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可以帮助我,帘外春寒赐浴华清池锦袍古汉语诗词谢谢了

古诗文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春宫曲》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_百度作业帮
古诗文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春宫曲》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古诗文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春宫曲》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白居易《后宫词》  【注】未央:汉宫殿名.此句意指汉武帝曾到平阳公主家看歌女卫子夫,后卫子夫备受宠爱一事.  (1)两首诗写的都是宫女在宫中的生活,请说说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分析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您的位置:&>>&&>>&第二回  帘外春寒赐锦袍
第二回  帘外春寒赐锦袍
这是最后一篇
  这陈三公子,正是海宁望族陈家陈元龙的幺子,名叫陈家洛。  陈元龙一生为官清廉,曾多次替海宁父老请命,甚至不惜顶撞圣驾。就连天性凉薄的雍正皇帝,也因其拳拳爱民心而不以为忤。陈老儿三年前安然溘逝,享年七十二岁。  这陈老儿有子女三人:大女儿早年嫁到常熟蒋阁老家为媳;次子家洪在苏州经商;止这小儿子家洛是他老来得子,所以倍加疼爱。家洛虽也知父母心意,可却始终不明一事:为何他们在其八岁幼时,要将他送至那荒远之处学武,以至如今连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不过,在西域这十几年里,家洛吃了不少苦头,也大受锻炼,思量比那些从小娇生惯养,最终成为赵公子般纨绔子弟的人,要好得多。  此时已是深夜,家洛独个儿坐在祖居“遂初园”的追风亭中酣饮。天上月光皎洁,亭子四周种的花木在月光下显得素白,有如木刻石雕一般。  寒食撷桃花丛丛,今昔披月意朦胧;  但念举盅忆故人,黯然逝去已无踪。  吟罢,想起两日前“享闲酒庄”的情形,更是悲从中来。他将下人早早谴走,此刻独酌独饮,只觉天大地大,春暖月寒。“爹爹,阿妈,你们为何撇下三倌孤苦一人……”  陈家洛两行碎心之泪喷涌而出,不由伏桌大恸。  他正在伤心,突见园外一个人影忽闪而过,惊骇之下,暂收悲怯。凝气运功,施展开“野马追风”的轻功,赶了上去。那人兀自在前头疾驰,穿过“听雨斋”,绕经后园的荷花池,到了“闲清居”附近却失了踪影。家洛在回疆随师父攀雪山、采雪莲,练就了一身上乘轻功。可哪知对方却要更胜其一筹。  一时猜不出那人来头,陈家洛有满腹狐疑在肚里翻腾,信步踱走间,渐渐陷入了沉思。忽然乒地一声,撞在一株树上。家洛抚着痛极了的额头,抬眼一看,旋又泪如雨下。  你道为何?原来他误走误撞,竟来到了陈家祖坟“不周麓”。古有不周山直达天庭,此地名为“不周”,也是希望亡者可早升仙界,超脱苦海。  家洛还在发怔,却隐约中听见门后传来啜泣之声。他惊讶万分间,也不开锁辟户,反径直纵身跃上了墙头。借着月光望去,乍见第十六排爹爹、阿妈坟前,竟尔有一黑衣人在那跪拜!看他后背起伏不定,想来哭声正源自此人。家洛有些弄不明白:“若道他是要来拜祭我的父母,怎么不正大光明地由正门而入,却又如此偷偷摸摸?”  陈公子尚且狐疑不已,那黑衣人已然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问道:“公子可是陈老的三子――家洛?”  陈家洛先是一怔,旋又想到:“看来他不像坏人啊……”听此人声音苍老,便纵下高墙,拱手而道:“正是晚辈……不知老先生可是先父旧人?为何深夜到访,却……”  那人并未作声,呆了半晌,回转头来眼望家洛。在月光的映照下,陈家洛见其双目泛光,知道满是泪花,不由鼻子为之一酸。  那人一瞥之下,又缓缓转过脸去,款款地盯着坟头,颤声叹道:“……是……令尊生前与我交情甚好,令堂对我更有莫大恩情……”家洛正想再问,那人忽尔跪下,重重叩了三个响头,随即一个“星丸跳跃”,纵上院墙。抬头望了望当空皓月,长叹口气,道了声“珍重”,遁入了无垠的黑夜之中。  家洛痴痴呆看着双坟,良久,突然大叫一声,急奔过去,哭倒在墓前。他在泪眼朦胧之中,忽觉有甚么东西在地上闪光。拾起一看,却是一块碧绿镂雕玉佩。不但精致,而且触手生温――竟然是块稀世温玉!料想是那黑衣人之物。在月下依稀可辩的,是玉体中一个篆书的“临”字。  过了午时正交未时之际,暂住在海宁“悦来客栈”的金四爷忽一招手,起身对卜孝道:“咱们尽早回去吧……我想过了,待会儿咱们去陈府小坐一下后,就赶去扬州,乘船上京。”  “坐船?”  “嗯!听说大运河上的船十分稳健快捷,两岸景色又美,咱们也正好去领略一番。”  “这太妙了!”  小半个时辰后,一行二人已来到海宁城西北的遂初园。陈家不愧是海宁豪门,气派非凡,只是陈元龙归天后,毕竟有些冷清,不复昔日的繁华。四爷正欲叩门,却见大门猛然一开,从里头走出一名老仆。他眯着眼瞅了那两人半天,忽道:“方才三少爷传唤老奴,说外面来了贵客。我还不信哪……哦……两位请!”说着,侧立在一边,让两人进去。  四爷、卜孝听了他的喃喃细语,不禁大吃一惊。随着老仆七拐八拐地走过九曲长廊,已然来到大堂,见陈三公子正和一名老道人谈笑。家洛抬眼看见四爷二人,大笑道:  “张世伯果是异人,真正料事如神!佩服,佩服!”说话间,两人已是离座,与四爷互道寒暄,原来老道人姓张,是陈阁老的旧识。于此清明时节,前来老友坟前祭拜。四爷见道人年老,便坐了下席。卜孝见四爷尚且坐下首,自己只好侍立一旁。冷眼观那老道鹤发童颜,长髯当胸,确是一派仙风道骨,隐隐有出尘之姿,由不得暗暗称奇。  “四爷光临寒舍,是来辞行的吗?”  陈家洛此言一出,更令金四爷震动不小。他与卜孝对望一眼,颔首道:“在下事已办妥,要去扬州坐船回京。取道贵府,特来告别……想来这也都由……张道长料到了吧?!”  那张道长捻须长笑,柔声道:“贫道方才听三公子提起了几天前的事。两位不畏权势,正气凛然,实在令老道敬佩……”  四爷微笑地摆摆手,道:“那也是陈公子出手相助,才没让咱俩丢丑啊!”家洛听了,微微一笑,倒令站在一旁的卜孝羞红了脸。两只手不住地搓揉着衣角,暗叫惭愧。  张道长倚椅侧身道:“贫道得终南山一仙家点化,学得文王六十四卦,颇有些先知之能。我看四爷您相貌清奇,气度雍华,全不似世俗之人――敢问贫道能否一闻先生八字?”四爷一怔之下,细细报来,却是“辛卯庚午丁巳丙辰”。那老道面带笑容,掐指算来,半晌,忽然脸色煞白,两唇微战,盯着四爷,上上下下地看个不停。四爷见他一脸惶恐,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睛仿佛放出毫光,直射自己,冷不防打了个寒战。  两人静了饭顷,倒还是那道长先开口:“四爷真是人中之龙,大富大贵!”  四爷听他这么一说,只愣了愣,陪笑道:“不敢……晚辈在京确有一大笔产业,也结识不少官场上的朋友。说温饱尚可,说大富大贵就太抬举在下了!”说着,两人各自会意一笑。  陈家洛被他俩的哑谜弄得云里雾里,刚想发问,忽被卜孝看到系于腰间那阙温玉:  “噫,三公子的玉佩怎么和四爷那块一模一样?”他说得很小声,可另三人却都已听见。那老道长向家洛把玉要来,与四爷的一比,果然一样的品象,一样的雕工。所不同的是,家洛那块是阙暖玉,温过三春;而四爷这枚却是冰若三九,乃稀世寒玉!双玉借日光都可隐隐看见篆字――一个是“临”字,一个是“宛”字。  四爷亦觉有趣,问:“陈公子这阙美玉是从何而来?”  家洛一怔之下,实感那晚哭坟来得蹊跷,不便明说,遂道:“哦,此乃先父一老友所遗……”  四爷闻之,目光闪动道:“在下这枚是从小就带在身边的,听家母说是曾祖之物。”  张道长将双玉于手中把玩良久,蹙额道:“看样子,两块玉本乃一对,沦落天涯今又相逢,实是缘果。”四爷接过寒玉,审视一番,又递给家洛,浅笑道:“双玉既是一对,分离总是不吉……区区上回在酒庄全蒙陈老弟相助,无以为报;此番惜别,无以为赠――不如就把此玉送与公子,从此双玉成双成对,不必再有相思之苦,岂不美哉?―  ―老弟意下如何?”  “这……”  “哈哈哈,有趣,有趣!四爷此说极妙!”张道长捻须大笑道。  “可……,此乃四爷家传之宝,恐怕……”  “哎,俗话说‘宝剑赠英雄’,难道愚兄这点薄礼,贤弟还有嫌弃不成?”四爷脸上露出了些不快的气象。  “不不不不……,那,那好吧。小弟便恭敬不如从命了。既然四爷有赠,小弟的礼物,四爷也非笑纳不可――刘老伯,麻烦将那柄折扇拿来――此物亦为祖传之宝,望四爷莫要嫌弃才好。”  不一会儿,那老仆回转,双手奉上一烫金扇盒。打开来,取出一展,却是唐寅真迹“钱塘听潮”。四爷欢喜万分,让卜孝好好收起。三人又聊了一会儿,四爷观天色已然不早,便要起身告辞。家洛见挽留不住,共张道长同送四爷出得海宁城外。待他上了马车,扬尘而去,方与张老道一并回府。  回目释解:本回回目“帘外春寒赐锦袍”,摘自王昌龄《春宫曲》诗。此句原指平阳公主家里善于歌舞的艺妓卫子夫,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天尚寒时,皇帝怕他受凉,立即赐她一件锦袍。这里当指四爷、家洛惺惺相惜,互赠礼物,然亦有深刻含义,以后自知。
这是最后一篇
&&&&请您评论
最新故事关键词
联系我们:&&QQ:&&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宫怨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宫怨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①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②,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①未央:汉宫殿名。②“平阳”句:汉武帝曾到平阳公主家看歌女卫子夫,后卫子夫备受宠爱。
后宫词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1)两首诗写的都是宫女在宫中的生活,请说说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别简析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专项题
(1)王诗写的是汉武帝宠爱卫子夫的史实,白诗写的是当朝宫中宫女不再承受恩宠而被冷落的寂寞与哀怨。但是,王诗的诗题有一“怨”字,可见诗人明写新人受宠,暗抒旧人失宠之哀怨,这一点两诗是共同的。(意对即可)(2)王诗用初开的桃花和殿前的高月来正面衬托卫子夫承新宠的欢心,白诗用前殿歌声来反衬失去恩宠后的宫女夜不能寐,只得坐待天明的哀伤。(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宫怨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宫怨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192622756915377026553212043011695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古汉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