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抗战胜利抗战七十周年阅兵时间,怎么给家长发短信让孩子看阅兵

&&聚焦新闻热点
媒体关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
小公主只能在童话世界里
仙风道骨不敌青春无敌
青春无敌鲜肉永驻
教主教你胸咚壁咚各种咚
高颜值战斗队
这宽阔的臂膀啊
国民老公霸占荧屏撼动男主
不老不死为爱除妖
乃爸专业演绎高富帅
胡歌不爱古装爱军装
颜值能够占领高地
亿年求得何以琛
好马也吃回头草
屌丝归来 还不来赞
大陆版“不可饶恕”
宅男制造史上最萌机器人
豹头君遗忘戴套错失良缘
笑至捧腹的超级英雄们
一场肆无忌惮的肉体厮杀
人类惨遭巨鳄狂野分尸
震撼刺激的都市鬼故事
阿汤哥徒手爬迪拜高塔
法国艳后奢靡风流史
徐娇疯魔"横尸百态"陷轮回
心机婊的试爱征程
济公下凡再降魔致敬星爷经典
肉体与灵魂的碰撞
超凡小蜘蛛恋上女神原标题: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英烈祭
  新华网北京4月3日电 清明时节雨纷纷,洒落在曾经被抗战英烈鲜血浸染的大地上。
  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牺牲、死难者高达3500万人。
  英勇的呐喊已经沉寂,壮烈的牺牲也已远去。回望历史,面对未来,一种激越而凝重的血液仍在我们心中流淌。
  2015年,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们为先烈默哀,向历史致敬!
  “父亲,我回来看您了&&”
  清明的雨水打在脸上,与泪水一起流淌。浙江泰顺县雅阳镇国岭村,有一个“维亮亭”,亭畔有一棵四人抱的大枫树,83岁的王美蕉每次用手轻抚树干,都感觉它是父亲王维亮用血肉浸润生长起来的。
  日,大雨。中共地下党员、代理嘉兴县政务的王维亮率同志转移途中遭遇日军,一行13人全部被俘。日寇先是巧言诱降,继而用尽酷刑。嘉兴新塍镇人至今还传颂着王维亮就义前的慷慨陈词:“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卖国求荣我做不到。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王维亮牺牲得十分惨烈:日寇先用大刀断其双臂,再挖心剖腹,然后把躯体斩成三段&&
  父亲牺牲时,王美蕉只有2岁。自记事起,她就开始“寻找”父亲。1943年,纪念王维亮等13位爱国义士的塔墓被汉奸蓄意摧毁,烈士尸骨至今无处寻觅。
  “一定要给父亲正名!”从少女到老妪,这个决心始终支撑着王美蕉。多年来,她不断写报告、查资料、寻证人,希望复原父亲当年牺牲的经过。她告诉丈夫:“我一定要有一个儿子姓王,把我父亲的血脉延续下去!”
  2001年冬天,王美蕉终于从泰顺县民政局拿到了父亲的烈士证。父亲,终于可以安息了。他牺牲时,也是冬天。
  在那烽火遍地、山河破碎的岁月,每一个昂首走向死亡的抗战英烈,都留下了一个破碎的家庭。他们走得如此匆忙,甚至来不及亲吻一下刚刚会叫爸爸妈妈的儿女,一出家门,就成永别。历经劫难的大好河山,也见证着数十年的绵绵哀恸与苦苦追寻。
  这是一个七旬老人寻父的故事--
  1937年王家发离开湖南大庸县投军时,儿子王章贵只有3岁。他与父亲的联系,只有父亲从战场上寄回的家书。战地来信的地址,从长沙到广东韶关、英德,再到广西、云南。
  父亲一直没有回来,如果阵亡了,那牺牲在什么地方呢?王贵章退休后,几乎把全部精力用来寻找父亲的下落。他不断搜集资料,研究父亲当年行军路线,最后,他把目光对准了云南腾冲。
  他踏上三千里寻父长路时,已年过七旬。穿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来到腾冲抗战烈士陵园--国殇墓园。萋萋芳草中,一方方石头墓碑依山势整齐排列。王家发生前部队番号在五十四军一九八师。王章贵爬上斜坡,花两个小时,看遍了五十四军48方“王姓”石碑,却没有找到父亲的名字。
  他怅然下坡,又不甘心,在门口买了腾冲抗战和国殇墓园的专著,在一片黑压压的名字中,找到了“下士班长□□发”,不知何种原因亡佚了完整姓名,但部队番号又对不上。他转身又上了山坡。
  终于,一块墓碑出现在眼前,上有“下士班长王家”6个字,最后一个字已被泥土掩埋。王章贵双膝跪地,双手颤抖着插进土里,去刨,去挖&&最后他抱住墓碑,老泪纵横,哭诉着:“父亲啊,母亲在1996年夏天去世,她老人家一生都在对你的想念中度过,她的墓碑上还刻着你的牌位&&”
  在云南国殇墓园,在四川建川博物馆,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记者都听到这样苍凉而执著的故事。时光静流,等待儿子回家的父母早已离世,而当年的孩子也垂垂老矣,却仍然在努力寻找中拼凑着父辈的面容&&
  1945年,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军宪兵杀害在苏门答腊岛后四年,郁嘉玲出生。她没见过爷爷一面,“但从家人讲述和留存的实物中,已经与爷爷相遇相识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郁嘉玲的父亲全力投入研究郁达夫,她帮父亲誊抄文稿。父亲去世后,郁嘉玲继承父业,先后在海内外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出版了专著《我的爷爷郁达夫》。
  对她而言,爷爷是一个既遥远又亲近的形象,“他身上流淌着中国文人对民族的赤心和灵性,并浸润于后代的血脉之中。”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名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抗战记忆中。鲜为人知的是,就在距离狼牙山不到50公里的北京房山区十渡镇,还有“老帽山六壮士”,而他们没有一个人留下姓名。
  1943年春,日寇扫荡平西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某部一个排奉命到老帽山阻击敌人,山坡上留下一片敌人的尸体。子弹打光了,战士们就用石头砸。只剩下6名战士时,大批敌人又蜂拥而来。被逼到悬崖边的战士们,抱枪纵身跳下&&
  后来当地老百姓找到了烈士遗体,安葬在老帽山上。1984年,又修建了“六壮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亭。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年龄、来自何方,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亲人&&
  1931年至1945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许多英烈都没有留下姓名。
  “七七事变”翌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回望抗战历史,在民族大义面前,无数没有留下名字的中国人,爆发出来的坚韧、勇猛与无私,为这段历史铺上了壮烈的底色。
  腾冲有座无名妇女雕塑,记载着一个真实的故事: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十万民工运送军粮,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背军粮,缺衣少食,她饿死在途中,而袋中的军粮,却颗粒未少&&
  滇缅公路,20万各族劳工血写的传奇。鲜为人知的是,从滇缅公路向东,还有一条同样的“血路”--乐西公路。当年,国际援华物资只有靠滇缅公路进入云南,但从云南到重庆,交通不便,要绕道千里。从乐山到西昌的乐西公路建成后,大大缩短了川滇距离。
  自1939年5月的路勘至1941年底,长达525公里的乐西公路全线正式竣工通车,共征集了川康地区彝汉等各族筑路民工24万余人。这一路岩石陡峻,工程极其艰难,身为总指挥的著名道路工程专家赵祖康累得咳血倒下。而由于缺粮、疲劳、疾病、工伤等原因,伤亡人数竟多达3万人,乐西公路也因此被称为“血肉筑成的长路”。
  在工程最艰难的蓑衣岭上,至今还有赵祖康亲笔题写的石碑“褴褛开疆”。赵祖康的儿子赵国通,在清明前夕向记者回忆了自己重走父辈路,站在蓑衣岭手抚石碑的感受:“一寸山河一寸血,每米公路埋忠魂!要向无数无名的烈士鞠躬:他们是中国的英雄,他们是中国最终获得这场伟大胜利的脊梁!”
  额头宽阔,双唇紧抿,眼神英武&&
  在四川省档案局档案资料中,有一组极为珍贵的黑白照片,静静地躺在特藏室中。照片中人名叫格里戈利·库里申科,前苏联空军上校,1937年受前苏联政府委派到中国援助抗战,任苏联空军志愿队轰炸机大队长,两年后血洒长空时,只有36岁。
  库里申科1940年葬于四川万县市郊区太白岩,日,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护送库里申科的灵柩,迁葬至西山公园新墓园,白色墓墙正面镌刻着“中苏两国人民以鲜血凝成的友谊万岁”。整个墓园与巍峨的山峦浑然一体,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国际战友的思念之情。
  四川省档案局的珍贵照片,留下了感人一幕:日下午,专程来华的库里申科遗孀和女儿,含泪站在亲人墓前。她们欣慰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把库里申科的陵墓修建得这样好。
  英雄的故事还在继续:当地一对母子,虽与英雄从未谋面,却在陪英雄度过了54个春秋:从1959年到1977年,母亲谭忠惠,一直为库里申科守墓。她退休之后,又把守墓的工作交给了儿子魏映祥,这一守,又是30多年。2011年,魏映祥还与库里申科的外孙谢尔盖视频连线对话。这份情谊,一直延续至今。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进程中,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从白求恩、柯棣华到拉贝,从前苏联空军到美国飞虎队&&中国人民永远铭记。
  在二战中国战区,曾经有不少外国军人和中国军人一道抗击日本侵略,而被称为“飞虎队”的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最为著名。
  日军对援华飞行员恨之入骨。在建川博物馆,陈列着抗战期间美军希尔少校捐献的文物,其中有一起毛骨悚然的日军虐杀美军飞行员事件——
  日,日军在湖北应城俘获三名刚执行完轰炸东京任务的美军飞行员,严刑逼供后,日军让遍体鳞伤的美军飞行员仅穿内衣冒着寒风在汉口城区游街示众4英里。翌日,日军将他们押至火葬场,又折磨了半个多小时,将他们推进焚尸炉,包括一名当时还活着的美军飞行员。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时至今日,记者在不少地方都听到了中国军民冒死营救美军飞行员的真实故事。日,苏北,新四军独立团以牺牲战士4人的代价,营救了5名美军飞行员&&
  清明前夕,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在广西桂林临桂新区正式开园,一直为此努力的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副总裁马宽池说:“飞虎队见证了中美友好历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至今难以忘怀。希望中美两国的青少年,更多了解这段历史。”
  日,一个名叫钟国胜的腾冲农民赶集时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后来,他干脆去掉金字旁,改名“中国胜”。
  中国胜个子高大,作战勇猛。1943年6月,黄泥坎阻击战,中国胜吼声如雷,用集束手榴弹炸瘫一辆日军装甲车后,壮烈牺牲。
  中国胜没能等到两年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记得他的名字。
  清明前夕,在平型关,在台儿庄,在宛平城,在太行山,在华北平原,在东北大地,在上海、南京、武汉、南昌、长沙、常德、衡阳、桂林、腾冲、龙陵&&在所有曾经爆发过激烈战斗、洒满烈士鲜血的中国大地上,或繁花生树,或绿染柳梢,处处已是春的气息。
  英烈已融入大地,但历史,始终醒目地存在:密林中的战壕,城墙上的弹孔,亲人无尽的思念,老兵一生的回忆,还有政府和民间对历史的寻找、研究和尊重。
  黄殿军,今年93岁,东北抗联第二军唯一幸存老兵,家住吉林省靖宇县龙泉镇。他最遗憾的是,年事已高,卧床不起,今年清明不能换上抗联旧军装到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之一杨靖宇殉国地祭奠了。
  老人清楚记得杨靖宇的模样:大个子,宽肩膀,特别魁梧,说话嗓门也大,“杨司令一点官架子都没有,常摸着我的脑袋说:&哎,这小黄孩子!&”他同样清楚记得杨司令牺牲的情景:1940年2月底,日本飞机撒下小报,拣起来一看是杨靖宇的头像,大意是:你们司令叫我们打死了,你们没有出路了,赶紧投降吧。
  回忆至此,老人开始哽咽:“在我们心里,杨司令是打不死的。”可是几天后,他和战友们进城时,亲眼看到了杨司令的头颅被挂在城墙上,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到藏身地,战友们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从那以后,黄殿军再也没有走出过这大山一步,他离不开和杨司令一起战斗过的土地,他要为战友们守候着。他常常告诉自己的子女,父辈受过的苦、遭过的罪,后人无法想象,但后人不能忘记,“和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比起来,我很幸运,这么好的日子我享受到了&&”
  一个人的记忆,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样的。有自己的记忆,才能不断成长;有民族的记忆,才会牢记历史不再挨打。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这是铭刻在建川博物馆的两句话。馆长樊建川兼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这些年来倾尽所有,收集了两百余万件抗战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上百件。他说:“在收藏抗战文物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它们僵硬外壳下活跃的生命,听到它们用不同的方言讲述的故事,我被它们牵引着在抗战的风云中飘荡着,激动、悲愤、哀叹的情绪时时缠绕着我&&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为民族解放而做出牺牲的先辈!”
  记者采访时,一群参加清明节活动的中学生,正在建川博物馆“壮士广场”宣誓。16岁的常思危,来自成都七中八一学校,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长年在西藏,父子见面很少,他有些怨恨父亲,但这一次,壮士广场铁骨铮铮的雕像,却让他对父亲多了一些理解,“一个为国家守卫边疆的军人,是很荣耀的!”
  这个清明节,我们为先烈默哀,向历史致敬!
  铭记历史,铭记先烈,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记忆,是我们这个民族前行途中的坐标和纪念碑。(新华社记者肖春飞、童方、李亚红、俞菀、李萌、张颖、黄浩铭)
本文相关推荐相关文章15-04-0415-04-0315-04-0115-04-0115-03-3115-03-12热门资讯 15-09-03 15-09-03 15-09-03 15-09-03 15-09-03 15-09-03[转载]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更期待出现国军的身影
中共一手操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阅兵,历史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如果说其历史意义,就是正视历史,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客观真实的再现那场民族抗战的悲壮历史,不要带着一党之偏见,以狭隘的历史观,厚此薄彼以纪念抗战之名来歌颂美化、虚构神化自己的抗战史,从精心设计准备多日的阅兵方阵中,除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游击队等英模部队方阵外,唯独没有作为抗战主力的国军方阵,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角色,国人关注,世界观注,这才是最大的亮点!我们是多么期待在这种隆重的阅兵中重现当年国军威武雄壮的风采,没有国军亮相,这是阅兵设计中最大的缺憾,在举办豪华的阅兵仪式之外,在本次其他各种纪念活动中,也应以各种题材真实再现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为主导的抗战史实,当年国军经历三十多场大会战、从正面战场和接近现代化装备的日军正面接触,从战役的规模、战斗的惨烈程度,不知超过多少个“狼崖山五壮士”和多少个“平型关大捷”,付出了牺牲三百多万国军士兵和200多位国军将领的巨大代价,中华民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牵制日军在环太平洋战场主力,派国军远征缅甸,最后以战胜国的身份接受日本对华投降,蒋介石是世界反法西斯在东方战场中的杰出的领袖人物,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这是无可辩驳的史实,他人无法取代,也不容被谋篡,抗战胜利的荣耀永远属于昨天的历史,属于那个时代,从方阵设计内容上没有国军方阵是最大的缺陷。
记念抗战胜利的现实意义,应重现七十年前那种不分界内界外、不分党派、不分民族,一致对外的包容和尊重、追求民族独立自由的抗战精神,1945年8月15日到9月3日,全国都沉浸在用利的喜悦中,让我们难以想象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全国军民同庆大联欢的胜利日(当然延安也欢庆联欢)时那种激动心怀,因为抗战胜利,共同期待的国家自由独立指日可待,但一场内战让共同建国成为泡影,我们又用几十年的文化宣传极端丑化了国军,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共替代中华民国后以国家的名义第一次来纪念当年的抗战胜利,必须尊重历史,应选对自已的历史角色,对一个政治家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历史契机,应尽弃前嫌,因为中华民国现代国家体制模式完整的保留在台湾,为实现两岸统一大业提供了绝好的政治机遇,应和台湾执政的两党(国民党)联手,共同纪念这个伟大的胜利日,向后人真实再现抗战历史,公开抗战历史文献、对大陆执政当局来说将更有时代意义,可惜的是以一党的狭隘的价值观来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结果被当今世界主流国家排斥,让我们遗憾的是参加阅兵盛宴的国家也就十几个。
这次胜利日的纪念,本应带着喜庆的气氛,应与民同乐,中共把纪念抗战胜利的阅兵庆典办成了超级别的国家形象工程,搞的北京戒严封锁,在全国范围内限进限出,如临大敌,没有了当年胜利日那种喜庆气氛,纪念抗战胜利的现实意义,绝不是展现武力,延续仇恨,而是跟随国际主流,追求新的国家价值观,我们应看到日本战败后从一个侵略国家被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通过和平建国,重新崛起,我们不能以记念抗战之名为国人再树立民族仇恨的标靶,警惕以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无限夸大爱国主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大阅兵“集结号”召鞍山93岁老兵“入列”_老红军_抗战胜利七十周年_专题文章页_千华专题_千华网
大阅兵“集结号”召鞍山93岁老兵“入列”
日前余新元获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即将入列老兵方队的消息,让余新元仿佛又听到了曾经熟悉的集结号
隆隆的炮声、沙场的嘶喊声、枪弹从耳边擦过的尖利呼啸声&&这些早已远离了93岁的余新元,如今他平静的生活里,更多的是头顶盘旋的鸽哨声、老屋窗畔的落花声和孙辈来探望时的嬉闹声。然而日前,获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即将入列老兵方队的消息,却让余新元仿佛又听到了曾经熟悉的集结号。
93岁的余新元,依然头脑清晰、目光锐利,不失军人本色。
今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为此,我国将首次组织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的专题阅兵。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在9月3日当天北京天安门举行的阅兵式上,不仅将首次设计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英模部队代表编组受阅;首次安排将军领队参阅;首次邀请外国军队代表参加;还将安排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现在仍健在的抗战老兵、支前模范和英烈子女代表参阅,充分展示对抗战老兵和支前模范的敬重,对抗日英烈的敬仰。
而在这个备受关注的&老兵方阵&中,将出现一位鞍山老兵的身影&&他就是余新元,辽宁省鞍山军分区原副政委,现鞍山军分区干休所正师职离休干部。
这位93岁的老兵,将穿上军装,再次以战士的身份,随受阅部队一起昂首经过天安门广场。70年前的枪林弹雨曾经在他身上留下许多伤疤,而在受阅的那一刻,这些伤疤会化作他戎马一生的英雄勋章,同他一起见证历史,一起分享胜利的荣光。
&这次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老战士,我们辽宁军区一共推荐了三位,其中一位就是我们鞍山的余新元!&6日,鞍山军分区干休所的王磊干事向记者介绍情况时,声音里溢满了自豪。&5月29日,上级部门特意派人向余老通报相关情况,余老也非常高兴,并开始积极准备。现在,北京方面正在为余老赶制军装,再过一段时间,余老就会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一系列庆祝活动,还将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这不仅是余老个人的光荣,也是我们鞍山这座城市,是所有鞍山人的荣耀。&
这个消息,同样让93岁的余新元心潮澎湃。
十三岁参加红军的余新元是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平型关作战、百团大战、井陉煤矿战斗、狼牙山反扫荡战斗、热河战斗、锦州崔家岭攻坚战、辽西阻击战等战役&&他的战斗经历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光荣战史紧密交织。在500多次大小战斗中,他七次负重伤,失去了半个脚掌,被授予&战斗模范&荣誉称号,荣立2次小功、1次中功、2次大功,用铁血铸建了自己的功勋。然而提到当年浴血沙场的传奇,老人最先想起的却是他的战友。
&八年抗战,我们国家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其中死亡的约有2000万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没有这2000万人的牺牲,就没有我们国家的今天,也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这个你们都要记住。这2000万人里,就有我的502位战友。他们与我一起投身革命,在残酷的战争中,倒在了不同的阵地上,有的连墓碑都没有。我还活着,这次去参加阅兵,我代表的就是他们。&
&我给你讲讲我一位战友的故事吧。&
随着余老的讲述,记者仿佛被带回了1941年的狼牙山。
1941年9月,日军集结重兵在晋察冀边区开始大扫荡。残酷的三光政策,让万余名村民选择跟随我军一起撤退,当时担任晋察冀军分区一分区一团一营一连副排长的余新元,奉命在狼牙山附近地域阻击敌人,掩护团主力和群众转移。抗战史册上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与余新元就是同一个团的战友。余新元所在组也有五个人,他的四位战友分别是张连弟、袁庚臣、冯正祥、张祥,这一组&五壮士&带着全连仅有的42枚手榴弹和15发子弹据险而守,而他们要阻击的敌人有一千多。因为弹药有限,几个人只好把石块当成炮弹,用冷兵器时代的战法对抗日军的猛烈火力,连续打退敌人12次进攻,但几个人也都负了伤,袁庚臣、冯正祥眼睛被炸伤,张连弟的头部受了重伤,就在此时,一颗炮弹飞来,随着一声巨响,余新元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张祥的两条腿被炸断了。负伤的张祥向余新元报告:&副排长,我的两条腿炸掉了!&当时,余新元的回答是:&我不管你腿掉不掉,你阵地不能丢!&
&这不是残酷无情,这是军人的责任。你明白这道理不?&说到这,老人突然把一个问句抛向了记者,从目光中能读出,他坚信自己的正确选择,但同时,他也在期待后人的肯定答案。
负伤的张祥又打退了敌人两次进攻,然后对余新元说:&副排长,我实在不行了,我有话对你说。我,我能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余新元在炮声中用尽力气喊道:&我现在就介绍你入党!&张祥于是举手宣誓,在纷飞的炮火中完成了自己的入党仪式。
&还有,我死以后,假如你们能活着回去,请在每年清明到我父母的坟上替我填把土;再有就是告诉我唯一的姑姑不要哭,我是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死的,是光荣的。&
&他说这些的时候,声音已经很小了,说完了,他就趴在阵地上,牺牲了。那年,他只有17岁。&
与战友共赴死生的这一幕,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个世纪,但时间没能磨灭余新元的记忆,张祥那血肉模糊的双腿,举手向他宣誓时的神情,都刻进了他的脑海。&他只有17岁&,此时的余新元已是老泪纵横。
那些年轻的战友如果不是牺牲,如今也是儿孙绕膝的耄耋老人,想到那些英勇赴死的战友,余新元不禁泪湿衣襟。
这次战斗打到最后,身边的战友不是负伤就是牺牲,而余新元在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后,被敌人的子弹击射中,他失去知觉后滚下山坡。后来,被战友救起的余新元,昏迷了7个半月,在一位老妈妈的悉心照顾下,才逐渐康复。1942年,余新元被被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授予抗日战斗模范荣誉称号,杨成武司令员奖励他一套粗布衬衣和5元边区票,而他把这些&奖品&,送给了那位老妈妈。
余新元讲述的战斗经历,不同于现在的年轻人从某些影视剧里看到的抗战,战士们没有那么戏剧化的神勇,不是每个人都能逢凶化吉,对于他们来讲,生与死只有一道模糊的边界,而无畏地奉献自己的血肉之躯是他们的底线。张祥,还有那么多年轻的躯体,用现在的流行语说,都是一枚枚英俊、阳光的&小鲜肉&,但他们没有迟疑地冲进烽火中,很多人无声地倒下,来不及说一句豪言壮语。谈起这些先烈,余新元看着记者一字一顿地说:&我们有今天,不容易。&
狼牙山不是唯一一个让余新元留下伤疤的地方。在著名的黄土岭战斗中,余新元的左腿被机枪打穿,小腿肿得跟大腿一样粗,险些截肢。&当时还是白求恩大夫救了我,他带着翻译来给我看病,问我多大,我说十七岁,白求恩说17岁就截肢以后怎么办?于是他用剪刀剪掉我腿上的烂肉,用黄纱布从伤口穿过去,来回拉,再用药布包住我的腿。一个月里我的腿又流血又流脓,但最终还是保住了。&
&当时有麻药吗&?记者问道。
老人一笑:&麻药?没有。而且连眼泪都不许掉。&
这个伤疤现在看起来不再触目惊心,但老人依然感慨万千:&白求恩大夫是我的救命恩人哪!得知他牺牲时,我伤心地哭了一场。&
而在1948年辽沈战役的锦州会战中,余新元的右脚被机枪打烂,他仍然冲锋不止,后来不得不截掉了半个脚掌,从此以后便离不开假肢。
因为右脚失去半个脚掌,余新元在家里总是穿着这双特制的拖鞋。
新中国成立后,余新元没有以功臣自居,而是踏踏实实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历任辽阳、鞍山兵役局和人武部政委、鞍山军分区副政委和顾问等职务。上世纪60年代,他在辽阳兵役局工作,主要职责就是抓民兵训练和向部队输送合格兵员,他的选拔以严格和认真著称,但他送到部队的兵,却有一个连身高和体重都没有达标&&
这兵就是雷锋。
&当时入伍要求的身高是1.60米,体重是53公斤,而雷锋的身高体重都不达标。尽管他软磨硬泡,我一开始也不同意他参军,但他就是不走。因为看他没地方吃饭,我就把他带到家里吃饭,他在我家一住就是58天。&在这期间,余新元了解到雷锋的身世,也看到了他的思想觉悟,于是不惜出面打包票,帮雷锋过了体检关。&余新元的家里至今还保存了雷锋入伍前送给他的一张照片,照片背后是雷锋亲笔所书:&赠给亲爱的余政委留念 雷锋 六〇年元月三日&。
这张照片至今仍挂在余新元家最显眼的地方。
而经余新元送入部队的还有另一位&雷锋&&&郭明义。1976年底,时任鞍山警备区副政委的余新元,听说辽宁省劳动模范郭洪俊的儿子郭明义报名参军,便亲自了解其德才表现。得知郭明义品学兼优,他极力向负责征兵工作的人员推荐郭明义,使郭明义如愿穿上军装。
余新元向部队输送了两代雷锋,他自己也一直坚持学雷锋,宣传雷锋精神。1981年离休后,余新元深入千余单位,做学雷锋报告5000余场,他本人也连续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传承雷锋精神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去年还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大典型,接受了十几家国家级媒体的联合采访。
余新元特别珍视这些奖章和荣誉证书。
很快就要启程去北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余新元对自己的健康格外关注起来,定期接受干休所卫生员的体检,他希望自己能以最好的状态参加阅兵式。因为,他代表的是无数抗战老兵,他亲历过的流血和牺牲、无畏和信仰,要在9月3日的天安门前,被历史再次见证。
但一直关心时事的余新元却为一件事感到愤懑&&&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作为当年的法西斯侵略者,现在日本的一些右翼政客不仅不愿意正视侵略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罪行,反而通过各种方式妄图改变自己战败国的地位,这种趋势和苗头,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作为一个老兵,可能没人会比余新元更加懂得珍惜和平,但提起这些,这位老兵圆睁双目:&如果他们不能正视历史,好好反省,那么不论是从前、现在还是将来,反动的日本帝国主义都将是我的敌人!&&&&&&&&&
千华网 记者刘琰/文 关有金 张正华/摄
责任编辑:筱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七十周年阅兵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