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可以帮助我,李复言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中国文化帮帮忙

79中国文化要略详细笔记-第14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9中国文化要略详细笔记-14
歌的形式反映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13.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14.西汉司马迁《史记》、贾谊《过秦论》、晁错《;15.中唐以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为首,掀起以复古;16.宋代的欧阳修第二次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17.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18.明代刘基散文集《郁离子》,宋濂的传记性散文;19.清代散文:
歌的形式反映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13.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历史散文主要集中于《尚书》、《国语》、《左传》、《战国策》。《尚书》的内容主要是殷商和西周初年的王室文告、命令、王公大臣的谈话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现存58篇,其中28篇《今文尚书》比较可信。《国语》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历史事实,以晋国为最详。有的事件已有情节描写,语言也比《尚书》要浅近质朴。《左传》是以具体的史实来丰富和补充文字过于简略的《春秋》,文字简练,句式灵活,能完整的叙述事件和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特别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写的很激动人心。《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士们的言行,分东周、西周、秦、齐、楚、魏、赵、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文章注重刻画人物,善于铺张描绘,许多故事写得有声有色;还有一些篇章着重刻画人物性格,写得神采照人。哲理散文则集中于诸子著作。《老子》语言凝练,哲理深邃,很像散韵夹杂的格言诗;《论语》简约而意旨丰厚,说理论事富于哲理和抒情意味,许多句子成为后世格言和成语。《墨子》闻风质朴,论证有力,既有演绎,又有归纳,实开论辩文之先河。《孟子》是从语录体过渡到长篇论文的桥梁。《庄子》已开始摆脱语录体,部分篇章已是专题论文,其特点是以寓言说理,将思辨与形象融为一体。《荀子》已是成熟的议论文,《韩非子》则逻辑周密,说理透辟。另外还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14.西汉司马迁《史记》、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书》、东汉班固《汉书》、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曹丕《与吴质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15.中唐以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为首,掀起以复古为口号的“古文运动”,其根本性质是恢复儒家传统,改变文体、文风。运动所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文以载道”,即文章必须有思想性,必须表达和宣扬儒家的道统,反对空洞无物,反对因袭模仿,反对矫揉造作。。韩愈的散文有《师说》、《与孟东野书》、《送李愿归盘谷序》、《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柳宗元写有《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等。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16.宋代的欧阳修第二次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并以他的道德文章彪炳当世,成为宋代文坛的领袖。17.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欧阳修。苏轼有散文《石钟山记》、《超然台记》、《凌虚亭记》、《放鹤亭记》等。范仲淹《岳阳楼记》、周敦颐《爱莲说》。18.明代刘基散文集《郁离子》,宋濂的传记性散文《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明代有以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推崇唐宋古文的唐宋派。明后期的公安派以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兄弟三人为代表,主张散文“独抒性灵”,不拘客套。袁宏道有《虎丘记》、《满井游记》等。还有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散文表现“幽情单绪”,使文章的题材更窄。明末散文家张岱有散文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张溥的《五人墓碑记》。19.清代散文:夏完淳《狱中上母书》、邵长衡《阎典吏传》;清中叶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和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派,两派都提倡唐宋古文,讲究“义法”,但以前者的影响为大。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登泰山记》。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康有为《强学会序》、章炳麟《邹容传》。20.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两人一南一北,代表了赋在初期的两种不同风格。前者以四言韵语为主,受到《诗经》的影响;后者文采典雅华美,受到《楚辞》的影响。宋玉的赋还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21.汉赋有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七发》。“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扬雄《长杨赋》和《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22.魏晋南北朝: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蔡邕《述行赋》、祢衡《鹦鹉赋》、左思《三都赋》、孙绰《天台山赋》、陶渊明《闲情赋》、潘岳《怀旧赋》、鲍照《芜城赋》、江淹《恨赋》和《别赋》、庾信《哀江南赋》。23.唐代:王勃《春思赋》、张九龄《荔枝赋》、李白《大鹏赋》、李商隐《虱赋》、陆龟蒙《蚕赋》、柳宗元《瓶赋》和《牛赋》、杜牧《阿房宫赋》。24.宋代: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金代:元好问《秋望赋》、郝经《怒雨赋》。25.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调风月》等。26.王实甫的《西厢记》源自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在金代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27.元杂居前期的艺术活动中心主要在北方,京城大都和地处山西的平阳都是戏曲艺术最活跃的地方。著名剧目有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元杂居后期的活动则转向南方,原南宋京城临安成为艺术创作和表演中心,但兴盛情况已与北方不可同日而语,主要创作成就有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扬州梦》、宫天挺《范张鸡黍》。28.明清流行的戏曲形式是传奇,是在南方流行的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末明初的重要传奇作品有高则诚的《琵琶记》和被称为“四大南戏”的《荆钗记》(元柯丹丘)、《白兔记》、《拜月记》(元施惠)、《杀狗记》。此后还有李开先《宝剑记》、王世贞《鸣凤记》、梁辰鱼《浣纱记》。《浣纱记》首开传奇剧用昆山腔演唱传统,为后来昆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29.明代戏曲的鼎盛时代是明代下半叶,这时出现了以沈Z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沈Z致力于戏曲声律理论的研究,主张创作严守音律,写过十七种剧本,主要有《义侠记》、《博笑记》、《埋剑记》等,现只存七种较为完整。与其同派的作家还有王骥德、卜世臣、叶宪祖、顾大典等人。汤显祖居于“玉茗堂”,在创作上,他反对拟古和死守格律,主张写情,作品只有五种传世,即《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30.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31.明末清初传奇创作成就比较高的作家是李玉,其作品以“一人永占”为代表,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此外还有朱素臣的《十五贯》、李玉与朱素臣合著的《清忠谱》。清代戏曲家李渔(笠翁)的《闲情偶寄》一书系统的论述了戏曲文学的特点及戏曲表演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32.清初杰出的戏剧家是洪N和孔尚任,世称“南洪北孔”。洪N有《长生殿》,孔尚任有《桃花扇》。33.中国的古典小说是从先秦的神话传说发端的,后来又吸引了史传文学和寓言散文的一些东西,至汉代出现了将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新序》和无名氏的《燕丹子》等。魏晋以后出现了所谓“六朝小说”,一类“志人”,主要记载士族阶层的遗闻逸事,其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类志怪,主要记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多神仙鬼怪,其代表作为干宝的《搜神记》。34.唐人传奇有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薛用弱的《集异记》、裴铩的《传奇》等。许多名篇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离魂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35.宋元话本的内容主要有小说和讲史两类。小说一类主要包括传奇、公案、灵怪等,其中描写婚姻爱情和狱断公案的小说尤其生动感人,给后来的短篇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讲史一类则主要是将历史演绎为小说形式,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巨大,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端。其代表作有《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相平话五种》(即《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36.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鞒醯摹岸摹保骸冻蹩膛陌妇妗贰抖膛陌妇妗贰!叭浴敝械拿小抖攀锱涟俦ο洹贰堵粲屠啥勒蓟贰队裉么郝淠蜒胺颉贰渡蛐∠枷嗷岢鍪Ρ怼返取37.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二、名词解释1.乐府:汉代独尊儒术,注重诗教,专门设立“乐府”,负责采集民歌,编制乐章,整理外来乐曲,以至后来把乐府搜集来的歌词统称为“乐府诗”,以后又把魏晋六朝及至隋唐时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称为“乐府诗”。三、问答1.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民族个性。一、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炼石补天的女娲、取箭射日的后羿以及与洪水搏斗的大禹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后来的诗词歌赋和戏曲小说,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命运,诗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拥抱人生,即使是浪漫主义诗人也不曾忘却世态,后来的小说家们也都以深刻的观察去揭露丑恶,张扬美好。二、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这是由于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作家们都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受到挫折的时候才“独善其身”。三、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第十四章 各类艺术一、填空1.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就已经开始,但在汉魏时期才真正形成。汉代以前的金石文字还只是书法艺术的产生阶段,那时的书体是金文和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的小篆,此时的书法家以李斯为代表,此前有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春秋时期的《石鼓文》、秦代的《泰山刻记》。2.汉代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此时隶书定型,草书、行书、楷书也应运而生,终于形成隶书盛行、诸体皆备的辉煌局面。隶书在秦代时已经产生,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时已经成为官定标准字体。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这种“隶变”后通行的隶书,即为“汉隶”。它上承秦隶,又显出汉隶本身点划均匀、舒展自由的特点。西汉墨迹有山东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孙膑兵法》,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等。具有代表性的东汉墨迹有《张迁碑》、《雁门太守鲜于璜墓碑》、《礼器碑》、《华山碑》、《苍颉庙碑题记》等。两汉书法家有蔡邕、曹喜等。3.魏晋南北朝的书法是承上启下、完成书体演变的阶段,其特点是篆、隶、楷、行、草诸体俱臻完善。此时的钟繇师承蔡邕、曹喜,又习众家之长,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其隶书代表作有河南临颍县的《上尊号碑》。“书圣”王羲之,后世称为“王右军”,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成为“二王”,代表作是《兰亭序》。南北朝时的书法,风格多在“二王”的影响之下,书法作品也大都出于无名书法家之手,值得一提的是陈僧智永,写有《千字文》。北朝的书法则以魏碑最佳,其结构严密,笔力雄厚,代表作有河南省洛阳市的《始平公造像记》、山东省曲阜市的《张猛龙碑》、山东省莱州市的《郑文公碑》。4.隋唐两代是书法艺术的鼎盛阶段。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书法被列为“书学”,被定为学校中的学习科目,因而无论是理论和创作都达到新的高度。这一时期不但书法家辈出,书法理论专著也远胜前代。唐初的四大书法家是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世南是智永的学生,唐太宗之师,其书法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发笔出锋如抽刀断水,传世名作有《孔子庙堂碑》。欧阳询的书法以楷书为最好,用笔和结构都有严肃的程式,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被推为唐人楷书第一,与其子欧阳通并称“大小欧阳”。褚遂良书法习王羲之、虞世南,其书法“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代表作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薛稷“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实开后世瘦体之先河,其传世作有《升仙太子传》等。稍后的唐代大书法家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僧怀素。李邕的书体介于行楷之间,代表作有《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风格险峭,笔力舒放。张旭以草书出名,因其为人及书法如狂如癫,世称“张癫”,代表作是《肚痛贴》。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其“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颜真卿将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又把楷书的横划写的细瘦,把点、竖、撇、捺写得肥壮,世称“颜体”,作品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画赞碑》、《元结墓志》、《颜氏家庙碑》。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他有意避开颜体竖划的肥壮,把横竖划都写得均匀硬瘦,把点划写得如刀切一般,独创“柳体”,世称“颜肥柳瘦”“颜筋柳骨”,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符U碑》、《神策将军碑》等。唐僧怀素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唐代草书家,以芭蕉叶代纸练书法,所住寺庙因此叫“绿天庵”,代表作有《自叙贴》,今湖南永州绿天庵旧址仍保留有清代摹刻的怀素《千字文碑》。5.宋代盛行贴学。所谓“贴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贴,然后又师法于贴。结果因翻刻走样,难得真谛,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创新。宋代书法可称道的是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和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6.元代书法越两宋而直承晋唐。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他篆隶行草无所不学,学而思变,集晋唐书法大成,成为可与“颜、柳、欧”并称的楷书四大家之一,独占元代书坛,代表作有《仇墓碑铭》、《兰亭十三跋》、《度人经》、《洛神赋》、《妙严寺记》等。7.明代书法形成所谓“台阁体”,字写得呆板齐整,缺少神气,其间影响较大的书法家主要有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有创新的书法家则有张瑞图、徐渭等人。晚明四大家指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8.清代书法中兴,力图摆脱贴学的影响,于是极力提倡“碑学”,并以嘉庆、道光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重贴学,书法不很景气;后期重碑学,注重了继承与革新,突出了个人风格,因而出现了新的局面。清代著名书法家有郑燮、金农、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何绍基、吴昌硕、康有为等。9.楷书四大家指: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10.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乐舞,后来巫术盛行,巫人以舞降神,巫舞逐渐演变为民间歌舞和小调。古代在每年腊月还举行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叫做“驱傩”或“大傩”。由四个人头戴面具,身穿熊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这叫“方相”;或由十二人朱发画衣,手执麻鞭,甩动作响,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的神名,这叫“傩舞”,以后逐渐演变为戏曲,就叫“傩戏”。古代还有一些专门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人,在天子、诸侯设宴时进行一些乐舞滑稽表演,这些人叫作“俳优”、“倡优”。以上这些乐舞,都可看作是戏曲的起源。11.秦汉时代,出现了“百戏”,其中包括杂技和歌舞。秦汉时的“百戏”就是由角力相斗演变来的,汉代又称为“角抵戏”。为了管理宫廷的歌舞、百戏等排练、演出活动,唐代开始设立“教坊”。唐玄宗时又在宫廷禁苑里选择了“梨园”作为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场所,通晓音律的唐玄宗亲自教正习歌舞的艺人,这些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因此后世称戏班为“梨园”,称演员为“梨园弟子”,奉唐玄宗为戏曲祖师。12.在秦汉俳优的基础上,唐代出现了“参军戏”,由参军、苍X两个角色作一些滑稽对话和动作,以引人发笑,有时也讽刺朝政和社会现象。到宋代进一步发展成为“杂剧”,角色也不限二人,一般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五个角色扮演。后来,南方杂剧发展演变为“南戏”,北方杂剧则发展演变为“元杂剧”。明代中叶以后,南戏已成为“传奇”,一直到清乾隆年间,传奇盛行一时,其结构比南戏更完整,曲调也比南戏更丰富,角色分行,表演艺术都接近今天的戏曲。13.戏曲的剧种主要有昆腔、弋阳腔、青阳腔、高腔等,剧作家有汤显祖、洪N、孔尚任等。今天的昆曲、浙江的绍剧、江西的赣剧等就是从南戏和传奇演变而来。14.元杂剧流行于元代,角色已有正末、正旦、净等多种,当时以元大都、山西平阳、杭州为演出中心,现存最早的戏剧壁画和金元时代修建的戏台,都保存在山西,说明山西是元杂剧的发源地之一。15.明中叶以后,元杂剧衰落,陕甘一代的民间曲调与元杂剧结合形成最早的梆子戏秦腔。16.明末清初,主要唱吹腔、二黄等调;差不多与此同时,南下湖广地区的秦腔,又吸收了安徽传入的二黄,逐渐发展成汉调,主要唱西皮、二黄等调。从清乾隆五十五年开始,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京演出,汉调、秦腔也入京献艺,于是以徽汉二调为主,吸收昆腔、秦腔唱法,又接受北方方言的影响,创造了新的唱腔,以京韵念白,形成今天的京剧。17.昆曲被称为“雅部”,昆腔以外的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特别是北方的梆子戏,被称为“花部”。18.中国戏曲实际上有360种,其中包括了各地演出的秧歌、皮影、木偶等,因为皮影、木偶也要配有一定的曲调,表演也有一定程式,所以归入戏曲一类。19.京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中国戏剧发展的水平。在表演风格上分成京、海两大流派。京派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严格讲究艺术规范;海派勇于革新创造,注意吸收新鲜事物。京剧四大名旦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京剧四小名旦指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另外还有周信芳(麒麟童)、马连良、唐韵笙、张英杰(盖叫天)等大艺术家。20.除京剧外,戏曲中较大的剧种有豫剧(河南梆子)、秦腔、川剧、越剧、吕剧、晋剧(山西梆子)、黄梅戏、河北梆子等,其次还有湖南、湖北、广东的花鼓戏,江西等地的采茶戏,西北的道情,华北的秧歌,还有乱弹、高腔、碗碗腔,丰富多彩,各具芬芳。在唱腔上,有的用高腔(如北方梆子戏、江西高腔戏),有的用低调(如山东柳子戏、河南太平调);有的激越高亢(如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有的婉转抒情(如越剧、沪剧、黄梅戏);在表演上,有的庄重严肃,显示出帝都气派,给人的历史感很强(如京剧、昆曲、晋剧、秦腔),有的轻松活泼,富于民间情趣,给人的现实感较强,如(川剧、花鼓戏);有的擅长古装戏,有的擅长时装戏,等等,都体现了各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人的精神气质的差异。21.魏晋南北朝时的著名画家有“六朝三杰”,指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其中顾恺之因画绝、才绝、痴绝被称为“三绝”,作品有《女史箴图卷》和《洛神赋图卷》,并总结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绘画理论。“画龙点睛”是张僧繇的故事,他创造了一种只用彩色而不用墨骨的“没骨法”,以色彩深浅增强立体效果,他在建康的凹凸寺画的图案被称为凹凸花。22.隋代的展子虔,其作品《游春图卷》采用青绿渲染春天的气氛,表现苍茫的山水烟景,解决了山水画的空间远近关系问题,使山水画从原来“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幼稚阶段,达到和谐自然的成熟。23.唐初著名画家有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其中以阎立本成就最高,今存作品有《历代帝王图卷》、《步辇图》等。其中《历代帝王图卷》画了由汉至隋13个帝王肖像,以人物的面部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状态。24.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是唐代中期最杰出的作家,一生主要创作壁画,作品有《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卷》等,并发展了“线描”,创造了“兰叶描”的线型,丰富了线条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力。25.吴道子之后有张萱和周P,都是画贵族生活的能手,在二人的影响下,形成了仕女画这一画科。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P的《簪花仕女图》是二人的代表作。26.唐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李思训、李道昭父子和王维。李思训、李道昭喜欢用强烈而又鲜明的色彩,创造了一整套青绿着色的方法,画面金碧辉煌,世称“金碧山水”。王维的画被称为“水墨山水”,他从抒情的角度描绘山水,把淡泊恬静的诗意展现在画面上,不施色彩,而以墨的浓淡表现山水的神韵。27.唐代的画马名家有曹霸、韩干,画牛名家有韩病28.五代是花鸟画的成熟阶段。五代的西蜀画家黄筌、黄居u父子的花鸟画采用勾线填色的技法,称为“勾勒法”,其画风称为“黄体”,演变为后世的工笔画。五代的江南画家以徐熙为代表,其花鸟画直接用色彩点染,不用墨笔勾勒,称为“没骨法”,其画风称为“徐体”,演变为后世的写意画。此时期的著名画家还有荆浩、关同、董源、范宽等。29.宋代在宫内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以科举考试吸收画家,形成“院体画”,其特点是严密精细,注重法度,作品多供帝王观赏,题材多为山水、花鸟,代表人物有宋徽宗赵佶,其作品有《芙蓉锦鸡图》。宋代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中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画院四大家”指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其中马远、夏二人创立“水墨苍劲”的画风,善于利用画面的空白,表现画外之意,世称“马一角”、“夏半边”。宋代的社会风俗画还有李唐《村医图》、李嵩《巴船下峡图》、无名氏的《耕织图》、《归牧图》等。还有擅长人物画的画家李公麟,其作品有《五马图》、《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在花鸟画方面,宋代兴起了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四君子画”。30.元代画家四大家指倪瓒、黄公望、王蒙、吴镇。31.明代中期以后画家众多。文征明、沈周、仇英、唐寅被称为“吴派四大家”,以水墨写意见长。其后董其昌创支派“华亭派”,陈继儒创支派“苏松派”。此外,还有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吴伟为代表的“江夏派”等。明代画家徐渭被称为“大写意”画家,放笔纵横,水墨淋漓,随意挥洒,不拘成法,甚至用泼墨勾染的技法画牡丹。明末大画家中陈洪绶(老莲)擅长人物画,形象夸张变形,高度概括,以表现人物的个性。32.清代绘画有两种风格,一是仿古习气,二是怪异风格。前者以“清初六家”为代表,即王时敏、王鉴、王(hui)、王原祁、吴历、恽格;后者以石涛、八大山人为代表。继承和后者精神的还有“扬州八怪”李[鱼单]、金农、罗聘、郑燮、闵贞、汪士慎、高翔、黄慎(或有李方膺而无闵贞),他们反对仿古的正统派,主张艺术革新,表现个性,艺术上构图简练,造型突兀,画面奇特,笔法刚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视为“怪”。33.清代末年在江浙、上海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画家,如“四任”:任熊、任薰、任颐、任预和吴昌硕。四任中的任颐即任伯年,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吴昌硕则把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结合在一起,卓然成一大家。34.“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绘画相互影响,中国画进入新的阶段。此时齐白石承前启后,徐悲鸿中西结合,陈衡恪、黄宾虹各有特色,影响了今天的画坛。35.中国的绘画理论在先秦两汉时比较简略,魏晋南北朝时形成理论,隋唐五代构成系统,宋代进一步精深,元以后是继承和发展。36.中国画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是:形与神的问题、诗情与画意、心师造化与迁想妙得、六法与四格、南宗与北宗。其中诗情画意是评画标准,由苏轼最先提出;心师造化与迁想妙得是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六格是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六条标准;四格是唐代提出来的评画标准;南宗与北宗则是在佛教南北禅宗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山水画理论。37.最早提出形神关系的是唐代顾恺之的“传神论”,但真正将这一见解加以精深发挥的是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人。清代的石涛提出“不似之似”,后来齐白石提出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38.诗情画意是一种评画标准,是宋代的苏轼首先提出的,他评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9.“心师造化”是南朝陈时姚最在《续画品录》里首先提出来的,正确指出了画家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迁想妙得”是顾恺之首先提出来的。“六法”则是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六条标准,在《古画品录》里提出的,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四格”是唐代提出,宋代完善,指逸格、神格、妙格、能格。40.被称为“六乐”或“六舞”的是: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大磬》(即《大韶》)、夏的《大夏》、商的《大C》、周的《大武》。41.春秋战国时的音乐理论专著有公孙尼的《乐记》、荀子的《乐论》等。汉代设立了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并有祭祀用的乐舞《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等。魏晋南北朝时,民间音乐也出现了南北融合的局面,由于晋室南迁,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南下,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结合而形成清商曲。此时的音乐理论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中学教育、79中国文化要略详细笔记等内容。 
 中国文化要略详细笔记第一章 简论 一、填空 1. 《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 序的...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整理第一章 简论 1.(英) 泰勒的文化定义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 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  《中国文化要略》的笔记。对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帮助第一章 简论 泰勒的文化定义...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1)黄河流域文化区...  中国文化要略练习题 9页 免费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 46页 免费 中国文化要略详细笔记 80页 5财富值 中国文化要略 8页 2财富值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最完整版 53页...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最完整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简论 1. 《周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 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  中国文化要略 程裕祯 考研笔记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简论...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1)黄河流域文化区...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超级完整版背诵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简论 1...是看 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整理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整理(1-10...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1)黄河流域文化区...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最完整版。依旧是自己的复习资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可以用到,呵呵...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 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典诗词撰写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