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是,轻罗小扇扑流萤下一句现存诗篇作品最多的古代诗人是好吗

五句以上古人咏月的诗句?_百度知道
五句以上古人咏月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3.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5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7.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18.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 19.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0.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21.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23.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先秦咏月诗词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皓兮,佼人浏兮,舒忧受兮。劳心蚤兮。
月出照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皎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魏晋咏月诗词
曹植《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欢有余哀。
唐代咏月诗词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参考资料:
(欧阳自远整理)
唐诗里少不了说李白杜甫。“诗仙”李白的咏月诗相当多,比如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我更喜欢他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满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影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在这首诗里,李白的豪放不羁,潇洒超脱的个性一面跃然纸上,而他奇妙的想象力构织的意境也让人陶醉。
诗歌作品更具有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的诗篇就更苍凉和沉重,比如他的咏月诗名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在月色下是特别容易怀念故人的,何况远...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愁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
诗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诗歌的欣赏与鉴别
诗歌欣赏作为一种艺术认识活动,是读者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品味、评判的一种过程。
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要求鉴赏者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感受和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知识。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想真正学会欣赏、学会鉴别,真正懂得欣赏与鉴别诗作,就应该先弄明白诗的定义与特征,充分了诗的发源与演变,继而才能由视觉上的感知,上升到心灵上的交汇,最后融会贯通于大脑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因此,要欣赏诗,首先就要知道诗的定义、诗的起源与演变以及诗的体裁特征与基本分类,只有弄明白了这些基本概念与内涵,才谈得上去欣赏与鉴别。
&& 诗的定义&
在《辞海》中,“诗”的定义是:“文学的一种载体,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而在许多学术界里,对诗是这样定义的: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通俗地说,诗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另外,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的简称。
透过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名家所言,关于“诗是什么”,各有独到和精辟之处:不管是但丁在《论俗语》中所描述的:“诗不是别的,而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虚构故事。”还是雪莱在《诗辩》中所描述的:“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的记录。”甚至最直接的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都强调诗着眼于诗的内容;着眼于诗的意象特征。
诗之所以难于定义,且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当诗的广义与狭义搅在一起时,“什么是诗”就显得更为纷纭复杂了。由此,当我们把广义的诗与狭义的诗区分开来,就可以避免许多混乱,诗的定义就开始明晰了。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诗是一切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统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灵魂逃逸现实后的栖息方式。
作为艺术的通称,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诗:音乐是在时间坐标上流动的诗;绘画、雕塑是二维或三维空间里具象的诗;建筑是对空间进行格式化的诗;舞蹈是人的形体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一同展开的诗;散文、小说是无韵的诗。一切现实存在的东西都可以用诗来形容:诗一般的心情,诗一般的风景,诗一般的落寞,诗一般的悲怆,诗一般的爱恋,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年华,诗一般的时代……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诗,就是从巴比伦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以来,尤其是中国的《诗经》和古的荷马史诗开始,几千年一直被创作、传播和鉴赏,在中国近代以前一直被奉为文学正宗的那种文体。也就是说,它是人类观照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
通俗地说,写诗就是在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就是在孤独的岁月里给自己写情书;就是让自己的生命留下文字的痕迹。&
&&&诗的起源与演变&
诗是最早的文学样式,它几乎是和人类的语言同时产生的。它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主要表现劳动、戏乐、爱恋、仪式、思考及宗教等内容。
在中国,早期的诗、歌与乐、舞是一体的,诗就是歌词,在实际的使用中与音乐和舞蹈配合。后来诗、歌、乐、舞各自独立发展,诗与歌统称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这话不难理解,劳动是动态的,动态的事物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韵律。所以,诗是韵文,是从劳动中产生;而休息则是静态的,人在静态中,思维最为畅达,最能想象出许多的幻景。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中国诗的发展与演变,从原始的劳动号子、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歌行、唐诗、“五·四”以后的新诗、当代多元化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 诗的体裁特征&
诗的本质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诗总是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诗是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抒情诗自不待言,就是叙事诗也离不开情感。无情而叙事,往往会使人感到质木无味,缺乏艺术感染力与煽动性。
诗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即便是一些纯粹抒发性的诗,同样具有高度集中与概括的特点。而格律诗,其概括性尤其凸显,有时候一个字即可概括一层意境。
诗的语言凝炼而富有形象性。诗是用语言向读者的想象力提供形象,因此,诗的语言必须凝炼而生动。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孕更深广的生活内容,从而收到以少胜多,以约总博,寓万里于尺幅的艺术效果。诗歌语言的凝炼主要体现在对篇、章、句、字的锤炼。而炼句、炼字的目的是炼意,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广的思想感情。
诗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诗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没有节奏与韵律,就不成其为诗。诗的节奏美是适应舞蹈和吟唱的需要而形成的。人的感情的起伏、波动和生动节奏的张、驰决定了诗的节奏。因此,诗中的轻松、欢快、沉滞、昂扬、舒缓的节奏,就是诗人情感变化的间接反映。&
&&&诗的基本分类&
中国诗歌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或近体诗)。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并发展起来的新诗以及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某些旧体诗,是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写作的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旧体诗,是古代诗歌。
按内容,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按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它们都具体体现于各自不同的形式特点;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等。
中国是诗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所谓鉴赏,就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作品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因而在欣赏诗歌时,就要努力寻求言外之义、文外之旨、微言大义。最重要的,要弄清楚作品所用的表达技巧,这是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
当拿到一首诗作,一是要懂题目、作者、题材、体裁和注释。
题目是交代写作时间、背景、地点、缘由、情感等,是鉴赏的关键。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
而读懂作者的经历、艺术创作特点,常是鉴赏的关键,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
弄明白是何等题材,不管是哪能类题材,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鉴赏,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而能够正确分清属何种体裁,是鉴赏中必须具备的素养与能力,只有在对诗的体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对诗作进行鉴赏。
弄清楚注释,在充分了解诗中所包含的历史人物、时代背景及解释典故时,便能够准确的鉴赏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也就是说,在鉴赏时,一定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来理解诗歌。要学会透过语言、形象去揭示作品的内容以及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
二是要学会辨别,即辨别意象、诗眼、基调、风格流派等。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数不胜数,要熟悉常见意象的一般象征意义。而现代人写诗有个误区,就是频繁的使用各种意象,想以此来表现更多的东西。其实,真这样做了就什么都表达不了。空有意象而没有情感或者理性的思考以及一些无我境界的表达的话,不能说是好诗。写的再好,最多也只能得一个“有文才”、“辞藻积累丰富”等的赞扬罢了。如:曾读到这样一首标明为绝句的诗作:
山清水秀映尘世,胸无城府渡乾坤。
明媚风光虽旖旎,只因落处阶下层。
这首诗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主旨不明确。用一个字来形容全诗,就是“乱”。
首先来看格律问题:显然出律较多。几乎句句出律。既然标明为“绝句”就应该严格遵守绝句的格律来作,韵律与平仄不能忽视。
其次是意境及谴词问题:“山清水秀映尘世,胸无城府渡乾坤。”这两句意境不错,颇有出世之感,给读者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在今天这个功力浮躁的年代里,这种心态与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接下来这二句“明媚风光尽旖旎,只因落处阶下层。”似乎与前面的意象就很不搭调了。虽有“清”之起,有“世”之承,有“风光”之转,有“阶下层”之合,但是“落处”与“阶下层”在此处用的甚为不当。首联重“清”,尾联如此两句合之,似乎使得意境由“清”变“浊”了,让读者感觉到一种消极与悲观的厌世情绪,与前面的意境不相吻合,意象混乱。以至全诗难上难下,难超脱、难入世,难婉难放,全诗即变得俗气与不合格调。
再次,这首诗作在韵律上还犯了“押韵十三忌”中的“挤韵”,这也是诗词在用韵时比较忌讳的,会让读者读起来感觉拗口。
全诗的主旨所在。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其中的“绿”字,最初用的是“到”、后来改为“过”、又改为“入”、“满”,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同“到”、“过”、“入”、“满”相比,这个“绿”字的最大优点是具体生动,使人仿佛看到了春风绿遍江南,一片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而一个“绿”字就引领了全诗。即成为这首诗作的“诗眼”。
即诗人在作品中借助意象表达的喜、怒、哀、乐感情。对此把握不准会影响对全诗的主旨的理解。如白居易《长恨歌》,全诗基调是悲凉的,而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风格流派:诗歌风格是指诗人作品中呈现的艺术特点。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辛”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杜牧的俊爽等等。不同风格的诗人在创作中选取的意象不同,写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三是要掌握赏析技巧。如抒情方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包括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事等。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首先要能够区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比较复杂,而诗人处理情景关系是创造意境的关键。
诗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首诗如果感情浓郁,抒发畅达,就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思,有效地增强诗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鉴赏时,一要剖析技巧特征,破解含蓄诗意;二要知人论世,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三要从形象切入,捕捉形象,深入揣摩形象的意蕴,进而参悟作者的命意。
如“愁”这种常见的情感,无形无色,但优秀诗人就能够使用生花妙笔塑造得有形有色,鲜活独特,意象充盈,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被深深的感染。
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互文,用典。诗文中运用修辞方法,大体和现代汉语中修辞的作用一样。要在辨析方法的同时落实修辞的表达作用的把握。
写作手法:诗歌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简单说来有:渲染、烘托、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方式。&
诗歌欣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掌握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有时出于修辞和平仄的需要,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生活中实际语言习惯的句式,较常见的有侧重、倒装、互文互体等。
二是诗歌欣赏要用形象思维。不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诗人总是凭借诗歌中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因此,诗歌欣赏也必须运用形象思维,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三是全面把握,切忌片面、穿凿。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必须融会贯通,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必须全面理解。
总之,诗人写诗,并锤炼字、句的目的在于炼意。经过反复锤炼的字句往往包含着多重意象,所以,历来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诗无达诂”并非指对一篇作品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而是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生活阅历、志趣去见仁见智。只有充分理解并参悟一首诗作的内涵与格调,才能深层次地去欣赏与鉴别。
注:诗的定义、基本分类与起源素材来源于《辞海》及相关文献资料。
&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与戒忌&
韵是在所有文体中最抽象的一种文体。但只要说到韵,大凡喜欢诗词歌赋的人,都会知道只有韵律流畅的词曲才会觉得朗朗上口,才有一种诵唱自如的感觉,才能达到一种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境界。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讲韵的,就是民间歌谣也是要讲韵的。
北宋美学家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这样描述韵:“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之其美。”这话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凡是最美的事物必定有韵,正所谓“韵者,美之极。”大千世界,一种韵之美,无处不在。一首诗,一首词,一首歌,都是美好字句的有序排列。而要把这些美好的字句做到最佳排列,正确把握用韵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不少新诗,就连当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声、戏曲等各类文学艺术当中,都离不开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的仅在于对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而已。因此,掌握韵,是学诗的前提。
既然我们知道了用韵的重要性,为了便于喜好诗词歌赋、而对用韵欲探其究的诗友之需,笔者就用韵上的规则以及在用韵上的一些忌讳,加以浅谈概述,以共商榷。
在简述中,笔者力求通俗易懂,以简驭繁。简明实用,避免玄虚。但若力不能逮,语焉不详,还望各位诗词爱好者不吝赐教,敬请雅正。&
一、几个常用术语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其实要弄清楚韵的概念与运用,首先就要弄清楚何为韵?何谓押韵?何谓韵律?何谓韵脚和白脚?以及何为平仄等五个基本概念,只要弄清楚了这些常用术语的基本概念与区别,其它的慢慢就会循序渐进地掌握了。
(一)、韵
1、韵的基本定义:在《新华字典》中,韵,被定义为: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
2、韵在韵文中的定义: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的汉字,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放缀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个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谐、顺口、流畅的朗诵效果,这就构成了“韵”。
刘勰于【文心雕龙】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换句话说,韵,即为“同一收音”称之为韵。
如:“东、公、空、同、聪、红、隆”等字,皆以ong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
“东”韵。
再如“先、天、年、千、煎、绵、延”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
从以上我们常用的字中,我们就不难理解韵的概念了。韵,就是一系列韵母相同的字。而对于韵文来说,韵,就是一种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亦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等。当然,这种韵文区别于“散文”。
另则,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二)、押韵
1、押韵的定义:押韵,也作“压韵”、叶(xi&)韵(作“谐韵”、“协韵”。)即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以形成一种节奏美和音韵美,称为“押韵”。
实际上,押韵也就是韵的使用方法。通俗地说,诗人在诗词中的用韵,就叫做押韵。
2、韵部: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3、押韵的作用: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
其作用一是串联作用。押韵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二是便于记忆作用。诗之有韵,读之流畅,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背诵。
4、近体诗押韵的规定,归纳如下:
①、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②、只押平声韵。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标明律绝的诗作,虽然入韵了,但平仄韵不分,混押一通,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是概念模糊所致。这点,我们要足够引起重视,笔者认为,学诗,就要严格起头,精准迈步。
③、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换韵。
(三)、韵律
1、韵律的定义:韵律,即为平仄和押韵规范。也就是格律诗词中对韵的运用规定称之为“韵律”,这和我们平时理解的韵律一词的意思有些不同。
韵律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声韵和节律,也就是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这是我们在格律诗词中常用的专业术语。当我们在欣赏一首诗词时,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些词,如“平仄适宜”、“韵律流畅”、“入韵”、“出韵”、“入律”、“出律”等词,实际就是在以格律诗的“平仄和押韵规范”在评读这首诗作。二是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如常见所指的音乐与跳舞韵律,韵律操以及某种物体的神韵等等,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
2、韵律的作用:韵律既是格律诗词曲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歌赋民谣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由于汉语文字的单音特性,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如果平仄、对仗和押韵这三要素运用得好,就可以使诗词歌赋增强音乐感,展现出音韵结构的整齐与节奏之美,体现出一种因声求气、同气相求的韵律之谐美。如若运用不好,用得过多或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四)“韵脚”和“白脚”
1、“韵脚”和“白脚”的定义:押韵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像人躺下来,放在脚底一样,因此有韵的那个地方(那个字)就称之为“韵脚”。反之不押韵的那一句的最后那个字就叫做“白脚”。
2、“韵脚”和“白脚”的区别:“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也叫做“脚分明”。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会犯用韵上的忌讳,叫“踩脚”。
(五)、平仄
1、平仄的定义:平仄即古汉语字调的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而平仄则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2、平仄的划分: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
而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简单地说,就是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第二声是平声;第三、第四声是仄声。这种划分简单明了,就是初学者也能一学便会。
3、平仄的作用:诗词押韵讲平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闪烁,她能赋予诗词歌赋以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和抑扬顿挫的节拍之美,以朗朗上口为大众传诵不衰。
二、韵的起源与演变
1、韵的起源
说起韵的起源,似乎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都不可否定诗韵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延续至今所形成的。
大家都知道,由于地域关系,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尽管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这种独有的特点,对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作诗,就成为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诗是韵文,各地对文字读法不同,就无法统一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好在有许多诗词大家,充分展示个体与群体的聪明智慧,制定出了统一的韵书。对于平仄声,每个字在音韵上具体归属哪个部类,都在韵书里列出来,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
虽然韵书在不断的修韵与更新,但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后来所说的诗韵,泛指格律诗用韵,通常是指《平水韵》。
在目前尚未有权威性新韵得到公认的情况下,不少人认为,最好是既按平水韵写诗,又注意回避其中明显与现代普通话相抵触的地方。
其实,笔者认为,中国字千变万化,可以选择的字亦应有尽有,何必非要去选择一些读着既别扭又与古韵相抵触的字呢?咱们尽量回避在一首诗中同用这些字就可以了。这样写出来的诗,一般人读着顺口,那些特别讲究“诗依平水”的人也不会说你不懂诗韵了。
现代人写诗,如果仍按古韵来用韵,确实令人感到别扭。古人对声母、韵母之类的音韵规律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这么准确和科学,所以当时对韵的分类就有一些不太科学之处。古韵书对韵的分类,与现代人的语言确实存在一定的实际相距。
就象入声字来说,现代人有几个能分清楚的?如果不是刻意去用古韵写诗,根本不会想到这个明明读着是平声的字,怎么到了古韵中就成了仄声了?毕竟多数人使用的工具书就是《新华字典》啊,老师教的也是《新华字典》啊。
其实,由于有古音和今音之区分,对于用“韵”,这也是当今学术家们颇具争论的一个问题。
毕竟我们这一辈人,从小识字就是以《新华字典》为准音,所以,笔者更加喜欢使用新韵(今韵),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诗韵新编(新十八韵)》或《中华新韵》。一是与普通话不抵触;二是简明易学,查询便捷;三是利于格律诗的发展与承传。
写诗嘛,本来就是一种轻松愉快、一时性起、灵感突发而至的创作过程。如果在写作中,还煞费苦心地一字一字的对照古韵来写作,生怕一不留神弄出个入声字来,让读者不知所云,还以为出律了,岂不让人啼笑皆非?劳而无功,兴致全无。
2、韵的演变
“韵”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其后用于书画领域,到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且成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
用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实际用112韵。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用108韵。宋末金代,金元时合并为106韵。随后,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加之王文郁为平水人,因而世人称之《平水韵》。《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尔后,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集韵之大成,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最后形成《佩文诗韵》,共106韵10235字。如果是喜欢古韵的诗词爱好者,在用韵上建议首选《佩文诗韵》。
总的来说,《唐韵》《广韵》都比《平水韵》严,所以唐宋时期按《唐韵》《广韵》写的诗,自然也就符合《平水韵》了。
因古韵分韵太窄,使用不易。所以,许多人更愿意使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4或18个韵部,这对于初学写诗的人来说,益处很大。为此,建议初学者使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韵书,也可在网络查询《中华新韵》都很不错,使用非常便捷。
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一看这么多的韵部,一下子头都炸了,也不知道从哪儿入手下,总觉得学古诗太难,太难把握了。其实,如果真正入门了,实际并不难。
三、用韵“十三忌”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话》中曰:“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另则:“杜甫诗‘悬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韵脚之法”。可见押好韵,是写好格律诗的脉络。
用韵如用兵。我们常说,格律诗可以错律,但绝不能错韵。不按规则用韵,则完全谈不上格律诗而属于打油诗或顺口溜了。
除了前面介绍的押韵规则应严格遵守外,更不能触犯用韵的。声律有“声八戒”,韵律有“韵十三忌”。用韵的“十三忌”是押韵规则的延伸、细化与补充。
在谈这一章节时,大家要注意,用韵“十三忌”中所说的是“戒忌”,而不是“禁忌”。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要尽量戒除一些诗词中忌讳出现的用韵,而不是禁止使用这些用韵。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可以这样用韵,只是这种用韵犯了写诗的忌讳。而这些忌讳则是由诸多今古诗词大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归结起来的。这点,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尽量不要犯忌,而不是禁止犯忌。
1、忌出韵。出韵俗称落韵,如押“东”韵之诗,误押上“江”韵中之字,即为出韵。这种情况属于一点不懂韵的人才会犯,在此不必赘述。
2、忌挤韵。也叫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即为挤韵。这种情况在诗词中最常见,因而多谈几句,以便大家掌握。
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尽管这是千古绝句,但诗中的“远,片,万,怨”四个暗韵与韵脚韵母都相同,明显是挤韵。
要说明的是,若为韵脚为叠字或词组者,则不在此限。如“匆匆”,“悠悠”、“蹁跹”、“蜿蜒”等。
3、忌撞韵。在格律诗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于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如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很明显诗中的白脚“处”与韵脚“酥,无,都”都是乌(u)韵,撞了韵,系平仄通押(混押)。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其变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
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作者在白脚用了“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
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虽然是写诗的忌讳,但不要简单地说允许或不允许。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
古人驾驭文字的功底,是现代人很难达到的。古代诗词有许多千古流芳的佳句,现代诗人有多少人能够写出让后人吟咏不衰的佳句?所以,我们没有那种驾驭文字的功底,就最好不要傲世轻物。不要认为古人都有挤韵、撞韵的例句,自己就可以相仿相效,并以为标准。笔者到觉得,要想写好格律诗,还是踏踏实实打基础,老老实实学诗、写诗方为上策。
4、忌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连属,勉强凑合。这种情况在许多诗词中屡见不鲜。为了凑韵,硬是把一些与意境完全不相关的韵字凑在一起,让读者看了不知所云。明代诗人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云:“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也就是说,凡凑合之句必软,软则不稳。
5、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按理说,同韵字很多,哪能就识一字呢?一般是不应该犯此忌的,但既然作为一种忌讳为列,说明犯的人也并不少。我们写诗时,一定要注意,不仅要忌重韵,在一首诗作中也最好不要使用相同的字,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如果留意,我们不难从眼下的许多诗作中找到。
6、忌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麻”韵中之“花、葩、华”,“阳”韵中之“芳、香”,“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也应尽量避之。
7、忌连用同音字作韵。指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并无间隔。如,首句用“缸”,二句用“钢”,四句用“冈”,六句用“纲”,八句用“刚”就构成连用同音字。但如若隔句一用不算,如李白的《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义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中的“香,光,乡”其中香和乡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8、忌倒韵。指由两字组成的一个词,为迁就韵脚颠倒而用。如:“先后、进出、来去、慷慨、凄惨”等词,如果不妨碍原义方可颠倒。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大家韩愈等有“湖江、白红、慨慷”之类的颠倒用法,后来人亦讥笑其倒韵。
9、忌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简单地说,就是使用生僻字。各朝代大家对僻韵皆都不宜用,似乎不屑一用。反而现代诗人中用的还多。用险韵作诗很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
一首诗词中,只要你用上几个生僻字,一定让读者“望而生畏”。诗词写出来,本生就是让人阅读的,如果短短几句诗就有许多让读者不认识、不理解的字,那么,能够把你的诗词读完并记住的,相信不会有几个人。而这种读不通、解不透的诗词又会受到多少读者的喜爱呢?
10、忌哑韵。指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的韵字。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曰:“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这点不难理解,大家一看就明白,不必再多谈了。
11、忌别韵。指的是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也不同,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冬”韵作“复叠”理解,而于“宋”韵则作“贵重”理解;“降”字于“江”韵作“顺服”理解,而于“绛”韵中则作“下落”理解。对于这些同字而音韵不同的字务须辨明,方不致误用生出歧义而不能自圆其说,贻笑方家。
12、忌混韵。一般是指平水韵与新韵混用,也有指用词韵代替诗韵,任意将诗韵扩大。这种情况在初学者或对诗韵似懂非懂的诗词爱好者中如有所见。甚至于还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这是诗韵“古为今用”的变革,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13、忌乱借韵。所谓借韵,就是首句可借,因为按照格律首句可入韵亦可不入韵的规则,要求宽泛,可以借韵,而且只限于首句。但借韵借到了偶数句就造成乱借韵了。这种情况在许多刚入门、但对用韵把握不是很好的诗友中很常见。只知道写诗要“入韵”,就误认为如果句句都“入韵”的话,写出来的诗,就会更加好,自己读着还蛮顺口。其实,这都是对用韵概念的模糊所造成的。&
四、如何提高用韵质量&
选韵,要与诗题主旨,或所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相结合。用韵时可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因素
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韵仄音色上的特点,来表现丰富多彩的诗词情感。使读者朗诵该诗时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激情。
其次,可选择音色比较柔和的诗韵,这样的韵辙适合表现忧郁凄婉的情感。如陆游的词《钗头凤》,所选择的是“梭波”韵,就能较好地体现作者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也使读者从字里行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悲痛和哀怨。
2、韵辙本身的特点因素
汉字韵辙中,无论是哪一种韵辙,都有一个包含汉字的多少问题,有宽韵和窄韵之说。包括的常用汉字越多,构词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写较长的诗篇时,选择宽韵为首选。窄韵包括的汉字屈指可数,构词能力也较差,显然会直接影响到诗作的创作。
关于这点,我在多年的创作中,感觉很难把握,想做到运用自如确实不易。
举例说明:倘若选了宽韵,在句子中时常会犯“挤韵”或“撞韵”。如“安an”韵,这是诗词创作中最喜欢选择的韵,可选择的字非常多,而且这些字的意境也非常好,能够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如“然”、“嫣”、“欢”、“颜”、“牵”等,这些字的意韵确实很美。但也很容易与“间”、“延”、“前”、“缘”、“难”等字发生“挤韵”,还有可能与“淡”、“灿”、“赞”、“漫”、“盼”等字发生“撞韵”。大家都看得出来,我所列举的这些字,都是我们写诗时常用的、喜欢用的。一旦选用,韵是宽了,要注意的问题也会增多。反过来说,如果选择了窄韵,那么,能让自己满意的字又相对少了,意境很难舒展。所以,这是一个不好舍取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大家不必太教条,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比较实际。
3、诗词的音乐性因素
因为好多的诗词是可歌的(如毛泽东的诗词),所以作者在创作时,如果考虑到谱曲的功能,就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了。若是雄壮豪迈的歌曲,就应该选择更能表现荡气回肠的韵辙。如若要表现女子的婉约柔情,就要使用一些能够表现委婉动员的韵辙。一般说来,“尤、侵”韵之诗,较适于忧愁情绪之表达;“覃、东、江、阳”等韵,较适于表达欢乐、开朗之情绪。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云:“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对于如何选韵,这段经典论述,即可一目了然,大家可以宜引为箴戒。&
五、诗韵、词韵、曲韵三大韵书之异同&
诗韵,(即近体诗韵),它从“切韵”、“唐韵”、“广韵”、变为“平水韵”。但万变不离其宗。韵部变了(合并了),平仄却不变(即声调不变)。
词的出现,就产生了与诗韵不同的词韵。我说的词韵,是指词的实际用韵,并非指《词林正韵》这本书。宋人作词,是根据当时的现实语音押韵的,并不依诗韵。它使用的字在诗韵的韵部里,有韵的合并,也有韵的分开。历代填词用韵,都依现实语音,词韵是最合符语音实际的。因此,一直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才根据历代用韵的实际,编了一部《词林正韵》。
曲这种形式,其产生的年代并不比词晚多少。因为曲的用韵依的是北方语系,没有入声字,与诗韵词韵大不相同。诗韵词韵都属“切韵”语系,只是韵字有分有合。曲的用韵却是押四声,上声和平声很接近,可互押。根椐曲的用韵实际,编成了《中原音韵》。
自此,诗韵、词韵、曲韵并行。三韵的韵字都有共同之处,大体上都可以用于写近体诗的韵脚押韵。但不管是词韵或曲韵,凡声调与诗韵都不同的,例如已经入变平的字,却不能作平声用于押韵,更不能以各自的声调定平仄用于句中。这就是三韵历代以来,各写诗、词、曲互不相混的原因。
新韵近体诗与旧韵近体诗格格不入的关键在于句中平仄。它们是互相排斥的。用新韵的标准去衡量旧韵诗,显然是行不通的。
如众人皆知的唐·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经典名句中的叶韵(尾韵)按照新韵是仄仄平仄。然而,这是首五古诗,也就是古绝,古体诗用仄韵很常见,且基本上没有平仄格律的要求。如果按近体诗的要求去衡量,显然是忽略了时代背景,应为不妥。
在这些要素并重进行创作时,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常见的有《诗品》、《词品》、《曲品》等。建议喜欢诗词的朋友可悉心阅读,必会观隅反三,受益匪浅。
总之,诗词创作不是一个单一的写作过程,而是一个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意境的连贯等几个方面的艺术创作。既然选择了格律诗,那就一定要严格按照格律来创作。有人说:“”,这话不无道理。
写近体诗必定是要押韵的,如果对自己的诗词没有把握,就可标明“古风”、“乐府”、“歌行”、或者“打油”,如若不知就里直接写上什么“绝”呀“律”的,那可真的就贻笑方家了。
注:本文中诗韵等基本概念与定义均来自《辞海》、《新华字典》、《中华新韵》及相关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歌谣100句&
一、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①;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
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
“乐府双壁”人称赞②,建安文学推“三曹”;③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④,《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三、唐代文学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⑤;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四、宋代文学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
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
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五、元明清文学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
其余三家郑马白⑥,还有《西厢》留美名。
明清戏剧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长篇都是章回体,“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
尚有短篇拟话本,编订“三言”冯梦龙。
方苞开创姚鼐继,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
[ 注 ]:
①《诗经》共305 篇,“三百”之说是取其整数。
②指《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③指曹操及曹丕、曹植。
④即司马迁。
⑤指李商隐和杜牧。
⑥指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罗小扇扑流萤上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