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神雕侠侣90剧情公孙止》中,公孙止是什么谷的谷主?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公孙止是什么谷的谷主?_百度知道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公孙止是什么谷的谷主?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
《神雕侠侣》,金庸武侠小说,作于1959年。是“射雕三部曲”系列第二部,现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上承《射雕英雄传》,下接《倚天屠龙记》。是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另有,多种电视、电影和动画版的《神雕侠侣》。
  南宋末年,江南少年杨过(父杨康,母穆念慈)自小父母双亡,被父亲杨康的结义兄弟、大侠郭靖送到长安城外、终南山下的天下道教正宗全真教祖庭重阳宫学武。全真教教规森严,天性叛逆的杨过在教中吃尽苦头,忍无可忍,终于逃出全真教重阳宫,被附近终南山活死人墓中的小龙女收留为徒。师徒二人在墓中一起练武、一起长大,渐生情愫。
  全真教道士甄志丙(旧版为尹志平)迷恋小龙女美色将其奸污。小龙女以为是杨过于己亲热,去对己装作不知。杨过懵然无知,四处寻找小龙女,在寻找小龙女的过程中恍然明白小龙女对自己的爱意。中原召开武林大会,蒙古金轮国师前来挑战。关键时刻,小龙女和杨过无意中卷入纷争,助郭靖打败金轮国师。郭靖佩服感谢小龙女、杨过二人,并要将自己亲生女儿郭芙许配杨过。但是杨过却说要娶小龙女为妻。但师徒通婚违背宋朝礼教,二人爱情不能为世俗所容。
  小龙女为了杨过能够被郭靖等人接受,黯然离去,后又万念俱灰,想要寻死,却被绝情谷主公孙止所救。绝情谷主也被小龙女深深迷住,逼她为妻。就在小龙女出嫁前夕,杨过找到了绝情谷中来,二人相逢,顿时爱情之火不可遏制,小龙女知道杨过对自己的感情始终未变,于是拒绝了绝情谷主的婚约,绝情谷主于心不甘,用绝情谷独有的“情花”刺伤杨过,唯一能够解毒的办法,就是谷中特有的绝情丹。绝情谷主原本想以此胁迫二人,没有想到,却引出了自己的元配妻子裘千尺,裘千尺趁机铲除了谷主,并要杨过拿自己的杀兄仇人——郭靖夫妻首级来换解药。在此之前,杨过发现了自己父亲亦为郭靖夫妻所杀!一心要为父报仇的杨过毫不迟疑答应下来。
一、风月无情说开头  比较一下《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这两部小说的回目,是一件有趣味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这两部小说都是四字回目,且又都是四十回,然而《射雕英雄传》中多的是
“大漠风沙”,“弯弓射雕”,“洪涛群鲨”,“荒村野店”,“轩辕台前”,“铁掌峰顶”,“大军西征”,“是非善恶”这样的回目;而《神雕侠侣》则多
“活死人墓”,“玉女心经”,“白衣少女”,“礼教大防”,“绝情幽谷”,“意乱情迷”,“洞房花烛”,“情是何物”,“生死茫茫”这样的回目。
  《射雕英雄传》的最后一回是《华山论剑》,《神雕侠侣》的最后一回目名为《华山之巅》。看起来极为相似,都是述华山论剑之故事,然而实际上则完全不同。《射雕英雄传》一书叙及郭靖、黄蓉在“华山论剑”之后,又赶赴襄阳共举义旗,而后又恰在“大义灭亲”之际,闻成吉思汗之死讯。
  小说的最后写道:
  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道:“英雄,英雄……”
  想是心里一直琢磨着郭靖的那番言语。
  郭靖与黄蓉向大汗遗体行过礼后,辞别拖雷,即日面归。两人一路上但见骷髅白骨散于长草之间,不禁感慨不已,心想两人鸳盟虽谐,可称无憾,但世人苦难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
  全书到此结束,读罢尚有那股大漠英雄,射雕猛士之余韵,尤见作者心忧黎民,悲天悯人之气萦绕心间,回荡不已。
  而《神雕侠侣》的最后一回则是群英赶赴华山之巅,一番故事罢,只见最后写道:
  郭襄回过头来,见张君宝头上伤口兀自汩汩流血,于是从怀中取出手帕,替他包扎。张君宝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谢,只见郭襄眼中泪光莹莹,心下大为奇怪,不知她为什么伤心,道谢的言辞竟说不出来。
  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啊啊而呜,郭襄再也忍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似这样结束全书,与《射雕英雄传》相比,其意境及情调自是大不一样,一看便知。书中最后一句话(词)是“此时此夜难为情”,又“泪珠夺眶而出”,想必读者亦自有感。
  结尾如此简练,实在是高明之举,杨龙二人喜逢,却留下暗自伤心的郭襄,于情于理都难叙述,而作者一笔带过,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感,个中滋味,只有意会.
  再说开头。《射雕英雄传》的开头的回目是《风雪惊变》,而《神雕侠侣》的开头则是叫《风月无情》。《射雕英雄传》的开头第一个场景是一位“说话人”地演说异族入侵,乱世人苦的故事且有诗为证: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破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说兵火之后,原来的家家户户,都变成了断墙残瓦之地。然后又引出了杨铁心、郭啸天、邱处机一干人,以及“郭靖”、“杨康”之取名不忘“靖康之耻”之意……
  而《神雕侠侣》的开头则是一首欧阳修的词: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是写一群十几岁的少女在湖中无忧无虑地歌唱与嬉笑。然后又写道:
  那道姑一声长叹,提起左手,瞧着染满了鲜血的手掌,喃喃自语:“那又有什么好笑?小妮子只是瞎唱,深不解词中相思之苦,惘怅之意。”
  那道姑身后十余丈处,一个青袍长须的老者也是一直悄立不动,只是当“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两句传到之时,发出一声极轻的叹息。
  这一声“极轻极轻的叹息”只怕要与此书共始终,回荡不已,萦绕书中字里行间,浮于读者眼前耳畔。
  这部小说最先出现的两个人是武三通及李莫愁(即道姑)。有意义的是,这两个人物自似冰炭不容,一位满头乱发,满脸皱纹,疯疯癫癫;另一位则是年轻美貌,似是温柔沉静,实心如蛇蝎。然而这两人却是偏偏异曲同工,一为情而“疯”,一为情而“魔”,尽皆坠入“情痴”的渊薮而不能自拔。
  小说以这样两个殊途同归的情痴人物作为小说的开篇,大有深意在焉。
  两人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大有关联。只因这江南陆家庄曾住过一对武林中大大有名的人物--丈夫陆展元,妻子何沅君。陆展元原来正是李莫愁当年的意中之人,何沅君乃是武三通的义女兼意中人。陆展元、何沅君成亲之日,这武三通与李莫愁便同时分别跟新郎新娘为难,喜宴中一位大理天龙寺的高僧出手镇住两人,要他们冲着他的面子保这对新婚夫妇十年平安。从此,武三通与李莫愁便由
“情”入“痴”,而又由“怨”生“恨”,一入疯癫,一入魔道。此时十年之期已满,这二人又不约而同来讨还“相思之债”,报“相思之怨”。
  怎奈这陆展元、何沅君也不知是幸也还是不幸,同赴黄泉数年矣!
  是谓“风月无情”。
  风月无情人有情。然而人之情爱,每生仇怨及至变态疯魔,从而贻害于己更贻害于世人。那武三通倒也罢了,李莫愁则因情生仇,丧失理性,为祸江湖人间,成为出名的“女魔头”,亦正是此《神雕侠侣》中的一位极特殊的重要人物,说她是此书的主人公之一也不为过。
  武三通来寻仇,见陆展元、何沅君已死,至多只不过是以头撞碑,以手扒坟,疯言疯语,痛哭流涕而已。而李莫愁则竟要杀死陆展元的兄弟一家满门,并且居然连“何”与“沅”二字都要一并迁怒。她曾在陆展元的酒宴上出来之后,手刃何老拳师一家男女老幼二十余口,这何老拳师与她无怨无仇,且与何沅君也毫不相干,只因为姓了一个“何”字,便枉自送了全家的性命。更有甚者,她对武三通说:“我曾立过重誓,谁在我面前提起这贱人的名字,不是他死便是我亡。我曾在沅江之上连毁六十三家货栈船行,只因他们招牌上绣上这个臭字。这件事你可曾听到了吗……”
  无疑地,这人已是失心疯了,非但理性没有,简直人性尽失。在《神雕侠侣》中,此人的故事最是使人愤懑惊讶,同时又最是可恨而又可悲。
  由武三通这一情疯与李莫愁这一情魔不约而同地来到江南陆家庄报“相思之仇”,是否可以说“因情成孽”,情之为物,尽可乱性,以至乱世,故而“君子不为”呢?
  并非如此,看起来,武三通与李莫愁都是因“情”而至疯至魔,实则“情”
亦非“因”,真正决定他们入疯入魔的还是他们各自的性格修为意志与理性。世上与书中碰到类似于他们这种“爱而不得其所哉”者正有多多,但入疯入魔的也只不过他们三数人而已。其他的人固然怨矣艾矣,感矣伤矣,只不过暗自悲伤,决不会贻害于人世。其实,大可以为武三通与李莫愁进行一番细致深入的“心理分析”。只可惜篇章有限,这里不能尽致,只能略述一二。武三通之疯,完全是“压抑”而至“变态”。因为他所爱之人乃是他的义女,而他自己不但有妻室,且又是武林中有名人物(原先则是大理国的名臣)。因而这种“情绪”平常只能抑郁于心,无法宣泄,则到急变与挫折冲击,便会冲突而出使人丧失理性与意志。李莫愁相反,她乃是“宣泄”与“放任”。她乃古墓派传人,非但男女之情受到压抑,且一切的人类情感都要受到压抑与克制,这乃是她门派之规。因而此人一到江湖,碰到情仇惨变,原先所压抑的一切都变成了“变态”且会变本加厉地放任自流,宣泄而出,以至于成为人间之祸害--其病因早在古墓之中即已种下。  二、离合无常道杨龙
  且说《神雕侠侣》的男女主人公杨过、小龙女。这是两个极为独特的人物。两人之间有着极为奇异的感情。而两人的情感与人生又经历了极为奇异的重重劫难。这些组成了一个离合无常的《神雕侠侣》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故事。
  神雕侠侣,看似豪迈风流,然而读起来不免充满了苦涩与苍凉。
  杨过与小龙女,一向被认为是“金童玉女”一对璧人,天造地设人人称羡。
  然而谁怜杨过青年断臂之苦,又谁怜小龙女非情失贞之哀,更何况这些表面上的缺陷与他们所经历的一生悲苦,重重劫难相比简直不值一谈。
  《神雕侠侣》这一部书的主要情节,可以说正是以杨过与小龙女之间的情事波折为其主要的线索。在古墓之中,两人只觉得互相关怀,是师父与弟子间应有之义,既然古墓中只有他们两人,如果不关怀不体惜对方,那么又去关怀体惜谁呢?
其实这对少年男女,早在他们自己知道之前,已在深深地爱恋了。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才知道,决不能没有了对方而再活着,对方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百倍千倍。每一对相爱恋的男女都会这样想。可是只有直正深情,具有至性至情,这样的两个男女碰到一起,相爱上了,他们才会真正的爱惜对方,远胜于爱惜自己。
  然而,正因为这“真爱”与“真情”将对方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便引起了出人意料,但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的种种波折与劫难。这些波折与劫难往往是无法想象的奇特而又残酷,却又是无法想象的深刻而真实。
  自从杨过与小龙女相遇又相爱但却从不知到自知,他们之间每每旧劫未去,新劫又至,算起来,重大变故一共四次,然而离别的时间则长达十数年之久,而其间残酷的遭遇更是不堪言说。--这四次都是小龙女主动地离开杨过,离开的原因则正是因为对杨过的真挚深切超过爱惜自己的情意与爱心。
  一次是因为“失贞失望”;一次是因为“礼教大防”;一次是因为“双双误会”;一次则是因为“救药牺牲”。一次比一次痛苦,一次比一次更惨烈,一次比一次更长久,而又一次比一次更真挚。
  第一次离别,因小龙女被丧失理智的欧阳锋点了穴道,却被私恋小龙女及至神魂颠倒的全真教第三代掌门弟子甄志丙所乘--这又是一个悲剧故事。
  甄志丙行为固然可耻,然而他却为此邪欲付出了真情以及生命。小龙女以为是杨过,所以坦然失身。没料到杨过全然不知所云。依然叫她是“姑姑”,从而使得小龙女失身之余又复灰心绝望之极。因为深爱着杨过,所以没将这“负心人”当场击毙,而只是伤心地远远离去。而杨过一来真的不知小龙女失身之事,二来又对男女之情尚处于朦胧无知的阶段,所以小龙女的离去,只能是“不知所措,眼见她白衣的背影渐渐远去,终于在山道转角处隐没,不禁悲从中来,伏地大哭。左思右想,实不知如何得罪了师父,何以她神情如此特异,一时温柔缠绵,一时却又怨愤决绝?为什么说要做自己的‘妻子’,又不许叫她姑姑……”他数年来与小龙女寸步不离,既如母子,又若姊弟,但却从没有往“夫妻”与“情爱”这方面去想。小龙女不明不白而去,只叫他肝肠欲断,伤心之余,几欲在山石上一头撞死。只是内心仍有一丝希望,希望“姑姑”突然而去以后突然而来……直至杨过从此出墓下山,追踪“白衣少女”陆无双,又结识身世凄苦的完颜萍之后,这才明白,“姑姑”是要永远地去了,再不回来。而小龙女将会是他的情人与妻子。
  好不容易,在大胜关“英雄大宴”上,饱历忧患与磨难的杨过与小龙女不期而遇.这一回他终于明白了小龙女将不再是他姑姑而要做他的妻子,他也一万个愿意娶她为妻。然而,旧劫刚去,新劫又至。杨过虽已明白男女情事且已决然娶小龙女为妻,并将宣之于天下英雄之前,不免惊世骇俗,远甚于他以武功大败达尔巴及霍都兄弟。因为他所要娶的“姑姑”乃是他的“师父”,娶师为妻或娶“姑姑”为妻,皆大违“礼教大防”,为天下英雄所不耻!更何况杨过所生存的年代,正是“礼教大防”极有威权的宋代!虽是江湖人物,亦不敢违之。小龙女先还不甚懂得,后经黄蓉的一番教导--黄蓉在场,龙的情事上屡屡扮演一种好意的悲剧制造者的角色,大值得研究--以及自己的耳闻目睹,于是--
  她那晚在客店中听了黄蓉一席话后,心想若与杨过结成夫妇,累得他终身受世人轻视唾骂,自己于心不安。但若与他自在古墓中厮守,日子一久,他定会闷闷不乐。左思右想,长夜盘算,终于硬起心肠,悄然离去。但她对杨过实在是情深爱重,如此毅然割绝,实系出于一片爱他的深意,心想若回古墓,他必来寻找,于是独自踽踽凉凉地在旷野贫谷之中漫游。一日独坐用功,猛地情思如潮,难以克制,内息突然冲突经脉,引得旧伤复发,若非公孙谷主路过将她救起,已然命丧荒山。
  公孙谷主失偶已久,眼见小龙女秀丽娇美,实生平所难想象,不由得在救人的心意上又加上十倍殷勤。其时小龙女心灰意懒,又想此后独居,定然管不住自己,终不免重蹈覆辙,又会再去寻觅杨过,遗害于他。见公孙谷主情意缠绵,吐露求婚之意,当即忍心答允,心想此后既为人妇,与杨过这番孽缘自是一刀两断,兼之这幽谷外人罕至,料得此生与他万难相见。岂知老顽童突然出来捣乱,竟将他引来谷中。
  小龙女这番离别,自也是柔肠寸断,同时又给杨过带来了不尽的苦难与绝望伤怀,几乎丧身绝情谷中。说起来,皆拜“礼教大防”之所赐。然而经此磨难曲折,杨龙爱意之深亦鲜明凸现。叫人看了不知是喜是悲。
  当杨过历尽艰辛,脱出绝情谷之难之后,再与小龙女重新聚首,却只有十八天的生命了。如若能杀了郭靖与黄蓉,倒是既可以报了父仇,又可以以此而去绝情谷中换取情花之毒的解药,偏偏杨过感于郭靖义薄云天,为侠之大者而激起了他的满腔侠义之情。非但不杀相反以性命相护。而又为他排解武氏兄弟因同时爱上郭芙而引起的纷争,谎称黄蓉已将郭芙许婚给他,此话偏偏又给小龙女听到。
  他每说一句,小龙女便如经受一次雷轰电击,心中糊涂,似乎宇宙万物于霎时间都变过了。若是换作旁人,见杨过言行与过去大不相同,定然起疑,自会待事情过后向他问个明白,但小龙女心如水晶,澄清空明,不染片尘,于人间欺诈虚假的伎俩丝毫不知。杨过对旁人油嘴滑舌,胡说八道,对她却从不说半句戏言,因此她对杨过的言语向来无不深信。
  眼见武氏兄弟不敌,她自伤自怜,不禁深深叹了一口气。当时杨过听到叹息,脱口叫了声“姑姑”,小龙女并不答应,掩面而去。杨过还道是李莫愁所发,自己听错,也不深究。
  小龙女牵了汗血宝马,独自在荒野乱走,思前想后,不知如何是好。她年纪已过二十,但一生居于古墓,于世事半点不知,见识便与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无异,心想:“过儿既与郭姑娘定亲,自然不能再娶我了。怪不得郭大侠夫妇一再不许他和我结亲。过儿从来不跟我说,自是为了怕我伤心。唉,他待我总是好的。”又想:“他迟迟不肯下手杀郭大侠,为父报仇,当时我一点也不懂,原来他全是为了郭姑娘之故。如此看来,他对郭姑娘也是情义深厚之极了。我此时若牵马给他,他说不定又要想起我的好处,日后与郭姑娘的婚事再起变故。我还是独自一人回到古墓去罢,这花花世界只教我心乱意烦。”
  若仅仅只是如此,倒也罢了,偏偏她又接着知道了她之失贞,原非杨过所致,而是为全真教的甄志丙所乘--
  甄志丙痴痴的道:“是你?”小龙女道:“不错,是我。你们适才讲的话,句句是真的?”甄志丙点头道:“是真的!你杀了我吧!”说罢倒转长剑从窗中递了出去。
  小龙女目发异光,心中凄苦到了极处,悲愤到了极处,只觉得便是杀一千个,杀一万个,自己也已不是个清白的姑娘,永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深爱杨过……
  如是,小龙女第三度因为“误会杨过”同时又“明白失贞真相”的双重打击之下离开杨过。这一回可以说是茫然到了极处。最后在终南山上,全真宫前受九大高手之围,受到致命的重伤!而杨过则因受断臂之苦,复经情人离去之哀,辗转月余,终于又情不自禁,抱有一丝希望地来到了终南山上,救了小龙女的性命,但却终因来迟一步而不能使她幸免于重伤。正如书中所写:“杨过若是早到片刻,便能救得此厄。但天道不测,世事难言,一切岂能尽如人意?人世间悲欢离合,祸福荣辱,往往便只差于厘毫之间。”--到此,杨过与小龙女才得以不顾一切地在全真观的大殿之上,重阳祖师的画像面前拜堂成亲,了结心愿。固然是值得神采飞扬,骄傲自豪,且有俯仰百世,前无古人之概。然而,这时非但杨过的情花之毒并未去尽,而小龙女则更是危在旦夕,生死在呼吸之间!……小龙女第四次离开杨过真如生死之别,达十六年之久!只因杨过不愿独生,将千辛万苦得来的半枚丹药抛入绝情谷深涧之中。而小龙女则在得知断肠草能治情花之毒后,为了使杨过好好地服药解毒从而活在人间,她自己则跳入深涧并订下“十六年之约”!--为的是让杨过留有希望,并让十六年的时光冲淡他的爱与愁。
  从此生死茫茫,人世隔绝。古今爱侣,似这般遭尽劫难酷不堪者,只怕不多。幸而,十六年后,居然天缘巧合,这一对极尽人间苦难的少年夫妻终于在中年重逢。对此,小说作者在其《后记》中写得甚是分明:
  武侠小说的故事不免有过分的离奇与巧合。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是应当是可能的。杨过与小龙女一离一合,其事甚奇,似乎归于天意和巧合,其实却须归于两人本身的性格。两人若非钟情如此之深,决不会一一跃入谷中;小龙女若非天性淡泊,决难在谷底长时独居;杨过若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当然,倘若谷底并非水潭而系山石,则两人跃下后粉身碎骨,终于还是同穴而葬。世事遇合变幻,窍通成败,虽有关机缘气运,自有幸与不幸之别,但归根到底,总是由各人本来性格而定。
  诚哉是论。信哉是论。说是杨过的性格,我们看到,台湾学者曾昭旭在其《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论&神雕侠侣&中的人物形态》(载《诸子百家看金庸》一书,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一文中,将杨过归于“刚猛的生命”一类,其中写杨过道:
  我们前说郭靖是代表一纯朴的先天理性,这理性是独立完足,能自作主宰,衣被他人的。现在,我们如果将这阳刚的理性拉下来,变质为一种生命气质的话,这就是一种阳刚的生命。但生命的本质既原是空而无自主性,则这阳刚的生命便也只能是有一种形似的独立自主,形似的对他人之爱。实则他独立自主只是意气的刚猛,他的爱也只是情绪上的风流,这全不是理性与道德,全只是浮动的野气。
  而杨过便是这刚气的代表,他因此轻浮佻脱,灭裂多变,然而生命热力姿彩,也随处突出。使得一切受压抑委屈,而生命中有缺陷,有伤痛,有浓郁,有渴求的人,为之痴醉颠狂……这样的生命,当然不如黄蓉的清畅轻柔而得生命之正
(生命本质是虚,所以其表现也当以阴柔和顺为正),也因此不易受道德理性的感召而立即欣然顺受。但也不如阴柔生命一遇到创伤,便委屈退缩,而是自有其冲突果决,不甘雌伏的气力。这样旺盛的生命,也是可以隐通于无限之境的。他只是不如阴柔的生命之易受感召而被提携至无限,而是要采取主动有态度去求进取,而逼近到无限。他因此不能接受任何委屈任何管束任何领导的,他固不受气(不接受一切强权的欺负),也不受理(不接受道德的教训)……其次……
而其可能有的归宿有二,其一便是积极在指向道德仁义的理想,贡献出他全部的的生命热力,以建设一个合理的世界。其二便是消极在归宿于彻底宁静的玄境,以平息他生命的躁动不安。前者是他生命的根本成全,后者则是他生命的暂时安顿。而在书中,杨过是放弃了前者而毕竟归宿于小龙女所代表的冲虚之境。
  在同一文章中,曾先生言小龙女道:
  我们试品味《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的神韵吧,她清淡绝俗,几欲透明,长居于幽深的古墓之中,直言万古之长寂,而实无时间空间的变化。所以她是永远不会老的(她的形貌永远只是一个小女孩),她只是绝对的冲虚,绝对的宁静,而即以此冲虚宁静杳然自存。这是一种又像有,又实在冲虚无迹的存在。这是一种玄境,一种纯阴之体。这使我们相起“庄子”里同样的象征:“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
  进而,该文言“杨、龙结合的本质缺憾”道:
  现在我们要谈到像杨过小龙女这样的结合,中间含有怎样的困难与缺憾呢?
  我们前文已提到这冲虚的理想不是人生究极圆满的理想,这刚猛的生命也不是冲与清畅的生命。因此在本质上这种结合就只是暂时的。小龙女之下凡是暂时应迹,杨过之要求平息其生命的冲动也只是一种心灵受伤时的暂时要求。到末了,小龙女还是要回归玄境,杨过也还是要再涉人间的。所以他们的相遇,最好就是如浮云之聚散,缘尽了,彼此挥挥手,各奔前程,则小龙女不失其应迹渡化,杨过也如其暂时小憩。而一定要归宿于此,而谋长久的结合,则不但处境磨难多多,内在的缺憾也是极深沉的。而杨过因种种外缘,毕竟决心归宿于小龙女了,于是,这一份感情便显现出悲剧性质来。
  这悲剧从杨过这边来说。便是他原可以凭自己冲至道德理境,如今限于清虚的格局而不能出头了。而从小龙女那边来说,则是她对杨过的许多言行表现有根本的不解。遂显出二人的结合,有着隐隐的危机……
  以上曾先生的论述虽有不少生涩难懂之处,然而论到杨过、小龙女及其相爱与结合的必然性与隐伏的危机,大体上还是清楚明白的。实际上,小说中的杨龙相爱的种种磨难,虽是缘于外界客观情势,然而究其根本,乃在于心中不自觉或“下意识”地对于这种隐伏的危机的警醒。甚而,便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造成。小说中的杨龙之难,每次都是小龙女离杨过而去,表面看起来杨过不无责任,而小龙女之离去,也因为深爱杨过而愿为之做出牺牲。然而在更深的一层次上,我们则又可以见到小龙女的屡次出走,未尝不是她对这种结合的下意识的逃避。
  从本性上来说,小龙女已是忘情灭欲的世外之人。而杨过则是心肠如火,风流多变的世间英雄。
  小龙女之爱杨过,则是因为杨过的热情感染并“不断追求”;而杨过之爱小龙女,则是“隔岸观景”自比人间女子更其动人。更何况这一对少年男女自小同居古墓,再无外人,自是心心相印,如母子,如姊弟,如兄妹,亦貌似情侣。杨龙之恋饱经磨劫,反而显得格外的灭裂多姿,这极符合杨过的理想--他曾说:“不错,大苦大甜,远胜于不苦不甜,我只能发痴发颠,可不能过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而小龙女则喜适应“宁”而且“静”,亦即正是喜欢那种“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从而,劫难重重使杨过非但丝毫不会觉出他与小龙女长久结合的危机,反而使他对此历尽尘劫的情爱充满了异常的热情与幻想。而小龙女只能是一次又一次自觉与下意识地逃避,逃避……
  这就叫做:“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三、问世间,情为何物  小说中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少的表面类似而又实质不同的故事。
  这些故事虽各各不同,然而却又隐隐与小说的主干、大节相通。
  小说中的绝情谷主公孙止与其元配“铁掌莲花”裘千尺的婚姻悲剧便是一例。究其原因则实质上源于裘千尺与公孙止二人的性格与人品及其意志与修为的低下。裘千尺的凶蛮与雌威管束固然使公孙止难以久伏而不生厌恨之心,而裘千尺对于公孙止的情妇(未必有情,只是相对调戏耳)固然是过于狠辣,而公孙止的报复却也未免过于阴鸷狠辣令人发指。公孙止自从遇到小龙女之后,对小龙女之爱固痴,然而其情欲与占有的成份毕竟远胜于真心真情之奉献。而自欲娶小龙女而不可得,抑制已久的情欲突然如堤防溃决,不可收拾,以他堂堂武学大豪的身份竟致出手去强夺完颜萍,已与江湖上下三滥的行径无异。至于后来见李莫愁美貌又私欲相亲,而不惜以再度残害亲生女儿为代价,如此可以说是人性丧失了。最后终于被裘千尺所诱而一同葬身于“厉鬼峰”上的百丈洞穴之中(此处正是裘千尺被囚之处),真可以说得上是“殊途而同归”了。说到底,未必是情,性乃至“欲”所至也,这乃是各人个性的根本表现,在更深的一层上,亦正是人性的永恒的悲剧之一幕。
  小说中另有一幕悲喜剧。那就是武三通的两个儿子武敦儒、武修文兄弟二人同时爱上了郭芙,不能自已,以至于骨肉相残,欲图你死我活之一搏。幸得杨过谎言真功解救之后,忽而发现天良之中的手足之情。并且碰上了完颜萍、耶律燕时,竟而分别投缘,终于以“大团圆”结束。这个故事一时叫人难以解说,或愿为武氏兄弟庆幸,或转而为武氏兄弟为此快速地“移情别向”而感到某种伤怀。实则正如小说所写的那样:武氏兄弟和郭芙同在桃花岛自幼一齐长大,一来岛上并无别个妙龄女子,二来日久自然情深,三则郭芙虽智不达而心不惠,然而在少年眼中却娇艳异常,美貌无比,若要两兄弟不对郭芙钟情,反而不合情理。后来之所以“情变”,那首先是忽然听到郭芙的绝情无义(虽是杨过谎言相骗,却也离事实不远)乃至气丧心灰,其次则是海阔天空,有缘千里来相会,碰上了完颜萍与耶律燕这等或是楚楚可怜而温柔斯文,或是明丽动人而豪爽和气,而不似郭芙之“扭扭捏捏尽是小心眼”及“每日里便是叫人怄气受罪”。这一故事便似悲似喜,如此收场。有趣的是,郭芙也几乎同时发现了耶律齐,而终于不必再面临武氏兄弟的艰难的抉择了。
  《神雕侠侣》中最为动人的篇章自然是杨过与小龙女之间的情事沧桑。然而杨过与陆无双,程英,完颜萍,公孙绿萼,郭芙,郭襄这些少女间的情事纠葛--或者说这些少女对杨过的情感态度及其“不得其所”的态势与结局同样也风光旖旎而又令人伤感默然。
  杨过至情至性,勇猛刚烈,风流佻达,机变多智,充满活力而又重义爽朗,加之年轻漂亮,武功过人,体态潇洒,对一干少女可以说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更何况这位少年英侠到处留情,虽似是而非却是风流潇洒,以惹下情事为快乐--这也许正是人性的一种悲剧或一种特征。--从而,虽然他对小龙女情有独钟且决意不二,但于自觉或不自觉间,依然有着如此众多,如此这般的“故事”。
  同样地,这也表现了杨过的性格的不同侧面,同时又借以刻划出如此众多的不同性格。
  杨过在陆无双面前是“傻”(自然不是真傻)而无拘无束乃至于叫她为“媳妇儿”。这足以表现杨过的轻薄的一面。而陆无双虽非天真无邪,亦非老成凶恶,只是衷情不已,爽利外露,有情不掩,有泪自流。
  杨过在程英面前则是“侠”(程英一直发现他救陆无双,又救黄蓉母女师徒)而高义,发现杨过激情满怀而又冲动果决。程英对杨过的情则虽时有表露,但毕竟比之陆无双要含蓄深沉,而且豁达超迈。这与她的外和内刚聪明俊逸的性情有关。
  杨过之于完颜萍则是“义”而“技高”。正逢完颜萍报仇不得反被人侮的心灰意懒之际,杨过忽然来到,救其性命,许为知音,且教其武功,助其报仇,自然是极大震动并铭刻在心中。只是完颜萍虽楚楚可怜,却又是主意坚定的“求实派”。
  杨过之于公孙绿萼是“逗”而潇洒佻达。公孙小姐自幼长在绝情谷中,几未与外人接触,忽然碰到杨过这种风流潇洒的男子,第一次夸她美貌并言笑不断,洒脱非常,不能不芳心大动,暗许明言。最后,这位苦命而坚贞的可爱的姑娘终于为其父亲所残害,然也可以是为挽救意中人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相比之下,杨过对这位公孙绿萼姑娘是最为无意言情的一个。
  郭芙郭襄这对姐妹对杨过的情爱,极为特别。
  先说郭芙,她本可与杨过自幼青梅竹马,然而却多半因她之骄横而杨过之愤激,以至于聚而又分;她本已被父亲许婚杨过,然而又因其母阻挠,自己不乐于此及杨过情已别恋且坚贞不二而告其终;她本受杨过极多的恩惠,却因性格不投,气质不对而如同仇敌,并有断臂侮骂之举动--看起来,郭芙之于杨过,或杨过之于郭芙是天生的性格不合,气味不投,冰炭不容。然而,他们人到中年时,小说中忽然揭开了郭芙这一人物的内心的,甚至不为自己所知更不为他人所知的隐秘:
  二十年来,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杨过,总是将他当作了对头,实则内心深处,对他的眷恋关注,固非言语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杨过丝毫没明白她的心事,连她自己也不明白。
  此刻障在心头的恨恶之意一去,她才突然体会到,原来自己对他的关心竟是如此深切。“他冲入敌阵去救齐哥时,我到底是更为谁担心多一些啊?我实在说不上来。”便在这千军万马厮杀相扑的战阵之中,郭芙陡然间明白了自己的心事:
“他在襄妹生日那天送她这三份大礼,我为什么要恨之切骨?他揭露霍都的阴谋毒计,使齐哥得任丐帮之主,我为什么反而暗暗生气?郭芙啊郭芙,你是在妨忌自己的亲妹子!他对襄妹这般温柔体贴,但从没半分如此待我。”
  想到此处,不由得恚怒又生,愤愤地向杨过和郭襄各瞪一眼,但蓦地惊觉:“为什么我还在乎这些,我是有夫之妇,齐哥又待我如此恩爱!”不知不觉幽幽叹了口长气。虽然她这一生什么都不缺少了,但内心深处,实有一股说不出的遗憾。她从来要什么便有什么,但真正要得最热切的,却无法得到。因此她这一生之中,常常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脾气这般暴躁?为什么人人都高兴的时候,自己却会没来由地生气着恼?
  这一段真是妙绝惊人之笔!使人不能不目瞪口呆!全书最想不到的便是这一段!然而全书最为精彩深刻,动人心弦的只怕也正是这一段。从而我们对杨过及郭芙的性格与内心的隐密便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与理解。从而我们对《神雕侠侣》这部小说亦因此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与理解。
  至于郭襄,书中涉及虽少,直至最后几章才出现,与杨过几成隔代之人。然而她却是这部小说的最为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对杨过芳心可可的复杂情愫,亦正是全书动人的篇章。她号称“小东邪”,实则是黄药师、郭靖、黄蓉之兼美。出现于书之时,虽则年方十六,然而明丽俊逸、超迈不群之气,独具慧眼、暗许芳心之情,却使人永久难忘。
  郭襄无疑是书中点睛之笔,她有着人间最美的心灵,有着最纯洁的情感.他是作者塑造的集所有美于一身的完美形象,豪迈大方而不失气度,聪明可爱而痴心,当真是神来之笔.
她对大哥哥的思念是书中最精彩的描写,她始终将自己的情思深藏心底,一心希望大哥哥开心,而总是忘记自己.绝情谷她那痴心一跳,足以让任何爱情故事显得苍白无力.那华山之巅几行清泪,伴着她
  寻觅半生.
  上述的人物,也许都可以算成是爱情悲剧中的人物,也可以说是悲剧式的爱情中的人物。她们性格各异,美貌不同,然而她们的命运却大有近似之处。又或者,面对这一干美丽聪慧或质朴浑含的少女,杨过因情所独钟以致不能誊顾,这对杨过来说才是真正的悲剧?!
  或许是,或许不是。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也许小说已给予了象征性的回答。小说的第十七回“绝情幽谷”中的“情花”与“情果”便是“情之为物”的象征与标本吧?--细看花树,见枝叶上生满小刺,花瓣的颜色却是娇艳无比,似芙蓉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艳。这“美而多刺”也许也正是“情之为物”的第一特征。
  其次,则正如公孙绿萼所言:“我爹爹说道,情之为物,本是如此,入口甘甜,回味苦涩,而且遍身是刺,你就是小心万分,也不免为其所伤。多半因为这花儿有这几般特色,人们才给它取了这个名儿。”--这“入口甘甜,回味苦涩”只怕是第二个特征。
  其三,书中写道:两人缓步走到山阳,此处阳光照耀,地气和暖,情花开放得早,这时已结了果实。但见果子或青或红,有的青红相杂,还生着茸茸细毛,就如毛虫一般。杨过道:“那情花何等美丽,结的果实却这么难看。”女郎道:“情花的果实是吃不得的,有的酸,有的辣,有的更加臭气难闻,令人欲呕。”杨过一笑,道:“难道就没有甜如蜜糖的么?”那女郎向他望了一眼,说道:“有是有的,只是从果子的外皮却瞧不出来,有些长得极丑陋的,味道倒甜。可是难看的又未必一定甜,只有亲口试了才知。十个果子九个苦,因此大家从来不去吃它。”
  这“花艳果丑,十果九苦,尝之才知”自是“情之为物”的第三个特征了。
  最后,欲解“情花”(刺)之毒,可以以毒攻毒,以“断肠草”解之。因为这断肠草正是生长在情花树之下。亦即“欲解情花毒,须服断肠草”便该是“情之为物”的最后的“结论”性的特征了。
  也许,以上的这一切都算不上是对“情之为物”或“情为何物”的解释与回答,而只不过仅仅是一种“象征”而已。甚而,连“象征”也说不上,只是一种奇想与隐喻。对与不对,尚待各人独自去品评。而难题在于,一个人不可能尝尽“情果”,因而他所“尝”出的情之滋味未必便是情花,情果,亦即“情之为物”或“情为何物”的真正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根本就是个回答不出的问题。
  也许,这根本是个无须回答的问题。
  只能去品味,去感受,去体会,去了悟,或者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去寻找。或者去读小说--如《神雕侠侣》。
  金庸的武侠文学在开创了一个武侠盛世以后,慢慢的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了,武侠,这一可以蕴涵人生哲学也可以蕴涵人文情感的文学体,慢慢的变成了娱乐大众的工具,成人的童话。青少年对影视的认知,变成了他们对文学原著的理解。&&&&倪匡谈金庸——《神雕侠侣》
《神雕侠侣》的创作年代,是一九五九年。这个年代,相当值得注意。金庸在五十年代的末期,已经创造出了两个极其突出的人物。一个是完全不通世道人情、种种社会规范的“小龙女”,一个是深诸人情世故、身怀绝技,但是却无视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的压力、一意孤行的“杨过”。这两个人,一个是自然而然,不自觉地反抗着社会,一个是有意要做社会的叛逆。
其所以要各位特别注意《神雕》的创作年份,是因为就在六十年代一开始,世界各地,青年人的主导思想,就是叛逆,而叛逆的类型,又都是脱不出自觉和不自觉的两种类型。金庸所写的叛逆,是杨过和小龙女对当时宋朝社会的叛逆。但是在人性上而论,放在任何时代皆可适合,这是《神雕》在创作上最大的成功。
《神雕》从头到尾,整部书,都在写一个“情”字。“问情是何物”,是全书的主旨。
书中所写的各种男女之情,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所遇到的不同爱情,有的成为喜剧、有的成为悲剧,可以说从来没有一部小说中,有这么多关于爱情的描写。
《神雕》中不但有“情花”,可以致人于死,也的“黯然销魂掌”,成为至高无上的武功。甚至到最后线时,还有郭襄暗恋杨过的小女儿之情。
《神雕》是一部“情书”,对爱情描述之细腻,在金庸其他作品之中,甚至找不到差可比拟的例子。
《神雕》中,郭靖、黄蓉和杨过之间的冲突,是社会规范和人性的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黄蓉甚至运用了阴谋,本来已占上风的黄蓉尚且要如此,可知人性挣脱枷锁的力量是何等巨大。
《神雕》中杨过历尽种种艰苦,而成为一代大侠,接受了郭靖“侠之大者”的训言,但是杨过还是杨过。郭靖替他取名字:“名过,字改之。”是一种希望,他失望了,杨过没有改变他的本性,这正是金庸在《神雕》中特别强调的一点。
《神雕》整部书的结构,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小龙女和杨过在不能不分开的情形下分开,黄蓉编了一个谎言,使杨过充满希望,等了十六年。这十六年,对一个深切认识到爱情是什么的人而言,是极度痛苦的煎熬。结果是十六年后,小龙女、杨过重逢,喜剧收场。
杨过在《神雕》中,自始至终,是一个悲剧性格的人物,小龙女也是,因为他们和当时社会,完全不能相合。杨过、小龙女重逢,对读者而言,是一个大喜讯,人人额手称庆,但对整部小说而言,却是败笔。试看小龙女再出现后,哪里还有什么江芒可言?远不如让杨过一直悲剧下去好得多了!
金庸原来的创作意图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就小说论小说,《神雕》从一开始起,就注定是一个悲剧,是不是为了迁就读者的意愿,硬将之改成喜剧,不得而知。
作为读者之一,如今说得口硬,但在看《神雕》时,也希望小龙女、杨过重逢,虽然在掩卷之后,一再认为悲剧可以使《神雕》更完整,也相信金庸在创作开始时,也以悲剧为主旨,不然,何必让小龙女给一个毫不相干的道士奸污?金庸在写《神雕》的时候,喜剧收场,绝对可以谅解,因为那时,正是《明报》初创时期,《神雕》在《明报》上连载。菲是小龙女忽然从此不见,杨过凄凄凉凉,郁郁独生,寂寞人生,只怕读者一怒之下,再也不看《明报》。但在修订改正之际,仍然保持喜剧收场,却有点不明所以了。
现在,因为《神雕》喜剧收场,所以谈论的人如区区,才能提出应该是悲剧,小龙女不应复出。但如果金庸真的这样写了,一定不答应,要他改成大团圆结局。谁真能忍受小龙女就此消失,杨过伤心致死?写小说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神雕》中,金庸表现了一种观念上的矛盾。一方面,是人性的自然发展,另一方面,是为国为民的传统思想。这种矛盾,在杨过的任性和郭靖的忠诚上,屡起冲突。但它应该如何,金庸并没有下结论,郭靖还是郭靖,杨过还是杨过,谁也改变为了谁。这当然是金庸在当时自己的思想方法上,只是出现了矛盾而未的结论之故。
《神雕》中有一只高傲的大鹰。《神雕》中巨雕是实,《射雕》中的雕是虚。
有人非义《神雕》中杨过在襄阳城外,击毙蒙古皇帝的情节:“与历史不符”。这种批评,拘泥不化之甚。在详细写了杨过的一生经历之后,杨过击毙蒙古皇帝的一节,正是雷霆万钧的力量。宛若郁郁之下的豪雨,何等酣畅,何等大快人心!或曰:历史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事!答曰: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杨过,外国历史上又何尝有一个王子叫哈姆雷特!《神雕》的主题曲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神雕》在金庸作品中,排名第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庸无双公孙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