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员等级执政指的是皇上还是高级的官员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谁是唐朝反腐败最坚决最有成效的皇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古代唐朝,从皇上以下文武百官到最小的官员。_百度知道
在古代唐朝,从皇上以下文武百官到最小的官员。
正第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职事官。)王。(爵。《武德令》有天策上将,九年省。)从第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及特进不带职事官者,朝参禄俸并同职事,仍隶吏部也。)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职事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正第二品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武德令》唯有公、侯、伯、子、男,贞观十一年加开国之称也。)上柱国。(勋官。《武德令》有尚书令,龙朔二年省。自是正第二品无职事官。)从第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扬、幽、潞、陕、灵。)大都护、(单于、安西,已上职事官。)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官。)正第三品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旧班在左相上,《开元令》移在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旧班正四品上,大历二年升。)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自左右卫已下,并为武职事官。)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武德令》,礼部次吏部,兵部次之,民部次之。贞观年改以民部次礼部,兵部次之。则天初又改以户部次吏部,礼部次之,兵部次之。)太子宾客、(旧兼职无品,《开元前令》定入官品也。)太常卿、宗正卿、(天宝初升入正三品也。)太子詹事、左右散骑常侍、(旧班从三品,广德年升。)内侍监、(唐初旧制,内侍省无三品官,内侍四员,秩四品。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思艺承恩遇,特置内侍监两员,秩三品,以授之。)中都督、上都护、(已上除八大将军,并为文职事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散官。)冠军大将军、(武散官。)怀化大将军、(显庆三年置,以授初附首领,仍隶诸卫也。)上护军。(勋官。)从第三品御史大夫、(旧班在秘书监九卿下,《开元令》移在上。)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入正三品。千牛龙武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尹、(旧雍、洛长史从四品上,景云二年加秩为从三品也。)五大都督府长史、(旧从四品上,景云二年加秩为从三品。)大都护府副都护、(旧正四品上,《开元令》加入从三品。)亲王傅、(巳上并职事官。诸卫羽林、千牛龙武将军为武,余并为文。)银青光禄大夫、(文散官。)开国侯、(爵。)云麾将军、(武散官。)归德将军、(显庆三年置,以授初附首领,仍隶诸卫也。)护军。(勋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长史、司马,九年省也。)正第四品上阶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旧正四品下阶,《开元令》加入上阶也。)尚书左丞、(永昌元年进为正三品,如意元年复旧。)吏部侍郎、(武德七年省诸司侍郎,吏部郎中为正四品上。贞观三年复置侍郎,其吏部郎中复旧为五品下。)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太子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府率、中州刺史、军器监、(武德初为正三品,七年省,八年复置,九年又省,十年复置北都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武德令》统军正四品下,后改为折冲都尉。《垂拱令》始分为上中下府,改定官品。自此已上职事官。率及折冲为武,余并为文也。)正议大夫、(文散官也。)开国伯、(爵。)忠武将军、(武散官。)上轻车都尉。(勋官。)正第四品下阶尚书右丞、(永昌元年进为从三品,如意元年复旧。)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谕德、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从四品上。《贞观令》,一切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职事官。中郎将为武,余并为文也。)通议大夫、(文散官。)壮武将军。(武散官。)从第四品上阶秘书少监、八寺少卿、殿中少监、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内率、监门副率、太子亲勋翊卫中郎将、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内侍、大都护亲王府长史、(已上职事官。府率、中郎将为武,余并为文。)太中大夫、(文散官。)宜威将军、(武散官。)轻车都尉。(勋官。)从第四品下阶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上州别驾、(已上职事文官。《武德令》,上州别驾正五品上。二十三年为长史,前上元年,复置别驾,定入从四品也。)中府折冲都尉、(武职事官。)中大夫、(文散官。)明威将军。(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从事中郎,九年省。)正第五品上阶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武德令》,从五品上。《贞观令》,加入正五品上,五年又加入四品。如意元年复旧也。)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赞善大夫、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会昌县令、(武德元年,敕万年、长安令为正五上。七年定令,改为从五品。贞观初复旧也。)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府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谘议参军事、(《武德令》,正五品下也。)军器少监、太史少监、亲王府典军、(已上职事官。郎将、典军为武,余并为文。《永徽令》,亲王典军从四品下。《垂拱令》改入五品也。)中散大夫、(文散官。)开国子、(爵。)定远将军、(武散官。)上骑都尉。(勋官。)正第五品下阶太子中舍人、尚食尚药奉御、太子亲勋翊卫郎将、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已上职事官。郎将、折冲为武,余并为文也。)朝议大夫、(文散官。)宁远将军。(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军谘祭酒,九年省。)从第五品上阶尚书左右诸司郎中、(《武德令》,吏部郎中正四品上,诸司郎中正五品上。贞观二年,并改为从五品上也。)秘书丞、(《武德令》,正五品上。《永徽令》改也。)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奉御、献陵昭陵恭陵桥陵八陵令、(《武德》,诸陵令从七品下,永徽二年加献、昭二陵令,为从五品。已后诸陵并相承依献、昭二陵也。)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已上职事官。典军为武,余并为文也。)朝请大夫、(文散官。)开国男、(爵。)游击将军、(武散官。)骑都尉。(勋官。旧有太公庙令,武德年七品下,永徽二年加从五品上,开元二十四年省也。)从第五品下阶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太子典内、(旧正六品上,《开元令》改。)下都督府上州司马、(《武德令》,上治中正五品下。贞观初改。)亲王友、(《武德令》,正五品下也。)宫苑总监、上牧监、上府果毅都尉、(已上职事官。果毅为武散,余并为文。)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并武散官。驸马自近代已来,唯尚公主者授之。奉车,有唐已来无其人。)朝散大夫、(文散官。)游击将军。(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主簿、记室、参军,九年省。《神龙令》有库谷、斜谷监也。)正第六品上阶太学博士、(《武德令》,从六品上,贞观年改。)太子詹事府丞、太子司议郎、太子舍人、中郡长史、(《武德令》,中州别驾从五品上,贞观年改也。)太子典膳药藏郎、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德元年敕,雍州诸县令阶从五品上,七年定令改。)亲王府掾属、(《武德令》,从五品下也。)武库中尚署令、(《武德令》依上署令,从七品下,太极年改武库令阶,开元年改中尚令阶。)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镇军兵满二万人已上司马、(已上职事官。司阶、果毅为武,余并为文也。)亲勋翊卫校卫、卫官。朝议郎、(文散官。)昭武校尉、(武散官。)骁骑尉。(勋官。)正第六品下阶千牛备身左右、(卫官已上、王公已下高品子孙起家为之。)太子文学、下州长史、(武德中,下州别驾,正六品,贞观二十三年,改为长史丞。永淳元年,诸州置别驾官。天宝八载停别驾,下郡置长史。后上元二年,诸州置别驾,不废下府长史也。)中州司马、(《武德令》,中州治中,从五品下,《贞观令》改。)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已上文职事官。)上镇将、(武职事官。《武德令》,从四品下也。)承议郎、(文散官。)昭武副尉。(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诸曹参军事,九年省也。)从第六品上阶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武德令》,吏部员外郎正六品上,诸司员外郎正六品下。贞观二年改。)八寺丞、大理司直、国子助教、(《武德令》,从七品上。)城门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武德令》,正七品上。)著作佐郎、(《武德令》,正七品下。)侍御医、(《武德》、《乾封令》,正七品上。《神龙令》,从六品下。开元改。)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署令、(武德四年进为从五品上,七年定令,复旧也。)下州司马、(《武德令》,中下州治中,正六品下。)亲王文学、主簿、记室、录事参军、(《武德令》,亲王府文学已上,并正六品下也。)诸州上县令、(已上文职事官。)诸率府左右司阶、(武职事官。)镇军兵不满二万人司马、(文职事官。)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卫官。)奉议郎、(文散官。)振威校尉、(武散官。)飞骑尉。(勋官。)从第六品下阶侍御史、(旧从七品上,《垂拱令改》。)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太子内直典设宫门郎、太公庙令、司农寺诸园苑监、沙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互市监、中牧副监、(已上文职事官。)下府果毅都尉、(武职事官。)亲王府校尉、(卫官。)通直郎、(文散官。)振威副尉。(武散官。)正第七品上阶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尚食尚药直长、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长史、军器监丞、诸州中县令、京兆河南太原府司录参军事、大都督大都护府录事参军事、亲王府诸曹参军、(已上文职事官。《武德令》,亲王府功曹、仓曹、户曹、兵曹参军事,从五品下;骑曹、铠曹、田曹、士曹、水曹参军事等,七品下也。)中镇将、(武职事官。《武德令》,从五品下。)太子千牛、亲勋翊卫队正副队正、(已上卫官。)朝请郎、(文散官。)致果校尉、(武散官。)云骑尉。(勋官。)正第七品下阶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直长、太子通事舍人、内寺伯、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府诸曹参军、中都督上都护府录事参军事、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武德令》,别将正五品上,后改为果毅。圣历三年复置别将。)上府长史、(《武德令》,统军长史正八品下也。)上镇副、(《武德令》,从五品下。)下镇将、(《武德令》,正六品下。)下牧副监、(已上职事官。中候、别将、镇副、镇将为武,余并为文也。)宣德郎、(文散官。)致果副尉。(武散官。《武德令》又有天策上将府参军事,九年省。又有盐池盐井盐、诸王百司问事谒者。)从第七品上阶殿中侍御史、(《武德》至《乾封令》,并正八品上,垂拱年改。)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武德令》,从八品下也。)门下录事、中书主书、尚书都事、九寺主簿、太子詹事主簿、太子左右内率监门率府长史、太子侍医、太子三寺丞、都水监丞、诸州中下县令、亲王府东西阁祭酒、(《武德令》,正六品下。)京县丞、(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奉先、会昌、太原、晋阳。)下都督府上州录事参军、中都督上都护府诸曹参军事、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武德令》,正六品下。已上职事官。别将、镇副为武,余并为文。)左右监门直长、勋卫、太子亲卫、(已上卫官。)朝散郎、(文散官。)翊麾校尉、(武散官。)武骑尉。(勋官。)从第七品下阶太史丞、(监局同。)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御史台、国子监主簿、旧正八品,《垂拱令》改。)掖庭令、宫闱令、上署令、(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官、左藏令、乘黄、典客、上林、太仓、平准、常平、左尚、右尚、典牧。《武德令》有太庙、诸陵、典农、中尚、都水、常平。其左尚、典牧本中署,右尚本下署,开元初改之也。)诸州下县令、(天宝五载,一切为中下县。)诸陵署丞、(永徽二年加秩。旧有太庙署丞,武德为九品,永徽二年加秩,从七品上,开元年省也。)司农寺诸园、(苑副监,《神龙令》有诸副监)宫苑总监丞,下都督府诸曹参军,太子内坊丞、(旧正八品上开元初改)亲王国令、(旧规,流内正九品,太极年改。)公主家令、(旧规,流内正八品,太极年改。)上州诸参军事、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武德令》,从六品下。)诸屯监、(《武德令》有芳酝监,《神龙令》有漆园监。)诸率府左右中候、镇军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已上职事官。别将、镇副、中候为武,余并为文也。)太子左右监门直长、亲王府旅帅、诸折冲府校尉、(已上卫官。《武德令》,诸府校尉,正六品下也。)宣议郎、(文散官。)翊麾副尉。(武散官。)正第八品上阶监察御史、(旧从八品上,《垂拱令》改。)协律郎、诸卫羽林龙武军录事参军事、中署令、(钩盾、右藏、职染、掌治,《武德令》有衣冠署令。)中州录事参军事、太医博士、太子典膳药藏丞、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旧从八品下,开元初改。)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武德令》,从八品下,《神龙令》有库谷、斜谷、太阴伊阳监丞。)镇军不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已上文职事官。)翊卫、太子勋卫、亲王府执仗执乘亲事、(已上卫官。)给事郎、(文散官。)宣节校尉。(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典签,九年省。)正第八品下阶奚官内仆内府局令、下署令、(太卜、廪牺、珍羞、良酝、掌醢、守宫、武器、车府、司仪、崇玄、导官、中右校、左校、甄官、河渠、弩坊、甲坊。《神龙令》又有干、楫二署令也。)诸卫羽林龙武诸曹参军事、中州诸司参军事、亲王府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府参军事、(《武德令》,亲王府参军,从七品下,《雍州》行参军,正八品上。)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丞、太子内直宫门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已上文职事官。)诸卫左右司戈、上戍主、(已上武职事官。《武德令》有中镇长史。)备身、(卫官。)征事郎、(文散官。)宣节副尉。(武散官。)从第八品上阶左右拾遣、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武德令》,以九品上。)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下州录事参军、(《武德令》有中下州诸司参军事。)诸州上县丞、中牧监丞、(《武德令》,正八品上。)京县主簿、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录事参军、中都督府上都护府参军、亲王府行参军、(《武德令》,正八品上。)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府博士、(《武德令》,雍州博士,从八品下。)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武德令》有盐池盐井监丞,《神龙令》有太和监丞。)保章正、(已上文职事官。)太子翊卫诸府旅帅、(已上卫官。《武德》、《乾封令》,诸府旅帅,正七品下。)承奉郎、(文散官。)御侮校尉。(武散官。)从第八品下阶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医监、太子左右春坊录事、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诸曹参军事、太子诸署令、掖庭宫围局丞、太史都水监主簿、(太史为局则省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吏部考功礼部主事、(旧从九品上,开元二十四年改七司入八品,其省内诸司依旧。)上署丞、(《武德令》有芳酝监丞。)下都督府上州参军事、中都督府上州博士、诸州中县丞、诸王府典签、(《武德令》,正八品下。)京县尉、亲王国大司农、(旧规,流内正第七品,开元初改。)公主家丞、(旧规,流内正第九品,开元初改。)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镇仓曹兵曹参军事、(《武德令》有下镇长史。)挈壶正、(已上文职事官。)中戌主、上戌副、永府左右司戈、(已上武职事官。)太子备身、亲王府队正、(已上卫官。)承务郎、(文散官。)御侮副尉。(武散官。)正第九品上阶校书郎、(《永徽令》加入从八品下,《垂拱令》复旧。)太祝、太子左右内率监门府录事参军、太子内方典直、中署丞、典客署掌客、亲勋翊卫府羽林兵曹参军事、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武德令》,正八品下。《神龙令》有漆园丞,《开元前令》有沙苑丞。)诸州中下丞、中郡博士、(《武德令》,正九品下。)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主簿、武库署监事、(已上并文职事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录事。其武库监事,从九品下,太极年改也。)儒林郎、(文散官。)仁勇校尉。(武散官。)正第九品下阶正字、(《永徽令》改入上阶,《垂拱令》复旧。)太子校书、(《永徽令》改入上阶、《垂拱令》复旧。)奚官内仆内府局丞、下署丞、尚食局食医、尚药局医佐、尚乘局奉乘司库司廪、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太子左右内率监门率府诸曹参军事、太子三寺主簿、詹事府录事、(龙朔年置桂坊录事,咸亨年省。)太子亲勋翊府兵曹参军事、诸州下县丞、诸州上县中县主簿、中州参军事、(《武德令》,正九品上。)下州博士、(《武德令》,中下州博士,从九品上,下州博士,从九品下。)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中府兵曹、亲王国尉、(旧规,流内正八品,开元初改。《武德令》有亲王府镇事及司阁。)上关丞、(《武德令》有上津尉。)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已上职事官。执戟戍主为武,余并为文。)诸折冲府队正、(卫官。)登仕郎、(文散官。)仁勇副尉。(武散官。)从第九品上阶尚书诸司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太子正字、弘文馆校书、太史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匹总监主簿、中牧监主簿、(《永徽令》有监漕。)诸州中下县主簿、上县中县尉、下府兵曹、(已上并职事文官。)文林郎、(文散官。)陪戎校尉。(武散官。)从第九品下阶内侍省主事、国子监亲王府录事、太子左右春坊主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咒禁博士、太卜署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太医署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亲王国丞、(旧规,流内正第九品,开元初改从正流内。)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子诸署丞、太子典食署丞、太子厩牧署典乘、诸监作诸监事计官、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下州参军事、(《武德令》,中下州行参军,正九品,下州参军,从九品上。)中州下州医博士、诸州中县下县尉、京县录事、下牧监主簿、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公主邑司录事、诸津丞、下镇兵曹参军、(《武德令》有诸桥诸堰丞。)诸率府左右执戟、(已上职事官。长上、执戟为武,余并为文。)亲王府队副、诸折冲府队副、(已上卫官。)将仕郎、(文散官。)陪戎副尉。(武散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 :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
唐皇朝的行政机构,承袭隋代,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在这个基础上,依据历史的惯例与经验,再衍生出一些具有执行、监察、侍从或其他功能的机构,共同组成唐皇朝的朝官制系统。
唐代的朝政决策与执行机构是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总的说来,中书省负责发布诏令。中书省在唐代曾一度称为内书省、西台、凤阁和紫微省,长官中书令通常担任相职,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其下属中书侍郎在唐代初期作为中书省长官的副手,在唐高宗和武后时,开始被任命为宰相。这种情况到安史之乱后成为惯例,因此中书侍郎在实际上也脱离了中书省的日常事务。
中书省最重要的诏令起草工作,唐代主要由中书舍人实际负责。中书舍人共有六员,还兼负宰相会议的秘书事务。由于起草诏令事关重大,实际上参与了军国政事,不仅需要较高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位置: &
& 查看问题
问题总数:25861 条
已解决问题数:19754 条
待解决问题数:6107 条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出现于哪位皇帝的执政时期?
 无悬赏-浏览次数:1374次
此问题已过期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出现于哪位皇帝的执政时期?
“一站到底题库”相关问题《唐宋官员》:唐朝考生的悲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四月,本来一次很普通的“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考试,却引发了朝堂之上的轩然大波。之后扩展到整个庙堂四十年的权力斗争,都能从此事找到源头。
《唐宋官员》 十二叔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四月,本来一次很普通的&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考试,却引发了朝堂之上的轩然大波。之后扩展到整个庙堂四十年的权力斗争,都能从此事找到源头。
引发日后长期斗争的是三个年轻的举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这一年,牛僧孺二十九岁,担任伊阙县尉;皇甫湜三十一岁,任陆浑县尉;最年轻的李宗闵此时刚刚二十一岁,是陕西华州的参军。另外,牛僧孺和李宗闵是永贞元年(805)的同科进士,皇甫湜稍稍晚一些,也在元和元年(806)考取了进士的功名。无论从文采还是官运上来说,他们都可称得上&年轻有为&。三个人虽然年龄不同、出身不同,但是一场考试却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唐朝的考试分两种,一种是常科,另一种是制科。常科偏重考察考生的文学素养,制科偏重考察考生的政治素养。相较而言,制科的含金量比较高一点。因为制科通常都是皇帝亲自出题,主考官判卷之后,还要皇帝亲自过目,应答精彩的人往往能得到吏部官员的关注,甚至有可能被委以重任。
牛僧孺等人参加的是一场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考。这一考试最初是汉文帝刘恒发起的,他的目的是希望朝臣们&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后来的帝王们都觉得这种考核很实用,就一直沿用了下来。顾名思义,这种考试就是鼓励考生切陈时弊,言辞激烈一点也无可厚非。有些考生为了引起主考官的注意,往往故意危言耸听,言前人之所未言。
可能是因为职业的关系,身为县尉的牛僧孺、皇甫湜和身为参军的李宗闵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认识很深刻,他们写起针砭时弊的文章来得心应手。
晚唐政治缺少亮点,毛病一大堆。什么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生凋敝等随便拿出一条来展开铺陈,就是一篇不错的&时文&。同时期的大文豪白居易不就善于写&讽喻诗&吗?&心忧炭贱愿天寒&&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等名句都流传千年而不衰。可见,深入思考问题是唐朝士子的普遍行为,只不过大家拘于眼力、才力的限制,水平有高低之分罢了。
三人当中,年长的皇甫湜师从大文学家韩愈,性格孤傲、偏狭。他有没有继承乃师的文学才华先不说,但韩愈年轻时恃才傲物的作风倒是被他学了个淋漓尽致。这样一个有点才气又非常孤标傲世的人,会经常在自己的诗赋当中写一些惊人之语。现在倒好,朝廷不但给了他一个直接向皇上提意见的机会,还公开支持他畅所欲言,&能言直谏&。如果&能言直谏&能使皇帝信服,还有可能被授予官职,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官场选拔人才的制考,可是关系到举子们仕途的大事,所以每一次制考,所有应试者都铆足了劲,希望自己的试卷能够得到主考官的青睐。有了官运降临的诱惑,像皇甫湜这种脾性的人到了制科考场上,还不运笔如风,把胸中积攒多年的不平之气全都发泄出来?
皇甫湜的策文紧紧抓住宦官乱政这一点,攻击这些&阉人&的骄奢淫逸、无法无天。牛僧孺和李宗闵两个人则重点指责某些当权者不作为,炽于武功、疏于文治等。三个人的文章写得都不错,言切词直、匡正时弊,得到了主考官的认可。
两位主考官分别是杨于陵和韦贯之,他们一个是吏部侍郎,一个是吏部员外郎,这样的身份担任考官显然是胜任的。吏部是负责官员考核、升迁的部门,由他们的部门长官来评判文章的优劣、决定人才的去留,顺理成章。杨于陵和韦贯之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两位大人很敬业,认为既然皇帝想要中兴,想改变社会现状,那就得听真话、听实话。他们筛选出牛僧孺等人的文章为一等文,就是为了上呈御览,帮助皇帝了解自己手里&千疮百孔&的国家。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会因为帮助皇帝选拔人才而倒霉。
与他们一样倒霉的还有两位翰林学士&&裴垍和王涯。裴大人和王大人在这次策试中扮演的是复试官的角色。中国人都知道的大诗人李白也曾做过翰林学士,但他是唐玄宗时代的翰林学士,没有掌握实权,主要做的还是帮皇帝起草诏书等文案性质的工作。到了晚唐,随着宦官的权柄越来越大,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就开始注意培养自己的势力,翰林学士就是皇帝的智囊团,是下一任宰相的候选人,这群人在皇帝面前的话很有分量。
本次策试,裴垍和王涯的主要工作就是复审主考官推选出来的佳作,做最后的评定。他们两个也是实在人,一来相信杨于陵和韦贯之的人品和能力,二来也认为牛僧孺等考生的文章写得不错,就维持原来的考核成绩,直接让唐宪宗李纯过目了。
李纯是唐晚期几个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一个,年号元和,历史上把他执政的十六年称为&元和中兴&。李纯在位期间,对收复祖宗失地这件事情很上心,任用了一些有才干的大臣持续削藩,重振了皇权的威严。虽然是昙花一现,但也足够让时人大呼&皇上英明&了!
唐宪宗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十一岁的时候,就被皇祖父德宗皇帝册封为广陵郡王。李纯在郡王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十七年。李纯二十八岁的时候,他那做了二十六年太子的父亲才登基,照这样下去,李纯和身边的人都忧虑起来,这得等多久他才能成为国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呢?于是他用了一点不太光彩的手段,和太监们一起&请&父亲去当了太上皇,自己做了皇帝。
关于李纯&窃国&之事,正史之中语焉不详,不过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露出来,供人遐想。永贞元年(805)四月,李纯被立为太子;七月,太子李纯取得监国之权;八月,顺宗传位给李纯,自己做了太上皇。短短四个月的时间,李纯由一个郡王升级到君王,其间发生的故事的确令人生疑。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顺宗因为不甘心受制于官宦,登基之后准备革除宦官专政的弊端。这个主意被大宦官俱文珍知晓,提前开始谋划除掉顺宗之事。俱文珍察觉太子李纯想要早日登基的心理,就联合李纯一起逼迫顺宗退位。这样,登基才七个月的顺宗被迫起草诏书,将皇位内禅给自己的长子李纯。交出皇位之后的顺宗用处不大,第二年正月就&病&死了。
元和三年的策试案发生的时候,李纯已经登基三年了。在这三年中,他积极巩固自己的地位,以消除他逼父亲让位的影响。从年轻人中提拔人才,组建班底,就是李纯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重要手段。所以他对&贤良方正科&的考试特别重视,还特意把自己很头疼的宦官干政、藩镇割据等问题拿了出来,想看看有没有人能提出独树一帜的见解。当杨于陵和韦贯之把牛僧孺等人的考卷呈上来的时候,李纯眼前一亮。他看到这三篇文章对社会问题认识得如此深刻,十分嘉许,立刻表示要擢升这几人。
皇上一高兴不要紧,下面的人可麻烦了,一连串参与此次策试的人都要面临仕途上的挫折。按照常理来看,皇权为大的社会,皇帝想做什么事情一般不会遇到什么阻碍,可是很多事情并不是这样想当然的。晚唐是一段很特殊的时期。这段时间,皇帝的废立是由大宦官们决定的,皇帝们连自己的命运都决定不了,遑论别人的命运了。尤其是李纯要擢升的这几个考生当中,那个叫皇甫湜的人公开指责宦官专权,这不是捅了马蜂窝吗?
要知道,晚唐时期官宦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就连皇帝的废立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宦官集团想要毁灭一个士子,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牛僧孺和李宗闵对这一点的认识就很清醒,他们也想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但都能克制住自己,不去得罪宦官。但皇甫湜没看清这一点,直接揭了宦官们的伤疤。
果不其然,得罪了权贵的牛僧孺和李宗闵落了个原地踏步的下场,而得罪了宦官的皇甫湜却基本上断绝了在仕途继续往下走的可能。更加严重的是因为皇甫湜的关系,两位主考官和两位复审官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贬谪。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汪霞]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官员俸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