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广宗县城哪年解放是那年解放的

鹿寨县_百度百科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鹿寨县位于广西中部,东和东北与桂林市的、为邻、南隔柳江与及市的相望、西接柳州市和、北连、东南与来宾市的相交。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4°14′至24°50′、东经109°28′至110°12′之间。总面积3003平方公里,辖5乡4镇,总人口41.32万人,有汉、壮、苗、瑶、回等18个民族,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桂中腹地,扼南北交通之要冲,县城距首府南宁市260公里,距世界旅游名城桂林市115公里,距广西工业中心柳州市33公里。境内有桂海高速路、阳鹿高速路、平鹿二级公路等国道和省道,湘桂铁路纵贯全境。[1]
秦,属地。
汉,分属潭中、始安二县地。
三国,初沿袭汉制;吴甘露元年(265年)析始安地(属零陵郡)南部置县,境内分属潭中、始安、常安三县地。
西晋五年(284年),常安县改名,属桂林郡。
南北朝,宋(420—479),撤消常安县,其地并入始安县,境内分属潭中、始安二县地。梁大同八年(542年)于常安旧址改置,于县置,境内分属潭中、始安二县及梁化郡地。陈析潭中地置象郡,境内分属梁化郡,象郡及始安县地。
至德年间(583~586年),又于今雒容镇南部,设置象郡,隶属桂州。隋代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象郡,改设象县,隶属始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将梁化郡和象郡改置梁化县和象县,境内分属梁化、象、始安三县地。开皇十八年(598年),梁化改纯化;境内分属纯化,象和始安县地。初(601—604年)析始安县地置,境内分属纯化、象、兴安三县地。大业初,并纯化、兴安入始安,境内分属象县和始安郡地。
杨广大业二十二年(606年),废纯化县并入始安县。大业二十四年(618年),又废兴安县并入始安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原兴安县地置宣风县;是年复置纯化县,境内分属宣风、象县和纯化三县地。
贞观中析象县地置洛容县;十二年(638年)并宣风入兴安。境内分属象、洛容、兴安、纯化四县地。
李治龙朔三年(663年),废象县;乾封二年(667年),复设象县,并迁县城至今柳州市东北方向,次年,象县改隶属柳州。
唐天授二年(691年),洛容县亦改隶属柳州。
永贞元年(805年),纯化县因避唐宪宗李纯的庙讳,更名慕化县。
李晔乾宁二年(895年),废慕化县改设,县城设在今县,管辖今鹿寨县一部份地方。五代十国元年(907年),慕化县改为归化县。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归化县复名慕化县。
宋嘉祐四年(1059年),并象县入洛容;六年(1061年)并恭化入古县。此间,境内分属洛容、理定、古县三县地。绍兴二年(1132年)桂州改称静江府、理定、古县属静江府,洛容属柳州府。
元代世祖至元三年(1279年),洛容县改隶属柳州路。
元惠宗妥灌帖睦尔元统三年(1335年),都元帅韦颜,统兵镇压慕化、边山、毛峒等地少数民族起义,设大岭、桐木、银洞三隘,并设百夫长督兵屯因守御。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古县改称,属桂林府。此间
,境内隶属关系相应变更。正统五年(1440年)理定县并入永福县。庆隆五年三月,古田县升为州,称永宁州,辖永福、义宁二县,仍属桂林府。此间,境内分属洛容县、永福县和永宁州。
清,洛容改为雒容,属柳州府。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析永宁州及雒容、永福、、融等县的部分地域置中渡抚民厅,属桂林府。此间,境内分属雒容县、中渡厅和永福县地。
民国元年(1912年),中渡厅降为中渡县,属桂林府;雒容县仍属柳州府。民国二年撤府设道,中渡县属(民国3年改为桂林道),雒容县属柳江道。13年,析永福县的黄冕、鹿寨、寨沙三个区设置榴江县,县治寨沙圩,属桂林道。此间,境内分属雒容、中渡、榴江三县。
民国19年,雒容、中渡、榴江同属柳州民团区。23年,三县属柳州行政监督区,29年,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区治柳江。38年7月,三县属第十三区,区治柳州。
日奉广西省人民政府令,将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及修仁县第二区合并成立鹿寨县,属柳州专区。1952年8月改属桂林专区。1958年8月改隶柳州专区(1971年更名柳州地区)。日改属柳州市。[2]
汉为潭中、始安县地。晋置常安县,南朝改梁化县,隋改
名纯化县,后置兴安县。唐置洛容县,改兴安为理定县,纯化为慕化县。宋、明废慕化、理定并入洛容县。清改洛容县为雒容县,光绪中置中渡厅。民国改为县。增置榴江县。1952年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合置鹿寨县。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88号):原柳州地区的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1996年,鹿寨县面积3133平方千米,人口约44万人。辖5个镇、7个乡:鹿寨镇、寨沙镇、雒容镇、平山镇、中渡镇、城关乡、黄冕乡、龙江乡、拉沟乡、四排乡、导江乡、江口乡。县政府驻鹿寨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鹿寨县总人口418665人。其中:鹿寨镇59002人,雒容镇54942人,中渡镇42944人,寨沙镇39748人,平山镇30326人,城关乡47336人,黄冕乡27329人,江口乡12836人,导江乡15745人,龙江乡18335人,拉沟乡9857人,四排乡39377人,石亭山经济开发区11974人,鹿寨化肥总厂8914人。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号)同意将城关乡与鹿寨镇合并为鹿寨镇,原城关乡、鹿寨镇所辖的行政区域全部归鹿寨镇管辖。鹿寨镇政府驻原鹿寨镇政府驻地。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号)同意撤销龙江乡,整建制并入寨沙镇,寨沙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5个乡:鹿寨镇、雒容镇、中渡镇、寨沙镇、平山镇、黄冕乡、江口乡、导江乡、拉沟乡、四排乡。
2011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同意调整柳州市鱼峰区和鹿寨县行政区划:将鹿寨县雒容镇整体划归柳州市管辖,鱼峰区人民政府驻地不变,其他城区行政区划不变。雒容镇位于鹿寨县城西南部,总人口6.8万人,总面积381平方千米,距离市区25千米。此次区划调整后,鹿寨县行政区域面积减少381平方千米。全县辖4个镇、5个乡:鹿寨镇、中渡镇、寨沙镇、平山镇、黄冕乡、江口乡、导江乡、拉沟乡、四排乡。
鹿寨县地处低纬,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带,受季风环流影响较明显。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38℃,冬季最低气温0℃。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且集中在4—8月。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量约1600小时,无霜期长达320天以上,适于农作物生长。
鹿寨县地理形态多样,为丰饶的自然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地理基础。县境东北部为架桥岭余脉,大瑶山余脉则延伸至县境东南部,与架桥岭余脉相连,约占全县面积的五分之一。西北部为峰林谷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著名的四十八弄。有不连座的稀疏孤峰和连座的密集峰林,也有和缓的低丘。县境中部和南部地势低平,主要为和缓的丘陵、台地和小平原。[3]
1980年《鹿寨县农业区划报告》统计,全县土地总面积503.94万亩。1981年后,全县对土地利用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荒地进一步利用,据1989年统计共127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万亩,人工造林2万亩、新垦耕地4万亩;原已利用的土地亦有变化,有林地减少。1987年全县已被利用的土地375.71万亩,据《鹿寨县森林资源调查统计》,1989年全县有林面积(包括疏林、灌木林、新造林未成林地、苗圃)151.99万亩,比1980年减少37.39万亩,主要是火烧和砍伐,耕地增加,面积共计68.22万亩,比1980年增加1.89万亩,原有旱地部分为轮闲,每年均有一定丢荒面积。[4]
现已勘探查明的矿产资源有数十种,以铁矿、锰矿、重晶石矿和方解石居多。位于平山镇屯秋村的赤铁矿床藏量达3700万吨。中渡镇朝阳、的褐铁矿品位高达40%以上,重晶石矿主要埋藏于四排、导江等乡,年开采量近10万吨。方解石主要分布于中渡镇,藏量丰富,优质矿含钙量98%以上。锰矿主要埋藏于雒容镇六座村一带
境内有大小河流64条,其中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0
条。主要河流有、石榴河和古尝河。洛由洛江和清江汇合而得名。洛江发源于永福县,于潜入地下,伏流于中渡镇露出地面。清江发源于,在黄冕乡里定村进入县境。于黄冕乡旧街村处汇合,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黄冕乡、鹿寨镇、雒容镇、江口乡汇入柳江。境内河段长103公里,流域面积323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1米3/秒,年径流量61亿米3,落差56.5米,约4万千瓦。石榴河发源于修仁镇六社岭,在四排乡三排村进入县境,流经四排乡、寨沙镇、鹿寨镇,在脚板洲汇入洛清江,流域面积1360平方公里,境内落差33米,多年平均流量38米3/秒,径流量11亿米3。古尝河发源于永福、荔浦、鹿寨交界的古报尾山,在黄冕乡汇入洛清江,全长94公里,流域面积391平方公里,落差127米,年平均流量10米3/秒,水能蕴藏量达1.25万千瓦。上游河段风光秀丽,水势跌宕。[3]
鹿寨县宜林面积辽阔,有林面积已达近300万
亩,森林履盖率约50%,境内有自治区辖黄冕林场和三门江林场、县属鹿寨林场,营林总面积达40多万亩。主要林种的松、杉、速生尾叶桉等用材林种和水果、茶叶等经济林种。这些国营林场还是珠江流域水土保持林区,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寨沙镇的和尚岗和拉沟乡的关江、大坪等地区还有大片原始森林,这些天然林树种主要有白椎、红椎、、荷木、等,现存珍贵树种有紫檀、楠木和东菅木。县境内还有丰富的,主要有淮山、茯苓、金银花、何首乌、黄栀子、半夏、、天冬、麦冬、九层皮等数百种。大量引种美国大头竹、吊丝竹等,构成了品种丰富、数量巨大的植物资源。
鹿寨县由于地理环境多样、森林植被保持较好,,因而保持了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走兽类有山猪、、箭猪、狐狸、猴子、獐子、果子狸、野兔等;飞禽类有鹧鸪、野鸡、红毛鸡、斑鸠、猫头鹰、麻雀等;爬行类有穿山甲、竹鼠、各种蛇类;水生动物有龟、鳖和各种鱼类,较珍贵特别的有草帽鱼、娃娃鱼、岩鱼、桂婆鱼等。[3]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丁口924人。民国时期,鹿寨县境内人口发
展较快。解放后,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保健卫生事业不断改善,加之受“多子多福”传统思想影响,又因一度忽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数大幅度增长。1950年全县45147户、176642人,1953年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鹿寨县为4人,因天灾人祸1960年人口数减少至50058户、230470人;户、230833人;户、229849人。1964年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54077户,245193人,1965年全县52905户,244372人,1979年11月,计划生育措施全面贯彻落实,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1980年全县79839户,397893人,1982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78571户,413028人,其中男215701人,女19732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22%和47.78%。,1987年全县80146户,417406人,其中男223508人,女193898人,分别占总人口数的53.55%和46.45%。比1982年增加4378人,5年增长1.06%,平均每年增加875人,年均增长0.21%。日,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85840户、433567人,其中男234315人,女19925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4.04%和45.96%。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20539人,8年增长4.97%。[5]
县境农业生产,历史上处于自给或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状态
。民国17年(1928年),政府始设立农业机构。新桂系统一广西初期,农业生产曾一度发展。民国30年后,由于战祸,天灾连绵,农业生产处于落后状态。解放后,1987年农业总收人比1950年增长4.7倍,比1978增长112.5%。农民人均纯收入429元,其中1957---1977年间纯收入平均每人每年增加1.75元,1978---1987年间平均每年增加34.9元。1987年粮食总产比1950年增长2.4倍,糖料蔗产量增长12.6倍,木薯片产量增长26倍。比1978年粮食产量增长93.6%,木薯片产量增长164%。[6]
解放前,县境工业以铁、竹、木器手工业为主,兼有油、糖
榨及碾米、砖瓦、酿酒等行业。清代有小规模的采矿和冶炼。民国20年(1931年)后,粮油加工业振兴,棉纺、酿酒、制酱等业亦有所发展。后因日军入侵,工业均遭严重破坏。解放后,经过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组成合作社(组)公私合营企业,仍以铁木竹器、土糖榨糖和粮油加工业为主。1958年出现“大办钢铁”群众运动和以改革制作维修农具为主的县、乡(镇)工业,同时兴办机制糖厂、砖瓦厂、耐火材料等县属工业。60年代初,贯彻中央“工业七十条”,调整工业结构,社、队企业兴盛,产品由小农具,小商品转为农机具,县属工业开办了六座锰矿、响水铁矿。70年代新增糖果厂和制药厂等6个县属企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工业迅速发展,尤以乡镇工业发展较快。至1987年县属工业16年,工业总产值按1986年不变价,下同)合计5958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57个,工业总产值合计966万元,其中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3个,工业总产值231万元,乡(镇)办集体企业14个,工业总产值共735万元。在本县的区,地属工业企业15个(区属11个,地区属4个),工业总产值合计9809万元。[7]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5.6亿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亿元,同比增长30.09%;三次产业结构为18.00:56.00:26.00;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达56567.79万元,同比增长34.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8元,同比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5432元,同比增长10.0%。[8]
。2011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80亿元,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制糖、造纸为支柱,建材、茧丝绸、汽配、机械制造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相结合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9]
鹿寨县地处桂中腹地,扼南北交通之要冲,集陆、空
、水路交通便利于一地。境内有桂海高速公路、柳州绕城高速公路、平鹿二级公路等国道和省道,已实现乡乡通油路,村级公路也四处延伸;湘桂铁路纵贯全境;县城距柳州白莲机场约50公里、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约130公里,皆有高速路相通,行车不过一小时。雒容、江口、导江三个乡镇倚靠柳江航道,可资水路便利,通达梧州、广州。
桂柳高速公路为双向四车道路面,县境里程73公里,有雒容、鹿寨、黄冕3个进出口,设鹿寨服务区1个。从鹿寨到柳州静兰出口33公里,行车不到半小时,到桂林辽田出口110公里,行车也仅需1小时。柳州绕城高速公路雒容至洛满段起于桂海高速公路雒容连丰村、终于柳宜高速公路的柳江县洛满镇,在鹿寨境内约15公里。2003年10月开工,2006年8月通车。平乐至鹿寨二级公路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水泥路面,在鹿寨境内73公里,贯穿鹿寨镇、寨沙镇、四排乡3个乡镇。从柳州市区至雒容镇的柳东大道2006年3月动工,道路设计为双向六车道,全长约14公里,为城市一级主干道,当年12月31日通车。延伸至鹿寨县城的柳东大道延长线将于2007年动工,届时鹿寨的交通将锦上添花。
湘桂铁路在鹿寨境内长68公里,有雒容、对亭、鹿寨、新村、幽兰、黄冕、大端河、波寨8个火车站。最大的鹿寨站为三等站,有铁道6股,日接发列车80多列,停靠旅客列车7对,全县铁路年货运吞吐量200多万吨,发送旅客20多万人次。[3]
民国时期,雒容、中渡、榴江三县科技人才甚少。虽有农场、苗圃、农林推管所等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改良实验,虽由实业所、局兼理,但时办时停,成效甚微,技术又不能为人民群众应用,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在传统旧习惯上,科技工作极为落后。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注重科技事业的发展,广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应用新的科技成果,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1951年开始,先后建立农场、林场、良种繁殖场,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机研究所,开展科技研究活动,并逐步推广应用。1959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随后又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县科技情报研究所,各级各专业科技协会,学会和研究会也相继成立,以县城为中心,科技队伍日益壮大。“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类科技组织机构被迫解散。1979年后,全县科技组织机构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87年,全县各系列各类专业有技术职称人员4869人。其中获高级技术职务资格27人:获中级技术职务资格582人;获初级技术职务资格4260人。科技成果获奖项目48项,其中广西一工农12型机滚船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三等奖,被选为广西定型样机,技术转让柳州机械厂批量生产;广西12-1型省柴灶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授予全国优秀省柴灶称号:儿滞灵冲剂获全国儿童用品优秀金鹿奖。[10]
舞狮、舞龙是县境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全县都要举行舞狮、舞龙表演,舞时引龙一人,每节1人,引龙者逗引龙头,其余各节随之舞动,配以锣鼓助兴,龙于炮竹烟雾中翻滚,居住在鹿寨境内的壮族,能歌善舞,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要开展“三月三”山歌对唱活动。
解放前,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医疗卫生事业,以民间中医中药为主,民国21年(1932年),外籍西医周文超在榴江县寨沙镇开设西医诊所。22年,雒容县立医务所成立。解放前夕,县境有公立卫生院3所、私立诊所8所、中药店铺28家,医药卫生人员90人,其中西医22人,中医药68人,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医药卫生人员6.31人。医疗卫生设施简陋,诊费昂贵,贫民百姓望而却步,疫病盛行,尤以伤寒、霍乱、痢疾、天花、白喉、麻诊、流脑等传染病最为严重,死亡率很高。35年霍乱流行,中渡县
鹿寨县妇幼保健院
中村62户,有22户染病,患者75人,死亡71人,死亡率为94.7%。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贯彻以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及专业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增设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事业经费、改善医疗设施、培训提高和壮大医疗卫生队伍,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昔日危害人民健康的16种传染病得到控制,发病率从年的万,下降到年的811.23/10万,天花、霍乱已灭绝。全县拥有卫生院、所、站、室、校等机构596个,中西医药店铺43家,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共有医疗卫生人员1193人,其中西医870人,中医323人,每万人中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8.58人,比解放前夕增长12.26倍,病床449张,比解放前夕10张增长439倍,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讲究卫生、除害灭病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健康水平日益提高。[11]
响水瀑布:洛江滩头,河水奔流而下,其声隆隆,远闻若雷,近闻似鼓
,四季如此,故此得名“响水”。此响水滩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流呈阶梯状分布,在地质学上称为边石坝,所含成份多为钙化石。可与九寨沟五彩池比美。
天生桥:桥洞拱高35米,桥面长宽度各40米。这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以前这里没有桥,过河极为不便,远在洛阳的鲁班师傅知道后,挥动他手中的板斧一挥而就,当地的老百姓为感谢他,就送了三颗香桃给他,当时正值阳春三月,桃红柳绿,鲁班师傅就把此桥称之为“香桥”。[12]
雒容高岩在雒容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属石灰溶洞,长约500米
,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叫白象岩,中层叫龙盘岩、下层叫观音岩。三岩景象各异,风光旖旎。观音岩,因设有观音菩萨,故名。从山脚登石阶百余级即是。岩高20余米,宽15米,岩顶若倒挂巨钟,岩之正中,石帘高挂,帘下一墩,观音坐于其中。宋代文人曾在此雅洁幽静之地,攻读深造,后中状元。明崇祯四年知县郭元佐在此立碑一块,镌刻“天然大厦”四字。龙盘岩,因榕根破石而出,酷似一条条巨龙盘缠其间,故名。岩内有块空心石乳,圆大平滑,敲之咚咚作响,离此不远,又是一悬挂空石,击之当当有声,白象岩,高广若厅,中间有一白色石兽,肥耳如扇,巨腿如柱,软鼻长伸,两眼生辉,活似一头白象。故宋转运判官方信儒题写“白象岩”三字于壁上。更有趣者,岩口有一巨石钟乳悬空横卧,光滑平整,形如铺位,
故人称之为“仙人床”。[13]
拉沟漂流:省级公益林保护区。位于广西柳州市鹿寨县拉沟乡境内,322国道从公路旁边穿过,鹿寨县有班车直达拉沟,距柳州市区约80公里。美丽的大洲河漂流全程7.5公里,河床宽5-30米,正常流量是10立方米/秒河水清澈,流急滩多,原始森林茫无边际,古树参天,翠竹连片,漂流点集探险、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为柳州市唯一原始森林带。[14]
千年古镇,建于孙甘露元年(公元265年),
距今将近2000年历史。中渡镇总面积374平方公里,位于鹿寨县城西北26公里,它既是鹿寨融安永福三县的结合部,又是鹿寨县西北边陲的经济重镇,素有“四十八弄的明珠”之称,总人口约5万人。这一对古榕树有600年历史,历经岁月沧桑,仍屹立于洛江两岸。这里至今保留有古城门、城墙、商号,可见当年的商贾云集。据史书记载,大旅行家徐霞客当年就是顺洛江而下抵柳州的。[12]
西祖岩摩崖石刻在平山乡金洞村(现叫红岩)东600米西祖岩壁上。有幅直写颜体“西祖岩”三字(字径60×60厘米),上款“嘉定丙子六月朔日”,下款“转运判官方信儒题”。有幅直写草书“无崖别境”(字径30×30厘米),上款“道光已丑六月朔日”,下款“州同知吴元鸥题”。有幅草书“薅”一字(字径90×40厘米),上款“道光已丑六朔日”,下款“举人吴元鹤题”。在岩厅正面,尚见几幅残存浮雕(每幅60×30厘米),有“禹跳龙门”、“麒麟戏珠”、“慈竹”、“寒梅”画幅。
高岩摩崖石刻在雒容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的高岩。共有石刻16块,其中宋5块,明2块,清9块,除明刻“天然大厦”一碑被毁外,其余均完整。石刻或赞美高岩胜景,或文人咏怀题诗。明万历邑令古梅谈题壁“闻道高岩胜,天中得其攀,石门党遂普,岑草翠相环,砥柱中流在,鸣琴百里闲,尘心如涤尽,望气似临关”。马平李永雒题壁:“凤池仙人旧楼息,龙江贱子此经过,茫茫今古谁相待,独倚空崖发啸歌。”
铜盆山摩崖石刻在中渡镇旧县村后铜盆山石壁上,
铜盆山摩崖石刻
为明万历年间刻石,又称平蛮碑记。上方刻“一方保障”四字,马龙川书。碑文记载万历元年、二年(公元1573年一1574年)统治者调集左右两江及湖浙官兵10万名,镇压怀远、洛容、柳城、永宁、永福、阳朔、荔浦等地农民起义情形。又刻石隆庆年间五言律诗两首,追述镇压韦银豹农民起义。
明朝参将记功碑明隆庆三、四年(年),参将王世新,马良汇、黄应甲镇压古田韦银豹农民起义后,在中渡城隍庙题诗刻碑,王、马、黄各1块。诗中云:“麻行首破诸巢馁,潮水先登百战荣”,“古田恢复中兴颂,主圣臣劳濂太平”,“狼烟净扫山容整,棘道重开草色荣”。1954年,将三块碑移至英山中学。“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两块,今仅存黄应甲诗碑。
铜鼓日,在距中渡镇2公里的石灰弄挖铁矿时发现。鼓面直径66.6厘米,高52.5厘米,周围有4只青蛙,两匹载着勇士的战马,鼓面和四周均有水波纹,回旋纹,草纹图案,经有关部门初步鉴定,系西汉时期铜鼓,今存自治区博物馆。
里坦汉墓群在四排乡政府附近1公里处,有汉代古墓25座。1958年修水利渠道时挖掘出古墓3座,墓室由汉砖砌成,形如涵洞,直径2米,长10米,中间各有园形耳房。墓顶离地面1米,出土岗块砖上刻有花纹,分纺车轮纹,云雷纹型,并有汉代陶器随葬品。此墓群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巴敢岩黑熊化石在城关乡龙田村巴敢电附近,距县城5公里。1980年5月巴敢岩遭雷击,约一吨重石块被击落,石块中有熊、鹿、毫猪动物化石。其中有20至30万年前西藏型黑熊完整的头骨化石,今存自治区博物馆。[15]
四排乡的,曾获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所产的圣女小番茄、白玉苦瓜、无籽西瓜名扬远近。寨沙镇的传统物产有头菜、茨菇、马蹄、淮山。拉沟乡利用林区地理和气候优势,发展罗汉果、八角、香菇生产已渐成气候。黄冕乡的桑蚕生产发展迅猛,桑园面积已逾3万亩,成为广西桑蚕产量第一的乡镇。中渡镇的西红柿、沙田柚、红皮果蔗久负盛名。平山镇的秋菜生产,特别是大肉芥菜远销广东等地。雒容镇的椪柑和四排乡的一样久负盛名,脐橙、竹笋又渐露头角。导江乡拥有油茶林万余亩,被称为“油海”。江口乡发挥靠近柳州市的优势,成为柳州市的“菜园子”。[3]
.新华网[引用日期]
.鹿寨县人民政府网站. [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广西频道.[引用日期]
.鹿寨县人民政府网站. [引用日期]
.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鹿寨县人民政府网站. [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朔州的解放——朔县的解放
时间: 17:09:00来源:朔州市新闻中心
  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收复朔县城。
  日,中共朔县中心县委的主要负责人在只泥泉(县委经常住的一个村庄),突然收到一份从利民堡送来的情报。内容是:&利民堡敌据点情况异常,看样子敌人准备撤退。&为了弄清情况,朔县县委书记石磊带领七八人,立即前往利民堡附近的勒马沟村调查。经多方打听,情报属实,是可靠的内线关系杨元功让其小弟弟送出来的。他说:&日本人不让伪警察放哨了,他们亲自放哨,在城墙上增加了很多岗。有的向外面看,有的向城内观察,城门不准大人出入,局势十分紧张,敌人一定要退。&
  14日,石磊给朔县中心县委书记李登瀛写信报告这个情况。送信的通信员走到白道沟村外的山上,遇到中心县委委员、武委会主任苗树森、朔县三大队队长梁子俊和朔县三大队副政委戴金川等带着队伍来了。他们告诉通信员说:&日本投降了,信不要送了。&队伍来到辛安庄休息。苗树森到鲁西沟村找到石磊,报告了李登瀛政委接到塞北军分区传达朱德总司令8月10日的命令情况。11日,朱总司令发布命令:命令各解放区的武装部队,向一切敌占交通要道积极进攻,迫使日伪军投降。塞北军分区首长根据朱总司令的命令,指示在朔县成立塞北军分区前线总指挥部,全体动员,迅速向朔县之敌发动进攻。
  前线总指挥部成员是:总政委李登瀛(朔县中心县委书记),总指挥苗树森(中心县委委员、武委会主任),副总政委石磊(中心县委委员、朔县县委书记),戴金川(中心县委委员、朔县三大队副政委),副总指挥梁子俊(朔县三大队队长)。
  大家对朔县敌我形势进行了分析,一致认为,朔县位于雁门关、长城脚下的同蒲铁路沿线上,是大同到太原之间的一个战略要地。日军数百人,伪军近2000人,分驻在朔县城内和遍布全县的20多个据点。敌据点都筑有碉堡,每个据点配备有4挺机枪。而抗战8年中,坚持下来的西山根据地,只有不到100个村庄,人口20000人左右。武装力量就是朔县三大队和各区武工队,总计不到200人。敌我力量对比敌强于我。但在政治上,我方占绝对优势,有全县人民群众的支持。日本投降后,群情激奋,士气空前高涨。日军则惶惶不安,士气瓦解。根据对敌我形势的分析,总指挥部决定先打利民堡之敌。朔县三大队及四区的民兵,连夜赶到利民堡通往朔县城的公路北侧,准备伏击敌人。不料,日军已提前撤退。
  利民堡之敌撤退后,堡子里的人民欢欣鼓舞。县委决定让张鹏举留下处理善后工作。15日,苗树森、梁子俊、戴金川率三大队100多人和一、四区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武装包围了日伪军仓房坪据点,向日伪朔县警察中队长陈有贵发出率部投降的通牒。同时,二区区委书记牛其益同志率领民兵100多人,将窝窝会日伪军据点包围起来,命令他们投降。民兵利用熟悉地形,从沟里隐蔽上山,又从山上浩浩荡荡的下来,来回运动,使敌人误认为我们兵力很多。
  与此同时,石磊率三、四区干部王立三、寇丰林、解成仁、王高(即王泽民)、冯荣等和几个村干部共10多人,赶到三区露明村日伪军据点,向据点内守军喊话:&日本已经投降了,你们应立即投降。&对方回话说:&徐队长不在,等回来再说。&老乡告诉石磊等人:&刚才答话的就是徐悌。&于是,石磊、王立三等交替喊话劝降。第二天天亮后,石磊、王立三等回到高于村,根据朱总司令命令精神,给徐悌和瓦窑头日伪军据点伪军中队长及梨元头日伪军据点日伪朔县警察大队长郭子俊写信,命令他们立即投降。8月16日上午,露明村据点中队长徐悌送出话说:&全队12时准时投降。&并说他们&到瓦窑头据点去,争取一起投降。&于是,王高留在露明村处理善后,其余人向瓦窑头据点追去。刚刚追到张家堡村,徐悌又来信说:&瓦窑头陈队长也投降。&这时天快黑了。石磊、王立三、解成仁等在瓦窑头堡子上一起研究,以塞北军分区总指挥部副政委石磊的名义,写了两道命令。一道是改编的命令,把王立三、解成仁、寇丰林任命为三个中队的负责人(指导员)。一道是宿营的命令,命令他们晚上在寇庄村宿营。派范岗等二人,跑步传达命令。其余人随后赶上。
  仓房据点围困一天一夜,警察中队长陈有贵一拖再拖,拒不投降。8月16日中午,苗树森和戴金川派人把他妻子和儿子接来,并向其喊话。陈有贵立即投降。请保证我儿子的安全。&陈有贵立即下命令把堡子门打开,把枪收集起来。石磊等人进入据清点后,放他们各自回家。共缴获了24支步枪、两挺机枪。
  不多时,二区窝窝会据点日伪军,在民兵重重包围下也缴械投降。石磊、王立三等10多个人,经过一个晚上的追赶,于8月17日早晨,迫使露明村、瓦窑头、梨元头3个据点的警察共一个大队(三个中队),在下团堡会合。这时,苗树森、梁子俊、戴金川带三大队和一、四区民兵前往陶卜洼,牛其益带领二区民兵也赶来了,两路会合在一起,直奔陶卜洼据点。刚到下团堡村,便得知陶卜洼伪警察大队长李祥经过苗树森劝降,也宣布无条件缴械投降了。
  至此,朔县境内的6个日伪军据点里的守军全部投降,朔县城西和城南全部解放。三大队补充了96支三八式步枪、8挺机枪,三大队已达到300多人。
  露明村、瓦窑头、梨元头3个据点守军投降后,石磊给总指挥部写信报告,希望三大队和民兵尽快赶来。信刚送走,军分区王参谋来了。王参谋对石磊说:&戴(金川)政委的意见是要你们把投降的伪军带到山上。&石磊说:&请你们向戴政委转告一下,伪军都是县城附近的人,刚刚投降,惶惶不安,不好带到山上。我们的队伍要快快来,抓住时机编遣,迅速向朔县城进逼。&当时情况紧急,瞬息万变。王参谋走后不久,朔县城北的杏元子、乱道沟等日伪军据点的警察以及王谋、杜玉堂(警务股长)几十人也来到下团堡,在一个场地上集合。石磊得知这一情况,立即赶去,命令陶文福(即陶权武)、杨文明(石磊1943年派到敌人内部工作的干部)转告警察队长,要他们投降。石磊对全体投降的警察讲了话,命令他们住下,听候编遣。与此同时,苗树森在处理完陶卜洼投降的警察以后,与石磊会合,赶到田家窑村。石磊得知邱弼(也是带过骑兵的)把梨元头据点的骑兵拉走20多个。马上去找邱弼(石磊和邱弼是中学同学)。邱弼带七八十人投降。下午两时左右,朔县城东日伪军据点警察均已投降。
  在这种形势下,驻城内的数百名日军,8月17日上午弃城,全部集中到东关火车站,向大同逃跑。下午4时左右,城内文职人员几十人,也出来投降。投降的日伪警察大部分家在城内和县城附近,急着想进城。石、苗命令他们:&进城后,不准像以前那样欺压老百姓,一律住在文庙,听候命令。&石、苗等进城后,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神武支队参谋长林岳向投降的警察宣布了四条:一,林岳为城防总指挥,军事上一切由他负责;二,你们(投降的伪军)一律驻文庙,如有情况,听候命令,一律出北门;三,对于日本人丢下的物资,等贾县长明日进城后,统一分配,不准乱拿;四,晚10时戒严。
  8月17日10时许,林岳报告:&城东有火车声。&因情况不明,石磊等命令,立即通知投降的警察全部从城内撤出城外,听候命令。第二天早晨,两个警察头子王谋、杜玉堂暗中活动,于10时左右,策动几十名警察叛变,把机枪架到城墙上,进行突然袭击。石、苗带干部和民兵及神武支队撤出县城,朔县城得而复失。
  随后,王谋、杜玉堂将投降的日伪警察队长徐悌、邱弼、霍天龙杀害。3天后,县长夏绳禹带领日本人又返回朔县,将叛乱的日伪警察改编为国民党政府军的一个团驻守朔县城。
  日本投降后,阎锡山强行接管了大同至忻县北同蒲沿线12个县城,把晋北划为北岳、关南两个区。以大同、怀仁、山阴、应县、朔县5县为北岳区,总指挥楚溪春,总部设在大同;以宁武、崞县、代县、五台、繁峙、忻县等7县为关南区,总指挥于镇河,副总指挥为日本人今村,总部设在忻县。之后,阎军从大同至黄寨沿线修筑据点140余个,并以收编的日伪军分守各据点,破坏停战协定,不断向解放区骚扰进犯。
  为了严惩阎军,扩大解放区,日至8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晋绥军区在地方部队及民兵的配合下,发动了晋北战役。在历时57天的战斗中,解放了朔县、怀仁、山阴等9个县城及忻县、大同、应县大部分村镇,控制了由黄寨以北至大同附近300公里的铁路,毙伤敌3800余人,俘敌县长、营长以下官兵4000余人。
  晋北战役的第一仗是解放朔县城战斗。朔县城是晋北重镇,扼守同蒲北线,控制晋西北要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阎军北岳区总指挥楚溪春派张文龙为朔县城防总指挥,指挥部设在朔县城内崇福寺,城内驻爱乡团600余人、政保队300余人、38师3团3营250余人、警察100余人,共1250余人。并以城墙为屏障,四周架设电网,在各城门楼上筑有炮楼,控制制高点,钟鼓楼上配备有轻重机枪,可俯射县城主要街道,城上城下形成严密的火力网。
  6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五分区司令员王赤军及2旅旅长唐金龙受领攻取朔县城任务。
  部队接受任务后,进行战前准备,侦察敌情,城郊查看地形,研究作战方案,进行沙盘作业,训练爆破手,作战前演习,配备登城用的云梯及破坏敌电网工事的各种工具。动员会上,干部、战士纷纷表决心:&誓死解放朔县城!&&把朔县人民从火坑中解救出来!&&不消灭敌人,决不罢休!&
  6月16日黄昏,解放朔县城的队伍出发了。36团(团长张开基、政委严尚林)由刘家口,3团(团长吕仁理、政委戴金川)由上泉观,1团(团长李家福、政委王荣)由寇庄,分别迅速而隐蔽地运动到朔县城周围埋伏,等候攻城命令。6月17日零时30分,总攻开始,各路部队同时发起冲锋。在城东北角,3团2营4连投弹组,一颗接一颗地向城墙上投手榴弹,掩护突击队员登城。突击队长贾世仁和其他3名突击队员,冒着密集的炮火,架起云梯,不到5分钟就爬上了城头。后续部队因云梯被压断,没有增援上来。他们4人在城头坚守阵地,勇敢沉着地对抗着向他们冲来的30多个阎军,并向其喊话:&不要替屠杀中国人民的反动派送死,放下武器是光荣的。&直到大部队登城,将阎军全部消灭。但由于这个团大多是新兵,登城后,没有向东城楼攻击,给东城楼阎军以喘息机会。之后,5连将北门楼攻占后,协同2连向城内县公署攻击。1时30分占领县公署后,2连绕至城南,协同4连、6连夹攻东城楼,经数次冲锋,形成对峙局面。2连即转攻县公安局,于3时占领。
  与此同时,36团从城西发起进攻,2营突击队员很快架起云梯,从城西北角登城。5连、6连向文庙及阎军指挥所攻击,于3时,先后占领两处制高点。4连向西门攻击受阻。3营8连从西北角登城后向北门攻击。2营2连青年班长张八带领爆破组,在北城门埋下70斤炸药,将第一道城门炸开。接着,又将90斤炸药埋在第二道城门,随着爆炸声,阎军用沙包堵着的北城门被炸开。2营、3营从北城攻入城内,只用15分钟,击退阎军,控制了北城门。
  朔县城内战火纷飞,一片喊杀声。阎军逐街逐屋进行顽抗,巷战十分激烈。机枪手伏在屋顶上向阎军猛攻,被逼迫当兵的&爱乡团&士兵纷纷缴械投降。在强大火力进攻下,阎军收缩兵力,集中在西城楼、南门、钟鼓楼与东城楼堵击。攻击部队指挥部推进到北城门前沿阵地。钟鼓楼火力猛烈,2旅战斗英雄、山炮手刘海山在月光下连连发炮,把钟鼓楼炸开一个大窟窿。3营战士向阎军一阵猛攻,50多名阎军全部被歼灭。1团2营绕至城西北角入城,协同36团4连英勇地冲杀,把西城墙下的阎军全部压缩到西城楼上。山炮手们毫不迟疑拉开炮绳,炮楼应声而倒,躲藏在里边的阎军同归于尽。凌晨5时,攻击部队占领西城楼,并向南门攻击。南门阎军败退到东城楼固守。
  东城门为阎军临时指挥部,也是解放朔县城最后的一个据点。天亮后,36团3营及3团4个连,集中火力向阎军指挥部进攻。神炮手只用两发炮弹,就将两座炮楼摧毁。战士们随着冲锋号声,勇猛地冲杀,很快攻克东门,阎军指挥官张文龙率残部向城外逃跑。被3团3连堵截在东门外,遭晋绥军区五分区骑兵大队追击,俘虏其大部,张文龙只带少数人逃回大同,后被阎锡山下令处决。
  在解放朔县城战斗的同时,攻击部队向铁路沿线阎军据点也发起进攻。6月17日零时30分,1团1营由张家堡进至朔县南重要据点前寨车站。3连迅速将区公所摧毁,2连在车站北面经过三次冲锋,与敌对峙射击,至拂晓,该营撤至前寨村,继续监视车站之阎军。朔县城战斗结束后,1团2营附山炮一门,由朔县城赶来参加前寨车站战斗。13时45分,第二次战斗开始,在炮火配合下,1营、2营由南北两面向阎军夹攻,不到半个小时,结束战斗。同日,朔县车站阎军也于20时全部投降。
  这次战斗,攻击部队仅用1小时就攻入城内,共毙伤俘阎军1230余人。在俘虏中,有38师直属特务营营长尹成玉、专员王达山及阎锡山留用的4名日军。
  在解放朔县城战斗中,出现了许多英雄事迹。3团机枪手李丕华英勇牺牲后,机枪丢在离敌很近的一座屋顶上,新战士董三毫不犹豫地爬上屋顶,冒着密集的弹雨,夺回机枪。18岁的小通讯员赵义一个人缴获了两挺机枪和3支步枪。战斗开始,1000余名民兵从数十里外赶来,为部队搬运弹药,护送伤员,协助作战。晋绥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孙兴昌和民兵一起英勇助战,缴获了许多步枪、机枪等武器。朔县城内群众主动为部队送水送饭,进行战地服务。
  6月19日,朔县城内4个区群众召开庆祝解放大会。从此,朔县回到了人民手中。
  (文/周子君)
  (编辑:宁瑞婷)
网友评论 >>
相关文章 >>
相关阅读 >>
主管:中共山西省朔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朔州市新闻中心&&&&新闻热线:&&&&邮箱:朔州新闻网版权所有&copy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证编号: | 朔公(网安)备01 | 晋ICP备号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您是第位访问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投降前解放的县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