄墨』 [评论]红楼梦》人物分析(一):袭人和晴雯
作者:仙人球老公 提交日期: 19:34:00 访问:331 回复:0首先要说明的是,以我个人看《红》心得,黛玉和宝钗是书中贵族小姐的代表,袭人和晴雯是贵族府中高级丫头的代表,并且作者是将她们比照来刻画的。也就是说,黛玉和晴雯,宝钗和袭人她们是分别对照来完成的。黛玉和晴雯是在外貌上的相似,宝钗和袭人是在性格上的相若。(此看法,也许前人已有论述,但这里完全是本人的阅读体会。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袭人和晴雯的相同点:
   都长相漂亮。这点无庸赘述。作为宝玉的贴身丫头,没有不漂亮的。
   都是贾母赐给宝玉的。这一点决定了她们的身份和别的丫头更高一点,她们说话的底气更足一点,别人对她们也都高看一眼,多...
在红楼丫头里面,袭人为人怎样?李嬷嬷骂得她那么难听,她没有挑唆宝玉赶出他奶妈去。晴雯指着鼻子说到袭人的脸上,她也并没有打击报复。就是她向王夫人进言,也不是下毒害人,只不过是因为这是当时社会通行的道德标准,她遵从,她也真诚地希望人人都遵从,尤其是宝玉更应该遵从。她的话曹雪芹都录下来了,里面并没有一字半句提到晴雯---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化的分析。
袭人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柔媚娇俏的好女儿。大家对宝玉和她初试云雨非常不同意,说她才是真的勾引宝玉。其实,大家都从十五六岁过来,难道不知道那个时候的事?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就是蛇果也敢偷来尝尝,更何况贾母把她给了宝玉?此举也不算越礼,儿女情长,大家看开些,不必硬揪着小辫子不放,非跟她的过去过不去。
  只是...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刻划的人物,常常是只提供他们的活动迹象,使他们的言行很少表露其思想品质的倾向性,以致造成人们对作品人物性格颇多歧议。花袭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对她作较为深入、细致的探究,不仅可以明确对这一人物的认识,而且对于了解曹雪芹在写人方面的美学观和艺术功力,也将有特殊的收益。
在贾府,袭人在主子、奴仆中有特殊的威望,这不仅因为她是贾宝玉的贴身丫头,沾了主子特殊地位的光,主要的还是她在为人处事方面表现出的温柔敦厚、与人为善赢得了众口一致的赞誉。她对主子尽忠,对父母尽孝;在忠孝之间,她明确地把忠放在首位。在事主不能侍亲的情况下,她这个卖身丫头还为母亲送了终。把这件看似正常的事安排在她身上,是不无用意的,作...
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版《红楼梦》真的没有 87 版《红楼梦》的艺术水平高么?
按投票排序
234 个回答
邓云乡先生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曾写过一本《红楼梦忆》,回忆了拍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看了以后就知道87版的经典是很难超越的了。下面摘几段:邓云乡先生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曾写过一本《红楼梦忆》,回忆了拍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看了以后就知道87版的经典是很难超越的了。下面摘几段:(1) 培训
甲子四月初五日立夏,黄昏后,与周岭兄等闲步圆明园废址林莽间,漫谈烧因故事。余道及那拉氏杖杀汉官人四春惨状,相与太息者久之。不觉瞑色四合,新月欧残,夜已阈矣。因谱《摸鱼儿》志之。  从这小序中,读者可以约略想见当时的情景。这里不妨再细说几句。招待所中住了几天,讲了几次课,和学员们十分熟悉了’很快形成一种习惯。郧早晚之间.一同去圆明园旧址的荒僻小径上去散步 或是边秀边谈,或是立在那里闲聊。环境、季节那样好,大家又有着共同兴趣,而又没有任何拘束,走如古人说的‘四类具、二难并”,所以谈起来,特别有兴趣。不过这种闲谈,大多是她们提问、引头,而由我来谈。联系眼前的废园,那还是谈圆明园的话题最多。由国的被焚毁,谈到西太后那拉氏,又由那拉氏谈到宫中情况,各种制度、礼仪等等。我当时也有意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情况,意在给她们一些启发,唤起她们的想象──甚至可说是种种幻想,这对演好《红楼梦》中的随便哪个角色,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小序》所说之“夜话”,参加者除周岭见外,记得尚有哈尔滨姑娘、后来演夏金桂十分成功的杨晓玲,后来一直做场记的李曼。还有两三位是谁记不清了,散步回来,立定在“大水法”残石边,听我讲说故事,主要讲“四春”故事。  清代宫中不能有汉人嫔妃,但清代宫庭从清初即从江南苏州、扬州购买女子。圆明园中一般可以不按宫中规矩,所以圆明园中有汉女宫人。咸丰皇帝奕泞最宠爱四个汉女,分居四大景之一。居“搂云开月”者名“牡丹春”,居“杏花春馆”者名“杏花春”,居“武陵春色”者名“武陵春”。另有“海棠春”园册无名。当时宫中号称“四春”,均系供奕泞玩弄躁据之汉女。据传后来“四春”都被那位氏活活杖杀……听者动容,谈者忘倦,不觉夜已深矣。回室便填了这首《摸鱼儿》,词云:  立斜阳,废池嘉树,闲将风月评说。惜春光景,丁香花下,多少落英如雪。眉样月,暮然见,一痕曾照残宫阁。西山清绝,妩媚更无言,朝朝暮暮,相见应难别。 前朝事,戎马俊格火烈,霓裳顷刻消歇,雕云按月开明镜,肠断统年华发。伤碧血,夜阑处,水边似听人呜咽。摩挲断碣,剩未了情,寻思他日,再看野花发。 (2) 服装
临上火车前,我特地约了胡文彬兄和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同志和司机同志,在新侨饭店吃了顿便饭。因为我住在圆明园,他们都在城里。我在京期间,一直没有很好叙谈过。想在这里一边吃饭,一边好好谈谈。再有这里离火车站近,吃完饭正好上车。就是说一举数得。  大家谈论的中心,集中在服装设计上。我想《红楼梦》中的人物造型,服装是一个大问题。纱的、单的、夹的、棉的、皮的、家常的、出客的、喜庆的、办丧事穿的、有品位的、没有品位的、主子的、奴才的、绸的、缎的、镶边的、刺绣的、绎丝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而《红楼梦》又是一部不标明故事朝代的书(写书时代虽然明确,而故事中却对此点十分隐晦),在服装描写上,也明显地看出其用心。写王爷服装“白管缨银翅王帽”,全是犁园妆束;写有品位的,则是“按品大妆”,一笔带过;只有写到姑娘们、丫头们这群女孩子的服妆。才十分细致,衣裙楚楚,代表了作者当时生活中的服装。  《红楼梦》电视剧在历史背景上,要求的明清之间,服装设计便按此要求制作。总的是突破戏剧框框,作出“活生生”的服装,要生活化、要美、要华丽,能够显示出《红楼梦》的风格。 (3) 道具
黛玉北上,《红楼梦》原书中写着:“登舟而去”。一条船还不够,原书又写:“雨村另有船只。”这样,就得两条船。  这是一大一小两条木船。大的全长有三丈多,小的长有两丈多。《红楼梦》时代,江河上行走的船,大体可分这么几类:粮船、货船、官船、渔船、画舫、舢舨等。长途载客的是“官船”。官船有大有j、,但一律都有舱房,乘客起居坐卧,十分方便。现在老式木船,载货的、捕鱼的还可找到;专为坐人的官船,现在没有了。黛玉北上的船,是用条老式木货船改装的。黛玉坐的那条大船,改装了前舱。前舱中陈设了家具、书桌、书架、椅子、绣墩等等。前舱有门通后舱,如果是真船,自然后舱也有眠床、箱笼。但这是拍电视,只拍前舱的镜头,不拍后舱,所以后舱没有改装。  船头像廊子一样,有一小卷棚。开头油漆时,朱栏碧窗,十分漂亮,但不合剧情要求,因为弄成画舫了。王扶林导演让美工同志给改过来,全部改刷车莽漆,并适当作旧一些,这样才象长途行旅的“官船”。  两旁船窗,十分宽敞,可以自由开合,十分方便。但是旧时女眷乘船,不宜让外面看到船里,因而挂竹帘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提出必须挂上帘子。而且从拍电视的艺术气氛、美学角度构思挂帘子,大有好处。古诗中“朱帘暮卷西山雨”、“水晶帘下看梳头”、“更无人处帘垂地”……东方美的艺术气氛,诗情画意,在帘子上大有讲究,现在黛玉在船上竹帘前的镜头,就十分有画意。可惜帘子不够精美,是太平县竹器工艺厂所作的。太平大量出产竹子,却不会作精美的竹帘──而且根本不作竹帘,这帘子还是勉强加工的。  如何表现是贾府的船呢?船头上挂一只官衔灯笼,便更加“官船官派”了。只是限于客观的工艺水平,没有能制造出更精美的官衔纱灯。不过这船也载黛玉北上了:波光帆影,渡头落日,离人愁绪……都在画面上出现了。  遗憾的是没有能把运河特徵的镜头──如《话说运河》中东昌府码头系缆绳的石桩补了进去。那桩上有岁月痕迹的“缆绳沟”,如果黛玉的船在那石桩上一系就好了。 (4) 选景
苏州的园林,是举世闻名的。但在园林中拍电视,尤其是旅游旺季,那却是十分困难的。著名园子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虎丘等处,每天游客都以万计。虎丘春天,人多时可到三四万人。在这些地方拍摄电视,不但费用可观,就是那拥挤的游客,拍摄时围观起来,秩序也很难维持。所以必须找到最理想的地方。  多亏了诗人、画家王西野兄,他对吴下名园了如指掌,与园林局关系又极为密切,经营修复,多所咨询筹划。他建议我们避开大国找小园,避开热园找冷园。这正与导演的意图吻合,因为计划来苏州园林拍戏时,就想到这点。不能用熟园子、熟镜头,否则观众一看荧屏画面,马上会指出这是拙政园某处,这是狮子林某处……如此那就没有《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了。因此必须找冷僻的、不大为人所知晓的小园子──这样首先找到了“艺圃”。  “艺圃”是苏州园林局新修复的一处别局风格的小园,在阎门里一条安静的深巷中。狭窄的石板深弄,是苏州陌巷的特色。过去只有行人、小轿,本世纪前期,自然也走黄包车。但现在的汽车却开不进去,拍戏时运送演员、道具、摄像机等物的汽车,只能停在弄堂口上,大家拿着工具走进去。  “艺圃”历史上的主人,是十分有名的──这里是明代吴门画派大名鼎鼎的画家文微明的故居。由于年代久远,经历明、清及近代,早已几经沧桑。虽然大体格局还在,但近若干年来,早已残破不堪了。苏州园林局为了保存吴下文物,特别拨了经费,加以修复。小园由三部份组成。一座以大水树为主的庭院,一流大水池,一座假山。水村轩窗全部开启,俯视池水,面对假山,以池水做油、山态爽朗取胜,独具风格,完全不同于吴下其他小园的幽连曲折。再者因为地处僻巷,新修之后,游客并不多,只有附近市民,每日来大水檄茶座吃茶,其他游者寥寥。红剧组便选择这里拍了一组镜头:“蜂腰桥小红遇贾芸”、“小红遗帕”、“坠儿与贾芸谈话”等等。  电视选景,景观要曲折、要有层次。艺圃水面虽小,而水位很高;假山不大,而山脚沿水处高低石径却爽朗有致,又有层次。镜头打出去,既非一览无余,又非过份曲折,不能看透。这里远处一个月亮门,然后沿山石路错落两三个弯,就到了一个小石桥前,也就是“蜂腰桥”了。贾芸过去,小红走来,正好眉目传情……但现场使用时,实景总要加加工,才能更显示意境。于是临时在桥边种了一株小柳树,柳条摇曳,就显出小红姑娘穿花拂柳而来的形像了──少了它,便不行! 有兴趣的可以下载pdf电子版看看。
旧版拍了三年。新版的宝玉好像旧版的贾环啊
看到这个问题很激动很激动,看到那么多回答也很开心,把我想说的都说了,作为87红楼痴人,有那么多87迷…抑制不住骄傲一把! 金陵十二钗就不用说了,上面已经很多朋友晒图对比,有图有真相:87绝对金典不可超越!! 我大胆来添几个大家没太关注的人物吧。 ——————————————————(注意注意“非正面人物”和“小人物”同样金典不可超越) 1,薛蟠(新旧对比)]同样是欢(pi áo)乐(jì),同样是大扇子……新版更逗比有么有么?! 2.夏金桂
看看我们的泼辣辣的金桂大姐 看看我们的泼辣辣的金桂大姐3.贾赦(新旧对比)
87色眯眯有木有有木有…新版,毫无特色… 87色眯眯有木有有木有…新版,毫无特色…4.秋桐
看看这修甲剔牙之态,她就是秋桐 看看这修甲剔牙之态,她就是秋桐这位姑娘原本是黛玉候选人,一次聚会,舞兴高涨,秀了一段迪斯科,“宝哥哥”这样写的:“越跳越来劲儿,越跳越烈,越跳越狂,越跳越野,真有点忘形了………”结果,王导立即把她定为泼妇秋桐!!5.刘姥姥和板儿 ]]6.赵姨娘7.贾珍这胖胖的……维尼!!8.贾琏9.婆子这位婆子我是永远忘不了……瞎发这些图片,娱乐之余,可见87红楼用功程度,“红楼梦里三年!”……从人物形象挑选到人物心理把握无不绝妙……这些女子男子们并不是最漂亮帅气的,但一定是最适合这些角色的!87红楼,金典永恒!
其实李少红的美学是一以贯之的,但是我看过的她的三部作品《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红楼梦》,整体评价却是良莠不齐。《橘子红了》因为本身时代背景,衣着礼仪都与这两部不同,《大明》《红楼》是很相像的,这三部的整体气质也相差不大。问题是,为什么《大明宫词》即使和历史出入那么大,也是好评如潮,《橘子红了》则是褒贬各异,到了新《红楼》则是铺天盖地的谩骂和斥责了。很多人将这归咎于87版和这一版的水准天壤之别,却有这样的原因,单看演员就是了,但细细想来这也不是最根本原因。根本在哪里?李少红的美学应用问题李少红是一个善于从女性的视角去拍女性题材的故事的人,这一点在《大明宫词》运用得就很成功,不管是薛绍还是张易之都是陪衬,真正的主角就是那母女俩。整部作品充斥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空灵、伤感、执着、和对爱情的追逐,再加上李少红和她丈夫一以贯之的服装妆容选择,放在唐代这样一个开放包容却充满诗意的时代还是很妥当的,又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用女性视角写再合适不过了。到了《橘子红了》,看起来风格大变,其实也都是时代的问题,表面上服装、台词什么的都大不一样,其实仔细看看跟《大明宫词》走的是一个路子,但是就没那么成功了。为什么呢?因为唐朝那种光明开放大度昂扬的时代背景支撑得起一个人和几个人情感的游离、伤感和孤魂野鬼似的倾诉。民国就不行了,民国的气质是开放的文明的,但是没那么热烈奔放了,这么一个和大明宫词一样风格气质的人群以及故事情节,在这儿就是显得奇形怪状。如果说前两部作品的未失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整个思路都遵循了李少红别致的美学,那么新红楼的失败也就是在这儿了,因为人家有一个已经成型的原著,说白了就是李少红的东西成了碎片,夹杂在原著里头了。很明显,《红楼梦》写的是女性,但是视角绝对不是女性的视角,红楼的一大美学,就是世俗之美,言语啊行为啊什么的,我们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充盈着贵族生活的现实境况,这其实也是明清整体文化的一个趋势(明清文化趋向于世俗),而李少红美学里的空灵、飘逸、孤独,放进来之后显然不伦不类了,就在衣着上做文章,让林妹妹穿得仙气四溢,也不想想那时候人到底穿什么。现实感完全没有了,红楼这一梦,本是最后梦醒才发觉是梦,李少红给我们塑造的确实一开始就是梦,你就别把这当真!那可不得出戏么别怨什么演员了,导演的气质和红楼梦不合而已,要怪就怪导演自己生活得太不食烟火,以为自己那一套不食烟火的孤独而深刻的灵魂感可以万事皆用。
我就只说两个版本的第一集好了。87版把许多镜头给了市井热闹,中秋赏月等等,感觉一下有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和韵致,的确在用镜头说话,而不是依靠大段旁白,至少让人感觉是在看电视剧。新版就是旁白念书,加一些奇怪的画面。还不如听有声书。
那个贾琏,只离了凤姐便要寻事,独寝了两夜,便十分难熬,便暂将小厮们内有清俊的选来出火。 出火的本意是发泄X欲,旧版避险,那个年代删了此段也就罢了,其实新红楼删了也没关系。然而亲爱的导演,居然把“出火”,弄成了拔火罐!没错,是拔火罐!拔!火!罐!谁能解释一下那个清秀小厮的作用?总是该有专门拔火罐的人咯,一位大少爷,让小厮拔火罐,不成体统吧?而且说好的清秀小厮呢?实物与描述不符,差评!PS:新版秦钟好丑惹
作为一枚87版红楼梦爱好者,斗胆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我觉得87版红楼梦好,因为这个版本的红楼梦礼仪规整看着舒服,不做作,觉得里面的人物有灵气很灵动。放几张新旧版红楼梦的场景对比图,到底怎样是好,一对比便知晓。(1)甄英莲(1)甄英莲原著中对幼年时期的英莲是这么描述的“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单从演员看,新版的小演员并不丑,胖嘟嘟的也很可爱,但是如果说符合英莲这个角色,那么旧版的英莲会更胜一筹。看下旧版英莲眼神,非常灵动。符合一个无忧无虑活泼可爱的望族小姐的形象。(2)贾雨村(2)贾雨村原著中对贾雨村的背景描述为“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住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而通过娇杏眼中,可以看到贾雨村的外形为“敝巾旧服,虽然贫窘,然生的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腰圆背厚,说明此人生的雄壮,但不是满脸肥膘的意思。试想一位卖字作文,穷的只剩下文采和当官梦想的书生,是哪里还有闲钱吃成满脸膘的?而且新红楼梦中,贾雨村衣着考究,质地精良,明显不是敝巾旧服,更看不出贫窘。截图的场景虽然很漂亮,但更像是一幅“贾老板江南行留念照”。再看旧版,衣着照甄士隐明显降了好几个档次,但在气质上却毫不跌份,腰板一挺念诗的时候,昂然站在那里,隐约就透出了官派的气场。(3)黛玉与雪雁(3)黛玉与雪雁“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似泣非泣含露目,不是新版的那样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萌萌样子好么。不要感觉自己总是萌萌哒好么,你要演的是林妹妹,不是偶像剧。旧版的黛玉,两靥之愁,泪光点点,满腹心事的样子,活脱像原著里走出的人儿一样。在比较下紫鹃,“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先看新版的紫鹃,呆呆的毫无灵气可言,请问下你是王嬷嬷吗,你倒是说话呀,你才是王嬷嬷吧。好歹黛玉也是大家闺秀,丫鬟怎生得这样惊悚?再看旧版的紫鹃,一个小丫头都怎么看怎么漂亮,一团孩气,娃娃脸,稚稚嫩嫩的样子。(3)惜春,探春,迎春。图片中由左往右人物排列也为此顺序,新版旧版相同。(3)惜春,探春,迎春。图片中由左往右人物排列也为此顺序,新版旧版相同。三姐妹,迎春(最右)“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中)“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惜春(最左)“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红楼梦书中描述道,惜春是最小的,并且身量也小。看新版红楼梦中,惜春圆圆鼓鼓,好像是最胖哪位。而精明能干的三妹妹在新版中,也变得小巧玲珑的,完全不符合原著。我觉得还是那个词,灵气。要单说新版的角色演员但拿出来看,的确可以说漂亮,但是,却不符合原著中的人物形象。(4)王熙凤(4)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关于邓婕饰演的王熙凤一形象在人们脑海中都已经根深蒂固了。而姚笛版的王熙凤,根本没有把凤姐那种笑里藏刀的架势表现出来,反而更像是小孩子打打闹闹的过家家。更要吐槽的凤姐后面胖胖的丫鬟,荣国府中,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经不凡。可你看那胖丫头,难道是贾府中的伙食太棒给养的白白胖胖的,作为一丫头,你是怎么好意思吃的比你主子还胖的?这么大一府中,就不能好好挑选几个能看的丫头吗?(5)宝钗(5)宝钗“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髻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的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凌子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上去不见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少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我记得在哪里看过,说旧版的红楼梦中女演员大多用的都是自己真头发,早上很早就起床上妆梳头。而现在的古装戏中,用真头发的寥寥无几,但随着各种进步,也能有很多以假乱真的假发,看上去很自然,那样的也未尝不可。可是新版的宝姐姐,能不能把像极了胶卷的假发片子稍微遮挡遮挡也行呀。小演员很清秀,眉眼都挺标致的,可是比黛玉清瘦却要出演“丰腴”的宝姐姐实在是不符合逻辑呀。旧版的宝钗,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眼神里带着对未知命运的疑惑,“不是此去,会生出怎样的故事来?”(6)秦可卿(6)秦可卿宝玉梦里的可卿,“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曹公笔下的秦可卿,必是个大美人,兼具了黛玉和宝钗的美。贾母对秦可卿也有极高的评价“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而新版的秦可卿,一袭黑衣,丝毫没有那种年轻,貌美,袅娜的气质。也有很多网友评价说,穿了一身黑衣服,很不吉利。看旧版的秦可卿,那样的神情,不难让人想入非非。(7)宝玉、黛玉初回(7)宝玉、黛玉初回“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新版的少年宝玉,眼神黯淡无光,见了妹妹都快睡着了。说好的银红撒花大袄也变成了黑色。面色黯淡,也没有什么精神头。而旧版宝玉,见了妹妹,眼睛都发光了,整个人神清气爽,看着神采奕奕。看到很多知友说,新版的红楼梦更加精致了,更有诚意了,更讲究了。可是我觉得,所谓的诚意与讲究,并不是运用更多花里胡哨的道具,并不是大段大段的念台词。而是把握好每个细节,而是用心把每一个细微的地方做好,这一点新版的红楼梦真的做到了吗?(1)一个大家闺秀的小姐,想看看窗外的热闹光景,真的不应该避讳一下吗。把帘子全掀开实在是不合适。(1)一个大家闺秀的小姐,想看看窗外的热闹光景,真的不应该避讳一下吗。把帘子全掀开实在是不合适。(2)大小姐,能否随身携带手帕一块,你这样用袖子擦眼泪,袖子也很不容易的。这两张图也能比较出两者的头饰来,新版黛玉的头饰只有大白花一朵,很单调。而旧版黛玉的头饰精巧细致,蓝色的小花栩栩如生,不浮夸,简单不繁杂还有韵味在其中。(2)大小姐,能否随身携带手帕一块,你这样用袖子擦眼泪,袖子也很不容易的。这两张图也能比较出两者的头饰来,新版黛玉的头饰只有大白花一朵,很单调。而旧版黛玉的头饰精巧细致,蓝色的小花栩栩如生,不浮夸,简单不繁杂还有韵味在其中。(3)最经典的吐漱口水的形象。一个动作已经胜出千百里了。(3)最经典的吐漱口水的形象。一个动作已经胜出千百里了。(4)宝玉和姐妹们玩躲猫猫的游戏,黛玉向宝玉吹了一口气。单从截图看,实在暧昧,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那样的钟鸣鼎食之家里。即使是游戏娱乐,也应有起码的规矩礼仪在。(4)宝玉和姐妹们玩躲猫猫的游戏,黛玉向宝玉吹了一口气。单从截图看,实在暧昧,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那样的钟鸣鼎食之家里。即使是游戏娱乐,也应有起码的规矩礼仪在。(5)很多知友说,新红楼梦在道具上是下了功夫的,可是大家自己看灵位上的字,写的是“亡妻贾敏之灵位”。初看到觉得写的很别扭,因为别的影视作品上,都是王氏李氏的,怎么突然灵位上指名道姓了,于是百度了一下。即使没有前面的赘述,也应该是“亡妻贾氏之灵位”吧。即使没有前面的赘述,也应该是“亡妻贾氏之灵位”吧。暂时先写这么多大。对于红楼梦,的确是像前面知友说的那样,不管是新版还是旧版,都没有原著好。但是如果就电视剧来说,旧版远远胜出新版很多。后面还有很多经典的对比镜头,再慢慢截图放到一起呈现出来展示给大家。不需要的太多的言语,一对比,便可知分晓。本人才疏学浅,有说的不对或是有错误的地方,还请评批指正。
87版拍得不够完美,新版拍的压根不是红楼梦----------------------------------------------
首先声明:新版的红楼梦本人没怎么看全,不过也差不多。原著和87版本也基本都看过,现在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剧情方面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觉得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红楼梦?也许许多人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读,其实造就87版和新版红楼梦不同的故事走向。首先,红楼梦是一本残书,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保存了下来,后四十回(另有28回的说法)遗失了,于是由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两版电视剧在剧情方面的最大分歧其实就源于此,前八十回既然是曹雪芹的原著,那估计不论是谁来改编,估计都没有抛弃它的勇气,那么分歧的焦点就放在了后四十回的取舍方面,87版采取了“舍”,不用高鹗的续书,基本上按照当时学界的研究推测80回以后的故事走向,也就是说,曹雪芹所作的前80回就是87版创作者心目中的红楼梦。新版在这一问题上则采取了“取”,直接按照高鹗的续书来拍摄,换言之,120回的本子即包括高鹗的续书就是新版创作者心目中的红楼梦。这就是新旧版红楼梦创作者对红楼梦的不同理解。其实不管怎样。除非将来有后四十回重见天日的一天,这两条路就是仅有的两条改编之路。新版采取直接使用高鹗续书的方法来拍摄此剧,虽说不上多么高明,却是最为稳妥的方法,客观来说,87版虽说是采取了学界研究的成果来重新演绎80回以后的故事,但是说的绝对点,充其量也只是一家之言,反对者仍不在少数,新版如果也像87版一样抛弃高鹗的续书另起炉灶,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其实是个未知之数,说不定还会弄巧成拙,请记住一点,有兴趣改编红楼梦的导演们未必每个都是红学家,据说高希希在拍摄新三国之前连五虎上将是谁都搞不清楚,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一个电视剧制作者你要求他写出红学界都能接受的后40回剧本,是不是有点太不现实了。再说了,电视剧是什么?或者说电视剧的受众是什么人?仅仅是红学家吗,绝不可能,或者说观众中读过红楼梦的有多少,又有多少人读了之后思考过高鹗的续书是否有不妥之处,恐怕不多吧,电视剧的受众还是普通人居多,那么普通人心目中什么是红楼梦?估计是就是书店里的一本书而已,即使知道他有120回,也不知道原来是两个人写的。所以说新版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办法,倒是也可以理解。当然,笔者并非反对87版的拍摄模式,恰恰相反,笔者对这种拍摄方式还是很推崇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有时的确需要适当的改编,只是改编要合理,合理的话,即使是明显的错误,有时候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不过这需要有足够的驾驭和把握原著的能力,如果没有,那就不要乱尝试,张纪中拍摄金庸剧,第一部笑傲江湖因为对原著的过分改编而备受抨击,之后就几乎不再改动原著,虽然毁誉参半,但是至少没再遭受原著党的抨击,就是这个道理。二、角色选择方面首先道个歉,我要开吐了。总的来说,新版的红楼梦选角方面的确够奇葩,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林黛玉的人选,虽然不排除先入为主的客观因素作祟,但是笔者始终认为陈晓旭版的林黛玉是无法超越的。难怪当时天涯社区有网友呼:曹公要从坟堆里爬出来,跟李电母李少红要回林妹妹——“我林妹妹本是天上出来的,你给我生生改成了天上人间出来的。”还有网友说:“天上人间得小姐们估计要哭了——我们当中没有胖头鱼。。。”口说无凭,上图为证左边才是林妹妹,右边嘛,呵呵,最后的马拉之死更是雷翻众生。左边才是林妹妹,右边嘛,呵呵,最后的马拉之死更是雷翻众生。再说说薛宝钗,薛宝钗是由两个人分别饰演的,成年版的白冰个人觉得倒是挺符合原著的描述,只是幼年版的李沁的确有些让人无语,其实个人觉得李沁长得还不错,只是该就怪在她演了薛宝钗,原因简单点来说,薛宝钗是给人一种圆润的感觉,当然,不是胖,导演你还敢找个脸更瘦点的演员来不,看到这里,忽然觉得黛钗要是互换倒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仅就脸型来说。其实个人觉得李沁长得还不错,只是该就怪在她演了薛宝钗,原因简单点来说,薛宝钗是给人一种圆润的感觉,当然,不是胖,导演你还敢找个脸更瘦点的演员来不,看到这里,忽然觉得黛钗要是互换倒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仅就脸型来说。再说王熙凤,姚笛这几年倒是火了,只是火的原因有些仍人感到呵呵而已,其实从他出演王熙凤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本片的选角有多奇葩,姚笛是红楼梦中人宝钗组的冠军,后来一度传出他将出演林黛玉,最后出演了王熙凤,实在搞不懂导演您的脑洞这是有多大,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这三个人有啥共同之处,笔者是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来,最大的相似恐怕就是就是女的吧。居然有女演员可以同时胜任这三个角色,我也是醉了。网上疯传此女背景深厚,要说没有黑幕,我怎么听着那么像那句话呢: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姚笛这几年倒是火了,只是火的原因有些仍人感到呵呵而已,其实从他出演王熙凤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本片的选角有多奇葩,姚笛是红楼梦中人宝钗组的冠军,后来一度传出他将出演林黛玉,最后出演了王熙凤,实在搞不懂导演您的脑洞这是有多大,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这三个人有啥共同之处,笔者是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来,最大的相似恐怕就是就是女的吧。居然有女演员可以同时胜任这三个角色,我也是醉了。网上疯传此女背景深厚,要说没有黑幕,我怎么听着那么像那句话呢: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至于宝玉什么的就不说了,最后说一下我们的元春大姐,oh,my god,元春省亲那一集差点没把笔者吓死,一句话,新版的皇帝(原著中从没出场)您口味太重了吧。一句话,新版的皇帝(原著中从没出场)您口味太重了吧。三、细节方面新版的许多细节也是让人不敢恭维,首先是满屏幕的铜钱头,根据造型师所说,这款造型源自于昆曲,根据剧中各人身份、性格和年龄的区别又略有不同。如黛钗两位正旦,采用是正统旦角片子;王熙凤的片子则无论饰物还是梳法都更华丽复杂;出家人妙玉则减少到只有朴素的一片;长辈王夫人则完全采用老旦“一大四小”的设定。但是平心而论,这款头饰实在不怎么美观,加之剧中角色多数化妆时脸色偏于苍白,衣服也多以深色和白色为主,加之全剧略显惊悚的配乐,给人一种鬼片的感觉,开个玩笑,这些演员可以直接去翻拍聊斋了,好吧,我跳戏了。吐了这么多,貌似应该再给新版说几句好话,尽管槽点很多,但是在完整性上较之旧版还是强出不少,老版30多集的长度,仅仅拍摄前80回也不太够,况且仅就前几集,就遗漏了在整个剧情上非常重要的两个点,即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和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尤其是后者,可以说是全书的提纲,却没有拍摄,想来只有从时代背景来解释了,既然动物在建国以后都不能成精了(难怪昨晚的阳阳被网友举报了),那么这种封建迷信之风自然不可助长,况且还有某些敏感情节,原因请参照武大头传奇是如何诞生的。最后,吐槽神曲一首,仅供一笑
说新版仅仅是演员选择不当真是笑人别的不谈,对比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旧版是少男少女午后童心未泯的玩笑新版是情欲初开的午后调情还有薛宝钗病卧梨香院一节87版是小孩子间的斗嘴打闹新版活脱脱拍成了黛玉捉奸的宅斗大戏当时看的时候心想曹老怎么没从坟里爬出来把新版导演打死呢~本质的思想境界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就别提什么艺术水平了有时间再详细展开
先截图几张张87版红楼梦强大的顾问团队图。牛人太多,拣几个介绍,上图中, 
沈从文,著名作家,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完成的《》专著。——倘若没有沈从文,87版的红楼梦服装也不会如此出众,既符合历史,又出尘飘逸,我实在想不出第二人有如此的能耐。启功,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的第八代孙。——启功作为书画和国学大师,本身又是满清皇族,对红楼梦的欣赏水平,甚至是隐秘历史和家族背景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吴世昌,素以研究而著称于世。他的《红楼梦探源》、《红楼梦探源外编》等巨著,为红学研究另辟新蹊。此外,他还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见的词学家,一位学贯中西、精通文史的学问家。周汝昌,是我国著名家。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跟俞平伯老先生一生恩怨,都是因为红楼梦,谁是谁非,已经无从考究了。杨宪益与戴乃迭,这是一对夫妻,戴乃迭女士是英国人,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并称为“G5”精英大学,她与丈夫杨宪益先生相识于牛津大学,两个人因翻译英文版《离骚》而相识,后来又合力翻译了《红楼梦》——佩服的五体投地,《离骚》与《红楼梦》居然也可以翻译,这恐怕不比写作同等作品的难度小。曹禺,不用多介绍了,大家都认识。估计在他手底下做编剧很有鸭梨,事实上,后面也确实见识了不少本剧的精心编排,非常有匠心,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错综复杂伏线千里的巨著来说,现在的脑残编剧还真胜任不了。然后上一些细节图。注意看图中的轿子,四个人抬,旁边还有四个人看护,对比现在的古装剧,弄两个轿夫一前一后应付了事,未免寒酸,这才是千金小姐的做派。并且,小姐的陪侍丫鬟也是乘轿子的,而非抛头露面的跟随。内院门口,轿夫迅速撤离,男丁全部离去之后,轿帘方才打开。出来迎接都是丫鬟和嬷嬷,没有女眷。公侯人家的礼仪繁琐森严,却也薄情。细节太多上些姐姐妹妹剧照,选角在我看来已近完美,几乎和原著描写一致,每位演员都非常有灵气,美。像是从书中走出一般。本来是准备再去截图新版红雷梦的做个对比但是每次看到红雷梦的那些造型和那些演员们吃完饭没擦嘴、睡觉没睡醒、大爷赏口饭吃、肾亏尿不尽、傻逼糊糊的样子就想戳瞎自己的双眼。放弃!
如果说旧版拍的不好,也是客观条件限制的;那新版拍的不好,就是主观态度导致的了。
为着写东西的原因,今天又把两个版本的电视剧都翻出来看了下,顺便来发发牢骚。我也不懂拍戏,也觉得《红楼梦》这样的书,怎么拍都是与原著有差距的。但是总有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1. 定位李劼当年说《红楼梦》是一幅历史人文的全息图像。其实这话非常适用于电视剧翻拍。任何一个导演,演员,想要凭借自己单纯的一己之力来诠释红楼梦,都必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要尽量将这种情况减至最小,就只能尽量地去靠近原作者,理解原著。从这一点而言,87版当然远胜新版,证据无需赘言。这也是为什么你去各大媒体上看,都不写2010版红楼梦,而写新红楼梦。连剧组自己都知道定位,他们拍的不是原著的红楼梦,是“新”的。——也真难为他们。87版已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既然没有底气超越,也只有推陈出新,另辟蹊径,甚至哗众取宠了。2. 演员我看的是元妃省亲的那一回,这一回的演绎,其实非常具有代表性。一些重要的人物形象都有出场,关系网已经织罗开来,场面也很大。元春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只有这一次正面出场,但又是冠冕堂皇的大人物,从她的选角,可以非常明显看出电视剧本身的态度。87版的元春,好不好看我不敢说——但珠圆玉润,确然就是画卷里走下来的工笔仕女,并且自有一种威仪风度。举止尤甚。新版的……就不批评人家长相了,但是那个没见过世面的傻样啊,一下轿子,就开始张嘴抬头望,还痴笑!!尼玛你老公就喜欢你这种不矜持吗!!其他的角色就不多说了。顺带附一张以前截图的林黛玉春困发幽情的——这还不是在室内,是在潇湘馆的走廊上。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感觉整个人生观都崩塌了。这还不是在室内,是在潇湘馆的走廊上。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感觉整个人生观都崩塌了。3. 台词1当中说过,其实87版和新版的定位是不一样的。但是新版多半又不甘于自己是新版的定位,总想着再多还原一点气氛。于是就有了整篇复制粘贴台词的情况。每次看一个人说台词超过三句以上,我的脸都要硬了。新版不是没有演技不错的演员。可是叫他们背那些佶屈聱牙的台词,再好再灵光的演技也要被那么大段不接地气的blabla给磨没了。87版虽然删节颇多,但留下的好歹都是有用的对白,配以恰当的眼神与表情,才是更易于让观众接受的表现。好吧,我为难新版了,其实这也是他们的style,李少红本身也尝试过类似风格。但很明显,《大明宫词》的效果,在新红楼梦上完全未曾体现出来。4. 场景还是说元春省亲这一回。87版把底色做的非常好——至少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非常好——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场景一旦展开,是扑面而来的热闹气息。那种气息,带着暖融融的烟火气,一种让你忍不住要置身其中的景象,有血有肉,有闹有笑,声色犬马,足够动人。新版则截然相反。眼看它起高楼,金碧辉煌,琼楼玉宇,但因为科技发达,反而显得循规蹈矩,并且没有温度。你只觉得它与任何一处你触手可及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并无区别,你在这里面找不到情谊,自然也不能引起共鸣。87版的音乐,古典,喜洋洋。新版用的是反复的女声吟唱+打击乐。对于这一点,我个人其实还蛮能接受——倘若是以极华丽喧嚣的场面搭配这样冷淡淡的,现代感十足的音乐,这种反差反而会让我有一种“旁观者清”的基调。(感觉《绝代艳后》里的打击乐段落就有类似的效果。)不过,这种调子被滥用。以至于通篇一半像没睡醒,另一半像聊斋。综上。暂时能想到的就这些。87版的确有很多缺点,比如许多情色描写与尖锐矛盾冲突都被大大弱化或者删减,镜头切换、场景布置也不够精湛,演员也有太过用力反而显得偏颇的嫌疑。但大部分都是受到其时其力的限制,人家诚意摆在那里,力所能及的都已做到。新版的好,却都是好在技术上,又或者从一开始就想不走寻常路——当然,也是受到了时机与能力的限制的。大家都懂。所以说万不可低估观众的智商。拍的人有没有用心,有没有用脑子,都用在什么地方,一眼都看得出来。
新版全然是用华丽丽的布景、道具、虚无缥缈的镜头和大段的旁白掩盖了演员演技的拙劣。和《小时代》简直一个“意境”。
陋室空堂,妖精坐满床,贾府大院,原是歌舞场,————犹记得当年新红楼出来时,听闻咱们刘大部长逐个临幸十二钗闹得沸沸扬扬,说实话,我挺佩服刘部长口味独特说她们是天上人间来的我都怀疑天上人间的档次,好歹人家后台也是当年的太子爷好吗!说她们是天上人间来的我都怀疑天上人间的档次,好歹人家后台也是当年的太子爷好吗! 所谓的快进,旁白,楼上的都说了我也不再吐槽。 当年我是怀着忐忑的心情追剧,看到邦女郎的贾母我认了,一口港普的王夫人我也忍了,可当我看到元春省亲是我彻底雷到了,特么哪门子元春,贾家势力真大大到皇上都不在意自己妃子容貌么,还有,在古代森严等级制度下,贾政能和贤德妃手拉手教她以国事为重勤勉恭肃以侍上么?不会被皇上知道后以后宫干政为由乱棍打死吗?我猜 她就是绣房里蹿出来的那个大马猴我猜 她就是绣房里蹿出来的那个大马猴
你那一身黑色蕾丝花边裙淘宝九块九包邮来的吧,反正我在她脸上就看到八个字:我很风流 公公抱我。 鲍鱼那尖嘴猴腮的样子和原著里面若中秋之月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好吧,中秋是十五不是初一啊李阿姨。还有,宝玉是风流,不是天天色眯眯看着那些姐妹仆人,时不时还猥袭一下她们,那不叫风流,那叫下流,敢情您是把他当贾环了吧!还有李纨,没别的事不要总是笑意盈盈的样子好吗?你别忘了你的身份!你难道忘了曹公怎么教你的;身如缟木,面如死灰。还有李纨,没别的事不要总是笑意盈盈的样子好吗?你别忘了你的身份!你难道忘了曹公怎么教你的;身如缟木,面如死灰。
配乐,我觉得这是我最受不了的糟点,八七版珠玉在前,王立平老师也说过再也编不了这样的曲,毕竟也先入为主,这我们能理解,但是,玩不好能不能不玩,从头到尾的哀嚎,姚熙凤每每出场时那鬼魅般的笑声不绝于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在看聊斋。87顾问个个都是大师,提几个,王昆仑、沈从文、启功、曹禺、周汝昌,无私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学识,有几位红楼梦首播的时候已经去世了,而新版顾问都是80后,听闻还有里面还有网络小说作家。
李阿姨曾说过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种红楼梦,的确,每个人的审美不尽相同,有人觉得汤唯长得不怎么样,有人认为她漂亮,但您能不能尊重大多数人的审美,难不成您认为凤姐漂亮的话,明星就该长那样,最起码应该有个大概一致的审美吧,我觉得您不是那一千个里面的一个,大概几万个也找不出来一个您这样的。
看这部剧时我都为那些演员的演技不精而感到尴尬,,真的……
造型和演员表演就不多说了,反正87版演员培训加拍摄用了三年,时间是检验品质的真理。就剪辑这一个方面比较一下,黛玉初进荣国府一节。一是黛玉跟老太太对话,老太太站左,黛玉站右。一个over the shoulder shot,相应是左下角老太太肩头,顺着目光过去,黛玉。之后切黛玉上半身特写,明明应该是个黛玉在屏幕中右的镜头,跟前面的over the shoulder shot统一,结果硬是相反,搞成机位在正对面向左看黛玉的镜头,满拧。二是饭桌上,黛玉观察其他人怎么漱口、擦手、吃茶,然后自己有样学样。老版的处理非常好,先是黛玉上半身特写,她拿着漱口杯抬眼观察,然后迎、探、惜三春每人分一个动作,分别给一个镜头,最后切回黛玉,她漱口、擦手、吃茶。很清楚明了。新版简直蠢得无可救药,只有一个中景shot,黛玉是焦点,其余人物全作为背景打虚,硬生生演了n遍黛玉扭头看别人学样!完全一样的取景,完全一样的姿态,完全一样的扭头,至少重复三回!其余的泛滥快闪和滔滔不绝的旁白就更别提了。新版不是不如87版的问题,根本就是技术细节压根不及格的问题。我都怀疑到底李少红导了没有?
87版《红楼》里的精气神更接近于原著,而李少红翻拍的新版《红楼梦》着重于对老版的创新,但是毕竟老版那种精益求精的拍摄原则贯穿全剧,甚至于导演对原著的理解也更透彻,再加之当时时代的整体思维模式的不同(ps:前面有个高票回答具体阐述了这个问题),所以说这样造就的影视作品对于原著来说甚至有添光增彩的作用。而新版想要突破老版已有的成就,不光有拍摄资金素材场景服饰道具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导演以及主要演员对《红楼》的理解的局限性。所以,综合主客观因素来看,新版的创新倒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意味。
虽然在关于艺术类作品的问题上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面对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还是应该站在社会主流思想之列的。
总的来说,新版较之老版最优的地方还是只有画质上了。
艺术不是没有标准的,作品也是分好坏的。只不过,这个好坏的标准,必须是在一个专业领域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达,不是简简单单用日常语言就说得清楚的。这也是为什么艺术是高于生活的原因。无需太多解释即可以斩钉截铁地说,87版的《红楼梦》远远高于2010版。这个好像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具体的表现在诸多答案中已经写了不少,就不一一描述了。这里要讨论的,是为什么新版不如旧版。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创作者不一样。新版的创作者(这里就不点名了,大家都知道)虽然鼎鼎大名,但是本质上,他们依然是文革后断档的一代。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相对于《红楼梦》里面所传达出来的思维情绪,意境氛围与情感表达,都是有巨大鸿沟的。而87版的这一代人,相对于前者,创作者的年龄要大二十几岁,基本受教育和环境熏陶都是在文革之前,甚至在49年以前。这一代人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和把握,从相当大程度上,是更接近于原著的。2010版的创作模式基本可以看做是:第五代主创+一群八零后小朋友。1987版的组合则是:49年之后第一代艺术工作者+60年代出生的人。前者基本是一个断裂的组合,演员和主创之间基本没有任何艺术交流的可能,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一群懵里懵懂的小孩被一群大人呼来喝去,去演一个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戏。后者其实在思想观念上要接近得多,交流起来基本是没有障碍的。那么2010版的创作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呢?对于第五代电影人来说,他们更喜欢将艺术符号化。在他们受教育的那个年代,一切都是符号化的。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可以被理解成简单的符号组合和变换,艺术创作早就抽离了本身所依靠、所蕴含的东西,直白地说就是艺术之所以要做,是因为可以“言他”。第五代所有的艺术创作,总结起来大致可以说,他们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段就是:象征和抽象。其实这也是文革期间所有的意识形态和文艺宣传的本质:我并不是要真的说这个故事,而是要告诉你一个道理……在红旗、塑像、标语、广播的海洋里,第五代完成了他们的青年时代,他们不可能不受到强烈的影响,这使得他们会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引申义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抽象的……这代表什么,那代表什么。小学生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主旋律电影里面的苍山翠柏都是这个意思。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就是:他们对形式感的迷恋。形式感,或者说仪式感,其核心在于----仪式/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仪式/形式所指向的那个确定结论重要。《红楼梦》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没有相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深入骨髓的感受,你不可能去理解,更不可能去表达这里面的意境。这里面的每一首诗词,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场景,都是植根于生活,也不可能离开生活的。她既无抽象的意义,也无言他的必要。即使使用了很多象征手法,那不过是修辞的必要。换句话说,每一片瓦,每一块泥土,每一株草就是他本身,都是可爱的,直观的,不具备说教的价值。但是,第五代理解的艺术手段并不是这样,从他们师承的苏联的维尔托夫“电影眼睛”学派到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中,我们可以察觉到一种刻意“搬弄”现实,制造人为的“象征”意义,通过“蒙太奇”制造情感张力,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通过影像和文字(口号或者字幕)的蒙太奇来解释事件的涵义。老实说,共产主义艺术家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上帝。显然,第五代创作者认为,我是上帝,我是造物主,我有权力对所谓的经典进行解构,进行重新解释,我认为我具备对观众的控制能力。同时他们也认为,诠释一个故事,就是去创造一个形式感,一个仪式化的流程,最终我要达到的目的,是我的观念的传达,而这种观点的传达,其实还蛮暴力的。这一版的电视剧中,充斥了各种技巧,各种旁白,各种改造。他们仿佛是在告诉你,我创作者存在着,并不是《红楼梦》吸引了你,是“我是如何拍《红楼梦》”吸引了你。这一切都大大地打乱了叙事的完整性和气韵。一股浓浓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味道扑面而来。但是,中国古典文学不是这样的。我讲了,中国古典文学是浸润式的,沉浸式的,不是抽离的,更不是符号化的。所谓诗书画文一体,就在于此。诠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坐下来,喝一杯茶,吃一点点心,谈一谈,慢慢地,甚至是闭目养神地来做事情。这好比苏州评弹,两位艺人正经危坐,不苟言笑,慢慢地拿起琵琶,以极缓的动作慢慢弹奏……你不能想象是一个军乐团,在锣鼓声中来。87版的慢条斯理和谦恭的心态,其实暗合了中国古典精神,所以做起来总是让你觉得一种莫名其妙的妥帖。2012版本,则让你感受一种躁动,一种急功近利的傲慢和自以为是的得意,这就是差别。另外第五代走到了21世纪,突然面临一个问题:我要说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想表达什么?第五代学到了手段,但是他们失语在于---他们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了。他们有点慌乱,于是寄希望于技术,寄希望于所谓的“硬件”,这因为他们可以调动庞大的资源,这也是第五代一个最大的优势。但,也仅限于此了。2010版本的用光,道具,服装当然不可谓不讲究,不极致。但是,这一切都不过是一张祭祀典礼上的祭品,一点价值都没有,因为主神的牌位是空的。当这一切的背后没有真正有价值的世界观支撑的时候,上述的一切光鲜漂亮都会变得极为丑陋。评论来了不少低幼各种看不懂,关评。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本身就是乐趣,无奈有些人喜欢标准答案,真甚无趣。更有甚者,没事喜欢把自己跟体制和环境捆绑,好像自己从来不曾独立活着一般,知乎答题真越来越无趣了。
1,小宝玉那锥子脸和尖嘴猴腮的猥琐相让人恶心呕吐有没有?2,袭人那丑样,我估计焦大都不愿意跟她有第一次吧?3,老太君总是一副目光阴厉的老虔婆像,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是她仇人有木有?4,贵妃!贵妃!皇上,你好可怜啊!刘部长,你口味太重了吧!5,尼玛最无耻的是:从原著中剪贴复制下来对话,然后让演员们面无表情,两眼瞪天在那里机械地念啊念,然后不要脸地声称自己尊重原著有没有?这编剧是小学毕业,从民工市场招来,一天只给两份盒饭,不给工资那种吧!6,铜钱头是昆剧的上妆是不是,你演的是大家族兴衰啊!不是让你演昆剧演员啊!7,那诡异的快进,那夜半惊魂的鬼叫,那到处飘扬的白纱布。。。。。这他喵的不是红楼梦啊!这绝壁是凶楼梦啊!
经常有人说翻拍四大名著难的最大原因是先入为主,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只看过新版红楼,就单拿《新红楼梦》来说,《新红楼》失败的原因完全是导演使错了劲儿,演员历练不够。我个人看电视剧也好,看电影也好,对于拍摄画面和拍摄技术要求并不是太高,但十分在乎演员的演技和故事情节。《红楼梦》是一部章回小说,有时章与章之间的故事情节有可能衔接不是很大,再加上半文言半白话的对话方式,若要吸引观众,对演员演技的要求十分严格。这里的演技包括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从视觉方面,先看静态方面的化妆、服装和演员样貌。化妆我不是太懂,但从普通的观众角度,看到那一头的铜钱就没有了看下去的欲望,我管它是不是昆曲造型,放在电视剧里就是不舒服;服装上,新红楼演员的服装都要么是青纱要么是淡红纱,小姐和丫环的服装看不出区别,宝钗、黛玉还有湘云等小姐的服装完全没有根据人物性格来加以烘托,一大败笔。演员样貌上,被大家吐嘈烂了的“黛玉比宝钗还胖”我就不计较了,贾母干瘦,没有一点大家族老祖宗的气质,撑不起台面。视觉方面,在看动态的仪态和表情。新红楼梦演员的身材都没得说,但礼仪方面,不是说翘翘兰花指就是小姐了,相信大家一定忘不了黛玉漱口的惊人画面。从表情来说,我先不说宝黛钗三位,只看一个人物刘姥姥。刘姥姥虽说是一山村农妇,但绝非痴傻之辈,心里精明着呢。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和王熙凤对话时,刘姥姥管王熙凤要钱,王熙凤说道“大也有大的难处……” 在这里原著描写了刘姥姥的心理活动为恐怕借钱不成功,老版红楼演员将这一心理完美的演绎了出来。但新版又加上累赘的男声旁白,实在让人无法体会,整体的新版刘姥姥给人感觉就是一傻老太太。总之这种细节太多了,不胜枚举,再说说贾母,整部新版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个人一个地位太高,气场太大;一个人物性格太过鲜明。如果演不好,整部红楼梦的水平就会拉底。贾母的身材我不太清楚,但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顶尖人物,肯定不会干瘦就是了,老版选择李婷老师演贾母在起跑线上就赢了。再看贾母和孙子孙女相处的日常,老版红楼的贾母经常搂着宝玉或者黛玉,周围簇拥着三春,这才符合贾母对后辈疼爱的设定;孙子孙女玩笑时,她会闭着眼睛,带着慈祥的微笑,身体轻微前后摇晃,这样显得自然而又符合人物身份。而新版贾母,每次说完话后大家笑,我就会觉得好尴尬,不自然。 当然,与原著相比,两版贾母都不足的是,没有把她精明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是剧本或导演的问题了。最后一个是听觉,其实就是配音问题。老版采用了专用的配音演员,黛玉说话细声细气,听起来符合黛玉“病西施”的身份,湘云配音活泼清脆,宝钗配音端庄稳重……最关键的是,配音演员听起来给人一种名副其实的“古代感”。而新版演员们说起话来就觉得现代人硬要说古代话,不和谐。以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梦人物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