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本斋的马本斋弟弟马进坡坡是怎么牺牲的

的他,已是国民革命军第21师62旅4团团长,可谓正“春风得意”:
&&&&不仅和直接上司、旅长梁立柱关系要好,因为战功还获得了人称“胶东王”的师长刘珍年的器重,他身着军装却兼任烟(台)威(海)汽车路局局长……
&&&&毕业于“东北讲武堂”,从棚长、排长、营长一路升迁到团长,按此势头,刚过而立之年的马本斋前途一片光明。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离开的选择无疑很是另类。
&&&&然而也正是这次离开,成就了马本斋6年后的奋起。
&&&&1938年1月,他在家乡献县东辛庄组建起了一支约六七十人的抗日武装――回民义勇队。
&&&&在拒绝若干以“抗日”为名的杂色武装的拉拢之后,当年3月,他派自己的三弟马进坡同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北游击军取得联系,随后率部加入了这支队伍。
&&&&一支后来被誉为“打不烂、拖不垮、攻无不克的铁军”的民族抗日武装诞生了,马本斋也就此坚定地走上了抗日道路。“谁真正抗日,他就会跟谁走。”日,海军航空兵部队原副政委马国超少将这样解释自己父亲的选择。
&&&&1 不满不抵抗政策,毅然辞职回乡
&&&&一个在军阀部队中前途光明的团长何以毅然选择解甲归田、回家务农?
&&&&要还原马本斋当时的心路历程,如今我们只能借助后人的回忆和研究。
&&&&“你为什么要离开军阀部队?”1938年,比马本斋小近20岁的青年刘世昌曾这样问他。
&&&&刘世昌后来回忆道,提问后自己觉得“有些冒失”,“怕对他有所冒犯”,可马本斋“却不介意”,反而“笑了笑”,给这位时任回民支队锄奸委员的青年讲起了他在军阀部队期间的经历:“我在里边混了十几年,看不到一点光明,看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正直的人呆在那个‘黑洞’里真要被活活憋死。”马本斋把上司们的腐朽没落列为了第一条不能容忍的原因,“对军务不闻不问,却一门心思吃喝玩乐。他们穿长袍马褂,带着姨太太,要唱堂会,叫妓女陪着抽大烟,让歌女陪吃陪睡……”
&&&&这样的描述,在后来出任21师副师长的李仙洲的记述中得到了印证:上级派人点验军费,梁立柱利用同乡关系,送带队者银元五百及兰谱一份,对其他人员则视职务大小各送银元数额不一,还公开叫妓女陪酒、打牌,闹得乌烟瘴气……
&&&&要理解马本斋的这种厌恶不难。除了作为回民要遵守伊斯兰教规,出身贫寒的他六七岁开始放羊,十六七岁随父闯关东,参军后进“东北讲武堂”学习的人生经历也让马本斋一向洁身自好,看不惯军阀部队的作风。“再就是不能容忍旧军队乱杀好人。他们把好多主张抗日救亡的学生、工人、青年说成是共产党,抓起来杀害;至于真正的共产党员,被他们抓住后,更是严刑拷打,残酷迫害。”
&&&&刘世昌记下了马本斋对于共产党人最初的印象――“他认为,那些被旧军队杀死的共产党员、青年学生、工人,大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这位听到了马本斋心声的青年在1938年10月,成为了马本斋的入党介绍人之一。
&&&&军阀部队的腐朽作风已经为马本斋所“不能容忍”,1931年9月,东北大地上传来侵略者的“隆隆”炮声,更是让马本斋“忍无可忍”。
&&&&“父亲离开旧军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奉行了对日不抵抗政策。”在儿子马国超眼里,一向尚武的父亲认为军队的职责就是保国安民,然而“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战而退,令马本斋对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大为不满,“父亲就写报告,解甲归田了。”
  2 拒绝各色武装邀请,寻找真正抗日的队伍
&&&&彼时的离开,成就了6年后的“归来”,只是这种归来已与军阀部队无关。
&&&&1938年1月,芦沟桥的枪声响过半年后,当过团长的马本斋在乡亲们“好汉护三村”的劝说下,在家乡献县东辛庄组建起了约六七十人的回民义勇队。
&&&&日军正长驱南下,无暇更多顾及冀中广大农村。此时,各种抗日武装风起云涌,光回民武装就有七八支。
&&&&若干年后,马本斋三弟马进坡撰文回忆,“乡亲们一说,二哥没有推辞。”“马本斋组建抗日武装,是他人生又一次重要的选择与转折。”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宋学民认为,从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旧军官到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这两次选择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基础,那就是抗日的民族大义。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回民义勇队成立不久,马本斋会在同河北游击军司令员孟庆山的第一次商谈中,拒绝了其“当参谋长”的提议。“当参谋长,不如组织指挥一支回民抗日武装更能发挥作用。”马本斋直抒胸臆。
&&&&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刘继堂在整理回民支队大事记时,注意到马本斋返乡后有很多次这样的“拒绝”。“不去,给再大的官也不去!”多年过去了,在许多回忆者的描述中,马本斋的“拒绝”音犹在耳。
&&&&“在咱那个小地方,一个团长非同小可,方圆百十里,人人知晓。那些‘司令’们为了拉二哥下水,扩大自己的势力,不断登门拜访。”
&&&&马进坡的回忆成为重要的研究资料,他介绍:“那时,‘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扛起一杆旗就是什么‘军’,名目虽多,无一不是打着‘抗日’招牌,却干些敲诈勒索、奸淫掠夺之事。”
&&&&马进坡曾跟着接待过很多地方武装的来访,他说:“‘主任’也好,‘司令’也罢,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二哥总是一声不吭,临走连送也不送。”
&&&&马国超认为:“父亲上过张作霖创办的东北讲武堂,是个科班出身的军人,那些地方势力来聘请他,无非是看中他能够训练、治理军队的能力和他曾经当过团长的名头。”
&&&&周朝贵所掌握的以反动军官、惯匪、兵痞为骨干力量的“六路军”,就曾以“参谋长”职位高价收买马本斋,甚至许诺每月发双饷……马本斋看透了其地痞流氓本性之后想离开,却被关押了起来。
&&&&马进坡后来讲述,“我按二哥的策略,回家写信说母亲病重,二哥拿信去见周朝贵,知道二哥对娘孝顺的周朝贵才放他回家。”
&&&&马本斋的老上司梁立柱在接替刘珍年出任国民革命军第 21师师长后,也曾邀马本斋于1935年上半年来到其在江 西 的 驻地。此时,该师 正 奉 命“剿共”,马本斋不愿与红军为敌,拒绝了高官厚禄,返回家乡。
&&&&还有人想引诱他去给日本人干事,说是“像他那样的人,到了那边,官小不了……”
&&&&种种选择摆在马本斋面前,他最终率部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忆及彼时的情景,马进坡记得,二哥与孟庆山派来的回民干部刘文正并肩而行,有说有笑,并很快召集队员商量“出去抗日的事”。
&&&&马进坡认为这一次打动二哥的是――“共产党懂得咱回民的心哪!句句话都说到人心上。”
&&&&随着吕正操领导的“回民干部教导队”以及活动在雄县、霸县的回民大队的先后并入,1939年7月,当马本斋率领的部队被命名为“回民支队”时,这支民族抗日武装已经发展到 1000多人,成为冀中抗日战场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3 “不消灭日寇,誓不甘心”
&&&&“我决心为回回民族解放奋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彻底解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领导之下,才能实现。”马本斋入党志愿书上的话透露着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认识。
&&&&在与各种武装都打过交道后,马本斋在对比中发现“共产党不错”,“很想接近、了解共产党。”
&&&&“父亲原来的部队曾有共产党员曾希圣、李楚离、彭雪枫等,受师长刘珍年所邀开展军运工作。”马国超告诉记者,“那时,耳濡目染间,他对共产党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而随着诸多回民抗日武装的汇聚,初建的回民支队要完成的一个重要“蜕变”任务,就是政治整训。
&&&&在刘世昌的记忆中,这时马本斋对入党的渴望日益加深。
&&&&“部队名义上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实际上共产党员只有七八个人,还处于秘密状态,党的工作很薄弱。”时任该部政治主任的丁铁石后来撰文说,由于一些旧军人、地痞流氓、土匪的影响,部队存有严重的军阀习气。
&&&&1938年8月,部队在献县沙河桥开始整训。其间,对中队以上干部200人开办了青年训练班,同时,党组织逐渐健全到排一级。
&&&&这时,马本斋坐不住了。
&&&&他责问该部党总支副书记刘世昌:“光发展别人,不发展我,是怎么回事呀?”
&&&&当时,党的政策是:对部队的非党员领导干部,只要表现好,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并能坚决执行的,可以吸收入党,作为特别党员,另编小组过组织生活。
&&&&丁铁石后来回忆:“经总支委员会讨论决定,由我和刘世昌介绍,又报上级批准,马本斋成为一名中共特别党员。”
&&&&如同选择从旧军队离开一样,马本斋选择入党的背后,是他对“跟着谁才能真正打日本”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研究者指出,冀中回民近10万人,抗战初,纷纷奋起抵抗侵略:共产党员萧秉钧和刘文正率先于定县一带组织起回民武装,旧军人马仲三也在河间城南拉起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竖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的号召下,这些武装都汇聚到了一起。”党史专家宋学民指出,这让马本斋看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他在日后的无数困难面前,坚守信念,从未动摇。
&&&&1938年10月后,抗战形势严峻。“铁壁合围”、“清乡”、“扫荡”……日军使出了各种招数,将进攻重点转移到根据地来。“面对日军的残暴和狡诈,我们应该有荆轲那种不怕死的精神,但不能像他那样勇足而谋薄。”转战大清河期间,提及荆轲,马本斋语气淡定,让刘世昌一生不能忘记。“正是靠着内心的无比力量和勇谋兼备,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打了许多胜仗,创造了许多平原游击战的经典战术。”宋学民说,这些战斗,给日伪军以重大打击,对日占区构成严重威胁,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兵力的转移使用。
&&&&被打急了的日军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想利用亲情逼迫马本斋投降。
&&&&这是马本斋人生中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如果说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因妻子被日军抓走而冲冠一怒打县城,那么面对同样的境地,马本斋就要冷静得多,因为他知道,不能因为个人情感而拿一支抗日武装的千百条生命来冒险。
&&&&在心灵的煎熬中,深明大义的马母用绝食而死坚定了马本斋为抗日献身的决心。“不消灭日寇,誓不甘心。”这既是马本斋对敌人的回答,也是他明志的誓言。
&&&&从朴素的民族感情出发,拉起抗日武装,到自觉靠近党组织,确定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人生目标,信仰的明确与升华让马本斋有了抵御所有逼迫与诱惑、战胜一切困难的思想武器。
&&&&因此,在生命最后时刻,马本斋在病床上留下了这样的话:“我除去觉得不能为人民、为国家、为党做更多工作是件憾事外,什么也不牵挂。”
&&&&人物小传
&&&&并不是所有43岁的生命 &&&&g
&&&&都值得雕琢成一部传记 &&&&g
&&&&你却不同  g
&&&&把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浓缩为一个民族永恒的记忆 &&&&h
&&&&你曾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从一落地起 &&&&g
&&&&你就沾上了河北沧州那片盐碱地的苦涩 &&&&k
&&&&三十而立 &&&&g
&&&&不抵抗的政策让你毅然脱离一个旧式军人渐进的升迁轨迹选择离去 &&&&h
&&&&其后的日子  g
&&&&似乎没有谁能详细记起 &&&&g
&&&&直到你振臂一呼 &&&&g
&&&&挑起了回民支队抗日的大旗 &&&&h
&&&&无数的民族兄弟向你汇集g用鲜血谱写了一次次歼敌的传奇h你的足迹g从家门口到渤海边g从千顷洼到冀鲁豫h虽然43岁的你没能亲眼看到抗战最后的胜利g但马本斋g你和母亲“母子两代英雄”的美名却长留河北大地h文/本报记者董立龙
  两度走近的感悟
&&&&6年前,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记者第一次走近马本斋。
&&&&在献县的乡间田野,在冀中平原的村村落落,那些八九十岁的老战士、老民兵的讲述,第一次把马本斋生动地呈现在记者面前。
&&&&6年过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记者再度走近马本斋。
&&&&曾经采访过的那些老人,大部分已经离去。然而,对马本斋的理解却随着岁月而深厚起来。
&&&&当记者不满足于流水账式地记叙马本斋的生平,甚至也不再好奇这个身高一米八多的回族汉子,如何在战斗间隙唱京剧、打篮球,如何仅以三年私塾功底练就了一手好字,一个问题开始浮现:
&&&&是什么促使这个在当时生活安适、前途看好的旧军队团长,在诸多势力的争夺中,选择了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谁真正抗日就跟谁走。
&&&&虽然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生活在什么时代,但他能选择为改变那个时代做些什么。
&&&&面对国家劫难、民族危亡,离开旧军队,拉起抗日的队伍,并携手最坚定的抗日者,马本斋的选择清晰而坚定。
&&&&再度寻访,触摸历史,随着马本斋和他身边更早逝去的一群人开始更深入地走进心里,记者不禁想起法国历史哲学家雷蒙?阿隆说过的一句话:“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这也许正是记者相隔6年两次采访的升华与感悟:
&&&&我们追寻历史,不是单纯的重复;
&&&&我们纪念先烈,不是惧怕遗忘;
&&&&我们不断重温,是期待,是提醒――让马本斋和他代表的精神在未来永存。
记者 董立龙
【】 【】 【】标志马本斋人生转折的三句话
  驱车来到山东聊城市莘县张鲁镇南2华里处,便可以看到红砖花墙围合的建筑,阿拉伯式穹形大门,中国古建筑式六角形纪念亭,还有回族埋葬习俗沿用的坟丘和烈士纪念祠堂,这就是马本斋烈士陵园。1944年2月,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病逝后,安葬于此。
    光阴荏苒,弹指间,几十年已成过去。然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历史的回音震响在网络空间,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各大搜索引擎随处可寻;网上纪念堂里,英雄遗像前,鲜花灿烂,烛焰摇摇……现在,本斋的英雄事迹说不尽,写不完。纷纷泪雨里,让人感悟最深的,是体现他对党无限忠诚,标志他以党为师、视党为母、誓死跟党走的人生转折的三句话。
    抗日名将马本斋,1901年生,河北献县人,回族。早年入东北军,由士兵升至团长。1935年弃职返乡。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任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总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夏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率部转战于冀中和冀鲁豫平原。1942年6月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司令兼回民支队司令。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战果显著,八路军冀中军区授予回民支队“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一九四O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书写了“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九个大字,冀中军区第三次政工会议授予回民支队以“打不烂,拖不垮,无攻不克的铁军”的称号;吕正操司令员作诗赞日:“回支骁勇天下闻”。
    
    第一句话:“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抗日救国,回族同胞也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获得彻底解放。”
    
    几次三番的旧军队生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鲜明对照,使他树立了以党为师的坚定信念,开始了它新的战斗生涯。
    马本斋最初参加的是张作霖的奉军。半年后,被提升为班长。
    初秋的一天,连长叫他去运粮食。马本斋领着大伙,赶着大车来到一座青砖大院。他们打开粮仓,扛出一包包的粮食,气得地主干瞪眼没办法。天近黄昏,他们把装得满满的两大车粮食运到了另一个村。马本斋将村上的穷百姓集合在一起,偷偷地把其中一车粮食分给了他们。不久,又被提升为排长。
    1922年,马本斋被选送到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被提升为连长。回到部队,适值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又被任命为担负后勤运输的杠子营营长。1928年春,马本斋率杠子营随刘珍年的部队开到胶东莱阳。在一次战斗中,马本斋运用强攻和奇袭相结合的战术,取得了胜利,升为团长。后来,随军驻防胶东牟平一带。
    马本斋治军严明,对部下约束很紧。官兵皆佩带有救国家,救人民,不怕死,不爱钱字样的袖章。胶东父老感恩戴德,赠送万民伞一把。同僚中,多是那些利欲熏心、醉生梦死的军阀豪绅子弟,他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马本斋狷介自守,刚正不阿,身为团长,对那些前来检查军务却要唱堂会、要妓女陪着抽大烟、要歌女陪吃陪睡的上司,深恶痛绝。
    刘珍年所部并非蒋介石嫡系,政工人员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李楚离、曾希圣、张霖之等都曾在该部任职,刘珍年的胞弟、政治处长刘锡九也是中共地下党员。蒋介石多次命刘珍年清党,均被他已查无实据为由而搪塞过去。马本斋与地下党员和进步分子有所接触,并通过这些人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了解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尚有真心实意为穷苦人谋利益的党派和军队。
    1930年,由于21师的高级军官向蒋介石告密,刘珍年只得将已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分子礼送出境。马本斋同中共外围组织的联系因而中断。
    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全境。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密令,一枪未发撤到关内,把东北数千万父老乡亲置于日军的铁蹄之下。眼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步步沦落敌手,作为军人却报国无门,马本斋忧心如焚,感慨万千,赋诗一首:“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男儿空有凌云志,不尽苍江付东流。”不久,马本斋被免去团长之职,改任烟(台)威(海)汽车路局局长(仍为军职)。1932年秋,刘珍年在蒋介石严令催逼下,率部离开其经营多年的老巢胶东,开往南方剿共。马本斋遂毅然弃官离职回乡,以待机寻找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华北。29军英勇抵抗20余日,终因得不到国民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而从平、津败退。驻防河间、献县一带的万福麟所部53军望风溃败,不战而走,国民党献县当局也弃城南逃。马本斋忧国忧民,焦灼万分。这时,献县商家林的义勇军师长白七来请马本斋。马本斋和三弟到那里住了一宿,发现是支土匪部队,根本不是抗日武装,就迅速离去了。
    献县东部崔尔庄农民纪孟宽、纪同根父子于当年7月组织抗日铁血救国团,支援29军抗战。后来,国民党旧军人史省三、周朝贵等混入这支队伍并逐步夺取军权,改称抗日救国军,辖3个联队,有人枪两千余,是献县当时最大的地方武装。曾在津浦沿线协同庞炳勋所部40军作战。该部缺少军事人才,史省三、周朝贵和纪氏父子多次邀请马本斋出山。马本斋也觉得在那里或许可以实现杀敌报国的抱负,遂与三弟马进坡参加抗日救国军,出任第三联队参谋长。马本斋一到任,便察觉这支部队成份复杂,纪律败坏。一些兵痞流氓打着抗日旗号征粮派款,抓丁拉夫,鱼肉乡里,残害百姓,根本不干抗日的事。本斋大失所望,遂诈称父亲病重,离职返乡。
    七七事变爆发后,鬼子多次闯进东辛庄杀人、放火,抢走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牛羊,还多次在清真寺前对回族同胞进行侮辱。1938年1月,马本斋联络本村回族青年60余人,组织起回民抗日义勇队。此后,河间、献县一带的一些回民也加入了这支队伍。马本斋率领这支回族抗日武装,手持大刀、长矛、土枪在子牙河畔狙击敌人,保卫家乡。但是,回民抗日义勇队成分复杂,战斗力差,难以有大的发展。为了摆脱困境,马本斋开始考虑寻找新的抗日道路。在军阀部队的时候,他就对把主张抗日救亡的学生、工人、青年当作共产党抓起来而无辜杀害,非常不满。马本斋有一位亲戚,是一位有着许多救国爱民英雄事迹的共产党员,也被杀害了。在东辛庄,有一位年纪不大的教员,尽说老百姓的心里话,与马本斋也有交往。传言他是共产党,马本斋帮他脱离了国民党的追捕。此时,马本斋想起了他,对三弟进坡说:那时,他讲了许多话,咱半信半疑,看现在这个局势,想起他的话,真是一百个对!马本斋感慨的说:他们来咱们这里就好啦!
    1937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派红军团长孟庆山到河北组建抗日武装,在保定东部地区发动群众,培训干部,筹组抗日武装。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10月14日,原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六九一团随军南撤至河北省藁城县梅花镇时,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拒绝执行国民党的南撤命令,回师北上开辟冀中抗日根据地,改六九一团为人民自卫军,公推地下共产党员、团长吕正操为司令。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正式宣告成立。12月12日,河北游击军司令部成立,孟庆山为司令。共产党领导的这两支部队很快发展为冀中抗日武装的骨干、一切抗日力量团结的核心。地方党组织也在抗日、剿匪、除奸的三大口号下,筹组了一些抗日武装。
    1937年底,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成立伪回教总会,制造回汉民族纠纷,瓦解抗日力量。少数坏人打进回民武装,造谣言,闹分裂,搞抢劫,打击革命力量,搅乱革命陈线。1938年1月,在人民自卫军的帮助下,定县一带的回民武装正式成立了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
    1938年2月,河北游击军司令员孟庆山率部进驻河间县城,收编河间抗日义勇军第二师为河北游击军第十三团。3月,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政治副主任刘文正根据中共冀中省委指示,到河间、献县一带发动回族群众参加抗日武装。孟庆山决定以河北游击军十三团马仲三部回族战士为基础,成立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马仲三为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同时,刘文正携带着中共中央颁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孟庆山司令员的信迅速去找马本斋。
    马本斋听说了游击军进驻河间城的事儿,对马进坡说:“是八路军就好了,八路军就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编的。你快进城去看看是真是假!”果然,是真的。
    刘文正来到了东辛庄。两位回族同胞一见如故。刘文正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和各民族一律平等、宗教信仰自由的一贯主张,介绍了党和毛主席、朱总司令为抗日救国所做出的艰苦努力。马本斋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表示由衷赞同。马本斋非常高兴地说:“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抗日救国,回族同胞也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获得彻底解放。”
    
    第二句话:“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
    
    严峻而残酷的现实考验了马本斋,他视党如母,抗日救国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采用“磨盘战术”、“牛刀子钻心战术”,不断重创敌人。一时间,只要听到马本斋的名字,日伪军就会不寒而栗。日军头子山本听说马本斋最孝敬母亲,便决定抓捕马母,诱使马本斋率部来救,乘机消灭回民支队。
    日(农历八月初五)晨,山本联队的500多骑兵在大队伪军配合下包围了献县东辛庄。围村之前,马母和部分群众已隐蔽到村外的庄稼地里。日伪军挨家挨户进行搜查。将许多群众驱赶到清真寺旁的空场上,四周架起了机枪,用刺刀对准人们的胸膛,逼问马母的下落。乡亲们眼中喷着怒火,没人说一句话,日军宪兵队长猪股和汉奸翻译崔丰久气急败坏,从人群中拉出伊斯兰抗日先锋队队员马维良、马维安。日寇用尽捆绑、吊打、火烧、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马氏兄弟宁死不讲。疯狂的日寇遂将二人枪杀刺死。
    傍晚时分,一群日伪军将藏在村外的群众也赶了出来,马母就在其中。敌人又在人群中拉出了马母的邻居五十多岁的汉族同胞王兆喜,日寇用刺刀戳着他的肉,逼问马母在哪里。王兆喜从容地说:“老太太跟他儿子走了。”崔丰久已探得马母在家的情报,于是大吼一声“往死里打!”顿时,马鞭、枪托、木棍应声而下。王兆喜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但他始终咬紧牙关,宁死不讲。日寇举起刺刀要杀王兆喜。
    “住手!杀人的强盗!”人群中突然传来愤怒的喊喝。马母极力挤出保护他的人群,愤然来到崔丰久面前,指着他的鼻子骂道:“好狗还把三邻护,义马救主世人传。你这个禽兽不如的汉奸!”崔丰久被马母的威严气势镇住了,结结巴巴地问:“你是谁?”“我就是你们要‘请’的马老太太。”
    敌人急忙推来一辆独轮车,几个伪军匆忙把马母扶上车子,马本斋之妻孙淑芳奋力上前,欲代婆母前往,被打倒在地。在大队人马的簇拥下,敌人把马母押至东辛庄较近的臧桥据点。次日,日伪军100余人荷枪实弹,分乘五辆军用汽车将马母带到河间县城。
    马母被捕的消息传到回民支队,战士们群情激愤,纷纷要求攻打河间救出马母。对于敌人的凶残卑劣,马本斋十分清楚。想到年迈的母亲生死未卜,他顿感五内俱焚,真恨不得即刻攻城救母,拼他个鱼死网破。但是身经百战的司令员一眼就识破了这是山本设下的囚母迫降和金钩钓鱼的连环毒计。他强忍悲愤劝告大家:“山本抓我母亲用心毒辣,他是想激怒咱们冒险行动,趁机吃掉回民支队。咱们要以党的事业和抗战大局为重,决不能上敌人的当!”
    马母到河间后,连夜审讯马母。审讯室森严而恐怖,老虎登、皮鞭、烙铁、竹签等种种刑具一应俱全。伍长左次身挎战刀,目光凶狠。当问马母有几个儿子,叫什么名字时,马母昂首回答:“他们都叫‘抗日’。”左次伸出大拇指奸笑着咕哝了一阵。翻译崔丰久忙凑过来说:“马本斋是皇军佩服的英雄。你要把他找来,起码当个师长、旅长的。”马母反唇相讥:“你们不是要找我儿子吗?他就在河东,有本事和他打去,抓一个老婆子算什么能耐!”左次气得哇哇怪叫,拔出明晃晃的战刀在马母眼前晃动着。马母挺起脖子,眼都不眨一下。审讯只好草草收场。第三天,马母开始绝食,决心以死报国。
    山本见马母威武不屈,又邀来伪河间县长孙蓉图,并指派与马母沾亲的佟万城夫妻侍奉老人家,企图用软磨的办法迫使马母就范。孙蓉图先是对马本斋恭维一番,然后劝马母给儿子写信劝降。马母听着伪县长的一番罗嗦,怒火中烧,一字一顿地说:“告诉山本,我生养的孩子是中国人。他是坚持抗日的八路军,一向不知道有‘投降’二字。我宁死不能写信劝降。”面对如此刚烈的老太太,孙蓉图无地自容,灰溜溜地走开了。
    佟万城夫妇五次三番劝马母吃饭,说要是马母有个好歹,他一家人都没命了。马母微微喘息着说:“孩子们,别糊涂了。为了赶走鬼子,多少人丢了命啊。从一到河间,我就没想活着回去。咱可不能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主啊。你们说给本斋,他娘死得值。要他好好打鬼子,就是对娘尽孝了。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四),绝食7日的马母壮烈殉国,时年68岁。
    马母牺牲后,马本斋及回民支队全军戴孝。他眼含泪水,强压怒火,在母亲遗相前肃立许久,然后奋笔疾书:“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
    
    第三句话:“……一定要坚决服从杨司令员的指挥,……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千万要转达我的问候。”
    
    血与火的考验与洗礼,使马本斋成为一名真正成熟的革命军人,誓死跟党走的信念,已深深地植根于他的每一个细胞。
    1943年冬,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秉承蒋介石的旨意,纠集了几十万大军进逼中国抗战的大本营延安。1944年1月,中央军委命令杨得志司令员率领包括回民支队在内的冀鲁豫军区主力开赴陕北,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
    马本斋接到命令后,心潮激荡,彻夜难眠,他多么想插上翅膀立刻飞到延安,飞到毛主席身边啊!就要同鲁西南的父老乡亲告别了,回民支队的战士们深情依依,乡亲们更觉得难割难舍。马本斋命令部队一面积极筹备行军事宜,一面抓紧排练文艺节目。在军民联欢会上,马本斋和战友们演出了京剧《王佐断臂》。马本斋饰演民族英雄王佐,他唱着有板有眼,演得活灵活现,不断引发台下军民的阵阵喝彩。就在这时,马本斋突然感到颈后钻心般的疼痛。原来早在八公桥战役前,马本斋颈后生了一个疮疖,由于战斗频繁,加之环境艰苦,缺医少药,根本顾不上治疗,一直抱病参加征战。如今病情严重恶化,毒疮病菌大量进入血液,引起了严重的全身反应,高烧持续不退,马本斋很快处于昏迷之中。战友们迅速将马司令员送往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当时驻濮阳县小屯村)抢救。
    杨得志亲自到医院看望,马本斋坚决要求随军出发,经杨司令员再三劝说同意暂时留院治疗。马本斋拉着战友们的手吃力地说:“你们先走吧,我会跟上你们的。……一定要坚决服从杨司令员的指挥,……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千万要转达我的问候。”
    2月1日,回民支队带着无限的依恋离开了自己敬爱的司令员,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张同钰政委、董庆云副司令员特意从司令部挑选了3位同志配合家属照护马本斋。部队出发后,马本斋由毒疮合并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日,马本斋这位深受人民敬仰、战士爱戴、令敌人闻名丧胆的抗日民族英雄病逝于河南濮阳县小屯村。按照马本斋的遗愿,冀鲁豫军区派一个连护送马本斋灵柩到他生前战斗过的鲁西北回族聚居村莘县张鲁集安葬
  
发表于华网文盟lu.net
&浏览:1385
录入时间: 15:53:46
最新文选Top 20 :(收藏于 15:19:04) :(收藏于 14:25:43)董书明 日:(收藏于 21:08:54)北国红豆:(收藏于 14:14:04)新华社记者 陈万军 吴登峰 白瑞雪 孙茂庆:(收藏于 20:39:12)魏春 陈征 柳絮:(收藏于 16:09:48)胡青:(收藏于 16:00:40)李永军:(收藏于 15:55:07)李永军:(收藏于 15:53:46)李永军:(收藏于 15:51:56)1/2页&
访问排行Top 20胡青:(访问2591次)张淑会 周万良:(访问2207次)向华:(访问2091次)刘泽贵 董文胜 刘新宇:(访问1729次) :(访问1552次)李永军:(访问1386次)李永军:(访问1377次) :(访问1365次)毛泽东朱德等:(访问1271次)叶剑英:(访问1191次)1/2页&
Powered by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尤素夫.马本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