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可以作为家文化理念念吗?

媒体文化_百度百科
文化既是一个人文、地域概念,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经济概念。如何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构建良好区域经济环境,是新闻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现代社会,文化与作为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综合指标,已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共栖而存,既冲突又和谐。仅此一句足以概括现代传媒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传播属于的一种,文化影响了传播行为,无疑地,传播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同时,文化也是经由人类的传播行为才得以延续传承。文化的一个特性便是超稳定性,而实现其超稳定性的一个主要手段便是传播的持续和不断扩大。
文化既是一个人文概念,又是一个地域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经济概念。如何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构建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是新闻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现代社会,文化与传媒产业作为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综合指标,已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认识和协调文化与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区域人文环境有效地转化为人文资源优势,建构文化与传媒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健康、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
那么具体来说,文化与传媒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共栖而存,既冲突又和谐。仅此一句足以概括现代传媒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它提供了了解及引导的规则。而传播属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文化影响了传播行为,无疑地,传播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同时,文化也是经由人类的传播行为才得以延续传承。文化的一个特性便是超稳定性,而实现其超稳定性的一个主要手段便是传播的持续和不断扩大。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并且相互影响。在现代经济领域,传媒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所获得的较大发展与其所依存的文化资源日益深厚不无关系。
一般来说,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每个地区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不具备现代传播覆盖全球的快速与同步,却可以避免共性文化同步覆盖所导致的文化个性的消失,得以更多保存原生文化的真性真情真趣。”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该地区现代传媒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因为,一般来说,多样性的文化自然要求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其相对应。这对于我们的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有着指导意义和作用。然而,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多样性的优势,而导致了人文资源在现代产业运营中处于边缘化。同时,文化的多样性在某种时候也表现为区域性,并由此丰富了传媒内涵,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传媒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将有助于的发展。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取决于文化的传播,而传媒却又正好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学者陈冬季在他的《地域文化与经济贫困》一文中指出:“地域经济贫困往往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现在的整体改革中,文化的变革明显滞后,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贫困地域中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体制、文化形态与文化环境,仍然犹如一副‘沉重的翅膀’,抑制着这一地域的经济腾飞。”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在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知识技术与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底蕴。尽管传统文化有深厚底蕴,但有待进一步开发。作为,其信息的传播效果与手段对知识的推广和的进步有极大影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经济发展。在现代传播领域,“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必然会受到人类新闻传播观念的影响。新闻传播观念是人类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它决定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初始动机、表现形态、发展过程和期望结果。”传播观念是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没有很好地融合传播观念,两者的失衡将造成和区域经济的相对滞后和发展缓慢。
西部大开发,着眼点在于加快西部地区环境的全面改善与经济繁荣。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培育良好的;二是依托科技,努力改造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并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发掘西部文化底蕴,大力开发人文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区域环境。如何通过扬弃,重新构建一种与区域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生存与发展模式、观念与行为模式,使文化有效转型得以实现是应该思考并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的!“人们以何种生产方式生产、以何种经营方式经营、以何种方式消费,都同他们的文化背景直接相关。”所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构建一种具有现代性的生活理念,营造一种凝聚和激励人的社会氛围,是现代传媒应该承担起的历史使命。传统文化中尽管存在着许多与现实社会、自然环境及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而被称为落后的东西,但它的文化底蕴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成分,尤其是它的文化内核具有极强的超稳定性。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不是与历史的割裂,而是一种扬弃的传承。传承的方式是深入发掘其内涵,融入现代文化内质,吸纳现代文化信息,增强其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传媒对文化的影响
传播媒介是文化传播的工具,为文化的传承、革新和创造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性,使文
化传播可以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传播媒介还通过各种渠道弘扬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的文化精英人才,不断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传媒对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媒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和影响越来越突出和明显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传播活动,当代文化传播中传媒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和影响越来越突出和明显。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Edward Sapir)强调:“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3]在口传文化阶段,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主要依靠语言、文字及符号;在大众传播时代,文化的传承与积淀、整合与交融、变迁与革新日益呈现出媒介化的趋势。现代传媒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化资源采用先进的保存手段和传播技术,不仅使当代人可以共享古老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引发关于传统文化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思考,促进传统文化现代意蕴的开掘与创新。
2.传媒作为一种文化装置,能动地、有选择地传播文化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的文化要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必须不断地得到宣传和传播,使人民群众获取最新的文化信息。传播媒介是一种便利的、迅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和传播。传播媒介的手段丰富多样,不同的方式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权威的传媒机构对具有恒常性价值的文化尤为关注,这对规范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导向是有重要意义的,而当下流行的DV作为电视传媒发展的新生代,更多关注和传播的是一种民间文化、草根文化,这同时也带动了电视传播的平民性和参与性。
3.传媒不仅传播文化,而且还能为自己创造文化,即传媒文化
传媒的更新和发展不仅推动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转型,而且不断改变人们对文化的感受方式和审美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播媒介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中以新的姿态融入世界。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随着传媒的数量、种类和规模不断得到迅猛的发展,当代文化对传媒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这就要求社会各类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更加专业化。文化产品从生产、传输到交换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传媒的参与。正是文化对传媒的这种依赖性,使传媒文化的最终形成成为可能。90年代以来,传媒文化在当代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传媒承担这维持良好文化生态的责任
在的背景下,传媒还担当起了在文化新格局中维持良好的文化生态的责任。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逐渐成为文化市场的主要部分,而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市场比例呈下降的趋势。传媒的文化生态责任在于引导社会的规范,努力开拓和建设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各类文化在互动中求发展。
文化对传媒的影响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从辨证的角度看,在传媒影响文化的同时,文化对传媒的生存与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离开文化,传媒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源泉。
1.文化为传媒提供了最广阔、最丰富的源泉
远古时代的文化遗迹,近代的文化资料,当代蓬勃发展的各类文化,都为传媒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题材和文化视点。众多优秀文化题材或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内容被传媒在不同时期不断反复地制作成不同的文化产品和节目形式。
2.当代传媒的竞争也是文化品牌的较量和竞争
为适应城市中产阶层和精英阶层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各传媒相继出现了“文化考察”热,不仅为自己树立了文化品牌,而且吸引了受众,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受众的忠诚度。比如2004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凤凰卫视与五洲传播中心共同举办了“凤凰号下西洋”的大型航海考察活动,相继而起的是福建东南电视台和顽石航海俱乐部发起了“七海扬帆”海洋人文地理探索系列活动。传媒掀起的新一轮海洋文化考察热潮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我国的海洋文化,同时也是媒体有意识打造文化品牌的有力之举。
3.具有高级文化素养的文化人才,为传媒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媒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一批又一批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文化专业人才。只有大众媒介专业人员学习、研究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深刻地关注民族的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才能以睿智的眼光和深厚的底蕴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从而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更好地促进传媒事业的发展。
4.文化对于传播也有着反作用
众所周知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政府的大兴文字狱,就是封建专制文化阻碍传播的最为典型的例证。文化除了对传媒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也有着制约传播媒介的创造发明和应用的另一面。“文化在决定一项传播内容能否被采纳时具有选择作用。文化关乎价值观、意义和情感,适合于特定文化价值观和需要的传播内容往往更可能得到采纳或接受,而不适合特定文化价值的内容往往不会得到采纳。”2012届高考政治文化的概念与发展考点专题测试(带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2届高考政治文化的概念与发展考点专题测试(带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2届高考政治文化的概念与发展考点专题测试(带答案)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专题十四 文化的概念与发展(教师版)
【考点定位】& 一、考点扫描&1、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2、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考点二:文化的来源和作用【名师点睛】这个重点要放到文化的作用上,因为这块容易命题的材料很多。【试题演练】(2011高考浙江卷31)“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理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面对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答案】D 【解析】分析背景材料应注意到两点:一是中间一个分号,前后两层意思应该是并列的;二是最佳答案的选取应该同时能合理解释“竖大拇指”和“吃面条”两层意思。根据排除法,AB容易排除,C为干扰项,但这一说法有偏颇之处,因为日本人和韩国人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相同的,这点和A观点类似,故D为最佳答案。考点三:文化的特点【名师点睛】这个要注意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试题演练】(2010年高考•江苏卷20)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表明中国音乐受到欧洲的好评,故B符合题意。A材料未涉及;C表述片面,各国文化既有一致性,又有各自的特色;文化既有通俗的又有高雅的,D表述不准确。
【三年高考】&&& 11、10、09 高考试题及其解析2011年高考试题及解析考点一:文化与社会1(2011高考安徽卷7)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些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①说法错误,开展纪念活动不能说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说法错误,应该是先进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D。2(2011高考北京卷26)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挂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思路】题干信息“通过输出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目的”,体现①、③;世界多极化反映的是多个政治力量相互角逐,②、④观点正确,但明显与题意不符。5(2011高考江苏卷22)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作委等部门将15000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一股“信念”与“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C.培养爱过情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D.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解题思路】题干信息明确,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将“红色光碟”下发学校,以教育广大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思想道德,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干中的“信念”与“记忆”的要求。6(2011高考山东卷21)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知识点。解答本题要紧紧围绕文化建设的字眼,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说法片面,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个方面;C说法偏颇;D说法不合题意。本题答案选A。7(2011高考天津卷4)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9(2011高考安徽卷37)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中国,中国国家形象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解析】(1)用文化的作用来分析,我们要阐明理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有深刻影响,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对中国综合国力,中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的作用; 10(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9)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答案】(1)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解析】本题是综合考察《文化生活》的主观题。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试卷没有了文化生活的,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活材料题。这也吻合文化生活的学科性质。第一问,让我们分析妈祖文化的作用,其实就是文化的作用,我们要结合材料;11(2011高考海南卷23) (10分)辨析题& &“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表达能力,那他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10分)答案要点:&&& 答案一: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4分)没有表达能力的人无法准确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就难以为他人所理解并产生影响。(4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合理性。(2分)&&& 答案二: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4分)但是有思想的人假如没有表达能力、不能准确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并不能表明他没有思想。(4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2分)(考生从上述任一角度做答,或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所用原理正确,言之成理,表述清楚,可得满分。)考点二:文化对人的影响1(2011高考北京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3)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9分)【答案】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的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析】首先看准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就是文化的作用的知识。最后落脚点要归结为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就是对环境宣传教育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2(2011高考山东卷29)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6)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分)【答案】(6)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始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析】(6)设问在知识上限定了“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但是具体分析对象是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是让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要光写理论,不结合实际。3(2011高考天津卷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表3左列信息,将下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表3我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各写一点即可)①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①②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②③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③【答案】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解析】本题是文化生活的表格题,根据材料分析,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①主要是文化对人的作用;②很明显是文化遗产的作用;③文化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考点三: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文化的交流1(2011高考安徽卷8)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4(2011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 ① 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思路】题干信息“历史……地方特色的剧种……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这反映了①、④、③;题干反映了戏曲文化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发展,没有反映出时尚流行,②不符合题意。5(2011高考山东卷19)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①说法正确,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是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说法与题目无关;③不符合题意;④说法正确,本题答案选B。6(2011高考山东卷20)“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目消费。关于图7“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7①民族节目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①说法正确,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说法符合题意;④说法与题意无关。本题答案选B。7(2011高考天津卷5)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A说法绝对,不选;传统与现代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差距;B说法错误,具体内涵不能说亘古不变;C说法正确,体现了传统道德对我们的今天价值选择的影响;D说法不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8(2011高考海南卷14)“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民俗节日,就是考察传统文化的特点。③④说法不合题意。9(2011高考上海文综卷19)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②④说法不合题意。10(2011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杨;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11(2011高考江苏卷35)2011年博鳌会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出。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等。(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6分)答案:(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12(2011高考天津卷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表3左列信息,将下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表3我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各写一点即可)①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①②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②③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③&14(2011高考浙江卷40)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面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有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1)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1)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解析】 本题充分考虑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既注重对“文化继承发展创新”、“辩证否定观”这两个骨干知识的考查,又突出了在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同时,能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阐释事物的道理等高考目标和要求,难度中等。第(1)问,属于典型的材料体现类试题,考生对该类试题应非常熟悉,答好本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结合设问所限定的知识范围“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求考生整合知识,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三个方面,构建人类文化发展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一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对给定素材进行合理有效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与前面三点对号入座。材料的解读可以采用分层解读法:材料共四句话,除第一句总起句外,其它三句话正好对应三个观点。正式答题要求做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15(2011高考上海文综政治卷39)材料一:海南省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5个项目,省政府公布的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0个项目。全国政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专题凋研考察团团长孙家正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一定要对自己独特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1)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意义。(8分)答案: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海南的历史和海南人民的情感。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价值内涵,精神力量和持续发展力4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海南旅游形象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层级,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4分
2010高考试题及解析1、(2010高考•福建卷25)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亿的博大精深。”这反映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解析】A& 本题结合时政热点世博会考查了文化生活的骨干知识,其中有文化对人影响两方面特点的辨析。美籍华人欣赏了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后,深受感染,由衷发出感叹,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D深远持久则不选。其它选项本身表述无误,但题干未涉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们在文化的感染下,力量的增强,故BD二项与题意无关。 2、(2010年高考•天津卷8)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解析】B& 材料中文化环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说明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进行实践的方式和思维方式,而非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C、D项说法不准确,因为文化有高尚、先进、优秀与庸俗、落后、腐朽之分。3、(2010年高考•江苏卷18)青海省玉树地政发生后,宗教团体纷纷组织“宗教救援队”积极参与救灾,僧侣们还为在地震中死难者超度祈祷,给震区的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这表明①我国政府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②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③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④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解析】D&& 本题综合考查《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学生排除错误选项难度小。①违背我国宗教政策。④表述错误。4、(2010高考•福建卷31)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客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解析】D& 本题涉及考点包括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解读材料要抓住中心和关键词“独树一帜”和“汲取精华”,综合之,说明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护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AC本身正确,但只说明第一层意思;B项与题意无关。5、(2010高考•北京卷24)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 ①②&&&B. 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生活,说明④正确,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①错误, ②正确。技术是文化的具体内涵之一,而不是文化多样性的根源,排除③,答案选C6、(2010年高考•江苏卷21)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解析】A&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题干表明了这一点。B说法片面;CD项与题意无关。7、(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39)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1)根据材料,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2)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2)答案一:不赞同。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等功能。&(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何在?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提出方法论的建议。(6分)(3)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产业,能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可以借鉴经验,但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向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8分)【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问考查文化模块,知识点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体现为观点评析类。既要指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还需要结合不同时期的民本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反作用进行简要分述。【答案】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9、(2010高考•浙江卷41)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力推“家电下乡”,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在文化上,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2131”、送戏送书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12分)【答案】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也需要正确引导。实施文化工程,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既要给钱,也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10、(2010年高考•山东卷28)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6分)【答案】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是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11、(2010年高考•山东卷29)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 13、(2010年高考•江苏卷37)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引起了校园世博热,同学们纷纷上网“逛”世博。一个世博专题网页引发了某同学的兴趣和思考,他发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以下是该网页的部分内容。【世博之魅】&(2)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答案】①跟帖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需要其他条件。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要: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14、(2010年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明清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10分)
2009高考试题及解析1(09天津卷9)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A.①②    B.②④    C.①③   &&& D.③④【答案】B【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不同的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①项表述错误。③的表述错误,文化知识并不是有无崇高道德的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并不是说知识文化修养越高,其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越高。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因此排除③。【考点定位】文化对社会的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2(09广东政治17)温家宝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这表明读书A.可以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B.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能够塑造人C.是人们享用文化的表现&&&&&&&&&&& D.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答案】B【解析】温总理这句话强调的是读书对一个人的修养与境界的影响。强调文化活动对个人的作用,所以正确答案是B。【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3(09广东文基10) “入乡随俗”表明了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B.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答案】C【解析】本题以一则成语为材料考查考生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考点定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4(09广东文基11)“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A.包容性&&&&&&&&&&&&&&&&& B.不平衡性C.同一性&&&&&&&&&&&&&&&&& D.时代性【答案】A【解析】本题引用《中庸》的一句话来形容一种整体的和谐。大意是说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用来比喻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考点定位】文化的包容性。5(09江苏卷19)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表明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答案】D& 【解析】A项说法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故B项错误;C项中“走向同一”的说法是错误的;D项正确的反映了题意。【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文化传播,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6(09广东理基59)人们一提到中国,就想起长城;提到埃及,就想到金字塔。这表明长城、金字塔A.是落后文化的象征&&& B.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C.只具有建筑文化意义& D.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答案】B【解析】本题用两个国家的代表性建筑来考查考生对文化遗产的意义的理解。A、B选项本身错误,应排除。D答案说的是民族节日,也应排除。故选B。【考点定位】文化遗产。7(09辽宁、宁夏文综政治19)1861年,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 ,另一个叫英国。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够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物归还被劫的中国。”雨果的话代表了有良知的法国民众的声音。从人类正义的立场看①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平等竞争秩序是归还被劫文物的关键②英法两国应与中国谈判解决流失在英法的上述文物的归属问题③尊重他国的文化遗产所有权是尊重他国文化的起码准则④依国际法归还所劫文物是遵循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D.【解析】①的说法不太现实,现阶段,要想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平等竞争秩序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②的措施看似合理,但是这实际上是否认了我们对我们文化遗产无可争议的所有权。③④的说法正确而且符合题意,应入选。【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于文化遗产所有权的理解。8(09辽宁、宁夏文综政治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 :“拉普拉普。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化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12分)&【答案】C【解析】此题实际上对中华文化特点进行了一次整合: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传承性、文化的包容性。所以此题的关键点在于立足题干,具体分析各种特点。京剧形成是徽戏、秦腔、汉调交融的结果,更是一个取长补短,吸取昆曲、京腔,而成为一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过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性。故选C。这一过程没有时间的前后跨度,所以不可能呈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特点,排除B。此题设问指向京剧的形成体现了,也就是设问只指向一种文化,故排除A。文化虽然有着共性,但是文化也包括意识形态的东西,再者文化由社会经济、政治决定,所以并非所有文化能够融会贯通的,排除D。【考点定位】文化创新、文化的包容性。此题的跨度较大,可以说完全整合了有关文化的各个特点,所以在文化生活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横向的对比学习。11(09广东政治21)北京奥运会场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答案】B【解析】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排除C,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排除D,选项A本身表述正确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在北京奥运会场建设实践中取得了创新成果,说明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所以正确答案是B。【考点定位】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2(09江苏卷21)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 【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故②的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故③的说法错误;排除含②③的选项,故本题选B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及教育对文化的传承的意义,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3(09安徽文综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所以安徽省文化发展与创新必须立足自身丰富的实践基础,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不断总结、整合文化资源。通过实践的发展来推动文化的发展。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加强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取优秀文化、借鉴发展经验。坚决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做到批判继承,更要不断结合实践推陈出新。坚决反对民族虚无和历史虚无主义。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首先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保证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解析】此题属于简答类的拓展性思维试题,此题的设问指向明确:如何实现文化创新。但是此题关键在于明确安徽文化的发展、创新,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过程。所以我们在考虑文化创新的共性的时候,更应把握文化创新的社会主义个性。所以我们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错误倾向、发展方向等方面考虑。【考点定位】文化创新14(09浙江文综33)“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国话》表明A 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B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C 汉语在中外文化中的交流越来越重要D 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试题总体评价】本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但考生基础知识牢固就不易错了,因此,此题难度比较适中。【答案】C【解析】广为传唱《中国话》意在说明汉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故应选C。世界文化多元化并不能讲推广汉语,而是要尊重各国文化,A说法错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所以也就没有哪个民族文化优越性的说法,B说法错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D说法错误。【考点定位】文化传播的途径,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5(09广东政治19)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这表明科技进步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就传媒&&&&& 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答案】A【解析】正确答案是A。人们通过博客、BBS来表达思想,博客、BBS是传播文化的方式,说明文化传播方式在互联网出现后发生变革,选项B、C和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不选。【考点定位】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16(09广东政治22)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这说明我国文化市场要A.严格规范,整齐划一&&&&&&&&&&&&&&&&&&&&& B.言论自由,顺其自然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全面开放,海纳百川【答案】C【解析】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政府对待文化市场的正确态度是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所以正确答案是C。【考点定位】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回答问题。17(09福建文综31)《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由此可见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款实力的载体&&& 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答案】B【解析】此题关键在于把握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邮票作为一种文化,形象地展示了海峡西岸经济成就,可见文化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现状,是对社会发展现状的表达,故B正确。GDP是现如今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故排除A。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呈现出来,它是一种无形的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材料主干也没有涉及文化竞争力问题,故排除C。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大众传媒,故排除D。【考点定位】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18(09广东政治31)“超女选秀”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推动了“大众选秀”节目的流行。这反 映 “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A、与经济相互交融&&&&&&&&&&&&& B、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C、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D、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答案】A、C【解析】“超女选秀”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所以选A、C,“超女选秀”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不是选把拔人才的主要途径,B、D不选。【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关系 发展先进文化要求19(09江苏卷18)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D项正确;但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故A项错误;经济决定文化,但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故BC项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20(09浙江文综41)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2)“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答案】(2)“村官”小杨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该村传统木雕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使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表明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村官”小杨和艺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闹的传统木雕工艺实现新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该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表明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小杨给该村带来的变化与她自身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表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解析】第(2)问,大学生小杨到农村工作,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说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21(09山东文综28)材料三& 山东省将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融入环渤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套议审议通过的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均捉出要加强该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并于2008年制定出台了《黄河三角洲高教生态经济匡发展规划》(6)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8分)【答案】(6)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人影响。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解析】第(6)问,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体现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体现了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2(09广东政治20)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答案】D【解析】A、C表述错误,广东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在本土文化基础上,说明了继承了广东的传统文化,并产生了一种新的客家文化,说明了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所以正确答案是D。【考点定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3(09福建文综39)某校高二(1)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相关链接】医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抚民,使汉初社会凋敞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修养生息政策,使因为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浩”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1)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集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1)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解析】此题属于简答题,简答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设问所指向的内容。此题的设问主题是传统文化,设问要点是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所以此题的答题要求应该立于两点:一是如何继承;二是如何发展。更要明确在继承和发展中如何克服一些错误倾向。此题虽然属于一道简答题,但是它整合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对知识进行了横向的串联,
不但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更观众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考点定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4(09广东政治37)(10分)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漫画1、2分别根据华君武的《阎王开发中心》、方成的《最新配方》改编(1)漫画1、2分别反映了怎样的不良文化现象?(2分)(2)这两类文化现象有何不同?如何解决漫画中反映的问题?(8分)【答案】(1)漫画1反映了落后文化现象,漫画2反映了腐朽文化现象。(2)两种文化现象的区分:①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的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是腐朽文化。解决方法:①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③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解析】本道题目考查考生对腐朽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区别,启示我们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加深记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定位】如何看待腐朽文化与落后文化
【两年模拟】&&& 11、10名校模拟题及其答案1.(;广东揭阳一模)“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B.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源泉&4.(;广东江门调研)《小喇叭》节目是新中国第一个学龄前儿童广播节目,是展示中国少儿优秀原创作品的重要窗口,是广大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精神乐园,教育和影响了共和国几代人的成长,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节目和全社会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说明A.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日益丰富B.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C.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D.先进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解析】BCD。题干强调《小喇叭》节目是广大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精神乐园,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说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故排除A,选BCD。5.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由此可见(&&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C.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D.文化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剖析】A。从题干中的“经济的复苏与离不开技术创新”可知只有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6.(多项)各种文艺表演队经常活跃在南白镇的大街小巷和村落里,浓厚文化氛围已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以及影响力、生命力得到大大提高,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协调和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这说明(&& )A.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B.文化在经济活动中起决定作用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剖析】ACD。从题干中的“浓厚文化氛围已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可见C、D两项符合题意;南白镇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使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协调和快速发展,说明A项也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7.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在态度上往往是(&&&& )A.消极被动&&& B.主动感悟&&& C.深远持久&&& D.潜移默化【解析】B。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在态度上是积极主动的,不是消极被动的,CD体现的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不是人们接受文化的态度,故选B。8.潮汕人有“放生积善”习俗,即买一些活的乌龟、鲤鱼、青蛙等野生动物放归大自然。这一习俗源于佛教,佛教在潮汕地区长期盛传养成了潮汕人崇尚善举,珍重生灵的精抻风貌。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A.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 B.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C.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解析】D.& 选项A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B和C是文化影响人的表现,而题干要求的是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故选D。9.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诗词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解析】D。A项体现了合理想象的寓意;B项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C项体现了人们对传统节日和文化有认同感;由此可见,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10. 在异国他乡,一声平常的问候,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一幅耳熟能详的对联,都是一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佳酿,令人心醉。这表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的文化程度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D.文化影响都是消极被动【解析】C。从题干中的“一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佳酿”可以看出只有C项符合题意。11.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完善,更加重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上述材料表明(&&&& )A.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C.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D.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解析】D。抓住题干“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完善”,可知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干无关,C项本身说法错误。
【一年原创】&&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海峡两岸两会领导人启动了双方中断九年多的商谈& ②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③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活动& ④某校为迎接高考的到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共铸诚信”征文活动& ⑤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活动&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④&5.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比现在落后得多,但当时,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这说明(&& )& A.文化可以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B.人们的精神活动可以离开物质活动C.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文化发展水平决定并制约社会发展水平【解析】C。题干强调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步,由此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均错误。6.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强调“软实力”是看到了(&& )A.国家军事力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 B.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解析】B。本题考查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性。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7.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共分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合唱五个演唱类别。这反映出(&&& )A.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C.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D.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解析】C。由题干“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合唱五个演唱类别”可知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故排除ABD。8.要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弘扬正气,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其中最主要的是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主要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终生不变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D.只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析】C。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阅历的变化,人们的文化素养会逐步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相应地发生变化;D项说法片面。9.国际联盟曾以“大象”为议题悬赏征文,英国人拟定了《英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的题目;法国人作了一篇《象的恋爱论》;意大利人哼着《象呵象呵》的诗句;而波兰人则写了一篇政见,题目叫《波兰的主权与象的关系》。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 B.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解析】D。此题以不同国家对“大象”征题有不同的理解为背景,考查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故选D;不是强调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方式,文化的差异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并非完全由意识形态造成的,可见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10.美轮美奂的《蒙山沂水》、波澜壮阔的电视剧《沂蒙》、商业运作的节庆品牌,是临沂市着力打造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发展的缩影。这样做的原因是(&&&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提升文化软实力,能够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A。此题是因果型,④讲的是办法,不是原因,故排除④。11.长期以来,标榜“客观”、“公正”的某些西方媒体报道中国问题时,或由于思维定式或价值观念的差异,或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都持有固执的取舍与评判标准。这警示我们(&&& )A.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B.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C.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D.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解析】D。此题强调西方媒体用惯性思维和做法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A、B、C三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12.王任生先生13岁只身一人离开山东,在台湾生活了40多年,如今一张嘴仍是满口地道的山东话,如果不是外界非要给他加上“台商”的标志,恐怕没有人能看出他阔别家乡几十年的痕迹。这说明(&& )A.语言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人们并不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解析】C。此题以乡音难改事例为背景,考查文化影响人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选C;A项说法本身错误,B、D两项不符合题意。13.《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在1934年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词配的曲,歌词是著名文学家田汉所作。影片上映后,这首歌曲便迅速传遍全中国,成为抗日将士奔赴前线时必唱的歌曲,被称为中国的《马赛曲》,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一切困难。这表明(& )A.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B.文化作品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C.文化作品对人的影响总是积极的D.优秀的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解析】D。抓住题干“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一切困难”,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缺少一个前提“优秀文化”,故都错误
【母题特供】【母题特供】母题一: 考查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金题引路:(2011高考浙江卷40)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面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有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1)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1)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解析】 本题充分考虑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既注重对“文化继承发展创新”、“辩证否定观”这两个骨干知识的考查,又突出了在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同时,能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阐释事物的道理等高考目标和要求,难度中等。第(1)问,属于典型的材料体现类试题,考生对该类试题应非常熟悉,答好本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结合设问所限定的知识范围“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求考生整合知识,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三个方面,构建人类文化发展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一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对给定素材进行合理有效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与前面三点对号入座。材料的解读可以采用分层解读法:材料共四句话,除第一句总起句外,其它三句话正好对应三个观点。正式答题要求做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母题二: 考查科技与文化的关系金题引路:(2010年高考•江苏卷2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文化理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