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013年入伍,今年军官复员政策2013回家。听说在边彊当过兵的在彊找工作有优待政策,想问问,是怎样的政策,具

晚、笑折花归,绀纱低护灯蕊。瘦、冰轻倦浴,斜拖凤股坠。听银床声细。渐搅。窗隙,,诉空子。误、风竹,还又。记、细掐,早、香痕。怕,罗扇恩疏,又生。,频移,叹几寐。冷,叠澜,麝霭,乍湿,暗盛。綀单夜共,,吹月,朝、未觉悴。易落,澹碧销烟,镜空屏里。,唱彻,也感红怨翠。惯、幽憩。暗柳,晓岸参斜,露零沤起。丝萦寸藕,欢事。湘浪影,有、冰相倚。鬓点凄霜,半箧秋词,恨盈蠹纸。
(1).词牌名。又名《丰乐楼》。在词中字数最多,计二百四十字。仄韵。见《词谱》卷三九。(2).曲牌名。属南曲商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见 明
王骥德 卷一。由于重读的最后元音与其后的最后一个或几个辅音(如果有的话)的语音一致而产生的尾韵文才出众的人。 宋
《大蒐赋》:“博搜圣书,广召文英。”(1).古堤名。 三国
吴大帝 时于 建业 (今 南京市 )南 淮水 (今 秦淮河 )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 晋
《吴都赋》:“ 横塘
查下 ,邑屋隆夸。” 唐
之一:“君家住何处?妾住在 横塘 。”(2).古堤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 宋
词:“凌波不过 横塘 路,但目送、芳尘去。” 宋
词:“一钩新月渡 横塘 。谁认凌波微步、袜尘香。”(3).泛指水塘。 唐
诗:“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 前蜀
词:“春入横塘摇浅浪,花落小园空惆怅。” 宋
:“黄蛱蝶轻停曲槛,红蜻蜓小过横塘。”(1).在水上作竞技表演。 宋 吴自牧 :“旧有百业皆通者,如 纽元子 ,学像生叫声……弄水使拳。” 明
:“市井弄水憎儿、留住等凡百馀人,皆手持十幅彩旗,沿浪争雄,直至海门迎潮。”(2).游泳。:“ 赵正 是 平江府 人,会弄水,打一跳,跳在溪水里。”片段的云霞。 南朝 梁简文帝 《舞赋》:“似断霞之照彩,若飞鸾之相及。” 唐
诗:“日出 洞庭 水,春山挂断霞。” 宋
词:“寒莹晚空,点清镜,断霞孤鹜。”女婿的美称。 清
《风筝误·郊饯》:“承台命,我中心敬领,定搜寻一双润玉配清冰。”参见“ 冰清玉润 ”。(1).“ 卫洗马 初欲渡江” 南朝
刘孝标 注引《卫玠别传》:“世咸谓诸王三子,不如 卫 家一儿,娶 乐广 女。 裴叔道 曰:‘妻父有冰清之资,婿有璧润之望,所谓秦 晋 之匹也。’”作“妇公冰清,女婿玉润”。后遂以“冰清玉润”为翁婿的美称。 北魏 《李挺墓志》:“太常 刘贞公 一代伟人也。特相赏异,申以婚姻。佥谓冰清玉润,复在兹日。”《再生缘》第二回:“淑女才郎同匹配,冰清玉润两周全。如蒙青盼垂金诺,转复佳音也有颜。”(2).比喻人品高洁。 唐 《高士王行淹墓志》:“并冰清玉润,人杰地灵。” 明
《玉簪记·诳告》:“他是冰清玉润,怎便肯随波逐尘。”(1).指发髻。 唐
:“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2).盘旋于云霄。 唐
诗:“宿雨朝来歇,空山天气清,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鸣。”一作 李端 诗。(1).木名。落叶乔木。种子可食。亦可榨油,供制皂或润滑油用。木质轻而韧,可制家具及乐器。古代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孔颖达 疏:“梧桐可以为琴瑟。”:“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唐
诗:“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澹泊听,声在无声中。”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局骗》:“馁腹欲餐胡地雪,梧桐巢破凤凰分。”(2).鸟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梧桐》:“京师十月以后,则有梧桐鸟等。梧桐者,长六七寸,灰身黑翅,黄嘴短尾。市儿买而调之,能于空中接弹丸,谓之打弹儿。”凄凉的思绪。 唐
:“鸿珑数铃响,羁臣发凉思。” 王琦 汇解:“凉思,凄凉之思。” 宋
诗:“吟馀晴月上,凉思入尊罍。” 明 陈所闻 《傍妆台·秋夜溪上孙子真胡长白对雨》曲:“池馆客淹留,坐深凉思动高秋。”(1).谓福泽流传至后世。《谷梁传·僖公十五年》:“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宋
卷六:“若从 孔
孟 治地之法,则仁者必寿,善者必福,清明之志气如神,厚德之流光寖远。” 清
《太仆寺毕自严祖忠臣加赠大中大夫制》:“酬而劬后之劳,示我流光之报。”(2).流动、闪烁的光彩。 汉
《上林赋》:“应駍声,击流光,野尽山穷,囊括其雌雄。”:“时主夕卧,见流光相随,状若萤火。”(3).特指如水般流泻的月光。 三国
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唐
:“忽忆秦楼妇,流光应共有。” 清
《秋夜饮顾与治斋中》诗:“清晖在山川,流光及城阙。”(4).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 唐
诗:“流光易去欢难得,莫厌频频上此台。” 宋
词:“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华换。” 柯灵 《香雪海·春节书红》:“又是一年过去了,真是流光如驶!”(1).渐进貌。形容时光渐渐流逝。:“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吕向 注:“冉冉,渐渐也。” 三国
《答魏太子笺》:“日月冉冉,岁不我与。” 宋
词:“年华冉冉惊离索,惊离索,倩春留住,莫教摇落。” 明
:“冉冉秋序,肃肃霜露,蓄我旨酒,召我亲故。”(2).渐进貌。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 晋
:“﹝ 巴 ﹞即平坐却入壁中去,冉冉如云气之状,须臾失 巴 所在。” 宋
《闻见前录》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 郁达夫 《病后访担风先生有赠》诗:“冉冉浮云日影黄, 维摩 病后气凋丧。”(3).柔弱下垂貌。 三国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宋
:“ 晋 人须识 汉 史美,冉冉青髯似绿蒲。”第一回:“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4).形容柔媚美好。 汉
《青衣赋》:“叹兹窈窕,生于卑微……脩长冉冉,硕人其颀。” 清
《影梅庵忆语》卷二:“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5).迷离貌。 宋
诗之二:“西山在何许?冉冉紫翠间。”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怀伯兄五十韵》:“箩村深冉冉,桃涧碧娟娟。”(6).缠绵貌。 唐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诗:“边心冉冉乡人绝,寒色青青战马多。” 宋
词:“重湖风月,九秋天气,冉冉清愁如织。” 明
:“通判 陈公钢 恺悌宜民,死无馀藏,而故民怀思冉冉。”(7).匆忙貌。 南朝
:“生途稍冉冉,逝水日滔滔。” 宋
诗:“冉冉欲何补,纷纷为此劳。” 宋
:“冉冉试百巧,栖栖终一丘。”(8).光亮闪动貌。 唐
:“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 唐
诗:“画明金冉冉,筝语玉纤纤。” 宋
词:“冉冉波光,辉辉烟影,空翠湿沾襟袖。”(1).迅疾的飞鸟。 南朝
《野鹜赋》:“落摩天之迅羽,绝归飞之好音。” 唐
《成均讽》:“荡迅羽而落丹霄,帖惊波以澄绀海。” 清 陆纶 《西子妆·白蕉为余点阅小草兼赠月下笛一阙词以答之》词:“流光迅羽,纵检却、神方难驻。”(2).特指鹰。:“迅羽轻足,寻景追括。” 薛综 注:“迅羽,鹰也。”梁上的燕。比喻小才。 五代 王定保 :“时 杨知至 因以长句呈同年曰:‘由来梁燕与冥鸿,不合翩翾向碧空。’” 因受惊吓而突然动作。例如:深夜突然听到枪声,大家都从床上惊起。(1).叩门。 宋
词:“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水浒传》第三七回:“ 宋江 和两个公人来到庄院敲门。” 巴金 《利娜》上篇:“一群一群的男女修士挨家挨门地敲门。”(2).古代婚仪中的纳采。:“诸王纳妃。 宋 朝之制,诸王聘礼,赐女家白金万两,敲门用羊二十口、酒二十壶、綵四十匹。”原注:“即古之纳采。”(1).旧交;老友。:“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唐
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二:“在往常,开学的日子正像家庭中的节日,大家可以会见一个暑天未见面的故人。”(2).古人;死者。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二:“复员后 张季鸾 却成了故人了。”(3).对门生故吏的自称。:“故所举 荆州 茂才 王密 为 昌邑 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 震 。 震 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此咎由故人畏惮彊御。” 胡三省 注:“ 汉 人于门生故吏之前,率自称故人。”(4).指前妻、前夫或旧日的情人。:“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南朝
诗:“故居尤可念,故人安可忘。” 唐
诗:“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犹来重。” 清 缪艮 《沉秀英传》:“曩者 李顺娘 死,病危时,恋恋故人,至有魂觅情缘之语。”(1).不到。:“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南朝
刘义庆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2).不必。 汉
桓宽 :“夫治乱之端,在于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如何耳。”(3).不至于,表示不会出现某种结果。卷九:“ 凤生 终是留心,不至大醉。” 茅盾 《子夜》五:“兄弟本来以为 周仲伟 和 陈君宜 两位是买办出身,手面总不至十分小,所以存心拉拢。”亦作“琅玕”。
(1).似珠玉的美石。:“厥贡惟球、琳、琅玕。” 孔 传:“琅玕,石而似玉。” 孔颖达 疏:“琅玕,石而似珠者。” 三国
诗:“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元
《离忧赋》:“佩琅玕而服明月兮,裁青霞以为裾;怀真符而欲献兮,顾君门而踌躇。” 清
《牛饥纪事二十二韵》:“兽医归部伍,柴药贵琅玕。”(2).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郭璞 注:“琅玕子似珠。” 晋
:“﹝ 昆崙 ﹞有珠玉树,沙棠、琅玕、碧瑰之树。” 唐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明
之四:“琅玕不是人间树,何处朝阳有凤凰。”(3).指仙树之实。 清
《寿李书云都谏》诗:“阿阁亘中天,其上巢凰凤。饱食惟琅玕,亮音闻高罔。”(4).比喻珍贵、美好之物。比喻佳肴。:“揖让而升,宴于兰堂,珍羞琅玕,充溢圆方。” 李周翰 注:“羞,饮食也。琅玕,玉名,饮食比之。” 唐
《晦日宴高氏林亭序》:“列珍羞于绮席,珠翠琅玕;奏丝管于芳园, 秦 筝 赵 瑟。”(5).比喻珍贵、美好之物。比喻优美文辞。 唐
诗:“排云叫阊阖,披腹呈琅玕。” 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裁锦字,吐琅玕,有才无命说应难。” 清
之七九:“手扪千轴古琅玕,笃信男儿识字难。”(6).形容竹之青翠,亦指竹。 唐
诗:“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 仇兆鳌 注:“青琅玕,比竹簟之苍翠。” 宋
之二:“闻种琅玕向新第,翠光秋影上屏来。” 清
《又题董君画扇》诗之二:“ 湘君 浥泪染琅玕,骨细轻匀二八年。”(7).喻冰凌。 宋
词:“风雪惊初霁,水乡增暮寒,树杪堕飞羽,檐牙挂琅玕。” 宋
诗:“旋融檐滴冻琅玕,风力如刀刮面寒。”(8).犹阑干,纵横散乱貌。:“君臣流涕,道路琅玕。” 明
诗:“多少雄心空对酒,能无清泪滴琅玕。”此形容泪珠。(1).新的诗作。 晋
之一:“良朋贻新诗,示我以游娱。” 唐
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清
诗:“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2).指“五四”以来的白话诗。 毛泽东 《关于诗的一封信》:“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写新诗,我填旧词,也是个诗人高唱的时代。”亦作“ 陈迹 ”。亦作“ 陈迹 ”。
旧迹;遗迹。:“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有所以迹哉。” 唐
诗:“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 宋
诗:“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清
词:“仙字蟫饥不食,故纸蝇钻不出,陈迹太辛酸。”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序》:“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地是一次革命运动。”亦作“纤指”。
柔细的手指。多指女子的手。 唐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明
诗:“思繁纤指乱,愁剧翠蛾颦。” 清
《风筝误·鹞误》:“好待他举纤指,轻收慢曳,抽出我的情肠。”(1).道家谓顺应自然。:“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任下,责成而不劳。”:“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张守节 正义:“任自然也。”(2).沿袭;承袭;继承。:“ 秦 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汉 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宣帝 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 显祖 因循鸿业,内外协从,自朝及野,群心属望。”(3).保守;守旧。 宋
《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问》:“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清
《南省试策四》:“因循而不知变计,畏缩而不敢奋发。”(4).疏懒;怠惰;闲散。 北齐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尔。” 宋
《与朱康叔书》:“因循稍疏上问,不审近日尊候何如?”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人情乐因循,一放过,则不复省矣。”(5).轻率;随随便便。《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 濮阳 之日为因循,用却百金忙买得,不曾子细问根由。”《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供养十方菩萨,且要饮馔精珍……如斯不敢因循,毕竟一生供养。” 明
《诗薮外编·唐上》:“凡 唐 人诗引韵旁出……必东冬、真文次序鳞比,则无远借者,然盛 唐 绝少,初学当戒,毋得因循。”(6).流连;徘徊不去。 唐
诗之二二:“门外青山路,因循自不归。” 前蜀
诗:“马嘶烟岸柳阴斜,东去关山路转赊。到处因循缘嗜酒,一生惆怅为判花。” 清 姚世钧 《饶州舟次独酌醉后放歌》:“东风吹我来 饶州 ,因循又作两日留。” 清
《花心动·访寒松上人不遇》词:“竹院因循,水郭迟回。”(7).引申指飘泊。 宋
词:“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 宋
诗:“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8).犹豫。:“既知历数犹在,讴谣未移,则怀拗怒之臣,贮救难除奸之志,便须果决,安可因循!”:“右司谏 陈岢 上书请战,其略曰:‘今日之事,皆由陛下不断,将相怯懦,若因循不决,一旦无如之何,恐君臣相对涕泣而已。’”(9).延宕;拖延。 宋
《答胡寺丞书》:“京师日困俗事,因循逾年,尚未报谢。” 元
《四春园》第一折:“你可也莫因循,休迟慢,天色儿真然向晚。” 清
《一剪梅》词:“因循何日赋《归田》?说道今年,又早明年,故园消息思茫然。”(1).秋季凄清萧瑟的景观和气象。 唐
诗:“秋意 西山 多,别岑萦左次。” 宋
词:“露下风高,井梧宫簟生秋意。” 清
词:“有相思两字,呼之欲出,秋意裂,冰纹断。” 许地山 《黄昏后》:“满山底岩石、树林、泉水,受着这妙光底赏赐,越觉得秋意阑珊了。”(2).态度冷淡。 明
:“﹝ 杭 人﹞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冷淡曰秋意,无言默坐曰出神。”湖名。我国以“西湖”名者甚多,多以其在某地之西为义。(1)在 浙江
杭州 城西。 汉 时称 明圣湖 、 唐 后始称 西湖 ,为我国著名游览胜地。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十处胜景。 宋
词:“轻舟短棹 西湖 好,绿水逶迤。”参阅 宋 吴自牧 。(2)在 广东省
惠州市 西,又名 丰湖 。 宋
诗:“三处 西湖 一色秋, 钱塘
颍水 更 罗浮 。”(3)在 河南省
许昌县 城外。 金 元好问 《约严侯泛舟》诗:“风物当年小 洞庭 , 西湖 此日展江亭。”(4)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市区西。有 开化寺 、 宛在堂 、 桂斋 ( 林则徐 读书处)等胜迹。(5)在 安徽省
阜阳县 西北。 唐
诗:“ 西湖 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往日;从前。 唐
之九:“ 青门 种瓜人,旧日 东陵侯 。” 唐
诗之二:“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第一一七回:“只有 喜鸾 、 四姐儿 是 贾母 旧日钟爱的。”画船。 南朝 梁元帝 诗:“莲舟夹羽氅,画舸覆缇油。” 唐
《早春陪崔中丞泛浣花溪宴》诗:“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 元
词:“ 浙 浦寒潮, 苏堤 画舸, 吴宫 烟树。” 明
诗:“ 江 南画舸春柳低,海上茅堂白云满。”参见“ 画船 ”。装饰华美的游船。 南朝 梁元帝 《玄圃牛渚矶碑》:“画船向浦,锦缆牵矶。” 宋
诗:“步随芳草远,歌逐画船移。”第二四回:“﹝ 秦淮河 ﹞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萦回于梦中;萦回梦想。 唐
诗:“宿饮愁萦梦,春寒瘦着人。”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幼时所景慕、所渴念、所萦梦的大海,如今浮泛着五色的庆云在我眼前灿烂。”亦作“ 霞佩 ”。
仙女的饰物。借指仙女。 元 蒲绍简 《登瀛州赋》:“参霞佩于群仙,溘埃风于万里。” 清
:“又见空中云鬟霞佩,率领数妇人,珊珊来者,跪奏曰:‘妾 姜氏 , 周王 妃也。’”见“ 霞佩 ”。(1).不安定;不稳定。:“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萧乾 《雁荡行·灵峰道上》:“这时瀑布又为瓮口外面的风吹得忽东忽西,飘摇不定。”(2).没有一定。 南朝
《别赋》:“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此杖轻重不定。”(3).不住;不止。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 莺莺 感此,閤不定粉泪涟涟,吞声窨气埋冤。” 清
《金缕曲·再赠梁汾用秋水轩旧韵》:“依旧回廊新月在,不定竹声撩乱。”(4).副词,表示数量大,说不清。 老舍 《四世同堂》八十:“她知道老人在这几天不定盘算了千次万次,怎么过生日,可是故意的说不要贺生。”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人家刚吃饭,又问吃不吃东西,一天不定问几遍,要把人家撑死不成?”(1).飞飘的雨。 南朝
诗:“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唐
诗:“飞雨祠上东,霭然 关中 暮。”(2).骤雨。 唐
诗:“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亦作“ 鲛鮹 ”。
(1).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亦借指薄绢、轻纱。 南朝
《述异记》卷上:“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馀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唐
:“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鲛鮹破春碧。” 明 高东嘉 《泣颜回·春游》套曲:“见游人往来,贪欢笑,舞鲛鮹,闹咳咳笑高。”第九四回:“﹝车﹞系用柳木如窗棂式做成,极其轻巧;周围俱用鲛绡为幔;车内四面安着指南针。”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阳光从紫云中穿着淡黄纱浪进来,清脆的鸟声在中间流啭,屋子的一切,便好似蒙在鲛鮹之中的那般波动,软艳!”(2).指毛帕、丝巾。 宋
词:“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明 梁少白 《月云高·纪情》套曲:“黄花羞对,也只为君,金樽慵倒,也只为君,泪珠暗把鲛鮹揾。” 清
《桃花扇·寄扇》:“恨在心苗,愁在眉梢,洗了胭脂,涴了鲛绡。”(1). 晋
:“ 文帝 所爱美人,姓 薛 名 灵芸 , 常山 人也…… 灵芸 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 常山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 唐
诗:“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泪可沾巾。” 宋
词:“妆席相逢,旋匀红泪歌《金缕》。” 清
《河传》词:“微雨花间昼閒,无言暗将红泪弹。”(2).犹血泪。 唐
:“去年蚕恶绫帛贵,官急无丝织红泪。” 清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之六:“东市朱衣多裹血,西台红泪与招魂。” 清
《补题李秀才〈梦游天姥图〉卷尾》诗:“一卷临风开不得,两人红泪湿青山。”水中央。 唐
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宋
《闲窗括异志》:“一塔屹于波心。” 柯岩 《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也许是一片白云偶尔投影在大海的波心。”住宿的地方。 唐
诗:“门鹊晨光起,樯乌宿处飞。”《西游记》第六七回:“师徒们正然讲论,忽见一座山庄不远。 行者 道:‘好了!有宿处了!’” 杨朔 《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天傍亮,在一家 朝鲜 老百姓屋里找到个宿处。”玉箫。 唐
:“朝弄琼箫下綵云,夜踏金梯上明月。” 元
诗:“朝步仍垂苍玉佩,登高还引紫琼箫。” 清
《东风齐着力》词:“凭谁把、一天愁绪,按出琼箫。”即《霓裳羽衣舞》。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宋
《柘枝谱》:“ 汉 则《巴渝女舞》, 晋 则《白纻舞》、《幡舞》、《肩舞》, 唐 则《霓裳舞》,视《柘枝》舞态曲调,各有攸胜。”参见“ 霓裳羽衣舞 ”。舞名。舞曲为《霓裳羽衣曲》,故名。 宋 葛立方 卷十五:“《霓裳羽衣舞》,始于 开元 ,盛于 天宝 ,今寂不传矣。” 元
《梧桐雨》第二折:“今日新秋天气,寡人朝回无事,妃子学得《霓裳羽衣舞》,同往御园中 沉香亭 下,閒耍一番。”(1).向阳。:“ 文摰 乃命 龙叔 背明而立, 文摰 自后向明而望之。” 唐
诗:“ 函谷 忽惊胡马来, 秦 宫桃李向明开。”(2).引申为朝南。 明
刘若愚 :“西曰 阙右门 。其中巍然而向明者,午门也。”(3).天色微明;黎明。 南朝
之一:“于赫 有梁 ,向明而治。”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看灯遇仙》:“ 孙 又崎岖数里,果得大道,天已向明。”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五:“只在天色向明的时候,稀疏地听见了一些枪炮的响声。”天将亮时。:“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南朝
刘协 :“夫正位北辰,向明南面。”
诗:“向明一室疑非世,睡起馀魂尚满衣。”比喻女子美丽的容貌。亦借指女子面容。 元 方回 《虚谷闲抄》:“见少女如 张 等辈十许人,皆花容绰约,钗钿照辉。” 明 王錂 《寻亲记·惩恶》:“那佳人至死不肯允,一朝把花容割破做疮痕,方得离分。” 清
卷三:“ 陈楚南 《题背面美人图》云:‘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怅花容一见难。’” 老舍 《青蛙骑手》第二场:“二妹呀,快来帮我重整花容。”娇艳芳香。亦指娇艳芳香的花。 唐
诗之一:“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清
词:“丝雨如尘云著水,嫣香碎拾 吴 宫。”(1).向后转头,回过脸来。 晋
诗:“回头堪百万,价重为时年。” 唐
诗之二:“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宋
诗:“回头望 彭城 ,大海浮一粟。” 刘大白 《渴杀苦》诗:“回头看田主,高堂大厦,闲坐等收租!”(2).回头之间,喻时间短促。犹言一会儿。 唐
诗:“无人开口共谁语,有酒回头还自倾。” 宋
词:“瞬息又春归,回头光景非。” 曹禺 《日出》第一幕:“我们到这儿来也是看看,怕她藏在什么地方,回头吓着您。”(3).回顾,回想。 宋
之一:“夜拥笙歌 霅水 滨,回头乐事总成尘。”《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赵妈妈 也是受用过来的,今日穷了,休说是外人,嫡亲儿媳也受他这般冷淡,回头自思,怎得不恼?” 清
《念奴娇·龙眠公坐上看诸客大合乐记》词:“回头往事,青溪旧梦重作。”(4).回转身,往回走。《西游补》第十五回:“本姓 猪 ,排行八,跟了 唐僧 上西土,半途写得离书恶,忙投妻子庄子去,庄中妻子归枯壑,归枯壑,依旧回头走上西。” 清
《巧团圆·迭骇》:“若说他喜,打发我回头的时节,又不该说上许多反话,这叫做也喜也不喜。”(5).指回转,好转。第五回:“ 严监生 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6).谓有所觉悟而改变原来的想法或行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自古皆以浮生若梦,相公只要梦中得觉,回头即是。”第二一回:“既然打破迷关,若不及早回头,定然皇天不佑。”第十九回:“我往日那些行径,都用不着,从此刻起便当立地回头,变作两个人,守着那闺门女子的道理才是。”(7).回绝;拒绝。 明
史槃 《宋璟鹣钗记·家麻》:“这个老师就该回头他了。”《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鲁总爷 因为是 庄大老爷 的面子,不好回头,暂时留用。”(8).指辞退,解雇。如:东家昨天刚回头了一个奶妈,正缺人,你不妨去试试。把头转向后方。 南朝 梁简文帝 诗:“揽裤轻红出,回头双鬓斜。” 唐
之二:“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 秦 云哭。” 唐
:“分騣摆杖头太高,擘肘回头项难转。”有画饰的丝织品。 唐
:“玉貌 潘郎 泪满衣,画罗轻鬓雨霏微。” 宋
词:“閒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 元
诗:“龙沙秋浅云光薄,画罗宫衣侵晓著。”秋天的蝉。 唐
诗:“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 唐
诗:“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宋
诗:“病树有凋叶,残蝉无壮声。”(1).制曲,作曲。:“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自隐度作新曲,因持新曲以为歌诗声也。”:“子 安节 , 乾宁 中,为国子司业。善乐律,能自度曲云。” 清
:“谈及音律,辄能剖悉宫商。公遂意其工于度曲。”(2).按曲谱歌唱。 汉
《西京赋》:“度曲未终,云起雪飞。” 唐
诗之二:“翠眉萦度曲,云鬓俨成行。” 清
《闲情偶寄·声容·歌舞》:“然学歌之家尽有度曲一生,不知阴阳平仄为何物者。”(1).园林名。 汉
上林苑 的别名。:“岁维仲冬,大阅 西园 ,虞人掌焉,先期戒事。” 薛综 注:“ 西园 , 上林苑 也。”:“帝著商贾服,从之饮宴为乐。又于 西园 弄狗,著进贤冠,带绶。”(2).园林名。在 河南省
邺县 旧治北,传为 曹操 所建。 三国
:“清夜游 西园 ,飞盖相追随。” 唐
《邺都引》:“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 西园 明月在。”(3).园林名。在 江苏省
苏州市 。 明 代始建。其罗汉堂有五百罗汉像,姿态各殊,为 清 代泥塑杰作。(4).园林名。在 湖北省
武昌县 西。:“辛酉, 纶 集其麾下于 西园 。”知道,懂得。 宋
词:“谁念省?满身香,犹是旧 荀令 。”(1).指 春秋
吴王 的宫殿。 南朝
《别赋》:“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 韩 国 赵 厕, 吴 宫 燕 市。” 唐
诗:“ 晋 库走龙剑, 吴 宫伤燕雏。”(2).指 三国
吴 主的宫殿。 唐
诗:“ 吴 宫花草埋幽径, 晋 代衣冠成古丘。” 王琦 注:“ 吴 宫,谓 孙权 建都时所造宫室。” 明
诗:“开窗问 赤壁 ,捩柁失 吴 宫。”亦作“ 追凉 ”。
乘凉;纳凉。 南朝
:“向夕纷喧屏,追凉飞观中。” 唐
诗之二:“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清
《长生殿·闻乐》:“恰才的追凉后雨困云淹,畅好是酣眠处粉腻黄黏。”亦作“ 留联 ”。
(1).犹滞留,滞积。《素问·生气通天论》:“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疏五过论》:“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2).犹流离,流浪。 汉
焦赣 《易林·讼之蹇》:“留连多难,损其食粮。”(3).耽搁;拖延。:“事付主者,留连至今,莫肯求问。”:“既承雅赠,即应有答,但唱高则难和,理深则难训,所以留连日月,以至于今。” 郭沫若 《长春集·跨上火箭篇》:“工农文章遍天下,作家何得再留连?”(4).留恋不舍。 三国
《燕歌行》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 北魏 《元晖墓志》:“密勿礼闱,留联台阁。” 唐
诗:“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 明 高瑞南 《金落索·题情》曲:“我就生也留连,死也留连,爱你心生死都不变。” 朱自清 《南京》:“ 南京 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5).指沉醉逸乐之事。 宋
诗:“由来留连多丧国,宴安酖毒因奢惑。”(6).留心;用心琢磨。 北周
《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公﹞言为世范,行为士则,留连《坟》《索》,怊怅文词。” 清
《〈野香亭诗集〉序》:“凡古人之诗,莫不为之留连涵泳而咀味其旨趣之所存。”(7).绵延;连续不断。:“忽飘飖以轻迈,乍留联而扶疏。” 吕延济 注:“留联,相连声也。” 唐
诗:“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 元 辛文房 :“﹝ 涛 ﹞居 浣花里 ,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 长安 道也,往来车马留连。”(8).指连在一起。 唐
:“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9).挽留。 宋
:“主人重客苦留连,急走钿车令去取。” 宋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公恐虏猝犯之,败其功,乃留连其使,数与之讲议,虽抑止其僭,亦不决然绝也。”(10).水果名。产于 南洋 。 清
之九:“绝好留连地,留连味细尝。”自注:“留连,果最美者。”桃枝竹编的竹席。:“桃笙象簟”。 刘逵 注:“桃笙,桃枝簟也, 吴 人谓簟为笙。” 宋
《仇池笔记·桃笙》:“ 柳子厚 诗云:‘盛时一失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常。’不知桃笙为何物。偶阅《方言》: 宋
魏 之间,簟谓之笙。乃悟桃笙以桃竹为簟也。” 清
《夏日杂诗》之七:“竹榻当窗置,桃笙就地铺。”参见“ 桃枝竹 ”。亦作“ 桃支竹 ”。
竹之一种。“敷重篾席” 孔 传:“篾,桃枝竹。” 晋 戴凯之 :“余所见之桃枝竹,节短者不兼寸,长者或踰尺, 豫章 遍有之。” 唐
:“桃支竹以四寸为一节。”卷五十引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桃枝竹多生石上,叶如小棕榈,人以大者为杖。”(1).平坦宽广;平整光滑。 明
徐弘祖 :“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馀步,平展明朗。” 华山 《山中海路》:“掏出一捧大的一块矿,黑里透红,和镜子一般的平展,闪闪发光。”(2).形容心情舒坦。《人民日报》:“儿子们看到妈妈能吃能喝,心里才平展啊!”(3).平平地铺开。 唐
:“平展丝头毯,高褰锦额帘。”(1).美好。:“景候昭华,人祗允庆。”(2).美玉名。《尚书大传》卷一下:“ 尧 致 舜 天下,赠以昭华之玉。” 南朝
《石阙铭》:“受昭华之玉,纳龙叙之图。” 北周
:“更受昭华玉,还披兰叶图。”(3).古代管乐器名。《西京杂记》卷三:“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琯。” 宋
词:“月白风清,长倚昭华笛里声。” 清
《杂诗》之六:“精灵感 西母 ,贻我昭华声。”(4).古代池名。《韩诗外传》卷九:“ 齐景公 出弋 昭华之池 。”(5).古代皇宫内女官名。:“ 明帝 增淑妃、昭华、脩仪。”:“及 孝武
孝建 三年……又置昭仪、昭容、昭华,以代修华、修仪、修容。”华美的李花。 唐
:“儿生三日掌上珠,燕颔猿肱秾李肤。” 宋
词:“落花秾李还依旧,宝钗沽酒。” 明
诗之七:“好花元待后时发,秾李妖桃空自狂。”现在。:“ 樊哙 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唐
诗:“故国流清 渭 ,如今花正多。”第七八回:“我这如今是天上的神仙来请,那里挨得时刻呢?” 丁玲 《母亲》三:“ 曼贞 便同她解释,说如今的世界不同了,女人也可以找出路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官复员政策201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