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老子第二章翻译》二章的感悟

师法自然天地人和——本报老总感悟《老子》(之二十五)
16:55:02 来源: 人力资源报 
  核心提示:老总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个东西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存生。寂寞无声,寥远无形,独立长存,循环运行从不停殆,可以视为天地万物的生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它为&道&,再勉强形容它为&大&。它广大无边运行流逝,运行流逝而行远,行远又回返本源。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之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则取法于自然。
&&道&和&大&合在一起,那就是大道。
大道绝对的独立,到处流行,遍满宇宙。
科学家们认为,宇宙在最早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后来可能凝聚成一颗体积最小而质量最大的粒子。一朝爆炸,迅速膨胀起来,那些物质星体等飞速散向四面八方,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很多的物质星体都在飞速地离开我们,说明我们的宇宙还在膨大远逝。但到一定的时候,星体和宇宙又会回归,也就是既膨胀又回缩。这就是大爆炸之说。
老子把人与道、天、地并列,就因为人类可以认识其它三大,并且将自己混合到天、地与道中。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而道法自然。
花开自然会有花落。大道本身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宇宙本身又是自然而然,所以大道的运行也是自然而然。
人类的最高智慧就是道法自然,而不是自以为是。
懂得臣服于自然,人类才会最终成为自然之主。也就是说,人类只有做好自然的奴隶,才能做好自然的主人。
道在物先,物在道中。遵从自然,天地人和。
没有天敌的动物最先灭绝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过研究,他发现东岸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比西岸的每分钟快13米,而这些羚羊的生存坏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食物来源也一样。
于是他在东西岸各捉了10只羊,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运到东岸的10只一年后繁殖到14只,运到西岸的10只只剩下3只,那7只全被狼吃了。
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的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少了这么一群天敌。
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反而会繁衍壮大,这一规律,存在于大自然,也存在于人类社会。
敌人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巨大的潜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不感谢自己的敌人。
天鹅是这样被爱死的
天鹅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平时,渔翁摇船捕鱼,妻子则在上面养鸡喂鸭,除了买些油盐,他们很少与外界往来。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那么多年,还没有谁来拜访过。
&&&渔翁夫妇为了表达他们的喜悦,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招待天鹅,于是这群天鹅就跟这对夫妇熟悉起来,在岛上,它们不仅敢于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还随船而行,嬉戏左右。
&&&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湖面封冻以后,它们无法获得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进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喂食,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时饿死了。
&&& 爱让生命成长,爱让生命延续。但是,真正的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背了大道,爱就会变成一种伤害。
向老鹰学习的乌鸦
老鹰叼着一只绵羊腾空而起,一只乌鸦见到立刻仿效它的样子,尽管乌鸦身单力薄,嘴却特别谗。它盘旋在羊群的上空,盯上了羊群中最肥美的那只,贪婪地注视着,并且自言自语:&你的身体如此的丰腴,我只好选择你做我的晚餐了!&说罢,乌鸦呼啦啦带着风直扑咩咩叫着的肥羊。
结果当然是:乌鸦没把肥羊带到天空,它的爪子反而被绵羊鬈曲的长毛紧紧地缠住了。倒霉的乌鸦脱身无术,牧人赶过来逮住它并把它投进笼子,成了孩子们的玩物。
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效仿,必定会受到伤害并且遭到失败。
&&&&&&&&&&&&&&&&&&&&&&&&&&&&&&&&&&&&&&&&&&&&&&&&&&&&&&&&(本报执行总编辑&陈 欣)学习老子《道德经》有感。。。。。。_百度知道
学习老子《道德经》有感。。。。。。
我有更好的答案
[学习老子《道德经》有感。。。。。。]看到很多关于老子的道德经注释,本人感觉有好多值得借鉴之处,但也有很多陷入个人知识化或字面化注解,而非基于对道本质的理解,本人基于个人基督信仰观点(仅限于本人个人信仰观点而已,并不代表所有),陆续写点自己的注解或解释,学习老子《道德经》有感。。。。。。。由于本人各方面更为有限,所以下面写的文字只是个人心得而已,相当于学习笔记或者读后感之类,充其量也仅供交流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人以为的那种状态;“道”的名字可...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道德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71《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1《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DONG;2003年第3期;N0.3.2003;UNIVERSITY(Philosophyand;《易经》、《老子》之“道”;臧守虎;(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的比较;摘要:《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是被生成的结果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DONG2003年第3期N0.3.2003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易经》、《老子》之“道”臧守虎(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的比较摘要:《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予》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关键词:《易经》;《老子》;道;比较中图分类号:B22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3)03―0030―04TheConceptsof‘‘Dao’’inBookZANGShou―h“ofChangesandLaozi(CenterforClassicStudies。ShandongUniversityofTCM。Jinan250014。P.R.China)Abstract:Althoughthe“Dao"andits“Fan”and“Fu”inBookpressionsbutinconnotationsisthecauseasofChangesandLaoz/aresimilarnotonlyinCX―well。therearesomedifferencesinthem.The“Dao’’inLaoz/is“apoint”-whichis“acircle”。whichiswhatisofreproduction-butthe“Dao”in舶以ofChangesantonymsinLaozi.reproduced.Simi-oflady,the“Dao"inLaoz/is“water”,andthataleof肋以ofChangesmeanswatertoo.“Fan"and“Fu”inBookChangesaIesynonyms。buttheyKeywords:BookofChanges;如捌;Dao看,“朋”为阳,指卦画中的一阳爻,“朋来”也是指“阳来”④;“反”、“复”同义复用②,指“阳复”;“七”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周期数,故《复-彖》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再从卦象上看,关于《复》卦象的由来,《周《易经》中“道”字凡四见,即:《小畜》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随》九四:“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复》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易集解》引虞翻日:“《乾》成《坤》反出于震而来《复》,……消《乾》六爻为六日。刚来反初,故‘七日来复,天行也。…亦即《乾》(蚕)一阳消为《骺》(蚕),二阳消为《遁》(雾),三阳消为《否》(菱),四阳消为《观》(委),五阳消为来复,利有攸往。”关于《易经》中的“道”字,后人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或释作具体的“道路”之“道”,或释作抽象的“道义”、“道德”等“道”。其他“道”字本文暂且不论。《复》卦辞“反复其道”之“道”,如仅从卦爻辞文字角度释为具体之“道”固无不可,但如再联系到卦象符号系统的象征功能来看,则“反复其道”之“道”已由具体之“道”上升为阴阳之气“反复”所由的抽象之“道”。全卦实际上是以拟人化的手法阐述阳气回复的种种情形。先从文字上①详见臧守虎《(周易)卦辞朋、孚考>,《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②反,返的古字,《说文):“返,还也”;复,《说文):“行故道也”。《易经》之《泰》九三日“无往不复”、《蹇>九三日“往蹇来反”,“反”、“复”皆与“往”对文,“往”字《说文>日“之也”,可证《易经》中的“反”、“复”同义,与《说文>所释之义相符。收稿日期:2003―01―26作者简介:臧守虎(1964一),男,山东招远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籍文献学。+围绕宇宙本体意义的“道”。30万方数据 《剥》(委),六阳消为<坤》(i詈),阴极阳生而为《复》(墓),由《娠》一阳消至<复》一阳复凡七变,是为“七Et”。《复》(量薹)再继续发展下去,经过二阳息为《临》(彗),三阳息为《泰》(彗),四阳息为<大壮》(薹),五阳息为<夹》(薹),六阳息为《乾》(蚕),<乾》一阳消为《娠》(萋),亦是“七Et”。由<娠》一阳消到<复》一阳复形成一个半圆,再由《复》一阳复到<垢》一阳消形成了圆环的另~半,这样,阴阳的彼此消长、反复循环就构成了一个封闭性的圆环之“道”。《泰》九三“无往不复”、<蹇》九三“往蹇来反”,通过“往”与“复”、“往”与“反”也揭示出了<易经》之“道”为“圆道”,此亦即<系辞》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吕氏春秋?圆道》中所阐述的月亮、星辰、生物、云、水和人体的运动以及国家的治乱与社会的安危等所遵循的“圆道”,也是此“圆道”的进一步推广、落实。“反复其道”之“道”是一个圆道,是由阴阳循行变化而成的,从因果关系上说,阴阳变化是原因,“道”是结果;从生成关系上说,阴阳是生成者,道是被生成者。这都决定了<易经》之“道”不具有宇宙本源的意义。众所公认,“道”在<老子》中第一次被赋予宇宙本源的意义,其中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对此作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目反。”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二十五章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略去“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等修饰、说明的成分,也就是说:“有物”“周行而不殆”。“周”,环绕、圆环之义。如此,“有物”的“周行而不殆”,不可避免地形成一个与《易经?复》“反复其道”之“道”那样相同的反复循环、封闭性的圆道。老子又把“有物”“字之日道”,也就等于说:“道”生成了“道”。圆道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而这个圆道是“有物”“周行”所生成的,故“有物”实际上就是圆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的点。老子把“有物”“字之日道”,实际上也就是把“点…‘字之日道”;“道”生“道”也就是作为点的“道”生成了作为圆的“道”。作为点的“道”(“有物”)是“先天地生”的,因此这个点也就是宇宙本源、万物创始之点,这在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表述得更为明显、突出和容易理解,这个点也就是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始谓道纪”中所说的“古始”――时间起始之“点”。“道”动而生万物的过程,《老子》中用“反”表示,其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上引二十五章“道”的“逝”、“远”、“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万物并作”后又“各复归其根”(十六章),“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二十八章),“根”、“无极”、“朴”都是“道”之别称,故“道”又是万物“复”的终点。万 方数据《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如上所述,《易经》之“道”是一个圆道,不具备宇宙本体的意义。《乾》、《坤》等六十四卦乃至三百八十四爻都是这个圆道互为终、始之点,因而也无所谓终、始之点,这也就是《易经?乾》用九所说的“见群龙无首”、《乾?象》所说的“天德不可为首”。对此,王夫之亦云:“夫环也,而有所起有所止乎?”至于所说的天之以冬终以春始、以亥终以子始之类,“人谓之然尔,运行循环,天不知自终始也”。①故《乾》、《坤》、《复》、《骺》等仅是圆道上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不具备宇宙本体的意义。《老子》中将这样一个圆道上的一点“字之日道”,规定其为万物始终之点,赋予了其宇宙本体的意义。那么这个“点”又是指那一点呢?《老子》中除直接以“道”指称宇宙本体以外,还常从状态、功用上以多种事物比拟之,其中最突出的是水,如: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渊由水聚而成,谷为水聚之所,故渊、谷所指皆关乎水。可见,水与“道”有一种密切的关系,这也进一步为郭店竹简<太一生水》②所证实,其文有日: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盈一缺,以己为万物经。……从“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看,“太一”似乎是先于“水”而存在的;但再从“太一藏于水”看,“水”似乎又是先于“太一”而存在的。二者似乎是互生互成,在生成次序上很难说孰先孰后。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太一”与“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是同―事物的两种不同叫法,或者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庞朴先生对此段文字的解释云:…必须注意的是:这个所谓的“生”,不是派生,而是化生。就是说,它不象母鸡生蛋、老狗下仔那样,生出一个独立于母体之外的甚么第二代来,而太一化形为水,绝对物化为相对、抽象固化为具象。所以太一生①王夫之《周易内传>,载《船山遗书>。②关于这段文字与《老子)的关系,许抗生先生说:“至于为甚么合抄在一起,大概它们都是属于道家一类的文字的缘故吧!”(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李学勤先生说:…太一生水’等文字,虽不见于传世《老子》,但就简本而言,实与《老子》不可分割。’’“‘太一生水’等内容多承袭《老子》。”(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术数解释》,《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3】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出水来以后,水既非外在于太一,太一亦不外在于水,太一就藏在水中,水就是活生生的太一。此时,从太一生水来说,水是所生者,是受动者;从水藏于太一来说,太一则成了所藏者和受动者……。这个宇宙论,可能是脱胎于此前的水生论;而“太一”这个绝对物,则是后来加上去的。如此,“太一”与“水”二者一绝对、抽象,一相对、具象。在具象的“水”之外又加一抽象的“太一”,正与老子在“有物”之外再加一“道”字的做法同出一辙。再将《太一生水》中的“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与《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相互比较,不难得出:“太一”就是“道”,“水”就是“有物”。“道”与“有物”的关系也就是“太一”与“水”的关系。析言之,“道”、“水”二者有别,即一绝对、抽象,一相对、具象,故《老子》中常以“似”、“几”等字眼说明二者的关系;浑言之,“道”、“水”二者相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叫法,《老子》中作为宇宙万物创始之点的绝对、抽象的“道”从相对、具象的角度上说也就是“水”。“道”为水、为阴、为静。阴静而阳动,如《庄子?天道》日“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阴、阳互根互生,如《淮南子?天文训》日“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阴静极而动,动而生阳,周敦颐《太极图说》云“太极(相当于《老子》之‘道’)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中所谓的“反”、“道之动”,皆意味着水中生阳、阳由水中而生。《易经》中“坎为水”(《说卦》)。在文王八卦方位图中,《坎》在方位上认同于北,在季节上认同于冬,在地支上认同亥。《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中有日:“是故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阴阳终始》篇中日:“天之道,终而复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周易集解》引苟爽注《彖传》“大明终始”亦云:“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日‘大明终始’也。”《乾凿度》:“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于亥。”据此,《老子》之“道”与《易经》之圆道上的《坎》这一点颇为相似,刘大钧先生《(大一生水)篇管窥》一文中说:“案‘大一(笔者按:‘大一’即‘太一’、‘道’)’藏于水’显系指藏于水中,由此我们可以确证坎中之一阳即‘大一’也。”【2J又,《易经》中的《坤》卦,古《易》中“坤”字作“<((”。“<(<”同“川”,《篇海类编?地理类?((<部》:“<((,川本字,通作川。”《太玄?难》“大车川川”司马光集注:“宋、陆、王本‘川川’作‘<((<《<’,吴日:‘<<{,古川字。”’。帛书《易》中《坤》卦名正是作“川”的。川由水聚而成,因此古《易》中《坤》也是象征水的。《坤》卦在伏羲Jk圭-l,方位图中在方位上也是认同于北方,在季节上认同于冬,在地支上认同亥。32万 方数据如本文第一部分中所述,《复》卦中的一阳,是由《骺》消《乾》一阳至《坤》六阳消尽而来,也可以说是直接由《坤》而来。《周易正义》日:“乾之初九,则与复卦不殊。”从飞伏说的角度来说,《复》一卦即《乾》初九。《乾》初九日:“潜龙,勿用。”潜,《集解》引崔憬日“隐也”。《本义》云:“藏也。”龙,《集解》引子夏日“所以象阳也”。《本义》云:“阳物也。”如此,“潜龙”即“伏藏在水中之阳”之谓。《坤》象水,阳气伏藏水中,等于说阳气伏藏于《坤》中。又,《乾》九四日“或跃于渊”,其主语是“龙”,“或跃于渊”也是说阳气由水中、《坤》中而出。据此,《老子》之“道”又与《易经》之圆道上的《坤》这一点非常相似。此外,《老子》中又以“车”的相关之象阐述“道”之功用,如第十一章日“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而《易经》中也有很多车、道相关的意象,如《小畜》初九日“复自道”、九二日“牵复”、九三日“舆脱辐”、上九日“尚德载”;《大壮》九四日“壮于大舆之鞭”;《既济》初九、《未济》九二皆日“曳其轮”等等。又,《说卦》中《坎》“为弓、轮,……其于舆也,为多眚,……”、《坤》“为地,为母,……为大舆”,其象亦皆与车有关,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易经》阴(一一)、阳(一)本是一对平行概念(符号),重在阐述阴阳彼此消长的圆周式运动,正如《庄子?天下》所云“《易》以道阴阳”。朱熹说:“《易》只是明个阴阳刚柔吉凶消长之理而已。”①其总体上是尚中、贵阴阳均衡的,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尚阳或尚阴观念。而《老子》中通过阐述“道”的运动,反映出了明显的尚阴贵柔的思想。《老子》与《易经》一样,也是以“反”、“复”阐述“道”的运动。但《老子》中的“反”、“复”与《易经》中的“反”、“复”意义不尽相同。《易经》中“反”、“复”二字同义,指阳气之回复,上已述及。《老子》中的“反”、“复”意义正好相反:“反”指“道”由无而有、由阴而阳、而静而动创生万物的过程,如:二十五章:“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曰逝,逝日远,远日反。”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和《易经》中“反”字之义是一致的。而“复”指由万物而至“道”或日由阳而阴、由动而静、由有而无的过程等,这和《易经》中“复”之义完全相反,如:十四章:“复归于无物。”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日①朱熹《朱子语类》第四卷,第1630页。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法国学者贺碧来注意到了这种不同,在《论(太一生水)》一文中说道:“中国哲学里面有两种‘复’:易经的‘复’即阳、光和动的回来,以及道家老子、庄子的‘复’即回到‘元’。这里有两种往不同方向的运作:第一是由道或一所发的世界,目标是万物。第二是由万物开始往一或道的复原运作。”【3J虽然只是一字之义的不同,但明显地反映出其不同于《易经》的尚阴、贵静、贵柔、守雌的思想。除上引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六章“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外,又如:三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剐。”综括上述三部分,《老子》、《易经》之“道”及其“反”、“复”的异同可以归结如下三个方面:(~)《易经》之“道”为圆,《老子》之“道”为点;《易经》之“道”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是生成的原因;《老子》之“道”与《易经》之“道”是点与圆、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生成者与被生成者的关系。万 方数据《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二)《老子》之“道”是指“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之点皆象“水”,《老子》之“道”与《易经》之“道”又有某种相关、相似之处。(三)《易经》中没有明显的尚阳或尚阴观念,而《老子》中通过以“反”、“复”阐述“道”的运动表现出明显的尚阴贵柔思想。要言之,《老子》之“道”与《易经》之“道”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关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种异同具体表现为: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内涵上的创新改造和思想上的不同。种种迹象显示,《老子》之道当是由《易经》之道脱胎而来,对此笔者拟另具文陈述。参考文献:[1]庞朴.一种有机的宇宙生成图式――介绍楚简《太一生水》[J].道家文化研究,(17).[2]刘大钧.《太一生水》篇管窥[J].周易研究,2001,(4).[3][法]贺碧来.论《太一生水》[J].道家文化研究,(17).(责任编辑:刘运兴)33《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臧守虎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3,&&(3)3次 参考文献(3条) 1.庞朴 一种有机的宇宙生成图式―介绍楚简《太一生水》2.刘大钧 太一生水篇管窥[期刊论文]-周易研究 .贺碧来 论《太一生水》 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 孔繁绪 《内经》《易经》老子学术思想链接 2005&易经&是中国阴阳理论的导源,中医是以阴阳为核心的理论,&易经&是&内经&的河水源头.黄帝&内经&汲取了易理,又进行创造性的应用,把易理和医理结合,使中医学理论成为一门哲理甚高的理论,长期以来指导中医的理、法、方、药,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运气理论受易理影响巨大,是根据天体及天人关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的方法.&易经&所云:&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道是宇宙论的最高范畴,由道化生万物,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通过阴阳对立统一,此消彼长,达到和谐平衡,这就是冲气以和,其实质就是五行的相互制约.&道&具有本源性,它是宇宙的根本,万物根本的根源,具有超越性,只有无形无名的东西,才能构成一切有形有名之物.宇宙本源是无,而天地万物都是从这个无逐步化生而成,从0-1-2-3,构成了自然的数.这个无非单纯的零,它具有一种潜力,含有无限生机,这个本源是独一无二的,大千世界由它而生.因此,产生了整体思想、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周易卦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乾元是一个的意思,只有乾元才有天地万物资始;生万物后,万物进入长成养育之时,物各类分为区别;气是万物之质,形是万物之形,看动态看万物之形,万物之形永远处在生生不息变化中.生物指生命之物,包括动、植物.植物植身于地,故为植物;动物植身于天,随天而动,故为动物.动、植物天壤之别何在?在于太极相反,但互为一体,休戚与共,生生不息.2.学位论文 余年顺 庄子时空观探析 2009庄子以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整体性体悟式直觉思维,探求与解读时间和空间问题,表现出对时空问题的独特思考与深邃洞见。本文从超验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角度,挖掘庄子哲学思想中对时空问题的思考并定位庄子时空观。《易经》以辩证思维来谈时空,而老子以“道”为本源来谈时空,这都是其时空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思想来源。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道”体思想,从超验性的整体思维角度来阐释时空,表现为“梦蝶与蝶梦”式的时间观和“鲲鹏逍遥游”式的空间观。这种时空观是主体通过直觉性的体悟,超越常俗的时空思维,与万物相融为一而内化于人的精神上的主体时空境界。表现为主体性、超越性、直觉性三个特点,表达出庄子追求“天人合一”而自由“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这一主导思想。庄子的辩证思维在时空观方面的成就包含朴素的自然时空思想和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统一的辩证思想,在现代仍不乏启示意义。同时代的惠施与庄子思想相互辩驳、借鉴,本文通过庄子与惠施时空观的比较,来确立庄子时空观的地位并阐述其影响及启示意义。庄子关于时间与空间问题的思考,以一种区别于常俗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时空,既抽象又具体地从另一个思维向度来展示其主体精神的时空境界。时间和空间问题是哲学界和科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其对时间、空间问题的思考探索散见于《齐物论》、《大宗师》、《庚桑楚》等文中。人们对庄子时空观念的挖掘和研究还不是很充分,许多内含于、以萌芽形式存在于庄子哲学思想中的时空观还是被忽略、遗忘甚至扭曲。因此,重新审视和解读庄子的时空观,成为正确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本文从超验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角度来解读庄子的时空观,在探求庄子时空观的思想渊源的基础上,以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整体思维和直觉智慧来定位庄子时空观。并把庄子时空观与同时代的惠施之时空观进行比较,使其有一个立体全面的展现。围绕这一主题,论文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了探讨。
第一部分,追溯庄子时空观的思想渊源,阐述《易经》及老子的时空观念。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有其一定的渊源和基础。《易经》相传成书于西周初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因素,深刻地表现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理性思维智慧。《易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交易、相互转化的。这种联系不仅是现象之间,其内部也是紧密相关的,整体的观点中寓含了时空合一的宇宙生成观点。认为万事万物各自处于一定的空间位置上,按照该空间中事物相互运动所表现出的时间节律周期,和谐一致、周而复始的运动。《易经》的辩证思维对《老子》哲学思思想影响大,庄子的时空观念受其辩证宇宙论的启发亦匪浅。庄子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时空观的形成和确立都受到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根源,不拘限于时空范围之内,是自然而然、无限循环的存在,“道无始终”。同时“道”作为万物的创造者,虽然自身是无始无终无限循环,但它是宇宙万物的时间起点与终点。“道体无限,万物有限”。通过“化生”、“归返”可以实现对道所表现的天地物我在时间空间上存在的转化与回归。老子的时空观是从“道”这一本体来体现的,表现在时空的无限性,和“物之转化”方面,是庄子哲学中时空观思想的重要来源。
第二部分,从超验思维的角度论述庄子时空观念。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的思想。两者的“道”有众多相似点但也有不同之处。在“道不可言说”、“道”的实在性、至上性和规律性等方面都是一致的。不同表现在,首先是“释道”方式的“道之无”与“道为一”的不同。在老子那里,“道”玄不可测,是“无”。在庄子那里,认为“道”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其次是“循道”的不同:老子之“道”遵循的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法则,“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庄子的道论追求精神上“无所待”的逍遥游境界,即是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升华。表现为无所依傍的“逍遥游”。最后是“体道”的不同: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体道方法是“损之又损”;庄子追求无所依傍的心灵逍遥境界,所以主张“心斋”、“坐忘”方式从时间、空间上去超越,以达到一种“万物齐一”的境界。庄子从超验性的整体思维角度对其时空进行分析,以新的视角来解读时空。其“梦蝶与蝶梦”式的时间观和“鲲鹏逍遥游”式的空间观,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独特思维方式,进入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庄周化蝶”与“蝶化庄周”,隐喻了庄子“万物一化”的思想。“梦为蝴蝶”使主体自我获得“物化”的体验,因而使人感悟到主体自我“物化”的意义。精神是从个体的角度来展开它的主体时空维度。“蝶梦为周”这一哲学思索更是体现出庄子超越时空界限的主客二体交融并实现思维角色的互换。作为主体的人在这样的“物化”时空转换中与万物浑然成为一体,思想的升华也在这种时空的超越中得以实现。这就是庄子“梦蝶与蝶梦”式的时间观,一种以自我主体思维的精神超越性的时间认识维度。它代表的是一种指向心灵的内向式的时间追求方向,源于并超越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而趋向于精神的观念世界。这种思维向度改变了人们普遍的对时间的思维方向,把人们对时间的外部式的感觉方式改变成了超越日常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和把握时间的内向式的体验方式。超验时间观带有鲜明的中国式的主体性、直觉性、超越性思维特点。与时间观一样,庄子的超验空间观念也同样具有主体性、直觉性、超越性的特点。“以道观之”来体悟万物的思维向度,是主体性的空间思维方法,其目的则在于使人破除偏执,扩大视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他认为万物没有“彼”与“此”之分,这种对事物存在及其空间的相对性的理解必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71《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等内容。 
 《老子》与进退之道(四)作业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德礼辩证法 7、我国古代 找到的最能表现沟通天地...(6.67 分) 是否 5、 《周易》的占卜体系中同样一...  可见《老子》中所追求的这种目的与黑格尔所言的哲 学的最高目的是完全一致的。...“明乎此,则一部《易经》之道可概而明矣! ”这也就是《老子》中 4 的...  《孙子》 是兵书, 《周易》尤其《易经》是算卦的...《论语》要算比较容易读的了,不少 章节仍然众说...《老子》之道,是要用于统治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  《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王弼的《老子注》是公认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自 古...《周易》有两个最重要 的经典:《易经》和《易传》...  老子出关以后的事情就更无从可考了,也许,活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想:《老子》最早可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易经》有“复自道,保其咎,吉”(《小畜?初九》...  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 一,被道教尊为教...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老子》以“道”解释宇...《道德经》 、 《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  对《易经》 、 《老子》 、 《论语》 、 《孙子...到了周文王之时,人文思想已相当进步,一切人 道设施...三正易经网 |
企业管理的最高...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 著中, 《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 。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 :美德之道...  则道器各有先 后.结论中将《周易》 「形而上」说与西方「形上学」略作比较...2. 《淮南子》的观点 后世阐扬《老子》此说者以《淮南子》为代表. 《淮南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二章译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