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莎士比亚历史剧这个人

莎士比亚真假剧本之谜
主页 & 大地
2003年 第二十三期
莎士比亚真假剧本之谜
&&&&杜渐&&&&年前到英国,朋友带我专门到史特拉斯堡去游览了一天,算是去“朝圣”了,据说那是莎士比亚的故乡。我们参观了莎士比亚的故居,也就是所谓他的出生地点,又乘车到一里远的地方去看他妻子家的故居,最后还去看了他后来买下的大房子。如果把这次旅行当作“文化之旅”,那可是叫人十分失望的。要知道这所谓故居者,全是后来好事之后给硬安上去骗人的假货,假得令人无法相信,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令人大有上当之感。这一切安排全是为了赚取游客金钱而搞出来的玩意儿,这个莎士比亚故居每年能吸引上百万的游客,付出数百万英镑来一睹莎翁故居及卖纪念品,这可是旅游业的一宗好生意呢。不过在参观之后,据导游中一位上了年纪的英国女士介绍,我得出的印象是这个名叫莎士比亚的目不识丁的乡绅,是一个锱铢必较的高利贷者,为了几英镑可以同人打上几年官司,为了扩大自己的院子千方百计把邻居逼走,写遗嘱很刻薄地只分给妻子一张“次好的床”,这样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连字都不懂得多少个的庸俗市侩,怎么可能叫人相信他会是那个写出伟大的剧本的作者?历来很多学者都对此质疑,力图证明莎翁另有其人,很可能是一嘲张冠李戴”的闹剧,把真正写作剧本的另一个莎士比亚给埋没掉,而把桂冠错戴到史特拉斯堡这个市侩的头上了。不过这次到英国旅游也不是没有收获,我有机会在博物馆看到了世界闻名的莎剧最早的版本“第一对开本(First&folio)”。&&&&莎士比亚的剧本在他去世后,据说是由曾与他同剧团的演员朋友海明斯(Heminges)和康德尔(Condell)搜集成书,并有莎士比亚的文人好友、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Ben&Jonson)为它写了献诗,很多学者认为实际上是本·琼森编辑的,约印了五百本,于1623年用对开本发行,现称为“第一对开本”。这最早的版本收有莎士比亚戏剧三十六部,其中十八出戏是莎士比亚生前未被盗印过的,但没有说明其来源,也没有注明这些戏是写于何时。说来也奇怪,这“第一对开本”在出版之后,售价每本一英镑,差不多一百年都几乎没有人问津,剧场仍按照原先有错误的传抄本演出。有趣的是,本·琼森在莎士比亚画像后的扉页上,印有一首短诗,最后一句是:“读者,你们将找不到他的,不要看他的画像,看他的书罢。“就好像表明本·琼森是认识莎士比亚这个人的,画像中的人并非莎翁,为什么要用一幅假的画像呢,他强调莎士比亚是什么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著作,这为后来学者争论不休“莎翁到底是谁”埋下了伏线。莎士比亚之所以能在今日名扬世界,那是全靠《英语大辞典》的编辑、著名学者萨姆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慧眼识英雄,对莎士比亚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主编了《莎士比亚全集》,除了写总序外,每剧都有引言,并作了校勘、注释和评论。经他推介,世人方知莎士比亚戏剧的伟大。“第一对开本”现存于世约有二百三十本,其中以搜集莎士比亚文献闻名的美国华盛顿的福尔格莎士比亚图书馆收藏最多,有七十九本;大英博物馆藏有五本。从存世的数字来看,“第一对开本”并不稀罕,关键在于是否完整无缺,这二百三十本中完整的版本却并不多。头一百年“第一对开本”一英镑一本也没人要,到了1787年每本售价十英镑,1819年升至十八英镑,1844年又升为八十四英镑,1854年为二百五十英镑,到了1907年已升至三千六百英镑,1936年一次拍卖高达二万八千美元,现在的价格相信已经超过十万美元了。&&&&除了“第一对开本”外,莎士比亚剧本还有1632年再版的“第二对开本”,1663年至1664年的第三版“第三对开本”和1685年的“第四对开本”。这些版本的“对开本”在内容上是有多少不同,收录的作品也有出入,文字上遣辞造句也有所差异。“第二对开本”和“第四对开本”的价值比“第一对开本”便宜很多,但“第三对开本”的价格却高得多,因为“第三对开本”出版之后,刚巧碰上了1666年的伦敦大火灾,这场大火烧毁了很多东西,故此“第三对开本”存世不多。物以稀为贵嘛,价格也就高起来了。前面提到过的美国华盛顿那间著名收藏莎士比亚文献的图书馆,“第二对开本”藏有五十七本,“第三对开本”只有二十五本,“第四对开本”也有三十七本。很多年前在美国纽约的一次古书拍卖会中,卖出“第一对开本”到“第四对开本”四本一套,竟值十六万五千美元,另外“第三对开本”和“第四对开本”也各以三万五千美元售出。现今欧美的古书收藏家都把莎士比亚戏剧“第一”到“第四”四本一套的对开本作为珍品收藏,1951年一个藏书家把一套四本对开本卖给银行家马钉博多默博士,售价竟达三十三万美元,看来藏书也是一门投资的生意经呢!这些早期的版本,相信是比较靠得住的,因为实际上只有六个留存于世的莎士比亚的签名,被认为是来源可靠的,而莎翁的手迹,那就更是罕见了,正因此留下了空间,让那些冒名顶替的人弄出不少骗人的玩意来。不要以为这是开玩笑,英国就出过一件大骗案,很多所谓莎士比亚专家学者都上了当呢。&&&&华尔斯(W.S.Walsh)著的《交学奇谈录》(A&Handy-Book&of&Literary&Curiosities)一书和在高登·史迪因(Gordon&Stein)的《骗局百科全书》(Encyciopediaof&Hoases)中,记载有这么一般“假莎士比亚”的故事。&&&&有个在伦敦出生的人,名叫威廉·亨利·爱尔兰(William&Henry&Lreland,),他的父亲塞缪尔·爱尔兰(Samuel&Lreland)原是个从事丝纺手工业者,退休后生活颇富裕,有足够金钱来收藏古董书画,他尤其是对莎士比亚有兴趣,注意收集有关文献。他还搞腐蚀铜版画,出版插图的旅游画,现存的一张史特拉斯堡莎翁故居的铜版画,就是他的作品。&&&&1795年的某一天,这个在伦敦诺尔福克街搞铜版书的塞缪尔竟拿出一些据说是莎士比亚亲笔写的手稿及一些与莎士比亚有关的文献,这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这个铜版画家宣称,这些莎士比亚的手稿是他儿子交给他的,而他儿子是得自邻近一位绅士的乡间别墅,他是在那宅第的故址堆中发现这些稿件的,但他无权公开这位绅士的姓名。&&&&发现莎士比亚手稿可是一件大事,顿时使学术界欣喜若狂,他们纷纷跑到塞缪尔·爱尔兰那儿,去检查考证这些莎翁遗稿是否真迹,经过他们反复检查后,一致认为这些手稿是可靠的真迹。他们认为这是文学界的重大发现,都在一份证明文件上签名作证。确认这些手稿是莎翁手笔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这些手稿对于研究莎士比亚实在太重要了,其中包括有一份莎翁签名的契据;有《李尔王》全剧的手稿,剧中有某些重要片段与出版了的版本略有不同;还有《哈姆雷特》的片段;两本未曾发表过的剧本《亨利二世》和《沃尔迪杰恩和露云娜》(Vortigem&and&Rowena);另外还有一批写有眉批的藏书;一封写给一个名叫安妮·哈夏慧(Anne&Hathaway)的女人的情信;一篇题为《忠诚的职业》的文章;还有几份合同和若干收据。最引人兴趣的自然是那些未发表过的剧本了。&&&&英国皇家桂冠诗人博斯威尔(James&Boswell)在证书上签名时,竟跑下来亲吻“我们诗哲无价的遗物”,大叫“感谢上帝让我在有生之年能亲睹这一发现,现在我可以死而无憾啦!”&&&&另一位学者谢礼丹(R.B.Sheridan)则不以为然,他仍然持不同见解,冲口而出地说:“嗯,它们可能是莎士比亚的手笔吧,若真是如此的话,那他写这些东西时,准是喝醉了酒。”不过他还是在证书上签了名。&&&&塞缪尔得了众多学者权威签署的证明书后,宣布要出版这些手稿,并立即征订,由他编成出版的《莎翁遗稿》第一卷在1796年面世,售价为四畿尼一本。在这卷所谓莎翁遗稿出版后,那出名为《沃尔迪杰恩和露云娜》的剧本也被搬上了舞台演出了。塞缪尔说服了谢礼丹任制作,把这出戏搬上舞台,并由著名的莎剧演员约翰·菲立·金保主演,本来预定在日(愚人节)首演,但由于两天之前有一位著名莎剧研究学者艾德蒙·马隆尼(Edmund&Maolne)出了一本书,指责这出戏是伪作,但戏票早已卖出,故此当天没有上演,推延到4月2日才演出。这出剧无论戏情节和对白语言都实在太糟了,演出过程中观众嘘声不绝,到最后实在无法演下去了,只好停演,曾宣布今后再也不上演这出戏时,全场发出欢呼,可想而知这出戏差劲到什么程度了。事实上这出戏以后确实再没有上演过。&&&&这时文学界开始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闹了个天大的笑话了。因为他们开始看出那些手稿有问题,那些所谓未发表过的剧本错误百出,跟莎士比亚的剧本有天地之别。先是怀疑,跟着有人起来揭发,于是那些文学专家权威顿时成了大众的笑柄。不过由于塞缪尔·爱尔兰没有出售过这些假莎翁手迹,他没有拿它们来卖钱,故而没有人能对他提出起诉,只是怀疑他们父子在从事伪造,却不能拿他们怎么办。最后在公众愤怒的批评和穷追猛打下,逼使威廉·亨利·爱尔兰对他的恶作剧作出全面招供。他1769年写了一篇短短的悔过书,后来在1805年写了一本书那么长的忏悔录。&&&&他招认自己是怎么搞出这些假手稿的:他是从古旧书中撕下空白纸张,然后小心地把它们弄旧,尤其是将纸边弄成很像旧纸,使这些纸看起来像是上百年的故纸。他用的墨水是经过特别调制而成的,写在故纸后,再用火烘烤,使它们变成棕褐色,包扎手稿的绳子是从旧织物上拆下来的。至于那幅莎士比亚的肖像,则是偶然卖到的一幅旧铜版画,是一个叫夏诺克的人的头像,他懂得用铜版画的方法把它加以修改,改头换面成莎翁肖像。由于他也见过莎士比亚的真迹,就模仿莎士比亚的书法来写成这些假手稿。不过他到底模仿得还不到家,其形虽似,却学不到莎士比亚作品的那种文采,写的剧本实在蹩脚,同莎剧有天地之别,至于他搞这一手是出于什么动机?是恶作剧?故意让那些学术权威出丑?还是为了赚钱?搏出名?至今仍是个谜,这场假莎翁手稿的大风波,把英国学术界闹得面目无光,好长一段时间很多人对此不提一字,因为实在太丢脸啦!&&&&&
(2003年第二十三期)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莎士比亚(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作品)_百度百科
?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作品
(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作品)
《莎士比亚》的作者是 [英]安东尼·伯吉斯 。原作名: Shakespeare译者:
“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独具匠心。伯吉斯怀着思乡之情,追慕一个喧嚣变革的文艺复兴时代,追踪莎士比亚成就文学之路的迂回小径。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1]
很多作家站在万神殿外准备进殿。
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入了万神殿。
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安东尼·伯吉斯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诗人、剧作家、演员,西方经典的中心。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博尔赫斯说:上帝梦见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亚梦见了他的戏剧。他创造了近千年来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俗世的圣经”,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却所知甚微:作品之外,莎士比亚本人的形象始终模糊。
莎士比亚匪夷所思的创造力源自何处?他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还是化平庸为灿烂的魔法师?一个乡村青年如何汲取大千世界的养料,短短数年上升为大众剧坛的明星?他驾驭本国语言的盖世才华,对于人类心灵的深刻了解,如何一步步大放异彩?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独具匠心。伯吉斯怀着思乡之情,追慕一个喧嚣变革的文艺复兴时代,追踪莎士比亚成就文学之路的迂回小径。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1]
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此外拥有诗人、作曲家、剧作家、语言学者和评论家等多重身份,小说代表作有《发条橙》、《尘世权力》,马来亚三部曲等。
伯吉斯是典型的才子型作家,对英国历史博闻强识,研究莎剧深入精微,善于将平淡无奇的素材升华为光彩夺目的章句。他在本书中紧扣史实,同时发挥了极大创造力,将这位古往今来最伟大作家的一生写得洒脱别致,动人心弦。伯吉斯本人对文学的敏锐洞察与透辟见解也频频溢出笔端,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伯吉斯关于莎士比亚的另一部作品《一点不像太阳》(Nothing Like the Sun),虚构莎氏青年时代爱情生活的传奇,入选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经典书目。
刘国云,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翻译工作者,曾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英词典》编撰工作,代表译著有E. L. 多克特罗的《拉格泰姆时代》等。
王佐良曾评价本书文字纯粹、运用巧妙,行文“如繁复的织锦,有一种厚度”,伯吉斯又喜欢征引用典,很难翻译。刘国云教授中英文造诣俱深,译文流利可诵,典雅隽永。新版全文精校,并针对伊丽莎白和詹姆斯朝的历史人物事件添补注解,莎剧台词均加注标明出处,方便查找原著,扩展阅读。[1]
作者前言 001  序 幕 005  第一章 家 庭 011  第二章 学 校 031  第三章 工作与娱乐 059  第四章 婚 姻 075  第五章 伦 敦 097  第六章 戏 剧 113  第七章 震撼舞台 131  第八章 恩 主 155  第九章 朋 友 175  第十章  情 妇 197  第十一章 乡 绅 217  第十二章 环球剧场 235  第十三章 诗人之争 255  第十四章 反 叛 279  第十五章 王室丧乱 295  第十六章 六世与一世 313  第十七章 病态世界 329  第十八章 新宅 349  第十九章 天鹅终曲 367  第二十章 遗 嘱 387  · · · · ·[1]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谁是莎士比亚的捉刀人
《大丑周阿忆与小丑费斯特》
张草摄于GB英国死拽滩市亨利街
  莎剧真正的作者是谁,这是四百多年来,始终困扰戏文研究专家的大问题。此次游英,专门去了趟莎士比亚故里——死拽滩——兄弟我也很关心这个悬案。不过,在死拽滩,没有人相信莎士比亚有什么捉刀人,带着这种质疑去莎士比亚故里,那是找死去了。可一旦离开死拽滩,各种说法纷纭而来,非常沸腾。
  呵呵,咱还是一点点先看看死拽滩,边看边说莎士比亚的种种迷踪。
  死拽滩东行180公里,便是伦敦,大致相当于天津和北京的距离。死拽滩四周,全是大片大片的田园景色,是最为典型的英国风光,人称“英国花园”。如果有太阳,视觉效果更佳。可惜,俺们在此穿行,恰逢凄冷小雨,车窗外,和平而阴郁,宁静极了,有几分沉寂和抑郁。这一大片的田园之间,寂静坐落着十几个至今保持完好的古代小城。国人喜欢在旅途中睡觉,那真是太可惜了,景色可餐呀,不可浪费。所以,兄弟我就这样贪婪地看着,一刻不曾恍惚。
  与大布瑞特恩大片大片宁静的乡村一样,这里同样不允许农业化和商业化,世代保持着原始的植被风貌。由于草地归地主所有,政府想要拓宽途经死拽滩的公路,必须征得每一位地主的同意。呵呵,没一位地主愿意把美丽的乡间小路修成虚无高效的高速公路,在西方,人人都是钉子户,钉子户死活不走,由法律保护,谁让这是人家的地呀,私有财产跟公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而政府强拆钉子户,被法律禁止,决不鼓励政府明抢,以公共利益为名义去做劫匪,所以直至现在,看官想要去莎士比亚故里,只能在狭小恬静的柏油小路中行进,没有高速公路。小路两边的草地上,羊和牛并不奔走,习惯性地卧在湿草地上休息,享受着细雨和嫩草。
  死拽滩小城秩序井然,决无机警的开车人,逆行抢在队头。只要堵车,大家就静静地停在原地,无人抢行,无人焦躁地胡乱鸣镝。因为大家守着共同的规矩,所以堵车总是临时的,不久就会通畅起来。整个小城,没有见过人民警察和人民交警,人们自觉维护着公交秩序。
  能在街道上对陌生人礼让的民族,才是真正的文明民族,否则,只是个弱肉强食的血腥种族,想的全是竞争,而不是和平相处。
  莎士比亚故居在亨利街,行至街头,忽见《第十二夜》中的小丑费斯特,过去荡漾几下,留几张影,然后进街,走到莎士比亚中心,遇到一群在门外等候进场的香港中学生,嘴里用国语大叫着,“你们是中国人,我们是香港人。你们是中国人,我们是香港人”。呵呵,这就不错了,还知道自己是香港人,没把自己当成大布瑞特恩人。10年前,兄弟我和陈鲁豫在凤凰卫视总部主持国庆50周年直播,坐出租车堵在九龙半岛,司机说,平时香港没这么堵,你们中国搞国庆,才堵成这个样子。哎,要想让港人有中国归属感,不是换了国旗区旗就行的,要让其心悦诚服,除非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
  进了莎士比亚中心,不允许拍照,有俩白人妇女,一直哗啦哗啦用闪光灯拍摄,很不文明,兄弟我一气之下,打开相机,关上闪光灯,拍了张莎士比亚油画肖像。许你白人闪光,不许我黄人偷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兄弟我感兴趣的是,这肖像与想象的不一样,莎士比亚真人,有似火车司机,不大像大剧作家。
  从莎士比亚中心的前门进去,听讲解,看片子,最后从后门出来,便直接进了莎士比亚家的一侧花园,迎面看见四百多岁的老屋。莎士比亚的老爹不是一般人,曾当选死拽滩市长。他买下这栋楼,一为居住,二为制造皮革,前店里厂,屋里做好了皮手套,打开窗子就卖出去。所以,这老宅,这花园草坪,可不算小。
  死拽滩的楼群,多为红砖风格,历史已算久远,但最最古老的房子,还是莎士比亚家这栋黄泥墙、木结构、斜瓦顶、门窗凸出墙外的二层古宅。明朝嘉靖四十三年,莎士比亚在这座老宅诞生,在这儿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其少年时代,曾在死拽滩文学学校读书,学了点儿拉丁语,这是莎士比亚受过的全部教育。老爹后来破产了,莎士比亚无暇自学苦修,只能在家里给老爹当帮手,天天做着肮脏乏味的皮革生意。这使许多英国人怀疑,这样长大的苦孩子,怎么可能驾驭其作品中两万多个单词。这是一部大词典的量,囊括了许许多多生活中很少使用的词汇,即便是语言学家,绝大多数也力所不及。
&院中一棵古树,比院墙外的3层楼高出许多,老远就可以看见&
  老宅坐北朝南,西北方向的这个后侧门外,有一把铁长椅,镌刻着“一个热爱这个花园的人所捐”。兄弟我没注意,是否花园里所有椅子全刻着浪漫的认捐小语,但这确是英国的一个好风俗,人死了,可以捐一把长椅在街头,任后人闲坐。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捐椅子,得满足些前提条件才能这么做。
  老宅里也不让拍照,兄弟我只能站在窗前,向外拍了两张,一张是后花园细雨中的两条长椅,一张是窗边木框上洋人刻上的到此一游。兄弟我证明,这种陋习,不只属于国人,而是属于全人类。&
  兄弟我很佩服这种特工般的身手,莎家督导员那么多,有游动哨,有固定哨,这特工居然能完整刻完这么多字母,而且刻得如此深刻。这是一种什么的信仰,竟如此执着,如此顽强,非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一个毫不相干的地方。有一年,兄弟我带老娘老爹游巴黎艾菲尔铁塔,上到中间层,风吹天凉,忽然内急,跑进厕所,刚一蹲下,蓦然发现,四下细小的墙缝间,密密麻麻,写满各种语言的到此一游,大为震惊。
  呵呵,这莎家老宅中,有五件事可说。
  第一、这里是复原展,物件皆为赝品。早在明朝万历二十五年,莎士比亚卖掉了这座老宅。不过,后世来此拜谒朝圣,络绎不绝,住户不堪其扰,快疯了,不得不把老宅卖给死拽滩政府。自老宅恢复原样儿,改为纪念馆,全市人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第二、莎宅没有任何藏书和书架,没有任何手稿或书信,甚至没有任何与其创作相关的内容。事实上,莎士比亚即使在发迹后,也没在任何新购豪宅中留下任何象征着文化力量的遗迹。这样的大文豪,全世界还真是绝无仅有,只此一家,简直太有才了,根本不需要积累和工具。
  第三、老宅展有一扇玻璃窗,刻着很多名字,据说,早先有很多人暮名而来,想参观莎士比亚住过的老屋,但屋主人不愿被打扰,一概不让进,来人很生气,纷纷在这扇窗上愤怒地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是泄愤,二是了却朝圣心愿。呵呵,这也太搞了吧,仿佛这些人都带着金刚钻儿,抬手就能在玻璃上刻出名字。兄弟我认真查了查,发现奥斯汀、狄更斯、邱吉尔都在上面有名儿,马克·吐温是从美国远道而来,也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不过,马克·吐温不相信这样一位没受过教育又不大爱读书的演员会是什么文豪,回美后,他写了篇文章,断言此莎士比亚根本不是众所周知的莎士比亚。
  第四、莎士比亚家几乎每个屋子都放有一种干植,有似麦穗干花。它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除臭。想想看,老宅西侧是起居室,东侧是制皮作坊,无数刚刚被屠宰的牛羊送到这里剥皮,久而久之,屋里的空气会是啥样!所以,放置这些植物,功能近似于香水。
  第五,俺身后这扇门,莎士比亚的老爹就是从这里接收血粼粼的牲畜,进屋剥皮,处理完,在俺身后这扇窗里的大案板上鼓捣好久,制成皮帽、皮衣、手套、靴,最后从这个窗口卖出去。刚才说的花园,在房子后面,俺现在站在亨利街北,也就是说,这是莎家老宅的临街方向。想当年,莎士比亚家道中衰,少年辍学,在门前窗里奔忙,浑身脏息息的,他不甘忍受一辈子像老爹这样生活,却又不知道还会有哪样的人生。明朝万历六年,一个戏班子来到死拽滩上的集市,14岁的莎士比亚望见他们身上清洁华丽的衣饰,不禁发誓,一定要过上他们那样的体面生活,去做一名演员。
  万历十年,莎士比亚被迫结婚,因为一个女人怀上了他的孩子,未婚先孕,而他并不喜欢女人。从这一年开始,莎士比亚消失在历史视野中,其妻依然生活在老屋,莎士比亚却行踪全无。直至万历十八年,莎士比亚重新浮出水面,光耀显现在伦敦。此时,他住在南安普顿伯爵三世府上,爱上了英俊的伯爵,并把《十四行诗》献给他,并开始写起了剧本。
  从万历十八年在伦敦写剧本,到万历四十一年搁笔回乡,一共23年,这位没受过教育、没进过皇家连贵族都不是、终生没出过国的莎士比亚,竟写出38部著名话剧,下知地理,上晓天文,内涉宫闱,外及异邦,惯写意大利宫廷戏,对朝廷里的尔虞我诈
  迄今为止,专家们能找到的并确认为莎士比亚手迹的,只有死拽滩保存的14个单词,其中12个是“威廉·莎士比亚”的签名,其中居然有的写成“Willm
Shaksp”,有的写成“William Shakespe”,有的写成“Wm Shakspe”,还有的写成了“Willm
Shakspere”,简直是授人以柄。据此,质疑派认为,这根本不像是以写字为生的大文豪所为,充其量是个没啥文化的演艺明星的手迹。
  每年,有200万游客为看莎士比亚老宅来到这里,死拽滩的买卖很好。这是莎家斜对面的一家古朴的礼品店,琳琅满目,温馨喜人。洋人们的友善,是国人难以想象的。在这种人多的地方,假如兄弟我不小心碰到了洋人,洋人一准会急忙转过身,非常抱歉地说声“对不起”,仿佛不是兄弟我碰了她,反倒是她因为碍了兄弟我的事儿,感到非常抱歉。什么是社会主义情操,这就是,在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和人就像是亲戚,而在原始资本主义国家,碰了人的人是不会道歉的,所以处处在争吵,大多数人只顾自己。
  隔着玻璃窗,看见店侧小街中有一洋美女,身材极好。在欧美社会,能见到如此美人,真是不易。如果以为欧美街道上处处走着西方电影中的那种赫本肺闻厉梦露,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使是赫本肺闻厉梦露,也都不会在大街上穿高跟鞋和这种精致诱人的服饰,这基本是中国内地女孩儿的打扮方式。
  离开莎家老宅,驱车去看死拽滩圣三一大教堂,莎士比亚埋葬在那里。路很近,小街很幽静。在夏天的冷雨中,兄弟我先看见了这座小教堂,很喜欢,下车拍照。在它大门对面,就是死拽滩圣三一大教堂。
  在西方,教堂多得就像中国的洗浴中心,而要找到一家洗浴中心,那就太困难了。这事儿真的很搞,我们按照想象中的西方骄奢淫逸的印象建起大批大批风月场所,甚至把这些东西建在酒店、居民区、学校附近,殊不知,西方充斥满地的是教堂,信仰一直被可笑的宗教控制着,连商店都不多见。
  圣三一大教堂非常高,离远一点才能拍到它的尖顶。教堂四下充满绿植和墓碑,在这里下葬,在这里结婚,西方人不会歧视死者,喜悦和他们一起分享,不会认为和他们太近了会染上晦气。
  兄弟我推崇简单生活,鄙视奢华,所以非常赞同洋人的墓葬传统。除了差不多的棺木和差不多的墓碑,没有值钱的宝物浪费在墓穴里。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他们的坟墓没有太大区别。就是这样,死后不斗富,就没人挖你的墓,盗你的珠宝,解剖你的尸体。你要想安宁,那就放弃那些令你无法安宁的缀物,那全是些没用的东西。
  四百多年来,莎士比亚一直在这座大教堂里安息,他是死拽滩、英国、大布瑞特恩的骄傲。在他最红的时候,女王恩准他死后葬在皇室教堂——伦敦西敏寺大教堂——要知道,只有对大布瑞特恩联合王国做出过绝对贡献的名流,才有可能被恩准葬在那里。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超级荣誉,但是,一生拼着命追名逐利的莎士比亚,竟没接受这个恩赐,相反他甘愿葬在圣三一大教堂。许多人认为,莎士比亚这个非常不合逻辑的决定,正好说明了他的顾虑。真正用那些伟大话剧把英语推向世界的,不是他莎士比亚,而是他流亡海外的“故友”马洛。他不该享受葬于西敏寺大教堂的荣耀,如果被人发现了,他的灵柩早晚会被搬离。
  无论如何,这破旧的大教堂显得真美,英国人没有因为有了钱就对它进行破坏式维修,而是留着它的沧桑,用来标明它价值连城。哎,可我们是怎么对待赵州桥的呢,是拆除重建,拆掉价值连城的古桥,建一座一文不值的新桥,而且新得离奇,然后接着晃称1400年不倒。想起来就让人心痛。
  兄弟我是个爱花的人,据说这样的人找不到媳份儿,或太花心,管它呢,花丛后面拍一张!&
莎士比亚就在古旧的生铁门里
  告别死拽滩,途经林库小镇,吃完午饭,街上走走,看见林库人竖在街心的这块石头,不知何意。
  绕到背后,看了文字才知道,这是林库人民为迎接千禧年,立石助兴,呵呵,这么朴素的玩法。
&这是林库民居,老房子,很安静,价钱不算太贵。
  出城,很快再次进入大片大片绿色田园,仿佛又回到英国古代。在绿色之间窄窄的柏油马路上,跑了好一阵,穿过一个宁静的村庄,路两边的房子很有特色,大致有四五百年历史,其房顶是草编的,用铁丝网把草罩住,里面住的一般是退休老人,无需天天为上班奔忙。当然,也有有钱人住在这里,开车1小时,就可以去牛津市上班,或者再往前开,一直去伦敦。
&这是小村庄的小教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上有貂蝉这个人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