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时期征西出动多少远征2兵马大元帅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
  @代北六镇
14:48:33  高丽举国震惊,后黄城和银城的守军不战弃城而逃,数百里之内再无人烟。  “贼始挫其锋,乃知中国有人也。”  -----------------------------  顶
  要是后来的朝代也打的这么爽快就好了@云中桃花源 5401楼
15:17  @代北六镇
14:48:33  高丽举国震惊,后黄城和银城的守军不战弃城而逃,数百里之内再无人烟。  “贼始挫其锋,乃知中国有人也。”  -----------------------------  顶  -----------------------------  
  顶  
  顶  
  顶发哥!!  
  李世民比隋炀帝厉害,杨广真是个败家子,锅都砸了,愣是没打败高丽。  
  顶  
21:46:47.0  这两年间隋文帝所做的第五件大事,就是封禅泰山了。开皇九年六月,隋文帝平定南陈以后,隋朝群臣就曾经上书请求封禅泰山,但当时隋文帝还非常谦虚,曾于七月下诏拒绝了封禅要求,并严禁再谈论此事。同年冬,定州刺史豆卢通等人又上书请求,但隋文帝依然没有同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文帝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百姓饥饿,隋文帝派人前往探视百姓们究竟吃的什么,亲信们将百姓吃的大豆渣滓和糠麸送......  —————————————  “中国历史上曾封禅泰山的皇帝有十三人,隋文帝是其中之一,其余十二人分别为:秦始皇,秦二世,西汉武帝,东汉光武帝,东汉章帝,东汉安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清乾隆帝。”  
  @zhuronking
15:29:49.0  正在拜读楼主的《两晋》。今天看到这篇《隋唐》心里好奇,点进去一看,发现楼主竟然是“迅发”。太熟悉的气息,太温暖的字。祝楼主再创佳绩,再攀高峰。果断收藏。   —————————————  我也是太熟悉了 跟读了三年了  
  @佳依-02 21:49:15  李世民比隋炀帝厉害,杨广真是个败家子,锅都砸了,愣是没打败高丽。  -----------------------------  麻辣点评,顶一个!
  顶一个啊!  
  一百八十八、一伐高丽(4)  贞观十九年七月五日,唐太宗把御营迁至安市城的东岭。十三日,唐太宗命令把阵亡将士的尸体标识起来,准备归国时带回。二十二日,以高延寿为鸿胪卿,高惠真为司农卿。  到八月八日,唐军侦察兵抓获了莫离支派来的间谍高竹离,将其捆绑到唐太宗面前。唐太宗命人解下绳索,问道:“为何瘦成这样?”高竹离回答:“在小路上摸索而来,已经数日没吃上饭了。”听后,唐太宗命人拿来食物给他吃,又对他说:“你身为间谍,应该早早复命。替我给莫离支带个话:想了解我军的情况,可以派人径直前来,何必偷偷摸摸派人走小道!”高竹离赤着双脚,唐太宗命人拿来一双鞋给他穿上。  其间,唐军一直没有间断对安市城的进攻。每当安市城内的高丽守军看到唐太宗的仪仗,总会登上城墙齐声鼓噪,惹得唐太宗非常恼火,李世勣趁机请求等破城之日,把城中男子全部坑杀。安市城内的守军听说后,人人各自死战,唐军久攻不下。  高延寿和高惠真对唐太宗建议道:“奴才既然已经归顺了大国,不敢不献出忠心,盼望天子能早日成功,我等也得以与家眷相见。安市守军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所以才会拼死苦战,一时难以攻下。如今,奴才率领十余万高丽之众,望风溃败,国内已经吓破了胆。乌骨城的城主已非常老迈了,肯定不会死战到底,转兵进攻,旦夕可克;一旦拿下乌骨城,沿途其他一些小城自然会不战而降,然后,接收城内的粮食,一鼓作气,乘胜前进,直取平壤,在此一举!”  高延寿和高惠真的计策非常符合唐太宗打仗灵活机动的脾气,唐太宗听了,打算采纳。只有长孙无忌提出反对意见,他说:“天子亲征,与诸将行军打仗不同,不可太冒险了。如今,除了安市城之外,建安城和新城的敌人还有十万之众,如果我军径直扑向乌骨城,那么,这些敌人都会尾随我军之后;不如先攻克安市城,再取建安城,然后长驱直入,这才是万全之策啊!”唐太宗这才打消了冒险进攻乌骨城的计划。  在进攻安市城期间,一天,唐太宗听到城内传出鸡鸣、猪叫声,就对李世勣说:“围城这么长时间了,城内烟火逐渐少了,但今天却听到了鸡鸣猪叫,这一定是在犒赏将士,打算深夜出城偷袭我们,应当提前做好防备。”果然,当晚,数百高丽人从城墙上下来;唐太宗听到报告后,亲自来到城下,命令唐军迎头猛击,斩杀数十名高丽人,剩余的敌人退回城内。
  江夏王李道宗负责进攻安市城的东南角,修筑土山,逐渐逼近城墙,高丽人也在城内增高城墙相抗。李世勣负责进攻城西,命令抛石车猛击城上的女墙、城楼,城墙随之崩塌,但城内守军很快就立下木栅堵上缺口。唐军将士轮番出战,每天要打六七次会战,战况非常激烈。李道宗脚步受伤,唐太宗亲自用针把他的伤口缝上。李道宗所部用树枝条包裹泥土,堆积起来,中间还用五条木材加固,不分昼夜,一直在城的东南构筑土山,整整堆了六十余日,用去人功五十万,终于建成。这座土山的山顶比安市城的城墙还要高出数丈,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城内,李道宗指派果毅都尉傅伏爱领兵驻守在山顶。恰巧,土山从高处崩塌,压垮了安市城的城墙,城墙也随之倒塌,而就在这一千钧一发之时,山顶上的主将傅伏爱却擅离职守,并不在山顶!城内高丽守军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敢死队从城墙的缺口处杀出,经过一场死战,却夺下了唐军千辛万苦筑成的土山,在土山半山腰开挖壕沟,切断了唐军向上进攻的通道,并在四周构筑栅栏,燃起灯火固守。  土山易手,让安市城攻坚战功败垂成,极大地打击了唐太宗继续进攻的信心。他听到这一消息后,不禁勃然大怒,下令将傅伏爱斩首示众,并立即传令三军要拼死夺回土山!然而,说着容易,坐起来难。唐军猛攻了三天三夜,也无法攻上土山,反倒是死伤累累。李道宗光着双脚,来到唐太宗跟前谢罪,唐太宗说:“你罪当死,但朕一直认为汉武帝杀掉了败将王恢,不如秦穆公继续委任败将孟明视,况且,你还曾立下攻克盖牟城和辽东城的战功,所以,朕特意赦免你吧!”  从六月二十日唐军开始进攻安市城至今,已将近三个月了,破城的唯一希望土山又在破城的关键时刻易手,唐军已没有条件再用三个月的时间重新构筑另外一座土山,况且,唐军军粮已快吃尽,于是,贞观十九年九月十八日,唐太宗下诏班师回朝。  除了辽东地区冬季来临较早、草木干枯、河水已经结冰、粮食将尽等因素外,促使唐太宗决定班师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西北局势已陡然恶化起来了!  问题就出在了薛延陀国那里。唐太宗在东征时,正好薛延陀派来使者进贡,这当然是在打探消息,当时,唐太宗曾恐吓道:“你回去告诉你们大汗,就说我们父子二人均前去东征了,你要是想入侵,那就赶紧来!”真珠可汗听后竟被唐太宗吓住了,赶忙又派使者来表忠心,表示决不敢心怀不轨;等高延寿、高惠真在驻跸山之战大败后,高丽莫离支赶忙让靺鞨人派使者劝说真珠可汗,恳请真珠可汗出兵,但真珠可汗一直不敢轻举妄动。九月七日,真珠可汗去世,唐太宗在军前还为其举行了哀悼仪式。  真珠可汗生前以他的庶长子曳莽为突利失可汗,统治东方的各族;以嫡子拔灼为肆叶护可汗,住在西方,治理薛延陀人。曳莽性格暴躁,与拔灼不和。真珠可汗死后,曳莽前来送葬,安葬了真珠可汗后,曳莽担心被拔灼所杀,提前向东逃去。拔灼派人追杀,将其杀死,遂自称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拔灼性格也十分偏执,对下属无情无义,动不动就要杀人,部下对他并不心服。  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拔灼继位后,就发兵南下,骚扰黄河以南(即河套地区)了。这里距离唐都长安很近,位置非常重要,一旦薛延陀在此地站稳脚跟,长安将时刻在其攻击范围之内,因此,唐太宗对这里也非常重视,在东征之前就命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率领南归的突厥人驻扎在夏州(今陕西省横山县)以北,进行防御,但显然突厥人不是薛延陀人的对手。薛延陀大举南下的消息传到辽东前线,唐太宗不敢怠慢,赶忙命令左武候中郎将田仁会率军增援执失思力。执失思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佯装不敌,节节南撤,等把薛延陀的军队逐渐引诱到夏州境内时,才整顿军队,以逸待劳,予以迎头痛击。薛延陀军大败,唐军追击六百多里,在漠北耀武扬威一番后才班师。  西北严峻的局势已经不容唐太宗长期滞留在辽东了,但来时容易,去时难,如何全师而退,才最能体现一名统帅的军事才能。  唐太宗下令先把辽州(即辽东城)、盖州(即盖牟城)的百姓迁回国内,而后,在安市城下举行阅兵仪式,展示威力,吓阻城内守军,而后,才慢慢撤军。城内守军不敢出战,城主登上城楼拜别,唐太宗对他忠于职守、不肯屈服的精神表示赞赏,赏赐给他一百匹绸缎;命李世勣、李道宗率领四万步骑殿后。这位守将的名字在中国和朝鲜的正史中都没有记载,但在朝鲜民间传说中却留下了他的名字,他叫杨万春。  九月二十日,唐太宗回到辽东城。当时辽东城内尚有十万斛粮食,唐军取之不尽,弃之而去。二十一日,唐太宗就渡过了辽河,到了辽泽,八十里内车马不通。长孙无忌、杨师道等人率领一万人砍伐树木,填塞干草,修筑道路,水深之处,把大车连接起来当作桥梁,唐太宗亲自把木材系在马上帮助大家。  十月一日,唐太宗到达蒲沟,等着后续部队,督促各军填塞道路,渡过渤错水(流经辽泽的一条河)。当时,天气突变,刮起暴风,降下大雪,气温陡降,很多士兵被冻死,唐太宗命令沿途燃起火把,等待落后的老弱残兵。  这次东征高丽,唐军一共占领了玄菟(今辽宁省沈阳市)、横山(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南华表山)、盖牟(今辽宁省沈阳市塔山山城)、磨米(疑为今辽宁省本溪市边牛山城)、辽东(即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白岩(在辽东城东六十里处)、卑沙(今辽宁省大连市大黑山山城)、麦谷(似在今辽宁省抚顺市境内)、银山(即银山城,可能在今辽宁省铁岭县南)、后黄(今辽宁省沈阳市南)等十座城池,将辽州、盖州、岩州七万高丽人强制迁到中国。  《资治通鉴》称,在新城、建安、驻跸山三场大战中,唐军共斩杀高丽四万多人,唐军将士战死将近两千人,战马损失将近十分之七八。考诸史料,新城并未发生战斗,李道宗只是前去恐吓一下,唐军最终也没有占领这里,应为误记;建安,张俭杀死数千敌人,此后张亮也在此地击破过高丽人;盖牟城,不详;卑沙城,不详,系偷袭,死伤不会太多;辽东城外会战,杀死一千敌人;辽东城攻坚战,杀死一万多人(极有可能该一万余人与大火烧死的一万余人是重复记载);白岩城外会战,杀死敌人一千余人;白岩城攻坚战,不详,因系投降,死伤不会太多;驻跸山之战,杀死敌人两万余人;安市城攻坚战,敌我双方死伤不详,因此,史料记载高丽被杀人数大致还是可信的。而唐军的伤亡人数历来令人质疑,如此大规模的战斗又持续了近半年,唐军才死亡两千,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仔细分析起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先说攻坚战。在唐军占领的十座城池中,只有盖牟城、辽东城、白岩城(短暂攻坚,很快归降)进行过攻坚战,安市城经过攻坚战但没有攻下,除史料明确记载的银城和后黄城是高丽人主动放弃、卑沙城被唐军偷袭外,其余的玄菟、横山、麦谷、磨米四座城池,唐军是如何占领的不详,极有可能也与银城、后黄城一样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斗唐军就占领了。真正经过较长时间攻坚战的其实只有辽东城和安市城,再仔细阅读史书,我们会发现,唐太宗、李世勣在组织辽东城和安市城攻坚战中,并没有采取人海战术,不顾将士死活向城上发起强攻,而是利用先进的攻城器械试图先摧毁城墙,打开缺口之后再攻入城内,比如,辽东城采取的火烧辽东的办法,令守军内顾不暇,趁乱突入;安市城则是采用修筑土山的办法,试图突入城内,使的都是巧劲,这样就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强攻城池所造成的巨大伤亡;  再说野战。这次辽东之战中,双方共计进行过次野战,主要包括:张俭建安之战、李道宗辽东城外之战、契苾何力白岩城外之战、唐太宗驻跸山之战这四场大战。张俭在建安城附近击破高丽军队,详情已不可考,但此次出击,是在唐军得知莫离支有可能赶赴辽东的情况下在南面的一次突击,并且张俭率领的军队人数不会太少,该行动出乎高丽军的意料之外,因此,这场战斗唐军死伤人数不多,也是可能的;李道宗辽东城外之战,唐军仅仅杀死一千高丽军队,自己的伤亡情况也不会太多;白岩城外之战,与辽东城外之战大致相同;驻跸山之战是一场大战,《资治通鉴》记载高丽军队有十万人,《旧唐书?薛仁贵传》更是记载为二十五万,但从最终的结果上看,唐军杀死两万,余众三万六千余人投降,高丽援军应为五万到六万人,唐军能够做到分兵数路、并将三万余高丽残兵包围,人数上肯定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因此,虽说驻跸山之战是一场大战,但却是一场围歼战,唐军死伤人数不多也在情理之中。  《新唐书?高丽传》称:“始行,士十万,马万匹;逮还,物故裁千余,马死十八。船师七万,物故亦数百。”由此可知,这次东征,唐军一共出动十七万大军,其中陆军十万(李世勣、李道宗率领六万、唐太宗率领四万)、水军七万(张亮四万,下余三万可能是增援部队)。有人认为,史书上记载的马匹死亡十分之七八,是掩盖唐军士兵死亡人数的一种隐晦说法,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唐军死亡可能在一万人左右。
  顶  
  马是一种娇贵的动物,战马更娇贵。气候,饲料,受伤,瘟疫都很容易死的。
  九月天气已经转冷了,拖下去也只会不利…如果长期打这样的边境战争,藩镇的地位,人力,物力财力就会扩大,越来越重…这是个问题。  
  @代北六镇
15:07:35  九月天气已经转冷了,拖下去也只会不利…如果长期打这样的边境战争,藩镇的地位,人力,物力财力就会扩大,越来越重…这是个问题。  -----------------------------  很有道理啊!
  顶贴  
  顶顶顶
  顶贴  
  顶顶顶
  顶!  
  DDD DDD
  顶。  
  @梦之行者 5429楼
23:44  顶。  ------------------------------  顶
  顶顶顶
19:12:54  三国风云52万字,隋唐英雄66万字,  今年又写了118万字了……  -----------------------------  顶顶顶。辛苦了。佩服!
  一百八十九、东征归来  贞观十九年十月十一日,唐太宗抵达了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  在这里,他下诏命令以太牢之礼安葬阵亡将士遗体,在安葬仪式上,唐太宗流着眼泪宣读自己亲笔撰写的祭文,阵亡将士家属听说后,都说:“我儿死在辽东,皇帝陛下亲自哀悼,死而无恨!”  唐太宗对这次失败非常悔恨,他叹息道:“假如魏征还活着,肯定会劝阻我的啊!”遂命人以少牢之礼前去祭祀,又把一年前魏征坟前推倒的墓碑重新立了起来;又下令把魏征的妻子孩子召来,予以慰问。唐太宗对薛仁贵说:“朕身边的诸将都老了,我一直想要得到一员猛将接替他们,再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了。朕不喜欢得到辽东,喜欢得到了你啊!”  二十一日,唐太宗听说太子亲自前来迎接,就要到了,他率领三千飞骑火速南下,驰入临渝关(今山海关),路上与太子相遇。唐太宗在从定州出发时,曾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对太子说:“等再见到你,我再换下这身衣服。”在辽东,即使烈日炎炎,浑身出汗,唐太宗一直也没有换下那身衣服,到了秋天,他穿的衣服已经穿得又破又脏,身边的侍从请他换一件新的,唐太宗回答:“将士们的衣服大多都破旧了,唯独我穿一身新衣服,合适吗?”见到太子后,太子献上一件新衣,唐太宗这才换上。  唐军各军俘虏一万四千多名高丽百姓,提前押送到了幽州,将要赏给将士们当奴隶,唐太宗可怜他们父子离散,于是下令有关部门按照他们各自的年龄、体貌特征,从国库中拿出钱财布帛把他们全部赎为平民。这些高丽百姓听到这一喜讯,无不感恩戴德,欢呼之声三日不绝。十一月七日,唐太宗来到幽州,高丽百姓早早来到幽州城东接驾,在地上叩头舞蹈,哭号拜谢,很远都能看到。十六日,唐太宗路过易州(今河北省易县),易州司马陈元璹让百姓们在地窖内燃起温火,种植新鲜蔬菜,奉献给唐太宗。唐太宗对这种谄媚行径非常厌恶,当即下令将其撤职。二十二日,唐太宗抵达定州。  由于西北局势堪忧,唐太宗在定州稍事停留,就于十一月二十八日从定州出发,一路向西,前往并州。  十二月七日,唐太宗身上生疮化脓,不能骑马,只好乘坐轻便小轿。十四日,唐太宗抵达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太子李治亲自替唐太宗吸出脓水,扶着小轿步行数日。十七日,唐太宗病愈。  执失思力击退薛延陀多弥可汗后,多弥可汗不甘心失败,又接连发兵南下骚扰夏州。十二月二十五日,唐太宗下诏命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调派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箕州(今山西省左权县)、岚州(今山西省岚县)、代州(今山西省代县)、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蔚州(今山西省灵丘县)、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九州之兵镇守朔州;右卫大将军、代州都督薛万彻,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调发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夏州(今陕西省横山县)、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州(今陕西省绥德县)、丹州(今陕西省宜川县)、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坊州(今陕西省黄陵县)、石州(今山西省离石区)、隰州(今山西省隰县)十州的军队镇守胜州;胜州都督宋君明、左武候将军薛孤吴调派灵州(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市)、原州(今宁夏自治区固原县)、宁州(今甘肃省宁县)、盐州(今陕西省定边县)、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五州的唐军镇守灵州;又命令执失思力调发灵州、胜州两州的突厥军队,与各路唐军相互配合,遥相呼应。薛延陀的军队南下后,发现唐军已做好应战准备,不敢深入。
  这只是一种战略性推测,依当时情况还没有确切依据断言历史会有这样的走向,后来的情况也还经历了高宗,武后,直到玄宗后期才恶化,其间历经了近一百年,如果说修正体制上的毛病的话唐朝政府是有充足时间的,有几代人的时间,并不存在紧迫感,只是历史一再轮回罢了。@mengzhongdeaiqin 5422楼
17:58  @代北六镇
15:07:35  九月天气已经转冷了,拖下去也只会不利…如果长期打这样的边境战争,藩镇的地位,人力,物力财力就会扩大,越来越重…这是个问题。  -----------------------------  很有道理啊!  -----------------------------  
  顶!  
  顶顶顶
  顶。  
  当初唐太宗把侍中刘洎留在定州辅佐太子,让其仍然兼任太子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全权负责吏部、礼部和户部三部事务。唐太宗临别时,对刘洎说:“如今,我将远征,你辅佐太子,安危所系,要体会我的深意。”刘洎回答:“望陛下不用担忧,这里的大臣有错,臣会立即将其诛杀。”唐太宗听了,觉得刘洎此言十分唐突,当时就颇感意外,告诫他说:“你个性粗疏,又过于刚强,肯定会因此取败,要小心啊。”等到唐太宗患病后,刘洎和马周一起探望,从行宫内出来,刘洎一脸忧虑,褚遂良询问唐太宗的病情,刘洎回答:“陛下病情这么沉重,着实让人忧虑!”如今,褚遂良就借此大做文章,诬陷刘洎说:“当时,刘洎称:‘国家之事无需忧虑,正可行伊尹、霍光曾辅佐少主之事,胆敢有异志的大臣,即行诛杀,局势自然就安定了。’”唐太宗询问刘洎当时是怎么说的,刘洎如实回答,并请马周给自己作证。唐太宗又问马周,马周说的与刘洎说的一致,但褚遂良却坚称刘洎当时就是那么说的,于是,十二月二十六日,唐太宗下诏称:“刘洎与他人私下议论,意欲利用万分之一的机会来控制朝廷,自比伊尹、霍光,猜忌大臣,想要将大臣们一律诛杀。应当赐刘洎自尽,赦免其家属。”刘洎临死前,想要纸笔打算向唐太宗陈奏,但官员们不给。直到武则天当政时,刘洎的儿子刘弘业上书称父亲被褚遂良诬陷而死,武则天下令给其平反。  这不是褚遂良第一次干这种事,魏征死后被唐太宗猜忌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说,魏征曾经把自己写过的奏章拿给负责撰写史书的褚遂良看,这原本并没有大错,但唐太宗得知后,自然会觉得魏征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给唐太宗抹黑。魏征把自己劝谏唐太宗的奏章给褚遂良看,这事只有魏征和褚遂良二人知道,不是褚遂良告诉给的唐太宗,又能是谁呢?魏征是太子李承乾的坚定支持者,而房玄龄、刘洎、岑文本都是魏王李泰一党,当李治被立为太子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就开始大肆陷害他们了。在唐太宗东征期间,一连串异常之事不断发生:先是有人要告发房玄龄谋反,继而岑文本忧愁而死,如今褚遂良又把刘洎诬陷至死,这都是长孙无忌、褚遂良二人在清除异己势力。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一月八日,夏州都督乔师望、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等人大破薛延陀,生擒两千多人;多弥可汗狼狈北逃,薛延陀内部一片骚动。  十四日,唐太宗在并州派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二十二人巡视全国各地,巡视内容有六项:一是地方豪强行为是否规矩?二是政府官员是否为非作歹?三是司法官员判案是否合法?四是在对待人才上是否公平?五是官员子弟是否仗势欺人?六是官员是否贪赃枉法?很多刺史、县令都被罢免,这些人纷纷前来喊冤。唐太宗命褚遂良整理出一篇分析报告,唐太宗亲自裁决:晋升二十人,处死七人,原来判决流放以下刑罚的,赦免了近千人。  二月二日,唐太宗从并州出发,三月七日,回到了长安。回来后,唐太宗询问李靖:“我以全天下之众却被小小的蛮夷所困,这是什么原因?”李靖回答:“这李道宗明白。”唐太宗扭头询问李道宗,李道宗把自己在驻跸山时建议趁虚直捣平壤的计划又说了一遍,唐太宗怅然说道:“当时情况紧急,我记不起来了。”唐太宗病体还未完全复原,需要继续休养,三月八日,他下诏命令太子李治全权处理政务。于是,太子每隔一天到东宫处理政务,处理完后,再回到西宫伺候唐太宗饮食、医药,不离左右。唐太宗命太子暂时出宫休息一下,李治不愿,唐太宗就在寝宫附近另外开辟一处院落让太子居住;褚遂良请求让太子每十天回到东宫一次,与师傅们研究学问(其实是探听宫中的消息),唐太宗答应了。  这时,又有一个叫常德玄的人告发刑部尚书张亮谋反,并引术士程公颖和公孙常作证。程公颖曾是张亮的亲信,他指证张亮在相州当都督时,曾对自己说:“相州是形胜之地,有人说这里不出数年将会出现王者,你看如何?”程公颖知道张亮心存不轨,趁机说他睡觉时的体态宛如游龙,一定会大贵。公孙常也作证说,张亮曾对自己说:“我曾听说过图谶称:‘有弓长之君当别都’,话虽这么说,但我真不愿意听到。”公孙常趁机称张亮的名字上应图谶,张亮听后大喜。常德玄在告发时还称张亮养了五百个义子。唐太宗命法官审讯,张亮说:“程公颖和公孙常怕死才诬陷我的啊!”又称自己有佐命之功,希望唐太宗能宽恕自己。唐太宗对侍臣说:“张亮养了五百义子,意欲何为?就是为了造反!”命群臣发表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张亮罪在不赦,唯独将作少匠李道裕称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唐太宗在盛怒中没有听从李道裕的意见,派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到狱中与张亮诀别:“法律是天下的一杆秤,我与你都应遵守。你自己行为不当,与奸人来往,自陷于法,又能怎么办呢?你好好去吧!”  三月二十七日,张亮和程公颖均被斩杀,没收全部家财。一年多以后,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命宰相挑选合适的人选,宰相提出几人都不合唐太宗的意,不久,唐太宗说道:“我找到此人了。昔日李道裕在讨论张亮案时曾说:‘证据不足。’这话说的很对,当时朕没有听从,至今后悔不已。”遂以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隋末大乱中,张亮曾是李世勣的下属,后经房玄龄和李世勣一起向唐太宗推荐,才进入秦王幕府,应当说是房玄龄一党。张亮案的手法与前面告发房玄龄等人如出一辙,幕后黑手应该也是长孙无忌。
  好久没来顶了,前段时间又去温习了下楼主的三国两晋贴(两晋只看到了平吴)。发现了几处不明的地方,望楼主指明一二啊:  1.五子良将没怎么交待清楚啊,封的什么,怎么死的,跟什么政治势力有什么联系,其中除了乐进的儿子被毋丘俭宰了以外,其他几个人的子孙后代根本没有提啊。  2.两晋最开始以司马懿发家开始的,并且占了很多篇幅,但是楼主在两晋的帖子中只是着重描写了跟蜀国(诸葛亮)的对抗当,以及后来正始之变中与曹爽党争。究其司马懿一生,其实很早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了(应该是开府之后吧),在他培植自己的势力的过程,楼主交待的太少了(太散了啊),比如跟司马懿老家很近的并州太原王家,王允的侄儿王凌是司马懿大哥司马朗的大哥,所以他提把推荐王凌的同族王昶。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取了羊家的女儿,司马昭去了王朗的孙女,而王朗的老家山东郯城跟临沂(琅琊王氏、诸葛氏)很近,他们几大家族之间有什么联系(政治经济),他郯城王氏又跟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有什么联系。司马炎的两代皇后都是杨家的女儿,那杨家也是高门大族吗?还有司马伷娶的诸葛诞的女儿。  裴秀裴家和峤和家又是怎么起家的呢,前前后后这么多世家大族的帮助,但是在高平陵之变中,就只看到司马家父子三人,郭太后以及蒋济,许允,陈泰在忙活外,其他人干嘛去了  资深粉丝望楼主解答啊
  @gyzcrmoji001
20:37:10  好久没来顶了,前段时间又去温习了下楼主的三国两晋贴(两晋只看到了平吴)。发现了几处不明的地方,望楼主指明一二啊:  1.五子良将没怎么交待清楚啊,封的什么,怎么死的,跟什么政治势力有什么联系,其中除了乐进的儿子被毋丘俭宰了以外,其他几个人的子孙后代根本没有提啊。  2.两晋最开始以司马懿发家开始的,并且占了很多篇幅,但是楼主在两晋的帖子中只是着重描写了跟蜀国(诸葛亮)的对抗当,以及后来正始之......  -----------------------------  1、五子良将的子嗣史书说的不多,所以,帖子上没怎么提。  2、第二个问题,三国志关于这方面介绍的很简单,所以,也没有深入研究,有兴趣的话,你可以研究一下。
  @gyzcrmoji001 5439楼
20:37  好久没来顶了,前段时间又去温习了下楼主的三国两晋贴(两晋只看到了平吴)。发现了几处不明的地方,望楼主指明一二啊:  1.五子良将没怎么交待清楚啊,封的什么,怎么死的,跟什么政治势力有什么联系,其中除了乐进的儿子被毋丘俭宰了以外,其他几个人的子孙后代根本没有提啊。  2.两晋最开始以司马懿发家开始的,并且占了很多篇幅,但是楼主在两晋的帖子中只是着重描写了跟蜀国(诸葛亮)的对抗当,以及后来正始之变........  ------------------------------  现在满脑子唐朝的事,呵呵,一时半会回不去啦!见谅见谅啊!
  顶!  
  @gyzcrmoji001
20:37  好久没来顶了,前段时间又去温习了下楼主的三国两晋贴(两晋只看到了平吴)。发现了几处不明的地方,望楼主指明一二啊:  1.五子良将没怎么交待清楚啊,封的什么,怎么死的,跟什么政治势力有什么联系,其中除了乐进的儿子被毋丘俭宰了以外,其他几个人的子孙后代根本没有提啊。  2.两晋最开始以司马懿发家开始的,并且占了很多篇幅,但是楼主在两晋的帖子中只是着重描写了跟蜀国(诸葛亮)的对抗当,以及后来正始之变........  ------------------------------  @迅发
21:58:55  现在满脑子唐朝的事,呵呵,一时半会回不去啦!见谅见谅啊!  -----------------------------  那我向你请教最后一个问题吧,司马昭最后罢了曹魏的屯田,赢得了民心。但是空出来的那些原是屯田的土地,收归国有了还是被世家大族给占了
  顶一记吧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再顶!
  顶顶顶
  顶!  
  顶顶顶
  顶。  
  @gyzcrmoji001
20:37  好久没来顶了,前段时间又去温习了下楼主的三国两晋贴(两晋只看到了平吴)。发现了几处不明的地方,望楼主指明一二啊:  1.五子良将没怎么交待清楚啊,封的什么,怎么死的,跟什么政治势力有什么联系,其中除了乐进的儿子被毋丘俭宰了以外,其他几个人的子孙后代根本没有提啊。  2.两晋最开始以司马懿发家开始的,并且占了很多篇幅,但是楼主在两晋的帖子中只是着重描写了跟蜀国(诸葛亮)的对抗当,以及后来正始之变........  ------------------------------  @迅发
21:58:55  现在满脑子唐朝的事,呵呵,一时半会回不去啦!见谅见谅啊!  -----------------------------  @gyzcrmoji001
22:20:56  那我向你请教最后一个问题吧,司马昭最后罢了曹魏的屯田,赢得了民心。但是空出来的那些原是屯田的土地,收归国有了还是被世家大族给占了  -----------------------------  呵呵,不得不回复了。  1、首先要弄明白曹魏屯田的运作方式。史书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据学者根据史料的零星记载,推断曹魏屯田的运作方式是国家掌握土地,根据屯田民有没有牛,即耕作条件而决定双方的分配比例,也就是说,土地是国家的,屯田民与国家之间是承包或者说是土地租赁性质的关系。  2、其次要弄明白在曹魏末期,为什么要取消屯田?需要明确的是,取消的是民屯,而不是军屯。因为一方面,世家大族采取种种方式夺占了屯田土地,方式主要是皇帝的封赏,比如何晏传就提到,另一方面,由于战争不断征召屯田民服兵役,导致屯田民数量的减少,第三,在于屯田剥削程度太重,百姓积极性不强,反抗此起彼伏。  3、弄明白以上两点,就明白了:一是屯田取消,不涉及土地取向问题,这可以看晋书当时取消屯田的命令内容,只是把屯田区的长官变为普通的太守、县令;二是,原有屯田区内的土地,确实有被世家大族占有的,但这是屯田区取消的原因之一,而非结果。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不知是否满意,不当之处,可以提出。
  一百九十、消灭薛延陀  闰三月六日,唐朝政府下令撤销辽州都督府和岩州设置。  唐军撤回国后,等于放弃了原先占领的辽东十座城池,辽州、岩州的设置自然再无意义。五月二十三日,高丽王高藏以及莫离支渊盖苏文派人谢罪,并送上两名高丽美女,唐太宗没有接受。在此前后,唐朝朝廷内部对房玄龄的打击还在不断加剧。同中书门下三品萧瑀屡屡上书称:“房玄龄等内臣盘根错节,相互联络,唯独陛下不知,他们只是还未反罢了。”唐太宗对萧瑀说:“为君主的,就是要驾驭英才,推心待士,你说的岂不是太过分了吗?何止如此!”过了几天,唐太宗又对萧瑀说:“知臣莫若君,对人不可求全责备,应当舍短用长。朕虽然不算聪明,但不至于是非不分。”萧瑀没能把房玄龄搞下来,心里忐忑不安,而唐太宗虽然对他已很厌烦,但考虑到他的功劳,一直隐忍未发。  薛延陀多弥可汗战败后,国内不稳,他更是大开杀戒,企图树立自己的威信,稳定国内政局。然而,事与愿违,多弥的高压政策适得其反,薛延陀国内强大的回纥部落酋长吐迷度联络仆骨、同罗部落一起发兵进攻多弥可汗,多弥可汗大败。看到机会来了,六月十五日,唐太宗下诏任命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招抚薛延陀下属的异族部落;又派遣右领卫大将军执失思力率领突厥军队;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率领凉州军队以及胡人部队;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自率领本部人马,兵分数路,向薛延陀国发起进攻。  唐太宗派校尉宇文法前往乌罗护(今吉林省白城市北)、靺鞨,经过薛延陀东部边境,遇到薛延陀阿波将军的军队。宇文法率领靺鞨军队将其击败,薛延陀国内一片惊扰,说道:“唐军来了!”各部大乱。多弥可汗率领数千骑兵投奔阿史德时健部落,回纥听说后,发兵进攻,将其诛杀,连同他的宗族全部被斩杀殆尽,回纥部落遂占据了薛延陀的旧地。漠北地区各族相互厮杀,重新陷入一片混乱,各族酋长争相派人表示要效忠唐朝。  薛延陀的残余部众尚有七万多人逃往西方,共同推举真珠可汗的侄儿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又返回了旧地;不久,咄摩支取消可汗称号,派人来到唐朝,请求居住在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以北,唐太宗派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去安抚。  敕勒九姓部落酋长因各自部落长期归顺薛延陀,听说咄摩支又回来了,都非常害怕,唐朝政府经过研究,也担心咄摩支会再度崛起,成为唐朝的北方劲敌,于是,又派遣李世勣与九姓敕勒一起采取行动,彻底消灭薛延陀。唐太宗指示李世勣:“如果他们归降,就予以安抚;如果叛逃,就消灭了他们。”六月二十九日,唐太宗亲自写下诏书,称:“薛延陀破灭,敕勒各部有的前来投降,有的尚未归附,如今不抓住时机,恐怕以后会后悔不及,朕将亲自前往灵州招抚。去年参加过辽东之战的士兵一律不再征召。”  李世勣率领唐军来到郁督军山,薛延陀酋长梯真率众投降;咄摩支南逃到荒山深谷之中,李世勣派通事舍人萧嗣业前去招抚,咄摩支投降。薛延陀部落还有不少人狐疑不定,李世勣纵兵猛击,前后斩杀五千多人,俘虏三万余人。七月,咄摩支被送到了长安,唐太宗拜其为右武卫大将军。与此同时,李道宗率领的唐军与阿波数万军队遭遇,李道宗一举将其击破,斩杀一千多人,追击了两百多里。李道宗和薛万彻分遣使者招抚敕勒各部,各部酋长都满心欢喜,纷纷入朝。至此,薛延陀汗国灭亡。  八月十日,唐太宗出发前往灵州。当时,太子也当从行,太子少詹事张行成上书劝谏道:“太子从行,不如让他在京师监国,接触百官,学习理政,既可以镇抚京师,又能向天下展示他的盛德。”唐太宗晋升张行成为银青光绿大夫。十一日,唐太宗来到浮阳(今陕西省泾阳县),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敕勒部落以及契丹和奚人各自派人进贡,称:“薛延陀不能侍奉大国,残暴无道,没有资格当奴才们的主子,自取败死,部落星散,不知下落。奴才等各有各自的牧场,不随薛延陀逃亡,归附天子。希望天子可怜奴才们,制定官员收养我们。”唐太宗大喜。十二日,唐太宗下诏宴请回纥等使者,委任官职,赏赐给他们的酋长印信,又派右领军中郎将安永寿出使各部。  十三日,唐太宗来到甘泉宫(今山西省淳化县境内)。他下诏称:“蛮族与天地俱生,与中国君主并存,历来扰乱中原。朕命偏师出征,就生擒了东突厥颉利可汗;刚刚开始有所规划,薛延陀也随之灭亡了。铁勒一百余万户,散处在北方,他们从遥远之地派来使者,情愿内附,希望能设置州郡,让他们与国内百姓一样;自古以来,这是闻所未闻之事,应该禀报宗庙,并向天下公布。”  二十一日,唐太宗来到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二十七日,翻越陇山,来到西瓦亭(今宁夏自治区隆德县西北),参观牧马场。九月,唐太宗来到灵州,敕勒各部俟斤相继派来数千使者,一致要求:“希望至尊当我们的天可汗,子子孙孙为天可汗的奴才,死无所恨。”十五日,满心欢喜的唐太宗赋诗一首:“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群臣请求在灵州刻石纪念,唐太宗也答应了。  安定了北方,唐太宗又想起了一直桀骜不驯的高丽莫离支渊盖苏文,十月十四日,他下诏拒绝接受高丽的朝贡,并打算再次进行讨伐。二十八日,唐太宗起驾返回长安。
  @gyzcrmoji001
20:37  好久没来顶了,前段时间又去温习了下楼主的三国两晋贴(两晋只看到了平吴)。发现了几处不明的地方,望楼主指明一二啊:  1.五子良将没怎么交待清楚啊,封的什么,怎么死的,跟什么政治势力有什么联系,其中除了乐进的儿子被毋丘俭宰了以外,其他几个人的子孙后代根本没有提啊。  2.两晋最开始以司马懿发家开始的,并且占了很多篇幅,但是楼主在两晋的帖子中只是着重描写了跟蜀国(诸葛亮)的对抗当,以及后来正始之变........  ------------------------------  @迅发
21:58:55  现在满脑子唐朝的事,呵呵,一时半会回不去啦!见谅见谅啊!  -----------------------------  @gyzcrmoji001
22:20:56  那我向你请教最后一个问题吧,司马昭最后罢了曹魏的屯田,赢得了民心。但是空出来的那些原是屯田的土地,收归国有了还是被世家大族给占了  -----------------------------  @迅发
11:48:19  呵呵,不得不回复了。  1、首先要弄明白曹魏屯田的运作方式。史书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据学者根据史料的零星记载,推断曹魏屯田的运作方式是国家掌握土地,根据屯田民有没有牛,即耕作条件而决定双方的分配比例,也就是说,土地是国家的,屯田民与国家之间是承包或者说是土地租赁性质的关系。  2、其次要弄明白在曹魏末期,为什么要取消屯田?需要明确的是,取消的是民屯,而不是军屯。因为一方面,世家大族采取种种......  -----------------------------  谢谢楼主百忙之中还能抽空解答我的疑问,再次感谢!
  Mark  
  顶顶顶
  顶顶顶
  刚看了《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庆幸自己所在的地方空气质量较好,蓝天白云在晴天都会出现。同时也为自己及家人的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点赞。  
  @云中桃花源
16:37:31  刚看了《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庆幸自己所在的地方空气质量较好,蓝天白云在晴天都会出现。同时也为自己及家人的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点赞。  -----------------------------  没看过,但微信上看了一篇讽刺的:  内容说,柴吸着烟,开着排量4.0的车,到美国生孩子,生个畸形儿,却说是中国污染所致……
  抢个沙发,顶个好帖!!!
  @迅发 5458楼
18:48  @云中桃花源
16:37:31  刚看了《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庆幸自己所在的地方空气质量较好,蓝天白云在晴天都会出现。同时也为自己及家人的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点赞。  -----------------------------  没看过,但微信上看了一篇讽刺的:  内容说,柴吸着烟,开着排量4.0的车,到美国生孩子,生个畸形儿,却说是中国污染所致……  -----------------------------  看过之后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有人关注环保其出发点是好的,以前我家就因为污染才搬家,感受很深的。  
  今天写到这里了:  二百三十七、唐初文学(2)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他是隋末大学者王通的孙子,王福畤的儿子。  王福畤有三个儿子:王勔、王勮、王勃,三子都有文名,王福畤的朋友杜易简曾夸奖道:“这是王家的三棵宝树啊!”王福畤对三个儿子也很看好,他曾给同僚韩思彦写信道:“勔、勮、勃文章并清俊,近小者欲似不恶。”韩思彦不以为然,回信道:“过去,王武子有马癖,今天你有誉儿癖。王武子的癖好不是更胜一筹吗?还需看看你儿子们的文章,才好下结论。”王福畤遂把三个儿子写的文章寄给韩思彦等当时的名人们传阅,看后,韩思彦这才口服心服,说道:“生下个这样的儿子,也确实值得在人前夸耀。”(《御史台记》)  王勃未加冠,就已被举荐入仕,当时,唐高宗和武则天所生的次子李贤还是沛王,听说了王勃的才名,就把他引入幕府,后来,诸王之间斗鸡取乐,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给大家取乐。英王,就是李贤的弟弟李显,仪凤二年封为英王,并改名李哲,此文标题当为后人所加,因为李显封为英王时,王勃已死。唐高宗深受兄弟相残之苦,当他看到王勃的这篇文章之后,不禁勃然大怒,认为正是由于诸王身边有王勃之类人的撺掇,才导致了诸王之间的不和,遂下令将王勃赶出了沛王府。此后几年,王勃到四川等地游历,后被任命为虢州参军。上元元年,一个官府的奴仆曹达犯了法,王勃徇私将他藏匿起来,后又担心事情败露而将曹达杀死,事发后,王勃被判死罪,其父王福畤也因之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正巧,在该年八月唐高宗和武则天称天皇、天后,大赦天下,王勃也得以免去死罪,除去功名。次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九月九日行至洪州,写《滕王阁序》,此后,在南海中溺水身亡,《旧唐书》称,他死时二十八岁,《新唐书》称,他死时二十九岁。  王勃短暂的一生是失败的,这与他恃才傲物的个性密不可分。《唐会要》称,裴行俭担任吏部侍郎时,曾对苏味道和王勮赞赏有加;李敬玄则盛赞王勃、杨炯等四杰,裴行俭却不以为然,他说:“知识分子要想在仕途上走得远一些,必须先有气度见识,然后才看文艺。王勃等人虽然文才很高,但却浮躁浅薄,岂是能享受得了爵位俸禄的人?杨炯稍稍沉静,似乎还能当到县令一级,但他们均不会善终。”关于王勃的轶事,野史存有很多,比如,《棋天洞览》说,王勃下棋时,每走四子,随口就是一首诗,他还向人夸耀道:“吾才夺造化,虽一时之间,百用亦可。”《酉阳杂俎》称,王勃每次应人之邀,给人家写碑颂文章前,总是先磨数升墨,然后蒙被而卧,一会儿,突然翻身而起,一挥而就。《翰林盛事》称,王勃因此而给家里挣了很多钱,“金帛丰积”。  王勃等人试图改变弥漫在初唐文坛多年的“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的诗风,他的诗格调清新自然,写了很多悲叹个人身世的诗歌,他也是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如今存诗七十余首,王勃脍炙人口的诗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咏风》:“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蜀中九日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等等。  王勃最为著名的文章就属《滕王阁序》了,而这一篇锦绣之文、千古名作的写作过程也为历代人所津津乐道,《唐摭言》、《中元传》等野史更是把王勃写这篇文章的年龄提前到十三、四岁,写得神乎其神。上元二年,王勃在南下省父途中,经过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最早由唐高宗的叔父滕王李元婴修建,年久失修,都督阎伯屿予以重修,并准备在九月九日重阳节令女婿孟学士写一篇《滕王阁序》,听说名士王勃也途经此地,阎伯屿也把王勃邀来参会。席间,阎伯屿假意让众人写序,众人心知肚明,相互推辞,轮到王勃,王勃却并不推辞,阎伯屿大怒,拂衣起身,转入他屋,只令人将王勃所写送来。一人传报第一句:“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阎伯屿不以为然地说道:“这也是老生常谈!”又报第二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屿又说:“还是老话!”又报来第三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伯屿就不吭声了。如此,衙役一直报来,阎伯屿微微点头。等到衙役报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阎伯屿不由自主地拍案而起,脱口而出道:“此真天才也!当永垂不朽也!”欣然回到王勃所在之屋。王勃写完,阎伯屿边读边由衷地赞叹道:“您下笔如有神助,令滕王千载留名,让老夫也名传万代,洪都的美景,江山无价,这都是您的功劳啊!”遂尽欢而罢。  每当朗诵这篇千古美文《滕王阁序》,就会想到这则故事,也总会想到王勃短暂而又凄美的身世,禁不住泪流满面。虽然《滕王阁序》有些长,但由于太喜爱了,不得不抄录于此,以祭奠这位旷世奇才。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后来,当唐高宗读了这篇《滕王阁序》,读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后面的《滕王阁诗》处,总是掩卷很久,长叹道:“真天下奇才也!”(《青箱杂记》)
  佳依的号被封了!  换个号继续顶!  
  @不三二一
20:29:16  佳依的号被封了!  换个号继续顶!  -----------------------------  为啥????
  长孙无忌似乎是个腹黑,阴险的小人。  感觉他把李世民都给耍了。  
  @迅发 5463楼
20:34  @不三二一
20:29:16  佳依的号被封了!  换个号继续顶!  -----------------------------  为啥????  -----------------------------  在经坛的一个帖子里,说了句啥啥里没几个好人。结果上个号就只能登录,不能回复了!不知道天涯里禁言有没有期限。  
  剧透??
  @江东一户侯 5466楼
23:11  剧透??  ------------------------------  早起一顶
  顶顶顶
  顶顶顶
  元宵节快乐!  这么传统的一个节日居然没纳入法定假日,人大代表失职啊!  我给自己放两天假,悄悄歇着。  
  大约在此前后,唐太宗对萧瑀的忍耐也达到了极点。萧瑀内心不安,曾请求唐太宗允许自己出家为僧,唐太宗没有挽留,说道:“我当然知道你笃信佛教,如今也难违你意了。”萧瑀没有想到唐太宗答应得如此爽快,不一会儿又说:“臣又想了想,还是不能出家。”萧瑀当着群臣的面,一会儿说想出家,一会儿又改口,如此儿戏,让唐太宗非常恼火,但又不便发作。过了几天,萧瑀又自称脚上有病,不能上朝了,但他有时明明来到了朝堂,却拒不拜见唐太宗。唐太宗知道萧瑀怏怏不乐,十月,他亲自写下诏书,历数萧瑀的罪过:“我对佛教,本来就不信仰。那些笃信佛教的人将来的福报并未应验,而往往在现世却遭遇种种苦难,就像梁武帝、简文帝他们非常相信佛教,耗尽国库来供养僧尼,竭尽民力来修建佛寺,而等到国内各地狼烟四起,子孙接二连三地被杀死,社稷也化为丘墟,难道笃信佛教得来的报应就是这样吗!萧瑀走上覆辙,沿袭亡国之风,弃公就私,不懂什么时候出仕归隐;一身俗气,却满口大道,不知其内心究竟是正是邪。集聚很多祸患,祈求一身福报,上违背君主,下玷污风气。自己请求出家,转眼又食言而肥,忽东忽西,全在一念,是对是错,变化无常。我一直隐忍到现在,而他竟然全无悔改之意。应该将其赶出朝廷,外派到一个小地方当官,就让他当商州刺史,并剥夺他宋国公的爵位。”  唐太宗因鞍马劳顿,身体又感到困顿,打算因岁末好好静养一段时间,十一月一日,他下诏将祭祀、奏章、接见外宾、兵马、宿卫、驿马车站接待、五品官员以上的任免、处决死刑犯由太子上报后处理,其余事项全由太子全权处理。  十二月二十日,回纥俟利发(君主)吐迷度、仆骨俟利发(君主)歌滥拔延、多滥葛俟斤(酋长)末、拔野古俟利发屈利失、同罗俟利发时健啜、思结酋长乌碎以及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苾、白霫部落的酋长全都来到了长安拜见唐太宗。二十二日,唐太宗在芳兰殿设宴款待他们,每隔五天宴会一次。  次年,即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一月九日,唐太宗下诏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蒙古国哈尔和林),仆骨为金微都督府(蒙古国巴彦乌拉),多滥葛为燕然都督府(蒙古国乌兰巴托),拔野古为幽陵都督府(蒙古国乔巴山),同罗为龟林都督府(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北),思结部为卢山都督府(蒙古国肯特省),浑部为皋兰州(蒙古国乌兰巴托西),斛薛部为高阙州(蒙古国乌兰巴托北),奚结部为鸡鹿州(鸡鹿塞以北,即在今内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以北),阿跌部为鸡田州(确址不详,可能在今宁夏自治区境内),契苾部为榆溪州(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思结别部为蹛林州(蒙古国塔米尔),白霫部为寘颜州(约在今蒙古国东方省贝尔湖、哈拉哈河以南),一共一十三州。唐朝政府把他们的酋长拜为都督、刺史,不久,又设置燕然都护府进行管理。  铁勒各族酋长大喜,上奏称:“臣等既然已经成为唐朝国民,前来陛下这里,如同来拜见父母,请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条通道,称之为参拜天可汗大道,设置六十八个驿站,供应马匹、牛肉、酒水,我们每年进贡貂皮代替赋税。”唐太宗一一应允,至此,北方完全平定,只是回纥的吐迷度业已自称可汗,唐政府给其内部设置的官号与东突厥的一样。
  顶顶顶
  顶顶顶
  顶顶顶!!!
  萧瑀这一生,也可谓是起起落落了。太宗贞观朝,萧瑀起落就多达六次···  落:“贞观初,房玄龄、杜如晦新得君,事任稍分,瑀不能无少望,乘罅切诋,辞旨疏躁。太宗怒,废于家。”  起:“俄拜特进、太子少师。未几,复为尚书左仆射,赐实封六百户。”  落:“寻坐与侍中陈叔达于上前忿诤,声色甚厉,以不敬免。”  起:“岁余,授晋州都督。明年,征授左光禄大夫,兼领御史大夫。”  落:“玄龄、魏徵、温彦博尝有微过,瑀劾之,而罪竟不问,因此自失。由是罢御史大夫,以为太子少傅,不复预闻朝政。”  起:“九年,拜特进,复令参预政事。”  落:“瑀好浮屠法,间请舍家为桑门,帝许之矣,复奏自度不能为,又足疾不入谒,帝曰:“瑀岂不得其所邪?”乃诏夺爵,下除商州刺史。”  起:“二十一年,征授金紫光禄大夫,复封宋国公。从幸玉华宫,遘疾薨于宫所,年七十四。”
  一百九十一、二伐高丽  唐太宗借力打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消灭了薛延陀,这让他又将目光转向了高句丽。  贞观二十一年年初,唐太宗就与朝臣们研究第二次讨伐高句丽的可能性。朝政群臣一致认为:“高句丽依托山险构筑城池,进攻起来一时难以攻下。上次大驾亲征,其国内百姓无法耕作,我军已将所克城池内的粮食全部夺走,再加上其国内又出现了旱灾,一大半的百姓都断粮了。如今,我们如果不断派遣偏师,轮番骚扰其边境,让其疲于奔命,丢下农具逃入城堡,数年之间,其国内将千里萧条,人心自然就乱了,鸭绿江以北之地可不战而定。”唐太宗觉得有理,就听从了。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三月,唐太宗任命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候将军李海岸为行军副大总管,率领一万多唐军乘坐战舰从莱州向高句丽境内进发;又以太子詹事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郎等人为行军副大总管,率领三千唐军,并会合营州都督府的府兵一起从新城道进入高句丽境内。水陆两军均挑选熟悉水战的将士补充到军中。牛进达,名牛秀,以字行。《新旧唐书》对他均没有单独立传,据出土的《大唐故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琅玡郡开国公牛府君墓志之铭》记载,牛进达的曾祖父为东魏韩州刺史、上柱国、平原县公牛定,祖父为北齐镇东将军、淮北太守牛双,父为隋清漳县令牛汉。隋末大乱,牛进达参加了瓦岗军,后与秦叔宝等人一起投靠了王世充,又一起脱离王世充降唐,进入秦王李世民的幕府。贞观年间,牛进达曾参加平定叛僚、抵御吐蕃入侵、消灭高昌、第一次东征高丽等战争。李海岸、孙贰郎等人生平均不详。  李世勣率领的唐军率先进入高句丽国境,唐军遇城不攻,扫荡南苏(今辽宁省西丰县)等地,高句丽人纷纷躲入城堡,唐军击破高句丽军队,焚烧所过的城池,然后撤退。七月,牛进达和李海岸率领的水军也进入高句丽境内,唐军经过一百余次战斗,全部取胜。进攻石城(今辽宁省庄河市),将其攻克,接着,唐军又推进到积利城(今辽宁省瓦房店市)下,高句丽派出一万多人迎战,李海岸率领唐军将敌人击破,斩杀了两千多人而还。  九月十五日,唐太宗又下诏命令宋州刺史王波利等人征调江南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括州(今浙江省丽水市)、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十二州的造船工人建造了数百艘战舰,打算再次大举进攻高丽。  年末,高句丽王高藏命其儿子莫离支(又一个莫离支、应当只是挂名的)高任武来到长安谢罪,唐太宗接受了。  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一月,新罗王金善德去世,唐朝政府即以金善德的妹妹金真德为柱国,封乐浪郡王。同月二十五日,唐太宗下诏以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以右卫将军裴行方为副将,率领三万余人以及战舰从莱州渡海,进攻高丽。四月,薛万彻之军进入鸭绿江,击破高丽泊灼城(《读史方舆纪要》称:“《志》云: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又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即泊灼城矣。”约在今辽宁省丹东市东北),高丽人纷纷弃城而逃。泊灼城守将所夫孙率领一万多步骑前来迎战,薛万彻派遣裴行方率领步兵突进,薛万彻随后而上,大破高丽军队,追击一百多里,临阵斩杀了所夫孙,趁势包围了泊灼城。泊灼城依山而建,前临鸭绿江,唐军没有攻下。高丽派遣高文率领乌骨城和安地城等各城军队共计三万余人赶来救援,薛万彻分兵迎敌,再次大破敌人。与此同时,乌胡镇将古神感也率军渡海进攻高丽,高丽派遣步骑五千接战,双方在易山遭遇,唐军又将敌人击败。当夜,高丽派遣一万多人偷袭唐军战舰,古神感设下埋伏,又将敌人击破,凯旋而归。这就是所谓的二伐高丽,其实不过是两次骚扰战而已。
  顶!  
  顶顶顶
  顶顶顶
  顶好贴!  唐太宗李世民的血统,李姓起源:  (主要依据《史记-老子传》《汉书-李广传》《晋书》《魏书》《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记载)。  李嵩,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公元398年,后凉吕光末年,后凉建康(今张掖西北高台县)太守段业,乘吕氏争夺王位、互相火并的机会,叛吕自立,建立北凉。敦煌太守孟敏投降段业,被任命力沙州刺史。此时李暠担任沙州治下效谷(敦煌东北)县令。不久,孟敏死,李暠任敦煌太守。是年冬,段业的北凉被沮渠蒙逊所夺。400年,李暠拥兵脱离北凉,建立西凉,初定都于敦煌,405年又迁都于酒泉。前秦苻坚建元末年,将江汉人一万多户、中州人七千多户迁至敦煌。后凉内乱,张掖以东人民西奔敦煌、晋昌(今安西县)者数千户。为了安置这些人,李暠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其余一万三千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  李暠有十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417年,李暠卒,李歆(母尹氏)继王位,李让任敦煌太守,李翻任酒泉太守,李豫任西海太守。420年李歆被北凉沮渠蒙逊杀死,李歆弟李恂继王位。沮渠蒙逊用水攻敦煌,城破后李恂自杀,西凉亡。  李歆,字士业,西凉后主,有八子:勖、绍、重耳、弘元、崇明、崇产、崇庸、崇枯。李歆第三子李重耳因为西凉亡国,逃奔刘宋,任汝南太守。后北魏攻克豫州,李重耳以汝南地投降北魏,改任弘农(今河南陕县)太守,不久弘农被刘宋大将薛安都(薛仁贵之六世祖)攻陷,又改任北魏豫州刺史。李重耳长期仕魏,越来越鲜卑化,改名为李初古拔。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考证,“初古拔”在当时是个较常见的胡名,汉人李初古拔因功被赐胡名、进而胡化,这在当时是常见的。  李重耳的儿子李熙,字孟良,任金门(今河南洛宁县南)镇将,定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后又迁至赵郡(治今赵县)昭庆县(今隆尧县),从此李氏世居于此。   李熙的儿子李天赐,字德真,北魏幢主(负责宿卫的武官)。 李天赐长子李起头,长安侯,李起头之子李达摩是北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李天赐次子李乞豆,定州刺史房。  李天赐第三子李虎,字文彬。初随从贺拔岳讨伐元颢(就是南梁将军陈庆之护送入洛的北魏皇族),取胜,李虎因功升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后来又跟随贺拔岳入关中平叛,李虎被提拔为参谋长。高欢鼓动关西另一股军事势力侯莫陈悦暗杀了贺拔岳,贺拔岳部队群龙无首,顿成一盘散沙,侯莫陈悦害人心虚,又不摸底,没敢收编。贺拔岳部队在右都督寇洛说服下收拢起来下,驻扎在平凉。李虎在这个关键时刻,离开关中到荆州找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回来主持大局,但贺拔胜犹豫不决,毕竟荆州也是军事重镇,最后贺拔胜派手下独孤信入关中平凉收编贺拔岳部众。这时另外几股势力也在向平凉进发,准备收编这支部队,一路是北魏孝武帝派遣的使臣元毗,一路是高欢派出的侯景,还有一路是夏州(统万城)刺史、贺拔岳的亲信宇文泰。宇文泰距离近,快到平凉时和侯景碰上了,侯景害怕、随即打道回府了,宇文泰赶到平凉被贺拔岳部队拥立为首领。不久,皇帝使臣元毗将军也到了,只好承认事实,回朝廷复命。独孤信来到平凉,一看发小宇文泰成了接班人,不好再争夺领导权;宇文泰就派独孤信去洛阳面见皇帝。李虎也从荆州赶到了洛阳,皇帝为了抗衡高欢,也借重宇文泰势力,就拜李虎为卫将军派到关中协助宇文泰。接着,皇帝逃往关中,再不久,宇文泰杀孝武帝,改立元宝炬,史称西魏。李虎握有一部分军队,积极参与了宇文泰的政变活动。西魏开国,李虎与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人以佐命之功,皆封爵为柱国,号称“八大柱国”。李虎官为太尉,还特蒙西魏皇帝的宠幸,赐姓鲜卑姓大野氏,李氏家族的声望权势至此达到了高峰。李虎先是迁家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宅居城西北,宇文泰常去同州探视。李虎晚年,李氏一家又定居京兆府的三原县(今属陕西)。  李虎有八子。李虎长子李延伯,生于山东,后李虎入关,李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李虎的其它六个儿子是谯王(真,字长宣)、蔡王(冈同)、毕王(漳)、雍王(绘)、郇王(棉)、大郑孝王(亮)。  李昺是李虎的第三个儿子,由于大哥仕北齐、二哥战死,所以李昺继承了李虎的陇西郡公的爵位,557 年北周建立后改封为唐国公,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县)总管、柱国大将军,举家迁居长安。  隆尧县境内有李熙、天赐、虎、昺的茔墓,和光业寺碑。陵寝造于唐朝建立之前,规则均依汉人旧制,而寺碑颂词有“维王桑梓”之语,证明那里就是他们的故乡。李熙及妻张氏皆汉族,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族,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  李昺次子梁王澄、李昺三子蜀王湛(渤海王为其后)、李昺四子汉王洪。李昺娶独孤信第四女独孤元贞(杨坚妻独孤伽罗之妹)为妻生长子李渊。  不包括玄武门事变中被射杀的长子李建成、三子李元吉,李渊共15子,分别是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灵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  李渊娶妻纥豆陵氏(其父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纥豆陵毅,其母为周武帝宇文邕之姐襄阳长公主),生次子李世民。纥豆陵毅汉名窦毅,是匈奴化的汉人,是东汉窦章之后。东汉末章子亡奔匈奴,为部落大人。襄阳长公主的父亲宇文泰是鲜卑化匈奴人,襄阳长公主的母亲是宇文邕的母亲鲜卑族叱奴(狼)氏。  李世民之妻长孙氏(拓跋郁律有两子:老大沙莫雄、老二什翼犍,所以沙莫雄的大儿子拓跋嵩是拓跋郁律的长孙,被赐为“长孙”氏),其祖父为北周左将军鲜卑族长孙凹,其父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高欢的堂弟高岳的后代高敬德任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子是高士廉,高敬德之女则是长孙氏之母。长孙氏,是唐高宗李治的亲生母亲。  儒家在魏晋南北朝、唐朝已经衰落,只到宋朝儒家变种理学才兴起。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汉族崇尚法家、兵家、玄学。晋武帝司马炎就曾跟自己的儿媳妇(白痴皇帝司马衷的妃子谢玖清)通奸,生下“皇孙”;李世民杀了哥哥之后,娶年轻漂亮的嫂子总比让她守活寡好。  李渊的父亲李昺是100%的汉族血统,李渊的母亲是独孤元贞。  元贞的爸爸独孤信的祖先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直系后裔度辽将军刘进伯,因为数代居住在匈奴,又数代居住在河南,所以母系是匈奴人、鲜卑人、汉族人,假定汉族血统为50%、匈奴血统40%、鲜卑血统10%;  元贞的妈妈是独孤信的姬妾崔氏,汉族血统100%。  所以,元贞的汉族血统为0.5*50%+0.5*100%=75%。  那么,李昺长子李渊的汉族血统为0.5*100%+0.5*75%=87.5%。  李世民的母亲窦毅,是匈奴化的汉人,是东汉大臣窦章之后,逃亡到匈奴为部落大人,后入中原。  假定窦毅有汉族血统60%、匈奴血统30%、鲜卑血统10%。  窦毅母亲襄阳长公主的父亲宇文泰都已经入中原数代,母亲是冯翊公主(元修的妹妹)、姚夫人、还是鲜卑族叱奴(狼)氏不清楚。  我们假定襄阳长公主的汉族血统为70%。  那么,李世民的母亲窦毅的汉族血统为0.5*60%+0.5*70%=65%。  这样,李世民的汉族血统大约是0.5*87.5%+0.5%*65%=76.25%。  李世民的汉族血统最保守的估计是76.25%,  李世民的匈奴血统估计14%左右,鲜卑血统10%不到。
  乍一看以为是发哥又更新了呢,呵呵  
  上资料顶帖:  唐太宗李世民的祖宗世系  颛顼孙女女修嫁给东夷嬴姓为妻,生下皋陶(大业);皋陶娶黄帝部落的女华为妻,生子名伯益(大费);伯益辅佐禹治水成功,娶舜的亲属姚玉女为妻,并佐舜调驯鸟兽。  尧为炎黄-东夷联盟首领时,皋陶担任理官一职,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袭他的官职命族为理氏。皋陶以正直着称,舜继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  皋陶后裔理征在商朝为官,敢于直谏,得罪了商纣王,受罚而死。理征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隐藏在那里,靠采食木子(李树果实)得以活命。于是从理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以此纪念使理姓保全下来的李子。  李利贞亦娶陈国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回到姥姥家,成为陈国大夫。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到五世孙干(字符果)时,当了周朝的上御史大夫。他娶益寿氏女婴敷,生下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于周平王时任太史。李耳的子孙散居诸国,其中有一个叫李昙的当上了秦国的司徒/御史大夫。  李昙长子李崇是陇西祖先,李昙幼子李玑是赵郡祖先。 陇西,陇山之西。陇西郡,秦朝设置,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东北),晋朝徙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唐朝废掉陇西郡。  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字伯枯,陇西太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李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李瑶子李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李信子李超,又名李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  李超次子李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李仲翔子李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  李伯考长子李尚,成纪令,因居成纪;李伯考次子李向,范阳(河北涿州)房始祖。  李尚子李广,西汉飞将军。  李广次子李敢,作战勇敢,曾夺得匈奴左贤王的旗鼓,被封为关内侯,代其父为郎中令。不久李敢为报父仇,击伤了大将军卫青。卫青的亲戚骠骑将军霍去病挟隙报复,射死了李敢。李敢长子李禹,字子道。  禹生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平/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郎中、侍御史。  李本长子李次公,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李次公长子李轨,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 轨生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生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雍,字杰熙,为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李雍次子李柔,字德远,北地太守。 李柔子李荅,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李荅子李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死得早,李暠是李昶的遗腹子。  李嵩,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 398年,后凉吕光末年,后凉建康(今张掖西北高台县)太守段业,乘吕氏争夺王位、互相火并的机会,叛吕自立,建立北凉。敦煌太守孟敏投降段业,被任命力沙州刺史。此时李暠担任沙州治下效谷(敦煌东北)县令。不久,孟敏死,李暠任敦煌太守。是年冬,段业的北凉被沮渠蒙逊所夺。400年,李暠拥兵脱离北凉,建立西凉,初定都于敦煌,405年又迁都于酒泉。前秦苻坚建元末年,将江汉人一万多户、中州人七千多户迁至敦煌。后凉内乱,张掖以东人民西奔敦煌、晋昌(今安西县)者数千户。为了安置这些人,李暠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其余一万三千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  李暠有十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417年,李暠卒,李歆(母尹氏)继王位,李让任敦煌太守,李翻任酒泉太守,李豫任西海太守。420年李歆被北凉沮渠蒙逊杀死,李歆弟李恂继王位。沮渠蒙逊用水攻敦煌,城破后李恂自杀,西凉亡。  李歆,字士业,西凉后主,有八子:勖、绍、重耳、弘元、崇明、崇产、崇庸、崇枯。   李歆第三子李重耳因为西凉亡国,逃奔刘宋,任汝南太守。后北魏攻克豫州,李重耳以汝南地投降北魏,改任弘农(今河南陕县)太守,不久弘农被刘宋大将薛安都(薛仁贵之六世祖)攻陷,又改任北魏豫州刺史。李重耳长期仕魏,越来越鲜卑化,改名为李初古拔。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考证,“初古拔”在当时是个较常见的胡名,汉人李初古拔因功被赐胡名、进而胡化,这在当时是常见的。  李重耳的儿子李熙,字孟良,任金门(今河南洛宁县南)镇将,定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后又迁至赵郡(治今赵县)昭庆县(今隆尧县),从此李氏世居于此。   李熙的儿子李天赐,字德真,北魏幢主(负责宿卫的武官)。   李天赐长子李起头,长安侯,李起头之子李达摩是北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李天赐次子李乞豆,定州刺史房。  李天赐第三子李虎,字文彬。初随从贺拔岳讨伐元颢(就是南梁将军陈庆之护送入洛的北魏皇族),取胜,李虎因功升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后来又跟随贺拔岳入关中平叛,李虎被提拔为参谋长。高欢鼓动关西另一股军事势力侯莫陈悦暗杀了贺拔岳,贺拔岳部队群龙无首,顿成一盘散沙,侯莫陈悦害人心虚,又不摸底,没敢收编。贺拔岳部队在右都督寇洛说服下收拢起来,驻扎在平凉。李虎在这个关键时刻,离开关中到荆州找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回来主持大局,但贺拔胜犹豫不决,毕竟荆州也是军事重镇,最后贺拔胜派手下独孤信入关中平凉收编贺拔岳部众。这时另外几股势力也在向平凉进发,准备收编这支部队,一路是北魏孝武帝派遣的使臣元毗,一路是高欢派出的侯景,还有一路是夏州(统万城)刺史、贺拔岳的亲信宇文泰。宇文泰距离近,快到平凉时和侯景碰上了,侯景害怕、随即打道回府了,宇文泰赶到平凉被贺拔岳部队拥立为首领。不久,皇帝使臣元毗将军也到了,只好承认事实,回朝廷复命。独孤信来到平凉,一看发小宇文泰成了接班人,不好再争夺领导权;宇文泰就派独孤信去洛阳面见皇帝。李虎也从荆州赶到了洛阳,皇帝为了抗衡高欢,也借重宇文泰势力,就拜李虎为卫将军派到关中协助宇文泰。接着,皇帝逃往关中,再不久,宇文泰杀孝武帝,改立元宝炬,史称西魏。李虎握有一部分军队,积极参与了宇文泰的政变活动。西魏开国,李虎与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人以佐命之功,皆封爵为柱国,号称“八大柱国”。李虎官为太尉,还特蒙西魏皇帝的宠幸,赐姓鲜卑姓大野氏,李氏家族的声望权势至此达到了高峰。李虎先是迁家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宅居城西北,宇文泰常去同州探视。李虎晚年,李氏一家又定居京兆府的三原县(今属陕西)。  李虎有八子。李昺是李虎的第三个儿子,由于大哥仕北齐、二哥战死,所以李昺继承了李虎的陇西郡公的爵位,557 年北周建立后改封为唐国公,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县)总管、柱国大将军,举家迁居长安。  隆尧县境内有李熙、天赐、虎、昺的茔墓,和光业寺碑。陵寝造于李唐建政之前,规则均依汉人旧制,而寺碑颂词有“维王桑梓”之语,证明那里就是他们的故乡。李熙及妻张氏皆汉族,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族,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  李昺娶独孤信第四女独孤元贞(杨坚妻独孤伽罗之妹)为妻,生长子李渊。  李渊娶妻纥豆陵氏(其父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纥豆陵毅,其母为周武帝宇文邕之姐襄阳长公主),生次子李世民。 纥豆陵毅汉名窦毅,是匈奴化的汉人,是东汉窦章之后。东汉末章子亡奔匈奴,为部落大人。 襄阳长公主的父亲宇文泰是鲜卑化匈奴人,襄阳长公主的母亲是宇文邕的母亲鲜卑族叱奴(狼)氏?  李世民之妻长孙氏(拓跋郁律有两子:老大沙莫雄、老二什翼犍,所以沙莫雄的大儿子拓跋嵩是拓跋郁律的长孙,被赐为“长孙”氏),其祖父为北周左将军鲜卑族长孙凹,其父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高欢的堂弟高岳的后代高敬德任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子是高士廉,高敬德之女则是长孙氏之母。 长孙氏,是唐高宗李治的亲生母亲。  按照宋明理学朱熹的观点,北朝和隋唐男女关系混乱,不符合儒家礼制。但宋明理学的要求并非最初的儒家思想,更不是周、秦、汉时期中原汉人的传统习俗。  儒家在魏晋南北朝、唐朝已经衰落,只到宋朝,儒的变种程朱理学才逐渐兴起。魏晋南北朝时代汉族崇尚法家、兵家、玄学。晋武帝司马炎就曾跟自己的儿媳妇(白痴皇帝司马衷的妃子谢玖清)通奸,生下“皇孙”;李世民杀了哥哥之后,娶年轻漂亮的嫂子总比让她守活寡好。  隋唐时期的男女关系相对开放,并非是他们胡化,仅仅是他们不符合后世宋明理学的特定要求而已。
  顶起!  
  民族,种族等这些观念,在未来社会是不是该废弃l  
  顶发哥  
  《说唐》中的尤俊达是不是从牛进达来的?
  《说唐》中的尤俊达是不是从牛进达来的?
  @hcsyxf 5488楼
09:53  《说唐》中的尤俊达是不是从牛进达来的?  ------------------------------  顶
  @hcsyxf
09:53:38  《说唐》中的尤俊达是不是从牛进达来的?  -----------------------------  小说中的尤通字俊达,兖州人。其历史原型,据说就是牛进达(名秀,以字行。祖籍陇西,濮阳雷泽。)
  从前线再回到长安。  从辽东前线回来后,唐太宗的身体一直时好时坏,就在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他派遣牛进达、李世勣发兵骚扰高丽的同月,风疾又复发了。因京师天气炎热,四月,他下令将终南山上已经废弃的太和宫重新整修,取名为翠微宫,并于五月三日,唐太宗驾临翠微宫。冀州进士张昌龄进献《翠微宫颂》,唐太宗看后,非常欣赏他的文采,命其在通事舍人办公室内供职。张昌龄,是冀州南宫人,从小就有文名,与进士王公治都以文章而名震京师,考功员外郎王师旦负责对地方上举荐的进士进行选拔,结果将二人都淘汰下来了,众人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等王师旦把任用名单送到唐太宗那里后,唐太宗奇怪怎么没有二人的名字,就问王师旦。王师旦回答:“二人虽然有些文采,但文辞轻薄,最终也难以做出什么成就。如果把二人选上,恐怕将来的年轻人会争相仿效,有损陛下的治国大道。”张昌龄虽有文名,但从此在仕途上一直担任小官;其兄张昌宗也有文名,后官至太子舍人、修文馆学士,他与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的哥哥同名,但并非同一人。  五月,唐太宗在翠微宫问侍臣们:“从古以来,帝王们虽然能平定中国,但却未能臣服夷狄,朕的才能比不过古人,建立的功业却大过他们,我自己也不明白其间的缘故,你们大家畅所欲言,都说说其中的道理在哪里?”群臣都齐声说道:“陛下的功德如同天地,万物无法比喻。”唐太宗说:“不对。朕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有五:一是自古帝王大多都猜忌才能比自己强的,而朕则不然,朕看到比自己强的,就好像是自己的长处一样。二是各人的才能无法兼备,朕常常能忘记别人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三是君主往往有种毛病:看到贤才,喜欢得不得了,好像要把他们置于怀中一样;罢黜无能的官员,则恨不得要把他们推入山谷之中,而朕却不是这样,朕尊敬贤能之人,怜悯无能之人,令二者各得其所。四是过去的君主往往厌恶正直之士,要么暗害,要么公开杀死,这事哪个朝代没有?而朕自从登基以来,朝廷之上的正直之士比肩接踵,朕从未斥退或者责备过一人。五是自古以来,君主都重视汉族,轻视蛮族,唯独朕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以,蛮族们也把朕视为衣食父母。这五点就是朕取得今天成就的根本原因。”说完,他扭头问褚遂良:“你曾经担任过史官,朕说的这些是否属实?”褚遂良赶忙回答:“陛下的崇高品德多得数不胜数,您却仅仅提这五点,这太谦虚了!”  贞观二十一年六月,唐太宗下诏称:“隋末大乱中,很多边民被夷狄掳掠,如今铁勒归附,应派人前去燕然等地,通知各地都督,访求被掳掠之人,用钱财替他们赎身,并发给粮食令其返回故里;那些被薛延陀掳掠的室韦人、乌罗护人和靺鞨人也照此办理。”当月,唐太宗任命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唐太宗还在翠微宫,而房玄龄则留守京师,有人从京师回来,唐太宗就问那人:“听说我任命了李纬,房玄龄怎么说?”那人回答道:“房玄龄听说后,只是说李纬的胡须很美。”唐太宗听后,连忙把李纬改任为洛州刺史。  唐太宗觉得翠微宫太小,容不下百官,七月十六日,他下诏在宜君县的凤凰谷再修建一座行宫——玉华宫。七月二十六日,他回到了长安。虽然唐太宗要求在营建玉华宫时务必简约,只在自己居住的大殿上用瓦,其余房屋仅用茅草,但由于玉华宫工程量很大,既有皇帝的行宫,又建设有太子宫和百官的办事机构、住所等,漫山遍野盖的都是房屋,耗费了上亿钱财。
  发哥,南北朝风云第三本什么时候出版,三国部分和隋唐部分什么时候出版
  @京口北固亭-07 20:51:37  发哥,南北朝风云第三本什么时候出版,三国部分和隋唐部分什么时候出版  -----------------------------  我也不知道
  顶顶顶  
  顶顶顶
  顶顶顶
  宇文泰距离近,快到平凉时和侯景碰上了,侯景害怕、随即打道回府了,宇文泰赶到平凉被贺拔岳部队拥立为首领。不久,皇帝使臣元毗将军也到了,只好承认事实,回朝廷复命。独孤信来到平凉,一看发小宇文泰成了接班人,不好再争夺领导权;宇文泰就派独孤信去洛阳面见皇帝。李虎也从荆州赶到了洛阳,皇帝为了抗衡高欢,也借重宇文泰势力,就拜李虎为卫将军派到关中协助宇文泰。  这段细节多次看到,发哥也写过,但是始终还是有些东西搞不明白,1.为什么这支部队如此依赖宇文泰并且拥立他?仅仅是他的个人声望?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即使是个人声望我也觉得难以理解,宇文泰也不是完人,总有人说好也有人说坏,2.这支部队多少人,几千?一两万?还是五六万,上十万?3.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不是宇文泰接手这支队伍是其他的人成功的话,会有后面的“北周”或者说类似于北周的一个长期对抗北齐的政全?4.为什么候景怕宇文泰,怕他的什么?为什么怕就会折返,而不是偷偷继续努一努力试试?5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最后为什么也没什么反应?是要不了了之!?  
15:52:51  谢谢大伙!  ----------------------------- 楼主大才,不得不支持。
  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高宗时期的宰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