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荡秋千全面深化改革进展情况及问题的看法

【转载】再议中国高校科研评价的几个疑问
【转载】关于高校科研评价的几个疑问&
&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高校科研评价
/blog-042.html
遵从中国科学报温才妃老师的要求,就目前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思考过后,总感觉对科研评价这个问题有很多疑问,总有写下来的冲动。
近年来特别是近期以来,伴随着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变化,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迫切。高校科研评价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形成高校尚真求真、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和氛围。高校科研评价事关高校的科研科学发展,事关高校事业的科学持续发展。我疑问的几个问题是:
第一,高校科研能进行量化评价呢?值得怀疑。对这个问题,我思考良久。我的总体结论是高校科研很难进行量化评价,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定性评价。目前高校科研评价简单化问题严重。即把科研成果进行简单的量化与绩效化,把科研成果评价简化为数学公式,量化为具体的科研分值。在高校中,往往是把科研论文根据发表的刊物级别量化为具体分值;把科研项目根据项目来源、级别、效益量化为分值;根据科研成果的经济收益量化科研分值等。如此简单化的评价,基本不符合科研生产规律,也不不遵从科研的基本准则。科研生产的基本环境,或者说必要充分条件是学术自由。教师和学者遵从科学规律、从自己兴趣特长出发,进行持久的研究,这是科研生产的基本规律。如果进行简单的量化评价,我们的教师和学者就会被动走向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可以说,人类科学史上重大成果在量化的机制下很难生产出来。目前高校科研评价的量化制度,把教师搞得很紧张,且易产生浮躁急躁情绪,甚至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有时教师为了完成年终科研分值目标,不得不凑数,近而滋生科研腐败,出现科研的产业化生产、论文的工厂化生产问题。这已经成为一个受国际学术界诟病的问题。由于眼前量化目标,高校科研人员就不能长期专著一个方向,开展深入研究。长此以往,使高校的科研风气十分浮躁。因之,也使我们的高校的科研成果没有太多的公信力,没有太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更没有太多的受人尊重的科研成果产生。甚至最终影响高校整体风气。
第二,科研评价简单化背后的理论假设是什么?值得怀疑。这种简单化科研评价背后的理论依据或者理论假设是什么呢?我想其基本的依据是哲学上的“人性恶”、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管理学上的“绩效观”。这些理论假设对一般的行政管理、日常管理应该说是有科学依据的,也能提高生产的效率。但对高校科研管理、对科学家的管理来讲,这可能给科学家带上镣铐,约束科学家思想的翅膀。对高校科研来讲,同样如此。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虽然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教师形象越来越不好。但应该说,在培育人才的责任心、良心方面,高校教师中的大多数是无须加载太多约束的。约束多了,更易产生反作用。普林斯顿大学的纳什长期没有一篇文章,且疯疯颠颠。在中国高校科研评价环境中,他的命运是被开除。但在普林斯顿大学,他生产了诺贝尔奖。对教师,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其职业操守,相信大多数人有科研情结,相信大多数教师希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深入研究。如果打扰太多,规定太多,他们就不得不应付了。
第三,高校科研评价主体应该是谁?值得怀疑。高校科研评价由谁做出,谁为责任主体呢?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家的科研评价,如国家奖励,还是高校的科研评价,主要是行政机构来主导。在国家层面上,由政府主导,突出的表现是对2014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争议。在高校层面,由高校的职能部门科技处来主导。这种评价主体,实则是一种笑话。如一所高校,某教师博士论文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在学校不能被认定为“学术著作”;该著作因为其没有在书封面或版权页明确暑上本校大名,其学术成果不被学校承认。学术领导上、学术评价上由外行来领导内行,一定是笑话百出。那么,由学术委员会来行使这个职能就可以吗?我看也未必。目前高校学术委员会,被依法确立为学术评价的权威机构,甚至是惟一学术评价的决策、实施、决定机构。但在学术委员会实际运行中,行政官员说了算,其被请专家只是学术委员会的“白手套”。这应该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中国有没有哪所大学的学术委员会是独立运行的?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真难找出这样的大学和学术委员会。
第四,国际流行的科研评价模式在中国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呢?值得怀疑。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科研评价模式是同行评价制度、代表作制度、第三方评价制度等。但这些制度在中国大都出现了“橘生淮南则为桔,生在淮北则为枳”的水土不服现象。目前我们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实施了科研评价的同行评价制度、代表作制度、第三方评价制度等。但很不完善,主要是“同行”的公信力不足;人情风太重;有走过场的现象。所有这些制度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中国科研评价的制度、方式、指标体系、专家选择等都有很好的规定,但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许应该从中国文化、中国大学治理模式上去找原因。
中国科学报文章:把脉科研评价体系改革
陈彬 温才妃
一年来,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一直进行得如火如荼,对高校的教师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两会召开之前,梳理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可谓恰逢其时。本报就此采访了多位相关人士,把脉目前科研评价改革的进展、不足,同时提供若干专家意见以及国际上科研评价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做法,作为我国改革的镜鉴,与读者一同思考这道高教领域的现实难题。
2014:我们做了什么
2014年,“科研评价改革”无疑是国内高校科研领域最“火”的词汇之一。围绕着如何评价高校科研这一核心话题,各界都进行了多方尝试。
总结此轮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即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
此轮改革首先发声的是中央层面。2013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规定了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原则和导向。这引发了人们对高校科研评价改革的第一轮关注热潮。
此后,去年7月,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发布了《高等学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对科技评价工作的具体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作了详细规定;去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再次发出《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典型地区、典型高校针对明确问题,先行先试,加快探索实践,强化引领示范。
如果对中央部委这三项文件稍作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着一定的联系。
最先印发的科技评价改革意见,其最大的作用在于科技评价改革的方向引导,即解决“为什么改革”的问题;而稍后印发的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则着重在具体方式,即“怎样改革”的问题;最后印发的关于改革试点的通知,主要规定了几项具体的试点内容即执行人。换言之,这是一个“改什么”的问题。
在地方层面,截至2014年10月,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三个试点地区北京、上海和广东也相继研究或出台了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分类评价体系的相关政策,至少在以上地区,高校科研仅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时代有望成为历史。
虽然在政策的大方向上,三地都遵循了“分类”“开放”的总体原则,但结合各自不同的区域特点,三地在具体的改革侧重点上是有所区别的。
具体来说,北京地区主要针对“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实现以科研质量为导向,逐步建立一套有效促进和形成优良学风的评价体系;而上海市教委则在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除了分类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外,上海将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建立与国外接轨的评价制度;广东省的相关政策虽然暂未出台,但该省教育厅已经计划以广东高校“创新强校工程”和“四重”(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相关的制度创新。
除此之外,我国一些其他省份也做出了进行评价机制改革的日程表,如河南省教育厅在2014年底也发文表示,到2020年底,全省高校将逐步形成社会专业机构评价、市场评价和必要的政府评价在内的多元化科技评价新体系框架。
应该说,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搞得有声有色,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序曲”,因为到目前为止,除少数几所高校外,大部分高校在这一问题上还处于观望阶段,并没有实质性的举措。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自上而下开展的改革,也许在今明两年将渐渐落实到高校层面,而彼时,这场改革才会渐进高潮。至于此次改革的效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陈彬)
漠然&乐观&思考
当教育部刚刚发布要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意见的时候,一位高校教师将该意见的全文转发到了自己的博客上,并特意将“实行分类评价”几个字标黑,置于最明显的地方。他还为该篇文章起了一个标题——苍天真的要开眼了?
同样也是在那个时候,在北京的一所重点高校里,该校副教授孙珂也在和同事一起谈论这一件事,而他们所谈的重点是:以后的评价能不能别一年一评了?改成五年一评可以吗?当时的他们也许并不清楚,此次科研评价体制改革主要是评价方式和标准的改革,与评价时间不能说没有关系,但至少关系不大。
以上两个场景其实正代表了在科研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普通高校教师对此次改革的两种不同心态,一种心态是关心并且期待,另一种心态则更多地将其看成一种谈资,仅此而已。
直到现在,孙珂也并不认为此次改革离自己有多近。在采访中,他并不讳言自己的科研位置还很“低”。“改革是件好事,这种事情也许‘百人’‘千人’会关注,我只会埋头做我的科研,其他的不在乎。”
事实上,在目前的高校中,孙珂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次科技评价机制改革的态度,那就是总体认可,但并不觉得这与自己有多大关系。
有冷漠者就有关注者。除了那位感叹“苍天要睁眼”的教师之外,东北大学教师张路也属于这类人。虽然自己并不属于“百人”“千人”,东北地区目前也不属于此次评价机制改革的先行试点地区,但他却始终在关注着此次改革的进展。
“应该说,2014年的教育改革触及了很多之前并不会触及的核心问题,比如重点学科评审权的取消,再比如这次评价机制的改革。”采访中,张路坦言,目前阻碍高校科研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体制问题。因此,只要涉及体制的改革,都应该引起高校所有人的关注。
“不过,这样的改革必须是实打实的。”张路补充说。
如果说在如何看待此次改革的问题上,张路算得上是一个“乐观派”的话,那么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应该算是一个“思考者”了。
“我们的评价方式在不断变化,但很难触及我们科研领域的内在过程。”采访中,顾晓鸣表示,我们的评价常常只是外部评价,并不重视重建科研学术本身的秩序。“内在问题不解决,外在评估只是走过场,评估是没有办法深入科研细节之中的。”
在顾晓鸣看来,无论是何种评价方式,都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能否对科研活动作全过程的观察,这点现有的评价方式显然无法做到。而顾晓鸣在这个问题上给出的答案是引入大数据之类信息处理手段,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作全程了解和掌控。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评价能否在删繁就简的基础上,对科研人员作出正面的管理和服务,以珍惜其科学才能、激活其创造灵感为宗旨。
事实上,对于顾晓鸣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孙珂有所提及。采访中他表示,科研评价对他而言更多的是一个“指挥棒”。“如果这方面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我当然也希望这样的政策是正确的。但从传出那则改革消息至今,我所在的学校传达出的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意见的精神,反倒是还在坚持以往的考评办法,这让我们又如何思考呢?”(陈彬)
最大问题在于行政主导
高校科研评价事关高校科研的科学发展,以及高校事业的持续发展。“顽疾”不除、不改,势必影响着高校的整体风气。
纵观当下,行政主导成为困扰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的最大因素。不久前,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透明计算”引起争议,随后中国计算机协会发布消息,建议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剑指行政权力对评审干预过多。
不只国家层面如此,高校层面亦然。“高校的内部评价是由行政部门制定标准,又由行政部门来评价,评价结果与教师待遇直接挂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高校科研评价背后的逻辑。
这样的评价机制造成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熊丙奇表示,职称晋升、年终考核强调的是论文、课题、经费、专利等指标,它们看似是学术指标,实际上是行政指标,因为考察论文在乎的是发表数量、期刊档次,考察课题在乎的是纵向课题及经费数量。“行政部门只需要将相应的指标量化为科研分值即可,依此方法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评价,根本不需要学术评价的参与。”
由行政主导的科研评价滋生出的副产品,一级一级地显现出来。
评副高以上职称,不少高校有经费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是支持教师去进行研究的,然而,在高校里,一旦拿到重大科研项目,学术荣誉、头衔,就被当作学术成果重点宣传的情况屡见不鲜。“把立项本身当作成果、荣誉,实际上就是引导大家只关注资源,而不是利用资源来作研究。”熊丙奇说。
由于评价结果与教师待遇挂钩,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的模式,基本工资相对较低,津贴、奖金主要靠教师挣出来。很多教师都面临着一边感慨时间、精力都用在填表格、申请课题等行政评审上,一边又无奈于不去“挣工分”就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的尴尬境地。
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广明告诉记者,科研评价制度把教师搞得很紧张,且易急功近利。有时教师为了完成年终科研分值目标,不得不凑数,进而滋生出科研腐败,出现科研的产业化生产、论文的工厂化生产等问题。“这已经为国际学术界所诟病。”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中国原创性成果少、层次低。”刘广明说,由于急功近利,高校科研人员通常不能长期专注于一个方向,开展深入研究。“这也使得国内高校的科研成果没有太多的公信力、没有太高的成果转化率,更没有受人尊重的科研成果产生。”(温才妃)
关键靠制度建设
细说了高校科研评价的种种问题,那么,高校人士对于改革又有哪些畅想呢?
在熊丙奇看来,推进高校科研关键要靠制度建设。首先要推动高校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的分离,建立以学术为本的管理体系,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具体而言,高校学术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的配置不该由行政部门支配,而是应该交还给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来配置。
刘广明认为,要使得高校的学术委员会职能真正成为唯一的学术评价的决策、实施、决定机构,目前已经有法可依,重点在于各高校有没有很好地去落实相关法律的内容。
同行评价制度依然是高校人士呼唤的内容。它被全球学术界证明为可行的制度。尽管国内高校在实行中面临着同行公信力不足、人情味重、走过场等问题,但熊丙奇认为,延续行政评价体系,不给同行评价以发展空间,永远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行政退出后,其负责的是制定规则、监管,并将信息公开,而不是参与评价;同行评价的漏洞可以建立一个自我纠错的机制,通过学术自治,启动调查、追究责任来解决。”
刘广明补充说,还要完善科研评价的代表作制度,因为代表作制度可以彻底地打破目前科研评价的简单化、量化现象。无论是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代表作制度都是一个让人安心、静心科研的评价制度。
借鉴国外的终身教授制和年薪制,对于国内高校的科研评价改革也是很有必要的。
熊丙奇对此的解释是,国外教师入行之初采取的是严格的考核甚至淘汰,但在进入终身教职之后,短期、严苛的考核变成了中长期考核,这有助于教授从事真正感兴趣的学术研究,而不受行政打扰。然而,国内高校采取一年一考核的形式,教师们总在受非学术的因素影响,可能不会去做有价值或真正感兴趣的研究。
与终身教授制对应的是年薪制。熊丙奇指出,如今国内高校的津贴体系采取科研经费提成制,一名教师申请到的课题经费越多,对应的收入就越高;国外高校实行额定年薪制,总额10万元的年薪,可能9个月工资来自大学,3个月工资取自课题经费,但总额不得超过10万元,“采取年薪制可以从制度上杜绝教师把学术研究当作挣钱的工具”。
以上关注的是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那么,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改革的方向又当如何?
采访中,北京某“211工程”高校科研处处长刘林告诉记者,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服务于其上层建筑,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的走向与高层教育体制的改革走向密切关联。
“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改革会有不同的方案。”刘林说,比如,清华、浙大等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它们更加注重的是能否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占据首席、能否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等等。而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更看重的是产学研如何为地方建设服务。
刘林表示,未来科研评价的指标体系不会变。基础科研类型的高校仍然重视高水平论文,技术创新类型的高校一定注重的是专利与标准。只不过,如何用好指标体系、让指标真实反映学术水平,确实值得高校认真思考。(温才妃)
(《中国科学报》 ( 第5版
大学周刊))
国际科研评价纵览
科研评价活动起源于20
世纪初的美国,随后日本、法国、德国以及瑞士等国家也开始进行科研评价工作,下面从评价机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科研评价机构的设置一般分为议会层次、政府层次、高校及科研院所三个层次。
美国、法国、德国:科研评价组织机构设置健全,三个层次的评价机构并存而立。
法国:科研评价机构包括第四层次的独立第三方中介科技评价机构,如法国科技创新与转移有限公司,该公司提供从项目评价到市场调查、再到后期跟踪的全方位服务。
瑞士:评价机构主要是瑞士科技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是联邦政府的科技政策评价机构,其中瑞士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和瑞士科技研究中心都隶属于科技顾问委员会。
日本:日本的科研评价组织机构非常庞大,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综合性科技评价机构和由国家直接管理开发的事业评价机构、专业性评价机构、企业性评价机构、各研究机构内部设立的评价机构。
链接阅读:
日本政府于1997年8月发布《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实施办法大纲指南》指出,评价主体是独立于被评价机构和评价委托机构的第三方,规定评价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
各国开展科研评价工作时间较长,在数据收集与定量分析方法上日趋成熟,具体的评价指标也日益丰富。
美国:对政府委托式的应用研究项目成果进行评价时,以合同中所列条款为主要依据,综合专利情况和应用情况给出客观评价结果。(注:我国的纵向课题,基本可以视为政府委托式的研究项目。)
瑞士:对基础研究项目的立项评价重点考虑项目的科学价值、原创性、采用的方法及申请者的资质。应用型研究项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意义、科技意义、潜在市场、可持续发展性、工作计划清晰度以及预算规划。
法国:重点内容是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及市场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德国:参考标准涉及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引用率、是否被国际权威文献摘录、获荣誉称号次数、参加学术活动次数等。
日本:有关安全或环境方面的科技项目主要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而非技术角度进行评价,并且注重发掘创新人才,看重其科研创新潜力。
各国的科研评价标准较为统一。
美国:教育评价标准委员会1975
年颁发项目评价标准。该标准由可行性、正确性、实用性、精确性四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下包含若干标准,用于保障评价活动的质量。
德国:评价标准选取可行性、实用性、公平性与精确性这四个维度,更加强调了评价人员能力、评价效率及公平性等要素。
瑞士:评价联合体的评价标准虽然与美国一样选取了可行性、正确性、实用性、精确性这四个维度,可是每个维度下的具体标准却不完全一样。
目前,各国根据其不同的科研评价发展状况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
美国: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同行评议为主,以案例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及指标分析等为辅。
瑞士:以定性评价为特色,主要以外部专家的同行评议与定性评价为主。
法国:同行评议制。
德国:主要依靠同行评议,事前展望分析,事后则回溯评价。
日本: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但是针对不同性质的研究课题,评价机构则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包括总体评价法、经济评价法及复合评价法等。
评价专家的选择
各国在评价程序中专门对评价专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每位评价专家收到项目评价材料时,会附上评价须知和利益冲突与保密声明,对评价专家的公正性提出具体而严格的要求。
瑞士: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的评价专家来自于大学与私人咨询机构,为维护评价专家的独立性,评价的直接委托方不能决定专家的选择,但是为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被评方有权对专家的选择及得出的专家报告发表自己的意见。瑞士特别强调在评价中聘用国外专家。
德国:进行同行评价活动中的专家也多数来自国外。
法国:科研机构评价委员会中1/3
人员聘请国内外专家。
日本:对国家特大型科技计划的评价,也会选择适当比例的第三方外部评价专家,既不属于评价机构,又不属于评价委托机构。
链接阅读: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
本文引用地址:/blog-042.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刘广明博客&
------------------------------------------------------------
评论 (37 个评论)
[37]sych & 12:40
36楼,科研不是工厂里加工产品,也不是商店里销售商品。真正有价值的科研产品需要几十年的辛勤积累!那种很快做出巨大贡献,课题本身的价值就存问题!陈景润一生发表了20多篇文章,难道他对数学界的贡献不够?其实,人一生能够做好一项事情就不错了,为什么一定要求高大上?能者多劳,能者多得,对于科学界不适用!环顾四周发现,有些学科的科研能人1年能够发表几十篇被sci收录的文章,我们这里还有人1年申请了30多项专利,并被授权!但是,这些东西真的具有那么高的价值吗?对某一方面见解来说,一个30岁的年轻人发表3篇所谓的高水平论文,与一个40-50岁的人发表1篇高水平论文,价值一样吗?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受制于现实情况,他自己只能用䦆头,搞头耕耘,那些知道这个概念者,浑身上下全副武装,用现代化的挖掘机,你说,首先出成果?相关政府部门和科技界大牛在制造不公,每天还大言不惭的说:公平竞争!纯粹是一帮王八蛋!
[36]lrdun & 11:00
如果偏离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任何所谓改革都是瞎折腾!
千万别改来改去总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否则,科技教育领域就会哭声一片,甚至嚎啕大哭!还有干活的吗?
[35]sych & 10:34
科研考核量化谁得益?一、学校!它可以提高学校排名!二、作者本人,它可以为作者赢得:职称,奖金,各级政府荣誉!谁受损?一、国家,因为这些东西提升不了国家科研硬实力!二、踏实做事者!
最不要脸的是谁?海龟,与投机分子——那些穷尽能力,搅乱科研秩序者!
[34]金拓 & 05:56
博主回复( 11:11):这个问题如果细说有点长。已经有人写过这方面的论文、甚至是博士论文。
*********
但是,完全跳过这一点,“第四.....”那一段,从论点到结论就衔接过不去呀。比如:
“但这些制度在中国大都出现了‘橘生淮南则为桔,生在淮北则为枳’的水土不服现象。目前我们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实施了科研评价的同行评价制度、代表作制度、第三方评价制度等。但很不完善,主要是‘同行’的公信力不足;人情风太重;有走过场的现象。”
能成为代表作的一般是国际权威期刊审的,如何发生国内同行之间的人情风呢?
[33]kexuegzz & 12:49
供大于求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歧视吗? &就可以公然对抗国家政策吗?
&这说的, 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kexuegzz & 18:08
国务院办公厅日公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35号
)。通知要求,大力促进就业公平,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
教育部办公厅日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教育部表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目前许多公立高校教师招聘正在进行当中. &在这些高校招聘启事发布,
&学校面试资格审查,
&省直辖市人社厅录用资格审查过程中还沿用以前包含许多歧视性门槛条件,
& 那么请问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办公厅相关国家权力机关发布的政策文件到底还要不要执行?
& 要不要立即执行? & 到底何时执行?
& 到底还有没有公信力? &
博主回复( 10:49):这个问题即使是规定再具体也没有用。供大于求。
[32]kexuegzz & 12:48
供大于求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歧视吗? &就可以公然对抗国家政策吗?
&这说的, 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kexuegzz
国务院办公厅日公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35号
)。通知要求,大力促进就业公平,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
教育部办公厅日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教育部表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目前许多公立高校教师招聘正在进行当中. &在这些高校招聘启事发布,
&学校面试资格审查,
&省直辖市人社厅录用资格审查过程中还沿用以前包含许多歧视性门槛条件,
& 那么请问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办公厅相关国家权力机关发布的政策文件到底还要不要执行?
& 要不要立即执行? & 到底何时执行?
& 到底还有没有公信力? &博主回复(
10:49):这个问题即使是规定再具体也没有用。供大于求。
[31]rengy & 10:38
有条件的高校、研究所,可以尝试聘请国际独立专家委员会,每个3-5年开展评价。但许多一般的学校和研究所,这个做不到,因为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国际专家。
在大部分情况下,采用分资历、分层次、分领域的综合定量科技成果评价方法,仍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例如按照资历,在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和资深学者要区分,前者可看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后者要看成果被同行引用频率。
11:16):量化与定性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关键是执行问题。中国的事,最好都出在执行环节上。
[30]高友鹤 & 10:15
公开公正的辩论是对科学的最大尊重!
博主回复( 11:15):是的。
[29]王鸣远 & 10:10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改革路线图/u/raily
博主回复( 11:14):谢谢。
[28]dujiren & 09:55
我就遇到奇事儿。开始是评职称的委员会基本由行政有职位的人担任,她们从低职称一直在委员会中,顺理成章地依照”合理地“的程序,逐步拿到了正高,现在委员会成员的职称已经全部由副高级以上组成了。可查一下学历学位,博士基本是後來在职补上的,有的曾经的基本起步学历还是夜大!这是一件,前两年,我拿去资料准备评审,回复我的是分党委书记,评委会成员,第一次问我和第一次提到”代表作“!哈哈,新到的一个资历比我浅很多,算作我同学的学生的人,博士学位,刚刚被提名成为副书记,参加工作3年,已顺理成章成为副高,主要靠的是读博时是发表的论文,以及修订成书的博士论文,是他,就是这个人把”代表作“这个概念带了进来,以前,委员会不知道,也根本不想知道它。她们连”博士候选人“是啥意思都搞不懂吶,那里还知道”代表作“!^_^,看看,这虽然没有财富的腐败,但算什么呐?近水楼台,人事信任,世事变迁,……,有很多内容是你难以预料到的。
博主回复( 11:14):是的,代表作制在中国关系网上已经出现变形、变味。
[27]flighteer & 08:02
当前高校科研能进行量化评价的首要目标是让被评价的人闭嘴或无话可说,而不是公平。
中国社会,包括执政党对于公平存在致命的理解偏差,不是建立在事物发展规律之上的所谓公平,对事物发展是最大的伤害和不公!!!
博主回复( 11:12):你这个论点很深刻。
[26]吕喆 & 06:42
最近有个网络流行语——
No作,No代。&
博主回复( 11:12): &
[25]金拓 & 05:47
我觉得现阶段,代表作(特别是包括重大技术突破在内的广义代表作)有实施的可行性。作者既然提到,应该展开讨论一下,不该裹在同行评议中,一起否了。
博主回复( 11:11):这个问题如果细说有点长。已经有人写过这方面的论文、甚至是博士论文。
[24]金拓 & 05:42
代表作的评价作用仅提到而已,为什么不展开一下呢?
[23]李伟 & 01:23
目前的短期量化评价体系基本是摧毁对某一学科的长期专研,这样的环境下是不可能产生什么诺贝尔奖和重大原创性突破的。
同行评议还是很有道理的,即使你三年只发了一个文章,但是是国内同行里最好的,那也体现了你的价值。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个不错的办法。
博主回复( 11:10):目前对定性,大家的认可度并不一致。
[22]黄洪林 & 23:48
科学评价工作应该专职开展,就像中纪委的工作人员,由国家出钱养着。专职的科学评价人员,虽然有教授职称。一旦从事此项工作,就不能够申请科研经费,如果能够实施科研贷款制,也不能获得科研贷款。也就是说科研人员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我们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每年评审不少国家自然基金,对申请者有一定的生杀大权。轮到自己申请时,时常也中不了,这种感觉有点怪。
博主回复( 11:10):科研评价背后的东西很顽固。
[21]钟文 & 23:43
教育不能独立,一切都枉然。中国的教育资源来自各级政府,正因为如此,各高校校长在政府官员面前,比从前的小媳妇还低贱。民国时期,中国的校长尚能不把政府官员放在眼里,是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有自己的社会威信,有自己的学术领地,而现在的校长如此低贱,又如何能提高高等教育?他们大喊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不过是喊几声口号而已,而内心深处所想的是房子、票子、女子、帽子。
博主回复( 11:09):我曾写过一篇小文《谁为大学负责?》
[20]master2013 & 23:36
[28]caereviewer & 05:28
& &[27]ChinaDream
& 22:27 [23]datangjinwei
&随手下了几篇文章搜了一下
赵美娣, 叶杭庆。国内外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及高校咨询工作的思考, 现代情报,2007
很多内容和下文一致:
胡萍; 蔡清万 . 美国图书馆参考咨询的起源与发展, 图书馆,20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楼主能解释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文科可以这样抄吗?
.--------------------------
---------------------------
博主自己抄,当然同情抄袭者。
--------------------------------
浙江大学赵美悌教授论文大段抄袭,未引用被抄袭论文(其人自称属于引用)
路过人士请转发、讨论
博主回复( 11:08):这方面有专门的规定,何为引用,何为过度引用,何为抄袭。
[19]chenxiongdao & 23:27
从以上的讨论看来,还没有人想出一个比现行科研评价体系更好的评价方法。
一部分同仁向往采纳国外流行的科研评价体系;那么国外的评价体系是什么样的呢?有人知道吗?拿出来大家分享一下哈。
博主回复( 11:07):这篇博文后半部分中有呀。
[18]钟镇 & 22:13
刘老师,在您这篇博文基础上,我想作为一个刚入职几年的年轻后辈,希望就以下几个问题请教,言辞不妥之处,还请见谅:
1. 如果您觉得上述做法不妥,应该如何?很想听听您的意见,因为这也是我困扰的事情。
2. 以工大这样的地方二本为例,平时不写论文却真心搞科研的老师比例很高吗?
3. 以工大这样的地方二本为例,不怎么做科研的老师,教学水平却很高的老师比例很高吗?
4. 在工大这样的地方二本高校,拿到讲师或副教授的基本科研考核分数很难吗?
5. 没有那套职称评价分数,该如何青年教师避免“关系”和“资历”的不利影响?
最后,对于没有充分教学经验青年教师,如何通过科研之外的内容,体现自己的价值?是默默无闻,苦练教学技能,随时担心“督导”们的听课检验,见到“教务处”三字就肝颤?还是......
另外说一下我看到的"积极"现象:由于211和985高校博士大量的奔赴地方高校就业,实际上拉近了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的科研差距。例如在职称评审上,部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参评副教授的成果上并不比重点高校差太多呀。而且他们为了拿基金项目,基本不怎么发核心以下的论文。因为看到科学网很多老师都在批评现在的这种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评价方法,因此想咨询刘老师,如果您是工大的校长,会如何做?
博主回复( 11:02):我从不就本校问题发表看法,谅解。欢迎你就科研评价问题进行讨论。
[17]李毅伟 & 22:08
做科研要有“敢死”精神。
博主回复( 11:04):是的,但不做科研就是找死。
[16]王孝强 & 21:57
要评价,不然事业单位很多人不思进取,但又不能搞得大家浮躁、投机取巧。评价体系,太难完美。
博主回复( 11:03):科学评价太难,谁能逃脱中国的关系网?
[15]冯子军 & 20:59
“第四,国际流行的科研评价模式在中国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呢?值得怀疑。”
就目前的国情而言,确实值得怀疑。
科研评价模式我们应该有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模式,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社会科学远比自然科学复杂得多,自然科学的研究尚不足,社会科学研究的情况可想而知,因此,应该专门研究这个东西。刘老师您是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期待你们的结论!
博主回复( 10:51):这个问题真得很复杂。外国的、证明有效的东西,要中国土壤里也不一定有效。
[14]刘毅 & 19:29
如果不管怎么努力,都是不长庄家总长草,就不能说种子品种不好,二是需要给土壤上上肥、松松土、浇浇水。
博主回复( 10:50):系统观点很重要。
[13]w5a8n8g & 18:50
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政治体制,而政体问题却是不许提的红线,受到极度保护的。这一切,都是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典型表现
博主回复( 10:49):中国高校的问题从根源上很复杂。
[12]kexuegzz & 18:08
国务院办公厅日公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35号
)。通知要求,大力促进就业公平,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
教育部办公厅日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教育部表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目前许多公立高校教师招聘正在进行当中. &在这些高校招聘启事发布,
&学校面试资格审查,
&省直辖市人社厅录用资格审查过程中还沿用以前包含许多歧视性门槛条件,
& 那么请问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办公厅相关国家权力机关发布的政策文件到底还要不要执行?
& 要不要立即执行? & 到底何时执行?
& 到底还有没有公信力? &
博主回复( 10:49):这个问题即使是规定再具体也没有用。供大于求。
[11]wyz8610 & 17:30
“把立项本身当作成果、荣誉,实际上就是引导大家只关注资源,而不是利用资源来作研究。”熊丙奇说。
----对于所在单位来说,立了项,来钱了,单位提取管理费,行政人员抽取的绩效也多了。谁经费多,在单位就是牛人!行政部门关心的是你能弄来多少经费。总之,就是行政主导的评价体系。
博主回复( 10:48):这是目前科研评价中的大问题。
[10]杨池 & 15:19
大环境不变,仅仅高校改革是不可能的。
博主回复( 10:47):只有高校改革的改革,作为不会太大。只能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提升。
[9]邓云贵 & 15:02
国家的意识形态存在重大问题:国家能宣传人是恶的?人是恶的还要德治?那当官的也是恶的?恶人当官?国家领导看上去也要有些儒家的面善。
博主回复( 10:45):领导和组织最大的胸怀是人性善。
[8]nianzixin & 14:36
[7]biasha & 14:17
中国目前体制下,高校自主招生——弊大于利。
博主回复( 15:14):或许。
[6]徐明昆 & 14:13
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评价
/blog-065.html
[5]bridgeneer & 13:49
“领导”会数数、会比较大小。
博主回复( 15:13):同感
[4]黄盛珠 & 12:12
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关键看是否通过造假、欺骗获得收益。
如果确实是勤劳致富,就不能看做功利主义。
博主回复( 15:11):有道理。但用诱惑来引导科研,可能有问题。
[3]黄永义 & 11:49
公心、求实、负责。
[2]刘立 & 11:05
该文或可参考:
Diana Hicks:Deccting structural change in university research
systems: a case of British Research Policy
博主回复( 15:08):谢谢刘老师。
[1]文克玲 & 11:01
前几年,推行高校自主招生的呼声震天动地。
博主回复( 15:08):自主招生进入否定之否定前期,期待北大清华的新突破。
我的更多文章:
( 18:34:03)( 17:27:14)( 21:38:39)( 21:18:47)( 11:02:10)( 14:13:02)( 17:57:28)( 20:00:53)( 15:31:08)( 18:33:4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