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北京条约瑷辉条约

当前位置: &
中俄瑷珲条约的英文
英文翻译treaty of aigun:&&&& fit exactly:&&&& sudden ...:&&&&Aihui,a county in Heilongjia ...:&&&& pact
相邻词汇热门词汇假如咸丰是康熙――《瑷珲条约》随想
2000年12月29日星期五农历庚辰年
十二月初四
新 闻 推 荐
假如咸丰是康熙――《瑷珲条约》随想
&&&&《中俄瑷珲条约》在祖国版图上留下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伤疤。&&&&《瑷珲条约》签定两个月后,也就是1858年7月,马克思在《新的对华战争》一文中指出,:“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获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它获得了贝加尔湖和鞑靼海峡之间最富庶的地域。”9月,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也说:“俄国从中国夺取了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国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27日上午,我与黑河市政协委员、瑷珲历史陈列馆馆长吴定良先生,在陈列室外进行了一场或许会引起争论的对话。&&&&吴定良先生博闻强记,涉猎甚广。《瑷珲条约》之所以能够签署,吴先生认为,虽然当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军事背景,是造成中华民族空前灾难的重要因素,但是沙皇俄国远东扩张战略的失败与成功,与作为大国领袖的康熙皇帝、咸丰皇帝的不同军事才能和性格特征有关。不言而喻,这也与沙俄17世纪和19世纪两位性格作为大相径庭的沙皇有关。&&&&我和吴先生有资格进行这种评点祖先的对话,因为吴先生是正黄旗爱新觉罗氏的子孙,我则是镶黄旗中蒙古骑兵的后裔。我们的祖先对民族耻辱负有责任。&&&&自然而然,话题落在了《病夫治国》这部西方微观史学名著上。我不同意这部书对当代大国领袖的一些分析和评价,甚至对作者的史学功底心存疑问。但是,我赞赏书中隐含着的很有力量的论述逻辑。那就是,身心状况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大国领袖的个人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左右历史的具体情节和轨迹。&&&&历史不允许假设,因为它已经发生,不可更易;而历史学充满假设,否则就不会出现在我党建立新中国前夕起了举足轻重作用的《甲申三百年祭》。吴先生认为,在上个世纪中叶君临中国的人如果不是咸丰,而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或者康熙大帝,《瑷珲条约》是绝对不可想象的,无论当时西方是否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无论西方列强是否“船坚炮利”。康熙大帝弱冠登基之时,面临的内忧外患难道比咸丰少吗?同为东方落后国家的日本,并没有服从历史公式的刻板推演,必然地沦为殖民地。&&&&&&&瑷珲古城是中华儿女的伤心之地,也应该是中华儿女的反思之地。有条件的中国人都应该到这里看一看,接受一次情感和理性的震撼和洗涤。&&&&(“龙年龙江行”报道组&&张辉)
推荐给朋友:
镜像: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
电话:(010)
广告:(010)0)比罗比詹_百度百科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的首府、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因附近的比拉河和比詹河而得名,1937年设市。这一地区原为中国领土,被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强行割占。
俄罗斯远东区南部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首府,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犹太自治州最大的城市。由附近的比拉河和比詹河而得名。铁路要站。人口7.8万(1985)。建于1928年。工业以轻工(针织、缝纫、制靴)、机械制造(农机、变压器)和木材加工为主。
比罗比詹市坐落在中游低地、比拉河畔,距172公里。属季风气候带,1月平均气温-21℃至-26.5℃,7月平均气温18℃2至21℃,年降水量500-700毫米。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这里有该州惟一的一所高等院校--师范学院。该州的中等专业学校也大都设在这里。
比罗比詹的文化机构和设施较齐全: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博物馆等。这里有犹太人歌剧院、&科切列特&剧团、自治州音乐协会。每年都举行传统的犹太人音乐会,1991年起音乐会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这里还有方志博物馆、美术博物馆。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的经济中心,主要工业部门和企业大都集中在这里。该市是犹太自治州的交通枢纽。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该市,并有支线通往阿穆尔河沿岸地区的下列宁斯科耶(主要农业区)。该市是公路运输枢纽站,有通往哈巴罗夫斯克和奥布卢奇耶的公路。该市有小型机场,与哈巴罗夫斯克和其他区中心有航空联系。
比罗比詹是的首府、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因附近的比拉河和比詹河而得名,1937年设市。犹太自治州是远东经济区的行政区之一,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俄联邦领土的0.2%。这一地区原为中国领土,被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强行割占。日设立犹太自治州(属),苏联解体后成为俄联邦的联邦主体。犹太自治州的行政区划分为2个市、5个区、12个城市型的镇。城市有首府比罗比詹(8.08万人)、奥布卢奇耶(1.16万人)。
比罗比詹坐落在阿穆尔河中游低地、比拉河畔,距哈巴罗夫斯克172公里。属季风气候带,1月平均气温-21℃至-26.5℃,7月平均气温18℃2至21℃,年降水量500-700毫米。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最大的城市,日有常住人口8.08万人。转轨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从1991年的4.1‰降至1998年的-0.8‰,负增长从1993年开始,1995年达到-4.3‰。该市人口出生率从1991年的13.9‰下降到1998年的9.5‰,人口死亡率从1991年的9.8‰上升到1998年的10.3‰。
居民的就业状况很严峻。在企业和组织中工作的人数从1991年的3.84万人减至1998年的2.43万人。这一方面说明失业人员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事个体或其他形式的经营活动的人增加。退休人员数量逐年增长,从1991年的1.3万人增至1998年的1.72万人。
居民的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从1991年的人均15.3平方米增至17.9平方米。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这里有该州惟一的一所高等院校--师范学院。该州的中等专业学校也大都设在这里。1998年有学前机构19所,接待学前儿童2600人,而1991年相应为45所和6800人,可见下降幅度较大。普通教育学校较稳定,1998年有16所,在校学生1.33万人。
比罗比詹的文化机构和设施较齐全: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博物馆等。这里有犹太人歌剧院、“科切列特”剧团、自治州音乐协会。每年都举行传统的犹太人音乐会,1991年起音乐会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这里还有方志博物馆、美术博物馆。
比罗比詹:紧邻中国。
比罗比詹的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基本保持稳定。1998年有医院7所、诊所11个;有医生487人,每万人拥有医生60.3人;有中级医务人员1165人,每万人拥有中级医务人员144.2人;有病床1400张,每万人拥有病床169张。
比罗比詹的社会治安状况在远东中心城市中是比较好的,1998年登记有犯罪案件2635起,1992年为2283起。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的经济中心,主要工业部门和企业大都集中在这里。1998年这里有企业和组织1704个,其中工业企业76家(1991年为22家)。比罗比詹是远东的轻工业中心之一。战前在这里建立了织袜厂、纺织厂、制鞋厂、制毡靴厂,60年代建成了远东最大的织袜厂。机器制造业的代表企业是远东农机厂(1960年建立,是最大的农厂,现已改造为股份公司),还有重型变压器厂。此外还有一些汽车修配厂、木材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企业。由于轻工业企业主要使用外地原料,在运价高涨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一方面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受到廉价的进口轻纺产品的冲击,该市轻工业企业迅速陷入困境。
占工业产值1/3的轻工业的衰退,直接拉动该市工业指标的下降。年工业产值分别是上年的74.3%、62.1%、70.5%、67.4%、61.2%、125.6%、102.6%。
建筑业也陷入危机。1998年只交付使用住宅400平方米,而1991年为3.59万平方米。年共交付使用住宅面积10.69万平方米。
该市是犹太自治州的交通枢纽。通过该市,并有支线通往阿穆尔河沿岸地区的下列宁斯科耶(主要农业区)。该市是公路运输枢纽站,有通往哈巴罗夫斯克和奥布卢奇耶的公路。该市有小型机场,与哈巴罗夫斯克和其他区中心有航空联系。
比罗比詹市内交通比较便利,有15条公共汽车线路,1998年运送乘客3070万人次。
比罗比詹市电话通讯较普及,1998年有电话机1.64万部,其中住宅电话机1.23万部。> 清将奕山与沙俄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签订《中俄瑷珲条约》
清将奕山与沙俄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签订《中俄瑷珲条约》
日 清将奕山与沙俄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将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沙俄。《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中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瑷珲系满语&母貂&之意,明末清初,瑷珲一带曾以产貂闻名。建于明朝的瑷珲旧城地处黑龙江东,史称江东瑷珲。由于江东瑷珲隔黑龙江与内地往来多有不便,清政府遂于旧瑷珲下游12公里的江西岸重筑城池,将军衙门也迁移到这里,相对江东瑷珲而称此地为江西瑷珲,也称黑龙江城或瑷珲新城。《瑷珲条约》就是日在瑷珲新城签订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对清政府实行讹诈,强割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东段国界明确划定后,沙俄侵略势力虽然退出黑龙江以北地区,但是它时刻等待时机卷土重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沙俄认为侵吞中国领土的新时机已到,加紧对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的掠夺。1850年,沙俄的所谓&探险队&强占庙街,1856年,沙俄政府悍然宣布设立以庙街为中心的&滨海省&,囊括黑龙江下游大块地带。与此同时,沙俄侵略军还入侵中国西部边疆的哈拉塔尔河和伊犁河下游北岸,并于1847年建立了拜帕尔要塞。以后又占领伊犁河下游南岸至楚河之间的中国领土,进而把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的热河(伊塞克湖)。沙俄于1854年非法建立的维尔诺要塞,后来成为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据点,沙俄军队自阿亚古斯河畔南达维尔诺要塞之间,强行筑起一条长达700公里的堡垒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全被占据。沙俄在强占我国黑龙江大片领土后,企图威逼清政府承认既成事实,于1857年8日派海军上将普提雅廷乘兵船到天津向清政府提出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的要求,称之为&外交上的远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但沙俄并未死心,又赴南方与英法美相勾结。并于1858年趁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威胁北京之际,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条约规定:(一)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公里),划归俄国;(二)江东六十四屯仍由中国人民&永远居住&,归中国官员管理,俄人&不得侵犯&;(三)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沙俄的野蛮侵占,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1900年8月,在卡伦山、瑷珲、匡安岭、大岭等地,爱国军民对来犯者英勇还击,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收复了失陷的瑷珲,经当时的瑷珲副都统姚福升组织重建,使古城瑷珲又巍然屹立在祖国北疆。1956年,根据国务院规定,&瑷珲&改为&爱辉&。
日一二三四五六
历史上的今天
Copyright(C)
闽ICP备号-2<input type="hidden" name="op" value="" />
从瑷珲到爱辉
这里是小兴安岭的北坡,山地平缓,眼前是一片接一片的白茫茫的农田。过了临江的四季屯和坤河,前面就是黄旗营子和兰旗屯了,这里曾是满族和达斡尔族的村落,已看不出有什么民族特色了。这一带我多次路过,每次走到这儿,我的心里总是很沉重,因为前面就是古城瑷珲了,那里是我们民族的伤心地,是我们的国耻纪念地,因为让国家丧失最多国土的《中俄瑷珲条约》就是在那里被迫签订的!那是一个被侵略者血洗过的古城,那也是没有一个人投降而被战火毁灭的英雄之城……
我们轻轻地走进这座静静的小镇,路旁那一排排蓝瓦红砖的房舍如睡着般安宁,这里没有市景的繁华,没有人声的喧嚣,只有雪后的严寒。但那民居房门前挂着的彩灯和雪地上散落的鞭炮残片告诉我们,几天前这里也曾欢度过元宵灯节。
那时这个小镇的盛景能如曾任过康熙年内阁大学士的杨宣的题为《艾河元夕竹枝词》写的那样热闹吗?艾河为瑷珲的别名,杨宣的这首诗就是记录当年此地百姓欢度元宵节的情景的,他是因得罪了朝廷而被贬谪到这一带的流人。但他的诗还是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绝塞寒云冻不开,全凭人来唤春回。儿童踏臂欢呼处,争看灯官上任来。赫赫前驱清道旗,青红皂肃两边随。朱标告示两边挂,新署头街灯政司。倾城鼎沸闹秧歌,红粉新妆细马驮。不信使君真有妇,罗敷过处看人多。
这是已故的著名历史学者、作家刘邦厚先生在浩繁的历史典籍中,偶然发现的对瑷珲的记载。他感慨道:“我们在这里,突见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那个三百年前已经消逝的瑷珲的街市又扑到眼前。只可惜,这少而又少的文字却出自那被枷锁磨细了颈项的白发苍苍的大学士之口。”“瑷珲城,是中国边疆各族文化发展的标志,是中国中央政府辖地设治所在地。然而,瑷珲纷纷繁繁的三百年历史却未能好模好样地留下来,这远比毁掉一个城池更加悲哀。”
遵照老朋友的遗愿,我也在寻找古老瑷珲的影子。据史学家考证,现在这个距黑河城南35公里的爱辉镇是瑷珲的“新城”。“旧城”曾设在现爱辉镇东北的俄罗斯境内的维肖勒伊村附近。明代时就在那里修筑城寨,当时那里是中国的疆域。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就将此寨焚毁。1683年,康熙命萨布素将军在此位置重建瑷珲城并设置黑龙江将军府。两年后,因瑷珲僻处江东联系不便,决定在现在这个爱辉镇的地方重建新瑷珲城,1858年在此签订《瑷珲条约》,1900年沙俄制造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并武力攻占了瑷珲城。
瑷珲被毁的历史背景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兴起,提出了“灭洋保国”、“扶清灭洋”的口号。慈禧借义和团提出“灭洋”之机,主持清政府发布对外宣战诏书。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派兵保卫中东铁路,17万俄军进入中国。清兵和各地义和团破坏铁路桥梁,自发抗击俄护路军。17日,俄军采取报复行动,连续5天在海兰泡屠杀华人,又将在黑龙江江东世代生活的六十四屯的中国村民赶到黑龙江江中。他们又越过黑龙江杀进瑷珲城,当地军民奋力反抗。俄国人所著的《攻克瑷珲》中有这样的记载:“在瑷珲,哥萨克在逐街逐屋争夺着,没有一个人肯投降,没有一个人肯为我们带路。若不是他们的指挥者无能,被攻克的将不是瑷珲,而是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
不屈的瑷珲军民进行了最后的抵抗,侵略者的铁蹄和枪炮把文明繁华的城市化作了废墟和火海。全城仅留下了耸立在内城东南角上的“魁星阁”,也许它的威严震慑了侵略者的疯狂。可惜,在四十五年后它又在苏联红军的炮火中轰塌。从此这个曾辉煌过的北方名城沉寂在黑龙江边的树林和荒草中,后来又成了一个移民的村落,拓荒者缕缕的炊烟抚慰着埋葬在这片土地下屈死的魂灵。
只是城南树林中那9位瑷珲出生的清代将军的墓碑还显示着这座城市往昔的威严。那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了瑷珲人的功业。据刘邦厚先生考证,曾有24位瑷珲人任过清朝的将军、都统和大臣。只是他们多半战死在疆场或远戍伊犁、蒙古的地方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只有这9人告老还乡,终死于家乡。可惜,在文革中,那9座石碑被当地的一位革命的生产队长,用炸药全部崩碎,那残碑石块成了拖拉机库的垫基石。
在这座残城唯一见证历史的,就是那几棵有三百余年树龄的老松树。也许它是自然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也许它是初创这座城市的居民栽种的街树,无论怎么说它躲过了那场洗劫,在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霜雨雪后还巍然挺立在自己的位置上。我走下车抚摸着那树身上如疤痕一样的鳞片,仰望那伸向天空的苍翠枝叶,油然而生敬意。
当然让我更生敬意的是刘邦厚先生和当地的文化人对家乡历史的敬畏和研究,他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黑龙江流域的历史进行了三次考察和研讨,并策划设计了瑷珲历史陈列馆。我的老朋友刘邦厚多次去对岸实地考察,他能背下江东六十四屯的名称和位置。在政府的支持下,按着一张残存的照片,在他和当时黑河地区文化工作者的倡导下,政府出钱复建了魁星阁,又在那几棵老松树旁建起了瑷珲历史陈列馆,陈列提纲是刘邦厚拟订,许多文物是他亲自找到的。
2000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黑河市又扩建了瑷珲历史陈列馆,成了爱辉镇的核心建筑群,它占地10万平方米,其核心是那座3800平方米的展舍,它由圆方两个建筑组成,它们分列在一个三角形的两边,意寓“刀剑”割裂了国土。三角形的一边指着见证松,一边指着魁星阁。台阶的东侧立着“黑龙江——母亲河”的大型浮雕墙,西侧立着风铃墙,上面悬挂着1858个风铃(1858年签订《瑷珲条约》),寓意警钟长鸣,勿忘割地之耻;风铃下的小广场矗立着一座铜雕:一位母亲抱着已死去的女儿,寓意祖国失去了儿女、丢掉了国土。这座厚重丰富的博物馆曾被评为全国第五届十大精品展之一。
在伤心之地重温悲痛历史,不是为了激发仇恨,而是在回顾历史教训中,振奋每一个中国人强国富民的责任感。昔日任人宰割被人欺辱的原因是国穷兵弱,更是官员的腐败政府的无能!今天,我们虽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但唯有加快发展推进改革才能复兴中华,永不受辱,为人类文明创造新辉煌。
每一次参观爱辉的历史陈列馆,都引发我对那些为全力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倾心发掘和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仁人志士的深深敬意。“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话我们都会说,可我们的健忘却让在天有知的先人伤心,也许因为我们的历史太长太复杂,我们怎么可能事事不忘呢!可是,我们忘却的往往是苦难和不幸,津津乐道的是辉煌和胜利。而一说到民族的不幸,我们更多的是对侵略者的仇恨,而很少想一想我们民族的弱点和国家的教训!一次次的割地赔款,不是民众的冷漠,而是腐败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官员们的曲膝投降;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横行霸道、肆意杀戮,是无数汉奸的助纣为虐!
历史观念的淡薄,文化觉悟的丧失,仍然是我们的流行病。不要以为炸毁前辈墓碑的事情只发生在文革中的特殊时期,以建设江畔带状公园的名义,拆除抗日英雄马占山的故居;以扩展市路的名义,拆掉抗俄英雄寿山将军的殉难纪念地,都在我们省著名的城市发生,当时在文化厅任职的我和刘邦厚先生为此曾痛心疾首,据理抗争,可还是挡不住轰鸣的推土机。文化保护在无限制的权力和商业黑幕面前的一次次失败,让我们的民族一次次蒙羞。也许,我们的掌权者,都应该到曾被毁灭又再生的爱辉镇来看一看,想一想,再不要以为民造福的名义,干祸害历史文化的事了!
在权力面前,有时文化是很软弱的。但文化人的骨头是硬的,其精神是永恒。破坏文化的强权者显赫一时,但最终会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可如赤子般忠诚于人民的作家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将与历史永存。就像黑河人还时常想起刘邦厚以家乡的历史为蓝本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风流》和由此改编的54集电视剧《黑龙江三部曲》,还有他为古城瑷珲、为新城黑河的文化建设的杰出建树。
作者:贾宏图 编辑: 陈丹彤
##rep-begin##
##username####commenttime##
##commentcontent##
##rep-en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瑷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