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可以看到小小可可大冒险,别说少年i时代报报

【贵阳】打造环境治理多元共建的“贵阳启示”
贵阳新闻网
打造环境治理多元共建的“贵阳启示”
——贵州省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五年发展纪实
  日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基金会在生态示范村寨中开展的生态农业项目取得成效。
基金会在红枫湖镇大冲村上寨组修建的集中式人工湿地。
  五年前的今天,2007年的11月30日,在风景如画的红枫湖畔,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至此,保护贵阳市民水缸的“两湖一库”保卫战正式全面打响!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贵阳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精神、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坚定决心。
  如今,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贵阳样本”也引来了全世界关注和致敬的目光。而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也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从而实现环境治理多元共建的探索和尝试中,迎来了自己五岁的生日。
  五年来,从开展广泛深入的环境教育,到与草根民间组织合作;从资助环保公益诉讼,到支持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发展,秉承“倡导公众参与、保护饮用水源”使命的基金会,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保的进程,使两湖一库区域的环境共治模式初现雏形。
  五年来,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探索和实践,不但谱写了“生态文明贵阳样本”中的精彩篇章,同时也为我国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从单纯的行政性治理向多元共治模式转型,提供了一个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启示。
  “基金会在全世界已经很通行了。它实际上是动员民间和各方面的力量来做一件公益事业的最好载体。贵阳市建立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就是抓住了一个龙头。”在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成立之初,作为名誉理事长的龙永图,对基金会的重要性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2007年,贵阳市举起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大旗,掀起了绿色崛起攻坚战,而两湖一库的治理与保护首当其冲。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作为贵阳市饮用水源的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简称两湖一库)水质持续恶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重,直接威胁到市民的饮水安全。
  面对两湖一库的污染问题,决定不再走“先发展,后治理”老路子的贵阳,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先后成立了全国首家环保审判庭和环保法庭、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和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以期形成司法约束、行政管理、公众参与的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两湖一库”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如果说环保法庭和两湖一库管理局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创新,那么基金会则是环境保护理念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环境作为最典型的公共产品,其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众多。近十年来,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能,有效且长效的环境治理一定是全社会都积极参与的结果。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必须打破政府的垄断权,完成从单纯的行政性治理阶段向多元共治阶段的转型。
  “要注重参与性、注重国际性、注重民间性。”在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李军就基金会今后开展工作提出这样的期望。
  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则不负众望。作为一家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五年来,基金会依托政府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争取海内外热心团体及人士的支持和捐助,共收到来自贵州宏立成集团、世纪金源(贵州)集团、金世旗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款4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基金会围绕贵阳市两湖一库的保护和治理,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库区居民等不同群体开展的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举办“两湖一库环保记者行”、“世界水日——市民看水源”等系列有影响的公益宣传活动,为高校环保社团、民间NGO的环保公益活动提供小额资助等,从而使水资源环境问题尤其是两湖一库饮用水源的保护和治理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了市民爱水护水节水的环保意识。
  而在两湖一库沿湖自然村寨开展的环境示范项目,不但减少了湖库区周边村寨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同时还通过参与式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环境意识,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两湖一库的保护中。
  为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公共事务,推动贵阳市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基金会还专门设立“环境公益诉讼援助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资助的中华环保联合会与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诉乌当区定扒造纸厂非法排污污染南明河案,还成为公益诉讼的成功典型案例广为引用。
  基金会的运作模式近年来则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认为,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对于公众参与环保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利用其官办非政府组织的特殊身份连接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与公民,极富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环境管理中多方共治的难题,为当下促进我国环境共治提供有益的启示。
  浓厚的平民色彩使得基金会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几年来,无论是捐赠者还是志愿者,无论是在村寨还是学校,基金会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2010年,基金会还被贵州省民政厅评为全省首批社会组织4A级单位。
  而基金会成立五年来,更为珍贵的财富则是数不清的环保志愿者,他们中有大学生环保社团的青年志愿者、有两湖一库周边村寨的普通村民、有坚守在乡村的基层环保工作者、更有着千千万万个关心爱护贵阳饮用水源的普通市民……
  本报记者 艾冰 文
  图片由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提供
  ■ 亮点项目
  【儿童环保夏令营“受追捧”】
  “今天开始寻找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植物,我在那里见到了野百合,花椒树……。我知道了野百合花下雨的时候,会自动合上,真令我好奇。花椒树炒菜很好吃。哇!这里真的有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植物。我还听见了鸟鸣声,这声音真让我陶醉在里面,还有点(想)睡觉的感觉。这次我的感想是:大家多出去观察世界,收获可能很多哦!”
  ——小学生韦良钰
  翻开《第四届“关爱两湖一库”少儿环保夏令营纪念册》,那些用稚嫩的语言和随性的图画所表达的惊喜与感动立刻迎面扑来。
  如今,每年一届的“少儿环保夏令营”已经成为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的品牌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和追捧,今年的夏令营仅用三天的时间就招募了50名8到12岁的中小学生。夏令营中,孩子们跟着美国老师在游戏中了解水资源保护的知识,亲自到营地周边采集水样进行检测,对村寨的生态环境、农业耕种方式等进行入户调查,并组成小组针对不同的环境话题开展辩论。
  夏令营通过充满乐趣的方式,不但使孩子们初步认识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同时也了解了个人行为对于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对水资源的环保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与此同时,基金会还从2010年起全面启动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制作了125份环保动漫课件进百所学校播放,指导小学生进行环保小实验;2011年,基金会合作开发了目前我国唯一以水资源保护为题材的漫画连环读本《小小可可大冒险》,不但在《少年时代报》上连载,广播剧也正在录制中;2012年,基金会与贵阳广播电视台少儿节目《童心无限》合作,启动了“爱水护水进校园活动”电视节目的录制,获得了贵阳市36所小学的踊跃参与……
  如果说基金会散播的是绿色的种子,那么这颗种子已经在贵阳市的孩子们心中广泛地播种下来,生根发芽,伴随他们的成长逐步发展壮大。
  【大学生环保社团“快成长”】
  “现在的环境教育常常宣扬的是大而空的东西,和村民的实际生活离得太远。所以村寨的环境教育应该从培养爱家、发现家乡之美入手,了解村寨的动植物资源、利用自然的生活智慧,从而使他们了解家乡的生态文化,感悟大地之痛、环境之痛。要制定环境保护村民公约,推选村中有名望之人负责并由村民自发进行组织和监督。基金会作为外来力量可以对环境改善进行推动,但最终是否可以成行,还得依靠当地村民的自我组织与监督。”
  ——大学生志愿者对红枫湖镇芦荻村环境改善的意见与建议
  日,一群来自贵州各高校的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在两湖一库基金会的组织和资助下,前往红枫湖镇芦荻村开展了为期9天的环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志愿者们深入农户家庭开展了村寨环境基线调查,绘制了芦荻村四个自然村寨的绿地图,清理了部分沿湖村寨垃圾,举办了“珍爱水资源”的文艺演出……这些活动都为基金会后期开展生态示范村寨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芦荻村的调查是贵阳市两湖一库基金会近几年来积极推动大学生环保力量成长的一个缩影。从资助贵阳地区的高校社团在两湖一库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教活动,到帮助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成立了第一支全部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宣传和保护阿哈水库环境的环保小组?——阿哈水库环保工作小组;从培训高校环保骨干,促进大学环保社团及志愿者的成长,到与雷励中国进行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基金会通过指导和资助的方式,支持大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公益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发展壮大,使他们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两湖一库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中的坚实力量,
  日前,基金会还正式启动了“首届贵阳地区高校社团环保公益活动小额资助项目计划”,希望以此提高贵阳地区高校社团在社团管理、项目管理和志愿者管理方面能力,强化环保社团的整体效应,从而推进两湖一库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中民间力量的成长壮大。
  【生态示范村寨治理“参与式”】
  “我们互助小组自己参与修建厕所、圈舍、灶台,可以学到技术,把握质量,方便维护使用。”
  ——村民何元宝
  “通过修(改)建厕所、圈舍、灶台,改善了村寨住户脏、乱、差、臭,我家的不用说臭,就是端饭在厕所吃也闻不到什么味道,自己环境卫生搞好了,才能保护饮用水源”。
  ——村民陈光平
  两湖一库沿湖自然村寨有315个,人口134882人,防治湖库周边村寨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两湖一库饮用水源的污染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针对这一问题,基金会先后在红枫湖芦荻村竹山组和大冲村上寨组启动了生态示范村寨建设项目:通过农户自愿互助参与施工、基金会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的方式完成66户农户的改厨、改圈、改厕工作;出资110万元修建上寨组集中式人工湿地,将该村民组66户生活污水全部进行收集处理;出资3.5万余元向芦荻村竹山组捐赠了一批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施用;与民间组织合作推出“乐耕园”项目,建立了30亩生态示范园,希望以社区支持农业方式推动两湖一库周边农村的生态转型;向红枫湖镇大冲村下寨组捐赠了分类垃圾桶80个,垃圾手推车5辆,有效解决了村寨生活垃圾无人收集的问题……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生态示范村寨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红枫湖饮用水源污染。
  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基金会尤其注重“参与式”发展,积极主张村民自主参与,不仅与当地的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项目改造的厨、圈、厕也得到了极高的利用率。同时,基金会还协助村寨组建了儿童环保志愿小组,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带动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如今,生态示范村寨的村民不但环境意识有所提高,自觉自主地管理村寨的环境卫生,还当起了环境保护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两湖一库的保护中。今后基金会将在沿湖周边大力推广这种“参与式”的模式。
  日,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龙永图、许正维为贵州省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授牌。
  日,基金会在人民广场发起“珍爱生命之水,保护两湖一库”的大型募捐活动,收到社会各界捐款99万余元。
  2008年4月,基金会向全社会发起了招募两湖一库环保志愿者,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
  2008年5月,基金会与贵阳市政府新闻办、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开展了“珍爱生命之水,保护两湖一库”环保记者行活动,来自12家媒体的16名记者在四天的时间里深入两湖一库流域15个点进行了采访。
  2008年9月,基金会与贵阳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珍爱生命之水,保护两湖一库”中小学生征文比赛。活动历时两个多月,共收到80所学校推荐的征文1770篇。
  日,基金会举办周年庆暨表彰活动,对在两湖一库环保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民间人士进行表彰。
  日,基金会与共青团贵阳市委在第十七个“世界水日”联合开展了“世界水日市民看水源”——两湖一库调查活动。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志愿者共计行程150多公里。
  日,基金会与民间环保组织“贵州绿家园”共同组织了“世界地球日——关注身边的水”活动,20多名环保志愿者从人民广场出发,沿南明河步行到红岩桥,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日,基金会与共青团贵州省委《少年时代报》报社在“世界环境日”期间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关爱两湖一库”的少儿环保绘画大赛,之后还组织获奖儿童到红枫湖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环保夏令营活动。
  日,基金会和贵阳市总商会举行了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环境、保水缸”志愿行动捐赠仪式。共有313家非公有制企业、16家行业商会(异地商会)、74名个人向基金会捐赠资金2253万余元。
  2010年3月,“世界水日”期间,基金会和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共同发起了“饮水思源——贵阳水环境调查市民行动”。
  日,基金会联合贵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在沿湖村寨开展了主题为“我眼中的两湖一库——乡村环保摄影活动”,100名沿湖村寨村民拍摄的4000余幅图片参选。
  日,基金会与花溪区人民政府联合在花溪开展了“保护水源、健康生活”携水接力公益长跑活动,活动当天共募得资金4143.50元。
责任编辑:叶子
中国文明网联盟网站
贵阳市文明委成员单位
重点新闻网站
地方文明网站
联系地址:贵阳市金阳新区市委大楼 市文明办秘书组
咨询电话: 7988179
邮编:550002
Copyright&贵阳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打造环境治理多元共建的“贵阳启示”
位置:&&>>&&>>&正文
打造环境治理多元共建的“贵阳启示”
来源:贾汪环保局&&nbsp更新时间:&&点击:149
如今,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贵阳样本”也引来了全世界关注和致敬的目光。而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也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从而实现环境治理多元共建的探索和尝试中,迎来了自己五岁的生日。
五年来,从开展广泛深入的环境教育,到与草根民间组织合作;从资助环保公益诉讼,到支持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发展,秉承“倡导公众参与、保护饮用水源”使命的基金会,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保的进程,使两湖一库区域的环境共治模式初现雏形。
五年来,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探索和实践,不但谱写了“生态文明贵阳样本”中的精彩篇章,同时也为我国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从单纯的行政性治理向多元共治模式转型,提供了一个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启示。
“基金会在全世界已经很通行了。它实际上是动员民间和各方面的力量来做一件公益事业的最好载体。贵阳市建立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就是抓住了一个龙头。”在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成立之初,作为名誉理事长的龙永图,对基金会的重要性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2007年,贵阳市举起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大旗,掀起了绿色崛起攻坚战,而两湖一库的治理与保护首当其冲。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作为贵阳市饮用水源的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简称两湖一库)水质持续恶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重,直接威胁到市民的饮水安全。
面对两湖一库的污染问题,决定不再走“先发展,后治理”老路子的贵阳,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先后成立了全国首家环保审判庭和环保法庭、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和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以期形成司法约束、行政管理、公众参与的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两湖一库”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如果说环保法庭和两湖一库管理局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创新,那么基金会则是环境保护理念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环境作为最典型的公共产品,其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众多。近十年来,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能,有效且长效的环境治理一定是全社会都积极参与的结果。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必须打破政府的垄断权,完成从单纯的行政性治理阶段向多元共治阶段的转型。
“要注重参与性、注重国际性、注重民间性。”在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李军就基金会今后开展工作提出这样的期望。
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则不负众望。作为一家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五年来,基金会依托政府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争取海内外热心团体及人士的支持和捐助,共收到来自贵州宏立成集团、世纪金源(贵州)集团、金世旗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款4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基金会围绕贵阳市两湖一库的保护和治理,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库区居民等不同群体开展的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举办“两湖一库环保记者行”、“世界水日――市民看水源”等系列有影响的公益宣传活动,为高校环保社团、民间NGO的环保公益活动提供小额资助等,从而使水资源环境问题尤其是两湖一库饮用水源的保护和治理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了市民爱水护水节水的环保意识。
而在两湖一库沿湖自然村寨开展的环境示范项目,不但减少了湖库区周边村寨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同时还通过参与式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环境意识,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两湖一库的保护中。
为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公共事务,推动贵阳市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基金会还专门设立“环境公益诉讼援助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资助的中华环保联合会与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诉乌当区定扒造纸厂非法排污污染南明河案,还成为公益诉讼的成功典型案例广为引用。
基金会的运作模式近年来则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认为,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对于公众参与环保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利用其官办非政府组织的特殊身份连接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与公民,极富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环境管理中多方共治的难题,为当下促进我国环境共治提供有益的启示。
浓厚的平民色彩使得基金会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几年来,无论是捐赠者还是志愿者,无论是在村寨还是学校,基金会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2010年,基金会还被贵州省民政厅评为全省首批社会组织4A级单位。
而基金会成立五年来,更为珍贵的财富则是数不清的环保志愿者,他们中有大学生环保社团的青年志愿者、有两湖一库周边村寨的普通村民、有坚守在乡村的基层环保工作者、更有着千千万万个关心爱护贵阳饮用水源的普通市民……
■ 亮点项目
【儿童环保夏令营“受追捧”】
“今天开始寻找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植物,我在那里见到了野百合,花椒树……。我知道了野百合花下雨的时候,会自动合上,真令我好奇。花椒树炒菜很好吃。哇!这里真的有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植物。我还听见了鸟鸣声,这声音真让我陶醉在里面,还有点(想)睡觉的感觉。这次我的感想是:大家多出去观察世界,收获可能很多哦!”
――小学生韦良钰
翻开《第四届“关爱两湖一库”少儿环保夏令营纪念册》,那些用稚嫩的语言和随性的图画所表达的惊喜与感动立刻迎面扑来。
如今,每年一届的“少儿环保夏令营”已经成为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的品牌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和追捧,今年的夏令营仅用三天的时间就招募了50名8到12岁的中小学生。夏令营中,孩子们跟着美国老师在游戏中了解水资源保护的知识,亲自到营地周边采集水样进行检测,对村寨的生态环境、农业耕种方式等进行入户调查,并组成小组针对不同的环境话题开展辩论。
夏令营通过充满乐趣的方式,不但使孩子们初步认识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同时也了解了个人行为对于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对水资源的环保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与此同时,基金会还从2010年起全面启动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制作了125份环保动漫课件进百所学校播放,指导小学生进行环保小实验;2011年,基金会合作开发了目前我国唯一以水资源保护为题材的漫画连环读本《小小可可大冒险》,不但在《少年时代报》上连载,广播剧也正在录制中;2012年,基金会与贵阳广播电视台少儿节目《童心无限》合作,启动了“爱水护水进校园活动”电视节目的录制,获得了贵阳市36所小学的踊跃参与……
如果说基金会散播的是绿色的种子,那么这颗种子已经在贵阳市的孩子们心中广泛地播种下来,生根发芽,伴随他们的成长逐步发展壮大。
【大学生环保社团“快成长”】
“现在的环境教育常常宣扬的是大而空的东西,和村民的实际生活离得太远。所以村寨的环境教育应该从培养爱家、发现家乡之美入手,了解村寨的动植物资源、利用自然的生活智慧,从而使他们了解家乡的生态文化,感悟大地之痛、环境之痛。要制定环境保护村民公约,推选村中有名望之人负责并由村民自发进行组织和监督。基金会作为外来力量可以对环境改善进行推动,但最终是否可以成行,还得依靠当地村民的自我组织与监督。”
――大学生志愿者对红枫湖镇芦荻村环境改善的意见与建议
2010年7月20日,一群来自贵州各高校的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在两湖一库基金会的组织和资助下,前往红枫湖镇芦荻村开展了为期9天的环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志愿者们深入农户家庭开展了村寨环境基线调查,绘制了芦荻村四个自然村寨的绿地图,清理了部分沿湖村寨垃圾,举办了“珍爱水资源”的文艺演出……这些活动都为基金会后期开展生态示范村寨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芦荻村的调查是贵阳市两湖一库基金会近几年来积极推动大学生环保力量成长的一个缩影。从资助贵阳地区的高校社团在两湖一库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教活动,到帮助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成立了第一支全部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宣传和保护阿哈水库环境的环保小组?――阿哈水库环保工作小组;从培训高校环保骨干,促进大学环保社团及志愿者的成长,到与雷励中国进行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基金会通过指导和资助的方式,支持大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公益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发展壮大,使他们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两湖一库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中的坚实力量,
日前,基金会还正式启动了“首届贵阳地区高校社团环保公益活动小额资助项目计划”,希望以此提高贵阳地区高校社团在社团管理、项目管理和志愿者管理方面能力,强化环保社团的整体效应,从而推进两湖一库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中民间力量的成长壮大。
【生态示范村寨治理“参与式”】
“我们互助小组自己参与修建厕所、圈舍、灶台,可以学到技术,把握质量,方便维护使用。”
――村民何元宝
“通过修(改)建厕所、圈舍、灶台,改善了村寨住户脏、乱、差、臭,我家的不用说臭,就是端饭在厕所吃也闻不到什么味道,自己环境卫生搞好了,才能保护饮用水源”。
――村民陈光平
两湖一库沿湖自然村寨有315个,人口134882人,防治湖库周边村寨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两湖一库饮用水源的污染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针对这一问题,基金会先后在红枫湖芦荻村竹山组和大冲村上寨组启动了生态示范村寨建设项目:通过农户自愿互助参与施工、基金会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的方式完成66户农户的改厨、改圈、改厕工作;出资110万元修建上寨组集中式人工湿地,将该村民组66户生活污水全部进行收集处理;出资3.5万余元向芦荻村竹山组捐赠了一批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施用;与民间组织合作推出“乐耕园”项目,建立了30亩生态示范园,希望以社区支持农业方式推动两湖一库周边农村的生态转型;向红枫湖镇大冲村下寨组捐赠了分类垃圾桶80个,垃圾手推车5辆,有效解决了村寨生活垃圾无人收集的问题……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生态示范村寨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红枫湖饮用水源污染。
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基金会尤其注重“参与式”发展,积极主张村民自主参与,不仅与当地的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项目改造的厨、圈、厕也得到了极高的利用率。同时,基金会还协助村寨组建了儿童环保志愿小组,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带动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如今,生态示范村寨的村民不但环境意识有所提高,自觉自主地管理村寨的环境卫生,还当起了环境保护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两湖一库的保护中。今后基金会将在沿湖周边大力推广这种“参与式”的模式。
2007年11月30日,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龙永图、许正维为贵州省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授牌。
2007年12月23日,基金会在人民广场发起“珍爱生命之水,保护两湖一库”的大型募捐活动,收到社会各界捐款99万余元。
2008年4月,基金会向全社会发起了招募两湖一库环保志愿者,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
2008年5月,基金会与贵阳市政府新闻办、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开展了“珍爱生命之水,保护两湖一库”环保记者行活动,来自12家媒体的16名记者在四天的时间里深入两湖一库流域15个点进行了采访。
2008年9月,基金会与贵阳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珍爱生命之水,保护两湖一库”中小学生征文比赛。活动历时两个多月,共收到80所学校推荐的征文1770篇。
2008年12月16日,基金会举办周年庆暨表彰活动,对在两湖一库环保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民间人士进行表彰。
2009年3月22日,基金会与共青团贵阳市委在第十七个“世界水日”联合开展了“世界水日市民看水源”――两湖一库调查活动。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志愿者共计行程150多公里。
2009年4月22日,基金会与民间环保组织“贵州绿家园”共同组织了“世界地球日――关注身边的水”活动,20多名环保志愿者从人民广场出发,沿南明河步行到红岩桥,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2009年6月5日,基金会与共青团贵州省委《少年时代报》报社在“世界环境日”期间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关爱两湖一库”的少儿环保绘画大赛,之后还组织获奖儿童到红枫湖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环保夏令营活动。
2009年12月16日,基金会和贵阳市总商会举行了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环境、保水缸”志愿行动捐赠仪式。共有313家非公有制企业、16家行业商会(异地商会)、74名个人向基金会捐赠资金2253万余元。
2010年3月,“世界水日”期间,基金会和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共同发起了“饮水思源――贵阳水环境调查市民行动”。
2011年3月22日,基金会联合贵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在沿湖村寨开展了主题为“我眼中的两湖一库――乡村环保摄影活动”,100名沿湖村寨村民拍摄的4000余幅图片参选。
2012年6月16日,基金会与花溪区人民政府联合在花溪开展了“保护水源、健康生活”携水接力公益长跑活动,活动当天共募得资金4143.50元。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时代报广告代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