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我解答,山中相送罢全诗古诗,多多多多多多多!在线等

帮我找找古诗呀,我拿出50分来了!_百度知道
帮我找找古诗呀,我拿出50分来了!
我们班要弄一个关于古诗词的活动,我是我们那一小组的组长。老师说有一个主持人抽签背诗的环节(具体就不说了)。背的诗分10种:描写春、夏、秋、冬的(4种),还有关于思乡的,乡村的,月亮的,借物说志向、好品质的(好像不叫这个名,不过意思差不多,例如竹石,这个算1种),还有关于送别和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的(例如望庐山瀑布)。越经典越好,不是很经典的也可以回答, 一次不答全也可以。快点呀!好的可以再追加20分。
谢谢大家的回答,这次的古诗词朗诵大比拼已经结束了。
提问者采纳
春天的:一、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二、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四、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五、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六、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七、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八、 行舟唐· 李益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夏天的:一、有约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路灯花。二、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三、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五、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七、题君山唐·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八、夏雨后题青荷兰若唐·施肩吾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我所选的都是比较陌生的诗词,但是想像力都是非常丰富的,夏天有名的诗词还有《宿新市徐公店》、《题西林壁》、《小儿垂钓》、《悯农》、《早发白帝城》……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借江中之景抒发诗人旅途的寂寞和愁思。)烟渚——江上雾气笼罩的小沙洲。芙蓉楼送新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寒雨——秋雨。)从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歌从描写边关军营中的宴乐场面表现了戍边将士守边和思乡的复杂情感。)登高(节录)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秋日登高,听急风怒号,山猿长啸;看群鸟飞旋,落叶纷纷;俯视脚下长江之水汹涌澎湃,滚滚而来。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秋天的还有: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长安、秋望唐·杜牧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真珠月似弓。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描写冬天的古诗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思乡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heheheheheheheheheehehehheheheheheheheheehehehehhehehehehehehehe
提问者评价
谢谢大家的回答,这次的古诗词朗诵大比拼已经结束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古诗的相关知识
其他26条回答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二、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三、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六、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七、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
有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思乡的古诗
些秋的秋词思乡的多了最经典的。。。静夜诗。。。还有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
[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只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春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夏夏 王安石《初夏即事》: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秋 李颀【望秦川】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冬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唐】布燮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二、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三、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六、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七、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
去这个网站:/xz-season-1.html
天地革而四时成
革:变化。天地有阴阳寒暑之变化而形成四季。
《书周易·革》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何言:说过什么?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论语·阳货》孔子语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愆阳:过于温暖。伏阴:夏寒。凄风:寒风。苦雨。久下不停 的雨。
《左传·昭公四年》
春生者繁华,秋荣者零悴
零:草木凋落。悴:憔悴。
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曾长思书》
春葩含日似笑,秋叶泫露如泣
葩:花。泣:水滴下垂的样子。
北齐·刘昼《刘子·言苑》
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秀:指草类植物结子。葽:草名,又叫“远志”,味苦,可入药。蜩:蝉,又名知了。
此描写夏天的诗意:四月远志结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
《诗经·豳风·七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诗经·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潭:水边。
隋·杨广《夏日临...
芙蓉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李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日湖上 薛 莹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宫中题 文宗皇帝
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
汾上惊秋 苏 (廷+页)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秋月 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雨悠悠
七夕 杨 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几多
立秋 刘武子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七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二、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三、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六、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七、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1 / 24 页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等级:高中二年级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17
查看: 1786&
本帖最后由 陌上阳光 于
12:54 编辑 唐诗三百首赏析,大致了解下!五言绝句静 七言绝句 五言古诗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18
  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解  ⑴寥落:寂寞冷落。  ⑵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译文  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  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  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  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  赏析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可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参互并观。这里的古行宫即洛阳行宫上阳宫,白头宫女即“上阳白发人”。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这些宫女天宝(742-756)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此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此时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十分凄绝。这首诗平实,但很有概括力,也很含蓄,并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  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我国古典诗歌讲究精炼,写景、言情、叙事都要以少总多。这首诗正具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所以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二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以为这首诗是王建所作,并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19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19
  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赏析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20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译文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20
  杂诗·君自故乡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21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析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21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22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22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  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醅:没有过滤的酒。  译文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赏析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23
  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注解  1、窥:窃伺。  2、临洮:今甘肃泯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译文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  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能远望;  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赏析  ??这是西域边境人民歌颂哥舒翰战功的诗。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全诗内容平淡素雅,音节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五言诗的典雅逸秀。所以,沈德潜说:“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然而,即使以工拙求之之,难道就失其俊美感人吗?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23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译文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23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  1、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  颦蛾眉:皱眉。  译文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赏析  ??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人可以自解。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24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解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9 小时
金币:16903
<em id="authorposton14-4-8 11:24
  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  1、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  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  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赏析  ??“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来得生动。诗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心理状态,洞察入微,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中相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