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漫画这首诗的诗人将这一哲理寓于哪些具体的形象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等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一次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么样的_百度作业帮
《等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一次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么样的
《等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一次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么样的人生哲理?
1.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标准答案:“浮云”寓意曲折、困难.2.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案:解析:
  1.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鸡鸣日出”的奇景
  2.“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默写填空(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4)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数声风笛离亭晚,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6)&&&&&&&&&&&&&&&&&,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9)《〈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10)千里之行, &&&&&&&&&&&&&&&&&&。(课外积累)(11)前事不忘, &&&&&&&&&&&&&&&&&&。(课外积累)&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湖北省黄冈市九年级2月中考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名句名篇
古诗词名句填写(6分)
1.&&&&&&&&&&&&&&&&&&&&&&&&&&&&&&&&&&
,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诗人想要为国献策献力的决心,也委婉地抒发了心中无限的愤慨。
4.“&&&&&&&&&&&&&&&&&&&&&
,&&&&&&&&&&&&&&&&&&&&
&。”在《长歌行》中,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
5.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诗人寓情、寓理于景,表达了不畏险阻之情,说明了站得高就望得远的道理的句子是:&&&&&&&&&&&&&&&&&
,&&&&&&&&&&&&&&&&&&&&&&&

6.“&&&&&&&&&&&&&&
,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广西灌阳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题型:名句名篇
默写填空(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4)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数声风笛离亭晚,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6)&&&&&&&&&&&&&&&&&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

(9)《〈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
&&&&&&&&,
&&&&&&&&&&&&&&&&&

(10)千里之行, &&&&&&&&&&&&&&&&&&。(课外积累)
(11)前事不忘, &&&&&&&&&&&&&&&&&&。(课外积累)
科目:初中语文
登 飞 来 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 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
来峰高的诗句是&&&&&&&&&&&&
&&&&&&&&&&&& 。(2分)
10.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分)
答:&&&&&&&&&&&&&&&&&&&&&&&&&&&&&&&&&&&&&&&&&&&&&&&&&&&&&&&&&&&&&
1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 答:&&&&&&&&&&&&&
&&&&&&&&&&&&&&&&&&&&&&&&&&&&&&&&&&&&&&&&&&&&&&&&
&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登 飞 来 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 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见日出。 C、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 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登飞来峰 第29课古诗词鉴赏1.诗中充满哲学意味,具有宋诗“以诗明理”特点的诗句是(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表明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百度作业帮
登飞来峰 第29课古诗词鉴赏1.诗中充满哲学意味,具有宋诗“以诗明理”特点的诗句是(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表明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 第29课古诗词鉴赏1.诗中充满哲学意味,具有宋诗“以诗明理”特点的诗句是(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表明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未选择的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未选择的路
教​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课后题及答案-免费语文教学资源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课后题及答案
作者: &&加入日期:13-03-06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二&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三&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本题旨在让学生积累名篇,打好文化根基。&
一、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二、《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三、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四、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一、诗人简介&
普希金(),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童年接受法国家庭教师管教并深受俄罗斯乳母语言的影响。12岁随父赴彼得堡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以能诗闻名。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冲破贵族传统文学语言局限,大量运用俄罗斯民间词汇和口语,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转变。1820年5月因诗作抨击时政被以调动为名流放南方,途中患病,前往高加索、克里米亚旅行疗养,9月抵基希尼奥夫,1823年调往敖得萨。其间醉心于拜伦作品,与十二月党人过往密切并写下《短剑》(1821)等诗。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2)、《茨冈》()描写文明人与自然之女的爱情悲剧。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叙事诗《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924年8月,因与敖德萨新任总督关系恶化,受陷害被革职放逐到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接受地方政府、教会和父母的三重监督。1826年9月由沙皇批准返回莫斯科。这一时期普希金潜心研究历史,创作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叙事诗《努林伯爵》(1825)。1828年因长诗《加甫利里亚德》(1821)“亵渎”上帝而受传讯。1830年9月与莫斯科美女冈察罗娃订婚,前往波尔金诺村料理家产,为霍乱所困至12月。此间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定居彼得堡并重任十等文官。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日与法国贵族逃亡者丹特士决斗负伤,29日辞世。&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选自《中国小百科全书?文学与艺术》,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2.弗罗斯特(李文俊)&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与《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二、这两首诗的另外两种译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查良铮译)&
没有走的路&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伍厚恺)&
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有的人会从此萎靡消沉,有的则会因此而怨天尤人。诗人却以饱满的乐观情绪鼓舞我们:“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种力量来自对未来的信念,因为我们始终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接着诗人在第二节里表达了“永远向往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描绘了人们在越过坎坷之后再来回顾过去的心情,那时一切艰难困苦都会改变面貌,变得可爱起来。这首诗是普希金人生体验的结晶,他本人就曾屡遭坎坷,被流放、幽禁,最后被阴谋杀害,但他始终不渝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
四、《未选择的路》赏析(伍厚恺)&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选自《中学生阅读欣赏文库?外国文学编?诗歌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一、整体把握&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诗分四节,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二、问题研讨&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歌行 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