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种五谷文言文翻译神农 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小学文言文及翻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小学文言文及翻译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文言文阅读理解检测卷
文言文阅读理解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
 勉学& (北齐)颜之推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彼,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注]①郑重:这里是“频繁”的意思。②冠:古代男人二十当行加冠之礼,称冠礼,表示已成年。③素业:清素之业,即士族所从事的儒业。④贵游子弟:无官职的王公贵族叫贵游。他们的子弟就叫贵游子弟。这里是泛称贵族子弟。⑤著作:即著作郎,官名,掌编纂国史。⑥长檐车:一种用车幔覆盖整个车身的车子。⑦隐囊:靠枕。⑧快士:优秀人物。⑨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⑩羲农:伏羲、神农,均为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与女娲并称三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启寤汝耳 寤:同“悟”,使……觉悟
  B.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堕:堕落
  C.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傅:同“敷”,涂抹
  D.朝市迁革,铨衡选举 铨:选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列器玩于左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
  故木受绳则直
  C.失皮而露质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B.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C.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D.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4.下列各句中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宗明义,指出要“勤学”的观点后,先后从正面和反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B.作者认为,士大夫家庭的子弟,即使到了成人仍应该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诱导,只有那些志气高尚、能经受磨炼的子弟,才能成就儒家事业。
  C.作者列举南朝梁代全盛时期贵族子弟不学无术、靠祖上庇荫、养尊处优,而一旦离乱,便谋生乏术,只能耕田养马的事实,从反面说明,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有立身之本。
  D.作者认为如果能够经常保有几百卷书籍,就是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成为下等人,读的书多,对一般人的成败好恶看得很清楚,即使天地鬼神的事也不能在他们眼前隐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2)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
  (3)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参考答案1.B(堕:同“惰”,“懒惰”的意思。)2.B(A项都是介词,前者表示处所,译作“在”;后者表示比较,译作“比”。B项都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作“就”。C项都是连词,前者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后者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作“地”或不译。D项都是作介词,前者译作“凭借”;后者译作“用来”。)3.C
4.D(应该是“经常保有几百卷书籍研读”才合乎事理。)5.(1)(这些人)为什么舍不得勤学几年,而宁愿受一生的愧辱呢?(2)(这些贵族子弟)想靠自己去求得一官半职却无能为力。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又身无长技。(3)容易学习而又可贵的技艺,没有超过读书的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会昌初致仕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与元稹极善胶漆        &
善:善于。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D项“善”的意思是“友善”。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权贵有嫌其出位       && B.乃放纵诗酒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
D.与刘宾客齐名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 不欲与廉颇争列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与:介词,跟,同。A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个;B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却;C介词,给/介词,与前面的“见”构成“见…于”格式,表被动。D均为介词,和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理解:(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B.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理解:(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官员们又都是年轻人,大家的心情都消沉了。
C.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理解: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
D.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理解: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解析】(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1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白居易“忠诚耿直”的一组是(D)
①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
②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③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④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⑤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
⑥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⑤
【解析】②间接&
④说其修养志趣& ⑥自请外放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说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三、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孔子问子桑雽(音h&)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予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
  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①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乃命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焱氏之风②,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日:“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
  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何谓无受人益难?”
  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鶍鸸③,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
  “何谓无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历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邪?”
  仲尼曰:“有④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①布:财货。②焱氏之风:神农时代的歌曲。③鶍鸸(y&'&r):燕子的别名。④有:支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以天属也&&&&&&&&&&&
  B.迫穷祸患害相收也&&&&&
  C.弟子无挹于前&&&&&&&&&
挹:通“揖”,作揖
  D.固不待物&&&&&&&&&&&&&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
竖子不足与谋
  B.且君子之交淡若水&&&&&&&&&&&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C.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
酌贪泉而觉爽
  D.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A.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B.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C.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D.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孔子塑造为彻晓彻悟道家的思想者,实际上是借孔子之事和孑L子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人受自然的支配,因而人应当体悟自然,谨守自然,顺应自然。
  B.孔子周游列国遭遇种种厄运,亲朋故交、弟子友人越发疏远和离散,他为此感到困惑,经过子桑雽指点,孑L子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弟子反而更加敬爱他。
  C.子桑雽以林回在逃亡时抛弃贵重的璧玉而选择背负婴儿的故事阐明了人的交往不能以利害为原则,而应当以天性为本。随后进一步阐述了顺应自然,感情率真的思想。
  D.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他的歌咏,富有节奏和韵律,清楚、明确地表达了困厄给自己所带来的痛苦。他的吟咏引起了颜回的注意。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6分)
  译文:
  (2)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4分)
  译文:
6.A(属:相连。)
  7.B(A项,前者语气词,吗;后者介词,跟。B项,均为连词,而且。C项,连词,前者表承接,不译;后者表辖折,却。D项,前者代词,代物;后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8.D(联系上下文,根据语义和文言虚词判断。)
  9.D(“富有节奏和韵律”不正确,文中是“没有节奏“没有韵律”。也非只表达了痛苦。)
  10.(1)君子淡泊却心相亲近(亲切),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易断绝)。那些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2)初被任用各方面都通达(办什么事都顺利),爵位和俸禄一齐到来没有穷尽。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豁然堂记&&&&&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樽,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撄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湖山环会处    当:在
B.髻峙带澄      峙:耸立
C.直辟其东一面    辟:打开
D.却晦而即明     却:拒绝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    即同室之亲
B.则总之称鉴湖            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C.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      当其为私所障时
D.倚几以临即湖山           而通以牖者
7.下列选项中全属于表现豁然堂改建后情况的一项是(3分)
①当湖山环会处    ②规制无法    ③四蒙以辟
④悉取西南牖之    ⑤客座东而西向  ⑥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
⑦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
A.④⑤⑦    B①③④    C.⑤⑥⑦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豁然堂原为绍兴府城隍祠西的一座堂,登临其址,视野开阔,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都如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一般。
B.改建后的“豁然堂”完全避免了原来的人景隔绝的缺失,堂内堂外连成一片,人在堂内坐,如在画中游。
C.作者由“豁然堂”改建引出一个颇为深刻的道理:感情的亲疏,往往会影响我们观察事物的深入细致与否。
D.文章论述的道理是复杂而深刻的,但由于文章前半部分的叙述、写景,为后半部分打了一个极为贴切、生动的比方,所以,作者并没有花多少笔墨就把它说清楚了。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于 是 登斯 堂 不 问 其 人 即 有 外感中攻抑 郁 无 聊 之 事 每
一流瞩& 烦虑 顿 消 而 官 斯土 者 每当宴 集 过客 亦 往 往 寓庖于 此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3分)
②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4分)
5.C(辟,通“避”,避开,回避。)
B(副词,就。A代词,这/结构助词,的;C动词,是/介词,被;D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介词,通过。)
&7.A(①豁然堂的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化;②豁然堂改建前设计没有法度;③豁然堂改建前四周被遮掩;④改建豁然堂,将西墙、南墙全都开成窗户;⑤豁然堂改建后,客人坐在东面,面向西;⑥豁然堂改建前晦暗不光亮;⑦改建后,为此堂起名“豁然堂”。)
&8.C(由“豁然堂”改建引出的道理是: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9.(1)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3分,每错漏2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译:工程已经完成,斟酌它的名字,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3分。“讫”“拟”“莫……宜”各1分。)
②译:(这)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墙壁遮蔽了一样吗?(4分。“向”“虽”“蒙”各1分,大意1分)
文章来源:
推荐编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自学文言文?
汉字作为中国的文字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好文言文也应该是理所当然之事。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学好文言文还需要大家集思广益。
按投票排序
事先声明:这不是本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是复旦大学王运熙教授在多年前就已经讲授的方法,但这个方法影响我很深,我也从中获益匪浅。我始终不敢忘记前辈先贤的教诲,今难得见有想自学古文者,兴奋不已,遂略陈王教授的方法,以飨诸学。(一)读古书、读古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仇兆鳌《杜甫详注》;杨伦《杜诗镜铨》(二)阅读目录学的书籍掌握目录学,培养找材料、找相关书籍的能力,对做学问有很大帮助(三)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1、多读理论性著作,培养理论分析的能力2、通过学者的研究成果,学习搜集掌握材料、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想深入的话——1、文献学。以目录学为主《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这两篇是目录学的祖宗)《书目答问补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中国古代史读《史记》《汉书》打基础3、先秦思想先秦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老子》《庄子》4、古代文论读《文心雕龙》《诗品》应与萧统的《昭明文选》一起读分割线——————————————分割线以上诸君所言,比如看王力的《古代汉语》,再买本便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很管用的。当然需要多看文言文来培养语感,比如《古文观止》、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四大名著这些来看。建议先看两部分,一部分是唐诗宋词,一部分是明清小说及散文。为什么呢?因为诗词的美感容易带动读者的兴趣,兴趣毕竟是最好的老师。而明清距离我们时代不远,文言也偏向白话了,容易懂,这让初学者不容易产生懈怠和气馁的情绪。暂且写这么多吧。欢迎热爱古代文学的朋友能跟我分享、探讨文学的乐趣。谢谢。
.关于学习方法,可以阅读张中行先生所著《》,绝佳的文言文入门指南。其中对于如何循序渐进学习古文,张中行先生给出了以下四个原则:由浅入深(相信自己的感触,通过阅读判定深浅);由少而多(先短文而后长文,先选集而后全集);由慢而快;由借助(教师、注解与辞书)到自力。对于“读什么”,张中行先生给了八条建议(这是一般建议,不排除有特例):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先今而后古(一般来说近代的作品比古代更好理解);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先记事而后说理;先散体而后辞赋、骈体;散文和诗词可以交错选读,逐渐加深(可以参考张中行先生的另一本著作《诗词读写丛话》,应该是最好的古诗词入门指南);先一般而后专门(广泛阅读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作品);先选本而后全集;先今注而后古注(对于初学者,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就好于朱熹的《孟子集注》);先经过整理的而后未经过整理的。对于“怎样读”,张中行先生又给了四条建议:初学要“懂”,要“熟”,二者之中尤其要强调“熟”(先做到精读熟读,不能走马观花);“精”与“博”要配合得适当;要学习使用工具书;要以理性知识为辅(“理性知识”指的是文言语法知识,包括文言词汇、文言虚词用法、文言句法特点、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异同等)。这些只是提纲挈领的文字,具体的内容,请阅读《文言津逮》,一本小书,加上附录只有十一章,但是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受益良多。唯一的问题是,张中行先生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详细而系统的书单。关于书单,可以参考梁启超所写的《》,这是梁启超先生当年为北平大学生们所列出的国学入门书籍,并在书单中注明了哪些书需要精读甚至背诵,哪些书可以泛读,哪些书可以专门挑某些章节来阅读,哪些书仅供立志于深入研究语言文化的人阅读。同时给出了优秀的注本和参考书。在我看来,这一书单是对于不知从何处走进国学世界的人来说,是最好的指南。《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共列举了141种书目,如果觉得这个数字还是过于庞大,在最后,梁启超先生又列出了《最低限度之国学书目》25种。.
楼上各位都谈的是该读什么书,我再补充一个另外的方法。使用一款足够好的古文输入法,推荐 中州韵输入法,下载 (Windows发行版叫小狼毫,Mac发行版叫鼠须管,Lunix发行版叫中州韵,均源于古文,非常有趣的名字。)使用一个好的古文输入法,是多接触古文的最简便的做法了吧,轻松的环境下也更容易记住。祝你古文学习愉快! ^.^关于中州韵输入法,见这里小狼毫具体的优势见这里
作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生,此题一定要怒答一记!排名靠前的回答,实际上答的是如何学习“国学”或是“古代文学”,而非如何学习“文言文”。有志于国学的人,当然可以把这些大部头一点点读过去,但如果只是将文言文阅读能力视作一种“技能”,想提升阅读和理解速度的话,以上方法未免有“杀鸡用牛刀”之嫌。我这个方法是专门针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进行训练的,亲身实践总结,非常有效。先说方法,很简单:翻译。自己挑一篇古文逐字逐句翻译成白话文。怎么翻?要打好基础,不必贪多,先挑短文,掰开揉碎了来翻。举个栗子:张仆射齐贤体质丰大,饮食过人,尤嗜肥猪肉,每食数斤。天寿院风药黑神丸,常人所服不过一弹丸,公常以五七两为一大剂,夹以胡饼而顿食之。淳化中罢相知安州,安陆山郡,未尝识达官,见公饮?不类常人,举郡惊骇。尝与宾客会食,厨吏置一金漆大桶于厅侧,窥视公所食,如其物投桶中,至暮,酒浆浸渍,涨溢满桶。郡人嗟愕,以谓享富贵者,必有异于人也。(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先把句子结构理清楚,长句子适当断开以便翻译,倒装的句子理顺,省略的句子成分在括号中补上,专名号比如人名、地名、年号等用下划线标出,(正规的古籍标点,书名要用波浪线标出,不过自学就不必太讲究了。)不熟悉的专有名词可百度之:张仆射齐贤体质丰大,饮食过人,尤嗜肥猪肉,每食数斤。天寿院风药黑神丸,常人所服不过一弹丸,公常以五七两为一大剂,以胡饼夹(之)而顿食之。淳化中,(公)罢相,知安州,安陆(乃)山郡,未尝识达官,见公饮?不类常人,举郡惊骇。(公)尝与宾客会食,厨吏置一金漆大桶于厅侧,窥视公所食,如其物投桶中,至暮,酒浆浸渍,涨溢满桶。郡人嗟愕,以谓享富贵者,必有异于人也。这一步有多重要呢?再举个栗子:原文:安陆山郡整理:安陆(乃)山郡如果对地名不熟悉的话,有可能望文生义,把“安陆山郡”认作一个地名。许多专有名词如果不标明,容易与别的句子成分相混淆,导致断错句,会错意。弄清楚安陆是地名后,我们发现这句中仅有两个名词并列。据文意推断,“山郡”实际上是修饰前面的“安陆”,即所谓的“无标志判断句”,直接以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那么,在中间加上一个判断词,翻译起来就通畅多了。第三步就是翻译啦。记住你的目的,不是翻出信达雅的文章,而是通过翻译来熟悉文言句法结构,所以原则就是尽量直译,把文言和白话一一对应清楚,你所补充的句子成分要标明,哪怕翻出来拗口或者罗嗦一点也没关系:张仆射,名齐贤,(他的)体形庞大,饭量超过常人,尤其嗜好肥猪肉,每次能吃好几斤。天寿院出售的治风邪的药黑神丸,一般人所吃的量不超过一弹丸,张齐贤时常把五七两作为一大剂,用烧饼夹着,一下就吃完了。淳化年间,他(被)罢宰相,到安州做知府,安陆(是)边远山郡,(人们)没有见过大官,看到张齐贤吃喝(饭量)不同于平常人,整个郡(的民众)都十分惊奇骇异。(张齐贤)曾经与宾客聚会宴饮,掌厨的小吏(把)一个涂了金漆的大桶放在大厅一侧,偷偷看张齐贤吃的东西,(就把)同样的食物投入桶里,到了傍晚,酒浆浸渍,(食物)涨满整桶。郡中民众都感叹惊讶,认为能享受富贵的人,一定有不同于常人(之处)。好吧我自己翻的大概也有不少错误,只是说明一下方法。有误的地方欢迎拍砖。为什么要译得这样精细呢?文言文中绝大多数单字都独立成词,而每个字又有许多义项,我们要弄明白这个字在文中对应的是哪个义项,把它翻译出来,才能更快熟悉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比如最后一句中的“郡人嗟愕”,如果偷个懒,把“嗟”字译成“嗟叹”,一般人也都看得懂,不影响理解。但是“嗟”字作动词时,实际上有“叹息”、“感叹”、“赞叹”三个义项,根据文意推敲其情感色彩,翻译成“感叹”,可以更准确地传达文意,而且这样一来,你就对“嗟”的三个义项都熟悉了不是吗~同样的道理,这样翻译也能让你很快熟悉文言文的特殊句法。比如“罢相知安州”五字,整理为“(公)罢相,知安州”,翻译为“他(被)罢宰相,到安州做知府”。这样一来,你就知道“罢相”实际上应该是被动语态,而“知”字原指官名“知府”,此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知府”。文言文翻来覆去都是那些句法,亲手翻译几次之后,你遇到这些句式,就能条件反射地脑补出其省略成分和正确顺序,阅读起来自然会迅速许多。辅助翻译的工具书,推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于初学者来说够用了。当然也可以利用各种在线字典,挑一个义项最多解释最详细的就好了。那么,要挑什么类型的古文作为题目呢?开头说过,这个方法主要针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所以不必去挑战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这些思辨性太强的作品也先放一边。个人建议以笔记类作品起步,而且最好选择“掌故类”笔记,以记录琐事逸闻为主,篇幅短小,语言浅近,用典也不多,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因此非常便于理解。上文所引《归田录》即是一例,此外还推荐陆游《老学庵笔记》、庄绰《鸡肋编》、周密《癸辛杂识》、沈约《浮生六记》等。这类作品读起来无压力之后,进阶练习可以考虑人物传记,以史书中的“列传”为主。传记类作品的篇幅长一些,行文风格不如笔记那么轻松随意,不过同样用典不多,内容好理解,故事性强,有助于了解各时代的社会面貌。具体而言,可以挑你感兴趣的,较熟悉的朝代的史书来翻,对于自己了解的内容,翻起来也会顺畅一些。这个方法不以量取胜,不需要你读遍《文选》或者《古文观止》,只要认真对待你翻译的每一篇古文,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语感方面的进步。之后,就按着自己的兴趣去读吧。我给出的方法只是训练文言文的语感,但知识体系还是得慢慢建立,没有捷径可走的。共勉。
推荐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读古文 古文字词句语法的基本功得扎实吧。这本书很实用。也是经典。共四册。中华书局出版社。共四册。中华书局出版社。
今天系统整理一下回答。本文主要着眼于如何能写出通顺流利的文言文,而不仅仅停留在读懂这个层面。毕竟只有能写才算得上是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甲 起始篇想要自学,我觉得最基本、成效最大也最快的方法,绝对不是什么看古文背古文。对大部分普通爱好者而言,这个门槛太高,很容易减灭人的兴致,如此谈何学习?试问知乎上看完《古文观止》的有几个?更遑论什么《昭明文选》了。一个文言文素养尚不完善的人,入手就是四六文,这不是误人子弟么。当然,不排除有天才如李白或勤勉如李贺的人,这种超过我能帮助范围的仙鬼之才,出门右转,诺贝尔文学奖,慢走不送。对于一般的初学者,我推荐的方法是看成语词典。我们现在书面文章和日常对话,用词用语都过分白话、繁琐,而字典里收录的成语却很凝练,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言精华都在这。我们通过阅览诵读,能很快地了解、适应文言文的模式及韵味。入门简单,也不需要耗费多少时间。买一本成语词典,放在床头、车上,睡前或堵车时翻一翻,如此积累,语感逐渐趋近于古,对文言的把握力也就提上来了。乙 筑基篇当拥有一定的成语积累,能体会何为文言文语感,并且对文言愈发有兴趣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正式学习文言文了。怎么学呢?写。不管你是打算能读懂文言文就好,还是想更进一步,写都是无二法则。我自己的文学天赋还算是不错,小二作文就可登报,三年级已经开始写诗(现代诗)。而我开始喜欢并尝试使用文言文是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第一次写类似文言的句子,是在日记里,我铺陈了一堆不高兴的事情,最后结尾道,我心伤悲,莫之倾诉。哀兮,痛矣!土吧?真土。我心伤悲还是来源诗经,但是就这么短的一句话,却给予了我很大信心。以各位之才华,难道写不出上面这样简单的话?所以说,放开去写。写好写坏管他呢!唯有一点,须注意:必须带有感情,写真实的话!这样你就能渐渐地将文言文式语感提升到文言文式思考的层面上来,是为筑基。三 进阶篇当你开始用文言文进行写作,往往会碰到瓶颈,即有些东西不知道如何更优美的去表达。比如用白话文你可以写道“今天云是淡的风是轻,远山碧色呼唤着我们去踏青。”但是不一定能用文言文写出“是日也风轻扬而来信,曰远山之碧也足以采撷。”为什么呢?读的文言,背的文言少。你也许会问,“到头来,你的回答还不是和其他人所建议的一样么,终究还是说得多看书背书?”可是我们已经到达第三阶段了,没有前两步积累,谁能轻松地走到这里呢?应试教育下,我们看的背的文言文还不够多么,可是几个人真的懂得文言文,能够用文言文写简单的句子?回到第三步的话题上来,此阶段是硬功夫,来不得半点假:基本的用字常识,如通假、古今异意;语法,如倒装、省略;还有名篇的背诵、学习……就像传统武术中的马步一样,这步是必须且没有捷径可走的。但是还是有不同呢,那就是这时的你,有兴趣,有信心,有一定的语感,有一定的经验,这足以支持你愉悦而有效率地完成学习文言文的任务。当然,想要效率高,有一个技巧:读、背自己喜欢的书。以我为例,初二时很喜欢《老子》,一两天背一个章节,因为任务量很少,而且完全出于兴趣,所以压根不觉得累,总共八十一章,半个学期就背下了。此后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与信心更加浓郁,开始陆陆续续接触《庄子》《金刚经》《史记》《资治通鉴》等皇皇巨著。久而久之功力自然就上来了,文言进阶,如是而已。四 登堂篇在第三步的指导下,相信大家逐渐可以无障碍阅读文言文了,这时你已经算是个入门级的文言文爱好者,然而尚未到登堂的境界。如何是登堂?当你写文言文能如白话文一般轻松的时候,即可称作登堂。或问其道为何?一曰复写,二曰朗读,三曰辨认文风。(小可镇山秘籍,诸位珍重之!)复写:比如那本被大家说烂的《古文观止》。一般都有翻译吧。好,你找一篇文章(最好选取宋代的),把原文看一遍,读一遍,再看一遍。然后只看白话文翻译,尝试着你能不能用文言文写出来。写完后对照原文,你就会发现和原作者的差距,如此反复,写文言文能力会提高很多。朗读:好文章,大声读出来。清朝时的桐城派视此为传家之宝!所谓“因声求气”。简单,但是实用的一个好窍门。辨认文风:阅读些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相关资料,基本了解一下各大家的文风,然后随意找一篇,试试看自己能不能辨认出这是谁写的?这是提高自己眼力的一个好方法。而且你今后写文章欲找到属于自己的“格”,非经此不可。熟练以上三步,然后再不断地写文章,这样你写文言文的能力就会愈来愈强。有朝一日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也能下笔如有神,写出洋洋洒洒的文言文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文言家了!五 入室篇差不多,该是了结了。古往今来,大多数文人也无非做到第四步而已。而做到第五步的,他们的名字则出现在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语文课本及各种经典读物上,千秋万代为后人所景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无法在这一步上做任何指导,那样只是贻笑方家。但是,有一点我知道,而且有责任告诉各位。那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学精神,并不是如此的雕琢工巧而已!绝不是!我们的传承千年、歌颂千年的文道,关键不在文,而在道!君不见,屈平辞赋悬日月,下是丹心报国难,唯有一死见肝胆;君不见,太白大笑长安市,敢令力士来脱靴,金山于我唯不屑;君不见,稼轩栏杆都拍遍,当年匹马破贼奴,终身不忘复北都;……这才是文道,这才是文言文的精神,这才是我们所谓“古风”的意义。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一点粗浅见解,不足处望指正!有问题可以评论或私信中探讨。最后放两篇自己以往不同时期的作品。第一篇入门,第二篇登堂。10年初三毕业时作:读明史——朱棣(成祖)纪有感
余尝闻操莽之徒,谓以惟利者也。自有巢、燧人之伏羲氏而右以致三代,民风稍衰,夫“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者,是以言是者也。虽唐虞,况有贬者,君不闻太白“尧幽囚,舜野死”之句乎?孔夫子所誉者,非出此辈及文武王,其尚如是,人何以堪?故曰:政无好政,民无好民。史之知本,惟利是图耳。
南华子不屑也,谓以神人之糟糠,皆吾辈之奉持也,是有许由、殷之顽民耳,具为是辈也。人虽向之,难以习也。是以红尘多扰民,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鲜有渝者,夫御百姓而治天下者,虽曰未仙,吾必谓之仙矣。而朱棣者,吾深赞之,虽天下多恶,吾不屑其众也,燕雀安知鸿鹄耶?
明史语之:“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其为正史之誉也,人繁言语,不以赘述。
至于其毁,皆曰之背纲伦、杀无常、费京师耳,其为腐儒之论也,君不见永乐文治武功乎,天下难忒。其始临世,父不及名,怠于战事,荒乎亲子。幸及七岁,乃闻名字,虽曰皇子,皆逊标也,后值藩王,累功讨元,战绩无数,无奈嫡制,遂降边疆,仍无贰心,适值标薨,子辈无右,而封建文,恰临削藩,举兵靖难,破军南京,鼎帝永乐,垂世江山,非其功乎?
而人所贬,更不以为然,汤武伐君,唐宗杀兄,皆成盛世,何况永乐,故曰其尚也。非为其人,不知其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莫做坚白之辩,吾恐染吾身也,可以厚黑治天下者,皆非厚黑辈,实名圣贤。胡宗林曰:任我顽劣。12年高三上时作:《大学章句》浅析昔梅月涵先生论大学,谓之“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然百年以降,但见琼楼叠作,玉宇横张,凤凰未至而梧桐锦翠,大师寥落而大楼绮巍。呜呼!本末其乖矣。放眼今天下也,鲜见有一校焉,矢志乎擢崇良俊,恳切以人文相教。余窃念自幼知道理于孔孟,受文法于桐城,有担负也,将与斯文而起之。且余长太息夫古道之不传,而大学之本荡乱,无一日不恨予小子襟抱之不开。遂殚精沥血,诚意发心,谨将平生于朱子所撰《大学章句》所思所想,笔之成文,以彰于世,虽一字一句,亦不敢不竭尽愚诚。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大学》解之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是故凡事皆须得其本矣。然则《大学》书之本何也?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即朱子所谓“三纲”“八目”也。或问二者孰为其本之真邪?曰:皆是也。何则?以其同出而异名耳。大学以“明明德”为体,而“格致诚正”为筋骨,“修身”为皮肉;以“亲民”为用,而“齐治平”为外象,“知止、定、静、安、虑、得”为内因;若夫知止以求至乎至善之极者,乃《大学》之血脉脏腑也。由是可知“三纲”“八目”,其实一也。昔者仲尼语曾参曰:“吾道一以贯之。”参素敏达,且治学乎久,尔时福至心灵,豁然解悟夫子之道。门人弟子未达而问,答曰:“忠恕而已矣。”忠者,尽己也;恕者,推己也。其时周室渐衰,诸侯无义,人心颓坏,风俗漫佚。曾子恐于道失其传,故书所学以遗后世。又思仲尼生时,闻其教者且难得其指,乃不厌其烦,谆谆叮咛,反复致意,宏廓夫子之道为《大学》之千余言。后生当审乎此,由博返约,直达其本,不可以其恢弘而忘精义也。然则是乃大学之精义乎?曰:“不。”粤若稽古,贤者之志无非在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风俗淳”者,《礼运》之“大同”也,《春秋》之“太平”也。然论者繁,而成者鲜。以神农氏之远,或可以见。至于五帝也者,轩辕习用干戈,唐尧放诛凶恶,虞舜叛者十国。有夏则禹传子启,时生产始有余,私有物遂有矣。于是乾者穷极奢豪,放浪无节;坤者倒悬泣血,苦于水火。徂尔虽或有文景贞观之治,然十六七皆据乱世也。且三皇之时,人类进化之初,心智未开,所欲不过饮食男女,是与童蒙无异,言其质朴敦厚或可以已,然言其乃太平盛世,恐其差矣。由是观之,“风俗淳”之于人类,犹如昙花之一见,“大同”之于人类,岂亦非“大梦”也哉!而何为其然也?马克思谓此乃生产力不及所致,晚生实不敢苟同。使千秋之后,万物富足,百姓所欲,俯仰即至,若是则生产力不可谓之不高矣,然其为大同乎?曰:“不然。”若有人振起而欲王,则必有抵抗者,两相攻守,生灵将复罹难。是以人心之欲未去,则天下大同不至。圣人见此,乃作而教,期于苍生皆能至善,如是则虽泥沼寒霜之地,亦可以为太平之所。此之谓《大学》之精义也,欲天下之大同也。既知《大学》之精义,而今不见大同者,何也?曰:以其能知而不能行也。知者一也,修己以治人也;行者不知其几千万也,然成者可以数也。宋明之际,程朱理学及陆王心学各自门下,无人不以明明德为吾志。两派皆知为善且用力深尽,久或有得,自以为妙,忽见他人修行之法有别于己,遂目其为异端,攻之不遗余力,乃或甚于仇雠。百代之下,为学者笑,则何益矣?理学、心学之别其著者,乃“格物致知”一节。反复思之,其实一也。程朱学问在即凡天下之物以穷其理,是则伏羲象天地、类万物而作八卦之旨也,乃亘古不刊之论,又何疑诸?阳明少时,格竹无果,此特其学力尚浅耳。囊者白香山尝赞竹以“本固”“性直”“中空”“节贞”,而后世多与之,此皆格竹有得者也。夫诗长于比兴,易以化物成经,此皆格物而能致知者也,岂因阳明彼时之未达而遽可非也!至于心学因是另辟蹊径,训格为正,言致良知,而能有资后学,利惠民萌,此亦《大学》包罗万有所致也。程朱门人能容万物而不能容一心,陆王子弟虽知心物、理欲为一,而不明其所谓“格物”即理学之“去人欲”,其“致良知”即理学之“存天理”。此亦《大学》不善读者错解之所致也。哀乎痛矣!执见而误道也!至若其余“诚正修身”明明德事,二派之争,大抵如此,兹不赘述。右者且为心物、理欲之异同,意见之争尚为少也;理学、心学且为儒家流派之分支,意见之争尚为少也。然至于内圣外王进退行藏之节,则诸子百家蜂起而争鸣矣,其尤者乃儒释道也。余于学校读书至此,每见课本言儒家治世,释家出世,而黄老之流逍遥于世云云。此则三教之皮毛也,世间迂士腐儒之陋论耳。试问文殊普贤何尝不入世以度人?世尊诞时,七步生莲,此非“出淤泥而不染”救世之大慈悲心而谁何?其岂但知山清水秀耶?儒家虽自强不息,心存君国,然亦有“避者七人”之赞,及夫“舍之则藏”之志。其岂但知朱门紫绶耶?三教之行止无定也,皆因时而易之,其岂有拘泥耶?是方为《大学》之教君子也:未达则修身齐家,达则治国平天下,如此而已。而以吾所观察,后世之好儒者,盖皆干禄从仕之徒;好道者,盖欲卜命养生之辈;而好佛者,则大抵为求来生福报与今日偷闲而已。“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善读书者玩味之,当知是已堪破名利、命理之事。是以益知“忠臣出于孝子,仙佛始于忠义。”而悟三教其实一也。三教虽能同,然中西不能无异。西人常笑吾国古代政治,视之为腐朽落后,此大谬矣。其人之政也,刑法为纲,利益为本。吾国则不然,教化为纶,而以义为本。前者之国,乃犴狱所生,静处亦忧患乎法律;后者之国,则家庭所化,乱时亦珍重乎情谊。老子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李宗吾更相发明之,曰:“失礼而后刑,失刑而后兵。”又曰:“失者,乃演化之谓也。”由是可知其人之学说第吾国之流弊也。是以古之四大古国,唯华夏以存,此非幸也。《康诰》曰:“惟命不于常”,吾国之所以绵延不绝者,无他焉,《大学》所谓“惟善以为宝。”“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故也。或诘难曰:“然则近世何以惨淡屈辱如此?”答曰:“此乃前文‘知而不行’之弊也。”清廷素遭“复明”之军起义,及外寇侵华,民或有反戈者,何哉?以其不能善用儒学,惟能以之制人,而不能以之爱人,是以上下不得均齐。复常为令人蓄发留辨等事,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拂黎民之性,菑故逮其朝,久辟而终为天下戮也。此则舍《大学》之本而为末者,其必不得善终也。及清覆没而至民国前后,图强复兴之志辄流行于中华之士子矣。国人历遘阳九,自鸦片之战北,圆明园见凌隳,至洋务壮志不成,戊戌空余长恨,益知欲强吾国,其本不在物制,而在教育吾民。遂于其时现代大学频立矣。清华校长梅月涵见此,亦喜亦惧,乃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以诫世人,当知大学之本末,勿忘得之本矣。其时知之而行之者繁,故清华北大诸校引领风骚,为中流砥柱,是以学生运动、学术研究繁见且精矣,此则知《大学》之大学也。于今则不然,自商业化而后,外本内末者在处皆是。教者但欲学生能有一技之长,而不知授之以人情事理。则学生或业有精到也,而不知施之以有用,徒为口舌之工;或能有成于功业矣,然非以明德为基,乃以权谋巧变而致,蠹于社会;或有成且非不善矣,然但为自了,而无志于兼济天下,非关道之可行与不行,皆以一己之好而为行止,是器小矣,无曾于当世。如是之人,虽多,亦奚以为?是以百年以降,成气候者鲜矣。此谓《大学》之本不善知之弊也。至于教人成行之法,则愈有不足也。由幼及长,吾侪无论方圆,皆以一物以制。吟诵墨帖,强教强学,亟以求成,罔顾其能。致令学生心不在焉,材不适教,所善者不得其用。《礼记o学记》云:“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如今日然,学生之得学也,其悖以入,亦悖以出。来之也疾,去之也速。如是之学,虽多,亦奚以为?是以百年以降,成鸿儒者鲜矣。此谓《大学》之本不能行之弊也。呜呼!何日能见有一校焉,矢志乎擢崇良俊,恳切以人文相教。人文者,可以知《大学》之本也;以之择才,可以行《大学》之本也。得见是者,则吾国人文幸也,大学之道其将复于斯乎!是以晚辈一陈其不敏,愿有以补益乎今日大学之阙。或问:“《大学》者,礼记所云与朱撰之《大学章句》,有异别矣,如‘亲当作新’等。女言虽多,有恐失之真义矣。”昔者南怀瑾大师曾言一趣事:林子超先生喜藏书画,有客指赝品诘之,则答曰:“书画用娱心目,广胸次,消块垒。虽赝品,其艺足以匹真,余玩之,心胸既畅,虽然赝,庸何伤哉?”余以此为可以解问者之惑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其实一也,儒释道三教其实一也,皆吾国《大学》之教也,乃千古至善之论也,非西人以其不知而可以非也。其本为一,散之则为万物,是如行然,目的地惟一焉,而行之法广矣,或舟,或马,或步,随其适耳。知《大学》者,当守本而用末,行《大学》以济世。不可如今日诸多大学,不知本而拘泥乎末,为天下笑,而令前人嗟叹。或问:子论三千余字,较曾子而又长大矣,有一言而可以资吾辈知行《大学》乎?答曰:此无他,惟慎其独乎,问心无愧而已。大学之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之关键在明明德。明明德首在慎独。故《大学》之义中之义无他焉,问心无愧而已矣。文末七律,以结是论,并明吾志:文武之学周至今,飘零多少道为沉。琵琶西入长安后,河洛中疏汉调琴。五色交辉能悦目,一身坦荡更开襟。岂能是处如人意,但要平生不愧心。
我觉的中学语文教材就很不错。选的都是最经典的,而且有很合适的注释。把这些文章熟读成诵,文言水平会提高很多。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曾经听一个重庆的同学讲她高中在南开中学时遇到的奇葩老师。她们班是理科实验班,大家对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阅读积极性都不高,每次考试都在年级拖后腿。然后某天老师布置了一堆文言文书目要求阅读。都是XX惊奇之类的书名,疑惑不解,硬着头皮读下去之后发现…原来就是文言文版的黄书啊!之后班里的男生就变得非常有学习积极性了,课间都抓紧时间仔细研读推敲古人字里行间意义,阅读理解细节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然后班级文言文水平大幅上升,在之后的语文考试中逆袭到年级第一…所以我觉得吧,学文言文跟学习任何东西一样,兴趣才是第一生产力…
熟讀《古文觀止》,這一本真的是神書,看多了不僅韻文散文能提高,白話文也大大有幫助。
句读。启功十八岁时,跟随戴绥之攻读经、史、文学,戴说:“你已经这么大年纪,不易再从头诵读基本的经书了,只好用这个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拿出没标点的书,从唐宋古文起,自己点句。先读的《古文辞类纂》,又读《文选》,然后返回来读《五经》。这些篇目网上都能找到电子版,放word里,把标点批量删除掉,自己打出来句读,再和书上的核对,就可以了。这也是古人学古文最正统的方法。
1. 备一本古文字典;2. 选一本经典国学;3. 用学英语的方法,多阅读,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推荐《经史百家杂钞》 ,曾文正公所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毛公说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其中在曾氏著作中,这是毛公相当钟情、甚为推崇的一部书。他认为
《经史百家杂钞》是一部囊括经、史、子、集四部精华的优秀的古文选本,是一部研习国学的入门书。
為文始於讀書。書分經史子集,文有騈散詩詞。茲就書部與文體畧論學文豑敘。一:經詩先於詞,文先於詩;散文先於駢文,經文先於史文。順流而下,勢如破竹;逆流而上,扞格侷促。譬如今人學詩詞古文,或多因愛宋詞而起興。然若來便學詞,終致纖弱;病而學詩,亦常為女郎詩矣。茍不學文,其爲詩亦不足大觀。古今詩客如許多,大文家有幾箇哉?經而史而集,文而詩而詞,庶乎有序,浸于有得。劉彥和(勰)云:“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則《春秋》為根。”高倡宗經,是矣。不讀經,不足以成人;不宗經,不足以為文。今人學文,種種語法、辭典究之已甚,何以展卷讀之,哂然不肖?蓋文中無精神故也。義理、考據、詞章,義理實為之根。義理何從來?從精神中來。精神何從來?從經典中來。一國民族之精神,實由一國經典所化毓。關關雎鳩,自然感興;風乎舞雩,悀如浩歎,何必瑣屑于字詞語句焉?如是方為得之。儻如學英語般先觀一厚冊“語法大全”,奄然生厭,棄之可矣。學文即須循道,為文不異為人。文心通乎人心,心動而後文成。先求動乎己之心,觀古人何以;再求動乎人之心,看我文奚成。精神義理具足,別無他故,直是讀經。詳之,則經亦畧有緩急。《詩》《書》周文舊典,最稱古雅,實國文一切總源,不可不讀。雖囏,然業爲詩文巔峯,勀此之後天下書文無難者。《禮記》明理,《左傳》敘事,開後世理論史傳之體。有極精醇者,宜深諷詠。《易》理甚深,然于為文似無大涉。然其《文言》《繫辭》諸傳,意深言妙,義文兩勝,不可或闕。《論語》《孟子》,亦復平易而深。讀之至易,知之已難,行之更難。然生爲華人,當學華文,則不應不循中華之道。學其文,循其道,成其人。捨道求文,空空如其文亦不可得而成矣。文之與道,斯須莫離。若夫經,文之至合於道者耳。循道者必所務先,學文者則容或緩。是《儀禮》《周禮》《公羊》《穀梁》《爾雅》諸餘經,于為文關切稍小歟。要之,至文至道,存乎聖經。學文不宗,空入寶林。法上得中,宜所究心。諸體漸具,道與日新。二:史《春秋》萬世史源。周秦餘史,則《國語》閎婯,《國策》縱橫,竝皆嘉文。漢以降二十五史,惟前四史辭事雙勝,昔人允爲必讀。《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者是也,于為文也甚益。然則讀經而下,此六史爲所宜讀者也。更求其略,則《史記》終當一覽。三:子諸子百家,求道者恒所博覽。然于為文,但取《莊子》《老子》足矣。《莊子》文味最豐。《老子》已竇騈偶消息。先散後騈,文章常理。蓋先秦經子,兩漢史論,渾樸之氣,自然單行,初不知四六爲何物。《左》《史》熟,古文足。學文至此,已具周漢氣象。四:集1、散文所謂騈散詩文之名,實皆昉於文人之文,經史固無之。蓋三代無所謂文人也。學文但讀經史,不失為高華大家;搦翰祇究唐宋,詎成其詩詞鉅椽。慕唐詩,法唐人,所成必遜於唐;好宋詞,摹宋士,厥績豈及乎宋。必溯亓源,法乎上,庶有得焉。故傚太白而不知《文選》,趨稼軒而罕讀《左》《史》,其求爲李辛也夢耳,遑論越之。或雖詬幼安掉書袋,此則竝書袋亦無可掉矣。若夫口誦不逾韓柳,心惟止乎唐宋,璅璅焉亦甚下矣。宜其唐宋而下無有邁彼八家者歟。要言之:學散文,直法周漢而已矣。唐宋明清可與爲友,不必以為師。(錢仲聯于明清亦言有八大家:劉基、歸有光、王世貞、顧炎武、姚鼐、張惠言、龔自珍、曾國藩)2、駢文周漢經史既習,文章根柢大具。然後可以順流直下,任擇所欲。楚辭漢賦,詩之支流而文之別源也。駢文所求藻繢之語詞與夫偶儷之篇句,于焉略備。洎乎四聲明而平仄分,詞藻、句偶、音對三者立,駢文繇是告成。辭別于詩,賦別于文,駢文復別于散文。辭賦體狹,主于美文,重彰彩攡敶;駢文義廣,兼施應用,擅對仗音韻。賦而兼駢,聲龤素琯;駢而通賦,體奘黄鐘。至於燕許(張說、蘇頲)大手筆,雙媺兼宗,無復分別。于文于詩,《楚辭》皆當讀。學駢文,亦遙以漢賦爲翰林辭海。若以大賦宂劇,則漢魏以來抒情小賦清雅易誦。雖有韻曰文,無韻曰筆,然魏晉已下駢賦合流,其別漸微,要皆異于散文者耳。略舉其要,則曹子建之宏麗,陸士衡之清雅,徐庾之集大成,蘇張之大手筆,學者在所當讀。唐末溫李,竝稱詩豓。其四六亦皆可觀。賦由秦漢古賦至於六朝俳賦,至於唐之律賦,至於宋之文賦,日新日變。歐陽文忠公、吳履齋有述焉。清代儷語號稱中興,有駢文八大家(袁枚、邵齊燾、劉星煒、吳錫麒、曾燠、洪亮吉、孫星衍、孔廣森)名焉。求亓至者,則別有汪容甫(中)者在。《述學》六卷,媄不勝收。人以為清駢第一。茲舉《漢上琴臺之銘并序》一篇,聊嚌鼎臠:
自漢陽北出二里,有邱焉。其廣十畝,東臨大別,左界漢水,石堤亙其前,月湖周其外。方誌以為伯牙琴臺,鍾期聽之,蓋在此云。居人築館其上,名之曰琴臺。通津直道,來止近郊,層軒累榭,迥出塵表。土多平曠,林木翳然,水至清淺,可以眺望,可以泳游。無尋幽涉遠之勢,靡登高臨深之懼,懿彼一丘,實具二美。桃華淥水,秋月春風,都人冶游,曾無暇日。夫以夔襄之技,溫雪之交,一揮五弦,爰擅千古。深山窮谷之中,廣廈細旃之上,靈蹤所寄,奚事刻舟,勝地寫心,諒符玄賞。余少好雅琴,粗諳操縵,自奉簡書,久忘在御。弭節夏口,假館漢皋,峴首同感,桑下是戀。於以濯足滄浪,息隂喬木,聽漁父之鼓枻,思游女之解佩。亦足以高謝塵緣,希風往哲,何必撫弦動曲,乃移我情。銘曰:宛彼崇邱,於漢之隂。二子來游,爰迄於今。廣川人靜,孤館天沈。微風永夜,虛籟生林。泠泠水際,時汎遺音。三嘆應節,如賞彼心。朱弦已絕,空桑誰撫。海憶乘舟,巖思避雨。邈矣高臺,巋然舊楚。譬操南音,尚怀吾土。白雲罷歌,湘靈停鼓。流水高山,相望終古。3、詩詩源三百,韻寄四言。氣象高古,思致無邪。世變汾沄,言辭枝蔓。五七代出,大雅云絕。三百而後,漢晉以來,四言正宗不絕如縷。曹孟德之悲壯,嵇叔夜之峻潔,阮嗣宗之遙深,陶元亮之天然,異彩紛呈。尤其靖節先生擺落俗塵,興味天成,直追風雅,堪稱絕響:靄靄停雲,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揆諸柳依雪霏之景,死生契闊之情,何稍愧耶?奈何絕響既沒,天鈞日歇。至今學者,罕及四言。表聖《詩品》二十四篇韻文,變風異調,餘音嬝嬝。欥追風雅,聊爲知音者道。漢雖有樂府,而五言實成于《十九首》。一字千金,起步絕高。“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無端浩歎,撲面悲風。淚盈于胸,欲哭無目。如是等詩,無所謂字眼警句,儷偶四聲,直是詩心感動人心。人心發而爲詩,詩心躍而感人,人心不變,千載同感。嵇峻阮邃,曹麗陶穆,莫不皆然。蓋太初之民,混沌無分善惡;太始之歌,蒼茫不知律呂。夷而替之,乃知禮義;等而下之,乃辨字句。禮樂作而生民閡,警句成而渾體裂。後之人津津于一字之奇,一句之工,未知詩已死矣,猶嘖嘖于斷肢之鮮。不亦謬乎?人不可器,詩不可技。勿令人謂此詩實只一句。若夫陶靖節詩,渾然全篇,泳之忘俗。令摘其句,茫無措手。然陶以下,天然既減,人工日增,有句無篇,所在多有。雖謝康樂、顏延年,無逌避之。此後所謂名家,不過句警不忘篇渾者耳。謝玄暉、庾蘭成,名擅六朝。李杜王韓,聲絕皇唐。摩詰清澹一派,復有孟(浩然)、韋(應物)、柳(子厚)。退之險澀一派,復有孟(東野)、賈(閬仙)、李(長吉)。玉谿直法子美,飛卿豓詞竝麗。其餘白樂天、劉文房各自名家。唐詩入宋,由情致而轉理趣。東坡肖李,天姿絕逸;山谷法杜,開派江西。其餘名家夥頤,不暇贅述。余獨于南北兩宋寇萊公、姜白石特覺風味,直饒唐韻豐神。寇如“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之悵望,姜若“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之喟歎,迷影幽韻,俙然耳目。皆其所善之絕句佳作。蓋詩粹于文,絕凝于律,尺幅千里,最見難工。詩所以爲文學之最高形式,即在於以最簡之辭達至豐之意。故詩以絕句最難,詞以小令最難。學詩從五古五律入手,至於七言律絕,參以樂府七古;倚聲自慢拍長調涉津,至於單調小令,博以澀調險韻。4、詞詞祖二源,南唐花間。濃澹各宜,宋調開山。余于詞之初悸,亦從後主一江春水始。珠玉小山,風華纘緒。然此猶五代小令之餘風也。宋詞長調,當謂始於柳(耆卿),成於周(清真)。學詩者,或始於十九首之五古,或始於王摩詰之五律,達于杜律,然後百派任擇。人比美成于詞中老杜,則學詞者始於柳周長調,可也。萬法備具,富麗工深。其餘蘇辛之曠豪,姜吳之清穠,各擅勝場。元明以來,代有名家。然無論詩詞,更當求之于晚清已后。蓋詩詞之為古典文學也,歷史愈厚,古典愈豐,技法愈巧,題材愈闊,成就亦當愈高。惟國人素來厚古薄今,從眾趨俗。五嶽踏盡,而不知奇偉瑰怪非常之所在。晚清民國紅朝以來,中國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若以三千年積澱之厚資本,創此三千年未有之新境界,其所遇愈劇,則其所得愈閎。于詞論,先有清末四家;于詩論,代有四陳並出(散原、蒼虬、實庵、寅恪);于文論,仍復有曾(滌生)、胡(貺生)、梁(卓如)、章(枚叔)。己丑陸沈以來,國家歷經浩劫。其間血書哀唱,慘痛不忍聞覩。有心者志于此,當知其境之新而切近己身,其情之大而迫合當代,其共鳴通感,逾于唐宋舊牘也遠矣。“留得秋潭仙侶曲,人間遺恨終難裁。”亦已至哉。坿:基本應讀書目古文原著:《左傳》《史記》,學古文至少應讀此二原著。古文選本:《古文觀止》,最基本。《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淵博可誦。駢文原著:庾信、汪中,一首一尾,駢文大家。駢文選本:《文選》,擇讀其中。《駢體文鈔》《駢文類纂》,豐備。詩人原著:王維五律,杜甫七律,學詩基礎。七絕可學清人王漁洋。太白天才,可悅不可學。詩人選本:《唐詩三百首》。人民文學出版社有一套歷代詩選,可擇讀。詞人原著:長調柳耆卿、周美成,小令晏小山、飲水詞。晚清以來大家尤可法。詞人選本:《宋詞三百首》,基本。《近三百年名家詞選》,明清大家備載。詩文理論:周振甫《文章例話》,詳講文言文篇章、修辭、風格,極有用。徐晉如《禪心劍氣相思骨:中國詩詞的道與法》。今日講詩詞寫作之書多矣,然多侷促于平仄格律之詩技,而于詩道闕如焉。是書備言心靈境界,精神胸懷,使人不僅爲詩匠,而得爲詩人。學詩詞者必讀是書。
泻药,几个级别吧。一般水平,把初高中所有文言文看懂就行,带一本古汉语字典。这个最快。稍微要求高一点,昭明文选+文心雕龙+诗品(不是二十四诗品)——买带注释的。进阶水平,秦汉文+春秋战国文,重点看司马迁,韩非,孟子。高阶水平,甲骨文卜辞和易经。这个大家就多了,解析的也有很大不同,各有各自的缺憾,是个慢功夫。有钱有闲可以玩玩。
楼上那么多人都推荐《古文观止》《古代汉语》之类,我也就不凑热闹了。不可否认,如果深入研读下去,只要能把楼上那些人推荐的书看上几遍,文言水平自然会有提高。我个人的学习古文的历程和楼上诸位有所不同,很乐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一个很懒散的人,干什么事情都没有那种坚持到底的劲头,所以干啥啥不成,但古文这方面竟然能出乎我的意料,有点小成—— 可以看懂类似《史记》这等难度的文章,若可借助工具书则可以准确无误的翻译。此外还能的能写一些短小的文言片段,查阅韵书可以填一些符合平仄、韵脚的小词。之所以能有这种水平(虽然水平低,但是够我用了),是因为我有一个奇怪的爱好:喜欢看些神神怪怪的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阅微草堂笔记》,里面短小精悍的文言“鬼故事”让我欲罢不能,于是他理所当然的成了我的床头读物。每天睡觉前我都会看上几篇。在此之前我也试图去看《史记》,《古文观止》之类的书,无奈每次都不能坚持一次性完整的看完一章,而《阅》则不同,每篇都很短,故而能在我失去兴趣之前就能完成数篇。每次睡前的阅读,在满足我猎奇心理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小小的成就感。于是,这本书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被我看完。那时发现自己对古文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再看些更长点的文言文章也没以前那么吃力了。不过,对于我这么个懒人,我还是没有去找其他的长的古文,而是买了《子不语》、《聊斋志异》、《搜神记》,这些书都有着同样特点——故事新奇,篇幅短小,文字精炼。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我利用睡前,及周末赖床的时间陆陆续续的把以上几本也看完了。这时明显觉着自己的古文阅读水平较之之前有了质的飞跃。 于是我开始重新翻开我之前数年间拿起又放下的《史记》,兴致来了看一篇,有时每周能看上三、四篇,现在这本书已经被我看完一大半了。在读《史记》的同时,还把《论语》读了好几遍。
个人觉着我这种方法——靠阅读《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聊斋》之类入门,再靠《史记》进阶的方法。很适合那些只追求读懂大概,不深究之言片语的古文爱好者。现今的我们处于一个微阅读时代,很少有人能真正耐下心来读那些长篇大论的文言,而《阅》《子》《聊》之类恰恰很符合这个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看一篇此类的古文,就如同看了个段子,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古文,又能获得乐趣,想想就觉着高明呢
说一下我个人的经历吧。小学四年级,第一次看原版的《西游记》。当时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想找书来看。我家正好有一本,巨厚的大部头。总的来说语言并不难,似懂非懂地看了大半本,觉得似乎比看电视更有意思,尤其是丰富的语言表达和一些冷幽默,电视剧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然后是《水浒传》。具体什么原因忘了,好像是当时所谓必读丛书中的一种,而其实根本没有人会去看。总之就是我和我哥一人一本,两个人会谈论书中的情节,甚至模仿里面某些人的口头禅。当然这次也没看完,招安之后的情节只是草草翻过去了。《水浒传》的描写更细致,内容也更复杂,语言上依旧属于明朝的古白话,夹杂一些俚语之类。这一时期我很想把四部都看完,但是《红楼梦》刚翻开就看不下去了,以我当时的年龄还不适合。《三国演义》应该是在易中天品三国播出的那段时间看的,觉得相互参照很有意思。而且节目里说的一些史实和小说的区别也让我很感兴趣。语言难度应该是这三部里最大的。以上是兴趣入门的阶段,这三部当时买的估计是盗版书,纸质不怎么样,而且没有任何注解,遇到一两个比较难懂的地方(比如三国开篇的那些典故,里面引用的文章)会去翻其他的书求证。因为有课内学习这三部的底子,文言的水准稍微有点提高。初中写作文,老师喜欢我们多用成语和名句,于是就买了成语词典和名句小词典,经常翻看,对一些语言精华有所了解。这个时候看《论语》,总体上浅显易懂,而且很容易撞见一些名句啊之类的,读起来就很有成就感。因为之前习惯了没有译文的版本,所以潜意识里会选择有注无译的。其实这一点相当重要,就好像学英语看中英双语和看全英的区别,有了译文就会一直想看译文,最终把原文抛掉,而很多译文是不准确的。在阅读这种书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字一句琢磨的过程。这里有个题外话,这阶段还看了一本诗词格律,自己学写诗词,可以说没有学会,但是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之后读诗歌感觉完全不一样。而其实很多书都是一系列的,所以看了《论语》之后就会想了解其他诸子,于是又看了《孟子》和《庄子》,孟子的语言很流畅,辞采壮丽,读起来很过瘾,并且学了一些他的修辞方法。而庄子是属于语言比较难的那种,而我碰巧买到了一个注译本,所以庄子只读进去一些片段,是几年以后才把它看完的。然后,偶然发现我的一个同学有一套《古文观止》。我当时是处在一个比较“渴求”的阶段,当时家里还没有电脑,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本书。老师课上会提到很多经典作品,想看但是没地方找,好奇心就上来了。这本书等于是让我开了眼界。特别是,当时他只借给我两天,于是我把里面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全抄了下来,基本上抄的都是韩愈和苏轼的文章。还有,我爸比较喜欢书法,订了一份书法报纸,里面经常有那种写古诗文的书法作品。于是我就在他睡午觉的时候偷偷拿过来把里面没见过的文章抄下来(……),而且还要自己断句。这个现在看起来比较二的行为实际上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水平。初中毕业那个暑假把《红楼梦》看完了,这一次基本上没什么知音,就是和几个女生讨论情节,看一点刘心武的节目——但是不喜欢他的猜谜理论。这本书看下来其实理解得不深,只能说掌握了大致的情节,剩下的需要时间来沉淀。看完之后中二病大作,又开始乱写诗……于是看了很多唐诗宋词之类。上高中的时候,我语文历史成绩比较好,报了文科,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他建议我暑假回去看《史记》和《左传》。我试着看了一下,《左传》实在无力,带注的都看着很累。《史记》还可接受,于是看无注释的《史记》,专挑自己喜欢的传记看,《项羽本纪》、《刺客列传》、《老子韩非列传》等等……现在看起来,纪传体和编年体相比确实比较有趣味,更适合入手。史记的文言难度也不算太高,属于提高阶段。这段时间自己也买了《古文观止》,认真去琢磨每一篇的语言。然后老师在图书角放了一套资治通鉴,我和同桌都对历史比较有兴趣,于是专挑乱世看,看完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的部分,并且会尝试去评价某个历史人物。到这个阶段算是有一点积累了,然后就开始随性去找书看了。目前对笔记志怪类的比较有兴趣,正在看《陶庵梦忆》和《唐宋传奇》。我总结一下,大概就是这么几点:1.兴趣所在,从小说、笔记之类浅显有趣的入手2.精读一小部分,形成沉淀3.大量的泛读,历史文学皆可4.发散式阅读,从一本书扩展开来5.无休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6.在你的学习阶段,至少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写得比较乱,没什么头绪,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回答。欢迎交流。
要学也要看你想学那个年代的了。。先秦和后世的文言文差别还是有的。。而且有些人说的一些小说里面也不能说是文言。。、上面很多人提到王力的《古代汉语》,挺好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行除此之外,可以看孙钦善的《中国古文献学史》之类的现代学者写的来入门文献学。。然后简单的就可以去看四书五经或者蒙学什么的。。现代的话杨伯峻的也可以看
看了好多人的回答,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效果的。以下是我的古文学习方法,可以试试。如果说古文阅读能力不是很好,也不要去直接读之类的原典,这些书没有注疏是很难读下去的,想要培养古文能力,需要倒着读从清代向读,因为它与我们的用语习惯相去不远,并且先读文学作品,如果读起来没问题了,可以去读明末“”的,、、、、等等的文章都可以读读,然后是宋代的笔记、随笔,的《老学庵笔记》、的,都是很好的,这些文章没问题了,可以去读,唐传奇和文言小说,这些没问题了,就可以读文人的文言文了,以唐宋文人为主,八大家的只读、、王安石、的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读一些诗词曲,诗词是不限于时代的,可以从诗经读到清诗,也可以随便挑着读,诗词是古文的精华,穿插于其中,可以很好的理解古文。等到有能力将读通个八九成,就可以放开读南北朝以前的文章了,先读一些两汉、两晋的抒情小赋,能不借助注释读通个五六成,那么直接看《汉书》、之类的原文就不成问题了。要想将先秦的文章不看注释读通个七七八八,就不得不借助些古代汉语的专门训练了,王力先生有一套《古代汉语》的本科教材,一共四本1800多页,如果想用的话可以买来看看,先生也有一套《古代汉语》教材,没有王力先生的全面,但也算很不错的了,也可以作为参考。如果单是想训练古文阅读可以找出版的,竖排繁体还有原注,可以与《古代汉语》的书配合看。如果一时间找不到书目头绪,可以买一本的《古文鉴赏辞典》,里面将各时期著名的优美的篇章都集中了,可以按着上面的顺序从这本书里找文章去看就可以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农尝百草文言文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