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出自哪里,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出自哪里?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啊?
需要悟,而何为&悟&,这很难予以解释。唐王李世民也曾经就&悟&的问题询问一位法师,法师言道:悟是不问,问即不悟。呵呵~很滑头的一句话,也可见这个悟的确是不好讲。
个人认为,把慧能大师的这句偈语翻译出来并不难,甚至是根本无需翻译。但,如想参悟其真谛,首先需要对禅有所了解,同时需要一定的慧根,其理不言自明。
中国的佛教分为很多派别,其中较为流行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就是&静中思虑&的意思,又叫&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也就是所谓的参禅。
禅在中国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来华的菩提达摩,达摩就是我国的禅宗初祖。禅的种类也很多,比如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等等。
但禅宗能够大行其道,兴盛迄今,当从六祖慧能开始,慧能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讲究见性成佛。
既然是顿修顿悟,就不需要人们一定要象僧人那样远离尘世苦修,只要心存佛性,抱定一句话头,真实参究,即能见性成佛。这种习佛之法深得士大夫们的认可,或迎合了他们的心理
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一句偈语。
大需要悟,而何为&悟&,这很难予以解释。唐王李世民也曾经就&悟&的问题询问一位法师,法师言道:悟是不问,问即不悟。呵呵~很滑头的一句话,也可见这个悟的确是不好讲。
个人认为,把慧能大师的这句偈语翻译出来并不难,甚至是根本无需翻译。但,如想参悟其真谛,首先需要对禅有所了解,同时需要一定的慧根,其理不言自明。
中国的佛教分为很多派别,其中较为流行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就是&静中思虑&的意思,又叫&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也就是所谓的参禅。
禅在中国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来华的菩提达摩,达摩就是我国的禅宗初祖。禅的种类也很多,比如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等等。
但禅宗能够大行其道,兴盛迄今,当从六祖慧能开始,慧能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讲究见性成佛。
既然是顿修顿悟,就不需要人们一定要象僧人那样远离尘世苦修,只要心存佛性,抱定一句话头,真实参究,即能见性成佛。这种习佛之法深得士大夫们的认可,或迎合了他们的心理,因为中国崇尚儒学,学而优则仕、齐家治国平天下,怎能出家修行。因此,特别是读书人、上层人士为两者兼得,多习禅学,禅宗也因此大盛。
所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还有一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
本人好佛但不修佛,认为儒学和禅学是相互融通的,包含了很多入世为人的道理,参禅并不能出世成佛,但可以平和心态。
单就本偈语而言,我想如能透过此偈,认识到只有抛去哪些功利心,才能真正免除人心的浮躁,并保持好良好心态,则足以。
182.131.19.*
120.10.155.*
你追求的是什么你得到的就是什么,我们都有所得只是境界不同,但并不是说境界低得就是错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趋狗,没有万物,何来天地,一片混沌而,知真我,得其所。。。
115.195.130.*
现在心静了
222.133.28.*
楼上所有的解释都是以字解字,根本没有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这句话,我理解的意思是:人不要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就这么简单。
114.92.54.*
空出空为即非空,菩提虚无记心中,人来凡间及时悟,何来佛中中生空。
120.4.237.*
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放下才能承担
有心,就会有尘埃,没有尘埃的也就没有心了。
116.52.1.*
少林寺方丈副部级待遇,坐奥迪A8.禅宗发源地本无物?
111.123.126.*
真正的智慧不是菩提树,真正明亮的镜子是自己的心,心本来是空明的,是去那惹来的烦恼。。。。。自己编的
四川三石居士
113.205.161.*
由“戒”变得心里常有喜悦,心里平静,自然,不贪,进入“定”之境界,之后应世变得谦让、大气,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不上不下,自然渐显大智慧。
我等共勉之!
113.205.161.*
一味去想空,乃空想。为执着空。在应世中节俭、低调、布施,公正,乃修心之法,此乃“戒”。
113.205.161.*
缠绕字面,本陷入文字执拗。空乃空性,本性真如乃空,是一种境界,不是方法。空乃本,本遇外缘生种种法用。空性则生种种妙用,乃大智慧也,至此境界,本、用之间收放自如,行无滞碍。
175.150.129.*
我本想平平淡淡 可事情往往不如愿
我什么都不想要
可是却引来一身麻烦 。
218.75.132.*
菩提亦非树 明镜自造台 一物降一物 遍地是尘埃
221.11.246.*
悟、本是虚无、但每个人的体悟不一样何来点评~一切多缘~看清世事就能明白一切~
222.218.6.*
我在此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一切皆为空,有些心烦不自然地事情用不着多想顺其自然平常心才是最好的!我在此感谢各位让我慢慢找回平常心态。还要感谢佛教的那些话!希望更多人去参透佛教的一些话..
218.23.219.*
都是高人啊,哈哈哈哈哈!!!
玲ling落luo
60.194.40.*
放下;放下;彻底放下。放下一切;放下生活中的苦闷。去领悟生与死的真谛。在美丽的秋风背后;我们应该有着多生命的热爱。
60.194.40.*
放下;放下;放下;一切皆空。
60.194.40.*
放下一切;坦然面对;让心回到纯真;回到那些久违的声音;那些美丽的天空;一尘不染。
60.194.40.*
菩提本无树;本无我;又何来我之说;一切皆是空幻;一切皆是放下。
182.149.177.*
禅本来就是一简单的东西,字面解剖一个“示”字和一个”单“字,就是简单的表示,不要太复杂,没什么,如楼上说‘瞌睡来了”意思是要睡觉了,好简单,该干嘛干嘛?
218.8.209.*
空入人世间,空行人一生,空来空去,无形无影,此为佛!
111.122.60.*
218.108.196.*
楼上说得很有道理,佩服。刚好这几天心情不好,看了,深深受益,这下轻松多了
59.49.129.*
善?罕?o界,黑白縂共眠。正邪同模?樱?﹀e自比量。勿?G孔孟?,留?探老娘。奈何?蛏戏介L笑,痛?孟婆?珇~~~~~!
211.99.136.*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才是真理,本来就什么也没有,该作为则作为,不该作为则不作为,又何必刻意强求,世界本就是空,是人类的意识让我们感知,意识又何尝不是空呢。这些只是思想境界。
118.186.201.*
心中有为可菩提,行事朗朗明镜台。可怒苍天落一物,漫天洒下皆尘埃。可叹!
58.49.21.*
221.131.187.*
静心,净心,精心,尽心。
175.18.167.*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啥都是空的,那后人为啥不去觉悟,还吃哉念佛呢,这是不是形式呢
219.139.167.*
61.54.14.*
看破 清净 自在 念佛
122.72.0.*
没事。。。该干嘛干嘛。。。
117.136.9.*
学到了很多,谢谢
175.17.254.*
心若静 何处有尘埃!
58.254.135.*
说是唯心主义,不全错,也不全对。“菩提无树”论,其实是一种方法论,是看待客观事物一种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并非脱离现实事物的唯心思想。
58.254.135.*
赞同“痛宰黑狗”的理解。世间任何的教派,其教义必须要符合人类生存的意义,佛教也不例外,毕竟是地球人修行的,楼主指出了禅学在现实中的意义。
222.241.154.*
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
60.160.98.*
神马都是浮云
61.142.131.*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最高境界是: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绿,金银财富,喜怒哀乐都由你心生的,你心认为有就有,心认为无就无。
无非就是说佛在心不在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其这诗的意思就不用去解释了,说了也白说,还是自己体会
116.29.110.*
心是菩提树,想的是明镜台,本来是无物,尘埃何处惹。
125.110.108.*
做个好人,心无坏念.不去害人,不去损人......!问心无愧,心静自 无尘
122.246.210.*
心如明镜台 万事无尘埃
222.221.43.*
心静,人自然就静。简单过好生活就好。什么都是空的,人生本就是一场空。
221.206.15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14.234.200.*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 何必要自讨苦吃?自寻烦恼呢?四大皆空!
119.1.206.*
那是唯心主义
222.87.186.*
最简单的讲法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125.211.7.*
何来争论?
心静自然清、 你认为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呗、
219.132.240.*
佛学博大精深啊
117.45.135.*
佛就是空?佛就是悟空?是也,非也!大凡信佛之人都是做不到'"空"的.佛之信徒其实不是"悟出空"而是"悟出实"悟出打佛之旗贪享乐之实.
111.162.234.*
心中?g喜?t??好風水
124.167.240.*
59.40.57.*
这就你的不对了,不能出口伤人
221.131.61.*
万物皆空,何必自寻烦恼?这应该是它的意思吧.
114.83.113.*
你的名字充满戾气,居然自称“好佛”。学佛可以修生养性,可以缓和心态,但毕竟是唯心主义,取舍还得仔细琢磨啊
60.15.41.*
菩提本就是尘埃,所以佛本身就是自己的悟.而悟性没有好坏,可以说自己有自己的佛.条条大陆都可以同向佛家圣地.出家人修心平常人也修心,其实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自己对佛的把握.就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真理一样啊!
60.15.41.*
和为佛和为道,其实都是心境上的一种追求.菩提本是树,明镜亦是台,身上有尘物,怎用惹尘埃.你我本是尘世一物还用什么呢?
58.40.245.*
一切皆由心
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做人.平常心做事 就足以.
天下女人一般黑
明明是只因乱咬人被剁了尾巴的疯狗,
楞跑这硬充秃尾巴狼!!!
222.79.128.*
呵呵 好吧 你出家为僧吧
175.165.69.*
114.102.18.*
....去吧,为师不留你
112.112.210.*
悟真大师和几位高僧都说我很有佛根
看样子是该考虑剃度为僧了
180.173.151.*
说的 好,支持
113.91.135.*
无相布施,无非相布施
125.222.31.*
貌似正解!
183.21.23.*
我说是某人不明白
58.221.253.*
bunny_jing
我也这么理解的
bunny_jing
我也这么理解呢
现在说来:什么都是浮云!
121.35.27.*
菩提,并不是佛祖参悟真理的菩提树。
明镜,也不是明镜台。
本来万事万物都是虚空的,
有何必为这些事烦恼呢
117.90.61.*
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一切为空,何有烦恼。
117.90.61.*
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一切为空,何有烦恼。
218.60.138.*
喜欢这解释
124.132.48.*
对与不对,很重要吗?
110.187.30.*
天地万物皆是虚妄!
58.19.221.*
120.39.146.*
218.21.109.*
我也支持!
123.138.237.*
58.22.251.*
本人也喜欢这样解释。
115.150.251.*
世上是什么都没有吗?怎么可能没有烦劳呢?这就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吧
219.128.10.*
本人也喜欢这样解释。
125.93.11.*
219.133.128.*
210.21.225.*
喜欢这句话
27.8.182.*
佛讲因果,轮?。故行善除恶,何谓善恶?道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修栋。
218.21.218.*
222.80.142.*
存在即有理,何来好坏
180.88.243.*
111.163.205.*
不对吧,狗永远都吃屎的,难道。。。。。
113.241.32.*
着像了。。。
124.93.14.*
佛?說:" ??o始??"。?]有開始,也?]有終結。生生世世,?o?砣ィ??o始終。瞬間即永?a。
222.216.231.*
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两人的悟境不同,前者注重有实,而后者注重空无,这便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区别。
111.76.223.*
好.却却有几人能为之!
218.27.154.*
61.156.247.*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狗的嗅觉很灵,但它却吃屎,
183.152.167.*
看,你们一个个,都口若悬河.好似已得非然的境界.其实你们都俗得很,一点都不空.,
116.207.228.*
都没有错,我自行我道
114.139.130.*
117.87.50.*
额,佛是什么呢?
112.243.245.*
神秀是真悟 慧能是幻想 佛祖也做不到无心无尘
125.45.205.*
心既是尘, 尘既是心。 无尘无心既是空。有尘既有空,有心既有空。无尘无心何谓空?心也空空,尘亦空空。万象包罗,唯空最大。
58.45.70.*
世界因差异 而美、
58.245.57.*
~~无欲无求那是只有上帝能做到的,世人有心,变会有欲,人只能去求无欲,但却不能无欲,即便无物,也会惹尘埃~~~
所谓万生众相~~就像榴莲,有些人觉得臭,难吃,但有些人觉得很好吃,很香~~我是开始觉得很臭,后来吃了觉得味道不错,再后来觉得很不错,很香!狗的嗅觉很灵,但它却吃屎,我想它嗅到的是营养,为了生存而已
222.219.85.*
有意思,只是我满身尘俗之气,真能做到无一物......恐怕只能是离开红尘的那时了......唉!
222.163.238.*
内心清静,谈何容易?
114.102.18.*
222.223.116.*
118.78.103.*
无心 无欲 无求
58.254.135.*
应该是, 本来一切都是虚无的东西,何必苦苦追求,放不下呢。“尘”即是“尘”亦不是“尘 ”
218.29.94.*
“本来无一物”心中若不在意,又何必讲与他人?
61.149.226.*
神秀的话是提醒平凡的众生
慧能是自我脱俗
60.247.50.*
情本无物,何来绝情?
222.76.159.*
60.187.162.*
海纳百川终须时
哈哈,要的就是,你不要老想着去做错什么事没有,然后去弥补错误.而是你只要把自己完美了,还有错吗?很通俗吧!
佛家常说的“四大皆空”便是这个意思!有禅性之人佛在心中,无需参拜供奉便可德高,现实的物质来源心中的贪婪,一却皆归于心。
122.138.66.*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在有相的阶段;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在无相境界中。
219.238.129.*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说人们看到的一切世间万象皆是镜中花水中月都是虚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要自己的心灵干净,凡是看的通透,哪里还会有烦恼
58.254.135.*
“身是树,心如镜台”论,也是一种方法论,侧重的是修行的途径,要修行成佛,就要静心修行,要勤快修行,重在维持,勤快,苦修,不能说是唯物;“菩提无树”论,侧重在修心。
58.252.69.*
“菩提无树”论,其实是一种方法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有选择的反应,是基于客观事物的思想。菩提是不是树,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方法论,你认为是,它就是,认为它不是,那就不是。
59.40.244.*
烦恼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要不人世间那来的烦恼,有恩必有果,试问世间上何来没有物呢,有人就有物,有人就有尘
佛的根本是“空”。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大家还关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啊,出自哪?典故等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_百度作业帮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啊,出自哪?典故等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啊,出自哪?典故等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 1.关于六祖的开悟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人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禅宗的宗旨,并无二致;《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现在为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 ??主旨在心 ??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请参看页面右方相关问题。
意思: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出处: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
菩提虽非树,明镜皆为台,如果无一物,何来香火旺??菩提是不是树不重要,但是人家的所做所为都可以当一面镜子!!如果没有物质社会,佛教能有这么兴旺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