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令民知所辟就的就是什么意思?

炎帝神农的历史功绩(转载)
关于炎帝神农的功绩,自古以来就说法不一,有的列举了四个方面,有的数列八个方面,有的甚至罗列十几个方面,几乎把新石器时代的所有发明创造全算在炎帝神农头上。在民间关于炎帝神农功绩的流传,最多的还是农业和医药方面。《周易》就只说了“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和“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到唐代司马贞补写《三皇本纪》时,把前人关于炎帝神农的功绩又进一步作了概括:“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民。……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琴。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为六十四爻。”
还有些史籍为炎帝神农追加了一些功绩,如“……神农始……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淮南子 修务训》)意思是神农对风水很有研究,教民择地而居,造屋建房。
“作陶冶斤斧。”(宋《资治通鉴外纪》) 此处又为神农增加了作陶为器,冶制斤斧之功。
“治其丝麻为之布帛。”(宋《皇王大纪》)即说神农治麻为布,制作衣裳。
“《汉书》又云: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又城池之设,自炎帝始矣。”(宋《事物纪原》)这说明炎帝时代已有了城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民间相传的炎帝神农的功绩,不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代人完成的,它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神农氏族代代生生不息奋斗的结果,是人们对炎帝神农的景仰与崇拜。
对于上述所说的功绩,我们作些分析介绍。
始作耒耜& 教民农耕
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第一项伟大的发明就应该是农业。它是从狩猎经济发展到农耕经济的重要转折。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也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考古材料证明,远在七八千年前,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已有一定水平的原始农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远古先民们积累了丰富的农业耕作经验,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是谁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呢?毫无疑问,那就是炎帝神农氏。由于神农开创了我国的农耕文明,是农业的始祖,故后世对他十分推崇,尊为圣人,如战国时农家学派便以神农立教,著书立论。据《汉书 艺文志》著录,当时有两种以“神农”为名的农家著作,即《神农》二十篇和《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篇。据考,此二书为战国中期的农家许行所撰,其以神农为名则是归本圣人。此后,历代农家在谈到我国“农功起本”、“农事起本”时,都推崇炎帝神农氏。如贾思勰《齐民要术 序》开宗明义云:“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历代王朝都把神农作为先农祭祀。正如汉代蔡邕在《独断》中说:“先农,盖神农之神。”
神农对我国农业的伟大贡献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种五谷,二是发明耒耜。《易 系辞下》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管子》中说:“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关于这些方面的记载还有不少典籍涉及。民间传说,神农有天上山采药,看见一群野猪用长长的嘴巴拱土,把山坡上拱成一道道松软的土坎。他想,如果把树杈削尖,翻起地来不是更方便!于是,他首先制出了像木杈式的农具用来挖土,因木质容易磨损,后改为骨质或石质,人们统称为耒耜。民间还传说,开始使用耒耜时,一人扶着把柄,两三人在前面用绳拉。土地得到翻垦,庄稼长得更加茂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人们也永远记住了耒耜的发明者----神农。
神农发明耒耜的传说从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作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年之间,超过了著名的河姆渡遗址。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尤具特色,骨耜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作,端部有圆形插孔用以装柄,这与其他遗址的耜用捆扎安柄法不同。从这件半成品观察,成孔方式是用火烫灼后再行挖凿。与骨耜同时发现的还有少量的稻谷颗粒,说明当时的耜耕农业已经存在。从这里出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头,还证明家畜饲养业已出现,它是农业文明的又一显著标志。
在有关神农种五谷的传说中,最多的还是有关稻谷的传说。说那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禾苗,飞过天空时,穗上的谷粒坠落在地上,神农便把谷粒拾起来,种在田里,以后便长成又高又大的嘉谷,并从此繁衍开来,人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还能身体强壮,延年益寿。还有的地方传说更离奇,说神农飞到天宫去盗谷种。总之,人们把发现五谷的功劳都记在神农身上,是寄托着一种崇拜和敬仰。其实,农业的发展是远古许多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只不过有人作的贡献大些。神农大概就是远古时代的袁隆平。他最早把野生稻改造成人工栽培稻,并是最早掌握水稻栽培技术和水稻生长规律的人。2007年,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中,由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英国达勒姆大学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发现这里距今7700年的水稻还处在半野生半驯化阶段。这说明水稻完全驯化成人工栽培稻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在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
考古资料证实,1993年与1995年,湖南道县玉蟾岩洞穴遗址先后两次发现迄今世界上时代最早的稻谷,年代距今1.4万年。此后又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两地发现稻作遗存,距今年代1.2万年。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原始稻作遗存的地点已达132处。其中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省澧县彭头山与八十、城头山,浙江萧山跨湖桥、余姚河姆渡、桐乡罗家角、钱三漾,江苏吴县草鞋山等遗址,更是原始稻群体中璀璨的明珠。它们既代表了我国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进程,又代表了我国长江流域原始文明的发达与繁荣。
在魏晋以后的文献中,还说炎帝创立了八节。即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晋书 律历志》中说:“逮乎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隋书 律历志》中也说:“……洎乎炎帝分八节,轩辕建五部……”人们认为炎帝制定了八个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这虽未必是历史的真实,但也可能包含了某些真实成分,因考古发掘的文物中,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大自然有所了解,在随州冷皮垭遗址中,就出土一标有北斗七星的器皿。另外还传说神农“烈山泽而焚之”(《孟子 滕文公》),它反映了神农时代垦植的办法。故后来把炎帝敬为火神、灶神。
炎帝神农时代是否出现饲养家畜和实现牛耕呢?回答应是肯定的。马家浜文化居民已开始饲养猪、狗和水牛。传说神农“人身牛首”,只能说明神农时代已将牛使用到农业生产中,“牛首”也许是这个部族的图腾或头饰。
首创医药& 为民疗疾
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也是在民间流传最广泛的故事。这类故事最多,也最生动。史籍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也比较多,如《世本》中说:“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
民间传说远古时,瘟疫病痛危害着人类,许多孩子未成人就早夭,人们一得了瘟疫就只有等死。考古发掘也证实,五千年前,人们的寿命大约平均在30多岁,可见死亡率之高。这时,长江流域的烈山上有个叫神农的人,他聪明、勤劳,而且有一副为民众谋福利的热心肠。他看到人们经常遭到疾病的折磨,心中十分忧愁不安,怎么办呢?如果能寻找一些药草,使人们吃了可以解除痛苦多好啊!但大地上的草木,千种万类,什么样的草木能够治病,可以治什么病,这是从来没人知道的。于是,他就抱着挽救人类的愿望,决心遍尝百草,发明医药。
决心下定后,神农氏便整年整月地漫游在山野间,采集每一种草木,细心观察形状,仔细品尝性味。他带着助手从家乡随州厉山出发,到西北大山采药,有一天遇到一座刀削似的大山,上不去,就叫大家动手砍树枝,割青藤,搭架上山。如今这里就叫“神农架”。
神农还到过山西太原,那里留有他尝药的鼎。
草木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酸味,有的甜味,有的苦味,有的辣味,有的咸味,有的吃后使人的身体发热,有的吃后使人感到清凉,有的吃后使人神清气爽,有的吃后使人消肿止痛。但是,也有一些草木是有剧毒的,在尝试的时侯,碰到毒草,就会使人中毒昏迷。神农尝百草的时侯,曾经一天中毒七十次。大约是他每次所尝不多吧,每当中毒昏过去后,不久还能够苏醒过来。神农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是够感人的。
当天帝知道这件事之后,也深为感动,于是就派遣一位使臣送来了一条“神鞭”。大概因为这条鞭是赭石色吧,所以名叫“赭鞭”。它的用处十分神奇,无论什么草木,只要用这条神鞭去鞭打一下,立时就可以从鞭子颜色的变化上,知道这种草木的药性。譬如,用神鞭鞭打在一种草木上,鞭子立刻变成红色,就知道这种草木是热性的;如果变成白色,就知道这种草木是寒性的;如果神鞭仍保持着赭色,没有变化,那就知道它不是药草,不能治病。但如果鞭下去,鞭子突然变成黑色的呢?这就说明这种草木是有剧毒的,就不要入口了。这确实是一个方便、稳妥的好工具。
神农就用这条神鞭采得许许多多的药。他身边的皮袋子里,左边的一个装了四万七千种,右边的一个装了三十九万八千种。
神农先鞭了一片嫩尖的绿叶,发现它是药,就摘下尝尝,落进肚子里后,竟把肚里洗擦得干干净净,就像巡察什么东西一样。神农把它叫做“查”,后来,人们又叫它为“茶”(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距今8000年的茶树种子)。
接着,他又鞭到一朵蝴蝶模样的紫色小花上,发现这也是药,就挖出它下面的根,尝了尝,甜津津的,落到肚子里后觉得脾胃很舒服。神农就把它取名叫“甘草”。
他又见到一朵绿茵茵的小花,用赭鞭一抽,发现是药,尝了尝它根部的味道,觉得又苦又酸,下肚后觉得它在肚中乱撞,把膝头撞到红肿得像个牛膝骨。神农难受极了,赶快摘了一把“查”,嚼了嚼吞下肚去,才把膝盖的肿消下去。后来,神农把它叫“牛膝”。
有的地方还传说神农在山里采药得到一獐狮。它周身透明,五脏六肺、骨骼经络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獐狮不仅能吃百草,还能尝百虫。有了獐狮以后,神农鉴别药物再也不用愁了。
一天,神农在山中看见一条黑油油、闪闪发光的虫子在地上爬。这条虫一遇动静就蜷缩成一团。神农不知这种虫能否入药,就让獐狮吃。獐狮一口咬到嘴里,嚼了嚼,立即吐出来。不料这条虫的毒汁已渗入獐狮的全身,霎时遍体发黑,口吐白沫,望着神农流泪。神农拿出解毒药也无济于事,不一会獐狮死了。神农十分悲伤。
后人叫这种毒虫为“滚碌珠”,又叫“滚坡虫”、“千脚虫”。
药店后来供一只獐狮,一来纪念它为中医所作的贡献,二来给医生和药剂师提个醒:千万不要乱用药、错用药。
神农是如何为医药献身的呢?民间传说,有天带着他的帮手叫胡真官的进山采药,在一处石崖下发现一种开黄花的小草,他把它拔下来洗净,放在嘴里尝了尝,感觉味道奇特,不一会功夫,就觉得腹部疼痛难忍,嘴唇发紫,额头直冒冷汗。胡真官一看不对,赶忙找来茶叶、金银花、甘草等解毒药让神农吃下,可是仍毫无效果。神农拉着胡真官的手说:看来我误吃了剧毒的药草。过去曾经一日之间遇到六七十种毒草都解过来了,今天各种解毒药都用了也无效,看来遇到毒药之王了,就叫它“王药”吧。神农说着说着,肚子疼得更厉害,他感觉肠子就像一寸一寸地断了似的。他又对胡真官说,就把这毒药叫“断肠草”吧,以后让百姓再也不要误食了。
人们景仰神农在开创中国医药学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及献身精神,故将出现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归之神农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又可长服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有补养和祛疾的双重功效,但不需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病愈即止,不可过量使用。该书直至现在,仍是医药工作者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中国五千多年前医疗技术真像民间传说的那样神奇吗?山东省博物馆展出的一个5000多年前被做过开颅手术的头骨,是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比起神农为民疗疾更不可思议。1995年,在山东省广饶县傅家大汶口遗址发掘一批距今约5000多年的古墓葬群。2001年,考古工作者在整理人骨标本时,发现一颅骨右侧顶骨靠后,有一直径为31??5毫米的近圆形颅骨缺损。经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多年研究,认定该颅骨的缺损系人工开颅手术所致。此缺损边缘的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应是手术后长期存活(至少两年以上),骨组织修复的结果。
有资料记载,在法国和南美秘鲁,出土了距今大约4600年颅骨有开颅手术后留下的骨窗痕迹。我国的《三国演义》中有华佗要为曹操作开颅手术的记载。这说明古时候很有可能有开颅之术。开颅除医生的技术水平外,必须还具备有手术器械和完善的止血、麻醉手段。5500年左右,我国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中就出土了两件铸制而成的黄铜锥。铜器的出现为开展开颅手术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开颅都能做到,神农发明医药就不足为奇了。
日中为市& 互通有无
农耕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产品的剩余,也为社会分工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古籍记载中可知,神农之时原始产品交换已开始。《商君书》中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易 系辞》中说:“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最初的原始社会交换活动,是由氏族的首领代表本氏族公社和另一氏族公社进行交换的,所交换的东西也是公社的财产。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在氏族公社内部发展起来,氏族成员之间也把各自的产品作为私有财产来相互交换。神农时代最初的“日中为市”很可能属这类性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大范围的交换活动必然产生。
在我国很多地方,日中为市的传统一直保留下来。在随州,称之为白午集,就是每当太阳当顶时,人们就聚集到一起交换货物,交易完后便回家。
传说神农教人们种田和养殖后,人们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生活逐渐好起来。由于人们居住环境的不同,物产也不一样,有的种五谷,有的狩猎为生,有的捕鱼为主,有的制陶为业。
有天神农问大家,你们还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位长者说,现在生活虽然好多了,就是有些单调,有肉没鱼,有饭缺菜,要是能互相交换些东西就好了。
神农觉得想法很好,他召集部落首领商议,要大家把自家出产的多余东西拿出来交易,交换的时间定在每天太阳当顶时,过了这段时间就散市。
这一办法很快得到人们的拥护,每到日中时分,人们就各自把自产而用不完的东西拿出来交换,逐渐形成了集市,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去。这一办法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从此以后,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一传说是否真实,让我们仍然用考古资料来证实。以良渚文化的玉器为例,当时玉器已转化成为一种社会化、礼仪化和宗教化的产品。良渚人使用玉料数量之多,令今天的人看来也不可思议。这些玉料从何而来?在良渚周边地区没有玉矿存在。有专家考察,这些玉料很可能来源于天目山或江苏小梅岭,是他们采用交换方式而获得的。在湖北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玉器,玉料也不产于本地,采取交换的方式获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否则,只有采取战争掠夺。
削桐为琴& 练丝为弦
我国音乐的出现,最起码也有8000年的历史,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一批七孔骨笛,证实中国八千年前就有了七声音阶。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20多件七千年前的木筒。每件木筒两端的直径相似,外表都经过刮削、锉磨,平整光滑。有的还经过髹漆。有的两端用藤篾等箍圈,显然为防止打击时出现破裂。木筒壁厚多为1厘米左右,内壁上下平直,厚度一致,有的内壁的不同部位有一周凸脊。有的木筒在出土时的凸脊上还遗留有一个木饼。木筒长短不一,最长的48厘米,最短的27厘米,多数在三四十厘米之间。学者们认为,这是人们精心设计制作的一种打击乐器。按上述木筒仿制打击演奏时,确实能发出不同音阶。
在全国一些新石器中后期还发现有木鼓、陶鼓、埙、骨哨、陶号、陶钟、石磬等乐器。传说神农作琴也就不足为怪。《世本》载:“神农作琴”,“神农作瑟”,并还具体说到:“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却邪欲,反其天真。”
《新论》中也说:“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神农为什么会用桐木作琴呢?民间传说:有一天,神农看见一只凤凰歇息在梧桐树上,鸣叫得十分好听,其它鸟也鸣叫起来,形成了一支十分动听的乐曲。为什么只有落在梧桐树上的凤凰叫得最好听呢?神农想,一定和树有关。他把梧桐树砍下来,去掉两头,只留中间的一段来做琴,以绳丝为弦,反复试验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做成了五弦琴。琴长三尺六寸六分,第一弦为宫,其次是商、角、徵、羽。从此,人间有了美妙的音乐。
从上述记载和民间传说可以看出,神农对中国的音乐发展也作过重要贡献。他善于用音乐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后来,音乐被用于祭祀活动中。
令人感到有趣的一种现象是,在随州曾侯乙墓中发现了在我国秦汉时期失传的五弦琴,全长115厘米,折合为三尺四寸五分,同《世本》中所说的五弦琴相差无几。中国音乐研究所黄翔鹏先生研究认为,这种五弦琴就是《国语》中提到的“均钟”,是专门用来调音律的音高标准器,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声学仪器。五弦琴的出现,应是对神农生于随的实物印证。
精作陶器&&&
从作陶到冶斤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陶器的起源,最早年代已超出了距今1.5万年。它发现于广西桂林庙岩遗址中。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它改变了人类饮食方式,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快速发展。铜片早在距今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现,距今5000年左右。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先后发现铜器,如青铜刀、黄铜锥等。铜器的出现更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兴起。不过,在我国完全进入青铜时代以前,还有过一段石、铜并用的阶段。因此,作陶器、冶斤斧是历代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只不过在炎帝神农时代发展兴起,并非一人的功劳。把这一功绩记在炎帝神农头上,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
考古资料证实,我国陶文化丰富多彩,南北风格各异,不同时代的风格也不一样,各自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南方早期的陶器多圆底,饰刮条纹、绳纹或素面无纹;北方早期的陶器为平底,饰浅绳纹,附加堆纹或素面。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早期制陶遗迹,如距今约1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陶罐、广西桂林甑皮岩残灰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的陶器碎片。此外还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早期的陶器烧制因没有窑,所以火候不高,质地疏松易碎,器物造型也不甚规整,这大概是因为手制的原因。后来出现了轮制,并由慢轮进步到快轮。尤其快轮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发展的一大飞跃。快轮成型技术是在长期使用慢轮修整技术基础上改进的,它使陶器的造型更加优美,纹饰更加多样,艺术性更加增强,表面更加光滑干整。烧制技术的改进,是制陶工艺的又一次大飞跃,改露天烧制为窑内烧制,使烧制的温度提高到上千度。让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湖北屈家岭文化出土了蛋壳彩陶,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薄如卵毂的蛋壳黑陶,至今无法仿造出来。先民用神奇的双手,借助天地间的圣火烧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演进和传承。如果把制陶的功绩归功于炎帝神农头上,更确切地说,是因为他把慢轮改造成快轮,把露天烧制改为窑内烧制,这两项制陶技术的发明是在炎帝神农时代完成的。
炎帝神农时代是否冶制出斤斧呢,目前尚无考古实物证实。距今4000年的甘肃永靖县秦家魏遗址中曾出土一件铜斧,而它却晚于炎帝神农传说时代。
所谓“冶”,应指金属熔炼,这种金属在当时只能是铜。斤斧均是砍物的工具。《史记 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看来黄帝时代已迈进青铜的门槛。炎帝和黄帝承上启下,炎帝使用铜器应是在情理之中的事。炎帝神农时代的“斤斧”应该是石质材料,只能是质量有所提高,在前面彩页中,我们可见5000年前的石斧、玉铲、石刀、石钺等砍物工具已达到十分精细的程度,神农时代使用铜质斤斧的可能性不大。
治麻为布&&&
炎帝神农时代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有可能吗?回答应是肯定的。纺轮的出现,是纺织业已经产生的标志。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纺轮、石纺轮和饰有绳纹、线纹的陶器,它们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纺织品。我国境内较早的纺轮,出土于河南密县莪沟遗址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成套纺纱、纺织及缝纫工具。其中,纺纱工具以陶、木、石纺轮为主;纺织工具大多由硬木所制,少数为骨、鹿角磨制品,分为梭形器、机刀、布轴、定经杆、绞纱棒、分经木、骨匕刀、综杆及齿状器等,均属原始织机上的部件,这是我国最早的纺机。缝纫工具主要是骨针和一些细小的骨锥,数量不少的骨针长短在7??0毫米之间,一般磨得精巧细小,后端穿有小针眼,部分孔径仅1毫米,当时人们的纺织原料主要是葛麻和动物毛等。河姆渡遗址中出现的纺织技术水平,正是《商君书》所说的:“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的再现。这说明神农时代已解决了衣食之忧。
到了黄帝时代,传说他的正妃嫘祖就是教民养蚕织布的先祖,《周易》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已不是最初的大麻类的纺织品了,很可能已到了蚕丝运用的阶段。在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第四层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丝麻织品,包括丝线、丝绳、丝带、丝帛和麻绳、苎麻布残片等。他们手工编织的竹器用品,那编织技巧同现在没有什么区别。经测定,年代距今约年。如果炎帝与黄帝同时代,他也应享受到穿丝绸的待遇了。
过去有关炎帝神农的画像,常让他穿的是树叶缝起来的衣服,这显然是把炎帝神农划在了很远古的时代。炎帝神农创造发明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是时代的一大进步。他既是纺织技术的推动者,也是分享时代文明的受益者。
相土择居&&&
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选择一些适宜于发展生产、具备生活必备条件的定居点。《路史》中说,神农“相土停居,令人知所避趋。”《淮南子》中介绍神农相土主要是把握燥、湿、肥、硗、高、低等类型。这实际上是《易经》中风水学的运用。历代传说伏羲造八卦,司马贞把八卦演为六十四卦的功劳记在炎帝神农头上,这只能说炎帝神农在“卦”的运用上有了新的提高,相土择居就是最好的运用。
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及氏族公社的形成,进而产生了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随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房屋与穴居并存,形成居民点的自然分布和组织。这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突出表现出来。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从随州发掘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看,居民点都是优选在背山靠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多选在第二台地上,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居民点的分布布局,都有简单的功能分区:居住区与作坊区分开,住宅区与墓地分开。在建筑布局上都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是氏族公共活动中心的大房子和开阔场地。周围环建住宅,宅门都向着中心。中心场地留着东向或东南向的开口,住宅只在北、西、南三面环绕布局。这种布局利于接受阳光和通风,有利安全防范。这些都是远古先民们对自然环境研究而优选的结果。依山傍水,向阳避风;众星拱月,向着公共中心;简单的原始的功能分区,是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科学”选择。新石器中后期,城市的出现,人们的住宅环境有了更大的改善。我们在前一章中谈到我国古城址的发现时,可以看到远古时代的人们已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城市道路的布局、设施和功能分区更科学,房屋的建造方式同如今山区的土坯房相差无几,人们也开始享受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的待遇。房屋朝向多为坐北向南,这样一种最好的风水朝向早在几千年前就被炎帝神农所运用。看看河姆渡人们住的那干栏式房子,以及榫卯结构的运用,看看我们前面说的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的房屋结构,我们不能不敬佩老祖先们的智慧。
垦渠凿井&& 浇灌农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尤其水稻的生产与水息息相关,如何解决用水问题,应是神农时代重要的任务。《绎史》中说:“神农垦渠二万丈,浇而灌之”。《论衡》中也说:神农“凿地以为井,井出水以救渴,田出谷以拯饥”。较早的传说中曰:“神农既育,九井自穿”。这说明神农时代就有井了,炎帝神农为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说中的神农垦渠凿井是否真有其事呢?我们还是要从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找到答案。马家浜文化是同神农传说最接近的时代,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苏州市陵南村的草鞋山发现这一时期的古稻田有浅坑、水沟、水口和蓄水井组成的遗存,说明这片稻田已经有了配套的原始灌既系统。1997年至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澧县彭头山也发现了与水稻田配套的原始灌溉系统,水坑、水沟均高出稻田,年代距今约6500年左右。
良渚文化先进的犁耕农业早已解决了水稻的排灌问题。聪明的良渚人发明了用于挖沟开渠的斜把破土器,开沟排水或放进水量,保持水稻生长需要的适当水位。
许多考古资料证实,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垦渠凿井上早已摸索出了有效的办法,农田浇灌已是轻车熟路。把这一功绩归于炎帝神农是有据可考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道神农尝百草成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