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014感动中国十大老板人物的编导意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
您当前位置: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
时间:日&|&发布:&|&分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27日揭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7日晚播出了颁奖盛典。  获得&感动中国2014度十大人物&荣誉的分别是: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放弃安逸生活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此外,&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  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获奖名片】报国心皎洁  【人物简介】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度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的于敏成为颁奖典礼上颁出的首位感动中国人物。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到领奖台。他的儿子于辛代为领奖。主持人白岩松问:&当知道要把感动中国这个奖杯给爸爸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于辛回答:&他觉得他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人。&  尽管是儿子代为转达,但这样的回答正是于敏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真实写照。鉴于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有人把于敏称为&氢弹之父&,对此,于敏在接受采访时回应:&这话不科学,最主要是团结,当然我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跟其他的同志一样,也发挥同样大的作用。&  于敏是国家的骄傲,更是四川的骄傲。1969年11月,为了&三线&建设的需要,于敏与周光召等专家乘坐专列奔赴西南,开始了与四川的不解之缘。此后,虽然长期在北京的九院理论部工作,但由于单位本部在四川,于敏常因工作需要赴川。1978年,于敏当选四川省科学大会先进集体代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月任九院副院长兼九所所长;1984年和2009年,于敏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1993年初,于敏关注20多年的&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列入国家863计划,于敏任第一届主题专家组顾问。随着试验的推进和试验装置的建设,这项主要在四川绵阳开展的研究,获得于敏的亲自指导,也成为他1999年退休以后的重点关注对象。  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事迹】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  【获奖名片】为霞尚满天  【人物简介】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但不幸的是,日,十年辛苦,积劳成疾,朱敏才突发脑溢血,累倒在支教的岗位上。虽然朱敏才病卧在床,言语不清,但是只要有人问他:&你想干什么?&他还是会艰难地回答:&给孩子们上课!&与此同时,一直在为学校奔波的孙丽娜老师仍未停歇,一边照顾朱敏才老师,一边在为新建的学校食堂及新教学楼操心着。在众多爱心企业及贵州省、市领导的帮助下,新的学校建好了,食堂也有了着落。2015年初,孙丽娜、朱敏才夫妇当选&感动中国人物&,27号晚上,捧着奖杯的孙丽娜老师说,她们要感谢的人很多,&感谢贵州的老百姓,是他们圆了我们的支教梦&。孙丽娜老师还说,要是没有贵州孩子听他们的课,他们的余热也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他们还要感谢贵州的乡亲父老们,将孩子托付给他们。&特别是朱老师生病的这段日子里,要不是贵州人民给予我们的帮助与肯定,我们很难熬过最艰难的日子,就更没有机会评上&感动中国人物。&据了解,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是继徐本禹、李春燕、阿里木之后贵州第四个获奖者。本报曾多次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报道。  【事迹】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比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3、心有清泉:赵久富  【获奖名片】量与江海宽  【人物简介】  现年60岁的赵久富是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正式开始,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在该村担任了26年村支部书记的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带头第一个搬迁,并带领外迁村民走上致富路。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本报以&心有清泉村官大爱&为主题,深入报道&移民书记&赵久富的感人事迹,引起强烈反响。赵久富成为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局,为南水北调这一跨世纪工程奉献牺牲的一个时代缩影。  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敬一丹问:&赵书记,这次你来北京喝的水,感觉是家乡水的味道吗?&赵久富笑答:&应该是的。&当大屏幕上播放移民短片时,赵久富泪水再也忍不住,坐在台下的妻子也泣不成声,现场许多观众都在悄悄抹泪。  赵久富家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两度移民搬迁,敬一丹问他:&赵书记,你什么时候最想家?&赵久富说:&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生日、父亲祭日的时候。&因为搬迁到移民新区,与老家相隔一千多里,赵久富的父亲去世时,他都没来得及赶回去送最后一程。  昨晚,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黄冈团风移民新区赵久富家中,与赵久富家人一同观看&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期间,赵久富的领导、亲友不断打来电话表示祝贺。赵久富平静地说:&荣誉和骄傲应属于为南水北调作出牺牲的移民。&  【事迹】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4、大爱深沉:张纪清  【获奖名片】涓滴见沧海  【人物简介】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事迹】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张纪清,74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年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5、同桌妈妈:陶艳波  【获奖名片】爱子心无尽  【人物简介】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事迹】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  【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6、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  【获奖名片】忠臣印寸心  【人物简介】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38岁,维吾尔族,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  【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  【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  7、不惧麻风:肖卿福  【获奖名片】忘己爱苍生  【人物简介】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  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正是一个麻风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人之责时时记在心上,从没有过任何埋怨。  &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为病人服务。&肖卿福这样说过。现如今66岁的肖卿福,仍然还在麻风病防治一线奋斗着。2010,肖卿福是全省麻防专业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麻风战线突出贡献奖&&&马海德奖&&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  【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党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颁奖词】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8、最孝女儿:朱晓晖  【获奖名片】仁孝行于家  【人物简介】  朱晓晖,女,黑龙江绥芬河市民。  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她喜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2年都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事迹】  朱晓晖,女,黑龙江绥芬河市民。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颁奖词】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着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重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9、光耀人间:师昌绪  【获奖名片】忧国不谋身  【人物简介】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事迹】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技术,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颁奖词】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10、爱意满园:&陇海大院&  【获奖名片】和风春满院  【人物简介】  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谁着急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强烈,2010年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荣获2008年河南&十大爱心集体&、2011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3年该事迹被翻拍成电影《好好的活着》。  【事迹】  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当不幸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颁奖词】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家,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这是2015&感动中国&给予&陇海大院&的颁奖词。  11、【年度致敬】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  【获奖名片】流芳布天涯  【人物简介】  2014年3月,爱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三个国家成为重灾区。而且疫情正在不断蔓延,威胁着周边国家的安全。  疫情最早出现在几内亚,第一例埃博拉患者就是由中国医生曹广亲自接诊的,曹广曾徒手翻开患者的眼皮检查瞳孔,他也成为距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这名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死亡。随后20天,医院接诊了12名感染者,有9名几内亚医护人员被感染,六名死亡。  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  中几友好医院的中国医生选择了坚守,他们借鉴抗非典的经验,制定出一套疫情应急方案,并向几内亚工作人员和当地华侨华人广泛宣传,普及防控知识。  很快中国的后援医疗队抵达这里,一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大接力开始了。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声明,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疫情发生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有些援非国家开始撤走本国医生,召回驻疫区国外交官。  在声明发布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决定派出3支专家组分赴西非三国,对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进行技术援助。同时,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于当地时间11日分别运抵三个国家。  9月,塞拉利昂的疫情严重起来,中国增援的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在9月中旬抵达塞拉利昂。  11月,又一支队伍从中国出发,远赴千里之外的利比里亚,他们很快新建一所100张床位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  日,在这里就诊的三名埃博拉患者康复出院。疫情虽然并没有过去,但正在出现转机。  两天之后,新一批援助利比亚和塞拉利利昂的医疗队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奔赴疫区一线。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疫情不仅是西非三国的事情,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有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事迹】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推荐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本文地址:
Powered By ZBlog | 鄂ICP备号-3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感动人物】: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获奖名片】:誓言无声  【颁奖词】:  时期到处是赞叹骇浪,你埋下头,情愿做缄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限的力量。  【推选理由】:  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仍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穷爱,尽付无言高歌!  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宏大奉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黄旭华,以及许很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常识分子中最优良的一群。  孙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大陆的进程中,更须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坚强。  【事迹介绍】: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能源潜艇研制开创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同意核潜艇工程破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门技巧材料,是当初斟酌的办法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主要项目标支援,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起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造苏式惯例潜艇阅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端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未几的黄旭华离别妻子来到实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装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系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庞杂。那时不盘算机,他跟共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领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身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屡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提高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感动人物】: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获奖名片】:崇仁厚德  【颁奖词】:  残年风烛,发出幽微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尚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当思考谜底。  【推选理由】:  陈雨露: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语言,独以无声的行为,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导的深入懂得。  吴孟超:一位一般的白叟,靠拾荒赞助贫苦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恰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激动着身边的人。  【事迹介绍】: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青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存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范围远远的超越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步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大&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略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褴褛。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小气&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涯补助。这些钱他全体捐给了贫穷学生。  刘盛兰独一收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从前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依然惦念着捐资助学,担忧汇款中止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许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料他。  3、【感动听物】:陈俊贵&&守墓老兵  【获奖名片】:心比金坚  【颁奖词】: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谊。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推选理由】:  李小林:&义薄云天&是对陈俊贵最好的评估,他以自己的行动告知我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明所尊敬的&义&。  黄宏:一口干粮抢救了一条生命,一句嘱托守护了一生。守墓,守望的是战友谊。向伟大的战友致敬!  【事迹介绍】: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加入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日,部队被狂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兵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洋溢的生逝世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纪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军队得救了。接收4年冻伤医治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却班长的临终嘱托:盼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探访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晓得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探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议,带着妻子和刚诞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结束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悉班长父亲母亲都已逝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挂念,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义士陵园埋葬,还担负了这里的治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能够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就义的战友们了!&  4、【感动人物】:段爱平&&老庶民的贴心人  【获奖名片】:一秉大公  【颁奖词】: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渴望。村落在匆匆饱满,你的身体却渐渐纤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土壤。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推选理由】:  于丹:良多中国农村的变更,成绩在基层村干部的手里,段爱平就是这样一位村干部,这个嫁过来的媳妇把自己当成了返底村的女儿,扛起了返底村的愿望,她就是返底村的底气,她兜住了人心的底。  陆小华: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确当法,是把身家生命都捆一起为村民做事。她虽不识几个大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  【事迹介绍】: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良,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货真价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先生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入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率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革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名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由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全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峻透支的田地。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动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努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感动人物】: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获奖名片】:梦想天开  【颁奖词】:  父亲迷恋那油菜花开的芳香,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推选理由】:  刘姝威:沈家父子用行动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未来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什么样的。  阿来: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夫父子,坚强地进行着堪称巨大的迷信实际。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豪举,足以打动中国。  【事迹介绍】: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明了3株花期长,成长构造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收获,想为养蜂场供给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进培养生产量高的油菜种类,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讥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分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扣押。但他仍耐劳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出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剖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察看,凭记载总结法则。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讨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度发现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惊动。  2014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现在,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立刻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多少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简直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储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接踵,只为一株油菜的妄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鉴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转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兴许得&缓缓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感动人物】: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获奖名片】:格桑花开  【颁奖词】: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故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推选理由】:  杜玉波:培育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寻求,格桑德吉就是这样做的。  彭长城:不是弘远的抱负,只是辽阔的胸怀;不是富丽的说辞,只是污浊的灵魂。她是无私的边境少数民族教师。  王振耀: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辛苦花匠,是她让西藏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照进事实。  【事迹介绍】: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余同窗一样取舍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断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废弃拉萨的工作,自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养。  墨脱县帮辛乡,因长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入夜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来回;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安全送到家,每年途径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能力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安然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始终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意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城市老师&,节目组顺便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会晤。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尽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热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7、【感动人物】:胡佩兰&&20年来坚持每天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  【获奖名片】:秋兰为佩  【颁奖词】: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认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推荐理由】:  张会军:敬佩,我们只有敬仰。  陈彤:在医患关联如斯缓和的今天,胡医生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隙,更难得是20年如一日的坚守。  【事迹介绍】: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核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央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常常慷慨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菲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重大的腰椎间盘凸起,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挽救后,第二天她仍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依据自己多年的临床教训,平时看病不太依附高科技仪器。由于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天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放工,对患者也极有耐烦,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显明降落,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形她却记得清明白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说明。  胡佩兰对病人的立场引人注目,她时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换不够,医生只有对病人当真负责了,病人也天然会对医生竭力配合,不论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看待。&  直至本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病院和当初的处所,持续坐诊20年,保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8、【感动人物】:姚厚芝&&绝症母亲为孩子留膏火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获奖名片】:寸草春晖  【颁奖词】:  病,压垮了身材,但不能捣毁。草根母亲醉生梦死,为孩子补缀幻想,而深沉的爱,更铺就孩子精力的将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光,让你把美妙的欲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推选理由】:  王晓晖:一个草根母亲当她有意留下自己一生稀缺的物资之时,这种贫贱不能移的坚韧,是她留给孩子们更为可贵的精神财产。  何东平:克服了绝症,母爱驯服了困苦。这样的人间传奇,老是充斥气力。这力气给人暖和,给人慰藉。  【事迹介绍】: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跟着两个孩子的出身,姚厚芝一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即时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涓滴好转。  2014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贯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感到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主意。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4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日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珍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谢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留下来,即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间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必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告妻子,自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竣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格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肉痛和焦急,因为家里切实是累赘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生机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乞降宿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9、【感动人物】:方俊明&&迟到的荣誉,不悔的  【获奖咭片】:克明俊德  【颁奖词】:  纵身一跃,却被运气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渡过青春,但你却执拗地信任善良,丝绝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眼前。  【推选理由】:  时文朝:推荐他,是因为他饱受委屈却无怨无悔;在当下&该不该扶摔倒的人&争辩潮中,推荐他,是对我们每个人心坎的拷问。  :推举方俊明,不仅仅是表彰他,而且是表扬那些大地上每天在产生,却不被我们知道,甚至不被我们理解的高贵行为。  【业绩先容】: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伪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4年11月,方俊明终于失掉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嘉奖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实,以致他见义勇为的行动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好汉&,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对比工伤来处置。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景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法分子作奋斗职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认为蛮为难,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分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奈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昼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4年,一部话剧演出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请求,武汉市通过收集资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进步分子荣誉称号。  固然声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素来没有懊悔那次举动。一个家庭的艰苦,一个性命的冤屈,这所有都见证了仁慈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10、【感动人物】:龚全珍&&将军梦,守护情  【获奖手刺】:松筠之节  【颁奖词】: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广阔。终生跟随革命、爱情和信奉,辗转于战场、原野、课堂。逾越国民的敬意,是你毕生最美的勋章。  【推选理由】:  陈小川:读她,我理解了什么是幻想主义,而理想主义者可以如何忘我。读她,可以让今天的引导干部们污染一次灵魂。  童年:只有心中盛满世间的真情、脑筋装满天下的情理,才干灵通真谛的意思。一位忠于恋情、深明大义的老人,让咱们读懂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人生。  【事迹介绍】: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整理解和支撑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件,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牲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非常节省,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局部花在声援乡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接洽工作,被调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前提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本人赤心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部署龚全珍到乡亲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仍是老风格,吃住在学校,全身心肠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去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踊跃发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心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创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人民,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宽大大众做了大批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干部的尊重和爱戴。  日,龚全珍取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榜样名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道高度赞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zhi/99588.html
相关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动中国2014颁奖晚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