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孙亚:现在工作好找吗那里工作

特辑:毕业歌
行动是最优秀的简历
今天你FLOW了吗?
职场英语说不好被炒
杜拉拉就在我们身边
& 他山之石
因为喜欢,所以不做
专家点评创业模式
&影视同期声
我的青春我做主(二)
职教联盟论坛
&&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
&& 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 学会生活
&家乡的雕&&&&&&&&&&&&&&
一株辣椒的生长&&&&&&&&
我们一路忘了哭
&&&&&&&&余燕梅&
熟稔的景象&&&&&&&&&&&&
90后的我们&&&&&&
&&&&&&黄远
想家的时候&&&&&&&&&&&&
月光,我,父亲&&&&&&&&&&
那些无关风月的旧事&&&&&&
又是一年拗九节&&&&&&&&&
曾经&&&&&&&&&&&&&&&&&&&
记忆长河里的美丽星空&&&
还有什么比金钱珍贵的&&&
&物质的形态
&我们的生存状态
&&在职学习的心得体会
& 教师须扮演好教学的角色
论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学校文化建设
&周新源工作室专栏
&张薷尹专栏
&姜明文专栏
访谈:我们的青春
完美简历:开启职场之门的金钥匙
你的简历是否符合这些标准
初入职场,实现角色转变“三部曲”&
求职面试时易犯的错误
& &他山之石
三分钟管理故事
努力找工作不如努力工作
影视同期声
& 全国职教联盟论坛
槐花飘香的季节
&&&&&让青春的力量永恒
世博会前夕
做一只陀螺
四月·人间·天国
我与摩天轮有个约定
& 哭泣的丁香
& 青春,不应沉默
& 我们的生存状态
日记:大专学生回中专实习
情感 :我爱这篇土地
&&& 周新源工作室专栏
姜明文专栏
张薷尹专栏
01 中式教育与孩子择业面 
04 青年创业论坛 本刊编辑部
张晓楠谈职场系列(五)
07 面试是展示你的能力的第一步
09 工作原地踏步怎么办 李开复
10 求职面试中的形象礼仪 王乃国
13 走出校门兼职去 吕昊晖
14 职校生的择业心理误区 陈 军
PIONEER PARK
16 传媒巨头布隆伯格的第一份工作 马新莉
18 蚁族李函:一个人的公司 江 南
20 曹允东:创业要学会放弃、忍受 谢 丹
22 从“游戏高手”到“创业标兵”
——记首届昆山市民创业大赛冠军得主孙刚 茅玉东
EXTRAT ERRITORIAL
24 北美的高等职业教育 周稽裘
职教联盟论坛
VOCATIONAL EDUCATION ALLIANCE FORUM
27 理想的力量 杨 新
28 职业生涯规划须把握“五个我” 周新源
29 学会尊重,学会宽容 王乃国
CAMPUS LITERATURE
31 大珠小珠落玉盘 顾正佑
34 呼 唤 刘晓春
35 恋 空 王 梅
36 相知的默契 张 婷
38 鱼的忏悔 颜 舒
39 南方湿冷,北方干冷 钱 飒
41 听 山 马之军
43 领悟爱、理解爱 袁 炜
45 心泉叮咚 戴 怡
46 我的未来不是梦 洪 蕊
46 成 长 孙亚咪
47 初生牛犊要怕虎 黄 燕
48 父亲(连载二) 陈海明
W I N D O W S
5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公布
我们的生存状态
54 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李宝铭 吴长青
56 爱,从这里开始 潘乃烨
58 我心飞翔 宋 馨
60 商业文明的本质是论行不论心 张维迎
62 不沉的船 张海迪
63 坐在乌镇的石板上想一桩心事
姜明文专栏
64 爱人者 人恒爱之
(编辑:罗婉菁 联合早报)
&&&&&&&&&&&&&&&&&&&&&&
贴近专业体现实用性 公共课与岗位需求结合
&&&&&&&&&&&&&&&&
& 江苏如皋第一职高“任务单导学”促成高效课堂
&&& 本报讯(记者
潘光)“以前不喜欢上文化课,碰到不感兴趣的科目,我们就说话、做小动作、打瞌睡,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不想上课。但现在,学习不再枯燥,没有时间走神。一堂课下来,轻松又充实。”这是江苏省如皋第一职业高中一名学生的感言。据该校校长缪世春介绍,这一切源于学校创建的“任务单导学”教学模式,以小课堂演绎大课改,全面促进了素质教育和育人质量的整体提高。
缪世春介绍说,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已经逐步形成特色,但文化学科的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仍是主流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文化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如何把基础课程变成学生乐学、会用的能力,变成学生自主性、实践性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如皋第一职高把握职教文化课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文化知识教学的“三贴近”,引导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充满活力地学习,突破了公共基础课与岗位需求难结合的瓶颈。学校把文化知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挂钩,结合专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并依据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数学、机电类专业对立体几何、平面向量、解析几何有所侧重;财经类专业则对排列组合、统计应用较多;计算机专业对集合、数列、矩阵、一元二次方程、算法设计等应用较多。由于学习与职业密切相关,“任务单导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强调教师把素质教育和课改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准确把握教材体系。教师根据专业教学的进度,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把知识的习得过程变为处理人与职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等各种关系的过程,学生有了更充分的自由思想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获得了身心解放。针对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高的状况,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兴趣,贴近学生,体现文化性,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近几年,该校学生就业率连年100%。学校在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主题班会大赛、江苏省技能大赛、优秀课评比和教学比武等活动中,有8名教师获全国或省一等奖,25名教师获全国或省二等奖,34人获市一、二等奖。学校现有各级各类课题28项,每年获奖论文200多篇。2009年,学校对口高考本科上线254人,占江苏全省招生计划数的1/12。
&&&&&&&&&&&&&&&&&&&&&&&&&&&&&&&&&&&&&&&&&&&&&&&&&&&
来源:《中国教育报》日第2版
&&&&&&&&&&&&&&&&&&
来源:&&中国教育报&&4月14日2版
通知内容参见中国人文职教网
提高人文素养,共同促进发展——我系与《人文职教》编辑座谈
日上午九点,我系团刊编辑部、秋韵文学社部分同学及院宣传部王晓敏老师、秋韵文学社指导老师籍广艳老师与《人文职教》执行主编吴长青、营运总监石中巧在西教学楼404进行了座谈交流。整个座谈会都充满了激情与热情,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畅所欲言,尽情发挥!
吴主编主要与同学们交流了一些关于与文化靠拢、产生文化效益、设定文化区域、进行文化定位等方面的话题。他说道,职业学院不仅仅是要培养自己的技能,也要提高自己的涵养;企业不仅需要技能职能,也需要文化技能。
吴主编与我们侃侃而谈,他强调能来到机电学院是他期待已久的事,也非常感谢我系秋韵文学社的支持,希望与秋韵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把《人文职教》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大!同时他也感谢王老师、籍老师长期以来对《人文职教》的支持,更是对我系同学的文章赞不绝口。另外他还表示,《人文职教》是全国唯一一个为职业学校创办的刊物,他希望这个刊物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一直为我们职业学院服务!
通过此次交流会,让我系学生了解到我们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自己的文化涵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我们要大胆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努力完善自己!
& 图为交流过程中
聚精会神&&&&&&&&&&&&&&&&&&&&&&&&&&&&&&&&&&&&&&&&&&&&&&&&&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
3月7-9日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在如皋举行,本次会议的议题为“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生产方式的转变”,全会号召职业教育一定要紧紧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产业升级,围绕生产方式的转变调整专业设置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培养人才。大会由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周稽裘主持,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到会讲话,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尹伟民对2010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会上有关专业分会会长和部分会员单位对2009年工作作了总结发言。南通市教育局和如皋市人民政府有关领导莅临会议祝贺并讲话。
各市分管局长和部分高职院、技师学院以及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领导列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参观了如皋职业教育中心、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和有关企业。
&&&&&&&&图为江苏省教育厅杨湘宁副厅长在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会议中心听取该校负责人办学情况介绍
&&&&&&&省职成处尹伟民(右)处长与刘克勇副处长&&&&&&&&&&&&&&&&&&&&&&&&&&&&&&&&&&&&&&&&&&&&&&
&&&&&&&&&&&&&&&&&&&&&&&&&&&&&&&&&&&&&&&&&&&&&&&&&&&&
(本刊记者吴长青摄影)
&&&课程与实践专辑
&&&&&&&&&苏、粤、皖三省“职教课程与实践”圆桌会议专辑
&&&&&&&&&&&&&&&&&&&&&&&&&&&&&&&&&&&&&&&&&&&&&&&&&&&&&&&&&&载于2010年第3期
图为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蒋留生校长在发言
日,由《人文职教》杂志主办,江苏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承办的“苏、粤、皖三省职业院校新课程背景下‘工学结合’理论及实践圆桌会议”在江苏太仓职教中心召开,来自江苏、广东、安徽部分职业院校的校长、中国教育报刊社、有关职业院校高职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及太仓德资培训中心和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的高层培训人员就当下中国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及存在问题等议题进行热烈地总结研讨。本刊辑录一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本刊执行主编吴长青(以下简称吴):
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担着重要的角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新课程改革,以期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经过多元探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我想请大家就课程与实践改革背景下,“工学结合”方面现状及对策展开自由讨论。
广东省东莞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曹永浩(以下简称曹):
我们学校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做了两个概念。一个是“车间进校”,一个叫“企业课堂”,它们是姐妹篇。这个目前也是我们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两个主要标签。近期在广东全省进行全面推广。
“车间进校”简单说就是我们把生产车间引进到校园,然后把生产车间作为我们校园的一个实训中心。这个跟传统意义上的校办工厂是有不同的。它的不同之处就是车间的生产岗位就是我们学生的培养岗位,生产过程中学生是可以参与实习和实训的。
我们的合作很简单,完全由企业带设备、带管理、带技术、带工人。我们的学生不是他的工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学生就像学驾驶的学员,他们的车间提供的是老师和学驾驶的车辆。我们的学生就到他的车上去学,学会以后第二批学生上去,会了就下来,我们的学生原则上不帮他开车,不是他的生产工人。但是我们用他的设备来进行校内的实训,包括考证。像我们市里的所有劳动部门的考证,都放在车间进行。
“车间”进校以后我们觉得有这样几点实现了合一。车间跟教室合一,师父跟老师合一,学生跟学徒合一,学生作业跟车间的产品合一。这个四合一我们已经达到了,而且我们开始通过车间进校实现了一种以企业为主导、以生产过程为主导的课程建设。这个课程,包括指导的师父都是由车间、企业负责提供,学校的老师共同参与,共同指导。而且我们的学生不是整天、一个学期或者一年放在那里。因为车间就在我们学校,我们只能是停课两周到那个车间,然后其他班停课两周再到那个车间,这样循环交替来进行。车间已经成为容纳到我们全日制教育的一个环节。对学校来说省了设备。这个车间第一期给我们带来了500万的设备,然后是省去生产车间,我们就不存在实习耗材,整体都是在生产过程中实训,还有节省师资等等,带来了很多便利。
此外,还有两种文化的交流,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交流和促进。特别是促进教师下企业实训。以往学校没有车间,教师下企业还是比较难操作的。但是车间进来后我们的老师很容易下去。
“企业课堂”就是把企业纳入全日制教学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一个技术的培养和实训。学生单周在学校上课,双周进企业,我们早上用车送过去,晚上接回来,中餐在他们公司吃,晚上还是回学校住。单这一天8个小时在公司里面。上课也很好,有一个培训教室比我们这里开会的会议室还要大,比我们学校任何一间教室都豪华、都漂亮。理论课在那个教室上,然后下去就是师傅对小组训练指导。
我们这个“企业课堂”跟“车间进校”做出来以后,我们自认为这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教育,我们做到把企业的教育和学业的教育融在一起,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当中。严格说企业教育是我们现在全日制职业教育的一个环节。
但是也有一点,我们东莞市是世界加工厂,我觉得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是占多数,在推广双元制的时候也面临了一个问题,就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机械化生产不够集中在不够大型的企业很难推广,所以我认为这个东西它的路能够走多远我们也还在探讨、思考当中。但是我们觉得现在我们目前做起来还是很顺,给我们学校带来很多好处,比如那个牧野机床,给我们用的设备是超过一千万,我们的学生可以接受这样的技术和设备来培训,我们的学生应该说是很幸福的。连他的师傅都说:“我在这个行当里面滚了五年才摸到这个机器,你们还是学生就摸到这个机器了,你们很幸福”。学生也感觉到很幸福。我们老师也感觉到这帮学生确实很幸福,
“企业课堂”是不是给我们职业学生真正带来幸福感,这该个是新课题了。
《中国教育报》潘光主任(以下简称潘):
曹校长刚才是从效率操作和实践教学方式上介绍他们的经验的,一种是进来,就是车间进来;一种是出去,课堂出去。这两种方式都是好方式。一个可以解决学校投入不足,是一个好处;一个是解决设备的先进性;还有一个是企业环境的真实性问题;还有一个企业师资问题。确实解决这些问题都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江苏太仓的“双元制”经验更适合德国国情,但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的提炼上确实有很多独到之处,我们请武建清副校长,或者“双元制”专家来介绍一下太仓的课程设置的方法吧。
江苏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执行主任杨伟国(以下简称杨):
江苏太仓搞“双元制”教育是从2001年开始的,其实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搞双元制教育可以推测到1985年。1984年的时候德国有一个汉斯塞德基金会,汉斯塞德有一个州长,死了以后他的遗产被用于发展第三世界职业教育。当时他们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当时的中国教育部部长推荐两个企业:一个是一汽,一个是二汽。最后选中了二汽。因为一汽当时改型,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够
,所以二汽跟汉塞克基金合作。当时汉塞克基金会在华有十个项目,二汽是其中一个项目,所以政府从1985年开始一直到2000年,00年以后一直到09年搞“双元制”教育。
我认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严格讲是提高培训质量。如何来提高培训质量,德国想了很多方法,他们认为双元制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一个是发挥企业的优势,因为最新的设备改造,最新的技术进步,最新的工艺提高都发生在企业,如果这个培训中心或者像曹校长说的这个企业课堂,那么学生接触的全部是最新的工艺,最新的设备。这个理念跟德国人的理念是吻合的。德国人把最新的设备用于学生培训,而不像我们国家以前有的职业培训都把企业淘汰的设备,不能用了,让学生去弄吧,反正已经坏了,让他去捣吧。而德国他是用最新的,刚刚研发出来的,经过我这里的三年培训,学生毕业了,这个设备也成熟了,正好投入使用。他们接下来就获得了使用这个最新设备的最好办法,这是一个企业的优势。
第二,发挥学校优势,学校的老师们都是科班出身的,理论功底很扎实。讲专业理论课是他们的特长。所以,学校发挥学校的优势,企业发挥企业的优势。
再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搞职业教育是要花钱的。这个钱如果全部由国家投入,那是一笔很大的资金,而德国采用企业投资,由企业来投入这个资金建设培训中心来培养他的接班人。这样国家的钱可以集中放在学校里,就是把有限的钱投资在学校。学校是一个政府问题,企业是一个私人问题,德国大部分企业都是私人的。这样的话形容就是说私人企业和国家一起来共同培养我们的技术接班人。
这是德国“双元制”的三个比较明显的优点。我想我们刚才说了双元制的职业培训,它的核心思想是提高培训质量,那么我们可以说,你只要想办法把课程开发好,你一个双元制、三元制、四元制不管什么形式,核心只要不变,不管什么形式。我搞双元制培训,从1985年以后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断过。归结起来,德国的“双元制”培训的确能提高培训质量,但是它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培训成本很高。按照我们目前的情况,如果说我们国家这么大,职业培训面这么广,这么大的资金全部要用国家的投入,难度是很大的。所以要推广这个双元制,必须要执行像曹校长上面所说的要“本土化”。这次我和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周新源校长在中国教育部举办的“中德合作三十周年论坛”上面发言主题就是如何进行“双元制本土化”,这需要进一步尝试。
太仓职教中心武建清校长 (以下简称武):
听了杨老师说的一番话,我想说明一下在合作过程中学校的收获在哪里。我觉得职业学校的根应该是企业,我们的任务就是服务经济,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我们培养的学生受企业欢迎,那才是对我们教学质量的一个最好的评价。可能大家都知道,在县级市中,太仓是中国国内目前德资最密集的一个地方,从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到2001年我们成立培训中心的时候,不过20来家,但是从2001年到2009年,后八年一下子多了一百多家,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培训中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德国人一方面感到太仓这个地区有区位优势,适合投资,适合居住,他们把太仓看作德国的第二故乡,和德国的乡村比较类似。德国人更是看到我们这里有这样一所培训学生的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这样的模式,实际上这些对我们的招商引资也起了非常大的推进作用。我们的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引进项目的时候,招商局的人经常会带他们来考察学校,来看我们的培训基地以及体验我们良好的服务意识,实际上这个推动作用是很大的,新区政府这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对“双元制”的理解,放在第一位的实际上是政府的引领。
我们这个培训中心是由企业、学校、政府三方共建的。企业得到员工,政府拓宽了招商引资的思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同样有很多收益,这种收益不能仅理解为给我们带来了多少设备,更多的是改变了教师的观念。
因为我们理解双元制事实上就是从学生层面上来讲,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或者是基本上模拟企业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我们的老师知道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做会碰到哪些问题,需要教给学生什么,而不是纯粹意义上把以前教材上面的东西不管一二三四,不管将来在企业中用到还是用不到,是过时了还是落后了都只管讲,而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间确实觉得这个东西是要的,而老师就教他这个,无论上从教学还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包括我们强调专业教师的双师型问题。在合作中间专业教师从理论角度跟培训师从实践角度二者之间进行相互磨合,培训师参加我们专业教师的教研活动,活动当然都是带着问题的。比如说,专业老师要帮培训师提高教学管理方面的能力,而实训师要帮我们专业老师提高技能方面的缺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它理解为双师型的一个团队,这样合作可能更富实效。
还有一个就是跟企业关系的连通问题,市场上不管将来我们在就业推荐还是在技能课程改革中间,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如果没有前提的铺垫,没有和企业之间长期愉快的合作,你光签一个协议或者经理、厂长的来访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解决的是教学层面上的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将很多企业资源,比如我们通过专业辅导员方式,让企业的技术人员走进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学生乃至老师一起讲,包括我们还把教学过程中一些东西拉到企业生产现场去讲,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企业氛围中间成长,我觉得这是比较大的收益,所以,无论是教师的观念,对企业的熟悉了解各方面都有更大的收获。
潘:通过这种方式专业和学校都得到了提高,但现在企业参与培训学生普遍缺乏积极性。如何把企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校能帮企业做什么呢?如何让企业追着学校跑?
杨:企业的需求其实我刚才也稍微带到一点,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整个教育体制里边,这话讲得比较绝对,少掉一块东西,就是说有大学,有高职,有中职,但是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培养出车间主任、工班长或者是培训师,现在还没有,这一块就是我刚才说的Meister学校或者是这个培训,这块我们还没有,那么我们和和企业领导的交流中能感觉到德方的经理,德方的老总非常迫切地需要这个层次的人,这个人既会干活,又会管理,懂得经济合作,还懂得一切基本的法律法规,比如说,制定一个合同,用工合同等方面的综合型的人才还是不多,我们知道了企业的需求以后,这个Meister层面的培训,我们进行了第一次有益的尝试,而从目前来看这个效果还不错。
德国的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昨天打电话给我,准备在这个班结业以后,考虑把这个层面上的合作再进一步发展,这个合作是我们太仓职教中心校、太仓经济开发区、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三方合作办成,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将继续推广这个培训,那么这个对德资企业无疑是一种很大的支持,因为它招技术工人,现在除了有太仓职教中心校的培训中心,有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有舍弗勒,还有我这里的德企培训中心,而这个Meister如果要自己花力气培训的话,还不一定被社会认可一。
再一个,我们的职业培训的规模现在慢慢在发展,职教中心有很多学生,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也有很多学生。张振中张经理那里有,我这里也有,按照德国的要求,学生是有一年的下厂实习期,注意这个下厂实习,或者说是下厂去培训,这个培训的地点不是在我培训中心而是在企业里面,它区别于学生下企业参加劳动,当然参加生产是肯定的,但是不单单是参加生产,他到企业其实就是培训。
这个商会曾经委托我办过几期培训师的培训班,我刚才说了,我们中国还没有一个学校能够培养出培训师,那么现在商会委托我,我有一个团队,专门对培训师进行培训,也就是说技能方面,我不对他进行培训,他必须要有很高的技能为基础,然后接受学校的教育法、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使得企业里面的老师傅、技工、经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指导师傅,当我们的学生下去实习的时候,他有能力把他的技能有效地传授给我们学生。我有这样两个方面的体会。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张健:
“车间进校”就是把企业引入学校,学校可以引入不同企业,而学校和企业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主体,企业搞生产,它讲究的是竟争,学校是培养人才,两者目标不一样。企业是生产型的主体,它单纯的来帮助学校,在培训学生的过程当中,他还有耗材什么的,企业生产的利润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那么企业跟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会不会受到一些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一般来讲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没有主见,非常被动,它不愿和你合作,跟你合作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他考量的是经济方面的东西。这个问题究竟怎么解决,我为什么要跟你合作呢?
潘:“车间进校”,企业还是能得到好处的,给他提供房子,提供土地。那么“企业课堂”,企业到底能有什么好处?
曹:这个问题跟杨主任讲的可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我曾经就这个问题站在广东全省的一个视野,甚至全国的高度去思考过,我请教一下杨主任,在德国除了一个立法的问题以外,如果企业不支持职业教育,比如说我不去接纳这些学徒工的话,他就觉得触到了一种道德底线一样的行业底线,所以你必须要做,因为这是为我们行业培养人才,如果你这个企业不接收学徒工的话好像这个企业是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好像他还有一种职业良心、职业道德和企业道德,是不是这样?
杨:我刚才说了,“双元制”解决的核心就是提高自己,我们本土“双元制”不是说非要跟他们德国一模一样,技术上面你要有内涵。主体不是问题,主要是质量。
曹:所以现在我们做的双元制有点不同的是,我们校方单独去找这个资源的时候,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构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企业能得到什么好处,所以能不能做成这个事情就看企业最终能得到什么好处。
杨:如何在职业教育领域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积极参与,这需要很长时间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也可以借鉴国外,还有些可能不是我们这个层面可以决定的。比如像德国,它的个人企业都有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克恩——里伯斯公司,是进入太仓的首家德资企业,在以前只是一个很小的作坊,我老板的爷爷的爷爷,就在车库里绕弹簧,绕到现在,全球已有52家子公司,汽车安全带上的那个弹簧,全球占有率75%,利润很薄,但量很大,还有一个模具弹簧。为了后继有人,或者是要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需要这种持续不断的新生的技术力量,他便有了培训的欲望。这是一,企业要求。二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比如说,你这个企业,你建这个培训车间,培养技术工人,那么就要投入,培养了技术工人,以后的收入就要靠这个技术工人,今后为他的企业创造价值。这个投入国家是有回报的。凡是企业建有培训中心的,就从你的税收里免去,而你的企业小,比如说就10个20个人,他没有能力建这个培训中心,那么他用的技术工人就要通过别的培训中心来培养,那么他的税收就要增加。
我们国家的企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人企业发展得很好,但是我们的很多国有企业总经理考虑问题有侧重,因此,除了政策以外必须要多动脑筋如何激发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课程改革和教科研主管陈海明(以下简称陈):
现在做的校企合作方式有多种,但是总的来说必须要实现校企联姻,在税收等方面做政策引导。职业学校课程研制需要学校有各种探索,但是靠等企业来合作,开展工学结合在三五年之内是等不到的。我们和企业接触下来发现,目标和心态是导致校企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为什么“双元制”“校企合作”“课程改革”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搞得好,这可能和当地校企合作的指导心态有关。很多学校在校企合作的时候可能就想着从企业得到什么设备,得到什么好处,而我们可能更多希望企业参与我们的课程。我们从01年和德企合作后,我们的理念定位于如何把双元制本土化,因此在合作中没有去求利,希望在教学层面上得到实惠。我们要求老师下企业必须带着一定的任务,如我们学校开展的“某某岗位员的一天”系列活动,把相应行业中的工种,要求老师通过跟踪相关工作人员或岗位做调研,如化工检测员,那么将检测员的一天做出影像资料或课件,从点的方面可以作为入学教育或课程资源,而多个点连成线就是这个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在这个项目下,很多老师下企业更主动了,不只是为了去企业盖个章应付。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方式,教师课程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我们学校采取“103001”工程,要求每个专业和10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30个技术人员建立联系,每年和一个企业完成一件有意义的合作项目。我们觉得校企合作在目前各学校仅是以自我促进的方式推进,但是最终需要国家从政策方面进行引领,有一个大的指向问题。
安徽明光市职教中心校长罗德安:最近几年东莞的企业从我们学校选拔了一些学生过去,去了以后并不是尽可能的培养他,而是把他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整个环境都是非常艰苦的,小孩去了一段时间之后,大部分都跑回来了。那么我认为职业学校定位不是技术工,而是一线的操作工,不需要多少技术。我们滁州今年初中大概有10200多人,参加中考人数是7000多人,还有3000多人在初中就辍学了。中招的普职比也是远远高于1:1的,家长们也困惑小孩到了职业学校到底能学到些什么。另外我们学校文化课老师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师资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分配才科学?
陈:我们培养的中职学生一定是比打工者高一个层次的,比如车间主任等。另外一个文化课专业课和师资的比例问题,我们省规定文化课和专业课1:1,有的学校是4:6,我们这类学校最初都是脱胎于农村的普通教育,存在文化课教师偏多这样的现象,我们学校在师资上通过引进专业课教师、将文化课老师大胆转岗并通过学校提供机会使其参与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
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蒋留生(以下简称蒋):罗校长讲到了一些困惑,作为职业教育来讲,我想还是要坚定信心。
学校能为企业带来什么?首先,学校要能为合作签约的企业树立起它对学历上的一种信任。这个信任在什么地方,最直接的可能是你给他输送的人才这么样?这个可能是非常关键的一点。除了这个之外,怎样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再为企业在生产科技创新研发再做一些工作。
所以,人才的质量是很关键的。如果说我们的学生确实跟社会上招过去的农民工一样,企业就不可能改变对学生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我们学校合作我们也是要挑的,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跟我们合作。我们农业类的合作企业中有一家是广西的,它是中国农业企业里面十大企业之一,非常有名。另外徐州有家很大的公司也在与我们合作,而且相当紧密。他们的管理层中的中层,就大量使用了我们的学生。第二个是光有职业没有教育不行;或者光有教育没有职业也不行。所以大家讲我们培养人才,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类型。我们要培养技能,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直接的解决了几个困难,既保证了一种技能,同时也保证了企业文化的熏陶。
从学校的教育来看,应把综合素质的教育放在首位。学生的综合素养到底怎么样,责任心、吃苦的意识,职业道德,个人的品质,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一方面是职业学校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作为我们也是一直抓人文教育,可能讲到《人文职教》杂志倡导的那一块了,人文教育我们始终是不放的,不仅文化课的课程要开,而且要按照要求来开,江苏省对这一块的要求也非常严。江苏省的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中既要工学结合,但是对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都有明确的要求。实际上现在企业跟我们学校的大面积的整体的合作局面还没出现,但是周围已经有不少企业已经在重视这个问题了,已经在主动关注人的发展后劲。
我们是搞教育的,而不是搞一个简单的培训。职业教育文化课肯定不能跟普通教育的文化课一样,它必须要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项目。所以我们江苏省的五年制高职,文化课语数外,最近颁布了课程标准,语文的课程标准是由我牵头来搞的,整整搞了三年,才把这个课标搞出来,现在由省教育厅正式出台了,它必须是建立职业教育特色的一种文化,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企业用起来就更放心,对于学生自己也更有发展空间。这样,企业才能对学校产生信任感,那么它就可能愿意主动和你合作。这是从人才方面讲的。
还有一个就是利用我们职业自己学校的优势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各方面。我们在这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农业类和生物类专业,这些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所以说如果我们没有这些东西,仅仅靠企业施舍,那是靠不住的。要想中国企业一下子到达那种境界还是要有个过程的。但是它尝到甜头以后它就会认为合作是很有必要的事情。所以我想,我们还是要坚定信心。
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经理张振中:学生就是你的目标,我说的可能跟你们不一样,我是来自企业,我可能更多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谈中国的职业培训。
我们公司是德国比较大的一个公司,在全球有一百八十多家跨国企业,也是500强之一。我们舍弗勒公司在全球有将近二十多个培训中心,就只有一个分厂,在中国只有太仓。
我们的资金来自于企业,我的职业就是专门研究在企业里面的学生,生产部门的经理直接跟我沟通,这就是我的优势,我可以组织他们开会。
那么我说的素质和大家说的是一样,我们说“人”的素质其实就是做事和做人这两个方面的培训。我们也可以说做事情和做人。我认为做人这一块,提得很好,但是我们的学生根本就把它忽略了,为何忽略了,现在一到另外的工厂,包括我现在的学生一到了工厂以后,干了一个月,我问他学了什么东西,他说学不到什么东西,学不好就走了,就不干了,就开始觉得没有发展,然后他就走了。我们要留着学生的话,除了技能、专业以外的培训,我们把它叫做综合素质的培训,杨老师可以把它写成社会能力或者是关键能力,这方面在德国有很多的提法,德国的原文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能力,因为我们也把他翻译成关键能力,这一块培训,他认为学生能力通不过的话出去就不够硬,也就说你这个行为能力不过关的话,你的专业能力再强,不要你的。那这一块包括什么呢,我认为学校里面,用中国话表达说就是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应该占整个专业里面的一半。过去我们百分之九十的职业都是专业技能的培训,其实专业的培训你到了一个企业之后是很难分辨出高、低、好、坏,一个活大家都能干,学的对象大家都差不多的,而且我们不强调对象,真正考验学生素质的,是在关键能力这一块,而学生完全感觉不到,他们到了工厂之后,学过技术之后就走人,我跟他说你除了学技术以外,你真正能学到什么呢?到专业工厂去实习啊,沟通能力你想不想得到,他不知道;团队精神,你能不能学到,这也是你要学习的,他不知道;然后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能不能学到,你根本就是还有很多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解决啊;然后就是各方面能力,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是可以学的,这些东西,我把它称作职业道德的范畴,也就是综合素质能力的一关,那么这一块,我把它称作第一,我把它称为一个人的财富。如果我们把职业道德称为1来表示的话,那么你的专业能力用0来表示,那么1+0
,就是10。就是十全十美啊,是吧?有德有才,就是十全十美啦。如果你的才能越多,后面的0越多,那再加个0,就变成100了。100的话就是100%的满意,如果你的才能越多,所以你的专业能力再强,再加0,变成1000,数字越大,财富越大。但是,你有再大的数字,缺少了前面的这个1,这样的结果,多少0都是等于0。也就是说,你有才无德的话,不管是德资企业还是中资企业,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不会用你的。所以,要重点培养专业技能以外的这一块能力。这块能力的培养是企业最需要要的,包括你的吃苦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这个能力的确是企业最需要的。而我们学生现在根本不重视这个能力,他们学的东西都仅只是技术。
曹:我还发现,“车间进校”这么多年,企业师傅和我们老师带是不同的。如果车间师傅他也是小青年,他也什么都不懂,如果乱说话、乱教,我们学生只会越教越坏。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刚才张经理讲到职业关键能力。从你的话语中我感觉到企业非常看重。上个月我们学校有一个校长和老师的对话就是校长圆桌对话,我就专门和我们就业指导和全校的骨干老师对话。当时这个对话的话题就是非专业能力,我们把案例全部都汇到这个点上。我就发现在真正的就业中,非专业能力素质比专业能力更重要。从我们全校老师实际跟踪的案例拿回来,通过样本打勾的情况发现,非专业能力比专业能力更重视,比专业能力更重要。在就业的时候,很多专业能力强的根本不会做事,结果很快被领导排斥,而有些人很快融进去了。我有几个朋友是做企业的,所以我们学校调研做的很认真,有几个评语都是总经理亲自写的,总经理写到几个很关键的问题。他说一个人,还要有个感恩的思想,起步为首,这是一个企业家对一个学生提出的,我们校长在那边讲,学生会觉得是唱高调或者什么的,但是没想到一个企业家或一个成功人士、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人,也教我们学生要学会感恩,他说你要带着感恩的心态来参加工作。所以今天我确实感到受益匪浅。
我刚才还跟武校长说,我们广东怎么没有太仓这方面的经验,第一,这方面我们还要去和当地政府领导讲,通过政府引领。我们要把太仓现象,特别是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环境。我们长安镇经常在中央电视台四套做广告,是一个宜商宜居的好地方。今天,我感触很深,就是武校长说招商引资的时候都把招商对象带到职教中心来看,带到培训中心来看,告诉他这里有一个人才培养基地,德国企业就很看重的。但我们那边的企业,我们是台商比较多,香港的企业比较多。所以我想,做职业教育就是各位老师说的,我们不能完全“等、靠、要”。所以我就想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可以做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共建课程可以去推进职业教育的质量又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真正的职业教育现在就是提高质量。我想职业教育可能现在也要合作吧?不要一下顾左一下顾右,不是说我们中国的职业教育一定要走双元制才行,不一定,有条件就可以走,而且双元制一定要本土化,你要真正做到质量上去。所以我想以课程推进学生成长是我们一定要到达的一个顶,还有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到达这个顶。所以,我们这次讨论自然会落到一个共同点上,就是课程改革与实践和我们前面所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相融相通、殊途同归的。
吴:太仓和东莞一个位于长三角的核心区域,一个位于珠三角的要冲,它们的创新之举某种意义上代表中国职业教育的前沿探索,我想无论对于发展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有一点是可以共识的,那就是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积极探索的奋斗精神,任何事业都无从谈起。感谢各位精彩发言,谢谢各位。
(太仓职业教育中心“周新源工作室”核心成员殷利根据录音整理文字,图片由人文职教网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什么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